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身贴全文及译文

告身贴全文及译文
告身贴全文及译文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简体全文和解释

肃宗“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告身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

第一句,敕:国储为天下之本,师导乃元良之教。

敕:诏曰。国储:指太子。元良:太子的代称。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之师对其施行教导。

第二句,将以本固,必由教先,非求忠贤,何以审谕?

要想根本牢固, 必须先有好的教导。若非忠贤之人, 如何可以教诲太子。喻通“谕”,指开导,教导。

第三句: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光禄大夫:为散官名,为从二品。行吏部尚书:“行”表示高级别任低级别的职事官。充礼仪使。充,是充任的意思。礼仪使,是专管大典礼仪等事宜的官职。

第四句,立德践行, 当四科之首。

四科,指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其品德操行, 按四科的标准来评价,每一科都是最优秀的。

第五句,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

其文章学识, 可作众人之师表。懿:音yi(去声),多指德行美好。

第六句,忠谠罄於臣节,贞规存乎士范。

作为臣子, 其志忠诚, 其节正直;道德贞正, 可为士之模范。

谠:音dang(上声), 正直的。罄: 音qing(去声),器皿已空,尽,用尽意思,如,告罄,售磬,磬竹难书.

第七句,述职中外,服劳社稷。

曾在中央和地方供职, 为国家辛勤操劳。

第八句,静专由其直方,动用谓之悬解。

由于平时重视修德,沉静专注,气量宽宏。执法办事之时,则能解决难题。静专: “夫乾,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悬解犹言解倒悬,谓在困境中得救。

第九句,山公启事,清彼品流。

山公谓晋山涛。清, 高洁, 高尚。涛为吏部尚书,选用人才,亲作评论,然后公奏,时称“山公启事”,比喻公开选拔人才。

第十句,叔孙制礼,光我王度。

汉初叔孙通, 曾制订礼仪, 以光大帝王法度.

叔孙指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为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

第十一句,惟是一有,实贞万国,

这样的人才一旦拥有, 就可以规范天下人的操行。

贞, 正。万国, 指万邦, 天下, 各国。

第十二句,力乃稽古,则思其人。

由于想到古人(之事), 遂念及(颜真卿)其人.

稽古, 考查古人之法。按:自“山公启事”至“则思其人”一段,是肯定指颜真卿有山涛,叔孙通那样的成绩。即作为吏部尚书,能推举贤士,作为礼仪使,能规范国家法律。

第十三句,况太后崇徽,外家联属,

况且(正值)为皇太后尊封徽号, 连带惠及其亲属。

崇徽指“崇奉尊称”,即尊封徽号。外家, 指娘家。这里说太后娘家与颜家有亲戚关系。

第十四句,顾先勋旧,方睦亲贤。

基于关怀故旧的考虑,正要好好照顾亲友、贤人。

第十五句,俾其调护,以全羽翼,

让他调教维护(太子),以使(太子)羽翼丰满。

第十六句,一王之制,咨尔兼之。

根据国家法律,(可)让他兼任。

兼之,指让颜真卿身为吏部尚书和礼仪使的情况下再任太子少师。第十七句,可令其任太子少师。

但太子少师说是职事官(理论上其职责是监督太子太师),其实是个虚街。所以鲁公的这次升职只是名誉上的。

第十八句,依前充礼仪使,散官勋封如故。

原礼仪使一职照旧,其散官、勋阶爵位不变。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 《围炉夜话》全文附译文 《围炉夜话》为清咸丰时人王永彬所写,书录 221 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近代以来,其书影响颇大,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围炉夜话》是王永彬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随得随录,汇集而成。文笔典雅,意蕴悠长。在平淡而优美的叙述中,娓娓道出了琐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古人认为雪夜拥被读书和围炉夜话乃人生的两件乐事,对现代人来说,送走喧嚣的白昼,能炉边灯下静读,又何尝不是至乐?灯火夜深书有味,还是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围炉夜话》中的情趣吧! 1、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注释]

气象:气概,人的言行态度。检:检讨,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忧勤惕厉:担忧不够勤奋,戒惧无所砥砺。 【译文】 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便培养他们凡事应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 2、交游要学友之长,读书必在知而行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们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好处:优点、长处。 【译文】 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受到朋友的益处。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体味到到书中的言语。 3、勤以补拙,俭以济贫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注释]

