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公开课)

合集下载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

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的表现方式。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上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文意,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

《梅岭三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梅岭三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音频朗读,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分析内容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了解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2.梅岭三章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了解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4.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重点: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梅岭三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梅岭三章》,掌握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梅岭三章》中诗句的深刻含义,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感悟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梅岭三章》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在艰苦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历史情感,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通过讲述梅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沉重与伟大。

结合陈毅元帅的革命事迹,展现其在梅岭的英勇奋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利用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诗碑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2. 提问互动,初步探索诗歌内涵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陈毅元帅为何能写出如此激昂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将一起探索《梅岭三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革命精神,感受陈毅元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态度。

”3. 创设诗歌情境,引发学生共鸣通过朗读诗歌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想象诗人在创作时的情境和情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历史情感、充满思考和探索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深入学习《梅岭三章》做好铺垫。

2 梅岭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2 梅岭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2 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学案+同步练习(含答案)第02课《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1.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学习过程】1.背景介绍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山坳丛莽间一块极小的地方,险象环生。

后来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

陈毅预料不能脱险,写下了《梅岭三章》以明志。

2.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

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3.利用工具书,完成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旌旗(jīng )阎罗(yán )烽烟(fēng )捷报(jié)丛莽(mǎng )血雨腥风(x īng )(2)解释词语意思丛莽:丛生的草木。

旌旗:旗帜的总称。

这里借指军士。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4.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学习陈毅将军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厚植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人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与死的抉择是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在生死关头,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今天,我们将学习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梅岭三章》,去感受他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作者简介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72年于北京逝世。

陈毅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背景介绍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四、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公开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公开课课件

+
6.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大 胆表达 对日食 现象的 更多看 法。进 而产生 继续研 究关于 日食和 月食更 多现象 的兴趣 。
+
7、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 处于月 影中时 ,因月 球挡住 了太阳 照射到 地球上 的光形 成了日 食。而 月食则 是月球 运行到 地球的 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 太阳射 向月球 的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 公开课 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 公开课 课件
课文详解—第二章 勉励战友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③第二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面对今日,勉励来者,盼捷报飞。 洋溢着献身革命的乐观精神。
2梅岭三章
陈毅
作 者 介 绍
陈毅同志,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乐至县。 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参加 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 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 ,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 持政府工作。1937年,被任命为新四军一支队 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 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 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 ,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 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 公开课 课件
课文详解—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③“旌旗”“阎罗”各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用的 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阎罗:即阎罗王,迷信传说种阴间的最 高统治者。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在 这里喻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3.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诗人的革命精神。

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 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给陈毅同志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毅同志的伟大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毅同志的诗歌《梅岭三章》,一起领略他的革命情怀。

2. 展示陈毅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陈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诗前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问:小序中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缘由、背景和结果明确:时间是一九三六年冬,地点是梅山,缘由是被围,背景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结果是旋围解。

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展示生字词:旌(jīng) 、悬(xuán) 、阎(yán) 、捷(jié) 、烽(fēng) 、涯(yá) 、血(xuè)。

提问:“血雨腥风”中“血"的读音是什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明确:“血”在这里读“xuè", “血雨腥风”指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提问:“取义成仁"是什么意思明确:“取义成仁”指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部编教材《梅岭三章》公开课课件1

部编教材《梅岭三章》公开课课件1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 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 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 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 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 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 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下面是“中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情况统计表”,请用文字
表述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
年级 农村中学 城镇中学 七年级 55.4% 50.2% 八年级 34.6% 31.5% 九年级 29.7% 26.4%
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的人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农村中学参 加课外文体活动的人数比例高于城镇中学。
名著阅读
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的,尤其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手指
的细节。

1.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 有的。 在地球 形成之 初,地 球水就 以蒸气 的形式 存在于 炽热的 地心中 ,或者 以结构 水、结 晶水等 形式存 于地下 岩石中 。那时 ,地表 的温度 较高, 大气层 中以气 体形式 存在的 水分也 较多。
1.联系原著说说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原因是什么。(情 节概述)
因为两茎灯草在燃烧,费油。 2.文中,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是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说明严监生到死都不舍得多费一茎灯 草的油,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 象。

6.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 在世界 上闯荡 了一番 ,有了 相当的 人生阅 历,那 么,他 就会逐 渐认识 到自己 在这个 世界上 的位置 。世界 无限广 阔,诱 惑永无 止境, 然而, 属于每 一个人 的现实 可能性 终究是 有限的 。

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革命诗歌,简单学——《梅岭三章》创意教学设计原文:《梅岭三章》陈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句,把握其写法。

2.进行生活诗化的鼓励和创作。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师:谁能说说小序带给你什么信息?(原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生说师:从这个小序得知这是一首含有什么意味的诗篇呢?预设:战争、遗嘱、绝命诗……师:是的,带有绝笔意味的诗篇。

