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
.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鹤鸣山小学:佘莎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
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
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够,问题解决就成为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难点。
要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策略:
一、理解题意是前提,如何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低年级审题能力从“看图说话”开始培养。
即从图中找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在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看到主题图大部分孩子会说出
3+1=4这个加法算式,但却不会完整的表述数学信息,并提出用加法
解决的问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看到的数学信息,小丑的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3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这样反复的说,反复的训练只到大部分孩子看到图的第一反映不是列出算式,而是找出相关数学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提出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看图说话,
也是看图编题,为以后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图示解题法在低年级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保亭⼩学董春妮策略不是可以教会的,⽽是在体会之后形成的⼀种意识。
这种遇到什么问题就想到⽤什么合适⽅法的意识就是策略。
⼀般来说,策略是⾼于⽅法的。
⼩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收集信息的策略低年级学⽣解决的问题很多是通过图画和对话的情境呈现的,因此,教师⾸先要培养学⽣收集信息的策略。
在呈现情境图后,要指导学⽣明确看图的顺序,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
经过不断摸索,我注意引导学⽣采⽤“①②③读题法”,“①②”是条件,“③”是问题。
⽆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字的实际问题,在学⽣初步读题后,都先标出“①②③”,从⽽提⾼收集信息的能⼒。
⼆、画图的策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低年级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个整体,⼀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部分,就剩下另⼀部分。
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加法算。
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部分,⽤减法算。
⽤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法。
如:(1)树上⼀共有10只鸟,飞⾛了4只,还剩⼏只?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部分,⽤减法。
(2)树上⼀共有10只鸟,飞⾛了⼀些后还剩6只,飞⾛了⼏只?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部分,⽤减法。
(3)树上飞⾛了4只⼩鸟后,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鸟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加法。
这种直观的结构图实际上是⼀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三、操作(或演⽰)策略由于低年级的学⽣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交流的层⾯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帮助学⽣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
⽐如,求⼀个数⽐另⼀个数多⼏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先摆出13个红花⽚,再摆出8个蓝花⽚。
有的学⽣将红花⽚和蓝花⽚随意摆放,有的学⽣则有意识地⼀⼀对齐摆放,教师引导学⽣⽐较这两种操作⽅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眼看出“哪种花⽚多,多多少个”。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引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而学生能否高效地解决问题则取决于其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1.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数学知识运用的终极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会通过试错、归纳、推理等方式进行问题解决,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则是帮助他们更加系统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求,可以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问题。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和要求,辨别问题的关键信息和条件。
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理解清楚了问题,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2.2. 制定解决计划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制定解决计划是指根据问题的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技巧,安排解决问题的步骤和顺序,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
对于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学生可以先选择用算术运算符号来解决,然后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计算。
对于复杂的问题,则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2.3. 执行解决计划执行解决计划是指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问题解决。
在执行解决计划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逻辑推理,运用数学知识,注意细节,防止出现差错。
学生还需要通过计算和推理,检验解决结果的正确性。
小学低段数学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小学低段数学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的步骤,探讨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
在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讨论了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研究、步骤分析、案例分析、教学实践、效果评估、研究总结、展望未来、实际应用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许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着困难,例如不知道如何正确理解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等。
研究如何有效地教授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数学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具有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步骤分析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数学教学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
对小学低段数学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学低段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教育的起点,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低段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解决数学问题时通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通过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出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来具体展示研究成果。
将展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数目统计等。
感谢配合!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问题解决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规划解题过程,减少思维跳跃,提高解题效率。
通过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一步步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解题的逻辑思维框架,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规律、推理证明等步骤,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尝试,他们能够逐渐发现问题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当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思维和方法。
2.2 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应用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策略、沟通和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
下面将从问题拆解、信息分析、解决方案选择和结果评估等方面介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拆解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
学生应该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
拆解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要求,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并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或模型。
对于一个有关面积的问题,学生可以将图形分解成一系列已知形状的组合,通过计算每个组合的面积,最终得到整个图形的面积。
信息分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
学生应该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信息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将问题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符号或图形,并将其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对应。
学生还需要培养整合和转化信息的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绘制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问题的关键信息,为下一步的解决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解决方案选择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或算法,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计算过程,得到正确的解答。
解决方案选择需要学生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解决方案选择还需要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结果评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该能够对解答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检验解答的合理性,并对解答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结果评估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估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或偏差,并进行合理的纠正和调整。
