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的感悟

合集下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生哲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生哲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生哲理人生就像是一艘船,在生活的大海上漂浮着。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遇到的是艰难险阻,还是顺风顺水,全凭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生旅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抉择。

有时,我们可以像水一样灵活,让自己一路顺畅,船行得快速而平稳。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峭壁陡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在人生航道上,遇到的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艰难的试炼,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像水一样,既能载舟,又能覆舟。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人生道路也越来越曲折。

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修炼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智慧,勇敢面对一切未知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选择人生的方向和目标的时候,我们也要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方向,做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就能够像水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顺畅而自然地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多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这些细节中,或许印刻着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经历。

只有当我们真正对生命充满敬意,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只有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命就如那汪清澈的河水,它给予我们支持和平衡,也因我们而改变,因我们而善变。

让我们一起勇敢前行,遇到挫折也不慌不忙,正视挑战,学会掌握自己的生命,让人生的旅途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水的启示诗句赏析

关于水的启示诗句赏析

关于水的启示诗句赏析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泉源。

在古代,许多诗人用水来比喻人生的沧桑和变幻,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古代诗词中,水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些关于水的启示诗句,感受诗人们对水的深刻理解和启发。

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水调歌头》。

这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诗句,描绘了水的变幻多姿。

水在不同的天气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有时候是澄澈明净的,有时候又是朦胧迷离的。

这句诗句通过对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这句诗句中,水被赋予了神秘和奇妙的意象,启示了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2. “水无定形,人无定心。

”——《古诗十九首》。

这是一句古诗中的名言,表达了水的无形无定的特性。

水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它可以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正如人的心境一样,时而澄澈明净,时而波涛汹涌。

这句诗句通过对水的比喻,启示了人们对心境和情感的思考和反省,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

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淮南子·人间训》。

这是一句古代名言,表达了水的双重性。

水既可以载舟,帮助人们渡河渡海,也可以覆舟,给人们带来灾难和危险。

这句诗句通过对水的比喻,启示了人们对力量和危险的认识,表达了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警示。

4. “水激山河,人激心志。

”——《庄子·逍遥游》。

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诗句,表达了水的激荡力量。

水在激流中可以冲刷山河,改变大地的形态,同样,人在心志激荡中也可以改变命运,创造奇迹。

这句诗句通过对水的比喻,启示了人们对力量和意志的认识,表达了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憧憬。

5. “水到渠成。

”——《诗经·小雅·信南山》。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句,表达了水的顺势而为的特性。

水流到了渠道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向目标地,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思想汇报 (2)

思想汇报 (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句话在我第一次看它的时候,便早已深深的引入了我的脑海之中。

事实上,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个人,都在不断的经历一个成立、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上的很多国家、政党,甚至是盛极一时的大帝国,都在最后的时候,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失去民心或者是自身存的过多问题影响下,渐渐衰落下去,消际在我们的实现之中。

我们的党成立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发展于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时代,兴盛于如今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大建设的这个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那颗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心使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渐渐成熟起来,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大任。

我们党的成长,使我党的先进性与国家实际国情的紧密结合所决定的,更是由我当那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所支持的,正是这种思想,使我党长成一个肩负了再现中国辉煌的大党,我党取得着一些成绩,靠的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标准,这体现在“实事求是”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

在解放时期,党的纪律严明要求对百姓秋毫不犯,而党员同志和解放军部队对纪律的遵循,保证了党行动步调的一致,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信赖。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党的纪律有力保证了党员从思想到行动的统一,使得党和全民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确保了新中国的迅速成长。

另一方面,党的纪律确保了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是党赖以生存的基础。

党的纪律是党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依靠,也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贯彻。

中国共产党90年风雨不倒,愈挫愈勇,日益壮大的原因就是有了党铁的纪律的保障。

作党的拥护者,作为预备党员,我们更要加强学习,牢固掌握党的纪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提高维护党纪的自觉性,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与违纪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检验,争取早日加入一直追随的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的组织,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曾说:“我们事业的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人间清醒的古话

