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闭性验证报告
醋酸钠注射液,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相容性
![醋酸钠注射液,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相容性](https://img.taocdn.com/s3/m/892589abc77da26925c5b0f2.png)
醋酸钠注射液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相容性研究【摘要】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其组成材料、生产工艺、整体设计、使用方法是当今输液体系中最理想的包装形式,代表国际一流的最新水平,是今后直接接触输液用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但依然存在诸多安全性风险,如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中的成分有可能会迁移进入药液中,导致产品出现安全性风险。
另外,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可能对主药或辅料产生吸附作用,导致药液中有效成分含量下降,从而影响产品的有效性。
因此,任何大输液药品一旦选择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作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都需要进行药品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相容性系统研究。
本文对自主研发的酮洛芬醋酸钠注射液(大输液)与其直接接触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进行了相容性研究,旨在为该注射液(化学药品注册三类)新药注册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提及的包装材料,特指直接接触酮洛芬醋酸钠注射液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袋。
在提取试验中,采用了三种提取溶剂,一是用甲苯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的抗氧剂进行提取,二是用甲醇浸泡的方式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袋身中的苯乙烯单体进行提取,测定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中抗氧剂及苯乙烯的实际含量;三是用酮洛芬醋酸钠注射液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进行提取,提取条件模拟灭菌条件,且提取时间比灭菌时间更长。
分别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袋身、聚丙烯接口及聚丙烯组合盖内盖进行了提取,测定了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的可提取物,建立了测定抗氧剂168、330、1010、1076与抗氧剂THP-EPQ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测定苯乙烯单体的气相色谱法,并进行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
通过提取试验可以明确包装材料中抗氧剂及苯乙烯单体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向注射液中迁移的难易程度。
结果:用甲苯对包装材料进行提取,提取液中能检测到上述各抗氧剂,用甲醇对袋身进行提取,提取液中能检测到苯乙烯,且各抗氧剂及苯乙烯的含量均符合欧洲药典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添加剂的限量规定,表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各添加剂的添加量符合注射液直接接触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同时也反映出建立的抗氧剂及苯乙烯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提取、迁移等相容性试验检测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抗氧剂及苯乙烯的转移情况;用酮洛芬醋酸钠注射液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各部分进行提取,提取液中均检测不到各抗氧剂及苯乙烯,表明在模拟灭菌条件且灭菌时间更长的条件下,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的抗氧剂及苯乙烯,均未溶入酮洛芬醋酸钠注射液中。
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膜物理指标的测试方法
![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膜物理指标的测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2064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d.png)
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膜物理指标的测试方法如果您正寻找非PVC三层共挤输液袋、非PVC五层共挤输液袋的质量提升与控制方案,那么您一定不要错过以下内容。
了解、控制产品质量对企业提升自身形象举足轻重,鉴于三层共挤输液袋、五层共挤输液袋物理指标的重要性,针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这些项目的检测要求,特整理如下内容供您参考。
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规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和五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需要检测的物理性能有:[b]一、水蒸气透过量测试[/b] 照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法(YBB00092003)第一法(杯式法)测定。
采用温度38℃±0.6℃,相对湿度90%±2%的条件,不得过5.0g/(m2·24h)。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可供参考的检测仪器1、TSY-T1H型透湿性测试仪执行杯式法标准,三腔测试。
全自动测量,自带微型打印机,方便操作,测试周期短,效率高。
2、TSY-T3型透湿性测试仪执行杯式法标准,全球唯一十二腔全自动测试,效率高。
测试周期短,更适合大测试量的检测要求。
[b]二、氧气透过量、氮气透过量测试[/b] 这两项指标均要求按照气体透过测定法(YBB00082003)第一法(压差法)测定,其中氧气透过量不得过1200cm3/(m2·24h·0.1MPa),氮气透过量不得过600 cm3/(m2·24h·0.1MPa)。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可供参考的检测仪器1、V AC-V1型压差法气体渗透仪执行压差法原理,可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量进行测试,具备自控温功能,控温范围:室温~50℃,具拟合功能,可随意获取-273℃~200℃的材料透气量和透气系数、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等数据。
