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温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 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 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 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如 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 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 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 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 口通过饮食而入等。
(三)发病类型
伏 邪 温 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 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病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 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 病因素。
(1)形成条件
与气候特别反常、地理环境、 战乱有关。
(2)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 病 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 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2、暑热病邪
暑温、暑湿、伏暑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
(2)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 易耗气伤津 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为患
3、湿热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湿热病邪的形成多在长夏季节
(2)致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温病名解

1.暑厥-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2.疫喉痧-烂喉痧别名。
由温热时毒引起,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证候,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所以名为疫喉痧。
3.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胃阴为燥热之邪所伤,治宜滋养胃津,以胃主津液而居中焦,故曰“中燥增液”。
4.轻法频下-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组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6.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7.透热转气:邪入营分治以清营泄热法,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8.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9.心中憺憺:是形容心慌心跳,并伴有空虚之感。
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是肾阴亏虚,阴不恋阳,心阳浮动,虚风旋扰的表现10.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11.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13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温病学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通过空气传染的称为“天受”。
5.传染:温病传染途径之一,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称为“传染”。
6.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性质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病。
7.狭义伤寒:风寒性质的“伤寒”与“中风”合称为狭义伤寒,它与温热性质的“温病”是并列关系。
8.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称为风热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冬温。
9.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10.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虽然是暑热挟湿,但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11.湿热病邪:是长夏病邪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温。
12.燥热病邪:是秋季秋阳已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
13.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古人认为是由于寒邪内伏未即发病,日久寒邪转化为热邪,阴邪转化为阳邪,至春时阳气生发,温热自内而发或为时邪引发。
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4.温毒病邪:六淫邪气郁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温热时毒。
可引起大头瘟和烂喉痧。
15.疬气:又称疫疬之气、戾气。
疬气即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一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温热性质的疬气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流行。
由疫疬病邪引起的是疫疹,由时行疫疬所致的是霍乱。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白㾦: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

1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
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①新感温病。
感邪后立即发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
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②伏邪温病。
感邪后不立即发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或由新感引动而发。
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证为主。
如春温、伏暑。
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2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多在皮毛、鼻、肺。
其特征是: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数等。
由于发病季节、气候、病邪性质及人体抵抗力不同,常见以下五种类型:〔一〕风温表证主证:身热恶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红苔白。
可见于某些流感、感冒、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传染病的早期。
分析;外感风温,邪犯肺卫、卫外失司,郁于肌表,故见身热恶风,风为阳邪,上巅伤及阳络而见头痛;温邪袭肺,肺气不宣,邪热内扰,则咳嗽口渴;邪浅在表又为温邪,故见脉浮数、苔白舌红等。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野菊花〔清热透表〕;薄荷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桑叶桔梗牛蒡子杏仁甘草〔宣肺止咳〕;竹叶芦根〔生津止渴〕。
〔二〕暑温表证主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肌肤灼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胸闷咳嗽,脉洪或濡数,舌红、苔微黄腻。
见于某些流感、感冒、乙型脑炎、中暑等病的早期。
分析:夏日避暑纳凉,表寒外束,暑邪内遏,阳气不伸,故见头痛、微恶寒、身重脘闷;暑多兼湿,故口干不欲饮,暑为阳邪,故见脉洪、舌红、苔微黄腻;暑温束表,腠理闭塞,阳气不得外泄,故见肌肤灼热无汗;肺失清肃,故胸闷咳嗽。
治法:透表解暑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银花连翘扁豆花〔辛凉透表、清热〕;厚朴香薷〔祛暑化湿〕。
〔三〕湿温表证主证:头痛胀重,恶寒不甚,身重困倦,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假设阴虚。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3.传染性强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4.病重多变为病严重,病情凶险,传变迅速,症状复杂多变。
上述温毒病邪、疠气同样具有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温毒病邪系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疠气是六淫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因此它们都未脱离六淫范围。通过“审证求因”能分辨出不同温毒病邪及疠气的六淫属性;可按“审因论治”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温毒病邪导致的肿毒特征,还须注重清热解毒;对于疠气导致温病的传染和流行,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预防传染,控制漫延、扩散。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 熟悉温病的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和发病类型
