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的激进式改革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改革VS俄罗斯改革
• 2)就人的认知和理性而言,个人知识的储蓄以及 对各种社会革新计划的理解,是由特定社会体制 与组织塑造的,需要较长时间,“乌托邦式的激 烈变革因为忽视人的现有知识是在旧秩序下获得 的,并构成对寻找新秩序的限制这一点而造成大 灾难”;[2]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
• 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 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 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 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 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 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 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 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 比如在生产领域,我们对增产超产部分实行市场 价格,对计划内生产实行计划价格;对计划内生 产购进物资实行计划价格,对计划外生产购进物 资实行市场调剂价格。又如在产权制度改革上, 先稳定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优先鼓励发 展个体户和民营经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对于 国有企业,开始实行“一厂两制”,对新建部分 实行股份制,对原有存量部分保持国有制性质。 众所周知,增量改革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参加 增量改革的群体分享到的利益也大于原有体制。 因此,存量部分为了获得改革的好处,也纷纷要 求改革,由此增量改革也带动了存量改革。
• 同时,我国的改革也是先从容易取得成效 的领域开始的,因为这些领域涉及的利益 关联部门少,但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大, 比如通过承包制增加工农产品生产;通过 市场化改革,扩大城乡商品流通;通过分 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等。而涉及利 益关联部门多、改革阻力大的社会以及上 层建筑领域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 后才大范围展开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
第一阶段的改革内容
• (1)在思想理论 方面 • (2)经济方面: 强调重视经济发 展。 • (3)对外关系方 面,谋求有利于 改革的国际环境 和缩减军费的缓 和政策。
(1)在思想理论方面
• 强调改革的必 要性,提出苏联是 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理论,提倡民主化、 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党内分裂
4、实行总统制
• 1990年3月13日苏第三次非常人大会议通过 设立总统制的立法。15日选出戈尔巴乔夫为苏第 一任总统。
5、加速推行深化经济改革
• (1)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 A、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 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计划 从目前85%降到30%左右。 • B、扩大集体所有制。 • C、发展个人所有制。 • (2)积极发展市场经济。 • 经济全面市场化,打破国家 垄断局面,价格全面自由化, 引进竞争机制,加速价格财 政信贷的改革。
• 苏共内部分裂为三派: • 民主纲领派(激进派) • 代表人物叶利钦,主张抛弃马 克思主义,消除极权,向民主 社会主义发起挑战,政治多党 制,经济市场化。 • 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传统派) 代表人物利加乔夫,主张回到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走真正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 苏共中央纲领派(主流派) 代表人物戈尔巴乔夫。重申忠于 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 义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坚 持对党的修正和改革。
• (3)干部制度改革。
2、经济体制的改革
• (1)工业体制改革。
• 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改变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A、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 经营副业的政策;提高农副产品的 收购价格。 • B、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 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 C、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 D、大规模开垦荒地。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来源:陕西论文网字体: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一引言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激进型改革与渐进型改革的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 李茂泉 (93 )男 , 18 一 , 山东平阴人 , 实习员 。 研究
— —
6 ——
三、 中国与俄罗斯改革的措施成果
( ) 一 中国的具体改革措施 1 .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经验证明 , 公有 制与市场机制并不 是完全对立 的 ,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 可以统一起来 的。经
种大爆炸式 的跳跃性的制度变迁方式 , 在较短 时间内完成
大规模 的整体性制度变革 。 -它 以迅速 私有化 、 ”l 市场化 、 自
由化战略为主要特征 ; 以新古典 经济 学为 基础 ; 以贸 易 自由
化、 市场定价 ( 价格合 理化 )消 除通货 膨胀 ( 观经 济稳 使 、 宏 定) 和私有化为基 本原则 。新古 典经 济学家相信 , 只要实现
21 0 1年 2月 第3 0卷第 2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n l f e oga gCl g f d ct n o ra o inj n oeeo ua o H l i l E i
F b 2 1 e.0 1
V0 . 0 No 2 13 .
