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
合集下载
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 1、急性发热特点的多种急性传染病(除外破伤 • 风、狂犬病等少数) • 2、急性发热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大叶 • 肺炎、支气管肺炎 • 3、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中暑、风 • 湿热、红斑狼疮等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温病的概念课件
4、称温病即温疫
• 如明末医家吴又可认为温疫即温病。
5、认为温病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
•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 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 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温病的概念
• 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1、发病季节及主气
• 季节:春温、冬温 • 主气:风温——春天主气风 暑温——夏季主气暑 湿温——长夏主气湿 • 季节与主气结合: 秋燥发病季节为秋季, 秋天主气为燥
2、特殊的临床表现
• 大头瘟 • 烂喉痧
3、传染性大小
• 传染性大——温疫
• 传染性小或无传染性 ——四时温病
温 病
传 染 性 较 小
3、季节性
• 大多数温病发病有季节性。称为“四时温病”。
春季—温暖多风—风热病邪—风温 夏季—酷暑炎热—暑热病邪—暑温 —雨湿偏多—暑湿病邪—暑湿 长夏—炎热+湿气—湿热病邪—湿温 秋季—干燥—燥热病邪—秋燥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脑炎——冬春季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伤寒病、登革热——夏秋季
4、地域性
2、指春季的多种外感热病
宋.郭雍:“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 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 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 疫者,亦为之温。” 包括了发于春季的伏气温病和感而即 发的新感温病,以及温疫。
3、认为温病即是热病
• 如王孟英《温热经纬》讲的就是温病。 • 此外,也有一些医家习称温病为温热病。
•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卫生 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地区特点。 • 四川盆地、岭南地区、江南水乡 • 叶天士:“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陈平伯:“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至” 如: 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温病学绪论PPT课件
• 东汉王充,字仲任,生活于公元27~97年,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 PPT
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1)发病可径犯阳明: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白虎汤证
2)易于伤津耗气: 津气耗伤、津气两脱
3)易致闭窍动风:直中心包,闭塞机窍 4)易夹湿邪为患:
易困阻脾胃,弥漫三焦,伤络动血,耗损元气
BACK
·温病的病因·
(3)湿热病邪
定义:多发于长夏季节,兼具湿与热 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 (阴阳合邪)
总论重点
第三章 病因 第四章 辨证 第六章 治疗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一、温病的病因
1.明确温邪的概念
·温病的病因·
指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 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2.温邪包括:
六淫化热 七
种
温
六淫邪气
邪
蕴结不解
别种异气
·温病的病因·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6.温毒病邪
形成条件:四时均可,尤多见于长夏 所致温病:湿温(消化系统)
致病特点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
1)病位以脾胃为主: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2)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湿遏卫气—身热不扬、恶寒、胸闷脘痞等 湿盛阳微—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等
3)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BACK
·温病的病因·
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病初即具里热证 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
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病情复杂多变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
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BACK
(6)疫疠病邪
·温病的病因·
定义: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 致病因素。
形成条件:王叔和—非其时有其气 吴又可—杂气中为病最严重者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6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医学课件
17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课件 22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涼之時,而寒邪在表,閉 其腠理”;“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 時……無寒在表”。因此强调“溫病不得混稱 傷寒”。 ——真正把狭义伤寒和温病分开,并从病 因学角度把温病与伤寒予以区别。认为伤寒与 温病的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 即使有表证亦多为里热郁表所致。 ——吴瑭称其“始能脫卻傷寒,辯證溫病”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
• 2015年5月29日,广东卫生计生委通报,28日发 布的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疑似病例 ,29日上午判定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温病学--绪论 ppt课件
正气严重虚衰 是温热病死亡的原因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温病与温疫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病与温毒
▼两者共 性:一般急性热病临床见症; 特殊性: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流行程度与病邪传染性、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有关。 如2009年流行于美洲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在全 球大流行。
季节性
大多数温病发病有季节性。称为“四时温病”。 风温病 暑温病 湿温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脑炎——冬春季
温病
教学要求
【掌握】温病的特点。 【熟悉】温病的概念。 【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温病的概念
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如风温) 2、发热为主症 3、易出现险恶证候(如动血、动风、闭窍等) 4、易耗伤阴津(上焦肺、中焦胃、下焦肝肾,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温 ;风温、 暑温、湿温
• 2015年5月29日,广东卫生计生委通报,28日发 布的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疑似病例 ,29日上午判定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 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邪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或上焦、 中焦、下焦不同阶段。
2、以发病初起见证分: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温病与伤寒
三、温病与伤寒 (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温病中有肿毒的一类特殊病种就是温毒。 如大头瘟、烂喉痧 、缠喉风、痄腮等。
▼温病包括温毒。
• ME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已 经被命名为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冠状病毒于2012年9月首次在沙特被发现,感染 者多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综合征并伴有急性肾 衰竭。截至2015年5月16日,全球共有20多个国 家报告总计1142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死亡人 数为465人,死亡率达40.7%。
温邪
1、温邪——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 化温;疠气、温毒。
2、特异性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
大多有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2005年1月乌鲁木齐市出现全新疆今年首例脑膜炎临床诊断病人,
3月份病人数 迅速升高,4月份达高峰。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