人间清醒的古话

人间清醒的古话人间清醒的古话,倒不是指具体某句古语,而是指那些蕴含智慧和启示的古语句,它们能引领人们在人生迷茫时去思考,给予人们启迪和指引。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旧时期的清醒古话,并对它们进行解析和阐述。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只要你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仁爱和善良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希望受到伤害和冒犯,那么我们也不应该伤害和冒犯别人。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关爱他人,与人为善,与人为友。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我们应该尊敬和学习优秀的人或者正直的事物。

如果我们能够崇尚高尚的品德和追求卓越的目标,我们也将会变得更高远、更坚定。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正直的人胸怀宽广,不做虚伪的事情,经常反思自己。

而小人常常充满戒备和猜疑。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坦率的人,勇于面对和接受自己的错处和缺点,不断自我完善,以达到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的目标。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学习要结合思考,思考要结合学习。

如果我们只是追求知识的积累而不思考,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

而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却不去学习和实践,那么我们的思考也会陷入空泛无用的状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学习和思考的融合,才能真正提升自我。

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没有错误和过失。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只要能从中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成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过错,也要以同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错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6.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船顺利前行,也可以翻覆船只。

它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和潜在的风险。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权衡利弊,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做好准备和应对。

盘点灭国的十大千古名言

盘点灭国的十大千古名言

盘点灭国的十大千古名言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

- 理解与拓展:李世民深刻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君主的统治就如同舟行水上,民众就像水一样。

如果君主能够善待民众,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民众就会像平静的水一样承载着君主的统治,使其政权稳固;但如果君主残暴无道,压迫民众,民众就会像汹涌的波涛一样推翻君主的统治。

这一理念体现了李世民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民本思想,也成为后世君主警醒自己重视民生的重要准则。

2.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 理解与拓展:李世民把铜镜当作审视自身外表的工具,能让人整理好衣冠。

而将历史当作镜子,通过研究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可以总结出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把他人当作镜子,特别是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君主可以从他们的建议和批评中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哪些正确之处和不足之处。

这一理念体现了李世民善于借鉴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也是他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思想基础。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 理解与拓展:陆游一生渴望南宋朝廷能够收复北方被金兵侵占的土地。

在他临终之际,仍然心系国家的统一大业。

他嘱咐自己的家人,当南宋的军队向北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在祭祀的时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这句诗表达了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反映出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下爱国志士的悲愤与期望。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理解与拓展:文天祥在南宋面临元军的强大攻势下,坚持抗元斗争。

最终兵败被俘,但他坚决不投降。

他认为,人终有一死,但是要死得有价值。

他愿意以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这句名言展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精神成为激励人们抗争到底的强大动力。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现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

现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

现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例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意味着水的力量既可以带动船只前进,也可以摧毁它们。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例子,展示了水能够成为载舟的动力,但同时也可能成为覆舟的威胁。

首先,水力发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水流驱动水轮发电机,人们可以利用水的力量产生电力。

这种方法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可靠、稳定的电力供应。

其次,水运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人们一直在利用河流、湖泊和海洋运输货物和人员,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

水运业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水也可以成为覆舟的威胁。

洪水、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此外,水污染和过度开发也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水既可以成为载舟的动力,也可以成为覆舟的威胁。

我们需要保护水资源,加强水环境治理,以确保水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可靠、安全的保障。

- 1 -。

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题作文

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题作文

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题作文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那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别急着翻白眼,说这是老掉牙的道理,咱得给它穿上新衣裳,用点儿生活里的小段子,让这道理活蹦乱跳地走进你我心里。

记得那年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我和几个哥们儿决定去河边凉快凉快。

咱们租了条小船,打算来个水上漂游,美其名曰“探索未知水域”。

船老大是个笑眯眯的老伯,他一边帮我们解缆绳,一边念叨:“小伙子们,这水啊,既能带你们游山玩水,也能让你们变成落汤鸡,悠着点儿啊!”当时咱们心里直笑,老伯这话,不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嘛,不过换了种接地气的说法。

