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整理ppt
手术治疗-- Onlay
补片
肌前放置补片修补法
肌肉 腹膜
腹腔内压
整理ppt
手术治疗-- Sublay
肌后置补片修补法
腹膜
补片
肌肉
腹腔内压
整理ppt
手术治疗-- IPOM
腹膜内放置补片修补法
腹膜
补片
肌肉
腹腔内压
整理ppt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 合后 3-6 个月修补;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 制和切口愈合后 1 年修补; 已接受过修补材料修补的感染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 1 年以后再修补, 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 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 则用抗生素治疗,待阴性后手术。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 修补术相关技术要点
胡三元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腹腔镜外科杂志》编辑部 《临床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
~11% 占腹外疝的第3 位 高龄患者增多, 腹壁切口
疝患者明显增多
整理ppt
腹壁切口疝
据疝环缺损的长径分类 (1)小切口疝: < 3cm (2)中切口疝: 3~5cm (3)大切口疝:5~10cm (4)巨大切口疝: ≥10cm
完全螺旋型缝钉钉合 法
固定效果不够确切 缝钉暴露引起肠瘘 气腹状态下固定的补片与 腹壁不匹配
整理ppt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要点
补片的固定方法--完全缝线悬吊固定法
手术困难操作时间长 多个小切口
整理ppt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要点
补片的固定方法--
螺旋型缝钉钉合+缝线 悬吊固定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PPT课件
26
套管置入的部位和方法:
➢ 第2、3 套管的穿刺部位 ➢ 中线位:第2、3 套管均使用5 mm 套管,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约上1/3 和
下1/3 处穿刺入腹膜前间隙。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 中侧位:第2 套管穿刺在脐孔与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上1/3处。置入器械后向患侧
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然后在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穿刺入第3 套管。该方法不能 用于双侧疝的操作。 ➢ 双侧位:在第1 套管的穿刺部位伸入1个手指,进入腹膜前间隙后向两侧作简单 的分离,然后在手指的引导下于两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或脐下水平分别穿刺入第2、 3 套管。
腹壁下动静脉。
10
疝囊的处理——斜疝
➢ 小的疝囊拉回腹腔,无需高位结扎。 ➢ 大的疝囊横断疝囊,远端旷置。 ➢ 脂肪瘤应切除 ➢ 腹膜前环:一条连接于腹膜和输精管、精索血管后方的环状纤维索带,该
结构可能来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腹横筋膜深层
11
精索腹壁化
腹膜反折
12
13
疝囊的处理——直疝
➢ 直疝疝囊都能完全回纳,无需横断。 ➢ 直疝缺损处的腹横筋膜明显增厚,称为“假性疝囊”,不要误认为是疝囊而
27
建立腹膜前间隙
➢ 建立腹膜前间隙可采用球囊分离器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但费用较 贵,也可用手指分离法或镜推法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
➢ 镜推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 腹横筋膜有深浅两层,TEP 的操作空间应该是在腹横筋膜浅层和腹膜
➢ 耻骨后静脉丛:在耻骨膀胱间隙的深面,耻骨后静脉丛向会阴方向汇集成 阴茎背侧静脉丛,这是一些横行粗壮密集的静脉血管支。不能过于深入分 离耻骨膀胱间隙,如果超过了耻骨支的纵轴面,就可能损伤耻骨后静脉丛。 一旦损伤,止血非常困难,必须引起重视。
开放疝与腔镜疝的手术操作规范
开放疝与腔镜疝的手术操作规范一、腹股沟疝开放手术七步法手术护理保障流程开放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繁多,但基本手术步骤类似,笔者以腹股沟疝最经典的Lichtenstein手术为例介绍七步法手术护理保障流程。
(一)手术器械通常选择阑尾手术器械包,如考虑术中可能触及到腹腔内脏操作可改用剖腹器械包。
预备2块细纱布用于腹膜前间隙的钝性游离,备唐氏疝拉钩1把,便于组织暴露。
其他消毒铺巾及电刀、吸引装置的安装同其他普通外科手术,并无特殊。
术中注意病人的保温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必要时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
(二)开放疝七步法手术流程1. 切开皮肤、皮下,显露外环:切开皮肤(斜切口)前,准备纱布放于切口左右处各1块,刀和电刀放置于主刀医师右手一侧。
用刀或电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同时传递血管钳给主刀医师、一助各1把,并将剪线剪刀和吸引器传递给二助。
如遇需要结扎的血管,给予可吸收线结扎血管。
用唐式疝拉钩牵开切口,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口。
2. 切开外环、腹外斜肌腱膜,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第一间隙):按医师手术习惯,传递组织剪或电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给予剥离子,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或用电刀游离,这期间视情况保护或切断髂腹下神经,提供血管钳和可吸收缝线切除神经。
协助主刀医师重新安放唐式疝拉钩,同时将阑尾拉钩传递给二助,辅助主刀医师充分暴露腹股沟区域。
3. 游离精索找出疝囊:将无损伤长镊传递到主刀医师左手,电刀或剥离子给到其右手,在外环开口内上,电热或钝性游离精索,完全游离精索后,传递长血管钳给主刀医师,同时将橡胶牵引管和艾丽斯钳传给一助,由二助牵引提起精索。
