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心电图波形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2022重庆首届全国现代心电信息学学术研讨会心脏性猝死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常有特殊的预警心电图表现,如能掌握急性心肌梗猝死预警心电图特点,及时识别高危病人,采取减轻心脏负担和心肌缺血,缩小梗死范围等有效措施应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急性心梗猝死心肺复苏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易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所以临床医师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的特点极为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包括:超急性期T波、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QRS时限大于120m及QRS终末部分扭曲变形者、墓碑形ST段抬高、巨R波形ST段抬高、ST段巨型抬高、缺血性J波、RonT室性早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慢于40次/分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QRS波增宽、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交替出现完全性右束支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或三支阻滞、出现T波交替、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出现伪肺型P波等。
本文仅介绍几种常见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的特点。
(一)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为巨大超急性期T波,此时心肌复极异常,受损心肌与健康心肌复极不一致,即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形成心室内传导延缓或单向阻滞,容易被室性早搏诱发室速(VT)或室颤(Vf),而引起心脏性猝死。
方艳平报道46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病人,超急性期T波改变3例(7%),其中引起Vf2例,引起交界性逸搏心律1例。
因此,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异常时应严密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及生命体征,避免发生心脏性猝死。
超急性期T波特点为:T波高耸伴QRS波增宽,尤其是高而巨大的T波伴J点离开基线,ST段高出T波前支样改变,提示心肌复极电位增大,易形成心室内传导缓慢或单向阻滞,易被室早诱发VF或VT,最后引起心脏性猝死。
预警心源性猝死的四种心电图波形
ga da 波诊断标准为:有不同类型的类右 束支阻滞,Br ugada波分三型,其中I 型 表现为J 波抬高≥2 mm,ST段呈穹窿型
和左上肢分别与v2和V。导联电极相 联,I 导联即代表v2 ( 阳极) 和V。( 阴 极) 间的双极导联。这种方法对I 型
波、Laml xl a( x) 波、病理性J 波与CSD相 ( 下斜型) 抬高并伴有T波倒置。Ⅱ型 Br ugada波的敏感性远高于标准单 极v2 关的心 电图改变,可 以预警患者 有CSD 表现为J波抬高2r am,ST段呈马鞍型 导联。应该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作者单住:l 83 660 0 新疆布尔 津县人 民医 院 2 830001鸟鲁木齐新疆 堆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行药物试验后,要继续检测12导联心电 图直至正常后方可让患者回病房,以免 发生危险。 1.3.3 加做特殊导联可 以提高诊断率
可以采用双极胸导联记录,把右上肢
误诊 。如 患者无 临床症 状、 无家族 史、 无 晕厥病史等,就只能诊断为Bmga da波, 不能诊断为Bmr :掣l a综合征。在临床实 践中,可以发现Br ugada波具有间歇性、 多变 性、 隐匿性 、非 典型部 位等特 点, 容
476
预警心源性猝死的四种心电图波形
【 中图 分 类号 】R540 .4 1
.秦培强1 贾邢倩2王凤秀2马伟2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 8- 07 40( 2010 ) 19 - 06 - 04 76- 0 3
·综述·
心源性 猝死( CSD) 严 重威胁公共卫 生健康。近年来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发生 猝死的心电图标志。Br ugada波、Epi si l on
录,图形特征更典型。Br u鲥a波的v5
