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运动和力关系》教学设计(1)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运动和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力量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本次教学设计将围绕运动和力展开,为小学生提供一种亲身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引入】1.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例如走路、跑步和跳跃。
询问他们是如何进行这些运动的,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停下来。
2. 观察实验: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车,向学生解释该车是如何移动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接着,将一块磁铁放在桌子上,演示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这样,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作用。
【探究】1. 动手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块磁铁和几个小车。
让学生在相对平坦的地方进行实验,以观察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磁铁位置和力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伴分享实验心得。
2. 模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过程中的力量,例如举起重物时的力量是如何用于克服重力的。
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器材,如弹簧秤和物体,演示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对运动的影响。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力的效果,并总结出发生运动所需的条件。
【拓展】1. 案例探究:教师选取几个有趣的案例,如拔河比赛、跳高比赛等,引导学生讨论胜利所需要的力量因素。
通过学习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量的应用和影响。
2. 制作轨道:学生分组进行小项目,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轨道,模拟滑梯或过山车等运动形式。
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重力和摩擦力来实现运动,并测试轨道的平稳性和速度。
【巩固】1. 思维导图: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本课学到的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图表、模型或小短剧等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成果,并解释其中涉及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评估】1.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创造性、准确性和清晰度等方面。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本单元通过探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关系2.力的作用效果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尺子等3.教学视频或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规律,加深对力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物理小学四年级教案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熟悉力的概念,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对物体的影响并归纳总结;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导入问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力,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呢?2.引入力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力的定义。
介绍力是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引导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二、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0分钟)1.实验1:利用弹簧秤测量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请同学们自行组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2:利用斜面倾斜方式,观察物体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同样,请同学们组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1.学生展示实验数据: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可以探讨的问题有: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斜面的作用力对物体运动有何影响?四、制作小海报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小海报:请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自行分组制作小海报,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要求包括图像和文字。
2.学生展示小海报: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制作的小海报,并进行讲解。
五、知识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习和实验,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更多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与延伸(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总结了拉力和斜面作用力对物体的影响。
2.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实践,尝试寻找更多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1.设计实验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力和运动探究性教学设计

目前学校可以使用希沃白板5、NB实验室、乐乐课堂、101PPT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步PPT。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所使用的正是希沃白板5做的课件,中间很方便插入了“NB”实验室用剪辑师录屏后的视频,播放也很方便,但是学校由于目前电子白板非常落后,在线播放(或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采取了录屏的方式,也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实验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复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提升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会控制变量法。
四、重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定律(惯性定律)
通过课件播放小车从同一斜面滚下经过不同路面时通过的距离,推导牛顿第一定律。
启发学生补充牛顿第一定律
对物休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是学力学的重要基础,学习分析力学技能。
课堂小结
学情分析
这两章内容正好是学生在疫情期间通过网课学习的,所以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应该说是特别不理想,因此我在授课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事实,仍然坚持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已有知识基础为准),充分地备地备好学生,另外对安林中学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不十分了解,所以要准备2种方案,一种是比较理想的,学生知识掌握很好,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以放手给学生去总结、归纳三种力甚至是浮力也可以涉及,联系生活用惯性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假如基础和我校学生差不多,那就在基础知识上多下点功夫,帮助学生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好就做为本节的重点。
体现在以下二点,一是在复习课上需要呈现的信息和节奏都要比新授课是要多还要快效果还要好,如查使用传统的板书,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同时呈现的信息既不直观也不便捷。但是使用了课件之后,学生会和老师的思路很快同步,教师展示板书内容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按一下)就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声情并茂的出现,大大了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益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分析这一章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运动定律,是力学的重点章之一。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以及力学单位制;第二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第三单元,第八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及惯性力(选学),第九节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材教法建议】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理解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讲授时宜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且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以使学生澄清日常经验带来的不利干扰,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伽利略的伟大之处,以及他的理想实验的重要科学意义。
切勿强加灌输。
2、牛顿第一定律对理解和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十分重要,且由它可以引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结论在下一节讲述,因此,应认真从人类认识过程讲起以使学生对此有比较正确和扎实的理解。
3、学生对惯性容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予以澄清。
当然,深入一步的认识有待讲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4节后的“阅读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很有启发意义,希望引导学生阅读。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这一节对物体惯性的认识可以深入一步,惯性不仅表现在保持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上,也表现在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上。
质量就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此也可以进一步澄清一些对惯性的模糊认识。
三、牛顿第二定律【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介绍1、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教材分三节由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此有所认识。
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十分重要。
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有多种做法,教材中的做法装置比较简单,课堂演示也比较可靠。
只是在分析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时,要注意不使学生产生错误概念,书中用了“可以认为等于砝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在页末加了注。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惯性现象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推、拉、提),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惯性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种表现形式,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种表现形式,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现象。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惯性现象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视频,力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教具,惯性现象的实例。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球等。