将无损伤长镊传递到主刀医师左手,电刀传递到右手,切开部分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并寻找疝囊,主刀医师继续使用无损伤镊和电刀高位游离疝囊,分离过程中团队给予密切配合。
如为直疝,当精索游离后即完成了疝囊游离,此时需要传递镊和血管钳协助探查是否存在斜疝疝囊,如同时存在斜疝疝囊,则同前描述步骤分离斜疝疝囊。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度PPT课件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解读重点内容
01
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
强调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规范化操作的必要性,包括手术步骤、器
械使用、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性。
02 03
手术技巧与要点
详细阐述了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的手术技巧,如切口选择、腹膜前 间隙的建立、疝囊的处理等,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神经 损伤、减少术后疼痛等。
06 专家共识在临床实践中的 指导意义
提高手术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手术操作
通过制定详细的手术步骤 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过 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减 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效率
规范的手术流程有助于医 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 手术,减少手术时间和患 者住院时间。
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 手术过程中的风险,提高 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成功 率。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规范化 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0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腹股沟疝概述 •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技术要点 • 规范化操作流程解析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专家共识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多学科协作与培训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未来可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提高手术水平。同时,加强专业培训和人才培养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支持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和手术 过程,以及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手术治疗,提高 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疝修补术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预防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ACS 的病理生理改变
• 3.1 呼吸循环影响
循环系统方面, 由于下腔静脉受压, 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同时, 由于IAP 升高导致后负荷增加, 以及继发性膈肌上抬等因素, 会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从 而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呼吸系统方面, 由于膈肌上抬, 继发性引起胸腔压力增高, 从而影响肺通气功能。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导致肺不张、低氧血症、高 碳酸血症、酸中毒等病理生理改变, 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 然而, 在临床中, 因不同患者对IAH 的耐受能力不 同,没有绝对的IAP 分界值可以预判器官功能衰竭的 发生。因此,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量指 数(BMI)、吸烟史以及基础疾病情况, 尤其是对心 肺功能和肾功能有影响的疾病,应作为术后ACS 风险 的重要因素去考量, 并做完善的术前准备。
1 相关理论概念 2 疝修补术后ACS 的危险因素 3 ACS 的病理生理改变 4 ACS 的临床表现 5 ACS 的诊断
6 IAP 测量方法 7 预防术后ACS 的术前评估和准备 8 预防术后ACS 的术中决策 9 术后监测 10 ACS 的处理
概念
• 1.1 腹内压 • 腹腔内压又称为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 正常人IAP<5 mmHg (1 mmHg=0.133 kPa)。对危重症患者的IAP 在5~7 mmHg 之间也可视为正常。肥胖人群正常情 况下IAP 可增高至7~12 mmHg。
[5]Sugrue M, Bauman A, Jones F, et al. Clinical examination is an inaccurate predictor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J]. World J Surg,2002, 26(12):1428-1431. doi: 10.1007/s00268-002-6411-8.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的腹股沟环进入阴囊或区域的异常现象。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指南将介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 麻醉在手术开始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 体位将患者摆放在仰卧位,双下肢自然分开。