导联终末s 波并不增宽,据此容易区别。
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心脏猝死
本世纪以来,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欧美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中,猝死的每年新发生率约1%~2%[1];美国SCD的年发生率约50万,儿童和青年中发生率达每年1.3~8.5/10万[2];我国SCD发生率不太清楚,经推算大约50~60万[3],位居全球之首。
SCD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在180例SCD的心脏病检中冠心病占65%[2]。
在158例猝死的运动员病检中,肥厚性心肌病占36%、冠心病占13%、尸检阴性者仅占3%[4]。
10%SCD是由于非器质性心血管病,包括长QT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等离子通道病,以及急性肺梗塞等疾病[5]。
这些研究提示SCD患多有基本病因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有猝死预警表现出现,只是经常被忽略。
近年来,关于猝死前预警信号的研究成为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2008年末AHA/ ACC/HRS等美国三大权威学术组织颁布了关于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对多种无创性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做出评价,对临床上识别和判断心脏猝死的预警信号和危险分层具有指导意义[7]。
12导联心电图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应用普遍、便于随访等优势,尤其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猝死预警心电现象,应该成为最重要的检测、发现和随访的可疑猝死者的重要手段。
作为心电工作者和心血管临床医生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信息,并应用于心脏猝死的防治中去。
一.心律失常:1.高危性心律失常(high risk ventricular arrhythmias,HRVA),又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恶化为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心脏停搏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一类心律失常,是引发SCD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包括:频率>230bpm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的室速;发作时心室率逐渐加快,有发展为心室扑动或室颤趋势的室速;发作时常伴晕厥的多形性室速;特发性室扑、室颤等[6,7,8]。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脏停搏;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24例老年患者心脏性猝死前门诊心电图分析
其 中冠 心病 1 9例 , 以陈旧性心肌梗死为主 ( 1 2例 ) , 合 并 糖 尿 病 3例 , 合 并 高 血 压 4例 ; 高 血 压心 脏病 2 例; 心 肌 病 2例 ; 风 湿 性 心 脏 病 1例 。2 4例 中 合 并 低 血 钾 2例 , 心 力 衰 竭 1例 , 左 室肥 大 6例 。 S C D前有 1 8例 患 者 临 床 症 状 不 典 型 , 仅 有 轻微胸 痛、 胸 闷、 气促等不适 , 可 行走 。 1 . 2 研究方法 : 取患者 S C D前 2 O ~6 0 ai r n在 门诊 检 查 的 同
广 西 医 科 CAL UN I VERS I TY 2 01 4 Fe … b; ’ 3 1( 1 )
I R SI
2 4例 老 年 患者 心脏 性 猝 死 前 门诊 心 电图分 析
失常 、 室 颤 致 猝 死 最 主 要 的 因 素 ] 。其发 生机 制多 认为 : 严 重缺血易引起心肌 电生 理紊 乱 , 心室 内时 相 的不一 致、 不 对 称 状态 ; 缺血后期 心肌 易导 致交感 神 经 的重构 , 缺 血 区 心 肌
