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网红经济中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及应对措施
现代营销上旬刊一、网红经济的背景和现状(一)网红经济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网红经济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依靠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商业价值的一种经济形态。
网红最初指的是拥有一定粉丝群体的网络名人,如视频博主、微博大V 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平台的不断涌现,网红经济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2005年,YouTube 上线,这个视频分享平台为网红的崛起提供了平台。
2010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始普及,个人内容创作逐渐崛起。
2016年,直播行业迅速发展,打造了一批网红主播。
由此,网红经济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
(二)网红经济的现状和趋势网红经济日趋成熟和巨大化,且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和粉丝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网红崛起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游戏主播、美妆博主、科技博主、体育名人等。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网红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直播、短视频、电商等模式的融合,让网红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价值。
同时,AI、VR、AR 等技术的应用也为网红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网红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网红经济对消费者、商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红可以提供更加真实、丰富、有趣的内容,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于商家来说,网红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和销售,成为推动产品营销的重要力量。
对于社会来说,网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同时,网红经济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网红可以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和价值导向,传递正能量和消费文化,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他们还可以带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推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另外,网红经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虚假宣传、不当行为等。
因此,有必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网红经济健康发展,为消费者、商家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二、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概念类型与产生原因(一)消费者非理性行为的定义和特点消费者非理性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由于某些原因而做出的不符合常规经济理性行为的决策和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会对企业的销售和营销策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4年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其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特别是在非理性消费行为方面,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社交媒体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联1. 社交媒体的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点滴,获取信息,以及与朋友和偶像进行互动。
2. 消费行为的转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新产品、新趋势,并受到其他用户的影响进行消费决策。
三、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1. 攀比心理的加剧社交媒体上,用户常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消费水平。
这种比较心理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为了追求与他人相似的消费水平而进行非理性消费。
2. 过度追求潮流与品牌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各种新的潮流和品牌信息,这可能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潮流和品牌,从而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3. 冲动消费的增加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和促销信息常常诱发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他们在没有充分了解和评估产品的情况下,便进行了购买决策。
四、原因分析1. 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同龄人和偶像的影响,产生攀比心理和追求认同感的需要,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
2. 信息过载的问题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量巨大,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可能面临选择困难,从而增加冲动消费的可能性。
3. 缺乏理财教育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导致他们在社交媒体的冲击下更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理财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
2. 引导健康消费行为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行为,避免过度追求潮流和品牌。
《2024年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交模式和心理健康,还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及其潜在原因。
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改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们可以看到同龄人的生活状态、消费习惯和购物选择。
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开始模仿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追求时尚和潮流,导致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增加。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关系1. 攀比心理的滋生: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经常看到同龄人的“光鲜”生活和高消费行为。
这种比较心理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为了在同龄人中“不落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进行非理性消费。
2. 盲从与模仿: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席卷整个群体。
由于缺乏判断力,部分大学生容易盲目跟风,购买流行商品或服务,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
3. 过度依赖网络购物:社交媒体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
然而,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购物,无法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