上了船,咱们几个跟脱缰的野马似的,划得那叫一个欢。

河水清澈见底,偶尔有几条小鱼跃出水面,仿佛在跟我们打招呼。

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美得让人心醉。

我们正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看那边,有鸭子!”于是,一群大男孩瞬间变身好奇宝宝,齐刷刷地朝鸭子追去。

这一追可不得了,小船开始东摇西晃,跟喝醉了酒似的。

我紧紧抓着船舷,心里直嘀咕:“这水,还真能折腾人!”船老大见状,连忙大喊:“稳住,稳住,别慌!”但咱们哪听得进去,一个个兴奋得跟啥似的。

结果,“哐当”一声,小船不偏不倚地撞上了一块大石头,水花四溅,咱们几个瞬间变成了落汤鸡。

那一刻,什么风度、什么帅气,全都不见了。

咱们相视而笑,虽然狼狈,但心里却是满满的快乐。

船老大也乐了,他边帮我们把船扶正,边说:“瞧瞧,我说啥来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吧!”咱们连连点头,心里对这个道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虽然身体有点累,但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这次经历,让我们明白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得有个度,得懂得适可而止。

就像那河水一样,既能温柔地承载我们前行,也能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栽跟头。

所以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儿,咱们得时刻记心上!。

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写一篇作文

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写一篇作文

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写一篇作文《百姓如水,君者当慎》常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这就好比是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有些相似之处。

我突然就想起我爷爷给我讲过的他们村子里的一件事儿。

我们把村长就看成个小“君者”吧。

爷爷他们村有个姓王的村长,那时候刚开始推行一些新的农业政策,鼓励种新型的农作物。

这可是好事儿啊,能增加收入。

可是这个王村长,那叫一个独断专行。

开村民大会的时候,根本就不听村民的建议,单方面决定让全村大部分都种一种据说产量超高的新作物。

村民们心里犯嘀咕,但是王村长一“朕意已决”的态度,大家也就没咋吭声。

这新作物对土壤和灌溉要求挺高的。

结果呢,他们村那块地根本不合适。

眼瞅着别的村收成挺好,他们村倒好,大多数土地产量都极低,亏得一塌糊涂。

这村民们可就不乐意了,后来选村长的时候,王村长就被大家毫不犹豫地给“抛弃”了。

你看,这小小的村长选举就和这水能载舟覆舟一个道理。

村民呢,就像水一样,大家要是觉得这个村长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就会拥护他,就相当于水把舟承载起来,让舟往好的方向走。

可一旦村长干事儿不靠谱,不管村民的利益,那村民也就不支持了,这舟就被水给打翻咯。

而那些真正高明的“君者”,不管是多大多小的领导,都得谨慎对待民众的力量。

不能像那个王村长似的,自己想咋来就咋来,根本不考虑水能把自己冲到哪儿。

时刻记住老百姓的想法和需求,这才是正道。

咱不能小瞧了这看似普通的老百姓,他们聚合起来的力量那可是无穷大的。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概莫能外。

《以民心为重》有这么句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在的一些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的事儿。

我在之前那家公司上班,发生的事儿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以前那个老板啊,总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公司全靠他才能运转下去。

员工的意见啊,他根本就不太在意。

就好比公司准备推出一款新的产品,这个产品的设计以及前期的市场调研啥的,按照流程肯定是要听听员工的看法的吧。

员工里面有很多是在一线工作的,对市场需求了解得还是很透彻的。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感想200字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感想200字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感想200字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

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的感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的感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见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谈到发扬公仆精神惩治腐败的问题时,语重心长地引用了一句古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语出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

此言合理的内核在于,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具有改变乾坤,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

温总理于今从这个意义上引用此言,意在强调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一切权力归于人民。

各级领导干部除了为人民服务的权力,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权力。

温总理的引言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唐太宗作为一个凌驾于万民之上的一代君王,他把“人君”与“黎庶”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是合乎历史逻辑的。