先来调查一下,大家学习这样的革命诗歌,最想学到什么呢?预设:积极奉献、宁死不屈革命精神、大无畏乐观的精神……师:大家都是从主题上说的。

由革命诗词学革命精神,我们从小学就开始了,比如这些诗歌——预设:《长征》《就义诗》等。

【屏显】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就义诗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师:今天我们结合现实,跟着诗人学创一创这样的近体诗。

在创前,老师说明一下,“革命诗歌,简单学"这句话,意思在于:我们创写的诗歌,意思差不多即可,无须在乎诗歌的规则,比如什么平仄,押韵等等,只要求字数相当,意思点到即可。

一、巧谴词句,移花接木师:读第一首,你能学到什么创作手法呢?我们探究一下。

【屏显】创业艰难百战多,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师:不论平仄,调换语句,好不好?预设:原诗把疑问放在第二句,呼应前句的“创业艰难”,能引出下面的内容,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

情感基调悲壮。

师:这是从语气上感受,我们咬文嚼字,“断头"两字让你联想到什么?预设:刑天师:我们改改词,比较效果。

初中语文部编版《梅岭三章》公开课ppt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梅岭三章》公开课ppt课件
●31
写作特色
1. 虚实结合。诗歌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 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 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 难的现实;三、四句借助想象,用“去泉台” “招旧 部” “斩阎罗”展现豪迈的革命胸襟。
·32
写作特色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 “捷报飞来当纸钱” “人间遍 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 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介绍
陈毅 (1901— 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 命家、军事家,有“元帅诗人”的美誉。作品主要 采取旧体诗词的形式,但又不为格律所束缚,灵活 自由;语言朴实、明快。代表作品有《陈毅诗词选 集》等。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陈毅诗词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因身负 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 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 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 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所带领的游击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 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 了三首诗藏在衣服里,作为自己的绝命诗。不久,敌人一无所 获,便悻悻而去,游击队解围。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1.标记停顿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标记不认识的字词,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 碍。
3.熟读课文,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字词疏通
旌旗 ( jīng)
阎罗 ( yán )
烽烟 ( fēng)

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功勋卓著的陈毅。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梅岭三章》,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死关头的大义凛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析诗歌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链接】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二十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读音停顿】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dàng)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jí)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语释义】①旋:不久、随即。

②泉台:阴间。

③旌旗:旗帜的总称。

诗中借指军士。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第2课《梅岭三章》公开课ppt课件
2.“应有涯”是对反动派的诅咒,又是革命的 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取义成仁”表达 了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3.“血雨腥风”“自由花”是借喻,前者借喻 战争;后者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情景。
合作探究
对照注释,理解诗前的小序,说说 它起什么作用?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 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我身负重伤, 又患有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中20多天,考虑到 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 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创作背景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 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 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 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 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 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 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 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 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 准备留做“遗诗”。
品 析 第 三 章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你能说说本章的大意吗?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得 精妙?
3.本章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 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诗人乐观坚 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 读成诵,并能准确默写。 2.体会诗歌节奏,整体感知诗歌 内容。 3.理解诗歌中借代、借喻、引用 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体会诗人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和坚定信念以及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梅岭三章》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梅岭三章》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1936年冬天,被国民党军队围困于梅山时创作的三首七言绝句组诗。

这组诗不仅体现了陈毅元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蕴含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将这组诗与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2课标")的要求相结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语文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梅岭三章》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2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鉴赏《梅岭三章》,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其次,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角度来看,《梅岭三章》作为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其教学要求与2022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紧密相连。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需要“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哲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从而领略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雄气概。

此外,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角度来看,《梅岭三章》的教学也可以与2022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相结合。

课标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诗歌,它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由陈毅元帅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所写,不仅展现了革命者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豪情,还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艰难与辉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梅岭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梅岭三章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陈毅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

本组诗是陈毅沿用旧体诗的格式进行创作的。

“诗言志"在这三首诗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已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未来,从自己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诗行是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对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核心素养《梅岭三章》是陈毅红军长征时期在梅岭被围困后,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以及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本课的教学意义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探究诗歌意象,感悟诗人表现的情感,体会结构的魅力。

2.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绘的境况,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豪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3.查找并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资料,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学习心得,了解艰辛的建国历史,明白今日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1.识记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3.在反复朗诵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4.联系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历史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5.体会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领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1.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要遵循两个原则:①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讲解清楚,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②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付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贵州专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作业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ppt

贵州专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作业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ppt
对逆境,远比如何接受顺境重要得多*** 一般的伟人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渺小***** 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 积极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必有加倍的赏赐* 要及时把握梦想,因为梦想一死* 10、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 11、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生活总会给你另一个机会,**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21:19:48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 10、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 11、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梅岭三章》优质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梅岭三章》这一章节。

该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介绍,诗歌背景,诗歌内容的逐句解读,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梅岭三章》的作者、背景、内容以及意境;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哲理的理解,以及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梅岭三章》的作者、背景、内容,以及诗歌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梅岭三章》解析笔记、诗词鉴赏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梅岭风光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梅岭三章》。