四、影响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1. 心理因素:包括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和追求认同感等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消费观念和家庭的教育方式等也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3. 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广告、推荐算法和流行趋势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2.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购物。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因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目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的泛滥,本文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深入调查结合当下兴起的各种趁虚而入的“信用网贷”进一步剖析此现象的危害性,最后提出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的建议,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对策研究,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标签: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形成因素;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進步,像花呗、校园贷这样的应用也成为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大学生走进了非理性消费的误区,追求那些超出他们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理念。
为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探寻应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措施,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本科在校生为例,进行了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1)生活费来源的多元化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家庭是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只有2.52%的大学生消费来源于兼职、奖学金、助学金等。
其中有57.23%的大学生在使用花呗等应用来满足自己的提前消费。
其中44%的大学生使用花呗的原因是因为消费欲望,15%的大学生是因为生活费不够花,这些体现了大学生理财能力欠缺、缺乏消费计划等消费方式的非理性。
(2)消费领域的多元化趋势。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主要用于伙食、生活用品、购置衣物、学习用品,分别是95.91%、73.27%,61.64%、38.68%;在娱乐旅游、日常交际等方面的花费在30%到50%之间。
13.5%的学生在社交娱乐和通讯上花费最多,约52%的学生有定期去校外聚餐的习惯或请客吃饭的行为。
大学生的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几乎占有同样重的比例。
(3)从众心理下的盲目消费现象。
分别有16.67%、20.75%、18.87%的同学提前消费的原因分别是方便购买电子商品、分期的消费理念新颖和满足自己的大量消费需求。
当代大学生以追求时尚和新潮作为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甚至以满足虚荣心作为价值取向,片面地崇尚超前消费。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群体在消费上面临了更多的选择和诱惑,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信息的影响和引导,进而导致了不少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背景出发,分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二、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1. 低头族现象: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低头族现象,即在公共场合或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社交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忽视了真实的生活和学习。
2. 购物狂潮:大学生对时尚潮流和新奇玩意的追求,导致了他们在网络购物上的非理性消费。
频繁的网购行为不仅影响了其经济状况,也使其陷入了物质欲望的漩涡。
3. 慷慨挥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倾向于慷慨挥霍,大手大脚地花钱,缺乏储蓄意识和理性消费观念。
4. 虚拟赌博:一些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赌博,沉迷于赌博游戏中,不断花费金钱和时间,甚至陷入赌博成瘾的泥淖。
1. 广告宣传的诱惑: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种广告宣传充斥着网络,诱惑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特别是一些时尚品牌、游戏平台等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进而促使他们进行非理性消费。
2. 社交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交网络的广泛影响,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他们接受到各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的信息,往往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攀比和模仿,进而导致非理性消费。
3. 心理因素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学业负担和生活压力下,倾向于通过消费来寻求快感和缓解压力,从而产生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1. 经济负担加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导致了经济负担加重,甚至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品质。
2. 学业受损:由于沉迷于虚拟世界、购物等行为,大学生的学业受到了影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了旷课、逃课等问题。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信息交流和娱乐共享的平台上,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非理性消费行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改变1. 社交媒体的普及情况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APP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功能,还成为了展示自我、追求潮流和时尚的重要场所。
2. 消费行为的改变在社交媒体的引导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外观、品牌和社交属性,而非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功能。
社交媒体上的“晒物文化”和“潮流文化”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跟风消费和攀比心理。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关系1. 信息的过度曝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商品信息和消费观念,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决策。
过度曝光的信息使得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尤其是在看到他人晒出的“好物”时,容易产生购买欲望。
2. 攀比心理的滋生社交媒体上的“晒物文化”使得大学生之间产生了攀比心理。
为了追求“潮流”和“时尚”,许多大学生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昂贵的物品。
这种攀比心理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变得非理性。
3. 缺乏理性的消费决策在社交媒体的引导下,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产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广告和网红推荐,而非对产品进行实际试用或了解其性能。
这种缺乏理性的消费决策往往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1. 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和消费观念。
2.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受到社交媒体上各种信息和观念的干扰。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和更多的消费选择,然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本文将从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一、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表现1. 随意消费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轻松地进行消费。
这种便捷性导致了大学生的消费变得更加随意,不再像以前那样会考虑消费的必要性和金额。
2. 过度借贷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信用卡、消费贷款等提高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但也引发了过度借贷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盲目追逐消费,通过借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导致了不必要的债务压力。