然而,他的比喻却不适用于现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民关系等上下级关系,都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的关系理应是鱼水相合的亲密关系,绝非是上下分明,貌合神离的“舟”与“水”的关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至一个朝代的政权,小至一个政府的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甚至连帝王李世民也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所以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现实的惨痛教训也同样验证了上述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相继落水没顶的一批贪官污吏,他们的蜕化变质和违法犯罪,多半都是从脱离人民开始的,直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遭遇“覆舟”的灭顶之灾!唐太宗“载舟覆舟”之说的糟粕,在于他把一个帝王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视为天经地义的绝对统治与被统治的“舟”与“水”的关系,他只是把自身与其朝臣的关系视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鱼水关系。

他曾不加掩饰地对其下属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可悲的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的感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的感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的感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古老的谚语,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我深深的感悟。

首先,水能载舟。

水,柔软而温和,却拥有无比的力量。

它润泽万物,滋养大地,承载着舟船,使之在水中自由航行。

这就像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不起眼的元素,却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健康,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健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如果我们把健康比作水,那么我们的梦想就是舟。

只有保持健康,我们才能驾驭梦想的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自如。

再来看水能覆舟。

水虽然润泽万物,滋养大地,但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巨浪翻滚,那么水也可能成为一种无法抵挡的力量,颠覆舟船,甚至吞噬一切。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使用水,没有了解它的力量和特性,那么水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敌人。

同样的,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如权力、财富等,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颠覆我们人生之舟的力量。

因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谚语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元素。

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力量,用之得当,才能使它们成为我们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即使是看似有益的事物,如果使用不当,也有可能成为颠覆我们人生的力量。

在我看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世界。

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

例如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可能需要在同事、领导和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那么它们就能成为我们事业成功的助力。

但如果我们处理不当,那么这些关系就可能成为我们事业失败的原因。

同样地,这个谚语也适用于我们的个人生活。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习惯和决策都可能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维护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并不断努力提高自己,那么这些习惯和决策就可能成为我们在未来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如果我们只是短暂地尝试了一下就放弃了,那么这些习惯和决策就可能成为我们失败的原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案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案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案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案例”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案例。

这个成语形象地告诉我们,水虽然有助于船只航行,但也可能给船只带来灾难。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关于一位航海家的故事。

这位航海家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水手,他一直对航海充满热情。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新的航线,可以带他去一个神秘的岛屿。

航海家非常激动,决定立即出发。

他的船只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启程了。

一开始,船只在平静的海面上顺利航行。

航海家感到非常开心,他相信自己选择了正确的航线。

然而,就在离目的地不远的海域,突然起了一阵强风。

风势越来越大,海面波涛汹涌。

船只开始摇晃,航海家感觉到了危险。

他立即命令船员们紧紧抓住绳索,以保持平衡。

他们全力以赴,试图将船只保持在正确的航向上。

然而,风势变得更加猛烈,船只开始失去控制。

波浪不断冲击船体,水花四溅。

航海家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措施,船只将面临翻覆的危险。

他决定放下锚,以减轻船只受到的冲击。

最终,船只稳定下来,并幸运地避免了翻覆。

航海家和船员们齐心协力,修复了受损的船只,并成功地到达了神秘岛屿。

他们探索了那个美丽的地方,回来后带回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回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水虽然能够帮助船只航行,但也可能给船只带来危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形势,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正如航海家通过放下锚来稳定船只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航向,以克服困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案例提醒我们,无论是在航海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保持警惕,并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平衡,并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哲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哲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哲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种哲理,表达了水有两面性质的含义。

这个哲理告诉我们,水有利用价值的一面,同时也有潜在的危险。

首先,水能载舟表达了水的利用价值。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对于航海、交通、灌溉、洗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水能让船只浮在水面上,推动船只顺利前行。

它为人类提供了出行和贸易的机会,使人类社会的交流和发展成为可能。

水的作用还体现在农业和生活用水方面,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灌溉条件。

此外,人们每天需要饮用水、清洗和消毒等等,水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然而,水也有覆舟的潜在危险。

