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导论II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2 第六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三节 汉语学习者语言系统描写
一、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分析 1、语音偏误: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音偏 误分析》 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 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广 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偏误指的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 中介语的顽固性:大脑灵活性减退;抽象思维; 心理阻力
3、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1)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和应用 复合词、宾补共现、关联词语、“了”、“再”、 “又”、语音 (2)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和应用 过度泛化 (3)关于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回避、简化 (4)关于学习环境 (5)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观念的影响 容忍错误、合理的教学设计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心理语言学
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情感、认知方式、学习策 略等)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4、学习者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等级 对习得的影响——教育学、社会语言学、文化 人类学 苏曼(J.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1)社会活动、心理 (2)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二、语言习得环境
1、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言语输入环境、教学环境。
2、足够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言语输入环境在 第二语言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胡明扬 3、交互式的言语输入环境(儿向语言/教师语言)可为 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从而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李宇明 结论:充分发挥自然习得语言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共 同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II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讲稿部分讲稿部分第四节输入与互动本节知识结构: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1、输入的外国式语言2、话语二、课堂情景的输入与互动1、教师语言2、话语分析三、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2、建立垂直结构3、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4、“i + 1”原则====================================语言习得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1)内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2)外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外在环境本章讨论的中心问题:语言输入和互动作为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
首先明确两个问题: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最初,语言输入问题尚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但后来,学者们发现母语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材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双向信息,即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和母语者提供的语言输入。
这一观察使“语言输入与互动”现象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二、“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
只有有了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学习者才能实现后来的语言的输出,实现了有效地输出,学习者才算真正学回来第二语言。
“互动”(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讲究课堂上的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2)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如:“儿语”(baby talk)“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教师语言”(teacher talk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发生的。
然而,即使是正常儿童,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也不会发生。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二)偏误 1.偏误与失误的定义 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偏误(error)和失误(mistake)两种。 (1)偏误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 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这类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同一错误会 多次重复出现。这类规律性的偏误正是中介语特征的反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失误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说本族语的人也常常会 发生。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 2.偏误的分类 (1)根据偏误的严重程度分 ①整体性偏误(global errors) 整体性偏误是指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句式,误用关联词语,语序颠 倒等),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②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 局部性偏误是指句子的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如某些助词、冠词的误用等),不影响对 整个句子的理解。 (2)根据偏误的来源分 ①语内偏误
2 / 4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而不会发生困难。 (2)一级 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学习者可以忽略在第一语言 中两个项目的区别而逐渐习惯合并后的项目。 (3)二级 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 (4)三级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形式、分布和使用 方面又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 (5)四级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全新的 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6)五级 与一级困难正好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项目,需要学生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项加以区别,才能在目的语中正确使用。这 是本模式中难度最高的一项。 7.对比分析的意义 (1)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 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 的理论。 (2)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 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6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填空题1.人们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称为______。
【答案】语内偏误【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偏误和失误两种。
根据偏误的来源偏误可以分为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语际偏误是指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2.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计划、监控、______、调节等四个方面。
【答案】评估【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特点、对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并通过认知活动中的体验,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评估和调节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3.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叫______。