测试模式单腔测试。
2、V AC-V2型压差法气体渗透仪执行压差法原理,可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量进行测试,具备自控温功能,控温范围:5℃~75℃,具拟合功能,可随意获取-273℃~200℃的材料透气量和透气系数、溶解度系数、扩散系数等数据。
多室输液袋关键指标的分析与检测 _3972
![多室输液袋关键指标的分析与检测 _3972](https://img.taocdn.com/s3/m/5aa186ec49649b6648d74765.png)
多室输液袋关键指标的分析与检测玻璃瓶、软塑输液瓶、软塑输液袋是目前主要使用的输液包装容器类型,但在使用安全性、方便性以及运输等方面,玻璃瓶由于始终摆脱不了玻璃的共性缺陷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外源性污染而逐渐被市场淘汰,软塑输液瓶也由于无法克服使用中的外源性污染而最终转变为一种输液包装容器的过渡类型。
唯有软塑输液袋的应用一直保持着快速上升,尤其是非PVC复合膜输液袋的研制成功,完全消除了PVC输液袋的安全隐患,跨越了软塑输液袋应用中的最大障碍,使得软塑输液袋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不但在一些应用领域已经成功地取代了玻璃瓶和软塑输液瓶,同时新产品的推出也为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条件奠定了基础。
非PVC多室软包装输液产品——多室输液袋被业内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包装之一。
1、多室输液袋介绍多室输液袋,即在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分装于一个输液袋的多个隔室内的成分始终保持隔离,将药液在严格无菌环境下分别置于各腔室之中,使用时,通过外力使隔室的可开间隔打开,多室相通,几种药液就在几秒钟内完成了混合过程,形成混合液直接用于患者。
多室输液袋的突出优点是配药操作简化、准确,可在安全、封闭的系统中杜绝微生物污染和混合注射液中的杂质颗粒(即解决传统输液瓶使用中存在的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可用于紧急情况并有效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该类包装形式实用性极高,尤其解决了多组分互相不能长期混溶产品的储存问题,对于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市的多室输液袋主要有液液多室输液袋和固液多室输液袋两类,液液多室输液袋可有效解决药物配伍稳定性问题,固液多室输液袋可有效解决药物水不稳定问题。
虽然,这种大输液产品外观结构看似简单,但其生产工艺至关重要,如多室袋的焊接、焊接位的连接、灭菌工艺等。
其中,每个腔室之间的密封是该剂型工艺的重要环节,密封要达到两个对立的功能,既要保证在使用前各腔室的彻底分隔,不会出现破裂、泄漏,又要保证使用时各腔室相通得顺畅、简捷。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https://img.taocdn.com/s3/m/e9bfd25408a1284ac85043fe.png)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Jübingxi/Jübingxi/Jübingxi Sanceng Gongji Shuyeyong Mo DaiPP/PP/PP 3-layer Co-extrusion Films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膜系指以聚丙烯为主体,采纳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三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亮、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不】*(1)显微特点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看,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看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不与对比图谱差不多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 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纳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0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担67KPa的内压,坚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不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检验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264ba8ad51f01dc281f1b7.png)
范围:多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职责:检验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正文:1.膜的检测1.1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目测,应透明、光洁、内外应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1.2鉴别——红外光谱取样品适量敷于微热的溴化钾晶片上,依法测定,应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1.3水蒸汽渗透——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汽性试验方法杯式法(GB/T1037-88)测定,采用温度23℃±2℃,相对湿度90%±5%的条件,不得过5.0g/(m2·24h)。
1.4氧气透过量——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透气性试验方法(GB/T1038-2000)测定,不得过1.2×10cm3/(m2·24h·0.1MPa)。
1.5氮气透过量——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GB/T1038-2000)测定,不得过600cm3/(m2·24h·0.1MPa)。
1.6拉伸强度——取本品平整部位,照塑料薄膜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13022-91)规定进行,试样为Ⅱ型,试验速度(空载)300mm/min±30mm/min,纵向、横向抗拉强度平均值均不得低于20Mpa。
1.7热合强度——取本品适量,均匀截取100mm×100mm试样若干片,将任意的两个试片的内层叠合,放入热封仪。
热合面采用平板式,热合条件:上下面压具温度: 160℃,压力:0.4Mpa,时间:1秒。
用标准试样裁切器,从每个热封部位各裁出15mm宽的试样10条,至少从3个热合面上裁取。
置于拉力试验仪上,将试样两端分别夹在试验仪上、下夹具上,开动拉力试验仪进行剥离,试验速度(空载)300mm/min±30mm/min,测得值均不得低于20N/15mm。