水的力量非常强大,当遇到暴雨洪水、海啸、水管爆裂等自然灾害时,水的力量会变得非常巨大,能够摧毁一切阻挡它的东西。

船只在暴风雨中容易遭遇翻覆,水的力量也可能毁坏农田和城市。

此外,水源的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污染水源不仅会威胁人类的健康,也会破坏生态环境。

这个哲理通过水的两面性质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具有多重属性和可能性。

水是一种天然资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丰富,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险。

我们需要善于利用水的优势,同时也要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水的危险损害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这个哲理还可以引申到人生的层面。

人生就像是航行在汪洋大海的船只,有时候我们会面临困难和挑战,需要努力克服。

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像水能载舟一样,将它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水能覆舟的危险,避免因一时的得意和侥幸而陷入困境。

正确认识水的两面性质,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哲理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质,有利用价值的一面,也有潜在的危险。

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的正面属性,同时也要警惕事物的负面可能性。

只有正确理解、正确对待事物,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所讲。

典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王制》经典释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荀子的比喻其实包含了民本思想,即老百姓重要,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

荀子的比喻用水和船来形容老百姓和君主的关系,非常形象。

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水如何载舟,水如何覆舟。

比如在隋朝,杨迪做的很多事情,当我们站在很远的时候,我们就站在了历史的高度。

当我们站在鹰的高度,我们会觉得这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但历史不可能只有这个维度。

看待历史,不能只站在鹰的高度,在两千年或一千年的尺度上看待历史。

其实看历史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看当时人们生活的尺度。

如果我们从人类生活的角度来看历史,杨迪皇帝所做的这些事情,对于隋朝统治下的老百姓来说,在当时如此快节奏、高速度、高频率的战争和奴役下,对于隋朝的老百姓来说,意味着非常真实的苦难。

那老百姓就没得选了。

这时候愤怒的民众,一滴一滴的水,汇成一股愤怒的浪潮,最终推翻了隋朝的政权。

这就是我们在隋朝灭亡的过程中生动地看到的,水是如何翻船的过程。

隋朝灭亡的过程,唐太宗他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隋朝“水则覆舟”的那个教训,在他的心里边仍然是非常之鲜活的。

他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

而这番道理,他是从自己的生命经历当中体验出来的,所以他信,所以他能够接受批评。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唐太宗是能够接受批评的,所以才有了我们大家都学过的“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其实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好像到了“贞观之治”的时候,唐朝就非常地强盛,已经超过了隋朝。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几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铮臣魏征也多次提到这句话,以惊醒李世民:“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论政体》不过,这句话的原创人并非魏征,而是孔子。

有一次鲁哀公接见孔子,谈到治理国家的忧惧心理,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句话很浅显,孔子、魏征、李世民都认为,君主(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像舟船与流水。

水流平稳,舟船徜徉其上,波涛一起,就是船翻人亡。

所以,统治者应该谨记一点,时刻牢记安民,否则统治不稳。

李世民对这句话最能形成共鸣,他亲眼见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并借由这股潮流,成功地打造了李家的船。

泛舟赏景之时,老杨家的豪华巨轮,瞬间被撕扯成碎片的场景,时常浮现眼前,让他心惊肉跳。

所以,李世民时刻拿这句话提醒自己,也不断在儿子们耳边唠叨。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先谈它的合理性。

首先水很普通,甚至“贱”,就像古代的“庶人”。

所以,它很容易被遗忘,被轻视。

古代百姓自称“草民”,甚至被称作“贱民”,他们像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值得珍惜。

在历史舞台走秀的,从来都是搔首弄姿的权贵,百姓永远是配角。

其次水有很重要,就像百姓,古代打仗几乎都围绕土地和人口,这两项基本要素进行。

人一天都离不开水,就像统治者,没有百姓他们就必然枯萎。

其三,水很温顺也很可怕。

温顺时纤弱如女子,滋养万物不玄功,任人践踏不反抗。

可怕时如猛兽,一泻千里万物毁,铜墙铁壁难抵挡。

翻看史书,每一次改朝换代,摧毁统治者大堤的都是最底层的百姓。

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新朝末年的绿林军赤眉军,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当然还有隋朝末年的瓦岗寨。