【答案】歧义容忍度【解析】歧义容忍度是指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与其理念和知识结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接受互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地处理复杂、模糊的事物。
歧义容忍度低的人,会拒绝那些与他们不一致的观点,对事物的看法是非白即黑,没有中间色彩,不能忍受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事物,对之采取回避的态度。
4.塞林克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是将母语特征迁移到______系统中去。
【答案】目的语【解析】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5.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态度、性格和______。
【答案】动机【解析】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的西方学者(如斯特恩)就认为其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是启动后者的点火机。
二语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课件

第三组
*我希望去国外,可爸爸觉得女人一个人去 国 我希望去国外, 外很危险,所以他们不让我去国外。 外很危险,所以他们不让我去国外。 *满二十岁的男人和女人都要参加这个成人仪 式。 *过了一会儿,两个女人上车来,一个女人手 过了一会儿,两个女人上车来, 里抱着一个孩子。 里抱着一个孩子。 * 那个女人我认识。 那个女人我认识。
一、语言输入如何转变为语言输出? 语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如何转变为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 语言吸收→ 语言输入→ 语言吸收→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 系统 →语言输出
语言输入指学习者从不同的方面所接 触的任何语言素材。 触的任何语言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是从老师 那里或书本中来的,也可能是从同学、 那里或书本中来的,也可能是从同学、朋友或 非正式的学习场合听到、看到的。 非正式的学习场合听到、看到的。
3.偏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偏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音、 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篇章 语音、 汉字、词汇、语法、语用、 等各个层面。 等各个层面。
4.偏误产生的原因? 偏误产生的原因? 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规则泛化 教学误导 交际策略的运用
5.如何分析偏误? 如何分析偏误? (1)鉴别偏误 失误——偏误 失误——偏误 系统前偏误——系统后偏误 系统前偏误——系统后偏误 显性偏误——隐性偏误 显性偏误——隐性偏误
对系统前偏误, 对系统前偏误,教学者一般应采取容 忍的态度,没有必要指出、解释、 忍的态度,没有必要指出、解释、纠正偏 因为, 误。因为,学习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已经远 远超出他的表达能力,即使指出、解释、 远超出他的表达能力,即使指出、解释、 纠正,也没有多少效果, 纠正,也没有多少效果,因为学习者还没 有能力接受、消化、应用。 有能力接受、消化、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笔记)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母语: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获得,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是指在下意识状态下获得的语言,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心理学者一般称前者为内隐学习,后者为外显学习。
习得是通过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学习则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所以,学者们通常用“picking up a language”来描述习得,就像儿童那样下意识的,毫不费力的获得一种语言。
而学习,学者们认为knowing about a language,即学习一种显性语言知识,而不是language learning,即获得一种语言。
SLA的发端:20世纪60年代末。
1、在《中介语》中首次提出SLA的研究对象: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
2、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为与其母语和目的语系统相对应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SLA的研究起点:《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鲁健骥,1984。
乔姆斯基对“刺激——反应”模式的批判1、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移置型,行为主义无法表达这种特性。
2、句子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成分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吻合性。
3、合乎语法的句子不一定有意义。
4、行为主义无法合理解释语言习得。
行为主义对语言本质的看法:1、语言是一套习惯,语言习得是此习惯的养成。
2、揭示语言行为的模式是刺激反应理论。
3、人们的话语就是对其环境或他人的语言,行为所做的一系列反应。
4、把语言行为加以强化,便形成了语言习惯。
5、语言行为则是语言习惯的总和。
第二语言习得

分类:替代、类推、回避、简化、诱发
3、训练偏误:(P234) 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
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如: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当地偷盗的情况像雨后春笋一样。
4、文化因素引起的偏误: 受本国文化的影响。
(五)偏误分析的作用 深化汉语习得研究 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推动汉语本体研究
【三】中介语及其发展过程
(一)中介语
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建的、 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 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 展阶段。(P238)
(二)中介语有三个特征(p238) 1、可塑性:指中介语的语言规那么不断修正。 2、动态性:中介语的规那么是以渐进方式逐
4、学习策略(非重点)
自学提纲
1、中介语的变异包括社交情景变异、语境变 异。(p239)
社交情景变异:如:自由交谈、朗读对话、 朗读词表。
语境变异: 语言的内部语境的变化导致学习者 在本该使用同一种语言形式时使用了多种 不同的语言形式。 (韩国学生:ang—ing)
2、输入与互动 (1)自然情境下的输入和互动:输入的外国
韵母的偏误 声调的偏误
—— 《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 (北大)李红印
讨论:偏误句子的类别
我见面我的朋友。 爸爸跑得像狗一样快。 我们睡觉了三个小时。 说完,他就跳舞起来。 我希望像乌龟一样长寿。 请你把这本书送到王老师。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我们学习汉语在教室。
如:美国学生称呼张大年为“年先生”。
未能了解目的语知识中所隐含的文化涵义, 不了解中国人是在何种条件使用这一用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
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拉多认为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南端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强化手段突出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这一理论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为基础,成为听说法、视听法和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缺点: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根本的缺陷。
不能全面解释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
2、中介语假说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此前,科德与1971年提出“个人特异方言”和后来的“学习者的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奈姆瑟于1971年提出“近似系统”等。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A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C塞林克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得篇3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

1.2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1、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
论 干扰:阻碍性干扰和介入性干扰 2、步骤: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1.3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Practor的“难度等级模式”:
零级—迁移 一级—合并 二级—差异不足 三级—再解释 四级—超差异 五级—分裂
二、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新发展,被认为是第
二代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 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代在西方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