di1 .99 ji n 10 —73 .0 10 .0 o:0 36 /.s .0 1 86 2 1 .20 3 s
激 进 型改 革 与 渐进 型 改革 的 比较 分 析
李 茂 泉
( 黑龙 江省教育学院 , 哈尔滨 10 8 ) 5 00
摘
要: 在社会改革与转轨 的道路上 , 罗斯和 中国采取 了两种 截然相反 的方式。以俄 罗斯和 中国的经济体制 俄
改革为例 , 对激进型改革和渐进型改革的理论基础、 史背景、 历 具体措施、 经验教训进行 比较分析 。
对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几点认识
课程名称:市场经济年级:2013秋季燕山大学MBA教育中心对激进式改革道路与渐进式改革道路的认识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特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而渐近式改革道路是指循序渐进的改革道路,是与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通过人为降低发展速度来推动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用经济的稳定发展来支持改革。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并不否认原有的体制,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典型作法是,通过局部均衡各个击破,通过边际均衡分解难题,而不是一味求全、求快。
激进式改革由于对速度的过于重视导致了人们对改革缺乏长久的耐心,出现了行为冒进和态度傲慢的现象。
实际上,在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国家中,也要既有“循序渐进”的时期,又不乏大刀阔斧、寻求整体突破的努力。
渐进与适当的激进相结合,才可能突破单纯“激进式”或单纯“渐进式”改革的局限。
激进式改革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中出现逆转和反复。
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而且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渐近式改革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苏联的改革不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不同,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道路。
激进式改革
2.1 激进式改革思想俄罗斯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的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
自由主义革命者坚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疗法”建立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
其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
该理论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
激进式改革理论主要内容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
所谓稳定化指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
所谓自由化,主要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包括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化等内容。
而私有化指企业及其他领域的非国有化,企业以出售、拍卖、赠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
激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容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并运用货币主义理论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期望经济在短时间迅速使经济转型。
故激进派改革思想称为“休克疗法”。
2.2 过程与效果俄罗斯聘请了“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
从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价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
当时,政府坚信,在几周内就可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并在几个且内达到国家财政的稳定,也可为市扬的自我调节作用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下滑和为生产高涨注入活力。
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体克疗法”并未取得成功,不仅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稳定、摆脱经济困境,反而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机状态,出现了投资萎缩、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
2.3 简要评价(1)经济方面。
“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非一种理想的模式。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兴起和崩溃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的兴起、全面战争时期、和解时期以及崩溃和后果几个方面,探讨苏联的历史和滑坡。
苏联的兴起苏联是在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诞生的,当时的俄国正在遭受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一部分人民开始呼吁改革和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领导下掌握了政权。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主义政策,如国有化和土地改革。
尽管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政策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
这些计划导致了苏联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
全面战争时期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仍然在1941年对苏联发动了进攻。
在初期阶段,苏联军队遭受重创,德军在东线战场占领了许多领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军队逐渐反击,并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和胜利日等战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
苏联与盟国合作,彻底击败了纳粹德国。
苏联军队在战争中牺牲了超过200万士兵,但苏联充分发挥了自己强大的工业潜力,支援盟军,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解时期战争结束后,苏联在中国、东欧和部分亚洲国家建立了满足卫星国需求的共产主义政权。
此外,苏联还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馆和国际组织,并帮助了发展中国家,以此巩固其地位和影响。
然而,1956年,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指出斯大林主义的严重问题。
这项批评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导致苏联共产党内部的分裂。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开始放松对社会和经济的控制,弱化了其人民共和国的制度。