颜真卿与《多宝塔碑》

颜真卿与《多宝塔碑》 颜真卿(公元七○九——七八五年)字清臣,世称『颜鲁公』今山东临沂人,唐代中期杰出政治家,著名书法家。 《多宝塔碑》又名《大唐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岑勋撰文,颜真卿楷书,徐浩隶书题额,史华镌刻。是颜真卿早期的作品,作于天宝十一年颜真卿四十三岁时,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四月立。碑高260.3厘米,宽140厘米。34行,行66字。是已知颜书中书写时间最早的碑刻,因此反映了颜氏早期书法风貌。从风格看,此碑和他中、后期书法风格出入还是较大的,还没有体现出他雄强、伟壮、沉雄的气象,相对写的严谨、秀整,起收笔见笔见锋,尚未有篆籀之气,略近欧书。故有评论道:“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又点画太圆整,笔写不应著此。米元章谓鲁公每使家僮刻字,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观此良非诬”。 多宝塔感应碑文全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室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香烟不断,经声递续,昼夜塔下诵持法华,炯以为常,没身不替。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惠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圣主斯崇,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承陛。琅槛,玉居楹,银黄绋户,重檐叠于画,反宇环其璧,坤灵以负砌。天俨雅而翊户或复肩驾挚鸟,肘擐修蛇,冠盘巨龙,帽抱猛兽,勃如战色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于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袭衡山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菡、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夫发行者因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徵理,含毫强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莲华,圆顿深入,真净无暇。慧通法界,福利恒沙。直至宝所,俱乘大车。其一。于戏上士,发行正勤。缅想宝塔,思弘胜因。圆阶已就,层覆初陈。乃昭帝梦,福应天人。其二。轮奂斯崇,为章净域。真僧草创,圣主增饰。中座耽耽,飞檐翼翼。存臻灵感,归我帝力。其三。念彼后学,心滞迷封。昏衢未晓,中道难逢。常惊夜枕,还惧真龙。不有禅伯,谁明大宗。其四。大海吞流,崇山纳壤。教门称顿,慈力能广。功起聚沙,德成合掌。开佛知见,法为无上。其五。情尘虽杂,性海无漏。定养圣胎,染生迷,断常起缚,空色同谬,现前,余香何嗅。其六。彤彤法宇,我四依,事该理畅,玉粹金辉。慧镜无垢,慈灯照微,空王可托,本愿同归。其七。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敕捡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丞车冲。捡校僧义方。河南史华刻。

多宝塔简体译文

《多宝塔碑》简体释文 (说明:此释文按影印件分为42小段,原碑文字以红颜色区别,部分生僻字加了拼音。恐仍有错漏,仅供参考。) 1、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朝散大 2、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zang)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 3、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 4、熊罴(pi)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岐嶷(qiyi,)绝于荤茹(ru),髫龀(tiaochen)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quan)浍(kuai),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 5、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lu)也。进具之年,升座 6、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bo)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

7、释迦分身,遍满室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guan)及居士赵 8、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xian)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 9、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 10、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 11、杂然欢惬。负畚(ben)荷插,于橐(tuo)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 12、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zhao)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chi)内 13、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fu),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 14、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昔汉明永平

菜根谭讲解PPT新选

《中庸》里则描述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也谓之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激发出来后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朱熹则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儒家的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即适度原则。中庸的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 “原文:念头浓时,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实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注释: 念头浓:想法多,此处指热情 念头淡:冷漠 浓艳:此处指奢侈 枯寂:寂寞到极点,此处指吝啬 翻译: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热情的人,往往能够善待自己,同时也能善待别人,于是处处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很冷淡的人,不仅对自己刻薄,对别人也薄情寡义,于是事事都显得毫无生气。所以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和喜好既不可以过于奢侈,也不可以过于节俭。

另: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清廉而有包容一切的雅量,仁义而有敏锐的判断力,洞察一切而不苛求于人呢,正直而不矫枉过正,就像蜜饯虽由蜜糖制成却不太甜,海水虽然含盐但不太咸一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中 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处理、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这五种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需要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即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那五种人际关系的。而智、仁、勇这三者的培养基础是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 首先,就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尤其君子慎独,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不要在背后随便议论别人,即使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地方,也要时刻烙守中庸之道。 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有一颗忠恕宽容的心。这就要求人们要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颜真卿多宝塔原文及翻译 (2)

《多宝塔》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 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籙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 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

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 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替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徒度财,功百其倍矣。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