的 复极 不 同 步 , 导致心室复极 离散度 增加 ; 随着 心肌缺血 、 扩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 选择 2 0 0 2年 1 月至 2 0 1 2 年 1 月 我 院 门诊 抢 救 的老 年 S C D患者 2 4 例 。其 中 男 2 1例 , 女 3例 , 年龄 6 O ~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指标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指标张海涛;张树龙【摘要】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居世界各国之首.SCD不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而且救治成功率低,绝大部分在院外就已经死亡.因此,对处于猝死高危状态的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SCD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无创性检查技术领域不断发展,预测SCD发生的指标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综述预测SCD的心电指标,如反映心室复极水平的Tp-e、Tp-e/QT、TWA、缺血性J波;反映心室除极水平的QRS波时限、碎裂QRS波、窄而高QRS波,通过这些无创指标在时限、比值、形态方面的变化,来评价心脏电活动,以预防心脏恶性事件,最终避免SCD的发生.%More than 500,000 people die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each yearin our country,which is onthe top of the world.The SCD is a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The key to reduce the SCD occurring is to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the high risk SCD group.Wemainly reviewedthe significance of someECGparameters,such as the Tp-e,Tp-e/QT,T wave alternating electric,QRS duration,fragmented QRS,narrow and high QRS,as well asischemic J wave,in preventing SCD.【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3页(P507-509)【关键词】心源性猝死;Tp-e;TWA;碎裂QRS波;缺血性J波【作者】张海涛;张树龙【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检查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任何由心脏疾病引起,于症状出现后1 h内院外、急诊室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
猝死高危预警的新指标_缺血性J波_郭继鸿
猝死高危预警的新指标:缺血性J 波郭继鸿[摘要] 临床不同病症引发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或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发生时,心电图在其同时或紧跟其后新出现J 波或原有J 波出现增高,时限增宽时,称为缺血性J 波,其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
研究表明:J 波的形成与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1相切迹直接对应,并与I t o 电流相关;缺血性J 波单独出现,或与S T 段抬高,或与T 波电交替同时出现时均是心脏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缺血性J 波;综述;心脏猝死中图分类号 R 540.4+1 R 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59(2008)01-0006-05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作者简介:郭继鸿(1949-),男(汉族),北京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主编,临床心电学杂志主编,主要致力于心律失常的研究。
猝死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及临床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欧美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年龄>35岁的人群中,猝死每年的新发生率约1%~2%[1],按这一比例,中国每年的猝死人数将超过100万,平均每分钟猝死达2~3人。
为减少猝死的发生,猝死无创性预警方法的研究备受重视,并已取得长足进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心电图预警指标,目前多数集中在心室的复极指标,例如Q T 间期延长、Q T 间期过短、Q T 间期离散度、心室晚电位、T 波电交替等。
近几年,猝死预警的一个心电图心室复极的新指标又悄然出现:缺血性J 波。
