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汇编)
试论第二语言教学原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4 月 中旬 刊
外语・ 外 文
试论 第二语 言教 学原理在 对外汉语教 学 中的应 用
黄 璐
( 云南大 学留学生院 云 南 昆明 6 5 0 0 9 1 ) 【 摘要】 对 外汉语教 学迅 速发展 , 既满足 了包括 留学生在 内的 来华人 士学 习汉语 、 了解 中华文化 的 需要 。 也促进 了中外 交 流合 作。本文首先介 绍 了第二语 言 学习的特 点 , 进 而论述 了第二语 言教 学原理在 对外汉语教 学中的应用 。 力求对外 汉语教 学 有所 突破 。 【 关键词 】 第二语 言 对外 汉语 教 学 特点 应 用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4 — 0 1 1 3 一 O 1 现代 第二语 言教 学原理 指 出 , 母 语不光是 外语 学 习 中必 不 可缺的语 言背景和基础 ,还是 一种 可以开发 利用 的资源 . 外语 学 * - 3 - 和母语 学 习是 正相关 的关 系 , 母语 在 外语 学 习中发 挥 着一定的促进 作用 。下面根据 第二语 言 学习的特 点 . 探 讨 第二语 言教学原理在 对外汉语教 学 中的应 用。 第二语言学 习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 学的主要 对 象是 外 国留学生 。 这个群 体是 成 年人 。此外 , 对外汉语教 学并非要 求外 国留学 生极 尽细致 地
生提 供 尽 量 贴 近 实 际的 语 言 练 习。
( 二) 第二语 言学 习过程 的差异性 学生在 第二语 言学 习的过 程 中 , 脑 海 已经存储 了母 语 的 大量记 忆 。 拥 有一 个思维 紧密性和 完整性较 强 的语 言 系统。 这 就导致 学生在 学习 目的语过 程 中 , 对 某个 已知信 息进 行表 述 会 出现发音 不 同、 结构 不 同的情 况 , 所 以 学生在 第二 语 言 学 习过程 中, 要 了解 两种语 言知 识 的差 异 , 利 用模 仿和记 忆 掌握 与母语不 同的表 述方法 。 教 师应 用两种语 言进行 对比教 学。 借 助母 语这个 “ 中介 ” , 使 学生明确 第二语 言的差 异性 , 学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语习得理论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2019-10-02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将⼆语习得理论研究有效运⽤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仍然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对第⼆语⾔习得理论进⾏⼀定的整理分析,结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以期提出⼀定的教学启⽰。
关键词:语⾔输⼊;因材施教;⾃⾝素质第⼆语⾔习得研究是对学习者使⽤第⼆语⾔以及学习者习得与使⽤第⼆语⾔的内在联系过程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第⼆语⾔习得的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背景克拉申从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语⾔习得,并提出第⼆语⾔习得的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习得―学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然顺序假设。
下⾯主要讲述两个假设:1.习得―学得假设“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然交际结果。
“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是第⼀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习”后取得成果的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者的区别,有效地引导学习者学习。
2.输⼊假设这是克拉申第⼆语⾔习得理论的核⼼。
他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输⼊”,即略⾼于他现有语⾔技能⽔平的第⼆语⾔输⼊,⽽他⼜能把注意⼒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习得,即著名的“i+1”公式。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对外汉语教学还有很多⼯作要做,从克拉申的⼆语习得理论出发,不断汲取营养,这对提⾼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主要有⼏点建议:1.将“习得”与“学习”⼆者相结合克拉申强调“习得”是第⼀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
“学得”和“习得”并不是相互对⽴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运⽤已学的词汇、句⼦和其他表达⽅式,培养其汉语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知识的习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建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建议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工具,也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桥梁。
以下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建议:1. 促进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通过教授汉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语言技能,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
2. 增进友谊: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学生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这有助于打破国际间的隔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互相尊重。
3. 增强就业竞争力:随着中国的崛起,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学习汉语的学生可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翻译、商务人士等职业的候选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4. 加深语言能力:学习汉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系统独特,学习汉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拓宽国际视野:通过学习汉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事务。
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6. 增加文化自信:学习汉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7. 教学建议:为了有效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建议:a. 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b. 创设真实语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d. 注重文化教育: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e. 鼓励实践和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交流活动,如参观中国社区、与中国人交流等,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读后感

08级对外汉语1班:王惠茹(200807017)第二语言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读后感学习了本节内容(《第二语言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我认识到语言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教学法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学习理论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我们也认识到了我们在传统观念上的偏误——即学习理论包含在教学理论之中,教学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辩论和语言学界“乔姆斯基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已经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和模式。
比如出现了像乔姆斯基关于“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说,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塞林克的“中介语”假说及克拉申的“监控模式”和“情感过滤”等。
而我国对些的专门的、深入的研究起步则较晚,虽然我们中文中有“教学”一词,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很少把“教”与“学”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而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界这些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也是在有关“教”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而在学习理论方面,仅有少数人刚刚开始在作一些开拓性的工作。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了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习理论的直接意义是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那么一切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习的规律。
