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田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https://img.taocdn.com/s3/m/796c1ef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f.png)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儒、释、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形式一样,但内容截然不同,佛教的打坐要入定,道教的打坐要导引、吐纳,而儒家是追求在静坐中反思、格物。
先说姿势。
儒家的静坐可以分为坐、盘、卧三种姿势,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式”。
第一种姿势,正襟危坐。
可以是坐椅子,或是坐在别的什么高的东西上面,腿自然下垂并接触地面,两腿不并拢,也不要离开太远,两腿间的距离以两拳左右为宜。
要领主要是两点。
第一,把脊柱放直。
那么脊柱怎样能放直呢?想象着头顶百汇穴的位置,有一种力量向上吸着,这叫头上的虚灵顶劲,当然不要真的用力,只要有这样的意念就好了。
不要僵硬地用力,而是用这种意念去调节你的身体,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力量,在这种意念下以柔和的力量调正身体,脊柱自然就正直了。
同时你的脑袋不能跟着这种吸力走,不能仰头,要含着下颌,颌下能容拳,就是你的下颌底下得能放进你的拳头,或者说,如果有一个你拳头大小的球放在你的颌下,你要能把它夹住。
关于放正脊柱,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屁股坐的不能太靠前。
屁股一靠前,人自然就要塌腰,一塌腰脊柱就直不了啦。
你将屁股向后挪一挪,屁股撅出去之后,再顺势将上身坐直,基本上就不会塌腰,脊柱就是正直的。
这是第一要领。
第二个要领就是一个字,松。
追求身体的放松,三个位置的放松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肩。
手放在膝盖上肩就自然可以放松。
如果你坐的椅子有扶手,手也可以放在扶手上。
不管手放在哪里,基本点是不能让两肩架起来,必须让肩能松下去,这样身体才能松下来。
其次是胸,最后是腹。
这三处的松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三处的松是有连带关系的,肩如果紧,胸肯定是松不了的;胸如果紧,腹肯定是松不了的。
按内家拳的说法,要松肩、空胸、实腹。
不能挺胸收腹,这绝对是大忌。
打坐如果挺胸收腹,像军人站军姿似的,绝对放松不下来。
打坐的要求与站军姿正相反,要求空胸、实腹。
肩松下来之后,你发现胸的位置是空的,悬空的,空荡荡的感觉,这就对了。
静坐法
![静坐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d727d05022aaea998f0f76.png)
“静坐法”缓解神经衰弱面对生活压力、繁重的工作、缺少休息,难免患上神经衰弱,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乏力怎么继续工作学习啊,得了神经衰弱该怎么治疗呢?从郭沫若先生那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静坐法”来治疗神经衰弱。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着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如何运用静坐法来治疗神经衰弱呢?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古代推崇静坐法的学者大都认为“静能生慧”。
如此张驰结合,既可养身养心,又有利于调整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把握坐姿要领。
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放于下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凸;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
确定正确坐姿和调整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四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静坐的正确姿势
![静坐的正确姿势](https://img.taocdn.com/s3/m/c2a8b54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3.png)
静坐的正确姿势
静坐的正确姿势:
(一)双足跏趺(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
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
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
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
(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郭沫若神经衰弱静坐疗法
![郭沫若神经衰弱静坐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82996458fafab069dc02a3.png)
神经衰弱在压力繁重、生活节律不规则的情况下最轻易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名人轻易神经衰弱的原因。
当然,固然神经衰弱能够带来种种不适,但较受关注的名人们依然还是能在普通人眼前展现健康、富有激情的一面。
那么,这些名人如何战胜神经衰弱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的呢?现在,我们就把活跃在各领域的名人对抗神经衰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北魏孝文帝温汤疗病据说,北魏孝文帝曾为神经衰弱症状所苦。
而终极,他选择的方法是温汤疗病。
所谓的温汤,也就是温泉。
据专家勘测化验,温泉地下有死火山地热,泉水内含有镭、氡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钾、钠、钙、镁、硫化氢等多种矿物质,所以对于神经衰弱、关节炎、皮肤病、糖尿病、风湿病、胃酸过少、轻度心血管病、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压及神经炎等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郭沫若澄心静虑、心平气和治愈神经衰弱郭沫若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但其间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白日无精打采、夜不能寐。
甚至令其萌发辍学回国治病的想法,不过后来他从书摊上找到一本因是子静坐法。
在按照书上所讲习练打坐一个月后,神经衰弱情况痊愈郭沫若22岁时东渡日本求学,不幸患了神经衰弱症。
心悸、胸痛、睡眠不安,一夜只睡3小时左右,还不时被噩梦惊醒,平时头昏脑涨,差点成为“失去记忆的人”。
一天他偶然在《王文成公全集》中发现了“坐忘之说”,顿时起了静坐的念头,他又结合日本的《冈田式静坐法》开始了静坐锻炼。
他每天清晨和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坚持不懈,两星期后出现显著功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逸事渐渐被人遗忘了,但郭沫若用的“静坐法”却为许多人沿用。
因为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心静神安,是祛病延年的一种妙法。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不仅能修身养性,调节和增进大脑功能,对养血安神、逐渐消除失眠引起的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静坐可使脑电波稳定,大脑功能迅速得到恢复。