2. 作者与背景介绍: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 意境与哲理分析: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例题讲解:结合诗歌内容,讲解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作者:王安石2. 背景:北宋时期,梅岭地势险要,王安石游历至此,感慨万千,写下《梅岭三章》。

3. 诗歌内容:逐句列出诗句,标注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4. 意境与哲理:简要概括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梅岭三章》的作者和背景。

(2)解读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3)分析《梅岭三章》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

2. 答案:(1)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诗句描绘了梅岭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诗歌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革时弊、奋发图强的壮志豪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把握,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梅岭三章优质精品课件

梅岭三章优质精品课件

2、梅岭三章优质精品课件《梅岭三章》优质精品课件一、主题阐述本课主题为《梅岭三章》,这是一篇讲述梅岭风景区的文章。

梅岭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梅岭的特色景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激发读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导入新课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美丽的梅岭,领略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对梅岭有哪些了解呢?有没有去过梅岭的朋友们?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经验和感受。

三、新课内容1、梅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梅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梅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脉。

据历史记载,梅岭早在汉代就已存在,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圣地。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梅岭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摇篮。

2、梅岭的自然景观梅岭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让人流连忘返。

那里的山峦叠嶂、峰回路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梅岭,你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岩石、飞流直下的瀑布、郁郁葱葱的林木以及各种珍稀的植物和动物。

这些自然景观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3、梅岭的人文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梅岭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在梅岭,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寺庙、古老的栈道和古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梅岭古栈道”,这是一条横穿梅岭的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要道之一。

在梅岭古栈道上,你可以领略到古代道路的艰辛和险峻。

四、拓展延伸在了解梅岭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景点后,我们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们欣赏梅岭美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后代子孙的未来。

请大家在课后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五、作业布置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1、阅读《梅岭三章》全文,并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2、以“走进梅岭”为题,写一篇游记,记录你和梅岭的故事;3、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表达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看法和观点。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借代与借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

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

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

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

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1)解读第一章:——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an
a
绝唱三章 留梅岭,
诗人本色 是英雄。
诗中无产阶级革命家舍生取义的 精神令人感动,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 物舍生取义的故事?
• 文天祥战败被俘,宁死不屈。
• 4 、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借代、比喻、设问。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组自主学习: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精神?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 1“烽烟”是什么意思? “烽烟”借代战争。 2 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 引用“取义成仁”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愿为信 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小结: 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
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 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 “应有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 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 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 “取义成仁”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 情壮志。
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 命运,盼望祖国解放 的精神。
小结:
内容: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 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情色
彩,表现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修辞:
“烽烟”借代战争。
“头悬国门”的典故
修辞: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照应“百战多”、“烽烟正 十年”。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表 达了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读:
重读关键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自学指导四:赏析全诗,分析这 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联系。
1. 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七言绝句 2. 押的韵脚是什么?
3. 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 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表现了 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神.第三首: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和甘为信仰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4. 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 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 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 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 要求: 1.读准字音 2. 读清句子及节奏
读准下列带下划线的字音: • 旌旗 ( jīng ) 悬 ( xuán ) • 当纸钱(dàng )即为家( wéi )
• 应有涯( yīng )( yá ) • 遍种( zhòng )
1936年冬,梅山被 围。余伤病伏丛莽 间20余日。虑不得 脱,得诗 三首留衣
赣南游击词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 • • • • • • •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夏吃杨梅冬剥笋, 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 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借代。“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 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 1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借喻、引用典故) 2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
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取义成仁”的典故

“取义成仁”是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的缩语。“舍生取义”,见《孟子 告子》: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杀身成仁”, 见《论语》:“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 击元军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欲燕 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 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义至。而今 而后,庶无己愧。”
诗中那些词能体现这种精神?
•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
东门的典故,表达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 目,要亲自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 最终失败的愿望。“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 “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 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凸现出将军豪迈爽朗 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1972),四川 省乐至县人,无 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中国人 民解放军杰出的 领导者与组织者 之一。 解放后 曾任上海市市长、 副总理兼外交部 长等职务。著有 《陈毅诗词选集》 等。
陈毅(1901-
一 柱 天 南 百 战 身 将 军 本 色 是 诗 郭人 沫 若
——
自学指导二:品读全诗,掌握 生字词及诗歌押韵方面的特点。
读诗前的一段小序,我们 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诗前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 记的。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 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有什么作用?
• •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 情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
陈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坚定豪迈的 革命情怀。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自学指导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 负重伤,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 志率部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斗。1936年冬 天,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 围。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 到难以脱身,便写下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 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地解围而去。今天,我们 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 命诗”,表达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 命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 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 他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 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 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 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 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 梅岭三章 陈毅
• • • •
• • • • • • • •
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学指导三:朗读全诗,体会 诗人的革命情怀。
1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吗?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 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 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 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 部英魂继续战斗。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 到底的革命精神. 3、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精妙?
• “招”、“斩” • “招”这个动词,写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的部下的 英魂召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表现了革命将领 强大的号召力和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 •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 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