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诸多理论与实践已说明我们应该多注重语言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汇总、研究出一套有效的语言学习理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节(《第二语言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我深刻理解到创建有效的语言或学习环境这一学习理论对提高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注重教学跟进与语言环境的建设我个人认为,在教学初中活动中,除了重视”教“与”学“外,老师在课上或课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查与跟进和创建相应语言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据了解,一个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完成后,如无教师或第三方的一个跟进或考查的话,个人自已去巩固学习的机率不足30%(多数课下运用母语交流),当然我们如果能够建立一个语言学习的小环境的话,那么学员将或自动或被迫去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的比率会大大增加。
第二语言教学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二语言教学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作者:广丽媛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8期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仅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影响,这些教学法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并对汉语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字: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一、引言中国教育界有一句话叫“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学法流派的不同实际上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技巧),而是在对教学理论主要指导思想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具风格的派别。
它们各有其长而又都有自身的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每种教学法的出现都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都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语言教学的需要。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各民族对语言交际作用的发挥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这也使第二语言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没有好的教学方法的指导,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第二语言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的影响1、对课堂练习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除具备一般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更强调技能训练,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也是为更好的培养语言能力服务的。
也正是对语言能力的重视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必须精讲多练。
而“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各种教学法流派中也都有着各自不同风格的练习形式:翻译法的读;直接法的实物联系,分角色演练;听说法以刺激——反映——强化为模式的机械练习;认知法强调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义的练习;自然法的以使学生习得为目的的,低屏蔽、低焦虑的轻松愉快的练习;交际法的以话语为单位的“过度学习”全身反映法的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以及在大量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方式等等。
练习的手段也丰富多彩,有通过情景,有通过电化教学设备,有通过师生互动,有通过对学习者自身的刺激提高兴奋度的方法达到使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多年来也一直处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
与此同时,语法教学一直都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
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出发,探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语法教学。
关键字: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语法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发展汉语交际能力,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
也就是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其主要的目的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体系来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学习语法,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技能,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①,不是为了“明语法的理”②。
不掌握目语遣词造句的规律,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一、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对语法教学的不同的理解1.认知派与经验派(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家为奥伦多弗(H.Ollendorff)等对语法翻译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阐述,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在语法教学上,语法翻译法以传统语法作为教授外语的基础。
“语法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记忆语法规则。
”③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
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语法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上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与内容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 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
2、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 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 方式。这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 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义文化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
(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 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中各 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语言文化因素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和语用系统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制约着语言的理 解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际误解和障碍。 缺少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就不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 的。
一、第二语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一)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外语学习的标准:迎接21世纪》:语言和交际对人类 获得经验至为重要,今天学习一种外语不仅是为了做生意、 交朋友,更是为了有能力去理解别人并被别人理解。因此 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素养,从而能在多元化的 社会和世界进行成功的交际。
一、第二语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第二语言教学是为了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第二语言 教学的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可以概 括为四个方面: 1、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2、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3、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 略); 4、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 文化背景知识)。
第四节
语用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用能力。
比如在 语音教学 中,除 了进行语音 形式机械模 仿训练外 ,
还 应 该 讲 授 语 音 中 的 语 用 知 识 , 教 给 汉 语 学 习 者 如 何 结 合
“ 语用 能力 ”一词在 第二语言教 学中 已被广泛 使用 。
语用 能力是指对语 境的认识 能力和在对语 境认识 的基础 上 语 境 对 表 达 语 气 情 态 的 各 种 语 音 、 语 气 、语 调 、 停 顿 、 重 理 解 别 人 的 意 图 并 准 确 表 达 自 己意 图 的 能力 。美 国语 言 学 音 、 语 速 等 进 行 适 宜 地 选 择 。 像 停 顿 多 久 才 是 话 轮 的 结