1.8金属元素——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残渣加盐酸(1→2)25ml溶解后,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应符合以下规定:铜:324.8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镉:228.8nm 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铬:357.9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铅:217.0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锡:286.3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钡:553.6nm波长处测定,不得过百万分之三。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材料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fe712f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e.png)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材料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中间层:中间层 usually由聚乙烯(PE)材料制成,具有良
好的物理性能,如强度、抗冲击性和抗撕裂性。
2. 内外层:内外层usually由特殊的附加剂和添加剂来提供额
外的功能。
例如,外层可使用辅助剂,如抗氧化剂、增塑剂和稳定剂,以提供抗破裂和抗紫外线性能。
内层通常采用抗菌剂、抗粘剂和药物控释剂等。
3. 各层之间的界面层:界面层通常由附加剂、增塑剂和耐磨剂等材料构成,以增强不同层之间的粘结和耐磨性,同时提高薄膜的渗透性和耐化学性。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的材料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耐用性、可塑性、渗透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回收性等,以满足输液用膜的特殊需求。
同时,还需考虑生产成本、工艺性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https://img.taocdn.com/s3/m/3c6265e3b84ae45c3a358c07.png)
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Jübingxi/Jübingxi/Jübingxi Sanceng Gongji Shuyeyong Mo DaiPP/PP/PP 3-layer Co-extrusion Films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膜系指以聚丙烯为主体,采纳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三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亮、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不】*(1)显微特点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看,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看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不与对比图谱差不多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 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纳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0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担67KPa的内压,坚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连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不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标准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8f974a479563c1ec5da71f4.png)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质量标准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试行)YBB0010200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Ⅰ)、袋Sanceng Gongji Shuyeyong Mo(Ⅰ) Dai3-layer Co-extrusion Films and Bags Used for Infusion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膜系指以聚丙烯为主体,采用共挤出工艺,不使用黏合剂所形成的三层输液用膜。
袋系指由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1)显微特征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察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袋)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1 跌落高度标示容量(ml)跌落高度(m)50~749 1.00750~1499 0.751500~2499 0.50≥25000.25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 lx~3000 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袋区分。
软袋密封性验证资料
![软袋密封性验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88c4b2f4b73f242336c5ffd.png)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验证一.概述:1. 验证对象:三层共挤输液用袋2. 验证目的:通过验证确认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密封性在灭菌前及灭菌后无明显变化。
本次验证按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YBB00102005 进行检验。
3. 验证小组成员及分工公司职务验证小组职务验证工作职责质量部经理组长验证总负责人,验证方案、验证报告批准,参与偏差处理质量部 QA 负责人组员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审核,参与偏差的处理质量部 QC 负责人组员验证方案中检验项目及方法的审核及组织本部门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准确执行,复核部分检验数据,参与验证过程中偏差的调查处理质量部 QA 验证人员组员验证方案的起草及组织本部门按照批准的验证方案准确执行,复核部分检测数据,参与验证过程中偏差的调查处理质量部 QC 验证人员组员按照验证方案进行验证,检测方案中规定的检验项、及时记录并提供验证所需的全部检测数据二.验证内容:1. 温度适应性验证目的:确认使用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产品在灭菌前、灭菌后及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密封性无明显变化。