3.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
基本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1.病变以肺为主
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使肺失清肃,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
2.易燥伤津液
燥胜则干,热盛则伤津,燥热病邪易燥伤肺胃阴津,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即出现口、鼻、唇、咽、舌苔、皮肤等干燥,失于濡润的表现(可称为燥象)。燥热严重者可燥伤肝肾之阴。
2.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
(七)疠气
又称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分为温热性质和寒凉性质两大类,属温热性质者能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流行。如疫疠毒邪所致的疫疹,时行疫疠所致的霍乱等。致病特点:
四大经典之温病

《温病学名著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
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热入于营,舌色必绛。
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
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
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温病学重点[1]剖析
![温病学重点[1]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d1e40aa32d7375a5178029.png)
和解 表里
清泄少阳 分消走泄
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
蒿芩清胆汤 温胆汤加减, 或杏、补、苓之类
法 开达膜原 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
雷氏宣透膜原法 或达原饮
祛湿 清热 法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 分利湿热
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 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 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9.“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含义是什么?
P74
⑴“上燥治气”针对秋燥病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
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第 四 页 共 十一 页
⑵“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 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 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⑶“下燥治血”针对病之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 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 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液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P111
12.轻法频下 :暑湿夹滞郁结肠道, 非阳明腑实燥结, 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 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 徒伤正气而暑湿仍然胶结去,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腑,难速驱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用药往
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所谓轻法频下。
P112(附:章虚谷《医门棒喝》 :“湿热凝滞,大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2005年1月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
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温病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旨在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既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又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
第二节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温病隶属于金刘河间,提出了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主张广义伤寒之中元王安道,真正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清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韩和——推衍张仲景旨意宋庞安时——变通《伤寒论》治法初步变革朱肱——反对墨守经方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金刘河间立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重大转折制新方:表里双解剂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元王安道病机:温病为里热外达脱却伤寒治则:清理热为主明吴又可,第一部瘟疫学专著——《瘟疫论》①明确提出瘟疫与伤寒有“霄壤之隔”,其性质完全不同②在病因方面,推论出瘟疫是感受杂气所致,③在病机方面,杂气从口鼻而入,始客膜原,邪溃则有九④在治疗上,强调驱邪,创立疏利透达之法清喻嘉言,《尚论篇》提出瘟疫三焦病变定位,以逐秽解毒为主的治疗原则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温病下不厌早<驱邪>,伤寒下不嫌迟<除湿>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专著升降散→僵蚕、蝉蜕、大黄、姜黄柳宝,《温热逢源》春温专著余霖,《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主治:火热实证、气血两燔开专论温病先河 a.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吴又可:《瘟疫论》立杂气致病学说 b.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创疏利透达之法 c.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创立卫气营血学说 d.确立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e.论述了妇人温病诊治指导温病辨证论治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规范四时温病证治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吴鞠通医案》补上焦如鉴之空王孟英:《温热经纬》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补中焦如衡之平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补下焦如水之注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兼顾兼证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因 素, 因人施治. 温病的治疗,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新进展,吸取辨病治疗 的新方法,以提高疗效.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分为以下三类 : 一是祛邪为主的治法 二是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三是用于急救的治法
注意 : 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热化 火,出现发斑,出血,谵妄等,此即吴鞠 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 他患".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 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一)轻清宣气 定义——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作用——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证 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 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3.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证候 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的治 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 如权(非重不沉)."