难 以把握 。本文着重探 讨在对外汉 语教学 中如何 进行语用 语 用 习得 有 着 不 可 忽 视 的 作 用 。具 体 到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 习得 ,使 对 外 汉 语 课 堂 教 学 成 为 促 进 外 国 汉 语 学 习者 语 用 我 们 应 该树 立 语 用 观 的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知 道 在 对 外 汉 语 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者:康妮娜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11期20世纪是语言学得到迅猛发展的世纪,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尤其令人注目。自那时起语言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来。他们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企图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上的基础(psycholinguistical basis)。为此,研究者们就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对外语教学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我们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一、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课堂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直接干预,那么学习者是否能够学到和掌握课堂中所教的内容呢?课堂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呢?一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主要受大脑语言习得机制的制约,在课堂中学习第二语言和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能否影响语言习得过程,改变语言习得途径,提高学习速度或者提高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水平呢?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学者对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1)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的顺序是否有影响?(2)课堂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的速度及过程有何影响?Long就这方面的实证调查做了一次总的回顾。他共列举了11项研究,其中6项得出明确结论:课堂教学可以加快语言习得的速度,2项的结论模棱两可,还有3项则显示课堂教学对语法知识习得的发展速度影响甚小或根本没有影响。在此回顾的基础上,他总结了这些调查研究的结论:(1)课堂教学无法改变二语语法习得的自然顺序;(2)课堂教学可以加快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也能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3)只注重语言形式(即语法规则)的课堂教学活动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是有限的。二、上述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1.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上述研究的结论显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用的,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课堂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上述结论促使我们反思现行的外语教学大纲是否合理。它提示我们,教学大纲中设计的语法规则的教授顺序应遵循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这些语法规则的顺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Pienemann提出的“可学性假设”(learnability hypothesis)则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只有当学习者在语言心理上“准备就绪”(psycholinguistically ready)时,他们才能接受和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这一点制约了课堂教学: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该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语言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理语言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无法帮助他们掌握所教的内容和跨越语言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可教性假设”(teachability hypothesis)。“可教性假设”同时告诉我们,教师面对外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不能“一视同仁”。若某一学生对前一语言阶段的语言结构还未习得,他是不大可能掌握后一阶段的语法的。对此,教师应善于判断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教授相应阶段的语法。2.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外语教学应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还是放在语言的流利度上(the code communication dilemma),一直是外语教学领域的争论之一。关于这一争论,至今没有定论。然而,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致上得出的结论是: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外语教学对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比以前人们所认为的小得多。这一点尤其要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重视和反思。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就是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上课时教师主要讲授语法规则,认为学生只要知道语法规则就能自动地在课堂上及课后讲出正确流利的外语。其实不然,我国学生大多是在没有外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除了在课堂上有外语输入(input)外,课外几乎没有机会说外语。所以,外语教学课堂不仅讲授语法规则,而且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讲外语,练习将所学的语法结构应用到实际的交流中。只有这样,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将教师所教授的语言结构内化(internalize),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learnt knowledge)变成习得知识(acquired knowledge),从而在用外语交流时能自动地应用这些语言结构。语言输出(output)的重要性得到了不少研究者(如Swain)的证实。他们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的,学习者应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目标语不断地提出假设,并在使用语言中不断地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正。如果学习者不能或者没有尝试着去使用语言,他们就很难有机会检验自己对目标语所作的各种假设。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反馈(如对方是否理解、是否反问等)。强调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积极意义并不是否认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是更为客观地提出,语言输出是对语言输入的补充,他们都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语言输入的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这就是Krashen所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含i+1的input),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例如,在讲完语法规则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听或看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语言中包含了所讲授的语法知识。当然,有时候教材里的课文就是很好的易理解的输入材料。有关课堂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还有待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促进外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我国的外语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上述理论研究同样对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我们应在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很好地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使我国的外语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1] 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 Long M.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A review of research.TESOL Quarterly,1983,17(3).[3] Pienemann M.Learnability and syllabus construction.In K.Hyltenstam &M.Pienemann(eds)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Development.Clevedon,Av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5.[4] Larsen F.,D.& Long 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 Swain 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Class and C.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Newbury House,1985.[6] 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责任编辑张茂林)。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输入假说”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它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真正地掌握和习得第二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输入假说”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1. 介绍“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输入假说”理论,也被称为“输入理论”或“输入假设”,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二语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习得主要依赖于学习者接触到的可理解性输入,即那些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这种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输入,并且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输入信息的意义上,而非语言的形式上,语言习得才会发生。