能量消耗,静坐比安静休息时减少20%。
人心情舒畅时,可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
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及神经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澄心静坐 怡养身心
![澄心静坐 怡养身心](https://img.taocdn.com/s3/m/4f07c95d8e9951e79b89279a.png)
澄心静坐怡养身心*导读: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法;《庄子·在宥》篇中亦载有古代养生家广成子的“养生静坐法”。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的“述齐斋十乐”中,则将“澄心静坐”列为十乐养生法之一。
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时至今日,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科学家们也对静坐的作用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肺功能;二是提高心肌功能;三是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四是协调整体机能。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运用静坐法来祛病强身呢?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静坐方法
![静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64b10ff12d2af90242e699.png)
静坐前的准备(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
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三)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一、静坐时的两腿(一)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
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板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
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
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
练习以后,自然渐进于自然。
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
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的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
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
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
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激活人体七个脉轮的手印(特殊的手势)和声音、静坐数息法2
![激活人体七个脉轮的手印(特殊的手势)和声音、静坐数息法2](https://img.taocdn.com/s3/m/654f817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9.png)
激活人体七个脉轮的手印(特殊的手势)和声音、静坐数息法一、静坐数息的方法入坐时,调整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祥自在。
并且调匀气息,使出入息微细,通顺、均匀。
其方法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返覆三次,气息调匀之后,即可进展数息。
修数息时,数长进或入息皆可,然以数长进较佳;但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否那么易导致腹中气结。
数息不宜紧张,应轻松自在,一心专注,将心念依靠在出入息上,随著长进默数〔不数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相续,不可夹杂,错落不清。
假设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加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假设因妄想而致数字连续,那么重头再数。
假设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倒数,即可降伏妄想。
假设无法数息,那么可观息,就是注意长进和入息,就是要知出知入。
所谓知出知入,不是要去记忆长进和入息,只是“知〞就好了。
知道现在是出、是入,这个知出知入的心要存在。
假使不知出、不知入,心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
知出知入,一定能使我们心得到宁静、安定。
数息〔观息〕可以在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但行动时那么不宜修习。
数息得定境时,假设见一切善恶境界,皆不可执著,此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忧不喜,应知所有相皆是虚妄,坚住正定,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须绵绵密密、无有连续。
心念清楚明白即为“观〞;绵绵密密、无有连续,即是“止〞。
假设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定境现前,那么身心和悦、轻安舒适。
松:松弛神经,放松心情,体会瑜珈。
紧;收紧肌肉,消除赘肉,充分排毒。
二、脉轮冥想: 使用手印和声音开启不活泼之脉轮这些脉轮冥想使用手印(特殊的手势)以开启脉轮。
这些手印有特殊的力量将能量导入特定的脉轮。
要加强这些效应,必须配合吟唱某些声调。
这些声音源于古印度的文字。
静坐养生法
![静坐养生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acf3d051e79b8969022626.png)
龙源期刊网 静坐养生法作者:范士忠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9期静坐,即气功中的静功,它简便、易行、有效,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养生健身锻炼法。
静坐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道家从坐功修炼内丹,佛家谓之坐禅。
久练此功,对祛病、健身、强脑、养性、延年都有显著作用。
我国古代文人白居易、杜甫、苏东坡、陆游、欧阳修以及近代的郭沫若等人对静坐都有高深的修养和造诣。
1.静坐养心正襟危坐,两手握拳,左右虚击,力用空间。
左按右腕,右按左腕,向上伸展,如托泰山。
两手交叉,脚蹬手间,左右交换,力达极限。
2.静坐养肝正襟危坐,双手相叠,按于丹田,徐徐转身。
左转望肩,右转望肩,万虑消弭,人无杂念。
两手拉拽,向胸震颤,上上下下,肝火不燃。
3.静坐养胆正襟危坐,脚心朝天,手拉脚腕,前后摇撼。
上体伸直,手摸地面,叩天询地,尽除孽顽。
气贯腰脊,意抚胆边,思之所至,福之所延。
4.静坐养脾正襟危坐,脚伸脚蜷,左右交替,牵动髀关。
两手拉腿,向后反弯,左右轮拉,直到腿酸。
跪坐扶地,神聚两眼,回首虎视,望穿云天。
5.静坐养肺正襟危坐,手扶地面,运气调息,心脏内见。