通过结果评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首先介绍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包括逐步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方式。
接着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小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策略的过程。
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思维模式、实例分析、培养方法、启示、建议、总结、重要性分析、展望1. 引言1.1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概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是一个旨在探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领域。
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倡导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和思维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研究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实例和总结经验,探讨未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引言: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好数学不仅仅意味着能够熟练地运算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一、理清问题,分析题意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独特的问题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理清问题意义和分析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应当注重细节,理解题目所给信息的含义,明确所需求解的内容。
在理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画图、列式、变量等方式降低问题难度,更好地理解问题。
二、寻找规律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观察一系列数学问题,寻找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常见策略。
学生可以利用数列、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寻找规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三、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尝试不同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计算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列竖式,试错法等方式进行计算;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相似性等特点进行解决。
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分步骤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采用分步骤解决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逐个解决,最后将子问题的解汇总起来得到最终的解。
分步骤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还能够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应当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相互联系的学科,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学生可以尝试将已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将问题转化为已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六、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靠个体的智慧和能力,团队合作也是很重要的策略之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
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
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
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
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
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
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
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
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之一。
通过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本文将从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概念、重要性、目标、实现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概念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
它包括了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和验证等环节。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决数学问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而言,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解决。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要能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合作中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4.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要能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问题 解决方面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 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学会与 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1、推进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 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 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这些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 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 驱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及问 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方法越来越 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 实施。
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甚是缺乏。在学生做题时
,一般都是靠意识做题,想到什么就怎么做,没有
形成一个策略意识。没有策略意识,从而导致了学
生不能举一反三。我们理想的标准是让学生通过研
究一个问题,会做一类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 数只凭记忆做题,策略意识还是缺乏的。
当今小学数学课程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 失分率统计,发现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 题解决能力较为薄弱。虽然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解 决问题是有所触见,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小学生在 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问题解决教学虽然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
运用,但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
应用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中,它已经成为
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与 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学形式,其核心理念与新课标不 谋而合。因此,关注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是我们顺 利推进新课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谓“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步骤和技巧。
它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需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论,是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
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设法建立代数关系、利用图形、图表、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找到规律、设法简化问题、通过验证得到结论等。
二、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特点与规律1. 学生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常常出现以下问题:(1)缺乏问题转化的能力。
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不能准确地将具体的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或者将一道问题转化成另一个等价的问题。
(2)缺乏问题分析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关键和难点,不能正确地选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学习年级的提高、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发展。
从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规律:(1)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喜欢直接运用公式、解题公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直接使用所学到的一些公式和解题公式,而忽视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思考,导致解题方法的单一化和机械化。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灵活使用各种解题方法。