1 缺血性J 波的概念缺血性J 波是近几年提出的心电图新概念,这是指临床不同病症引发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或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发生时,心电图在其同时或紧跟其后新出现J 波或原有J 波出现振幅增高,时限增宽时,称为缺血性J 波,缺血性J 波是心肌严重缺血时伴发的一种超急期的心电图改变(图1)。
健康查体中预警猝死心电图标志波型检出结果分析
3 . 3 早期 复极 综合征危险因子特性
早期 复极综合 征是一
用》 国际指南 2 0 0 9 ( 以下 简称 国标 ) , 综合 性 的判定 , 为 临 床提供心 电图信息 。
2 结果
种 较 常 见 的 正 常 心 电 图 变 异 。多 数 无 任 何 症 状 。 部 分 患 者
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迷走神经 占优势 的表现 , 常感头晕 、 心
・
6 0・
实用 医药 杂 志 2 0 1 4年 O 1月 第 3 l 卷 第叭 期 P r a c J Me d& P h a r m.V o l 3 1 . 2 0 1 4一O 1 N o . 0 1
预 防 医学
健 康 查 体 中预 警猝 死 心 电图标 志 波型 检 出结 果分 析
2 0 1 1年 0 9月_20 1 3年 0 1月来福 田健康体
的患者常伴发特 发性 心室纤 颤或猝 死者 , 称为 B r u g a d a综合
征。B r u g a d a 综合 征 ( B R S ) 的心 电图具有 多样性 、 多变 性 、 隐 匿性和易受多种药物影响 等特点 , 心电图表现伴发 的室性心 律失常 , 多为快速多形性室速或室颤 。发作前多无先兆 , Q— T
干预措施 , 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关 。特别是迷走神 经兴奋性增高 易引发心肌 电生理不 均匀 ,
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的主要原因。 3 . 2 B r u g a d a 综合征危 险因子特性 心 电图上 有 B r u g a d a波
1 . 1 一般资料
扰, 实时 自动 心律二导( 平均 +心律 , 即记 录每个导联一个 平 均心 电图波形 +固定 Ⅱ导波形 ) 描记心电图 , 对 异常心 电图 , 根据检查结果加做 附加 导联 。并 由专业 心 电 图医师逐 日进 行 自动分析 和人工分析并统计处 理。
心脏性猝死的ECG预警指标
3 ) , T p发 生组(= 0T — e间期 为( 3  ̄ 0 ms二者 比较 P 9 ms无 d n 4 )p T 133 ) , <
0 5 提示 T — e . , 0 p T 间期在药物 引起的长 Q T综合征 中 , 对尖端扭转 型 室速具有重要 的预测价值 。T k nk 、ew a ae aa Sh a z E 等通过不 同的实验
T 电交替f ae t n ,WA 是指在 规整 的心律 时 , 表 波 Tw v e sT ) l a ma 体
心电图上 T波形态 、 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 。在常规心 电图 卜 极
靠指标 , 并在一些疾病 如 Bu aa rgd 综合征 、 Q 长 T综合征 、 Q 综合 短 T
征、 儿茶酚胺敏感性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等发生恶性心 律失常 的预
T e间期要 比正常组 明显延长 。 提示 在 C V P T患者 当中, D _ | 一r r e间期可 能是一项重要 的监 测指标。S i z( hmi 7 u1 的研 究表明 T 一、 等人 p1 e间期能 够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 的心 源性猝 死 。T pl i] o ikt s s 等人则证 实 t ael 的研 究表明在 a g 等人
观察 到的 T 电交替 幅度 为毫伏级( V , 显性 T波电交替 。而 } 波 m ) 称 | 前 T波 电交替 的检 查 已发展 为 肉眼看不见 、幅度为微 伏级 的电交 替, 又称微伏级 T波电交替( i oo aea e as M WA , mc vlTw v r n , T )需借 r t h n
长期 以来 , 人们一直把整个心脏 的电活动看作是一个整体 细胞
的电活动。而 1 9 9 1年 A t l i h等发现在心 内膜细胞和心外膜 细 nz e t e vc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预警
1 长Q-T间期综合征 2 短Q-T间期综合征 3 Brugada综合征
7 episilon 波 8 预激合并快速型房颤 9 高危心肌梗塞左主干
4 早期复极综合征 5 室早R on T 或 R on P 6 Lambda 波
10 碎裂 QRS 波 11 缺血性J波 12 急性肺栓塞
突发晕厥入院
早期复极综合征
新发现———猝死
在过去10余年中,来自多个国家的特发 性心室颤动(室颤) 和心脏性猝死的病例 报告显示, 寻找到唯一的“阳性”发现 是心电图上有J波或J点抬高。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个例的发 现都会传播给每一位医生,提示伴有J 波或J点抬高极少数早期复极综合征患 者可能发生猝死。
AMI 3个月后
十一、缺血性J波
缺血性J波伴T波高尖
缺血性J波
各种原因引起急性严重心肌缺 血,进而引起心外膜Ito电流 的增加,导致时新出现的J波 ,这种与心肌缺血直接相关的 J波称为缺血性J波,其时限> 20ms,振幅>0.2mv.