- 术区准备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和覆盖无菌巾。
2. 手术入路- 选择手术入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疝修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如经脐入路、经腹股沟入路等。
- 创建工作通道在选定的手术入路上建立工作通道,为器械和相机的进入提供便利。
3. 腹腔探查- 引入相机将相机导入腹腔,进行腹腔探查和评估疝的大小和类型。
- 处理肠管如有需要,对暴露的肠管进行处理,并将其移至适当位置。
4. 疝修复- 膝撑法或张力法根据疝的类型和大小,选择膝撑法或张力法进行疝修复。
在腹膜和腹股沟环之间植入网片,并固定在适当位置。
- 注意事项在进行疝修复时,需要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和脏器,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5. 结束手术- 清点器械结束手术前,清点手术器械,确保无遗漏。
- 切口处理对手术切口进行处理和缝合。
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患者的疝类型、大小和手术适应症。
- 手术中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和脏器,避免损伤。
- 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和指导。
以上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的简要介绍,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注意:本文档为指南性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规范2024PPT
01
镜头选择
SILS一般使用5mm或10mm 30°镜。
02
镜头优点
5mm高清镜头提供更多操作空间,减少器械冲突。
03
镜头缺点
10mm镜成像质量更高,适合单孔技术熟练的术者。
04
操作器械的应用
器械装置选择
SIL-IHR需要选择相应的器械装置 ,具体的器械装置选择取决于医生 培训、装置成本、易用性和病人体 质。
推荐使用5 mm或10 mm 30°镜 和常规腹腔镜手术器械,同时结 合加长器械和一体镜以提高手术 效率。
人体工程学在SILS的应用
关注术者的工作负荷和手腕关节 活动幅度,选择合理的器械设计 和布局以减轻术者负担。
感谢观看
03
学习曲线相关禁忌证
初学者应从非复杂性腹股沟疝开始,积累 经验后再逐步扩大适应证。
SIL-IHR的禁忌证
01
02
03
绝对禁忌证
不能耐受全身麻醉、不宜置入补 片、存在感染因素、凝血功能障 碍和有诱发腹腔高压综合征风险 的病人。
相对禁忌证
复杂疝如病史长的难复性疝、巨 大阴囊疝、部分复发疝等,需要 根据术者经验和病人情况酌情选 择。
器械平行,利用术野的纵深感和器械间窄角度通过前后操作。
正“品”字布局操作技术
器械成腔内交叉操作状态,操作时可形成较好的张力。
器械布局选择与训练
根据手术需要和个人习惯,灵活选择不同的布局方式,经过训练后掌握不同布局的操作技术。
“正品字”布局与操作技术
“正品字”布局的定义
在SIL-IHR中,“正品字”布局指的是 上为观察孔,下为左右器械操作孔的 布局方式。
Port的选择
为克服技术困难,SIL-IHR需要选择合 适的Port通道布局和相应的操作技术 。
先天性膈疝修补术专家共识及腔镜手术操作指南(全文)
先天性膈疝修补术专家共识及腔镜手术操作指南(全文)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胚胎时期因膈肌发育停顿所致膈肌缺损,在胸腹腔压力差的作用下,腹腔内游动度较大脏器疝入胸腔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CDH出现缺氧、紫绀和呼吸困难症状越早,病情越重,预后也越差。
90%的CDH发生在膈肌后外侧(胸腹裂孔疝,Bochdaleck hernia),发病率在1/2 500~1/3 500之间[1],出生后6 h内出现缺氧、紫绀和呼吸困难症状者称为重症CDH,其肺发育不良较重,病死率达60%以上[2],因此,CDH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早期,有学者认为,在生后即出现症状的CDH是不能治愈的。
然而,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建立,总体生存率已有所提高[3,4]。
除围手术期的诊断、护理、重症监护和康复策略外,近年来随着腔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腔镜技术已引入到CDH治疗中,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微创操作使CDH治疗不仅展现出疼痛轻、创口外观美观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5,6,7,8]。
为提高和普及先天性膈疝腔镜手术治疗效果,2014年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小儿腔镜诊断治疗先天畸形技术规范、标准及新技术评价"课题组(201402007)将CDH纳入腔镜新技术诊治评价及操作规范制定,2017年7月15日在大连召开"先天性膈疝修补术著名专家学术沙龙"普胸俱乐部会议,与会专家针对CDH手术时机选择、腔镜手术适应证及操作原则达成共识。
鉴于目前国内CDH腔镜手术开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手术时机的选择、初学者的培训、不同中心的手术技术操作参差不齐等;此外,CDH修补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经腹和经胸腔镜手术操作也无统一的标准。
因此,为使腔镜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发展,也为使新开展的中心顺利地渡过学习曲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内镜外科学组与心胸外科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供小儿外科同道规范化地开展CDH腔镜手术的临床实践,亦为指导新开展CDH腔镜手术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以及为规范化地开展国内CDH手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课件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注意事项