此外,正在全国范围内崛起的非法经济和其它问题也逐渐损害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崩溃和后果1991年,苏联在其悠久的历史上突然瓦解。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姓名:徐万泽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期:2010年12月22日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称“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二是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三是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四是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五是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俄罗斯国情4
在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的同时,俄联邦还进行了农业私有化,但进展缓慢。据统计,1994年,俄联邦私营农场主和个体农户为28.6万个,以家庭农场为主,少数的农场有雇工。虽然,他们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产量却占到全国农业产量的30%以上。但是,多数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仍然保留着,有的只是名字改了,土地仍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原因是国家的政策不配套,农药、化肥、汽油的价格昂贵,而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大多数农民没有资金购买农业机器和修理农机,他们不愿意单干。现在,俄联邦农村是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私人农场、股份公司和共耕社等并存。
1994年1月,切尔诺梅尔金就任俄政府总理后,便对“休克疗法”的激进措施加以修正,采取了一些积极稳定的、渐进式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用经济手段遏制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扶植国民经济中最有前途的部门。
虽然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把制止生产下滑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但仍难以消除“休克疗法”的激进式改革措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1995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45%,工业生产下降55%。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5年又下降了6%,工业生产也比1995年下降了5%。
苏联时期,卢布不能自由兑换,当时的官方比价基本上是1卢布兑换1. 68美元。1992年,俄政府允许卢布自由兑换后,实行了自由度很大的浮动汇率制,外汇兑换点遍布全国各地。由于俄罗斯的外汇短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所以卢布不断贬值,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下跌,1994年10月11日,卢布对美元的比价从3081:1跌为3926:1,一天就贬值了27%。此日是星期二,故称为“黑色星期二”。此后,俄罗斯政府开始实行“外汇走廊”政策,规定1995年7月5日到12月31日,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控制在4300至4900卢布之间。后来政府又几次延长“外汇走廊”政策,规定到1997年底,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控制在5750至6350之间。1997年8月4日,叶利钦总统宣布,从1998年1月1日起旧卢布将改值,发行的新币面值缩小1000倍,即1000卢布旧币等于1卢布新币,1999年1月1日旧币将停止流通。时隔不久,1997年11月10日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宣布,1998至2000年将卢布与美元的平均汇率定为6.2:1,浮动限度不能超过15%。
东欧激进改革失败的启示
21 0 0年第 。期
年8 总 嚣 l 5 第期 第 2 期 _ ‘ J
l j l
O 39
-智A BO Z告 HO 库G l KA U 报
幸 否 制 ; 济上 采用 激进 的“ 克疗 法 ” 由计 划 经济 迅 速 现 。 ” 亏 这些 人无 权 指导 中国改 革 , 则 中 国早 成 经 休 , 地 转 向私 有 化 、 场化 , 市 其核 心 也 是 一个 梦 : 要激 只 进 的政治 和经 济 变革 ,这 些 国家就 能 很 快成 为 发达 国家 。结 果政 治 激进 带来 的是 政 治参 与 突然 爆 炸 和
I 0年 后 故 地 重 游 2
u I
近 2 0年 后 , 又有 机 会 沿 着老 路 从维 也 纳 坐 我
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 。接下来成为俄 罗
斯领 导人 f 以和 苏 联 领 导 人 戈 尔 巴乔 夫
大 客车 到斯 洛 伐克 和 匈牙 利访 问 。进 入 了斯 洛伐 克 ,使 我感 到 惊讶 的是布 拉迪 斯 拉 瓦 火车 站 竟 和
汤。
对抗) 。智囊团多数人的意见是反对叶利
钦 的提 名 ,考 虑 到 他 过 去 的 经 历 和 个 性 特点。
不过 。 后来经过 多次接触和约定 。 还
是 决 定 “ 出 ” 利 钦 。 叶 利 钦 费 了 很 大 推 叶
的力气 。勉强当选 俄罗斯最高苏维埃 主
席 。 即便 通 过 了俄 罗 斯 主 权 独 立宣 言 。 随 有人发问, 罗斯独立于谁? 俄 整个 苏联 当 苏联 的解 体 真 正 开 始 了 。 时 不 都 是 围 绕 俄 罗斯 为 中心 构 成 的 吗 ?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论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摘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早已尘埃落定。
苏联剧变和解体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三个方面的原因。
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有有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今天、我们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我们应汲取的教训,以避免重蹈“前车之覆”。
作为“后车之鉴”,我们必须历史地评判苏东剧变:它并不是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打破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同时引发了有关国家的社会动荡与分化、国家的分裂与重组。
关键词苏东剧变原因现实原因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教训价值评判一、苏东剧变从1989年波兰剧变开始,先后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
从1990年开始,蒙古也发生了剧变。
1991 年12月7-8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就苏联的前途问题在明斯克秘密会晤,并签署了《明斯克协定》。
协定宣布三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12月21日,除格鲁吉亚外的苏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又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
宣言再次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2月25日,苏联第8任、也是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并把核武器控制权亲手交给了叶利钦。
同时,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白、红、蓝三色俄罗斯国旗。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10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与20世纪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样,都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空前严重的大挫折。