2.1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1、定义:
2、偏误和失误
3、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 中介语理论假说 4、作用
一、对比分析
1.1对比分析的目的: 1、定义:对比分析也称对比分析学,就是
将两种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比较,来确定其 相同点和相异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分类:理论对比分析和应用对比分析。
3、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Fries(1945)作为对比分析的首倡者率先提 出了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对 比和描写的观点。 Lado(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中建立了 对比分析的理论系统。
2.4 对待偏误的态度
两个极端:有错必纠和听之任之 正确的态度: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
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其来源,以便 在教学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 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 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 3、分析偏误性质,采用适当的方法纠错。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章节题库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6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填空题1.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_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认知方式【解析】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
其中,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2.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_________环境。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文【解析】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语言环境又包括视觉环境和听觉(或视听结合)环境;人文环境则包括目的语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
3.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把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产生偏误,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过度泛化【解析】过度泛化,是指说学习者(特指外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的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语言偏误。
这样说来,原本“你很漂亮”说成“你好好漂亮”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度泛化”例子。
4.科德把错误分成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而偏误是不成系统、_________出现的。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偶然【解析】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5.交际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缩减策略和_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求成策略【解析】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可分为缩减策略和求成策略两大类。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圣才出品】

第六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现在,跨越了近三十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随着自身的发展,其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不言自明。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具体表现在: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正如Ellis(1994)曾经指出的那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一种相依共生的关系,二者彼此借鉴。
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密切相关语言的获得必然涉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领域,因此二者密切相关。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有共通之处(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特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这种跨学科特点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相关。
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系统的研究,它还涉及获得语言系统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因而必然涉及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
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的某些领域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情感、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关系更为密切。
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人文学科的某些领域此外,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等级对语言习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外在因素的研究必然涉及教育学、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人文学科。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有何异同?答: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尽管如此,二者在研究对象上还是表现出一些异同。
(1)研究对象的相同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都关注语言本体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 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 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 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 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 分重要的。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 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A我们是汉语的故乡人,对汉语习得规律研究责无旁贷B西方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多假说、成就,但这些研究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用于汉语,有待于我们的研究。
C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都以汉语为母语,无法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感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的目的➢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始于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
➢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
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
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在 语境中运用语言,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经历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 阶段。
发展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如任务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等。
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身反应法
通过身体动作和手势来教授语言, 强调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学者和儿童学习者,能够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身体语言表达 能力,同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结 合使用。
沉默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默法
教师尽可能少地使用母语,通过 手势、表情和目标语来教授语言。
直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01 直接法
通过目标语直接教授,强调模仿和练习,培养听 说能力。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已经具 备一定听说基础的学习者。