“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i1”原则,其中“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则表示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种输入既需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使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又不能过于超出其理解能力,以免产生挫败感。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这种可理解性输入并不需要刻意去创造,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且输入的量足够大,就会自动提供这种“i1”的输入。
“输入假说”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克拉申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
他发现,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主要是通过接触大量的、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发现启发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二语习得理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语习得理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何婷婷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6期文/何婷婷【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这60年也正是对外汉语事业飞速发展的60年。
对外汉语教师从若有若无、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应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于教学中,到有意识地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算漫长的过程。
本文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角度,对如何将第二语言习得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对于汉语学习者主要出现的语音“僵化”问题,提出采用科德的“偏误分析”步骤收集语音语料,具体分析汉语学习者的语音偏误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针对语法教学晦涩难懂且缺乏使用语境的问题,提出依据“输入假说+习得”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相对于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提出依据朗的“互动假说”理论编排教学,作为词汇教学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二语习得;汉语教学【作者简介】何婷婷(1981.1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仅仅就教学法谈教学法,那么,这些教学法有时就是空洞的,似无根之木一般缺乏依据。
要开发有效的教学法,就要建立在对语言学习发生的方式的理解上。
因此,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的教学法才能更加有效。
语音、语法、词汇是汉语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目前的汉语教学法已经有了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但同时教师仍然希望解决某些困扰多年的问题。
比如,汉语学习者的某些语音常常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甚至形成固定的错误的模式,或者某些语法学习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且不知如何应用,或者是否能让词汇教学也有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依据实际教学案例,逐一探讨如何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融合。
一、语音教学:僵化+偏误分析20世纪60年代,因为教师和语言研究者发现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他们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产生的偏误,虽然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已经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但是却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
浅议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浅议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实践证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掌握语言学的知识和语法理论的精粹,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和语言学常识,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语言学的理论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外国学生了解汉语和其母语的语法区别,加深外国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汉语的信心,去除其对博大精深的汉语学习的畏难心理,更系统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
本文将阐述应用语言学知识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作为对外汉语创新教学的一种借鉴。
关键词:发展历程;比较法;语言学素养引言汉语的复杂,令很多外国学生虽想学习但往往不得要领,因此学习效率低下且难以得其精髓。
很多学生难以领会汉语之美,更觉汉语难学难懂,极易产生畏难心理。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自身优秀的语言学素养,可以使汉语教学更生动形象且理据兼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可以更系统全面地掌握汉语的特征和语法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汉语学习,减少学习的偏误和学习难度,更好地领悟汉语的精髓,体会汉语之魅力。
1.我国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深受语言理论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第二语言的教学。
追溯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十年文革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很大影响,我国这部分教学与时代脱轨,受到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也不够系统。
在上世纪50年代时,对外汉语教学尚存在是否要用翻译授课的争论,当时的教学注重听说训练,直接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并行,教育争论莫衷一是。
到了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用翻译方式授课的缺点,开始采用汉语直入法授课,借助感性材料和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汉语技能。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汉语的语法和规律。
这有益于大幅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这一阶段教师综合运用翻译法和听说教学及汉语直接教学,逐渐演变为多方式综合教学,教学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学习。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通过研究学习者如何习得语言,以及学习者如何在不同场合以准确、流利的方式使用语言,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很多启示,也改变了现代外语教学的概念和方法。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外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意味着外语教学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获得长期的成功。
第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新的语言需要学习者有意识的学习,而不是无意识的学习。
这表明,在外语教学中,要强调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如:知道什么是诽谤语、反义词、并列句等,以及学习者如何使用它们。