J波伴T波电交替
十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心源性猝死高危心电图预警
危险分层建议
临床症状 家族猝死史
低危 男性,运动员,无症状
无
中危 胸闷、气短,器质性心脏病
可有
高危
心绞痛、猝死、晕厥、室 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 病
有
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J点和ST段抬 高变化规律 心率变异性 运动平板试验 冠脉造影 电生理检查 心肌酶肌钙蛋白 β受体阻滞剂 异丙肾上腺素,奎 尼丁
⑴ V1-V3导联J点抬高,ST 段凹面向上抬高0.1~0.4mV ⑵ QRS时限≤100毫秒 ⑶ 心率正常 ⑷ QTc和QTd正常 ⑸ 持续心电图改变
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1)
死亡(death)是机体生命的终结。
死亡包括濒死(agonal stage)、临床死亡(stage of clinical death)、生物学死亡(stage of biological death)三个阶段。
濒死期的特征是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丢失或深度抑制,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反应迟钝或减弱,呼吸和循环功能进行性下降,能量生成减少,酸性产物增多等。
临床死亡期的主要特点是延脑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表现为各种反射消失,呼吸和心跳停止,但是组织器官仍在进行着微弱的代谢活动。
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此时,机体各重要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功能和形态改变。
但是,某些对缺氧耐受性较高的器官、组织如皮肤、毛发、结缔组织等,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维持较低水平的代谢过程。
随着生物死亡期的发展,代谢完全停止,则出现尸斑、尸僵和尸冷,最终腐烂、分解。
这里所讲的死亡分期是指疾病转归从恶化直到死亡的一般过程,实际上对于不同个体的死亡的过程可能各不相同。
如严重外伤患者,可能短时间内死亡,濒死期可能很短或并不出现。
脑死亡( brain death )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随着脑死亡的发生,全身各个器官功能也随之停止。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①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人工呼吸 15 分钟仍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及固定;④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⑦生理反射消失: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前庭反射消失:即用50ml的冰水刺激耳膜,眼球不转动角膜反射消失呕吐反射消失咳嗽反射消失:即通过插管刺激气管支气管没有咳嗽反射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与脑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植物人脑干的功能是正常的,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因此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
心脏猝死心电图
2 Brugada 综合征 3 早期复极综合征
3短QT间期延长
3系统有关 的电不稳定
A儿茶酚胺依赖性致命性心律失常 B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的
心脏猝死心电图
2010级 研究生——张海峰 指导老师——刘仁光
主要内容
一:心脏猝死的定义 二:心脏猝死的病因 三:濒死心电图 四:濒死早期预警的特征性心电图◄
(sudden cardiac death,SCD)
一、心脏性猝死 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 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 自然死亡。
结语
• 心脏猝死的病因及表现,多种多样,是 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情况之一,是一个愈 老而弥新的课题,但现在还有很多猝死机 制不明,也是一个随时更新的课题。我前 面所讲的是选取的几个知识点,还有很多 待完善提高的地方,希望抛砖引玉,引起 大家的兴趣和重视。
B 停搏型
多为原发性窦性停搏, 继以缓慢而不规则的 房室交接性或室性逸搏及其心律,最终可出 现全心停搏。
ECG诊断: 低频率心房扑动、阵发性完全 性房室阻滞、心室停搏
物 图该 治 改图 疗 变为 阻 。 症 滞 状 经型 消 植合 失 入并 。 永停 久 性搏 起型 搏濒 器死 及心 药电
RonT
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第二个室 早引发室颤。(患者为心肌梗死急性 期) 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室性早搏,产 生室颤,是急性心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 因,也是我们学习RonT室早必须掌握的。
RonT室性早搏引起室颤及猝 死 II导联心电图中可见明显的 J波,并显示J波的慢
频率依赖性,使第4、8个QRS波后J波更为明显 箭头指示),此前的RR间期较长。图中可见频发 的R on T室早,最后1次诱发了心室颤动。
预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心电综合征
联 的 Q S波窄 , 5 ~ 5m ; 点抬高 ; 在下 R 为 5 8 s②J ③
壁 Ⅱ、 1 、 V 1 A F导 联 和 左 胸 导 V 、 6导 联 可 见 R 1 5V
波 初 始 部 上 升 支 陡 峭 , R波振 幅增 大 : 在 静 息 且 ④ 状 态下 患者有 s T段 抬 高 , 患 者 运 动 。 以 发 现 嘱 可 运 动 过程 中 .T段 由抬 高转 为 压低 , 动 停 止后 , S 运 T
心 血 管病 防治 知 识 ( 学术 版 ) 2 1 0 2年 第 1 ( 、 期 1 2月 下半 月i - ) fr , ]
32 心 电图 分型 .
2 7
43 鉴别 诊 断 .