3. 盲目跟风互联网金融还提供了更多的消费信息和产品选择,这让一些大学生产生了盲目跟风的消费行为。
他们追求时尚、潮流,盲目模仿他人的消费方式,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需求。
二、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1. 社交压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交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大学生受到了更多的社交压力。
一些大学生为了追求交际圈的扩大和社交形象的提升,会进行一些不太理性的消费行为。
2. 消费导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使得大学生受到了消费导向的影响。
一些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技术,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引导,诱导他们进行更多的非理性消费。
3. 消费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规划,对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产生了依赖,形成了“刷单”“疯狂购物”等非理性消费行为。
他们对消费的欲望多于消费的需求,缺乏理性的消费心态。
三、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1. 经济压力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使得他们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债务增加、生活费用提高等问题使得大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和储蓄,造成了经济上的困扰。
2. 心理负担过度消费和盲目跟风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负担和焦虑。
他们因为经济压力和债务问题,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分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方式。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传统的购物消费,还包括线上投资、理财等金融行为。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1. 社交压力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平台接触到更多的消费信息,同时也会受到朋友圈的影响,不断刺激着消费欲望。
社交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进行一些高消费、奢侈品消费,以此来维护自己在朋友圈的形象。
2. 缺乏理财意识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理财意识,他们对金融知识了解有限,对于各种理财产品和风险并不清楚,往往盲目跟风进行投资和消费。
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大学生们缺乏理财知识很容易被各种虚假宣传所吸引,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3. 金钱诱惑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手机和电脑就可以进行各种消费和投资,消费门槛大大降低。
很多平台也会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和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得大学生们陷入金钱诱惑中,产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1. 网购成瘾互联网金融时代,网购的便利性和丰富的选择使得大学生们更容易陷入购物成瘾的状态。
他们会频繁地在各大购物平台上进行消费,购买一些并不急需的物品,甚至出现因为消费过度而导致财务危机的情况。
2. 过度消费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学生们不仅会在网上进行购物消费,还会通过互联网进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
他们往往缺乏对投资产品的正确认知和风险意识,盲目跟风参与各种投资,导致过度消费和财务损失。
3. 虚拟物品消费互联网金融时代,游戏虚拟物品的交易变得非常普遍。
大学生们会通过互联网购买各种游戏道具、虚拟货币等,花费大量金钱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消费,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愈发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消费压力更加突出,诱发了他们非理性消费的行为。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
通过互联网金融工具,大学生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各种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网贷等金融产品,从而满足自己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这种便捷的消费方式也为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大学生也逐渐形成了“认同消费”的心理,即通过消费来获得社会认同和满足心理需求。
二是消费信息泛滥。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费信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这种信息的泛滥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消费诱惑,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消费冲动。
三是金融产品刺激。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产品更加灵活多样,各种消费分期、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的推出使得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消费陷阱。
这些金融产品往往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和优惠政策来诱导大学生进行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一方面,非理性消费会极大地增加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导致他们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非理性消费还会降低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加重贫困人群的生活压力。
非理性消费还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家庭矛盾,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消费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消费观念,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培养自我控制和理性消费的能力。
二是规范金融产品。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严格规范各种消费分期、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杜绝利用各种手段诱导大学生进行非理性消费。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一)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转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们的消费行为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
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关注时尚潮流、分享购物体验、互相推荐商品等。
这种转变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定义与表现非理性消费行为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情感、冲动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基于实际需求和理性判断做出的消费决策。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盲目跟风、攀比心理、过度消费等。
三、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一)信息过载与消费决策的迷失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容易产生选择困难和迷失。
他们可能会因为看到同龄人的消费行为而盲目跟风,或者因为追求时尚潮流而过度消费。
(二)攀比心理的滋生与强化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分享功能使得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得以滋生和强化。
他们可能会因为追求在同龄人中的地位和认可度而进行非理性消费,比如购买昂贵的名牌产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三)缺乏自我控制与过度消费社交媒体上的购物便利和各种促销活动使得大学生容易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情感波动而进行非理性消费,购买一些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