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转轨国家经济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10-1994.6) ——每个俄罗斯公民都可以分配得到1张私有 化证券,用以直接购买企业股票或委托投资 基金会投放到私有化企业或直接兑换现金。 第二阶段:现金私有化阶段(1994.6之后) ——将已经进行私有化的企业的剩余股票拿 来出售或者拍卖。 通过私有化,70%的企业实行了私有化,4000 多万人成为股东,100多万人成为了小企业主。
B.土地私有化 1991年4月颁布《联邦土地法典》,取消单一 土地国有制。 一方面,将国有土地无偿交给农业企业的劳 动者集体所有; 另一方面,将农业企业的土地分成一定部分, 向农民颁发土地产权证明书,每个农民都 可以无偿的分配到6-10公顷土地。 到1997年时,3840万农民领到了土地所有权 证书,116万公顷土地被私有化。
私有化是一场人为造就所有者阶级的运动。 私有化并没有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反却带来了犯罪经济、寡头经济,大量 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吞。 俄罗斯经济大幅度下降,整个经济倒退了 2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陷入赤贫,经济呈 现科威特化。
三、当前俄罗斯经济改革与状况 ——普京新政 1、调整经济转轨思路 2、改革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打击金融寡头 4、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不平 等,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 位。
(2)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 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的改革都不会收到 效果。 (3)强调速度,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 式,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采取完全抛 弃的态度,将私有化看做破坏旧体制的工 具。
2、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 (1)认为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激进式改 革的结果必然是社会动荡、生产下降、社 会总供求严重失衡。 (2)转轨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任何改革 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 基础,改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3)当旧体制因阻力较大而难以改动时,应 先在其周围培育发展起有利于新体制的外 部环境,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逐步改革旧 体制。
苏联的改革
斯大林死后苏联要不要改革?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 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怎么改革? (2)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先经济后政治;政治是改革的重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政局不稳 社会陷入失 控的状态 经济连年滑坡 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苏联从社会主义国家 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过程 1、1991年“八一九事件” 《苏维埃主权 共和国联盟条 约》的公布 苏共党内的斗争
影响
起因
叶利钦“激进民主 派”(资产阶级) 掌权;苏共被排挤 出政权,其组织彻 底瓦解
A
5、积极作用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但打开苏 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取得一些成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
坦克
1968
1978 1968 1978
350
210 8500 10500
340
440 32400 50000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68
1978 1968 1978
5100
4500 360 172
4000
4600 320 240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 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
东欧激进改革失败的启示
东欧激进改革失败的启示作者:张维为来源:《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08期20年后故地重游近20年后,我又有机会沿着老路从维也纳坐大客车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访问。
进入了斯洛伐克,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布拉迪斯拉瓦火车站竟和20年前一样简陋,连个像样的候车室都没有,旅客大都席地而坐,也没有像样的餐馆,只有两家夫妻店,七八张摇摇晃晃的饭桌,几十把塑料椅子,经营着不敢恭维的斯洛伐克比萨饼和俄罗斯罗宋汤。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我感觉与20年前相比没太大的变化:那些热闹的小铺子还在,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箱包、打火机之类;那些兑换外币的私人钱庄也在,有十来个,边上还有几位“黄牛”;那些出租房屋的老头老太还在,唯一变化是一位老头用中文在吆喝:“房间、房间”。
我在布达佩斯又见到了老朋友H君夫妇。
夫妇俩20年前的政治激情荡然无存。
我们聊起这20年匈牙利的变迁,他说,“我们没想到变革如此不易,你说我们政治独立了吗?我们现在被北约控制了,我们不喜欢俄国,可不想跟俄国人弄得剑拔弩张;你说我们经济独立了吗?我们经济现在都被外国人控制了”。
聊到匈牙利的选举政治,H君坦承:“左派右派都执政过了,都是政客,没有出现过政治家。
”一位匈牙利朋友与我谈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尽管制度变了,但旧制度的许多东西仍在运作,特别是原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安全系统至今在匈牙利和其他东欧国家影响巨大。
“旧安全系统的人与政党、政客、黑社会联系密切,表面是多党制度,媒体自由,实质上是这些人继续控制着许多政治经济资源,继续进行各种利益的私下交换。
独立的司法体系根本没有建立,也没有一支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任人唯亲的现象广泛存在”。
两个激进改革的失败东欧的变革可用“两个激进”来概括:政治上激进转型,由共产党体制迅速转变为西方式多党制;经济上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由计划经济迅速地转向私有化、市场化,其核心也是一个梦:只要激进的政治和经济变革,这些国家就能很快成为发达国家。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东欧各国是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东欧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开始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不是一党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多党制的几个阶段联合的人名民主国家,共产党和其他进步政党一起组成联合政府。
但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
总之,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它们有的是主动地效仿苏联模式,更多的是苏联向它们推销。
而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1】。
结果,使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重重困难。
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