3.课件:力的作用效果的动画,力的三种表现形式的动画,惯性现象的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提等。
提问:你们知道力是怎么样的吗?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呈现(10分钟)利用动画演示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推、拉、提。
2024版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01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记录和分析数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其具备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02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03知识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入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01强调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02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科版教材特点介绍运动的概念和形式力的作用和效果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和重力《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01020304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三单元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是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第三单元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惯性现象、摩擦力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深入的探究来达成。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摩擦力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摩擦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科学教科书、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力推一个静止的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力和运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3.如图,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m1、m2的两个小球,且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它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
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学生自备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相应结论。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4.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
5.一个系有若干小物体的气球静止悬在空中,说明空气对它有向上的.这个力的大小等于气球(连同所有小物体)的;若将小物体去掉一部分,小球的运动状态
上述物体受到是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可见力是改变了它们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利用上述器材达到四种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方案,并据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总结完成学案:
物体由静到动,必须受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且运动方向与
方向相同。
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教学设计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简单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外表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觉:〔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分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观察小车行驶距离。
我的发觉实验结论:1.小车行驶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
2.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越远。
“力与运动的关系”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2021年5月V〇1.39 No. 10 中学物理汐与运坊的共系”主题羊元教学设计张悦(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山东烟台264103)摘要:本文以“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主题,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素材,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情境,基于学科核 心素养,按照物理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的内在逻辑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结构化重组,让学生 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主动学习.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力与运动;情境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 识,而是设置充满智力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 观察、思考、质疑、探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2020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共识,单元教学设计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根据主题内容组织单元教学,围绕物理核心概念 和研究方法,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情境,使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切人点,充分激发学文章编号:1008 -4134(2021)10-0032-04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启发 学生.本文将以鲁科版初中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为 例,展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如图1所示,本单元的主题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对应的核心概念为二力平衡以及牛顿第一定律.为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内容还包括力的概念、3种常 见的力以及力的测量.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是整个力学 体系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围基金项目: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KXX-BZX013).作者简介:张悦(丨992 -),女,山东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实践.〜5设计评价问题,检验教学目标本节课最后共设置了两个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达 成与否的评价工具.问题一:我们平时所说的铁比木头沉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 否理解了密度的物理概念,如果学生能够从密度的角 度回应这一问题,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获得了用密 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初步理 解了密度的物理意义.问题二:操场上有很多小朋友在做运动,我们能 否仿照密度这一概念的建构尝试建构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对学生建构物 理概念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够仿照密度的概念正确建构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一方面意味着其对密度物理意义的理解已经达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比值定义法自行建构概念.参考文献:[1]皮亚杰,Jean,梅斯.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吴祖仁.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赵世英.建构主义学习与物理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 学院学报,2002(04) :138 -140.[4] 郭玉英.建构主义与物理教育[J].物理教学探讨:中 教版,2000(04) :4 - 5.[5] 曹璐璐.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收稿日期:2021 -01 -08)•32•中学物理Vol. 39No. 102021年5月力的概念、弹力弹資测力计图1力与运动的关系主题单元结构图绕“力和运动的关系”物理观念的建构和发展,在具体 的教学内容中,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比值定义、推理的 思想等.表1列举了一些例子.表 1 “力与运动的关系”单元学科核心素养举例教学内容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力的示意图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g的得出比值定义法重心等效思想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用观察法、比值法、图像法分析数据;控制变量思想探究实验控制变量思想、转换法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极限思想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本单元的学情分析如下.2. 1物理观念方面学生从本章开始正式学习力相关观念,但是学生 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在 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教材中 选择的弹力、重力、摩擦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已经 具备了感性认识基础,但相比于严谨的建立科学概 念,例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涉及到二力平衡、牛 顿第一定律,其中的原理学生比较陌生.由于日常生 活中没有不受力的情况,因此对于力究竟是维持物体 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 得出正确结论就比较困难,甚至感觉和生活经验有违 背之处,需要重新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2.2 科学思维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论证 能力,有一定的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意识,已经 具备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结论的能力.2.3科学探究方面八年级上学期以及小学阶段进行过科学实验,学生已经有了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的思想,知道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八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生物 等学科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但实验操 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欠缺发散思维、数据分析能力. 对物理学特有的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结合的研究方 法还需通过实验加强体会.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 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有实验为基础,学 生理解起来并不算太困难.2.4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学习物理的 兴趣和对科学的尊重.