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想象力培养论文
利用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内容摘要】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能推动时代的进步,不断创造知识。
”而想象力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尤为突出,想象力意味着创造,意味着创新精神的贯彻,是学习领悟的必要条件。
基于此,本文就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想象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想象力提高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略显单一、重成绩轻过程,使感性的阅读教学变成了走公式的理性分析,失去了语文阅读的美感。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大胆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其在阅读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一、“激活”文字,赋予形象文字是文本的基石,在一份好的阅读文本中,每一词、每一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的运用都是作者用心雕琢、细心揣摩出来的结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字,通过想象激活文字的内涵,让静止的文字化为动态的场景,作品便是真的被赋予生命了。
科林伍德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
”其理论根据即在于此。
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其中有一个片段写道:“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到这里,我便要求我的学生“咬文嚼字”一番了。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写“脚踏上去”?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一个“也”字里面到底包含了什么内容?学生们认真思考了一会,有一个小女孩举手回答:“是雪,似花非花的雪花,是雪后观景的场景。
”我听了非常高兴,尽管学生们大都没见过秋季槐树落蕊的景象,却能通过调动想象力,感受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早晨,作者从梦中醒来,推开房门,秋季的飒爽不禁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更加惊喜的是,满地的槐花,雪一般琐碎明亮,厚厚地铺了一地。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摘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但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文学知识,受到文学熏陶、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像以前传统的教学那样,单纯的追求学生的成绩。
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渐渐兴起,教师更是要积极思考,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调整,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建立起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所蕴含的内涵,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笔下写出的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想象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本身就有着很大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为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充满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想象,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
但想象力并非天生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重要,它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离开想象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也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笔者结合经验,将教学观念、课堂上以及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但是,我们发现,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如重知识能力的增长,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重教书轻育人等。
这就使本来在各种学科中最具有非智力因素培养价值的语文学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育效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有极大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第一,宽松的课堂环境的营造是基础。
宽松的课堂环境指的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输入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想象,不能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似的环境。
第二,教师运用朗读、评说,引导学生用复述、描述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先朗读课文,向学生讲明听的要求,并且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的听课。
教师可以运用评说的形式,对课文中的事件、细节、场景以及学生的发言加以评论,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场景,在这个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这项场景进行会议、想象、再创造,或者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描述一个场景、一件景物,这个描述过程就是学生想象力发挥的过程。
第三,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集文字、图片、音响、影像等为一体的教学设备,它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细节、风景,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品味语言、个性解读、多媒体运用、事件续写四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教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
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才可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想象力缺乏就很难有创新。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品味语言,丰富内容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字词、语句,用得绝妙,极富表现力。
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而忽略了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也就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随着对内容的领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从而获得感悟和美的享受。
《祝福》一文中,作者对祥林嫂刻画颇费笔墨,尤其注重对她的眼睛的描写。
从初到鲁镇时的只是“顺着眼”,到再到鲁镇时“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后来捐了门槛竟然“眼光分外有神”,但是四婶的一声呵斥:“你放着罢,祥林嫂!”,她的眼睛便在第二天“窈陷下去”,到临死前行乞时的“眼珠间或一轮”,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所以在课文分析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祥林嫂眼睛刻画的重点词句,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品味,谈谈自己从中看出了什么,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样一来,不仅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想象力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离不开学习大量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带着丰富的想象与激情来完成的。
而我们要想理解,当然也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想象力与语文学习的联系十分紧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
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
加强想象力的培养。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语文是一门想象空间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消除模式化思维,培养发散求异思维能力想象和思维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但两者联系非常紧密,想象往往是由思维调节的。
因此,不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要解决想象力贫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学生想象力的枯萎主要是模式化思维在作怪。
所谓模式化思维,就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沿一个方向思考,以重复某种传统的固定模式为特征的思维方式。
它回避矛盾,追求两点一线的直接联系,与创造性思维背道而驰。
如,在学生作文中主要表现为:(1)思路定势。
写材料议论文是”引”——”议”——”联”——”结”的套路,写记叙文是”清”——”描”——”联”——”突”——”结”的套路。
文章的构思程式化,形成一种”新八股”。
(2)思维定势。
例如,许多中学生写《我的妈妈》,所选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妈妈起早为”我”做早饭;”我”生病发烧,妈妈半夜背”我”去医院;学习上妈妈每天督促”我”做作业等等,似乎只要写妈妈就一定离不开这些内容,于是”妈妈”成了千人一面,文章便也千篇一律。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想象能力。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比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播放了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不受限制的读,给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茅屋,抱茅而跑的孩子们,透风的屋顶,屋里的雨水,破烂冰冷的被子,穷困潦倒的杜甫与不谙世事的小儿。
这是一副让人心酸的画面。
让学生以脑海中的画面进行联想:“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
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为垃圾的茅草。
那么假若你是诗中的主人公,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屋漏又遇连阴雨的凄惨情形,你会怎样想呢?在学生的想象情境中来感悟诗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的冷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昭然纸上。
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触动学生而使其受到教育。
二.在教学片段中设置情境,以情入境,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应该以联想为基础,否则就成为胡思乱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从培养正确的联想开始。
比如我在教学《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在理解“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行径。
”和“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两句的含义和它所表达的情感时,我放映了《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再现那些所谓的文明人抢掠和焚烧圆明园时的画面,圆明园这座东方文明的瑰宝在抢掠与烈火中如何被毁掉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许多学生情绪激动义愤填膺,纷纷举手,谈出雨果对远征军的愤怒谴责讽刺之情和对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的赞美与毁掉后的悲痛之情。
语文命题作文议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中生作文范文初中生作文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的一部分。
这两种能力对于青少年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非常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首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传递为主,缺乏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环节。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多个领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机会,并且激发其创造和想象力。
二、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其次,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如果能够鼓励他们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分享,将会促进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提供充分的资源和环境除了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之外,还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环境来支持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创客空间或者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让他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的创造和探究。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案例,帮助他们激发创造和想象力。
四、培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最后,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对未知事物产生兴趣并愿意去探究、思考,才能够激发其创造和想象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从身边的事物、现象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究和实践。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提供充分的资源和环境以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等多方面的。
论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论文

论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肥沃土地。
首先,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其次,丰富课外生活,积累想象素材,达到我们常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生活,培养,想象力贝鲁泰斯说:“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重要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要求。
要达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从广阔的课外天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此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树立正确语文观,做一个创新型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必须创新,则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有创造性思维,要把培养想象力放在首要地位。
中外许多教育专家已经用实验证明,林崇德认为思维加想象加构思,才能解别人未解的问题。
美心理学家赫奇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包括解决和想象两过程。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也就没有发明创造。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破除陈旧模式,改变以往“我讲你听”的观念,要与新课标,新教材同行,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多帮助,多引导,多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
2.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方法2.1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
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
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
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
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
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
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
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
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
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
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
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
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