诊断 L T Q S男 性 ≥04 - 性 I04 s 延 长 : .5S女 > .6 为 ,
预 激 综 合 征 伴 心 房 颤 动 要 和 心 房 颤 动 伴 室 内
首先要和短 P R间期区别 。 如果具备诊断标准 的前 三项 , 而无 第 四项 , 只 能诊 断 短 P 间期 。 则 R 而
与典 型预 激 综合 征 区别 则 非 常简 单 。
54 临床 意 义 .
如 果 并 发 房 扑 、 颤 , Jm s 不 应 期 缩 短 房 在 ae束 时 , 引起极 快的心室率 , 常>0 会 常 20次/ i, 时 mn 这
人 可 完 全 无 症 状 , 些 病 人 在 儿 童 时期 出现 一 、 有 二 次 晕 厥 , 后 再 未 出现 , 些 病 人 一 年 内多 次 出现 此 有 晕厥 , 无晕 厥 和 猝 死 家族 史 并 不 意 味着 不 发 病 。
34 诊 断 方 法 .
①窦性 心律 时 P R间期< . ;②无 预激波 ; 01 S 2  ̄Q S R 波时间正常 ; ④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致死性心电图波的解读
心律失常致死性心电波型分析2018 (谷子编写)1、Lambda 波(λ波)(详解见最后)Lambda 波是近年新认识的有猝死危险的心电图标志波,多见于①年轻男性;②有晕厥史;③家族成员中有晕厥或猝死病例;④不能证实有心脏病存在;⑤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电图记录;⑥猝死发生在夜间。
Lambda 波引发猝死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根据临床表现为原发性心脏突然骤停,而不是表现为原发性心室纤颤。
这种心脏各节律点的自主电活动突然停止,可能与心肌细胞遗传性离子通道缺陷有关。
此外,也有人认为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突然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心脏意想不到的抑制,导致心脏原发性停搏,此种现象有人称其为“迷走风暴”。
2、特发性J 波所谓特发性J 波,是指无低体温、高钙血症以及急性脑血管疾病而出现的异常J 波。
近年报道特发性J 波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发性J 波多见于①健康的中青年人或运动员;②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并存;③常出现胸闷、乏力以及叹息性呼吸;④常出现室性早搏;⑤有家族性晕厥或猝死史。
发生猝死的原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失调有关。
特别是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易引发心肌电生理不均匀,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室提前复极可能是产生特发性J 波的细胞学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发性J 波有逐渐变小的倾向。
3、Epsilon 波(ε波)Epsilon 波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注意的心电图小棘波,已被证明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上的一个标志。
多见于①表现健康的年轻人;②有晕厥发作史;③有晕厥或猝死的家族史;④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影像学改变。
又称后激动电位或右心室晚电位,于1977 年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 )患者的心电图中被发现并命名,大约30%的ARVC/D 患者可在心电图上记录到Epsilon 波。
Epsilon 波是预测猝死风险的心电图标志波之一,这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临床应该高度重视。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
T波电交替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意义孙溢晗(综述);张月兰(审校)【摘要】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4.4万人,主要病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所以及时有效检测减少心脏性猝死发生对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2008年AHA/ACC/HRS联合发表了“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指出用于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无创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心电图、平均信号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T波电交替)及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等。
其中T波电交替为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变化现象,是一种心电活动不稳定现象,具有在临床应用、随访复查方面更为方便灵活,操作简单及较高阳性识别率等特点,成为预测缺血性心脏病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无创性检测指标之一。