二,扶助正气 1.在温病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不 虚,当祛邪为主, 兼顾扶正, 使邪去而正 安.若虚实挟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2.温病后期,邪势已衰,正气也虚,多以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 代表性者.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 过清凉流动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 使邪热外解.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 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 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某,男,48岁。
病史:患者于4月13日起病,始见发热,微恶寒,微咳,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未引起重视。
4月15日因症状加重于某医院门诊就诊,症见发热增高,体温达38.6℃,并见心烦,口渴欲冷饮,咳嗽频频,咯痰色黄,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予输液3天,热减,余症不解。
后又配合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减3剂,热退,咳嗽大减,仍口渴,大便干,小便短少,舌质红,脉略数,又予沙参麦冬汤加减3剂而愈。
叶天士曰:“夏暑发自阳明”暑温初起为阳明里热证,而非表热证。
暑为热之极,致病力强,暑季炎热,常自汗出,腠理开泄。
以“审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四时气候变化推求病因。
浊邪:“湿与温合”,即湿热邪气;清:清窍,指头面部清窍和心窍;湿与热相合,热蒸湿动,上蒙清窍,阻遏清阳,出现头昏耳聋、神志昏蒙等清窍壅塞的见症。
两阳相劫:指风与热两种阳邪相合,容易劫伤津液。
患者,女,5岁,某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3天,加剧伴气促1天。
病史: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曾服西药未效。
昨起高热,咳嗽加剧,并略见气喘,喉间有痰,胃纳不佳,口干喜饮,二便尚调。
查体:T 38.7℃,面色略红,咽稍红,舌红,苔薄黄,脉数。
风热邪气→风温薛某,年23岁,住绍兴。
病史:夏至以后,奔走于长途赤日中,前1日自觉头目眩晕,鼻孔灼热,次日即发剧烈之病状。
身热自汗,神识昏蒙,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状若中风,但无口眼歪斜等症。
脉弦数,舌鲜红无苔。
暑热邪气→暑温卫气营血:生理含义-卫气营血是由水谷化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其在人体的分布层次及功能有所不同。
辨证含义-代表温病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四类证候。
营分证和血分证在症状上如何鉴别?斑疹隐隐→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显露,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红绛→舌质深绛。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一般规律:即“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多见于新感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传变。
反向传变:病邪由深出浅,向外透解。
--多见于伏气温病,或病变好转向愈,逆传:特指由肺卫传至心包。
--见于风温。
特殊传变:①不经卫分,起病即呈气分证、营分证甚或血分证。
--见于暑温、伏气温病②证候交叉重叠:如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
③整个病程卫气营血界限不清,出现卫气营血同时受累,表里内外兼并发病。
三焦:生理含义-①三大部位的划分;②六腑之一。
辨证含义-代表温病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三类证候。
汤某,男性, 12岁,学生,×年10月6日初诊。
半日前突感冷热、头痛、少许汗出、口渴、纳可、二便正常、面色红、苔薄白、脉浮数。
查体温38℃。
