统编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6.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 6.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6.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6.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6.13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习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6。

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2.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

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

其主要依据是()A.小农脆弱的程度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D.天人感应的学说3.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5.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6. 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练习(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18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练习(含解析)-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8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某某某某模拟)《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解析“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7·某某某某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解析宗法制的传统没有被颠覆,与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某某某某模拟)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三长制D.方田均税法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兴起,鼓励小农经济抑制商业发展为出发点,与侧重为民制产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立足于抑制土地兼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与材料中“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相符,故B项正确;三长制是中国北魏中后期开始实行的一种基层政权组织制度,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首创于北宋,最早称“千步方田法”,在王安石变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③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④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特别提示犁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其材料为石头,通过磨制而成。

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材料为铁,通过冶炼而成。

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①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特别提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原因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疑难问答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指同一种经济形态吗?为什么?答: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课时作业·学以致用]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C2.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解析: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说明冶炼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与土地私有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发展,排除C 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

答案:B3.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

这说明()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解析: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项。

答案:D4.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讲义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发展第18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讲义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发展第18讲

第18讲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考试说明考查角度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7·课标全国Ⅱ,41)清雍正时期的经济政策2.(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3.(2014·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4.(2013·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考点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1)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

2.时间:明朝中后期。

3.生产方式(1)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①表现:手工作坊主开设手工工场(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②典型: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机户。

(2)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典型: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包买商。

4.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评价(1)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稀疏脆弱。

考点二 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重农政策⎩⎨⎧(1)含义: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

(2)目的: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3)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蠲免税粮等。

3.抑商政策(1)含义: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措施:继承传统的禁榷制度,对盐、茶叶等实行专卖制度;设置关卡,对民营商业、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等。

4.影响: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三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1)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阻止外族入侵。

(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表现(1)下令禁海,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2)只开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管外贸事宜。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C[由“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知,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由“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以得出要求农业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2.“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D[材料突出强调商人“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明显是重农抑商的思想,认识不到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

]3.(2019·晋城模拟)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

由此可知,唐代()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A[由材料“遣人向市赊香粳”“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五月五日,六十斗面”可知唐代粮食贸易的频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粮食贸易而非粮食短缺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贸易而非粮食价格,故C项错误;由材料“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说明粮食交易并未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D项错误。

] 4.(2019·衡水中学全国统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联系: 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 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 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井田制
• 1.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君把 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 公田)里集体劳作 • 3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奴隶 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 4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 国君缴纳赋税。 •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 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 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 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 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 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构 造 变 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六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六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概览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②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③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3)主要影响①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关系2.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变革①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3.赋役制度(1)赋税沉重①名目繁多,以田亩税和人头税为主要形式。

②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A组xx模拟·基础题组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2.(xx河南三市调研,25)《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3.(xx河北邢台一模,25)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雇佣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4.(xx山西太原一模,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当时已经有了斧、锛、凿等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1)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5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第18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不利因素∶①主观: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 薄弱;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 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 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视角2 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 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租__佃___关系。
①战国:已经产生。 (2)发展②宋代:日益普遍化,_租__佃___经__营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3)影响 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1)水利建设 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的楚国修建的
芍陂 、秦国修建的
_都__江__堰___和 郑国渠。 ②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_白__渠___等水利工程。
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___儿__井___。 (2)治理黄河:从 汉 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发明了_翻__车___、 唐 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
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 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总产量。借 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 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水利设施的兴修
(1)原因∶①根本∶土地私有土制地的发兼展并和土地买卖的盛行为 土 魏。巩 地 至②固 兼 唐政统 并 中策治 , 期, 保 实:政 护 行封府 小 均建采 农 田取 经 制政措 济 ,府施 。 明的如抑 朝北制 重

[精品]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练习

[精品]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练习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答案 B解析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25)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江南十校二模,2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 B解析仅材料图片这种现象不能说明小农经济状态,故A项错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属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的牛播图描述的是一种生产状态,不能体现农业是否独立发展,故C项错误;图片显示的播种机器早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后一直沿用,无法体现“不断创新”,故D项错误。

人民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第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第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考点1错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NO。

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耕作方式开始形成发展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3。

主要影响(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消极: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形象记忆]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沿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①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未能成功。

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轻巧识记]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四、水利灌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原始社会大禹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隋唐五代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小农经济史料一①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③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④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特别提示犁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其材料为石头,通过磨制而成。

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材料为铁,通过冶炼而成。

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①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特别提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原因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疑难问答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指同一种经济形态吗?为什么?答: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

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4.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②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①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②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③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归纳总结小农经济的确立,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时也使中国儒家思想很早就形成了“民本”意识。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

(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

特别提示官营手工业的出现时间最早,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②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④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⑤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⑥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⑦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铸业①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②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③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④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⑤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⑥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制陶业①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②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4)制瓷业①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③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④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⑤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⑥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田庄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依靠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考点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论证:答案(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1.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元氏县志》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命题角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2.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命题角度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

考点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封建土地制度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主要信息:答案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汉唐的灌溉水利事业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 29 23 938发现问题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命题角度汉唐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汉唐的农业经济。

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租佃关系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

命题角度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发展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