此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者可以从听、说、读和写中获益,从而学习更多的语言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外语。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听、说、读和写活动,鼓励学习者在不同场合使用语言,使他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语言特征,实现更好的外语教学。
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表明,学习者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
比如,一些学习者可能更喜欢使用书面语言,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更喜欢口头语言。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给学习者更多的机会去参与交流活动,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
最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
比如,某些学习者可能有较强的文化背景,这可以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外语,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没有这样的背景,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细心地教授这些学生。
因此,外语教学应当重视文化因素,关注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外语,以便他们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外语。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学习外语不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和文化背景,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外语。
二语习得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汉语已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学习的语言。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汉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理论,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很好的启示与指导。
一、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假设二语习得理论是由古曼和克鲁茨于1977年提出的,它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其特点是学习者由无意识的感知逐渐转向意识的规则学习,最终形成一个内在的语言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输入和输出、意识和不意识的语言认知运作、语言环境和学习者自身的因素都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二、 1. 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输入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要使学生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让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语输入。
在汉语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学生汉语输入,比如说汉语课堂对话、听力材料、媒体新闻、文学作品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汉语输入资源,比如说汉语电影、网站、音乐等。
2. 建立愉悦的学习氛围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态度会对语言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如果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感到无聊、焦虑或不快,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说组织游戏、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等。
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学习汉语。
3. 倡导学习策略的培养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才能更好地习得外语。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注意汉字拼音的学习、利用语感进行口语训练、寻找语音、语法、词汇差异等间接证据进行学习等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的习得效率。
4. 坚持语境导向的教学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会将语言知识应用到语境中,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规则。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坚持语境导向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汉语的场景来学习语言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之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在 语境中运用语言,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经历了传统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 阶段。
发展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的教学法不断涌现,如任务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等。
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全身反应法
通过身体动作和手势来教授语言, 强调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学者和儿童学习者,能够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身体语言表达 能力,同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结 合使用。
沉默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默法
教师尽可能少地使用母语,通过 手势、表情和目标语来教授语言。
直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01 直接法
通过目标语直接教授,强调模仿和练习,培养听 说能力。
0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特别是那些已经具 备一定听说基础的学习者。
03 注意事项
对教师的语言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提供真实、自 然的语言环境。
听说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
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通 过反复练习和模仿来培养 口语能力。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一定基础的目标语学 习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
力。
注意事项
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具备较好的目 标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注意
避免沟通障碍和文化误解。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现代第二语言教学法
交际法
总结词
浅析听说法和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听说法和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作者:马慧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汉语日益发展,使用频率的增多,汉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是用汉语进行交流。
如何能够快速高效率掌握这种语言,教师在实践中采用哪种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文章对听说法和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进行探讨,并认为这两种方法对语言教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教学;听说法;二语习得作者简介:马慧杰,女(1990-),河北省邯郸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引言现在不论在中国还是国外,语言的教学中,词汇和语法仍然被看做是重点。
然而讲授式教学,无形中击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上得不到发展。
可以看到,中文或者英语学得好的学生也只是在应试方面,表达上却是典型的“哑巴”。
在我看来,听说法和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听说法教学听说法教学是本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焦点式,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关键。
这一教学法主要强调听说,即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来培养口语的听说能力。
二战前,外语教学在美国很不受重视,外语人才缺乏。
二战后,美国向海外派遣军队,急需在短期培养出受过基本外语口语训练的人员。
于是,布龙菲尔德等语言学家受政府委托,制定了一套用速成方法训练军人的外语口语。
因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继而形成了“听说法”。
1.1听说法的特点听说法强调二语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说话开始。
其特点是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注重反复练习,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强化刺激。
听说法应用语言教学上,可以打破“哑巴”英语这一现象,让自己说的出来,别人也听得懂。