四、对策与建议(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规范社交媒体平台,减少信息过载和攀比现象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自律,规范信息发布和分享行为,减少信息过载和攀比现象的发生。
《2024年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着重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的研究分析,为高校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社交媒体已深入大学生生活,其作为信息交流、生活分享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念乃至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详细分析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成因。
二、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及大学生消费行为概述1. 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深受大学生喜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三、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1. 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品牌、时尚和消费观念的传播,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盲目跟风和攀比心理,从而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2. 过度追求流行与时尚: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产品和趋势往往迅速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目标,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而过度消费。
3. 消费决策的易受影响:社交媒体上的广告、网红推荐等对大学生的消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因缺乏独立判断而做出非理性消费决策。
四、影响成因分析1. 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社交媒体上的各种信息和观点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2. 家庭环境与教育缺失: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消费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因素。
3. 社交媒体平台的商业性质: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过度宣传和推广某些产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决策。
五、对策与建议1. 加强高校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消费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2. 家庭参与:家庭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消费观念培养,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都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都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
但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文章描述了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变化,并基于网络非理性消费的表现,从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特征、消费情景和营销活动刺激三个方面讨论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关键词:互联网;非理性消费; 营销活动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日益成熟,并且网络购物具有快捷、品种丰富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网购一族”,网络购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新潮行为,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38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
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网民中网络购物比例已经超过了23,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市场前景诱人。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不景气的传统零售业相对照的是如火如荼的网络购物,淘宝网的数据显示,2008年淘宝网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与2007年的433亿元相比较,同比增长了131%,相当于2008年每一个中国人在淘宝网上平均消费了80元。
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之快、潜力之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网络消费者个人用户特征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网民结构特征出现以下变化:①中国网民呈现出成熟化趋势。
与2008年底相比,目前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半年来从17.6%上升到20.7%,40岁以上网民规模整体有上升趋势。
但青少年仍是网民中的主力军,在总体网民中占比达51.8%。
②网民呈现低学历化趋势。
以前的文献显示网络群体以高学历人群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操作的简易化,学历在小学及以下和高中的网民占比有所上升。
③网民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因此网民收入结构中低收入者比重较高。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繁杂,难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误导,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现象的出现。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二、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分享生活点滴,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各种商品和服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和消费观念的不成熟,他们在面对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消费信息时,往往容易产生冲动消费的倾向。
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一)消费观念的误导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广告和营销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通过精美的图片、诱人的折扣和夸大的宣传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
在缺乏足够判断力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消费冲动。
(二)攀比心理的加剧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羡慕。
一些大学生为了在同龄人中保持“面子”,会过度追求品牌和潮流,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消费。
这种攀比心理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愈发严重,进一步加剧了非理性消费的现象。
(三)冲动消费的诱导社交媒体上的购物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购物途径。
这些平台常常采用限时折扣、秒杀等营销手段来刺激大学生的购买欲望。
在缺乏充分思考和比较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冲动消费的行为。
四、解决措施(一)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讲座等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非理性消费的危害,并培养他们理性的消费习惯。
(二)提升媒介素养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广告。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便利性,也引发了一些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问题。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原因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渠道。