%The number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is about 54.4 million people each year, and the main reason is malignant ar-rhythmias caused by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o it does significantl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by predicting timely and effectively.In 2008, AHA/ACC/HRS published ‘Expert consensus on risk stratific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hrough non-invasive techniques’ , which pointed out non-invasive methods were ECG, 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 Holter, T-wave alter-nans, and baroneflex sensitivity.T-wave alternans is instability of electrical activity ECG phenomenon, on which ST segment or T wave mor-phology and amplitude changes, which is more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used in clinical or follow-up, and becomes one of major non-invasive detections of indicators of malignant arrhythmias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397-401)【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性猝死;T波电交替;时域法【作者】孙溢晗(综述);张月兰(审校)【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TWA是心电图上ST段或T波形态及振幅以ABAB…形式重复出现,基于心肌细胞水平,它产生于动作电位时程在每搏间发生的交替变化,借此TWA可以将其他类型ST段和T波变异区分开来[1]。
心脏猝死预警心电图谢东明
一、心脏猝死概述 二、冠心病相关猝死预警心电图 三、心律失常相关猝死预警心电图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D)
1
内容
一、心脏猝死概述 二、冠心病相关猝死预警心电图 三、心律失常相关猝死预警心电图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D)
2
概念
➢ 猝死(Sudden Death, SD)是指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 作或恶化,短时间内突然死亡。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目前 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
5、冠心病相关--巨R型ST段抬高
➢ 多发生在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 ➢ R波振幅增大 ➢ ST段呈尖峰状抬高 ➢ QRS波轻度增宽
QRS波、ST段、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
➢ 常见于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严重心肌缺血 ➢ 易发生室颤、泵衰竭及猝死
20
5、冠心病相关--巨R型ST段抬高
21
5、冠心病相关--巨R型ST段抬高
43
4、心律失常相关—短QT综合征(SQTS)
➢ 短QT综合征(SQT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以短QT间 期为特征和可致心律失常性猝死的综合征。
➢ 按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SQTS和继发性SQTS
44
4、心律失常相关—短QT综合征(SQTS)
➢ 特发性SQTS: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原发性心电疾病)。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3相钾离子流迅速外流,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不均一性缩短,形成短QT间期,短QT间期的同时,增大了M细胞与 其他心肌细胞的复极离散度,是促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2mm
T波
倒置
ST段形状
穹隆型
ST段(终末部分) 逐渐下降
2型
3型
≧2mm
≧2mm
直立或双向 直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造影常显示多支病变。ST段下降的程度愈重,预后愈 差。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前壁V1-V4、I、 aVL导联ST段下降。冠脉造影发现梗死面积较大,常伴有左前降支病变
• ②出现在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 • ③ST段抬高显著导联S波减小或消失。 • ④QRS时限略增宽。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巨R形ST段抬高
2.巨R形ST段抬高(GRWS)
• 见于急性心梗超急期、前壁心梗,急性心肌缺血不稳定 型心绞痛、运动负荷试验及PTCA中
• 形成与梗死周围区和缺血周围区传导阻滞有关。 • 此期损伤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极化状态不同,心肌电活
墓碑型ST段抬高
1.幕碑形ST段抬高
• 是急性心梗早期或超急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约出现 于40%的ST段抬高型心梗,以前壁心梗多见。
• 梗死面积较大,一周内易发生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 死亡率显著增高,预后不良。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的一个独立指标。
• 幕碑形与非墓碑形ST段抬高者比较,冠脉三支病变发生 率明显增多,所有墓碑形ST段抬高者均为冠脉前降支完 全性或部分闭塞。