手术技巧
腹腔镜操作: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巧,提高手术效率
切口选择: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术后护理:注意术后护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缝合技巧:熟练掌握缝合技巧,保证缝合质量
并发症预防
术前准备: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术前检查和评估
术中操作: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
预防感染:保持手术环境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发生
术后随访
术后1个月内,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和长时间站立
2
术后1年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4
术后1周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1
术后3个月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3
术后6个月内,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和长时间站立
04
关闭:关闭腹腔,缝合切口
05
术后护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06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术后反应,如疼痛、恶心、呕吐等
01
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02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03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呼吸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
04
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05
2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将疝囊和腹壁缺损进行缝合,以修复腹壁的缺损。
3
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4
手术适应症
腹壁切口疝
01
腹壁缺损
02
腹壁薄弱
03
腹壁感染
04
腹股沟疝日间手术觃范化流程专家共识(2019版)
•专家共识•腹股沟疝日间手术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2019版)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一、前言日间手术(day surgery或ambulatory surgery)在全世界有多种定义,国际日间手术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推荐的日间手术定义是:“患者在同一个工作日完成手术或操作并出院的,不包括那些在诊所或门诊进行的手术或操作。
”另外一组重要的人群是那些需要过夜观察的患者,我们建议将其称之为“日间手术一延期恢复患者”,其定义是“在日间手术中心/单元(独立或在医院内)治疗的患者,需要延期恢复(在医院过夜),次日出院”。
2015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支持和指导发起成立的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China Ambulatory Surgery Alliance, CASA)正式推出中国日间手术定义:“日间手术指患者在1d(24h)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
”有两点补充说明:一是日间手术是对患者有计划进行的手术和操作,不含门诊手术;二是关于日间手术住院延期患者,指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最长时间不超过48申1。
当前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主要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及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儿童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主要指腹腔镜下及开放式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日间手术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加速患者康复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囚。
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因此,开展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具有可观的社会经济价值。
以日间手术的方式实施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对手术、麻醉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国内外均缺乏规范、统一的流程,不利于日间手术的效果评价、质量控制和进一步推广。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焦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 裂开等。
随访监测项目设置
随访时间
制定明确的随访时间表,包括出院后的短期随访和长期随 访。
监测项目
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项目,评估手 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建立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多学科协作 模式将逐渐建立,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诊疗服务 。
03 焦点问题一:手术技巧与 操作规范
腹腔镜下解剖结构识别技巧
01
02
03
熟悉腹腔镜下视野