听说法教学的特点是重视语言的结构和形式而不是意义和功能,石素锦(1993)认为语言的学习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观察,把整体的语言系统拆成许多分门别类的小单元来学习,比如词汇,片语,句型等,这样方便分析和练习,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视外语的学习学习为一种“刺激—反应—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青年文学家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梁琪瑛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 湖南 长沙 410100摘 要:现如今,对语言学家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如何真正将理论研究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仍然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文章讨论了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并分析了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克拉申;二语习得;课堂教学作者简介:梁琪瑛(198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64-02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具体说来第二语言习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以及学习者习得与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联系过程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和探讨汉语教与学的过程,这对改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从7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经过达十年的探索,他于80年代初发表了《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1981) 、《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与实践》(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2) 。
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克拉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和体系。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 习得-学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摘要:二语习得理论是语言教育的重要指导性理论,环境论是其一个分支,强调外在环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研究和使用二语习得环境论来指导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
从本质上来讲,它与中国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同,也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不同;它具有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双重特征。
目前,大多数高校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都局限于课堂之内,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无法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汉语、体会中国文化。
这样一来,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汉语知识在课下缺少了使用的机会,同时也使对外汉语教学忽略了得天独厚的汉语大环境和隐性课程的作用,没能够发挥在中国国内学习汉语的优势。
二语习得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指导下有意识的学习或者无意识的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
因此,二语习得包括日常交际的习得和课堂教学的习得。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教学,对于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二语习得环境论概述根据二语习得环境论,对于生物的发展,后天经验比先天因素更重要。
早期提出的环境论是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语言习得则是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
近期,环境论又提出“文化迁移模式”,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影响[1]。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于知识学习的影响,除了学生个体所具备的先天条件之外,后天培养同样是决定个体知识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隐性课程理论中也提及环境对于学习者知识习得的重大作用。
隐性课程是对显性课程而言的课程,是指计划外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规定接受的课程以外所受教育,即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不为学生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现如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这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与母语教学有很大差异。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外语跟学习本国其他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语言课堂环境,主要指教师、学习者以教材为内容,相互之间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首先通过汉语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声调、轻声、儿化是其重点。
如:“那个人没劲儿”读成“那个人没劲”,句义就从“那个人没有力气”变成“那个人没有意思”。
由此可见,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应加以重视;汉字中汉字的写法、区别同音字和多音字,对于外国留学生也是重点。
汉语同音字特别多,学生一定要注意辨析,避免写别字;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运用,一直以来是其重点。
近义词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义近而形不同,另一类是义近形也近的,比如那些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语;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句子与短语构成原则的一致性,句法有很强的意合性等是其重点。
上述所列举的重点是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
充分利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可以充分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效率。
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位移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也有着提供丰富经验的课堂语言环境。
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语言大环境和盖上课堂语言小环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
聚义来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时间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的交际活动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充分利用。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出了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注入交际性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已经掌握的只是活学活用,从而提高运用汉语进行焦急的能力。
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的书面语含量较高,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来掌握书上的语言点,学生会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
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进行灵活的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学习的语言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扩充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对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感悟能力。
第二,要把教学相关的各种内容纳入到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还可以学到很多活的语言,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能巨剑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号汉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到实际的汉语环境里去学习语言,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到世界的汉语环境中,总是待在学校的小范围里。
因为他们在显示的交际环境中,对各种各样的谈话并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全部吸收,所以害怕用汉语进行交流,作为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给予表扬他们在社会环境里学到的一些语言,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效率。
因此,教师要设置一些情景去实地检验学习。