菜根谭经典素材稿件

■点击素材:《菜根谭》 本期主持:樊爱清 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毛泽东曾说过:“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菜根谭》却只能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间,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可是,《菜根谭》在日本却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上成功的人爱读它,失意者亦爱读它;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士也爱读它。 ■人物聚焦 ·大众视角 智慧经典传统入世出世 个性视角 ◎为人素材1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大意】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素材点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尘世浮沉,沧海横流演绎无论英雄豪杰凡夫俗子,因迫于生计或为超越梦想,都应有一份“物质有时而穷,精神愈用愈出”的生生不息的进取意识,人生的许多驿站口需要“紧走几步”;然而急速驱赶着生命,快得连自己的灵魂都赶不上了,快生活,让我们的生命流于浮华,透支自己的体力,我们忽略健康,淡化了身边最美的风景。让灵魂跟上前行的脚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仅是悠闲趣味,也是品味生活之真谛。“紧”是立即行动,是勇敢前进,是不懈奋斗,“闲”是心灵宁静,是自身反思,是积蓄力量。二者统一才是张弛有道。 【适用话题】 有张有弛自强不息居安思危慢节奏品味生活 ◎处世素材2 立身要高,处世须让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远;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鹅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大意】立身处世若不能站得高看得远一些,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灌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素材点拨】 从“山中”走出来,才见得“庐山”真面目,只有登在高处,才有赏的千里之外的壮丽,庄周的精神化为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知变化看大局,汪洋恣肆气象万千。有创作深度的文艺巨人,有大作为的政治家企业家,谁人身不高眼不远?为人心与眼当在高出,而做事如刻削之道,为鼻宜大,因为小不可大。做事留有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多一份包容,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样才会处变不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适用话题】 站得高看得远超然处世留有余地留白之妙 ◎修持素材3 穷当益工,勿失风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鬼谷子本阴符经原文全文

鬼谷子本阴符经原文全文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 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 之神盛,乃能养志。 ---------------------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 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 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大意】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大意】 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大意】 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大意】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 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和祥之气, 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7.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大意】 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 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 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大意】 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9.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菜根谭全文附译文[1]

菜根谭全文附译文 似和风细雨涤荡心灵,一部《菜根谭》汇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以精练明隽、雅俗共采的文字道出了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加上工笔大师王丹先生的绘画珠联璧合,白纸黑画凝聚万里山川之气,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菜根谭》博大精深,妙处难以言传,须有心人在工作之余,沏一杯清茶,静静的品位,菜根会越来越香,心智会越来越高。细味此书,一则重温人间那种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二来清醒一下被金钱烧灼得晕头转向的头脑,寻找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待人处事的准则,学会高瞻远瞩,学会达观人生。

《菜根谭》的文字简炼明隽,更是叫人含咀无穷,它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有一股韧劲,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中国人人生态度中有一种达观,总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辉会将自家的恶迹掩埋;中国人的应世妙方中有一种率真,饮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妇人,浅酌低唱,也不失为人生本来面目。《菜根谭》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躁、不安乃至一天天的失眠和纵欲时,《菜根谭》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多宝塔感应碑文全文

多宝塔感应碑文全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呼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徵,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

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室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橐于

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纲之能

《菜根谭》闲适原文及译文

《菜根谭》闲适原文及译文 作者:洪应明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高车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厌冷;黄梁梦破,一身亦似云浮。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垒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孰谓非禅?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昴藏老鹤虽饥,饮啄犹闲,肯同鸡鹜之营营而竞食?偃蹇寒松纵老,丰标自在,岂似桃李之灼灼而争妍! 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花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 静处观人事,即伊吕之勋庸、夷齐之节义,无非大海浮沤;闲中玩物情,虽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闲观扑纸蝇,笑痴人自生障碍;静觇竞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 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坏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 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谈纷华而厌者,或见纷华而喜;语淡泊而欣者,或处淡泊而厌。须扫除浓淡之见,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鸟惊心""花溅泪",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取得冷风月;"山写照""水传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得幻乾坤。富贵得一世宠荣,到死时反增了一个恋字,如负重担;贫贱得一世清苦,到死时反脱了一个厌字,如释重枷。人诚想念到此,当急回贪恋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 鹬蚌相持,兔犬共毙,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 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多宝塔碑文》古今对照