掌握腹腔镜下腹股沟区的 正常解剖结构,包括腹股 沟管、精索、输精管等重 要结构。
注意事项
麻醉前应评估患者麻醉风险,制定麻 醉计划;麻醉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生命 体征,确保麻醉安全;麻醉后应观察 患者苏醒情况,防止麻醉并发症。
术中监测指标设置原则
常规监测指标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特殊监测指标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求设置特殊监测指标,如中心静脉压、动脉 血气分析等。
监测原则
随访形式
采取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形式,确保患 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随访服务。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解读主要成果
明确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通过专家讨论和文献回顾,进一步明确了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为临床 决策提供了依据。
规范手术操作流程
针对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规范,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步骤、 术后处理等,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术前评估
2022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2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现已成为治疗腹壁疝的主流术式之一。
但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指南中,对IPOM的认识仅限于从修补层次角度理解,并未详细介绍其定义、适应证以及手术操作等内容,而且在发生并发症原因方面也存在诸多争议,缺乏相关的总结性证据和建议。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撰写并制定本共识。
本共识的制定以问题为导向,在广泛查阅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参考专家意见,并权衡相关治疗策略的预期效益和潜在危害,经反复多次讨论和投票,最终达成一致结论。
每个问题均严格按照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给出推荐意见及证据等级。
经专家讨论,IPOM的中文全称确定为“腹腔内补片修补术”,定义为通过开放和(或)腹腔镜等手术方式,将补片植入腹腔内,完成腹壁疝修补的一类手术。
IPOM分为腹腔镜IPOM(包括杂交IPOM)和开放IPOM(本共识中指通过桥接修补的IPOM)。
问题1:对于中央区腹壁缺损修复,IPOM是否更具优势推荐意见:IPOM治疗中央区腹壁切口疝更具优势。
证据等级:2a,推荐等级:B。
专家赞同率94.7%。
评论:前腹壁中央区的腱性结构对维持腹壁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1]。
前腹壁传导的各方向力交汇于此,导致其承受的张力最强[2]。
因此,在修补中央区腹壁缺损时需要考虑腹壁重建后的强度问题,以提供足够的力学强度。
同时,还需要尽可能保护中央区腹壁的腱性结构。
IPOM可以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补片修补可以提供足够的强度。
其次,将补片放置于前腹壁所有力学结构的最深层,更符合力学原理,并可进一步提升修补后的腹壁强度。
另外,相比于其他修补方式,IPOM对腹壁力学结构的破坏及血管、神经影响最小,能够保护中央区的组织。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开放肌后补片修补(Sublay)、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eTEP)和微小切口开放Sublay(Emilos)等术式,在治疗中央区腹壁切口疝时,IPOM在预防复发、血清肿和慢性疼痛方面具有优势[3]。
2021版:儿童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操作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儿童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操作专家共识(全文)食管裂孔疝是由于包绕食管的膈肌发育不良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腹腔段食管、胃底甚至全胃及部分腹腔脏器疝入纵隔,使正常解剖结构中的抗反流机制丧失,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因胃食管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本病在儿童各年龄组包括新生儿期均可发生,除症状不明显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外,多数患儿需手术治疗以恢复食管、胃的解剖位置,修复裂孔并建立抗反流结构,防止因胃疝入纵隔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自1993年Lobe等[1]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应用到儿童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病例后,其微创的优点被迅速认同并得到推广。
近年来已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手术途径。
吴晔明等[2]在2003年报道了包括食管裂孔疝的腹腔镜下儿童胃底折叠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在手术途径的选择上已无异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认识上仍有争议。
在以上背景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胸心外科学组共同制定儿童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操作专家共识,希望规范我国儿童食管裂孔疝在腹腔镜下的操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3,4]。
