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评估 李义波 PP2021T课件

合集下载

心电学预警心衰猝死风险分析PPT课件

心电学预警心衰猝死风险分析PPT课件
第8页/共47页
评价了LVEF、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功 能状态4类心脏无创检测技术,包括12项具体项目
第9页/共47页
预测内容目的
心脏无创检测技术对病理性影响因素检测内容侧重不 同:
传导延迟——QRS波宽度、晚电位; 心室复极不均衡——QT间期、QT离散度、T波电交替; 自主神经张力失衡——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运动 后心率恢复、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心肌受损和瘢痕形成程度——LVEF、6 min 步行试验; 异位室性激动——动态心电图
第18页/共47页
Short-Term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trongly Predict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Kaplan-Meier surdiac death in derivation sample.
第13页/共47页
Gregory Engel, James G, Victor F. Froelicher, et al. Electrocardiographic Arrhythmia Risk Testing.Curr Pro in Cardiol 2004;29:372-74
第14页/共47页
La Rovere M T et al. Circulation. 2003;107:565-570
第19页/共47页
Short-Term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trongly Predicts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P= 0.07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primary result of 31%

3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评估 李义波

3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评估 李义波

动态心电图
目前认为对于明确诊断(如:心律失常、 QT间期改变、T波或ST段改变、对于评估风 险或者诊断性治疗很有价值(I级推荐 A类证 据)
记录到事件并明确与症状之间的关系(I级推 荐 B类证据)
当常规动态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问题时,植 入式长程记录仪可以发现晕厥等症状发生时 的心电活动,并发现异常(I级推荐 B类证据)
治疗主要应用ICD,药物中奎尼丁疗效 最好,可能为ICD的辅助用药。
QT离散度(QTD)

方法:Lay于1990年提出应用体表12导心电
图测定QT离散度。标准12导ECG中,选择8个QRS波
群,测量最长QT和最短QT的差值,即QTD。基础值
40~60ms,100ms以上或超过基础值1倍,认为是危
运动试验
心脏变时性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运动后最大心率值<89bpm者,认为是 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其心血管死亡及事件 高出2倍。
心率恢复率(△HRT):运动后第1分钟△HRT ≤12次/分,2分钟△HRT <22 次/分,都是变时性 功能障碍的具体指标,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均 有相关。
运动变时功能与猝死
1990、1996美国心源性猝死指南指出LPS是 MI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性晕厥危险分层的依 据。
很多研究者已证实早年Simson的研究结果,
心率变异性
应用心率变异性分析,定量的判断 自主神经平衡或失平衡状态已有公 认。 阵发性房颤、变异性心绞痛等发作 显著受自主神经的影响,但发作前 到底是何种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却 未有定论。
低钾血症
女 64岁 血钾2.83 mmol
T波交替
心源性猝死占心血管病死亡的50%,占所 有死亡原因的20%。

猝死过程中的心电图表现PPT课件

猝死过程中的心电图表现PPT课件
ST段下降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伴有T、U或QRS波群的改变
7
缺血性ST下降,VPC触发VT
8
三、缺血性心室内传导阻滞与猝死
女,65岁,缺血猝死
9
四、急性心肌梗死与猝死
冠状动脉一个较大的分支突然发生阻塞,则受损 害区域的心内膜下心肌发生坏死,靠近坏死外周心肌 损伤较轻,呈损伤型改变。再靠近外边的心肌,由于 得到了侧支特环的的血供,受损的程度更轻,呈缺血 型改变。因此,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表现Q 波的导联上,ST段弓背抬高及T波倒置。这3项改变对 于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RonT现象室性早搏与心室颤动
室性早搏落在T波顶峰上,这一现象称为RonT现象。可分为以下 几种类型:
A型RonT现象 基本心律的Q—T间期不延长,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 较短形成RonT现象。
B型RonT现象 基本心律的Q—TU间期延长,室性早搏落在T波顶峰 上形成RonT现象
13

RonT现象室性早搏与心室颤动
临床特点:必须具备引起继发性QT间期缩短的相关病因或诱 因,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在病因或诱因去除后,QT间期 可恢复正常或延长。
20
九、严重电解质紊乱
严重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症患者易发生室性早搏、室 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因心室颤动而猝死。
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时,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或倒 置,U波增高,尤以V3导联最明显,Q—T间期延长,可伴发不同 类型室性早搏。心肌细胞在低钾环境中其自律性、传导性、不应 期均可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异常自律性或激动折返导致室性早搏
表现,此时发生的室性早搏有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危 险性
4
男,56岁。急性抬高1:40s,诱发心室颤动

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预警作用效果评价

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预警作用效果评价

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预警作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对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预警作用效果评价。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名心脏性猝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心脏性猝死已治愈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心电图相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心律失常情况、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对心脏性猝死患者采用心电图相关监护,能够明确其心律失常情况、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对提高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心电图;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首要死因,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总数的44%,其中约25%的患者首要表现为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1]。

SCD在临床心内科中的发病率较高,是指在症状发生1h之内发生的突然的、意外的死亡;或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在死亡前24h无症状,而且排除其他可能的死因,推测由于心血管因素导致的死亡,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2-3]。

临床需要加强其临床监测及预警,以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将SCD患者应用心电图检测的价值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名心脏性猝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心脏性猝死已治愈患者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主动配合者;排除标准:精神心理病患者,严重的肝肾功能患者,资料不完整患者。

患者均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本研究均经过医学伦理会批准。

两组的性别、年龄、基础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血糖、肝肾功能、血脂、肌钙蛋白等常规检查,并于治疗期间加强心率、血压和心律等指标监测。

