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奴”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31张PPT)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人教版
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一、选择题1.“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侵略与屈辱B.救亡与探索C.反抗与斗争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A.背景B.目的C.性质D.作用3.为如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武昌起义D.北伐战争4.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的签订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
二者的共同主张有()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B.推翻君主制度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7.在2017年5月1 日举行的“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开幕式上,有领导指出,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长沙担当着站位中心、引领潮流的历史使命,凝聚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下列各顶中,最能鲜明地揭示这种文化基因的是()A.炎帝和蚩尤的传说B.四羊方尊C.马王堆汉墓D.谭嗣同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8.人民英雄纪念碑镶有十块浮雕,其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五四运动D.虎门销烟9.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10.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l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A.两处B.三处C.四处D.五处11.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A.以富国强兵为宗旨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12.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4
1.推翻清政府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 2.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 不同种族的人,便要 排斥他,……更不是要 灭尽满洲民族。……在 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 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
五 色 旗
你知道这面旗帜又是什么时期的吗? 旗帜上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含义?
孙旗帜中的山变的化民说明族了观什念么为问题什?么会 标志产着生“五变族化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
材料一: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一步步 独揽大权,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材料二: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 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 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不革命。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感受“多元一体”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探究“驱除鞑虏” 孙中
到“五族共和”
山民
族观
走向“五族共和”
念的 转变
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
汉族人的要共和民国族。富这是强一,种必须推翻清政 狭团隘结的各民民府族族主 力的义 量专推,制翻不君仅统主不治专能。
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 裂,是不可取的。
家被分裂的危险?
十 八 星 旗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测试(含解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测试(含解析)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1)汉族的前身是__华夏族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中华__”一词出现。
(3)__梁启超__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4)后来,人们用“__从多元走向一体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清朝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__民族危机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__甲午战争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
1898年,__康有为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革命派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1)1894年,__兴中会__,“振兴中华”。
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
(2)1905年,__中国同盟会__,明确提出“__驱除鞑虏__,__恢复中华__”的革命纲领。
三、走向“五族共和”1.原因: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2.形成: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清朝专制统治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驱除鞑虏__”到“__五族共和__”的转变。
3.“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一、选择题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B)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2.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C)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D)A.中外交往B.国家统一C.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4.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C)A.清军入关B.李自成起义C.列强侵略中国D.日本全面侵华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思想。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PPT共23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的
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5.你赞同大民族主义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五族共和 探究方式:制作剪贴报 探究过程:小组合作
不忘初心——伟大复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
执教:桐乡九中 吴金梅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梁启超
出生:1873年(同治十二年), 身份: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主张: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
2.“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是如何形 成的?
3.请说说梁启超、康有为发出如此感慨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4.你认为革命者能通过“驱除鞑虏”实现目标吗?为什么?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探究内容:驱除鞑虏 探究方式:结合材料分析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驱除鞑虏——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 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 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 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汉族
满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壮族
傣族
畲族
布依族
苗族
追本溯源——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内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探究方式:填写年代尺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2)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 命胜利了。你怎样认为?