检验方法:1)随机取未灭菌产品200 袋(装量为:常规装量),将其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 的内压,维持10 分钟,观察有无液体漏出。
2)按企业确定的灭菌条件对该 200 袋产品进行灭菌。
3)灭菌后将该200 袋产品于-25±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 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 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 的内压,维持10 分钟,观察有无液体漏出。
4)连续3 批产品,以观察其重现性。
接受标准:1)未灭菌产品加压维持后应无液体漏出2)灭菌后产品加压维持后应无液体漏出检查人:质量部 QC2. 抗跌落:验证目的:确认使用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产品在灭菌前灭菌后与一定高度跌落后其密封性无明显变化检验方法:1)随机取未灭菌产品200 袋(装量为:常规装量), 从1m 高度,分别跌落于异一硬质刚性光滑表面上,观察有无破裂和泄露。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质量标准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a6f1528bcd126fff7050bef.png)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三层共挤输液用袋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丙烯为主体材料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系指由聚丙烯为主体材料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1)显微特征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察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2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2 跌落高度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 lx~3000 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袋区分。
不溶性微粒取上述样品数个,照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YBB00272004)中输液瓶和输液袋项下的方法测定,粒子直径≥5、10、25µm粒子数,分别不得过100、20、2个/ml。
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
![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aff67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6.png)
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输液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输送药物和液体到患者的体内。
输液器对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病人的安全以及医护人员的医疗工作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输液器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对其进行精密的包装和验证。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的相关内容。
一、前言输液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装置,用于输送药物和治疗液体到患者体内,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常规器械之一。
由于输液器使用的药物和液体通常都是敏感和易腐败的,因此在装运和存储期间,输液器的包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该报告是验证输液器包装的测试过程和结果。
本报告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制造商进一步了解输液器包装的质量和安全性,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治疗。
二、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的目的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IVP)旨在提供准确的、详细的、可靠的和可重复的验证,作为对输液器包装的质量的确认。
其目的是确保输液器包装满足行业标准和国家要求,以确保输液器的使用安全有效。
验证过程采用了充分的方案以确保所有历史、文档、测试、观察和调整都被记录和归档,确保了验证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进行再审查和重复执行。
三、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的范围验证范围适用于所载运输输液器的内外包装、运输和储存条件,以确保输液器在装运期间不受到不良影响。
本报告中的测试和分析涵盖了以下方面:1. 包装材料和设计对输液器的包装材料和设计进行测试和分析。
主要包括包装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PP•hade单形成三角肩输液器的质量和耐摔性能等方面。
2. 温湿度检测对输出装置在装运和储存期间所处的温湿度进行测试和验证,以确保输液器在适宜的环境下保存和使用。
3. 理化性质测试输液器的理化性质和药物活性,互动测试和微生物排除验证等方面,以确保输液器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药物分析进行与药物有关的分析测试,包括验证药品的有效性和质量以及药物是否与输液器的包装材料发生任何反应或变化等方面。
四、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的测试结果通过对输液器包装的验证测试,我们有信心确认输液器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种新型输液包材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安全性评价
![一种新型输液包材多层共挤膜输液袋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42c553f67ec102de2bd897f.png)
记录注射浸提介质或对照生理盐水组 小 鼠的一 般状 态 、 毒性 表 现和死亡动物 数。按 国家技 术监 督局 19 发 布的 《 93年 医用输
液、 输血 、 注射器具检 验方法 第二 部分 : 生物 试验 方法 》 国家 标 准第 7页规 定的指标 , 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
片 , 为中等毒。 判
原微生物教研室保存 并提供 , 复苏后培养 5d 然后 消化传 代培 ,
养 4 —7 , 8 2h 得生长旺盛的细胞。
பைடு நூலகம்
12 动物 : . 新西兰家兔 、 昆明种小 白鼠、 鼠均 由河北省试验动 豚
物 中 心 提 供 , 格 证 号 分 别 为 : K 4800 、 K 4806 、 合 D 0 0.14 D 00.03
D 00 . 1。试验观察期间 , 以该 中心提 的 固体 饲料 , K 49 0 6 0 饲 自由
饮水。
2 实验 与 结 果
2 1 急性 全身毒 性试 验 .