以在线购物为例,大学生只需点击鼠标,就能享受到各种商品的选择和快速送达的服务。
这种便利性使得大学生更容易陷入冲动消费的泥沼,得不到适当的抑制和约束。
大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和网络广告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种种物质享受和时尚消费的展示,给大学生营造了一种“买买买”的消费氛围。
网络广告的个性化推送也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消费诱惑,忽视了理性思考和长远利益的考量。
互联网金融也为大学生带来了虚拟货币和理财投资等新型消费方式。
虚拟货币的炒作和投机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快速获取财富的幻想,吸引了他们参与其中。
而理财投资的机会也使得大学生更多地追求短期回报和高风险的投资,忽视了理性的风险评估和长期稳定的投资规划。
这些非理性消费行为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过度消费导致资金不足,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虚拟货币投机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产生贪婪和赌博心态,最终可能被骗钱甚至陷入经济困境。
过度关注短期回报和高风险的投资,容易导致大学生加重经济压力,影响学习和就业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要加强消费教育和理财知识的学习,提高消费理性和风险意识。
要培养自我控制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冲动消费和投机行为。
社会和家庭也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监管,传递正向的消费价值观和理财观念。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便利和选择,然而也引发了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
大学生应提高消费理性和风险意识,社会和家庭也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共同营造一个理性消费的环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30Internet Security互联网+安全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进入网络繁荣阶段,移动支付孕育而生,一定程度上给网络金融交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激起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而大学生对互联网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强,又有着娴熟的网络操作能力,逐渐形成大学生消费市场,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
本文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需求逐渐增长,购物、饮食、娱乐成为大学生普遍追求的消费项目,优质的生活水平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最终目的,非理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不可忽视的问题。
非理性消费指的是消费者不能正确衡量商品的性价比,或是在不考虑自身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做出不合理的消费决定,产生不正确的消费行为。
通常非理性消费行为可划分为以下三种:1.1盲目型非理性消费大学生还没有成熟的心智,容易受周围同学言行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商品价值和实用能力,容易盲目消费,达到短暂的心理愉悦感和虚荣感。
此外,追星作为大学生消费动机之一,其影响不可小觑。
网红经济和粉丝经济在近些年发展迅猛,明星和网红在经纪公司的包装打造下,形成其个人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受到许多大学生的支持和追捧,为自己和合作的公司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1-2]。
对大学生而言,在自己的偶像身上投资消费,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他们试图通过追星实现自我形象理想化,在偶像身上投射自己的期待和寄托。
此外,大学生们相互之间能拥有同一个偶像或者相同的喜好,可以帮助他们融入不同的圈子,来增强自我满足感和群体归属感[3]。
1.2情绪型非理性消费情绪消费又称为冲动意识下的消费。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佳,遇到无法处理的事情会产生躁动和郁闷心理,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且波动起伏较大,不能将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和角度看待事情,因而失去了解决事情的能力。
当心态得不到调整,就会下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产生慰劳自己的想法,从而把物质消费当作发泄情绪的出口,随后逐渐习惯于这类处理方式,导致潜意识下无法控制的发泄欲望,慢慢变成了非理性消费[4]。
网络环境下的非理性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非理性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朱晓丹;孙善亮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使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非理性消费现象在电子商务中趋于常见。
互联网环境下的非理性消费影响因素应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为消费者个人消费心理,外部因素包括产品特征和购买情境。
基于对互联
网环境的考虑,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一手数据,选择电子商务平台个体消费者作为研
究样本,采用Cronbachα系数与探索因子分析法对问卷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
经
层次回归分析法分析,认为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影响非理性消费有显著调节效应。
故可通过调节外部因素引导非理性消费,减少非理性消费带来的危害,保证电子商务
的健康发展,达到商家与顾客的双赢。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朱晓丹;孙善亮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3
【相关文献】
1.社交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J], 邓朝华;任聪
2.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读者感知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J], 吕志军;祖宏悦
3.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刘佳
4.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刘佳
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J], 高洁; 刘梦; 白继芳; 杜依铭; 曹春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首先介绍了大学生理性消费现状,接着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然后详细描述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并探讨了造成非理性消费的原因。
在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理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现状、影响、表现、原因分析、建议、对策、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和普及,大学生作为热衷于尝试新事物和追求潮流的群体,更容易受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吸引。
各种网贷、P2P理财、虚拟货币等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带来了更多的金融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容易受到金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消费过度、消费盲目等非理性行为的出现。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为制定相关政策和个人消费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财务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研究大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行为,特别是非理性消费行为,对于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原因,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消费隐患和问题。
研究大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可以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参考,提高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环境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学都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都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