革命成果被篡夺 失败
中国人民依然生活苦难 之中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清王朝被推翻 成功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临时约法》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开创了完 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 族民主革 命 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
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武力手段从革命派手中夺权
⒈湖南省: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等率会党及新军攻 入长沙,驱逐清巡抚,建立都督府,但却因谭延闿发动政变,政 权落入立宪派地主官僚手中 ⒉贵州省:11月4日,贵州光复,新军教练杨荩诚任都督。
三、中华民国成立
(1)概况 ①时间: 1912年1月1日(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②领导人: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③国旗: ④首都:
五色旗 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2)《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1、背景:
(2)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 (旧官僚和立宪派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辛 亥 革 命 结 束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四川保路运动
起因: “铁路国有”
实质: 卖国政策 组织: 口号:
侵吞股银、出卖主权
清政府的工具
保路同志会(保路同志军) “路存与存 路亡与亡”
斗争方式: 由和平请愿到武装斗争
结果 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晚,武昌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 爆发: 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经过:起义军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血战,起 义军占领了武昌城;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同桌合作,
探究变化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 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 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 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用 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 顺序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表示汉、满、蒙、回、 藏五族共和 .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 王小鹏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1.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
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 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
畅谈变化,师生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孙中山的思想在辛 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 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可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 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 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孙中山
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 民族一律平等。……在维护民族团结 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 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 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先秦时期
魏晋南北朝
华夏族
是中原的地域、国 家和族群的指称。
中华
出现了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中 华”一词出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 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 交流、融合的史实。
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一律平等。……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 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 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
作业布置
1.励耘P11,1—10 2.复习社会第一单元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 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 何进步?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旗帜一
旗帜二
“驱除鞑虏” 小民族主义
“五族共和” 大民族主义
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 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考你:
•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
知识卡
“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 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 州”等称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 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 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三 民 主 义
1.4.1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s(2014新人教版)
3.改良派主张维持清朝统治,进行维新改革;革命 派主张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空 4.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 前严重,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情绪 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族
• 梁启超指出“中华民族的近代觉醒是从甲 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1902年,在 《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 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 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 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 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 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 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 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
一、感受“多元一体”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 华民族,我们的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 程,经历了风风雨雨,在中华大地上创 造了辉煌的历史。最终形成了包括汉族 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 族有过争斗,也有交流、融合,并“从 多元走向一体”。
思 考
• 谁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 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成为具有近代 意义的国家名称? • 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 起来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梁启超提出 “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 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 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 人”“唐人”“炎黄子孙”,以及外国人 称中国的“大秦”“震旦”“支那”等, 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课件
想一想: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五族是哪五 族?有什么含义?这口号体现了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口号在当时会 其什么作用?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
归纳总结,
自主表达
•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 。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 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 ;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 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 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 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 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 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北魏时 期身着 汉官服 饰的鲜 卑文吏 俑
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阅读教材24页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 地区的侵略扩张内容,联系所学知识, 思考: 1、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 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危险?
【优课】人教历史与社会九上《1.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PPT课件 (1)
匈奴
匈奴 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 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 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南 下侵扰北方各国,秦始皇末年, 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 为“单于”。汉武帝时期,派 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匈奴 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东汉时,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 汉友好,逐渐南迁,北匈奴仍 住在蒙古草原上,后被东汉打 败,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 从蒙古草原消失。
主要
主要侵略活动
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俄国在日俄战争战败后,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 大连湾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全部转让给日本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
Q: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对中国频繁发动侵略战争、试图分裂 中国的事情?
(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张和掠夺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 ……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
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Q: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 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 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 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 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长期纷 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6世纪 前期,北魏内乱不止,分裂为 东魏和西魏,后演变为北齐和 北周。
蒙古族
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 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 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世纪时,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为大汗。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 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统一 全国,元朝曾打到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 古帝国。后于1368年,被朱元 璋率领的起义军推翻,蒙古残 余势力逃往漠北
1.4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课时)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 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 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 广泛传播。
十八星旗
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问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
爱我中华 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从华夏族到汉族,从“中华”到中华民族, 我们的先辈们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经历了风风雨 雨,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最终形成 了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有过争 斗,也有交流、融合,并“从多元走向一体”。
4、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中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我们该怎么理解?(提示: 可以从其诞生背景、提出目的考虑) 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 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变半殖民地的中国 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 是“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同孙中山为 代表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康梁和孙文都是改良派,出发点都是让中国富强 ~但不同的是康梁是保皇的而孙是革命派! 若再仔细想想,康梁保皇是个巨大的错误!虽然 光绪帝是个不错的皇帝,但由于有慈禧这个大阻 碍,保皇改良派根本做不了什么事!又要维护慈 禧一党的利益又要推行新政后来是君主立宪,但 那根本市不个能的.因为这两样是有矛盾的,新 政/君主立宪都是一定要削弱皇室的权利,而慈 禧又是实权如命的人,新政怎么可能成功呢?再 说康梁都是一届书生,根本没有玩政治能力的人, 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最 后差点惹来杀身之祸!(康梁维新派这股势力根 本没能力干掉慈禧一党) 所以孙文早就看出来了,清朝是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倾向共和和革命!