通过实践学习,倡导学生在可与实践大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8. 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9.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10.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11.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2.“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13.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14.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
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28.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29.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30.什么是语用迁移?3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3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3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3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35.语素习得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36.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得出了那些结论?3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3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主要存在哪些争议?39.关于母语迁移有哪三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40.习得的正确顺序与习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能否画等号?41.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42.如何区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概念?43.怎样才能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44.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45.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46.为什么说可理解输入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47.语言监控在语言学习中是如何起作用的?48.什么是“可理解性语言输入”?49.你如何看待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50.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5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52.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
54.为什么“区分任务和任务要求很必要”?55.所有第二语言特征的变异都可用“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来解释吗?56.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
57.什么是“分类规则”?这种描写方法有何局限?58.什么是“量变规则”?这种描写方法与“分类规则”有什么不同?59.为什么说“扩散模式既是一种描写方法也是一种理论阐释模式”?60.学者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的研究价值有什么不同看法?61.为什么语言变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62.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63.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那些因素构成?他们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什么关系?64.文化适应理论有哪些问题?65.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66.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哪些应用?67.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68.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什么意义?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由那几个要素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70.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由哪些方面、哪些因素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71.Giles和Byrne“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哪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72.“语言输入”和“互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73.“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7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的本质的?75.心灵学派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机制的关系的?76.“互动理论”对语言输入与习得机制的看法与心灵学派有何不同?77.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各有哪些局限?78.母语者与外国人交流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79.根据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你觉得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双双方有效的交流吗?80.为什么说“互动调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81.Pica,Loshky,Mackey三项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同?其结论有何不同?82.Swain提出“语言输出假设”的理由是什么?她的假设得到相关实验研究的证明了吗?83.为什么心灵学派不赞成语言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习得的观点?84.Michael long 1996年为什么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修订后的互动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85.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导向上的变化有什么意义?86.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88.如何理解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属性?89.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对普遍语法的定义和阐述有何不同?90.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
91.最简方案中式怎样定语功能语类的?92.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面临的逻辑问题是什么?93.你认为普遍语法是可及还是不可及的抑或部分可及?理由是什么?94.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是怎样定义“无标记”和“有标记”的?95.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学者们是怎样证明普遍语法中的原则的可及性问题的?96.本节关于毗邻原则的可及性研究为什么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97.White(1985,1986)两项关于“代词脱落”参数的研究结论的含义是什么?这些结论在Hilles和Lakshmanan的研究中的到证实了吗?98.特征无值、特征失效和局部损伤三种理论假设的含义是什么?袁的研究证实了这三种理论假设吗?99.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影响?100.学者们认为基于普遍语法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局限?101.什么是多元发展模式?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102.多元发展模式与70年代的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何不同?103.多元发展模式是怎样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的?104.什么是“言语加工策略限制”?105.如何理解言语加工的“三种策略”?106.多元发展模式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在英语习得中是怎样体现的?107.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是否适合于解释汉语中其他语言特征的习得?108.多元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有哪些创新和贡献?109.多元发展模式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不足的?110.可教性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11.课堂教学超前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112.为什么变异性特征的教学不受发展阶段的影响?如何理解这一现象?113.在实际的语言习得中,如何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14.请利用ACT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了”时所经历的三个学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