缩身曲脊,直起冲天,如是(30)次,刚柔互现。
握紧拳头,反捶脊肩,左右捶匀,肺自强健。
6.静坐养肾正襟危坐,手拽耳胆,拉耳向肋,每次5遍。
举臂上抛,身腰随转,稳健有力,速度宜慢。
原地跨步,前后一转,铿锵有力,热上肾田。
以上功法,每做完一功,都要双目微闭,口齿双合,舌尖轻抵上齿龈,精神收敛,面呈微笑,时间30—60秒。
各种功法除有明确次(遍)数要求外,皆以30次(遍)为宜。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f1102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b.png)
因是子-静坐法简介本篇为近代著名学者蒋维乔创立的著名静坐功法。
蒋维乔,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人,于佛学深有造谐。
他创导的这套静坐功,以天台系的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为基础,在气功的诱导入静和呼吸法上独具特色。
蒋先生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时期患肺结核咯血,经练气功而治愈,此套静坐法可以说是他气功实践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功法。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学习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之前,首先应该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
(一)调饮食——人身臂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
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
然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和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叫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得不安宁。
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使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
所以饮食需调匀。
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有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就即停止。
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
又食物不能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
凡在吃饮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
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调睡眠——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体力。
睡眠乃是最彻底的休息。
常人睡眠以八小时为度,过多就要使精神困昧,于静坐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
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
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三)调身——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
调身在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
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因是子静坐养生经
![因是子静坐养生经](https://img.taocdn.com/s3/m/2f3eae7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0.png)
静坐之法,浅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点,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强几于自然,于是全身 细胞,悉皆听命,烦恼不生,悦怿无量。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 心之安定而已。
第五章治病
第六章证果
第一节调饮食 第二节调睡眠 第三节调伏三毒 第四节调身 第五节调息 第六节调心
第一节修止 第二节修观 第三节止观双修 第四节随时对境修止观 第五节念佛止观
第一节息道善根发现 第二节不净观善根发现 第三节慈悲观善根发现 第四节因缘观善根发现 第五节念佛善根发现
第一节察知病源 第二节对治疾病
蒋维乔(1873—1958),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字竹庄,青少年时,因主张“不 主故常,而唯其是从之”而自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7岁入私塾,从师学习《鉴略》、《左传》、 《古文观止》等,20岁中秀才。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常州府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起,先后入江阴南菁书 院和常州致用精舍继续深造,弃八股文,研究“西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菁书院改为江苏高等学堂。 该校理化教师钟观光常在学生中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蒋维乔深受教育,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决心致力教育的 改革。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生命与 呼吸
2
第二章疾病的 来源
3
第三章疾病的 预防
4
第四章静坐的 方法
5
第五章原理篇
第六章方法篇 第七章经验篇
第八章动与静应兼修 第九章结尾语
第一节身体的姿势 第二节精神的集中 第三节呼吸的练习 第四节治病与防病的功效
静坐的方法与方法[指南]
![静坐的方法与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05b99c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a.png)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静坐的意义1、减少压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养毅力。
4、开发智慧。
5、培养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觉悟成佛。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经久化微尘,一念清静成正觉。
”静坐的步骤静坐的步骤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静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应将项链、手表、眼镜等物除下。
穿宽松衣服,腰带要放松。
1、八种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动金刚坐,单盘半跏坐,交脚坐,跨鹤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
坐好之后,用一条毛巾覆盖住膝盖和腿部。