九年级社会微课-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赠予 ----------------------------------
【幸遇•书屋】
你来,或者不来 我都在这里,等你、盼你 等你婉转而至 盼你邂逅而遇
你想,或者不想 我都在这里,忆你、惜你 忆你来时莞尔 惜你别时依依
你忘,或者不忘 我都在这里,念你、羡你 念你袅娜身姿 羡你悠然书气
1、列强对中国入侵,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必须推翻清政的专制统治,所以把矛头直指满清政府。
十八星旗
五色旗
1、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从“驱除鞑虏”到 “五族共和”的转变 2、在对待民族问题上为什么要转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驱除鞑虏:同盟会纲领;意指推翻清政府 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五族共和:中国各族人民是一个整体,都 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平等。
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
吾中国四万万人 ,无贵无贱……为
奴隶,为牛马,
康 为犬羊,听人驱 有 使,听人宰割。
为
唤起吾国四千 年之大梦,实 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民族主义,并非遇 着不同种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 更不是要灭尽满洲 民族。……在腐败 的封建专制制度下, 不仅满人为君主的 清朝要反对,就算 汉人为君主也不能 不革命。
中华民族一词提出:梁启超 中华民族广泛传播: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
启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要维护国家统一和实施民族平等的政策。
人生若只如初见 任你方便时来 随你心性而去 却为何,有人 为一眼而愁肠百转 为一见而不远千里
晨起凭栏眺 但见云卷云舒 风月乍起 春寒已淡忘 如今秋凉甚好 几度眼迷离
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b. 经过:讲述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各省独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展示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c. 意义:分析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d. 影响: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八、重点题型整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感到困惑,对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能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存在困惑,不太清楚如何运用历史经验来思考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a.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理解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2. 学会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沟通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 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 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 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 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 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 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 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 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
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少数民族的胡 床、方凳、圆凳等 家具传入中原,受 到汉族的喜爱。汉 族席地而坐的生活 习惯逐渐改变。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 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 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 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 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 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 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 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 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 民族主义者何?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 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 于国外诸族是也。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中国”的别名,除课本所述“华夏”外, 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 呼。近代以前大多以国号自称如大唐、大清等, 是辛亥革命使“中国”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 称。
一、感受“多元一体”
历史上大约有160个 民族 到现在56个兄弟民 族
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去专 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 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 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与
近代哪一人物有关( C )
A.康有为 B.李鸿章 C.孙中山 D.毛泽东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
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
动既一,绝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
统一?
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又是领土统一?
感受“多元 感受民族多元
一体”
感受民族一体
从“驱除 鞑虏” 到“五族 共和”
探究“驱 除鞑虏”
列强的入侵 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
民族的看法 走向“五 族共和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 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 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 一致才能御侮。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
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
活动的共间目的是(A )
A.救亡图存
B.巩固清朝统治
C.向西方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的改革是( B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齐桓公改革 D.戊戌变法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 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
民族统一: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 统一于中华民国。 领土统一: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等统一于 中央。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
二、探究“驱除鞑虏”
(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 略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2)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 别大?为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 (1)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 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 (2)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 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 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从以上语言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 何认识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 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1904 年
1905年
1910年
英国 日本 俄国
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时期 身着汉官 服饰的鲜 卑文吏俑
华夏与中华民族
华夏:《尚书正义》释:“冕服采章曰华,大 国曰夏。”也是中国的别称,汉族的自称。
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的民族及海 外华人的统称。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 之变迁之大势》最早提出。
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 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B)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
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
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C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 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 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2)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 爱国主义教育。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 的历史背景。 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 军侵华,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 一步加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 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 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俄国在日俄战争战败后,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大连 湾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全部转让给日本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对中国频繁发动侵略战
争、试图分裂中国的事情? (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
张和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