取小鼠 1 , 0只 雄性 4只 , 雌性 6只 ,
HPLC测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四种抗氧剂的含量
![HPLC测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四种抗氧剂的含量](https://img.taocdn.com/s3/m/67c3ad2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7.png)
HPLC测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四种抗氧剂的含量徐燕慧(福建省医疗器械与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目的 本文建立了测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抗氧剂1010、330、1076、168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
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抗氧剂,HPLC检测其含量。
结果 抗氧剂1010、330、1076、168分别在质量浓度(1~200)μg·mL-1、(0 5~200)μg·mL-1、(2~200)μg·mL-1、(3~200)μg·m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对应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 1%(RSD=2 7%)、95 1%(RSD=1 9%)、97 7%(RSD=2 9%)和96 2%(RSD=2 4%)。
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测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抗氧剂的含量,同时为其使用安全性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三层共挤输液用袋;抗氧剂中图分类号:R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0) 11 0081 04作者简介:徐燕慧,女(1984 8-)。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职称:工程师。
主要从事医疗器械与药品包装材料检验和药物相容性研究工作。
DeterminationofExtractionContentsforFourKindsofAntioxidantsin3 layerCo extrusionInfusionBagsbyHPLCXUYan hui(FujianProvincialInstituteforMedicalDevicesandPharmaceuticalPackagingMaterials,Fuzhou35000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developamethodfordeterminationextractioncontentsofantioxidants1010,330,1076and168in3 layerco extrusioninfusionbagsbyHPLC METHODS HeatingrefluxmethodwasadoptedtoextractantioxidantswhichcontentsweredetectedbyHPLC RESULTS Thecalibrationcurvesofantioxidants1010,330,1076and168werelinearovertheconcentrationrangeof(1~200)μg·mL-1、(0 5~200)μg·mL-1、(2~200)μg·mL-1、(3~200)μg·mL-1,respectively(R≥0 9998),thataveragerecoveriesofthean tioxidantscorrespondto99 1%(RSD=2 7%),95 1%(RSD=1 9%),97 7%(RSD=2 9%)and96 2%(RSD=2 4%)CONCLUSTION Theproposedmethodissimple,preciseandsensitive,andcanbeadoptedtodetectthecontentsofantioxidantsin3 layerco extrusioninfusionbag KEYWORDS:HPLC;3 layerco extrusioninfusionbag;Antioxidants 药品包装材料作为药品组成的一部分,其使用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YBB00102005-201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仪器
![YBB00102005-201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仪器](https://img.taocdn.com/s3/m/9f5d7822ba1aa8114431d9b2.png)
YBB00102005-201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仪
器
YBB00102005-201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仪器顾名思义是检测YBB00102005-201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1)、袋》要求的理化性能指标的所需要的所有检测仪器。
悬挂力实验装置
接受输液患者的生命安全与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的安全性、功能性、保护性、相容性对药品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材料本身存在的有害物质会被带入到药品中。
所以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对于药厂来说非常重要。
医药包装撕拉力测试仪
在制药领域,塑料输液剂包装容器的使用越发广泛,国家药包材标准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制药领域的检测需求济南三泉中石实验仪器有限公司依照YBB00102005-2015《三层共挤输液用膜(1)、袋》要求生产了满足YBB00102005-2015要求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仪器。
热封仪
济南三泉中石实验仪器有限公司制造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理化性能检测仪器有:穿刺力测试仪CCY-02、智能载压测试仪ZY-500、水蒸气氧气透过量测试仪、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DLS-07、医药包装撕拉力测试仪YYB-03、跌落试验机DL-1000、热封试验仪RFY-03、透湿杯、金属穿刺针、注药点密封性装置、悬挂力实验装置等。
穿刺力测试仪。
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
![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b0145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b.png)
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一、文档背景输液器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设备,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为确保输液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其包装进行验证。
