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一节形成时期

第二节发展时期

第三节新中国时期

第四节电影改革发展开拓时期

第五节香港电影

第六节台湾电影

第一节形成时期(1905-1931)

一、中国电影的8个第一

二、三足鼎立的“明星”、“天一”、“联华”

一、中国电影的8个第一

1896-8-11 上海娱乐场徐圆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称作“西洋影戏”的电影,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了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最早的影片——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

1908年,第一家电影院是由西班牙商人在上海虹口的“虹口大戏院”。

191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拍成了第一部短片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年,中国第一部输往外国的影片,是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拍摄的《庄子试妻》。

1918年,中国第一家自己投资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家自觉参与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

拍摄影片的种类:

1、风光片:《南京名胜》、《北京风景》

2、时事片:《第五次远东运动会》

3、教育片:《盲童教育》

4、古剧片:介绍传统戏剧《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1931年,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二、三足鼎立的“明星”、“天一”、“联华”

“明星”

1922年2月建立,公司由张石川联合郑正秋等创办。

代表作品:幽默短片:《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长篇故事:《张欣生》

《孤儿救祖记》

1928年,将武侠小说改编成电影,燃起了武侠鬼怪片的第一把火。《火烧红莲寺》

“天一”

1925年6月由宁波人邵醉翁创办。把追求票房利润和宣传封建腐朽意识为主导。

《立地成佛》为军阀服务

《女侠李双双》为封建礼教服务

1926年后率先拍摄了一批根据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梁祝痛史》、《白蛇传》等。

“联华”

是由“华北”、“民新”、“大中华百合”三家公司合并成立的,主导者:罗名佑。影片以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为主题,表演优美自然。客观上扭转了中国影坛的不良风气。被誉为“新派”电影。

口号:“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制片方针:“提倡艺术,宣传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代表作品:《一剪梅》、《野草闲花》等。

主要特点

思潮混杂,观念混乱。

题材杂芜,创作多元。

导演与表演等艺术刚刚起步。

第二节发展时期(1931-1949)

一、30年代左翼电影潮

二、抗战电影(1937-1944)

三、战后现实主义电影(1945-1949)

一、30年代左翼电影潮

1933年3月,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人翟秋白的亲自过问下,成立了以夏衍为组长,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为组员的党的电影小组。

首先把文艺界已崭露头角的、有进步思想的同志,通过不同渠道输送到电影界去。像沈西苓、王莹、赵丹、金山、袁牧之、郑君里、陈波儿、舒绣文、白杨、魏鹤龄、许幸之、吴印咸、聂耳、任光、贺绿汀等先后进入影坛,加强了电影界的进步力量;

其次抓剧本创作,夏衍、田汉、阳翰笙、阿英、郑伯奇等左翼作家,为各影片公司的导演提供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剧本;

第三抓左翼电影批评,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开辟电影副刊,宣传苏联进步的电影理论,介绍中国左翼电影剧作,批评反动的外国电影和庸俗、黄色的国产电影。

1933年成为公认的“中国电影年”、“左翼电影年”。《姊妹花》、《小玩意》。

1934年,蔡楚生《渔光曲》、吴永刚《女神》、袁牧之《桃李劫》、

1937年,沈西苓《十字街头》、袁牧之《马路天使》左翼电影经典之作

二、抗战电影(1937-1944)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拍摄了一批抗战题材的影片。

作品:史东山《保卫我们的土地》

沈西苓《中华儿女》

古装片:欧阳予倩《木兰从军》

周贻白《苏武牧羊》

三、战后现实主义电影(1945-1949)

代表作品:

蔡楚生、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

欧阳予倩《关不住的青春》

费穆《小城之春》

第三节新中国电影时期

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1966)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1966)

(一)初期-探索磨合

1、内容——诉苦迎新,表现苦难与斗争的主题《白毛女》《龙须沟》

2、感情倾向——个人感情很少,集体胜利的感悟较多。

3、主要作品——《桥》第一部故事片,《南征北战》、《我这一辈子》

(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雄颂歌

电影的产量和质量的上升期。(第一次辉煌)

作品:《董存瑞》《铁道游击队》《上甘岭》《鸡毛信》等

喜剧艺术再次兴盛

1、对官僚主义作风和不良倾向进行讽刺的喜剧《新局长到来前》、《不拘小节的人》。

2、表现社会光明面的歌颂喜剧或生活小插曲式的轻喜剧《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三)20世纪50年代末——高潮时代(第二次辉煌)

1956年毛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家们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1、佳作的丰收:《林家铺子》《女篮五号》《聂耳》等

2 、艺术风格多样化:现实主义《林家铺子》

史诗性表现人的命运的《青春之歌》

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小兵张嘎》

3、民族叙事传统的成熟:《林则徐》

(四)、20世纪60年代——融会贯通

作品:《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早春二月》《李双双》等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1、期间共有作品93部1966-1972没有故事片

2、1973-1976共有84部作品,76部故事片

《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

3、特点:

1)、样板戏电影多部

2)、重拍故事片《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

3)、斗争故事片

4)、有一些舞台艺术片

第四节、内地电影改革发展变革开拓时期(1976-现在)

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艺术分期

二、第四代电影人的艺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