03 注意事项
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提供真实、自 然的语言环境。
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
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通 过反复练习和模仿来培养 口语能力。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目标语学 习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
力。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具备较好的目 标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注意
避免沟通障碍和文化误解。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现代第二语言教学法
交际法
总结词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知识精讲之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知识精讲之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1.记忆的类型(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第二语言记忆: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
(3)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①形象记忆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的字母、音素、词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记忆。
②逻辑记忆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第二语言学习中从某些对话、朗读或表演等活动中体验过愉快情绪的记忆。
④运动记忆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包含有运动技能如发音和书写动作的记忆。
(4)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②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在拨电话时记住刚查找的号码,打完电话马上就忘掉了。
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③长时记忆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度的,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也有特别强烈的感知记忆一下子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的四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1)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①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a.无意识记:常常是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的对象引起的。
这种识记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
b.有意识记:是具有明确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稿部分
讲稿部分
第四节输入与互动
本节知识结构:
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
1、输入的外国式语言
2、话语
二、课堂情景的输入与互动
1、教师语言
2、话语分析
三、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2、建立垂直结构
3、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
4、“i + 1”原则
====================================
语言习得发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1)内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
(2)外在因素:语言习得的外在环境
本章讨论的中心问题:
语言输入和互动作为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
首先明确两个问题: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最初,语言输入问题尚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产出。
但后来,学者们发现母语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材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种双向信息,即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和母语
者提供的语言输入。
这一观察使“语言输入与互动”现象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
二、“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1)“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
这种语言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环境。
只有有了足够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学习者才能实现后来的语言的输出,实现了有效地输出,学习者才算真正学回来第二语言。
“互动”(年龄越小的学生越讲究课堂上的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2)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如:
“儿语”(baby talk)
“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
“教师语言”(teacher talk )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
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
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发生的。
然而,即使是正常儿童,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也不会发生。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输入也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同学派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一、自然情境下的输入与互动
1、输入的外国式语言
外国式语言是某种语言的母语者对非母语者说的话。
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请注意简化,简化是为了听得懂;不简化就常常听不懂。
输入的外国式语言有两个特点:(1)符合语法的简化(语法规则范围内的简化)。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2)不符合语法的简化。
如,跟刚学汉语的外国人说话时,我们会说“昨天你买[ ]一本书吗?”不说句中的“了”,因为外国人根本不懂。
为了理解和被理解,沐浴着常常要进行多种类型的互动调节:
检查确认、重复、补充和纠正,以及:
补充和纠正
学生:我在北京学习了一个年汉语。
教师:啊,你在北京学习了一年汉语。
学生:对,一年汉语。
简化:
比如省略某些功能词。
系统词、冠词、连接词以及屈折语等。
“Mary (is)doctor”,“this (is)car”
------昨天我买了十苹果。
-------噢,昨天你买了十个苹果啊。
繁化:
“繁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使非母语者易于理解母语者的语言输入,但由于采取迂回或
附加的方法使语言输入中增加了过多的冗余成分。
比如,为了解释“茶根儿”这个词,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释义。
“‘茶根’就是,你那个,喝茶水……剩下的,你明白吧,那个茶水底儿。
”
语言形式的调整:
语言形式的调整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
例如:
语言形式调整:
(1)那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2)那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
话语结构调整:
(3)母语者:那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二语者:嗯?
母语者:那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
2、话语
话语研究主要考察学习者和母语者共同参与的语篇。
因为学习者接受的输入不仅由母语者决定,还收学习者的影响。
学习者的反馈影响了母语者后来的输出。
在母语者的话语中,修正策略使用普遍;
意义澄清策略和手法同样使用普遍。
二、课堂情景的输入与互动
1、教师语言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速度慢一点,停顿长一点,重复多一点。
2、话语分析
课堂话语分析常常会关注一个特殊形式-----三段话语:即教师引发(initiate)、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反馈(feedback)组成的交流,可以缩写为IRF。
见课本248页。
IRF互动特别适合初学者。
三、输入和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1、提供套语以供记忆和分析
套语是被零起点的学生学习和记忆的,一开始学习者并不一定明白每一个词的额意思和此与此组合的结构特点。
但是随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慢慢把套语按结构分开,并进行替换。
结合英语学习的经历:
-----How are you ?
-----I am fine,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too .
----------- How are our children ?/ How is he ?
2、建立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zhi指在语流中,学习者从前面话语中借用一些语块构成的话语。
-----Let’s go .
-----不-Let’s go .
课本P249页靠下的例子。
3、提供高频率的语法形式
4、“i + 1”原则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