本文旨在撰写一份输液器包装验证报告,以确保输液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验证目的本次验证任务旨在完成以下目的:1、确保包装的防潮性能符合要求,能有效地保护输液器的质量;2、确保包装的耐磨度符合要求,能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3、检查包装的严封性是否达到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输液器免受污染。
三、验证方案本次验证任务采用了以下方案:1、对输液器包装进行检查,确认了包装的尺寸、质量和密封性;2、采用温湿度计测试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否符合要求;3、运用水平检测仪检测输液器包装的耐磨度和抗压强度;4、对输液器包装进行了剪切测试,检查了其的严封性。
四、实验结果1、检查输液器包装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我们对所有包装进行了精确的尺寸测量,并确认它们都符合要求。
其中,长90cm、宽并长为22.5cm的包装,能够完全包裹得住输液器,并有助于保护输液器的外观和磨损状态。
2、测试环境是否符合要求我们选择了符合ISO规定的环境条件(温度为25℃ ±2℃,湿度为60%RH ±5%RH)。
在相应的环境下,输液器包装的防潮性能和存储能力得到了确认。
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在环境条件和环境源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的精确性。
3、测试输液器包装的耐磨性我们使用了水平检测仪来检测输液器包装的耐磨性。
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的输液器包装都能够满足标准要求。
在运输过程中,我们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输液器包装的完好无损。
4、测试输液器包装的严封性我们对所有的输液器包装进行了剪切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的包装都完全密封,没有发生泄漏和损坏。
这也确保了输液器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污染。
五、结论本次验证实验认真执行了验证方案,除了检测的结果率以外,我们也采取了大量的安全和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质量标准
![三层共挤输液用袋,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a6f1528bcd126fff7050bef.png)
-----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三层共挤输液用袋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丙烯为主体材料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系指由聚丙烯为主体材料的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通过热合方法制成的输液袋。
【外观】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鉴别】*(1)显微特征取本品适量,切成适宜厚度,置显微镜下观察,横截面应显示清晰的三层。
(2)红外光谱取本品适量,用切片器切成厚度适宜(小于50μm)的薄片,置于显微红外仪上观察样品横截面。
照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第五法测定,每一层应分别与对照图谱基本一致。
【灭菌适应性试验】除另有规定外,取本品数个,加经0.45μm孔径滤膜过滤的注射用水至标示容量,并封口。
采用湿热灭菌法(标准灭菌F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温度适应性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
应无液体漏出。
抗跌落取上述样品数个,于-25℃±2℃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2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泄漏。
表2 跌落高度透明度取上述样品数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 lx~3000 lx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眼睛),观察,应能与对照袋区分。
不溶性微粒取上述样品数个,照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YBB00272004)中输液瓶和输液袋项下的方法测定,粒子直径≥5、10、25µm粒子数,分别不得过100、20、2个/ml。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试用方案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试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9488ed02020740bf1e9ba6.png)
是口 否口
是否有变更配
方说明
是口 否口
以往试机史
以往试机情况
备注
5、样品制备及试验
5.1样品制备及试验所需人员
车间人员
质量部人员
技术部人员
物料供应人员
5.称
规格
数量
物料完工形式
5.2.2试机配套物料
物料名称
厂家
批号
规格
所需数量
5.3样品制备及试验时间计划
样品制备时间
温度
适应
性
取样品*个,于-25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C士2C条 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将样 品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应无液体 漏出。
抗跌
落
取样品*个,于-25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C士2C条 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C士2C条件下放置24小时,按“表1”的跌落高度,分别跌落于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不得有破裂和 泄漏。
年 月日至年 月日
样品试验时间
年 月日至年 月日
5.4样品制备及试验步骤、评价方法及标准
5.4.1样品制备及试验步骤
用该物料于制袋灌封机连续运行生产的袋子个,
是否需要考虑调整不同参数设置
是否需考虑要更换不同规格
5.3.2评价方法及标准
外观
应透明、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
制袋
周边焊合均匀、无气泡、无褶皱、无焊伤、无折痕、无压伤、无切割 不整齐。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袋试用方案
制定部门
制定者
日期
审核部门
审核者
日期
批准部门
批准人