阶段:卫分证病位:肺卫(邪犯肺卫)张某,男,11岁,×年7月13日入院。
因发热、头痛、昏迷入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余日,神识已清。
现午后发热38℃,已有半月不解,形体消瘦,语声低微,手指颤动,握碗捏筷亦感困难,大便燥结,舌质光红少苔,脉象细数。
阶段:血分证,病位:肝肾(虚风内动)梁某,男,28岁。
夏月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某医院诊断为乙脑。
中医会诊时,体温高达40.3℃,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扰不宁,有欲狂之势,时有谵语,四肢微厥,昨起下利纯青黑水,舌苔老黄焦燥。
阶段:气分证病位:以大肠为主,影响到胃及心包(阳明热结)李某,男,20岁,学生,×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因淋雨后起病,始觉恶寒怕冷,发热,次日自觉肢体困倦乏力,食欲不振,服用1周抗生素后,发热仍不退,又服中药1周,仍未缓解。
就诊时体温39℃,汗出后热势稍减,继则复热,口渴欲饮,脘腹痞满,时有呕吐,头身困重,小便黄而短少,苔黄腻,脉滑数。
阶段:气分证病位:脾胃(湿热中阻)卫气营血辨证重在确定温病的深浅层次及病变阶段,三焦辨证重在确定温病的病变部位。
“斑为阳明热毒”——出血、肌肉、气血两燔,阳明胃热炽盛,气分高热内窜入血;阳明主肌肉,热迫血液从肌肉而出为斑。
斑为阳明热炽内迫血分,外溢肌肉所致,病偏血分。
“疹为太阴风热”——充血瘀血、皮肤、气营两燔,风热郁肺,气分热邪内窜入营;肺合皮毛,热迫血液瘀滞于皮肤络脉之中而为疹。
疹为太阴气分热炽波及营络,外发肌肤而成,病偏气分。
“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疹宜透发,勿宜补气”斑疹诊断意义:(1)观察斑疹的色泽而知盛衰: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
(2)注意斑疹的疏密而知轻重:宜见:斑疹外发,标志着营血分热邪有外达之机,故“宜见”。
不宜见多:如斑疹外发过多过密,表明营血分热盛毒深,故“不宜见多”。
(3)结合全身脉症而判预后:①斑疹是营血分热邪外透之象。
②若斑疹透发后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的顺证,预后较好。
③若斑疹外发,身热不解,神昏谵语,为正不胜邪,邪热内陷营血;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胃津枯涸,气随津脱,均为逆证,预后不良。
斑出热不解的治疗:温热病斑已出,说明热邪已外透,本应热势渐解。
但热仍不解,为胃津大伤所致。
根据热势的轻重及病人体质的差异,有三种治疗方法。
1、胃津大伤而热邪仍盛的治法:“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治疗气营两燔证的代表方,2、热邪已退,胃津大伤,虚热内生的治法,“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3、胃津大伤兼肾水素亏的治法:“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舌质的诊断意义:温病的舌质变化通常为: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多提示温病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病理发展。
一般来说,红舌、绛舌、紫舌皆为热的反映,舌色越深,说明热邪越盛,阴液越伤,病变越深重。
逆传心包的含义:温邪侵犯肺卫,没有顺传于阳明气分,而是直接内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肢厥、舌謇等症状的一种病机传变过程。
王某,女,6岁。
发热3日不退,咽痛,咳嗽,口渴,饮水不多。
查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风温风热袭肺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方药:银花15、连翘12、牛蒡子9、桔梗6、竹叶9、芦根20、甘草6+柴胡12、杏仁9、黄芩9、石膏25、丹皮12、丝瓜络12(水煎频服,1剂病减)男,34岁,干部。
以阵发性、刺激性干咳1周为主诉。
春节前1周,患者白天仅觉咽部轻度不适,至夜间熟睡中,突发剧烈刺激性干咳而醒,无痰,持续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每晚发作1~2次。
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查咽部无明显充血,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风温风热犯肺治法:宣肺止咳,养阴润肺方药:桑叶10、菊花10、桔梗9、杏仁10、芦根15、薄荷10、甘草6+生地12、沙参10陈某,女,42岁,2月20日初诊。