为民情怀的名言

为民情怀的名言

为民情怀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可谓是将为民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老村长。

他没什么文化,但是心地特别善良。

有一回,村里要修路,这路啊,是大家盼了好久的。

有些村民觉得这路修起来得占自家一点地,心里不乐意。

老村长就挨家挨户地去说:“咱这村啊,就像一艘大船,咱每家每户就是船上的木板。

路修好了,大船才能稳稳当当往前开,大家都能受益啊。

要是为了一点地,就不让修路,这船可就走不动喽,到时候大家都得在这泥地里打转。

”你看,老村长虽然没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文绉绉的话,但道理是一样的。

他心里明白,村民们就是那水,要是不顾村民的想法,他这个村长也就干不下去了。

再说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多么伟大的为民情怀啊。

我有个朋友是个小公务员,他特别崇拜范仲淹。

有一次我们聊天,他就说:“你知道吗?现在咱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每一个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就像范仲淹说的,要把百姓的忧愁放在前面。

我们得时刻想着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他们的难处解决了,我们才能真正高兴起来。

”我就问他:“那你在工作里真能做到这样吗?”他立马眼睛一亮说:“那当然,上次有个大爷来办补贴手续,手续特别繁琐。

大爷急得不行,我就想,要是我爸在这办手续遇到这情况得多难受。

我就加班加点帮大爷把手续办好了。

这时候我就觉得,我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就像范仲淹为百姓做事一样有成就感。

”还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古代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可真是相当有胆量啊。

我看过一个古装剧,里面的大臣为了百姓的赋税问题和皇帝争执。

大臣就说:“陛下,民为贵啊。

百姓们要是吃不饱穿不暖,国家怎么能安稳呢?这就好比大树的根基,根基要是坏了,上面的枝叶再繁茂也没用啊。

”皇帝听了还不高兴呢,觉得大臣冒犯了自己。

但是大臣却毫不退缩,他觉得自己要是不为百姓说话,那就是白拿朝廷的俸禄。

这个大臣就像一盏明灯,在那个封建的宫廷里,为百姓的利益照亮了一点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我见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谈到发扬公仆精神惩治腐败的问题时,语重心长地引用了一句古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语出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

此言合理的内核在于,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具有改变乾坤,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

温总理于今从这个意义上引用此言,意在强调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一切权力归于人民。

各级领导干部除了为人民服务的权力,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权力。

温总理的引言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唐太宗作为一个凌驾于万民之上的一代君王,他把“人君”与“黎庶”的关系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是合乎历史逻辑的。

然而,他的比喻却不适用于现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民关系等上下级关系,都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人民的公仆,与人民的关系理应是鱼水相合的亲密关系,绝非是上下分明,貌合神离的“舟”与“水”的关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至一个朝代的政权,小至一个政府的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甚至连帝王李世民也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所以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现实的惨痛教训也同样验证了上述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相继落水没顶的一批贪官污吏,他们的蜕化变质和违法犯罪,多半都是从脱离人民开始的,直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遭遇“覆舟”的灭顶之灾!
唐太宗“载舟覆舟”之说的糟粕,在于他把一个帝王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视为天经地义的绝对统治与被统治的“舟”与“水”的关系,他只是把自身与其朝臣的关系视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鱼水关系。

他曾不加掩饰地对其下属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可悲的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

嗣后继位的大唐君主终究还是脱离了人民,直至一艘凌驾于“水”面近三百年之久的大唐帝国之“舟”,在“载舟”的农民起义怒潮中终究未能逃脱“覆舟”的厄运!
总而言之,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相合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于以自身利益高于一切的封建统治集团与黎民百姓的统治与被统治的“舟”“水”相隔的关系,有着不可相提并论的本质区别。

但愿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善始善终地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鱼水关系,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