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容器密封性验证方案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验证项目:容器密封性验证2、概述:本公司验证小组成员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能进行了验证,考察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在完全浸泡于高浓度运动性菌液4小时后,所有样品均无细菌侵入,可以确认容器密闭系统的完好性。
3、验证目的为考察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密封性能,通过微生物侵入试验证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能完好。
4、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生产。
5、验证人员5.1质量部QA: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起草及验证的实施。
5.2质量部QC:负责按计划完成验证中的相关检验任务,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可靠。
5.3QA主管:负责验证工作的管理,协助验证方案的起草,组织协调验证工作,并总结验证结果。
5.4质量部部长: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查。
6、概括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试验即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
在验证试验中,取输液袋灌装进培养基,在生产线上封口后灭菌。
然后,将整个袋子完全侵入高浓度运动性菌液中,取出、培养并检查是否有微生物侵入,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同时,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是否有微生物侵入,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同时,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
7、验证内容7.1样品制备7.2营养性试验7.3挑战菌悬液的制备7.4微生物侵入试验8、验证步骤、评价方法及标准8.1试验样品的制备8.1.1试验方法于制袋灌封机分别取连续运行生产的袋子共计150个,按袋子的装量规格灌装SCDM/2(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经焊盖后于115℃灭菌30分钟,然后将每袋试样编号平放,使培养基与袋子焊合部位内表面充分接触,在30~35℃下放置14天,并每天记录培养结果。
8.1.2判断标准:所有样品均不应长菌。
8.1.3试验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2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性试验8.2.1试验方法随机取20个试样,每个试样内接种0.1ml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菌液浓度:10~100CFU/0.1ml。
在30~35℃下培养7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都呈阳性结果并记录。
8.2.2判断标准:在紫外灯下肉汤呈蓝绿色荧光,且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中,微生物生长良好。
否则试验无效,须弃去全部试样,重新从头开始试验。
8.2.3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3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8.3.1试验方法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9027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10ml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
将每管的培养物分别转入含1000ml 相同培养基(SCDM/2)的容器内,于30~35℃下培养22~24h。
培养结束后的菌悬液即可用来作袋子密封性试验。
8.3.2判断标准:若培养基明显浑浊,则挑战菌悬液制备成功。
8.3.3平板计数,每ml所含活菌数。
8.3.4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4微生物侵入试验8.4.1试验方法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Pswudomonas aeruginosa)ATCC9027的菌悬液倒入不锈钢桶中。
8.4.1.1将50个经灭菌的试样编号,完全侵入菌悬液中,同时将袋平放,使袋内的无菌培养基充分接触焊接部位的内表面,试样容器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4小时。
8.4.1.2浸泡结束时再取一份菌悬液,用平板计数菌悬液的浓度。
8.4.1.3从菌悬液中取出试样,擦干试样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然后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容器外表面。
8.4.1.4取装满培养基样品两个,作阳性对照,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接种入10~100CFU铜绿假单胞菌,按步骤8.2进行培养基的营养试验。
8.4.1.5将挑战试验用的试样培养7天,观察检查试样容器内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有生长记作+,无生长记作-。
如果试样容器长菌,按8.2方法确认生长菌是挑战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如果所有试样容器都不长菌,则取10个试样按8.2进行培养基的营养性试验。
8.4.1.6试验结束后,挑战试验用菌悬液经121℃30分钟灭菌后丢弃。
8.4.2判断标准8.4.2.1步骤8.2、步骤8.4.1.4、步骤8.4.1.5中进行的营养性试验都合格,试样的挑战试验才有效。
8.4.2.2在挑战试验开始时,挑战用菌悬液浓度(活菌数)必须达到1×106CFU/ml。
8.4.2.3挑战试验中如长菌,需记录长菌的试样数,并按下述要求作进一步调查。
8.4.2.3.1仔细检查容器各部位封口处是否有缺损,造成微生物浸入。
8.4.2.3.2将观察到试样容器封口的缺陷,采用拍照详细记录。
8.4.2.3.3如果任何挑战试验中长菌的容器不是由于容器封口明显的物理性缺损所致,试验作失败论处。
8.4.3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9、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评价人:日期:10、验证用菌种、培养基、稀释液、消毒液、仪器11、验证周期——工艺、设备生产条件及三层共挤输液用膜供应商发生改变时进行验证附件11.1菌种稀释记录11.2菌悬液稀释报告记录11.3试验样品空白培养记录11.4营养性试验记录11.5挑战试验培养记录11.6挑战试验营养性试验记录编号:容器密封性验证报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验证项目:容器密封性验证2、概述:本公司验证小组成员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对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能进行了验证,考察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在完全浸泡于高浓度运动性菌液4小时后,所有样品均无细菌侵入,可以确认容器密闭系统的完好性。