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国家从时间先后来说分别是,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八国。
送方式上看有的国家是执政党本身改变了性质,变成了社会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有的国家则是共产党被迫向反对派让权,从而使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多数国家的剧变是“和平演变”,个别国家如罗马尼亚的领导人一“左”到底,硬要用强力镇压群众,结果被人民以暴力推翻了原有的政权。
但是东欧各国剧变的性质是相同的。
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三,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1】。
1.2苏联解体1988年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
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发展。
从1990年8月到1991年8月,即苏共二十八大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
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
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并对经济体制立即进行激进式 休克疗法”转型㊂一 俄罗斯作为苏联继承国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在苏联剧变前(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用经济体制 改革”一词,但从叶利钦时期开始,用经济体制 转型”一词㊂为何用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需要作出解释㊂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目标是,通过一些对原体制的改进㊁改良来对现有经济体制加以完善,而不以根本改变制度为目标㊂与此相反,转型则意味着发生实质性的㊁制度性的变化,将引入全新的制度尝试, 其目的在于对旧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引入新制度”㊂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已经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旧制度,这一制度已经不能应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的挑战㊂与此同时,它们已经选择了转向市场经济㊂” 在当时政局许可的情况下,从社会主义转轨已经不可避免㊂”他进一步解释说: 应当将市场化改革与向市场经济转轨区别开来㊂改革的焦点是调整与完善现有制度,而转轨是改变制度基础的过程㊂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只要目的在于现有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之完善而得以维系而不是完全抛弃该制度,那就是在对它进行改革㊂而转轨则是要通过完全的制度替换和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来废除143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 243 论苏联、俄罗斯经济以前的制度㊂”①鉴于 改革”与 转型”上述内涵的划分,十分明显,叶利钦执政后所推行的是转型㊂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到具体体制变革时,还是用 改革”一词㊂俄罗斯是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大的一个共和国,成为苏联继承国,它的继承国地位以经济情况看,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㊂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4%,是苏联总面积的76.3%㊂1989年1月俄罗斯人口为1.47亿(据2002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俄有人口1.452亿),占苏联人口的一半㊂它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境内大小民族多达160个,其中超过40万人口的民族有23个㊂据苏联1989年第5次人口统计资料,俄罗斯族是最大的民族,占全俄总人口的81.5%㊂苏联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俄境内, 1990年俄罗斯在苏联国民财富(不包括土地㊁森林和矿藏)总量中占64%㊂1989年俄拥有的生产固定基金约占全苏的63%,社会总产值与工业产值均占60%㊂苏联解体时,拥有科技人员约150万人,而留在俄罗斯境内的为96万人,占苏联科技人员总数的64%,特别要指出的是,为军工服务的高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㊂俄拥有的军事力量约占苏联的2/3㊂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占全苏的比重,详见以下两表㊂①[波]格译戈尔兹㊃W.科勒德克著㊁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 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4㊁30㊁34页㊂续表343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的 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 。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
苏联的发展模式与后期改革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给全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其发展的后期,由于一系列原因,苏联迎来了一场重大的改革,试图改变其经济和政治体制。
本文将探讨苏联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后期进行的改革尝试,以进一步理解苏联的历史和其对世界的影响。
1. 苏联的发展模式苏联的发展模式可以被描述为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苏联革命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迅速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
1920年代至1930年代,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五年计划和强制集体农庄,以推动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五年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国家计划和资源配置来推动工业化。
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快速将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发展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军工。
这种发展模式以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特点,使苏联在军事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另一方面,苏联通过强制集体农庄实施农业集体化。
这一政策禁止了私人农场,并迫使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这种农业体制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使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原材料来支持工业化进程。
尽管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增产,但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2. 苏联后期的改革尝试然而,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由于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例如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企业之间的低效率,苏联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