预警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 心电图波形
心脏性猝死(SCD)
• 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急性症状 出现后1小时内的自然死亡。
• 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发生SCD, 美国40万~45万,我国每年至少 约有50万人死于SCD。
猝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 命,是医学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猝死流行病学
心脏性猝死是美国死亡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心电图
(一)急性ST段抬高
• ST段抬高表示心肌缺血损伤,严重心绞痛发作、心肌梗 死超急期有ST段抬高,抬高的程度多在0.2~2.0mV之间, 缺血缓解以后,ST段可回降至基线。
• 根据ST段抬高的导联可确定心肌缺血损伤的范围,多个 导联中ST段偏移数值的总和也可作为组织损伤的指数。
①ST段向上凸起并快速上升高达8~16mm; ②凸起ST段顶峰高于其前的R波; ③R波矮小且时限狭窄通常<0.04s,伴或不伴有异常Q波; ④抬高的ST段与其后的T波升肢相融合,因此难以辨认
单独T波; ⑤T波常无倒置。
上抬的ST与 R波降肢融合
R波矮小或消失 <0.04s
ST段高于R波 ST与T波升肢融合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艾滋I 病
乳腺癌
肺癌
卒中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绝大多数为心律失常 性猝死
直接原因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约占 60%~80%;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约占15%~20%。
12%其他心脏病
17%缓慢性 心律失常
急性前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壁心肌梗死,前壁ST段呈墓碑型抬高
2.巨R形ST段抬高(GRWS)
• 是ST段抬高的又一种特殊形式,由Madias于1981年首次 提出。心电图特点:
• ①QRS波与ST-T融合,ST段呈尖峰状抬高或下斜,J点消 失,R波下降支与ST-T融合成一斜线下降,使QRS波、ST 段与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呈峰尖边直底宽的宽波,难以 辨认各波段的交界,酷似巨大R波。
和前壁缺血。
Ⅲ、aVF呈Qr型,反映下壁梗死 伴胸前导联ST↓,以LCX病变比RCA病变多见 提示多支病变
(三)急性缺血性高耸T波
• 冠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是缺血型T波改变。无论T波直立 或倒置,缺血型T波可有以下特征:
• ①T波振幅增大; • ②两肢对称,基底部变窄; • ③T波顶峰变尖; • ④T波改变出现于缺血区的
心脏性猝死病因
• 各种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严重状态 • SCD的主要原因为冠心病。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
为首发表现,心肌梗死者75%可发生SCD。 • SCD的第二大病因为心肌病,约占SCD的10%~15%。 • 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短
QT综合征等也是猝死的常见原因。
动紊乱,加之损伤区传导延缓或阻滞,使局部心肌电活 动更加不稳定,容易出现室速或室颤,导致猝死发生。
3.缺血性J波
• 心电图上QRS 波与ST 段的 连接点称为J 点,取自英 文单词Join(连接)的第 一个字母。
• J点从基线向上偏移幅度 ≥0.2mV、时程≥20ms的圆 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之为J 波,又称Osborn波。
导联上,且变化剧烈而显著。
(三)急性缺血性高耸T波
• 超急期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直接反映了心肌复极 异常,受损心肌和健康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易 诱发室速或室颤,引起心脏性猝死 。
(四)QRS波群及ST-T形态变化
1.幕碑形ST段抬高(tombstoning):1993年,由 Wimalaratma首次报道
88%心律失常
83%恶性室性 心律失常
心性猝死的原因
心律失常性猝死 . Albert CM. Circulation. 2003;107:2096-2101
猝死发生的机制
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电机制 (1)心室颤动 (2)无脉性室速 (3)严重的心动过缓 (4)心脏停跳 (5)无脉性电活动
快速性心律失常 80% 缓慢性心律失常 20%
3.缺血性J波
• J 波的发生率: 在正常心电图中2.5 %~18.2 %, 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属于正常 心电图的变异,称为生理性J波。
• 病理性J波:体温过低、高钙血症、 脑外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J波 明显增宽、增高,预示致命性恶
性心律失常。
3.缺血性J波
• 各种原因引起急性严重心 肌缺血,如急性心梗、冠 状动脉痉挛、冠脉介入手 术时新出现J波或原有J波振 幅增高。这种与心肌缺血 直接相关的J波称为缺血性 J波。
• 在急性ST段抬高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来不及救治, 发生室颤而猝死。
(一)急性ST段抬高
以下心电图表现提示预后不良: 1. ST段抬高>0.4mV。 2. ST段抬高与压低的总和 >14mm。 3. ST段抬高的导联上T波高耸, QRS振幅增大,时限延长。
(二)急性ST段压低
•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损伤,引起ST段下降,下降幅度 ≥0.1mV,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