但在实际的消费行为中,消费者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文章描述了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变化,并基于网络非理性消费的表现,从网络购物群体消费特征、消费情景和营销活动刺激三个方面讨论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关键词:互联网;非理性消费; 营销活动
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日益成熟,并且网络购物具有快捷、品种丰富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网购一族”,网络购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新潮行为,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已达到3.38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
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网民中网络购物比例已经超过了23,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市场前景诱人。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不景气的传统零售业相对照的是如火如荼的网络购物,淘宝网的数据显示,2008年淘宝网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与2007年的433亿元相比较,同比增长了131%,相当于2008年每一个中国人在淘宝网上平均消费了80元。
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之快、潜力之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网络消费者个人用户特征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网民结构特征出现以下变化:①中国网民呈现出成熟化趋势。
与2008年底相比,目前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半年来从17.6%上升到20.7%,40岁以上网民规模整体有上升趋势。
但青少年仍是网民中的主力军,在总体网民中占比达51.8%。
②网民呈现低学历化趋势。
以前的文献显示网络群体以高学历人群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操作的简易化,学历在小学及以下和高中的网民占比有所上升。
③网民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因此网民收入结构中低收入者比重较高。
但是与2008年底相比,中高收入网民占比增大,月收入1 500元以上的网民占比从40.3%上升至41.8%。
2非理消费性行为的表现
在经济学理论中,总是以假设的“理性的经济人”为前提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传统意义上,消费行为被分为两类: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收入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
非理性消费是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是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不足。
研究购物行为首先要了解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根据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的动机有以下四类:①网络购物节省时间和精力;②网络购物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网上购物价格低;④网上产品齐全。
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资源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支付宝等在线支付手段降低了支付风险,因此消费者对网络购买行动形成了积极的购买意向。
消费者在网上面临着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和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网上购物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意性购买大大增加。
消费者在网上搜索商品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其他商品的信息,目前不少购物网站利用技术根据消费者的搜索习惯列出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的链接,吸引消费者点击本来没有计划购买的商品信息,从而使消费者不知不觉中购买了很多商品。
②网络集群效应。
所谓“金杯银杯比不上消费者的口碑”,口碑传播效应在网络表现的更为明显。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中,消费者都不断地接受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广告的轰炸,导致消费者对广告产生排斥。
而在购物论坛或者口碑网,只要有出现众人推荐一种产品,就会导致更多的网友追捧这种产品。
不少商家利用“网络口碑效应”,免费发放使用产品并鼓励使用者发表试用感受,甚至雇佣一些专业的写手在网上发表试用评价。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品牌由于这些“写手”的推动在网上成了热门产品。
消费者易受网络口碑的感染,更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消费者在网络很难辨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很容易受到他们影响购买了不了解的产品。
③单纯追求低价。
网上商品价格低廉是人们偏好网络购物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消费者都有趋向购买低价产品的本能,网站上大大的“Free”、“清仓价”字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消费者自身在搜索产品信息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家,而忽略对商家信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等重要因素的考虑,结果要么实物与商家所说的不符,要么产品出现问题却缺乏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④情绪化消费。
据调查,52.8%的女孩都曾经因为发了工资钱袋鼓了而突击消费,这是一种在特定情绪下的错觉引发的情绪化消费。
除此之外,另一种情绪化消费则表现在与平常心境不同时的消费行为,在极端情绪中购物消费的女性相当多(46.1%),在不如意时和开心时都会行动。
3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因素
营销刺激(如产品陈列、促销策略等)、个体冲动性特质及情景变量(例如,购物者当时的财务状况、时间压力、心情状态等)此三种因素中一种或多种交互作用,就会形成消费冲动性。
消费冲动性又受到消费者在购买当时是否具有阻碍因素,即冲动性消费的一致性情景(例如财务状况佳、心情好等)或不一致情景(例如没有太多可以支配的金钱或者时间等)所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冲动性是处
于一致性的情况,消费者的冲动性特质会决定冲动性的消费。
反之,在冲动性消费处于不一致性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当时的认知评估就成了决定因素。
当认知评估是属于负向的道德判断,就会促使消费者拒绝冲动性购买,如果评估属于正向的道德判断,就会采取冲动性购买。
①新生代消费观念的转变。
中国的“80后”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朋友喜欢在网络上交流,网上购物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同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愿意消费、会消费、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
“80后”这代人从小就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只要他们想要的东西,家长就会尽量满足。
如果他们有一定的收入,消费就更加随意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省吃俭用为下一代着想。
他们选择在网上购物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更多的是因为网上时尚产品多,更新速度也快。
另外他们的收入呈现多元化,不仅仅来源于自己的工资,他们还有家长的资金支持,还有炒股等多种投资渠道。
他们的随意可支配收入增加将导致非理性消费增多,较少考虑经济的压力,更多的是根据自我个性和自我喜好购买产品,因此,年轻群体购物的冲动性更强。
②消费者趋于感性消费。
在这个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仅仅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更多地是转向情感型、时尚型、个性化消费。
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更多地是受价值取向、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网络商品价格便宜,且商品品种极其丰富,新的购物方式的尝试都极大地吸引着消费者,购物的过程体现着无限的乐趣。
调查表明,网络购物的方便性和购物的乐趣性的特征使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