创建静脉通路,结合患者情况可予以吸氧及急救药物、抗血小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等药物)相关聚集干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PPT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PPT课件
前壁心肌梗死多见。墓碑形ST段抬高者 均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较大, 人院1周内易发生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 常,心肌梗死扩展明显增多,预后不良, 死亡率高,故命名为 “墓碑形”,此种 心电图改变可作为判断AMI预后的一个 独立指标。
图 74-4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选自方丕华心 电学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脏性猝死是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猝死原 因多数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常有特 殊的预警心电图表现,如能掌握 急性心肌梗猝死预警心电图特点,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预防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猝死。急性心
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主要有:
九、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 传导阻滞
由于90%的患者房室结血液供应来源于右冠状动脉, 当右冠状动脉闭塞致使下壁梗死时易发生完全性房 室传导阻滞。但多数情况下房室结并无坏死,只是 一过性缺血或迷走神经兴奋所致。因此,下壁心肌 梗死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阻滞部位多在房 室结内,房室结下少见,多为暂时性、可逆的。但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即使是一 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说明梗死面积较大,梗 死部位涉及室间隔、希氏束和左右束支,房室传导 阻滞不易恢复,病死率高。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而QRS波仍正常,说明阻滞部位在房室 结,预后较差,但也有因呕吐等强迷走神经刺激引 起的一过性阻滞。
三、QRS时限大于120ms者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QRS时限 增宽大于120ms者,病人猝死 的可能性增大。一组统计资
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 42%有明显的QRS时限延长。 因此,当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QRS时限增宽大于120ms时应 引起重视。

猝死的预测和防治PPT课件

猝死的预测和防治PPT课件

血管加压素 抗利尿激素,使血管收缩,肠蠕动亢进,提高冠脉灌注压,增加 脑的氧供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比肾上 腺素更有效(40Uiv不重复)
多巴胺 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激动a 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适应症 心动过缓和恢复自主循环后的低血压状态 不能与碳酸氢钠或其他碱性溶液在同一输液器中混合
• 查、麻醉意外等导致自主神经不稳定及心律 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 2、急性胰腺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急 性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心腔内肿瘤或血 栓等,严重哮喘、可卡因中毒、COPD、酒精 滥用也可以致心脏骤停。
• 3、运动性猝死:仅近年的报道,经尸检分析,运
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肥大性心肌病,其次是冠脉畸 形,冠脉疾病心肌炎,及夹层动脉瘤破裂“,引起猝死 的常见项目包括:赛跑!游泳!足球!棒球” 。
意外
雷击 电击 溺水
心源性猝死
心律失常
心肌
先天性
异常
心脏病
冠状动脉异常 (> 80%)
(1)冠状动脉异常: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心源性
• 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发生的缺血再灌 注,陈旧性心肌梗死疤痕基础上的暂时缺血加重均可造 成暂时的电不稳定而猝死发生。
• 在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中,川崎病及先天性冠状动 脉起源异常是常见的病因。
钙剂 心搏骤停患者应用钙剂治疗无效,补钙过多导致高血钙可能对机体有害 适应症:高血钾、低血钙或者钙通道阻滞剂中毒
镁剂 仅在已知低镁状态以及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有效 不建议AMI患者常规预防性补镁,心脏骤停者一般不给于镁剂
碳酸氢钠 目的:消除心脏骤停时代谢性酸中毒的损害作用 原则:不应过碱而宁愿偏酸,初始剂量不宜超过1mmol/kg 适应症:

猝死讲课PPT课件

猝死讲课PPT课件

演示内容:确保 演示内容简洁明 了,避免过于复 杂或冗长,让观 众能够快速理解 关键信息。
演示内容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提问和讨论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参与 使用案例和故事来增加观众的兴趣和投入 利用视觉元素和图表来辅助解释和展示信息 鼓励观众提出问题和建议,创造互动的氛围
评估标准和方法
逻辑性:结构清晰,条理分 明,易于理解。
猝死的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营养,避免过度 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戒烟限酒: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抵 抗力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 焦虑和压力
猝死的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发现猝死的病人时,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求专业的医疗救援。
猝死的分类
心源性猝死:由 于心脏原因导致 的突然死亡
非心源性猝死: 由于其他疾病或 原因导致的突然 死亡
特发性猝死:原 因不明的猝死
运动相关性猝死: 在运动过程中或 运动后发生的猝 死
猝死的常见原因
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等
演示内容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
视觉效果:使用 图表、图片和幻 灯片动画来增强 演示的视觉效果, 使观众更容易理 解和记忆。
听觉效果:使用 清晰、有力的语 言和适当的背景 音乐来增强演示 的听觉效果,使 观众更容易被吸 引和感染。
演示节奏:控制 演示的节奏,避 免过快或过慢, 保持观众的注意 力集中。
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场之前,可以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课件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课件
亡风险。
减少并发症
有效的急救能够减少心脏骤停引起 的脑损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 症的发生。
提高生存率
及时的急救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生 存率,为后续的医疗救治创造条件 。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C
胸外按压(Compressions)确保患者仰卧,施救者在患者胸 部中央双乳头连线下方进行按压 ,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基因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研究
基因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多
个与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发现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03
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警系统研究
为了及时发现和干预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早期
预警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危险因素,能够预测心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
注意气候变化
在寒冷或闷热的天气中注意保暖或降温,避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 塞。
谨慎使用药物
避免使用某些可能诱发心脏疾病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
03 急救与心肺复苏
急救的重要性
抢救生命
在心脏性猝发时,及时的急救措 施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
脏性猝死的风险,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心脏性猝死研究网络的建立
为了加强各国在心脏性猝死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多个国家和组织共同建立了国际心脏 性猝死研究网络。该网络为各国研究者提供了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和合作研究的平台 。
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
定期举办国际心脏性猝死学术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心脏性猝 死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防治策略。这些会议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心脏 性猝死研究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