这促使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它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时代”。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将苏联引向更为开放和民主的方向。
这些改革包括言论自由、政治多元化、市场经济改革和权力下放等。
然而,这些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
长期以来,在集权统治的苏联社会中,这样激进的改革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
尽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俄罗斯的激进性改革
顾名思义,改革就是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它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社会革命或改革的时代就到来了。
因此,—个社会的改革可以看作是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革来更新旧的社会体制便成为必然。
改革的方式主要有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
激进式改革,是指在改革时,改革者一开始就将所有的改革目标和计划全盘推出,用设计好的全新的社会关系代替旧的社会关系。
这种改革的过程与时间一般相对较短,有利于缩短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
而渐进式改革是将设计好的目标,按计划分期分批地加以实施。
一般来说,这种改革所需时间长,但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改革计划,在改革进程中及时纠正失误,从而减轻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诸多消极影响。
判断—个国家究竟该采取哪一种改革方式,一定要同改革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本想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这场改革带来的并不是广大人民所期待的幸福生活,而是国力下降,社会混乱。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俄罗斯没有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革,盲目的选择了激进性改革,现将这场改革失败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俄罗斯的改革之所以失败,首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俄罗斯并不具备激进改革实施所需要的国情。
俄罗斯国土面积大,国情复杂,计划体制影响深远,依据这样的国情,改革理应选择“渐进改革”模式。
可是,俄罗斯却选择了另一种,它试图通过一场迅猛的改革潮流,用市场经济的雏型取代中央计划经济。
虽然,这种改革方式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它将改革的目标和进程严格的置于预定的计划之下,而没有为俄罗斯这一特殊国情下的改革留下足够的调试时期,所以在改革中,国有企业在短时间内一方面既不能适应新体制,又不能迅速有效地私有化,旧的机制停转,而新的机制尚未确立,造成一种过渡时期的体制真空和机制瘫痪,整个经济处于无序状态,改革最后无果而终。
推行改革除了要依据现实国情选择恰当的改革模式以外,它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而俄罗斯在推行激进改革时,并不很具备其所需要的客观条件。
下面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稳定是改革的首要条件,它为其提供政治资源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
但俄罗斯在激进改革中,不但没有营造这样的政治条件,反而使政治环境更加恶化。
多党制下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最重大的政治原则和根本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政府领导人的不停更换等等。
这一切导致政府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左右摇摆,难以找到改革的均衡点。
同时,改革必须要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它是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连续性。
在俄罗斯,不仅有着几百年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承载了70年苏联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好几代人。
可是,在俄罗斯激进改革中,“革新”文化就是在否定一切传统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方针,用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西方文化来规范、引导迷惘的人们,从而使社会一度陷入严重的思想混乱之中。
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它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必须事
先从计划、人力等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适应改革所需要。
俄罗斯在激进改革中,也并不具备这样的主观条件。
这一点与改革领导者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关系密切。
受到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戈尔巴乔夫形成了“新思维”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将其作为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
这套理论虽然看似正确,但它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苏联的现实。
他所宣扬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用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来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扭转局面。
反而把社会主义搞垮了。
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具备领袖素质,在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上,他犹豫不定、左右摇摆、优柔寡断,在其执政的六年时间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弱点。
最终,戈氏的妥协、折中的决策风格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也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尽管苏联解体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但正确总结汲取其经验教训,仍十分必要,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为后人,研究和评论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总结其经验,从中吸取教训。
对于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我们同样应做到“前车已覆、后车当鉴”。
进入新世纪后,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俄罗斯,都面临着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
吸收并总结过去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认清改革,将有助于我们为改革探索出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