多宝塔碑文古今对照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 大唐西京(今西安)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 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 证经之踊现也。 粤,《妙法莲华经》,经中之王,诸佛的珍秘宝藏!多宝佛塔,空中所现,妙法的真实证明!发明资乎十力, 弘建在于四依。 此经义的启发和阐明,须仰赖具有十力的佛陀;而弘法和建塔则在于奉行“四依”原则的菩萨。有禅师法号楚金, 姓程, 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yìn 后代)。 楚金禅师,无疑是菩萨的化现。禅师俗姓程,广平人氏,祖、父两代都醉心于释迦法门,欢喜皈依而成为佛门后代。 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 其母高氏,多年未孕,夜里梦见诸佛,醒来就有了妊娠。 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 这样的殊胜瑞像,预示了龙象将诞生,绝非熊罴入胎的征兆。 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qi)嶷(ni)绝于荤茹,髫(tiáo)龀(chan)不为童游。 禅师坠地后,刚刚满月,相貌就光彩照人,与众不同。他秉性奇特,拒绝荤腥。童年时期,也不做小孩子的游戏。 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quǎn)浍(kuài), 涵巨海之波涛。 佛道之树,早早萌芽,树干就有香樟的英姿,伟岸挺拔;禅定之池,小如水田,却涵摄了大海的汹涌波涛。 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 年方七岁居然厌离世俗自己发誓要出家。 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 他礼拜经藏、探求奥义。一部《妙法莲华经》到手,就暗暗地悟见了宿世的因缘,如同金刚连环,历历在目。定慧总持,精义不失,就像瓶中注水,念念不断。 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lù )也。 九岁时,正式落发为僧,住长安龙兴寺,隶属于僧箓司。

菜根谭(全文附译文)

菜根谭(全文附译文) 菜根谭(全文附译文)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 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 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 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 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 使人易知。 【大意】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 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 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大意】 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 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 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大意】 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 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大意】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

《菜根谭》应酬原文及译文

《菜根谭》应酬原文及译文 作者:洪应明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 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 胆之镜。 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 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 明则起趋避之私。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萝茑依松,高则高矣,未 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 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度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 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 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 使其无久处之厌。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 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 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 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 映轻云。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 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 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 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 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 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蚋而仍集。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 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释文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释文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释文 2010 年01 月25 日星期一15:41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祕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涌现也。发明 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 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岐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 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 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 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 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室界.行动圣现,业净感 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既而,许王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 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之地利,见千

福,默议于心,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 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 .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 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 ,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 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 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 与于此?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櫜于囊,登 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 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 恳志诵经, 励精行道, 众闻天乐, 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 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 赵思侃 ,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 孚,法名惟肖 .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 ,助建修也。则知精 之行,虽先天而不违 ,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昔汉明永 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 .同符千古 ,昭 矣。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 :令禅师与花萼楼下,迎多宝 塔额。遂总僧事 ,备法仪,宸眷俯临, 额书下降, 又赐绢百匹。 圣札飞毫 ,动云龙之气象 ,天文挂塔, 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 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 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 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 :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 游寂灭,岂爱纲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 有烈光。于是道 俗景附,檀施山积。庀徒度财 ,功百其倍 ;心

围炉夜话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围炉夜话原文和翻译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9)围炉夜话(原文和翻译) 一、《围炉夜话》的作者你了解吗? 《围炉夜话》是一部很经典的书籍,但是对其作者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我们只能知道:王永彬,清朝咸丰年间人,生平记述不详。根据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本书是王永彬“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最后成书于清朝咸丰甲寅二月。 二、《围炉夜话》的内容都有什么? 作者首先设定了一个虚拟的农家欢乐图,品读这本文学着作犹如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在静静的冬夜重温他饱经风霜的岁月,再看那悠悠几十年的桑田沧海变换。书中的娓娓之言,恰如炉中之炭,默默地散发着恒久的热量,让人在寒冷的冬夜感到温暖宁静。 书中共184条人生的哲理和行为的标准,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不仅自己可以清醒,而且更能享受一个哲人对人生的思辩和觉悟。尽管三言两语,看似简短,内涵却是很深刻的。 三、《围炉夜话》的影响? 《围炉夜话》主要以“安身立命”为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固贫、教育、忠孝、等方面告诉人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的

快乐、痛苦、压抑亦或其他感情。作者告诫人们要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近代以来,这本书与《菜根谭》、《小幽窗记》并称为“处事三大奇书”。 四、原文和翻译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 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