一、食管裂孔疝的分型食管裂孔疝的Berrott分型[5]根据裂孔缺损位置及疝入组织的多少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Ⅰ型)、食管裂孔旁疝(Ⅱ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Ⅲ型);也有将裂孔缺损过大导致全胃和肠道、大网膜疝入纵隔的分为巨大型食管裂孔疝(Ⅳ型)[5,6。
新生儿期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Ⅰ型)最为常见(约占70%)[7]。
根据分型不同,腹腔段食管、贲门、胃进入胸腔的多少存在差异,其病理生理改变也不相同。
图1食管裂孔疝分型示意图a A.Ⅰ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图示食管下段、贲门上移至膈上;B.Ⅱ型,食管裂孔旁疝,图示胃底及胃体可移至膈上,但贲门仍然居原位;C.Ⅲ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图示贲门与胃体均移至膈上;D.Ⅳ型b,巨大型食管裂孔疝,全胃均进入纵隔,部分肠管、左肝叶等腹腔组织也可进入纵隔(一)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Ⅰ型)膈食管韧带、膈肌脚、胃悬韧带发育不良松弛时,食管裂孔变大,当卧位或腹压增加时,腹腔段食管和贲门被推压疝入纵隔。
2013+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指南
· 568 · 麻醉师
助手
术者
护士 台
监视系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年 7 月 第 33 卷 第 7 期
5 10 5
内环口
内侧陷窝 脐外侧韧带 脐内侧韧带 外侧陷窝
脐中韧带
输精管 精索血管 疝囊
联合肌腱
腹直肌
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 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 趾骨梳韧带
股环
内环口
股环 疼痛三角 趾骨梳韧带
输精管 精索血管
继续向内侧分离,进入耻骨膀胱间隙(Retzius 间隙), 解剖暴露整个耻骨联合和耻骨梳韧带(Cooper’s 韧带),在 耻骨梳韧带的外侧靠近髂静脉的区域,有时会有一根粗大 的动脉吻合支跨过,这是一支异常的闭孔动脉,上方与腹 壁下动脉相连,下方与闭孔动脉相连,一旦损伤,会引起相 当麻烦的出血,曾经有死亡病例的报道,称为死亡冠或死 亡环[5](图 1-⑨)。在耻骨膀胱间隙的深面,耻骨后静脉丛 向会阴方向汇集成阴茎背侧静脉丛(图 1-⑩),这是一些横 行粗壮密集的静脉血管支。不能过于深入分离耻骨膀胱 间隙,如果超过了耻骨支的纵轴面,就可能损伤耻骨后静 脉丛[6]。一旦损伤,止血非常困难,必须引起重视。
通讯作者:李健文,E-mail:ljw5@
1.3 腹膜切开 在疝缺损上缘自脐内侧皱襞至髂前上嵴 切开腹膜,游离上、下缘的腹膜瓣,进入腹膜前间隙,所有 的操作均在腹横筋膜后方进行,不切开腹横筋膜。有两点 需注意:(1)内侧不能超过脐内侧皱襞,以免损伤膀胱。(2) 切开中间的腹膜时应避免损伤腹壁下动静脉。 1.4 疝囊的处理 1.4.1 斜疝疝囊 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由内环口进入 腹股沟管,其后方有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疝囊外如有“脂肪 瘤”应该切除,否则“脂肪瘤”会滑入腹股沟管,引起类似 “腹膜外滑疝”的复发[1]。将斜疝疝囊从腹股沟管内拉回并 向腹腔内高位回纳,回纳后的疝囊无需高位结扎(图 1④)。将疝囊自内环口水平与其后方的精索血管和输精管 分离 5~6 cm,这种“超高位”游离疝囊的方法称为“精索腹 壁化”[2],“腹壁化”的目的是保证足够大的补片能够平铺在 精索上而不会蜷曲(图 1-⑤)。理论上讲,所有的疝囊都应 尽可能完整剥离,残留的囊壁会增加术后血清肿的风险。 但对于某些较大、病程较长的斜疝疝囊,疝囊与精索粘连 致密,如完全将精索从中分离出来往往非常困难,强行剥 离又可能引起术后血肿。这种情况下可横断疝囊,远端旷 置,近端再与精索充分游离,完成精索腹壁化。在“精索腹 壁化”过程中,有时会看到一条连接于腹膜和输精管、精索 血管后方的环状纤维索带,该结构可能来源于胚胎发育时 期的腹横筋膜深层,称为腹膜前环[3]。腹膜前环会影响输 精管和腹膜的分离,可以切断(图 1-⑥)。 1.4.2 直疝疝囊 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内,处 理较为方便,因为其后方没有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只需将 腹膜瓣(疝囊)和腹膜前脂肪结蒂组织从直疝三角中全部 回 纳 ,不 需 结 扎 疝 囊 。 直 疝 疝 囊 都 能 完 全 回 纳 ,无 需 横 断。完全解剖出疝囊后,即可全程显露耻骨支和髂耻束。 髂耻束是腔镜视野下特有的解剖结构,是覆盖在腹股沟韧 带上的腹横筋膜,其走向和腹股沟韧带完全相同(图 1-
切口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_唐健雄_郑民华_田文_陈双_陈杰_王明刚_
·专家共识·切口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关键词】切口疝;腹腔内补片植入术;腹腔镜【Key words】Incisional hernia;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Laparoscopes2012年6月29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年会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共同合作,成立了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成立学院的目的是推广最新的腔镜疝修补理念,培训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推动学术学科发展。
近两年,学院根据各位专家的经验、结合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制定了《切口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讨论,于2015年3月7日在青岛召开的2015年度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现公布如下。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并发症之一。
本专家共识以腹部中央部位切口疝(补片的固定不涉及边缘区域的骨性、结肠、膀胱等组织结构)为例,阐明腔镜技术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步骤。