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不够灵活,往往只是使用一种解题方法,对于不同的问题缺乏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摘要:在小学数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切实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广大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问题;能力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大板块内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那如何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一、解决问题联想化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培养重要一步就是联想化,具体操作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提及相似的题型或者题目,让学生能够逐步产生归纳的思维,在学生熟悉这一解答形式之后,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能够自我联想,搜寻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题型题目等,这样能够实现在解决数学题目过程中进行联想或题目替换,替换为自身更为熟练或者更为喜欢的形式,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对于问题的完整理解、深度剖析及核心掌握,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个性化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个性化的具体操作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解决能力薄弱的方向以及数学知识掌握不足的方面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学生的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方向来制定一对一的解题模式,包括解题的内容、解题的要求、解题的数量等都有相应的差异,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稳定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稳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相应提升,学生存在的薄弱之处也得到相应改进,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综合能力实质性的提升。
在该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帮助,实现互补共进,这样能够保证大家共同进步,防止学生对于自身擅长、掌握较好的知识出现遗忘、生疏的情况。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能够实际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数学学习的质量化以及数学学习的稳定化,能够保证学生的思维活跃化、智力提升化。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
而且,这种策略不仅可以用于小学数学,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一、问题分析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的题意,分析题目所求,确定要用什么方法和步骤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了解问题要求。
2.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分析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和规律。
3.推理:根据已知条件和规律,推断出未知量的取值。
二、问题转化有时候,问题看似棘手,但只要将它转化为另一个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就能够更容易地解决。
例如,有一道加法题:3 + 7 + 12 + 5 = ?可以将其转化为 3 + 7 + 20 = ? + 5,把难度降低到小学生可以轻松计算的程度。
三、策略运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直觉法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直接得出答案。
例如,当我们看到3 +4 = 7 时,就会本能地认为“对”的。
2.模型法模型是指用来模拟真实情况的图形、图表或模型。
使用模型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更易理解。
例如,用图表表示一组数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一组角的关系,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并解决问题。
3.反证法反证法是指假设原命题不成立,通过推理推出矛盾,得出原命题一定成立的推理方法。
例如,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正整数不是素数时,可以先假设它是素数,然后再推导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
4.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通过普遍规律推导特殊结论的思考方法。
例如,证明 1 + 2 + 3 + ... + n 的和公式为 (n * (n + 1)) / 2,可以先证明当 n = 1 时,公式成立,然后再假设公式在 n = k 时成立,证明 n = k + 1 时公式仍然成立。
以上介绍的仅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还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不断积累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小学的数学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解题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认真审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认真审题。
好的解题者首先要学会看题能力,学生应该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限制和要求。
只有认真审题解题才会做得更准确和更快。
二、抓住关键抓住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指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核心的信息。
学生应该学会从题目中找出关键词汇,以帮助自己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通常问题的关键有两种情况:1. 找出问题中给出的数字、数据等量化信息。
2. 找出问题中所要求的目标、结果、答案等。
抓住关键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算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寻找并且解析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准确掌握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学生要准确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和运算符号之后,要进一步掌握解方程、证明和应用等高级数学技能。
因此,学生应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参与各种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经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掌握一些解题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用于面临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因此,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多思考,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自己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五、勇于尝试和探索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和结合性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应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勇于尝试和探索,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通过深入探索和尝试,学生能够探索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掘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总结经验和勇于探索。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引言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能力。
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建议。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在加减法、整数、分数、几何图形等方面遇到各种问题,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找规律、逆向思维、图形解法、列方程、分解组合等。
1.找规律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来发现解题的规律,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一道求“1、3、5、7、9组成的数列的第n项”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数字间的差值,来找到解题的规律。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逆向思考,学生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信息,从而迅速找到解题的方向。
一道“两个数的和是20,差是6,求这两个数”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逆向思考,利用附加条件来解题。
3.图形解法图形解法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画图解题,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题的思路。
一道“矩形的周长是20厘米,面积是16平方厘米,求矩形的长和宽”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来解题。
4.列方程列方程是解决代数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将问题用方程形式表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一道“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2倍,三年后,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1.5倍,求小明和小红目前的年龄”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题。
5.分解组合分解组合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策略。
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组合起来,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道“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至少要分到一个苹果,一共有多少种分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分解组合来解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前要培养好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学科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前,孩子们需要学习相关的逻辑推理方法,培养起良好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地推理和判断,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2.注重细节问题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细节问题非常重要,甚至能够影响到解题的结果。
在解题前,需要花费时间认真地阅读题目,注意其中的细节部分,尤其是一些定量或定性的条件限制。
只有在充分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在进行解题操作,才能够避免因为细节问题而导致的错误结果。
3.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深刻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场景,以便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即使是简单的数学问题,也需要依靠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解题效果。
4.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解题方法选择合适,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和复杂度,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
同时,为了避免在解题中出现错误结果,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灵活运用,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5.合理使用数学工具最近,许多数学软件和应用程序已经涌现出来,让孩子们学习数学更加轻松快捷。