在实验探究中也需要提升严谨 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拼凑数据,充分分析 得到的每一组数据,进一步质疑,不轻言失败.八年级 的学生已经具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以辅助课本 观念学习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应用到实践中,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指导实践.3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以物理观念学习为主线,提高核心素养 为导向,参考教材,本单元教学目标具体为以下内容:了解描述力的物理概念及素养发展.能够描述弹 力、重力、摩擦力这3种常见的力•具体包括:认识力 并了解力的特点,能解释有关现象,能用力的示意图 表示力;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三要素,增加探 索力的兴趣;认识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使用,通过观 察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弹簧测力计,有助于探索生活中 的科学道德情感;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重心,通过建构重力概念,能够主动分析生活中有关重 力的现象;通过重锤线的实际应用,有将科学技术应用 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知道二力平衡以及平衡态,会用二 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认识摩擦 力的利与弊,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激发学生用 所学观念解决生活问题的热情,养成物理观念来源于 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意识;知道惯性,体验并解释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具体包括:科学探究各要素的有效实施、科学方法的正确运 用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结合物理学史,利用历史成功人物的探索故事, 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具体包 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认识物理实验和科学推理 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指出亚 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问题,了解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进 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33•2021年5月Vol.39No. 10 中学物理4单元学习过程设计 习内容、核心素养发展规划、要点突破方式等•具体设本单元主要包括2个层级,每个层级下包括:学 计见表2.表2“力与运动的关系”主题单元学习过程设计学习层级学习设计具体内容层级1:力的基本概念;弹簧测力计问题情境创设思考生活中需要用力的场景并举例内容安排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弹力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划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认识抽象的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举的例子来得到力的定义及特点,拉近抽象的力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建立强烈的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意识.能够进一步指导生活实践通过观察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弹簧测力计,有助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抽象的力,体会在物理学中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示来体现要点突破方式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思维碰撞的方式尽可能提出生活中形式多样的利用力的例子教师适时点拨,正确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方式学习力的示意图部分内容对于力的表示符号、单位及弹力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课下小制作的方式,动手制作测力计学习难点突破资源生活情境举例、播放视频资料、录制微课讲解、课后小制作学习反馈评价要点及方式要点:能够根据力的定义分析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会正确分析相互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能够正确画出生活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方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可以通过提问、交流讨论、课堂巩固练习来检测;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仪器使用能力考査:可通过检査实验操作步骤来检査学习时间计划预计2课时层级2:认识重力、摩擦力及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问题情境创设看看大家的发散思维怎么样:现在甲乙两队进行一个滑梯下滑比赛,你是甲队队长,所需的队员、器材及规则(可不公平)等皆由你来制定.可以采取任何措施,让你的队员比乙队队员滑得更远,你们队就获胜内容安排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划通过创设的游戏情境,提高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及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重锤线校准,形成科学观念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意识通过这一部分丰富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及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推理法等物理学科思维方法的应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的优秀品质,大胆猜想和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能够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优化实验方案通过重力及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知识,介绍物理学史,使学生领悟物理学思想的真谛,促进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要点突破方式根据创设的游戏情境,师生共同对提出的方案进行总结分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重力的存在、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二力平衡.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重力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部分,学生通过査阅资料,通过课堂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惯性现象的解释可通过视频、演示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难点突破资源解决问题的大情境设计、实验探究、合作讨论、交流评价、制作一些微课或线上答疑•34•中学物理 Vol . 39 No . 102021年5月图2问题情境及主题任务引领的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科学探究中熟练掌握科学 探究的要素.有控制变量及转换法的初步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 神等•结果性评价:进一步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我认 识的力”的小论文.收集与本单元相关公共信息资源, 评估其科学性.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过程评价,和提交作品的结 果性评价,将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和 教师的不断进步.参考文献:[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许帮正.初中物理单元视域下的探究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2020,38(12) :62 -65.[3]张玉峰.以大概念、大思路、大情境和大问题统领物理单元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2020,38(05) :2 - 7.[4]苑红霞,曹丽丹.“相互作用一力”单元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2020,38(15) :18 -23.[5] 黎东波,曹蔚奇.高中物理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以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为例[J ]•教师,2019 (05):76-77.(收稿日期:2021 -02 - 24)驟!覯觀你腦H i f e ?与运动的关续表2学习层级学习设计具体内容学习反馈评价要点及方式要点: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实验探究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惯性现象的解释方式: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通过实验报告呈现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增大、减小摩擦力的实例以及解释惯性现象学习时间计划预计6课时5主要教学活动设计5.1大情境引发问题,引领概念教学如何描述力?这部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适 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相互作用 力、力的作用效果等,并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物理概 念,正确应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在层级2中的问题情境设置中,学生的可能回答 及背后包含的物理观念见表3.表3学生回答的问题所对应的物理观念序号学生可能的回答对应的本单元的物理观念1我队从髙的位置滑下,对手从中间滑下重力2我队可以助跑,对手需从静止滑下结合回答1,学生可体会到: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的思想3我队队员穿轮滑鞋往下滑,对手穿非常粗糙的鞋往下滑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4我队选择较轻的队员,对手选胖队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5我队队员在滑的过程中,派一名队员将对手拉住,派另一名队员在后面推我队队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将学生的答案按照所蕴含的物理观念进行分类, 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在此基础上,在力的三要素指 引下,分别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二力平 衡的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具体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5.2根据主题内容设计的主题任务引领实验探究的 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6学习效果评价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 标,需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实验探究重力的大&、滑 动摩擦力的影响因A 、二 力¥衡的条件、阻力对物 成运动的秦响逐步研究、建构科学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作示互力力相、用 是素及力用要以一亦 作一一 i 彭 盼的效图 力力用意• 35•。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初步认识,他们能够观察到物体的运动,也能够感受到力的作用。
但是,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够解释力的作用效果;(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和解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述;2.力的作用效果的解释;3.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方法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2.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3.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斜面、绳子等;2.教学媒体:PPT、视频等;3.学习单:练习题和探究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视频,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
仍然能与
不会落在飞船的后全国最大最齐全的教学课件资源网:
QQ: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