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中,补片大多经腹腔、紧贴腹膜放置,即腹腔内补片平铺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
一、术前准备原则与开放手术相同。
应用预防性广谱抗生素(B级推荐)[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国际腔镜疝协会(IEHS)于2014年公布的《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治疗指南》[1]以下同(表1)]。
建议手术区域使用防护透明贴膜[2]。
二、麻醉和体位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采取仰卧位,根据术中情况调整至头高/头低位或左/右侧位。
三、套管的穿刺部位套管的穿刺部位取决于疝缺损的位置,原则是远离缺损和补片的修复区域(D级推荐)。
通常选择DOI: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6.01.001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通讯作者:李健文,Email:ljw5@yeah.net;唐健雄,Email:johnxiong@china.com 3个套管:1个10 12mm的套管置放30ʎ或45ʎ腹腔镜头(D级推荐),管径大的套管更利于将补片置入腹腔;2个5mm的套管置放操作器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可以执行”)
D
基于 5 级证据,或缺乏一致性、或不确定级别的证
据;不做推荐,仅叙述
缺损区域(D 级推荐),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互相干扰(图 1a)。如果操作困难的话,建议及时增加附加套管(D 级推 荐)。
4 套管的穿刺方法 切口疝常有腹腔内粘连,故第一套管(10~12 mm)的穿
刺必须谨慎,以避免由此产生的腹腔内器官损伤。后两个 套管(5 mm)可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穿刺,相对安全。第一 套管的穿刺有 3 种方法可供选择:(1)气腹针穿刺。在左侧 或右侧肋缘下行气腹针穿刺,该区域是腹壁除脐孔以外的 另一盲穿点,因粘连少而相对安全(图 1b)。通过气腹针建 立气腹至 1.6~2.0 kPa,然后在相应部位穿刺入第一套管(D 级推荐)。该方法是在气腹状态下进行穿刺,快速方便,但
1 术前准备 原则与开放手术相同。应用预防性广谱抗生素(B 级
推荐)[注: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国际腔镜疝协会 (IEHS)于 2014 年发布的《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治疗指南》[1] (表 1),以下同]。建议手术区域使用防护透明贴膜[2]。
2 麻醉和体位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取仰卧位,根据术中情况
2C
结果性研究(大样本分析,群体数据等)
3
回顾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研究(即无对照组的研究)
5
专家意见,动物或实验室研究
推荐级别
A
基于 1 级证据;强烈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B
基于 2 级或 3 级证据,或基于 1 级证据推论;推荐
(“推荐”、“应该执行”)
C
基于 4 级证据,或 2 级或 3 级证据推论;建议(“选
次手术史)等因素有关(4 级证据),术前应做充分评估和中 后用标记物(消毒笔、美兰等)在腹部画出缺损的轮廓(图
转备案。
3a)。在无气腹状态下进行测量,得到的数值最接近于实
文 献 报 道 腹 腔 内 补 片 植 入 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际,但缺乏腹腔镜视野下的引导;而高气腹状态下进行测
关闭疝缺损可以采用缝线穿引器(suture passer)或腹 腔镜持针器这两种方法。无论那种方法,应该遵循两个原 则:(1)使用不可吸收(B 级推荐)或慢吸收缝线。(2)经筋膜 全 层 缝 合 关 闭(full-thickness transfascial closure)(3 级 证 据)。缝线穿引器又称“钩线针”,是将缝线传入、导出后在 腹腔外打结;而腹腔镜持针器是在腹腔内直接缝合打结, 也可穿出腹腔外打结。由于缺损关闭时有一定的张力,建 议在腹腔外打结,更能对抗张力,操作相对方便。目前临 床上采用“钩线针”的方法更多一些。
路。采用开放式逐层切开腹壁的方法进入腹腔,置入第一 病人肠管修补后继续完成 IPOM,36%的病人中转为开放手
套管。这种方法相对安全,但有时比较繁琐,且需较大切 术(Onlay 或 Sublay),16%的病人终止修补手术,以后再行
口(尤其是肥胖病人),增加了术后戳孔疝的发生率。
二期 IPOM;如术后发现肠管损伤,应及时开腹手术[3]。根
层腹壁结构和腹腔内粘连情况。该方法可直视下明确是
如果是单纯的网膜粘连,以上 3 种方法均可使用。
否进入腹腔(B 级推荐),但仍是在无气腹状态下进行穿刺,
肠管损伤的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012 年,一篇含
并不能完全避免腹腔内器官损伤(2 级证据)。(3)开放式入 7507 例病人的荟萃分析报道:如术中发现肠管损伤,48%的
钩线针关闭疝缺损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皮肤上行 一 2 mm 左右的小切口(图 4a),用带线的钩线针(图 4b)从 缺损一侧的肌筋膜中穿刺入腹腔(图 4c),无损伤钳抓住缝 线,空针退出,然后从缺损的对侧肌筋膜中再次穿入腹腔,
将缝线钩出腹腔外(图 4d),收紧打结至筋膜水平(图 4e), 将疝缺损全层缝合关闭(图 4f)。IPOM 术中并不剥离疝 囊[4],所以当钩线针在穿入腹腔时应带有一些疝囊组织,这 样关闭缺损时可以缩小疝囊,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D 级推荐)。
离方法十分关键。
5.1 非热源锐性分离 当肠管与腹壁粘
连致密时,推荐使用剪刀进行锐性分离(C
级推荐)(图 2)。剪刀分离除了接触肠管
时间短、没有传导外,其最大的优势是一
旦损伤肠管可及时发现并处理。必要时
可切除部分的腹壁组织来保护肠管。
5.2 超声刀分离 超声刀分离属于热源
分离,其传导范围和温度小于单级电凝。
· 1192 ·
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11-1192-06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11.11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年 11 月 第 35 卷 第 11 期