春节期间休息不足,加上饮食不注意,进食油炸煎炒之品过多,病初起咽痛、干咳,甚则胸闷痛,2天后渐至头痛、微恶风,发热37.5 ℃。
查咽红,唇红,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略数。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风温风热侵袭肺卫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叶12、菊花12、连翘12、桔梗10、杏仁10、甘草3、薄荷4.5+岗梅根20、板蓝根20、蝉蜕3(3剂病减)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法:(1)咳嗽有痰者:+清热化痰药,瓜蒌、浙贝、竹沥等。
(2)热重、喘甚者:+清热平喘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知母、葶苈子、苏子、枇杷叶、地龙等。
(3)痰中带血者:+凉血止血药,白茅根、侧柏叶、藕节等。
(4)胸痛明显者:+行气活血药,枳壳、郁金、佛手、桃仁等。
(5)咯吐腥臭脓痰者:为肺痈,+千金苇茎汤(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以化痰逐瘀排脓。
男,3岁,12月14日初诊。
症见高热(39.1 ℃)烦躁,气喘息促,面赤额汗,身热,腹满不实,舌红,苔黄,脉浮数。
查心率140次/min,呼吸55次/min,全肺有喘鸣音及散在水泡音,叩诊右肺后下呈浊音。
血常规:WBC19.2 ×109/L,中性74%,淋巴32%。
胸片:两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
西医诊断:细菌性肺炎中医辨证:风温邪热壅肺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黄3、杏仁6、石膏12(先煎)、甘草3+莱菔子5、桔梗3、蝉蜕6、白前3、葱白2寸(水煎频服。
2剂病减)陈某,女,70岁。
患者发热、咳嗽、喘促约10天,当地医生用抗生素、补液治疗后热退。
现喘促不能平卧,痰稠难咯,口气热臭,渴欲饮水,腹稍膨隆,自觉饱胀不欲进食,大便1周未解,虽有便意但不能排出,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燥,脉滑实。
中医辨证:风温肺热腑实治法:宣肺平喘,通下热结方药:大黄9(后下)、杏仁9、瓜蒌皮15、瓜蒌仁15+芒硝9(冲服)、火麻仁15、桔梗6、甘草6(1剂大便通后喘减)清营汤:犀角-清营凉血,玄参、麦冬、生地-清营养阴,清营养阴;丹参-凉血活血,以防瘀滞,黄连-清心泄热,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热,宣通气机。
治法:清营养阴,透热转气。
吴鞠通将口渴作为是否用黄连的主要依据。
口渴明显者,说明气分热邪仍盛,故用黄连清气;不渴者,说明热邪已完全入营,故去黄连以防其苦燥伤阴。
黄某,女,21岁,3月16日初诊。
发热2天,心胸灼热不安,伴口渴欲饮,鼻咽干燥,小便黄,大便干。
查T39.3 ℃,P102次/分,唇舌红,苔薄黄,脉数。
胸片未发现异常。
中医辨证:春温(热灼胸膈)治法:清泄膈热方药:凉膈散加减大黄12、芒硝10、甘草5、栀子10、竹叶7、黄芩10、连翘10、薄荷7+麦冬10(2剂热退)焦某,男,70岁。
因反复高热,时有谵语,腹痛腹胀,大便15天未通就诊。
曾自备大黄50g水煎服仍无排便之感。
症见面色潮红,全身发热,口唇燥裂,口渴,频饮冷水。
查全腹胀满伴压痛,舌红绛无苔,脉沉。
中医辨证:春温热结阴亏治法:增液通下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玄参30、生地24、麦冬24、大黄10(后下)、芒硝10+枳实10、厚朴10、陈皮6、甘草6(2剂后大便通)祁某,女,34岁,6月25日初诊。
尿频尿急1周,溺时疼痛,尿色红赤,身热口渴,腹部胀满,大便干结5日未行,苔黄燥,脉弦数。
尿常规:RBC(3+),WBC(3+);中段尿细菌培养:副大肠杆菌>10万/ml。
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辨证:阳明腑实,小肠热盛,二肠同病治法:通阳明之结,泄小肠之热方药:导赤承气汤加减生地15、赤芍12、黄连6、黄柏9、大黄9(后下)、芒硝10+石韦15、凤尾草30、白花蛇舌草30(2剂腑通溲畅痛解)王某,男,20岁,5月3日入院。
发热、头痛、腰痛5天。
呕吐频盛,吐物为咖啡样液,并衄血、痰中带血,解黑便1次。
查体温39.5 ℃,胸腹及两上肢皮肤见较密集之瘀点。
咽部充血,软腭见10余枚出血点,全腹压痛拒按,两肾叩压痛明显。
舌质紫绛,苔黄燥,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