但是,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素养,孩子们仍然需要灵活运用手工和电子工具来辅助解题。
在选择工具时,需要根据题目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工具,以便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6.注重思考过程孩子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思考过程。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在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更加从容。
在思考过程中,需要注重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同时,还需通过反思和总结,加强对思考过程的理解和改进。
总之,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重要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关键。
通过以上几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孩子们能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并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谈低年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
例谈低年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摘要】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着重阐述了构建问题策略、形成思路策略、提炼解题策略、优化方式策略. 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关键词】低年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 笔者认为低年段应突出“四个”策略,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观察收集整理,构建问题策略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成分. 低年段学生常通过观察图画、对话、表格等内容,问题的趣味性、现实性、思考性虽得到了加强,但这样的信息呈现形式往往会挤占视觉通道,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受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把获取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三个途径解决:1. 在情境中表述,渗透问题意识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表述,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可以先说题目的图画意思,找到重要的、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再说看到的事件、条件、问题,把情境图表现的实际问题加工成数学问题. 学生的数学信息由无序到有序,逐渐有结构地进入头脑,形成初步的问题结构. 例如:苏教版数学一上教材p43页情景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5只小鸟,飞走了1只,还剩几只小鸟. 这样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的数学内容,渗透了实际问题的基本意识.2. 在对话中转换,认识问题模型对话式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称的转换,读懂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如:学生先要“去情境”,再把情景对话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清晰地表述为:”小朋友买一个书包,给营业员50元,找回15元. 一个书包多少元?”学生把问题提升到数学层面,初步建立实际问题的结构模型.3. 在信息中选择,建立问题结构教学中设计一些多余信息或提供多个信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问题结构. 如:苏教版数学一下p15页一题:鸡有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1)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2)公鸡有5只,母鸡有几只?师:看到以上信息你想到了什么?生1:鸡有11只,鸭有8只,想到“鸡和鸭一共有19只,鸡比鸭多3只”;生2:鸡有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知道“鸡鸭鹅共有26只”;生3:鸭有8只,鹅有7只,能解决“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鸭比鹅多多少只?鹅比鸭少多少只?”生4:鸡有11只,再根据公鸡有5只,能算出母鸡有几只?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地建立了信息之间的联系,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二、分析数量关系,形成思路策略解题思路是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本质认识.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要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让学生逐步感悟基本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具体问题情境中数量间的联系.1. 场景式分析如:苏教版数学一上认识加法的例题,要解决“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的问题,启发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把3和2合起来”,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含义的核心成分. 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感受到加法的意义,体会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学生从经历加法意义的建立到解决加法的实际问题,使得加法的基本数量关系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为学生解决同类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表格式分析低年段大量的表格式的实际问题中蕴藏着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挖掘,初步感知. 如: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填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挖掘出数量关系:原有 - 卖出 = 还剩,原有 - 还剩 = 卖出,卖出 + 还剩 = 原有. 数量关系的挖掘蕴含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3. 文本式分析如教学“红花片有20个,黄花片比红花片多5个,黄花片有多少个?”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观察思考,体会黄花是“把20和5合起来”. 学生自然联系加法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在主动探索中建立思路.三、沟通分析综合,提炼解题策略综合法、分析法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综合法的“从条件想起”与分析法的“从问题想起”具有较强的辩证性、联系性,要求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问题,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苏教版数学二下p82页: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掌握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道理. 在学生说理的过程中,沟通分析与综合之间的联系,提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四、结合多元评价,优化方式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较多,但要结合问题的特征,让学生灵活选择有效的解法,通过多元评价,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尤为重要.笔者在低年段主要运用的方法有:1. 操作法低年级教学中多数知识的教学离不开操作活动. 实际操作,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更好的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如: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分别拼成一个直角、锐角、钝角. 学生在操作中更深的掌握了这三个角的本质属性,初步建立了角的认知系统.2. 画图法有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复杂.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方法,根据题目的特征画出示意图,可使隐蔽的数量关系直观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9盆菊花摆成一排,需要在每2盆菊花之间摆放3盆牡丹. 需要牡丹多少盆?此题隐含的条件是9盆菊花间有8个间隔,学生画图后便可发现规律,此题迎刃而解.3. 逆推法结合实际问题的特点,有些实际问题如果从问题的结果出发,从后往前逐步推理,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了.例如:一辆公共汽车,第一站上车12人,第二站下车9人,第三站上车16人,第四站下车8人,这时车上还有39人. 原来车上有几人?解法一:39 + 8 = 47(人),47 - 16 = 31(人),31 + 9 = 40(人),40 - 12 = 28(人).解法二:12 - 9 = 3(人),16 - 8 = 8(人),3 + 8 = 11(人),39 - 11 = 28(人).以上两种解法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评价,优化选择,融会贯通.总之,低年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教师应遵循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探寻有效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参考文献】[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
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
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
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
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
如二年级的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1)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会较多。
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
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1、比较中理解、感悟。
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
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
”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
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们在教学上面所述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
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
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
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2、在讨论中找到解题方法。
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
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
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让知道的孩子们汇报自己的想法时,那些不会的孩子又不感兴趣,不想听,真是把我急坏了。
“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
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3、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
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
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
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