3、验证目的为考察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密封性能,通过微生物侵入试验证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能完好。
4、验证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三层共挤输液用袋的生产。
5、验证人员5.1质量部QA: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起草及验证的实施。
5.2质量部QC:负责按计划完成验证中的相关检验任务,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可靠。
5.3QA主管:负责验证工作的管理,协助验证方案的起草,组织协调验证工作,并总结验证结果。
5.4质量部部长:负责验证方案及报告的审查。
6、概括三层共挤输液用袋密封性试验即微生物侵入试验,是对最终灭菌容器密封系统完好性的挑战性试验。
在验证试验中,取输液袋灌装进培养基,在生产线上封口后灭菌。
然后,将整个袋子完全侵入高浓度运动性菌液中,取出、培养并检查是否有微生物侵入,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同时,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是否有微生物侵入,以确认容器密封系统的完好性。
同时,作阳性对照试验,确认培养基的促菌生长能力。
7、验证内容7.1样品制备7.2营养性试验7.3挑战菌悬液的制备7.4微生物侵入试验8、验证步骤、评价方法及标准8.1试验样品的制备8.1.1试验方法于制袋灌封机分别取连续运行生产的袋子共计150个,按袋子的装量规格灌装SCDM/2(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经焊盖后于115℃灭菌30分钟,然后将每袋试样编号平放,使培养基与袋子焊合部位内表面充分接触,在30~35℃下放置14天,并每天记录培养结果。
8.1.2判断标准:所有样品均不应长菌。
8.1.3试验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2确认培养基促菌生长能力——营养性试验8.2.1试验方法随机取20个试样,每个试样内接种0.1ml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9027,菌液浓度:10~100CFU/0.1ml。
在30~35℃下培养7天,或培养至所有试样都呈阳性结果并记录。
8.2.2判断标准:在紫外灯下肉汤呈蓝绿色荧光,且所有接种铜绿假单胞菌的试样中,微生物生长良好。
否则试验无效,须弃去全部试样,重新从头开始试验。
8.2.3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3挑战菌悬浮液的制备8.3.1试验方法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9027的新鲜斜面上取一整环培养物,分别接入含10ml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0~35℃下培养16~18h。
将每管的培养物分别转入含1000ml 相同培养基(SCDM/2)的容器内,于30~35℃下培养22~24h。
培养结束后的菌悬液即可用来作袋子密封性试验。
8.3.2判断标准:若培养基明显浑浊,则挑战菌悬液制备成功。
8.3.3平板计数,每ml所含活菌数。
8.3.4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8.4微生物侵入试验8.4.1试验方法将新鲜的铜绿假单胞菌(Pswudomonas aeruginosa)ATCC9027的菌悬液倒入不锈钢桶中。
8.4.1.1将50个经灭菌的试样编号,完全侵入菌悬液中,同时将袋平放,使袋内的无菌培养基充分接触焊接部位的内表面,试样容器在菌悬液中持续浸泡4小时。
8.4.1.2浸泡结束时再取一份菌悬液,用平板计数菌悬液的浓度。
8.4.1.3从菌悬液中取出试样,擦干试样容器外残余的菌悬液,然后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容器外表面。
8.4.1.4取装满培养基样品两个,作阳性对照,其外表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接种入10~100CFU铜绿假单胞菌,按步骤8.2进行培养基的营养试验。
8.4.1.5将挑战试验用的试样培养7天,观察检查试样容器内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有生长记作+,无生长记作-。
如果试样容器长菌,按8.2方法确认生长菌是挑战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如果所有试样容器都不长菌,则取10个试样按8.2进行培养基的营养性试验。
8.4.1.6试验结束后,挑战试验用菌悬液经121℃30分钟灭菌后丢弃。
8.4.2判断标准8.4.2.1步骤8.2、步骤8.4.1.4、步骤8.4.1.5中进行的营养性试验都合格,试样的挑战试验才有效。
8.4.2.2在挑战试验开始时,挑战用菌悬液浓度(活菌数)必须达到1×106CFU/ml。
8.4.2.3挑战试验中如长菌,需记录长菌的试样数,并按下述要求作进一步调查。
8.4.2.3.1仔细检查容器各部位封口处是否有缺损,造成微生物浸入。
8.4.2.3.2将观察到试样容器封口的缺陷,采用拍照详细记录。
8.4.2.3.3如果任何挑战试验中长菌的容器不是由于容器封口明显的物理性缺损所致,试验作失败论处。
8.4.3结果:小结:检查人:日期:9、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评价人:日期:10、验证用菌种、培养基、稀释液、消毒液、仪器10.2无菌检查用培养基、稀释液、消毒液11、验证周期——工艺、设备生产条件及三层共挤输液用膜供应商发生改变时进行验证附件11.1菌种稀释记录11.2菌悬液稀释报告记录11.3试验样品空白培养记录11.4营养性试验记录11.5挑战试验培养记录11.6挑战试验营养性试验记录试验样品空白培养记录试验样品空白培养记录试验样品空白培养记录试验样品空白培养记录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营养性试验记录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营养性试验菌种稀释记录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挑战菌悬液制备记录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挑战菌悬液稀释报告记录(试验前)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挑战菌悬液稀释报告记录(试验后)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挑战试验菌种稀释记录(阳性对照)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挑战试验营养性试验记录(阳性对照)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挑战试验营养记录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菌种稀释记录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营养性试验记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容器密封性验证检验人:复核人:检验日期:报告日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