切口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据)。 6.2 腹腔内测量 腹腔内测量比腹腔外测量更精确(B 级 推荐)。在腹腔内用尺或线直接测量缺损的横径和纵径 (图 3b)。建议在 0.8~1.3 kPa 的气腹压力下进行测量。
7 疝缺损的关闭 IPOM 中尽可能关闭疝缺损(C 级推荐)。不关闭缺损
直接覆盖补片的方法称为“桥接法(bridging repair)”,关闭 缺损后再覆盖补片的方法称为“加强法(augmentation repair 或 IPOM-plus)”[1]。腹壁缺损修复的原则不仅是修补缺损, 也是修复腹壁功能。因此,新的观点强调一定要用“加强 法”代替“桥接法”,进行腹壁功能的重建和修复。“加强法” 的优势体现为:(1)降低术后膨出发生率和复发率(3 级证 据)。(2)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4 级证据)。(3)间接增 加补片覆盖缺损周围正常组织的重叠范围(3 级证据)。
a.皮肤 2 mm 小切口 b.钩线针带线穿入腹壁 c.钩线针带线穿过一侧肌筋膜 d.钩线针穿过对侧肌筋膜,钩出缝线 e.打结至筋膜水平 f.全层缝合关闭疝缺损(腹腔内观)
图 4 钩线针关闭疝缺损术中图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年 11 月 第 35 卷 第 11 期
· 1195 ·
上预置缝线。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可预置缝线:(1)方便操 作。在补片的中轴中点处预置 1 根缝线(图 5a),补片置入 腹腔后,用钩线针在疝缺损的中央穿入腹腔,将缝线钩出 腹腔外(图 5b),根据腹腔外和补片上相对应的标记,调整 补片的方向至正确的位置。这种方法可以较方便的定位 补片,保证在各个方向都有正确的重叠和覆盖。这根缝线 为临时性,以后在固定补片时须剪除。(2)固定补片。在补 片的四角或四周预置 4 根或更多缝线,为后续的悬吊缝合 固定做准备(图 5c),这些缝线为永久性,建议使用具有一 定强度的缝线。 8.6 补片置入腹腔 将补片卷曲或折叠后(防粘连层在 内),通过管径最大的套管置入腹腔(B 级推荐)(图 6)。超 大的补片可置换 15 mm 的套管(C 级推荐)或在疝缺损中央 行 2~3 cm 的小切口直接置入腹腔(3 级证据)。在腹腔内将 补片展平,防粘连层面对脏器,粘连层面对腹壁。
据污染情况决定是否取出补片。须注意,一旦发生肠管损
5 粘连的分离
伤,术中发现和术后发现的处理和预后完全不同。
腹部手术无法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形成(5 级证据)。
在补片修复区域内的所有粘连以及其他组织(如圆韧带、 6 疝缺损的测量
肝廉状韧带、脐内侧皱襞、脂肪组织等)均应予以分离,以
IPOM 中补片的尺寸取决于疝缺损的大小,故须准确测
保证补片紧贴腹壁和组织的长入(B 级推荐)。分离粘连过 量缺损的范围(B 级推荐)。所有的隐匿疝均应包括在内。
程中无法完全避免医源性肠管损伤,如未及时发现,术后 疝缺损的测量可在腹腔外或腹腔内进行,有时须内外结
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3 级证据)。粘连的严 合。
重程度与前次手术的类型(如消化道瘘)、手术次数(如多 6.1 腹腔外测量 通过腹腔外触诊确定疝缺损的边缘,然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年 11 月 第 35 卷 第 11 期
· 1193 ·
仍为盲穿。(2)“可视”套管。第一套管采用“可视”套管,在 发症。
相应部位直接穿刺入腹腔。“可视”套管的头部为非切割 5.3 单级电凝分离 单级电凝的热灼伤横向传导范围大,
型,在穿刺过程中可将腹腔镜镜头置入套管内来观察每一 温度高,最容易引起肠管的损伤,须谨慎使用(C 级推荐)。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 切口疝;腹腔内补片植入术;腹腔镜 Keywords incisional hernia;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laparoscope
“第七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年会”于 2012-06-29 在重 庆市召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 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共同合作, 成立了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学院的目的是推广最新 的腹腔镜疝修补理念,培训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推动 学术学科发展。近两年,学院根据各位专家的经验,并结 合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制定了《切口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 操作专家共识》,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讨论,于 2015-03-07 在 青岛市召开 2015 年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完 成全面修订。本专家共识以腹部中央部位切口疝(补片的 固定不涉及边缘区域的骨性、结肠、膀胱等组织结构)为 例,阐明腹腔镜手术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步骤。
疝缺损在“生理张力”下是可以关闭或缩小的(3 级证 据),有文献报道横径<10 cm 的缺损大多能关闭[5]。一些巨 大的腹壁缺损如关闭困难,可采用腔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ECST)[6]或杂交技术[7]减张后关闭(C 级推荐)。
8 补片的准备 8.1 补片类型 有多种材料可供选择,腹腔内修补材料选 择原则是不能使用非防粘连的合成补片。 8.2 补片尺寸 补片必须足够大,这样可以将腹腔内压力 均匀的分散到大面积的补片上,降低复发的风险。补片须 在各方向均超过缺损边缘至少 3~4 cm(B 级推荐),如果补 片仅做疝钉固定,则须超过缺损边缘 5 cm(C 级推荐)。有 些病人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切口发生切口疝,但如果条件允 许,补片还是应该覆盖住整个切口为宜,以避免切口其他 部位将来再发生疝的可能性(C 级推荐)。 8.3 补片修剪 补片过大会影响操作并发生不必要的相 关并发症。因此,应先根据缺损的范围来确定补片的最大 尺寸和形状,修剪后再置入腹腔。 8.4 补片标记 建议用标记物或缝线等方法对补片进行 标记,目的是在补片置入腹腔后,可以清晰地辨别补片的 正反面、轴向和固定点。同时在腹腔外也要做与补片固定 点相对应的标记。 8.5 补片预置缝线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