2、头部运动:头向下低,再往后仰(三次);头向右倾,再向左倾(三次);头顺时针转圈,再逆时针转圈(三次)。
3、正式静坐:背:背脊竖直——挺直腰杆,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相接,平置于丹田处;肩:放松两肩;舌:舌尖微抵上颚;嘴:闭口——只有鼻息,不可张口呼吸;眼: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骤之后,连续做三次深呼吸,使体内浊气排出,吸入新鲜的空气。
二、调息观察呼吸。
心情与呼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调心的基础。
身、心、息三者密切相关。
在平静、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清清楚楚地觉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长短。
1、观察呼吸呼吸有四种情况:风——坐时鼻中呼吸出入觉有声。
(不调状态)喘——坐时呼吸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
(不调状态)气——坐时呼吸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微。
(不调状态)息——不声不结,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
(最佳状态)2、数息为了达到心无二用,使心专注一处,宜采取数呼吸的方法。
随个人情况,或数出息或数入息。
以平常自然的呼吸,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到一再数到十。
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地数。
如果生起妄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要重新回到一开始,也不得超过十。
数息对初学较难,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
因心念纷飞,而难专注于一处。
数息的目的不是在数息,其要旨在于心的专注。
静坐养生法全
![静坐养生法全](https://img.taocdn.com/s3/m/ab4468b155270722192ef7ed.png)
《静坐养生法》全注:本书包含了《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因是子静坐法续篇》,并在最后附有袁了凡先生的《静坐要诀》作者蒋维乔(1873--1958),民国时期历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曾参与编辑《辞源》。
序静坐法,即古之所谓内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外功内功二者。
医术之药饵针砭,治于已病;养生之外功内功,治于未病者也。
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功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搢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智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余自幼多病,屡濒于死,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
庚子之岁,乃实行之。
以迄于今,未尝间断。
盖十八年矣。
不特痼疾竟瘳,而精神日益健康。
久欲以科学之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未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近闻日本冈田虎二郎,藤田灵斋,均倡导静坐法,其徒皆有数万人。
冈田之徒,盖冈田式静坐法;藤田自著息心调和法、身心强健秘诀二书;风行一时,重板皆数十次。
余取而读之,则慨然曰:"是吾国固有之术也。
冈田藤田之书,平实说理,不为神秘之谈耳。
惟其说能本乎科哲诸学,乃异于吾国古书所云。
余于是乃不能自己矣。
"间尝默察吾国民之根性;凡一切学术,以及百工技艺,苟有超绝恒蹊者,往往自视为秘法,私诸一己,不肯示人,以为公同研究。
自古至今,卓绝之艺术,坐是而不传者,盖亦夥矣。
东邻之民则不然,得吾一术,必公同研究之。
其结果且远胜于我,我方且转而取法之矣。
如吾国之外功,其粗者为八段锦,精者为拳艺。
然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习者无学,学者又莫之能习。
迨明季有陈元赟其人者,流亡至日本;以是术传福野七郎左卫门等。
彼国人起而研究之,至今蔚成柔术。
而我国之拳艺如故也。
内功,其粗者为可却病,精者乃可成道。
然亦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流为怪诞,趋入异端。
静坐的练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学
![静坐的练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学](https://img.taocdn.com/s3/m/aec74e2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2.png)
静坐的练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学大家好,我是可正。
今天呢,我带大家来练习静坐。
我们是采用关呼吸的方法来练习静坐。
呼吸呢,它属于古老禅法当中的一种。
现在呢,我们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然后全身放松。
万缘放下。
把自己的担忧和焦虑都放下,把自己担心的人和事都放下。
万缘放下,全身放松。
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人中呼吸进出的地方。
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呼气。
如实觉知自己的呼吸,不要操纵呼吸,做个旁观者,觉知自己呼吸就可以了。
然后到咽喉到胸部。
再到腹部,丹田的位置。
呼气时觉知呼吸空气从丹田到胸部。
明显觉知吸气时,空气从鼻腔到咽喉。
咽喉到胸部。
胸部到腹部。
呼气时觉知空气从丹田到胸部,从胸部到咽喉,从咽喉到鼻腔。
如实放松,作为呼吸的觉察者,旁观者,不要操纵呼吸,保持自然呼吸。
全身放松,万缘放下。
如果昏沉了,要稍微动一下身体,有妄想的话。
觉知自己的呼吸,如实觉知自己,呼吸,放下。
吸气,知道自己在吸气呼气,知道自己在呼气,越自然越好,不要操纵呼吸,全身放松。
然后把觉知力放在腹部丹田的位置。
吸气时丹田膨胀,呼气时丹田收缩。
越自然越好。
这时候呼吸或短或长,或快或慢,都不要管它。
丹田收缩。
保持自然呼吸。
越自然越好,然后把觉知力扩展到全身。
吸气时身体膨胀,呼气时身体收缩,随着呼吸觉知,身体膨胀收缩,自然地膨胀。
不要刻意,我们只是旁观者,如实觉察就可以。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身体的烦躁,急躁,还有身体的冲动都缓慢了下来,缓和了下来。
身体是非常舒服的,身体也是非常轻松的。
全身放松。
绝知随着呼吸,身体膨胀,收缩,收缩膨胀。
越自然越好。
放松。
万缘放下,担忧的事情,放下让自己焦虑的事情,放下万缘,放下全体,放下一切,放下。
身体膨胀收缩,这个时候呼吸会变得悠长,身体很舒服。
身体很轻松。
然后内心非常的愉悦。
内心有无尽的欢喜自然涌现出来,这是自己内心稍微安静的结果。
因为心洗净,因为平时我们有太多的担忧和焦虑,这个时候全体放下内心喜悦。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3122e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f.png)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因是子是武进蒋维乔先生的别号,他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于1914年出版,以后又经多次修订出版。
其功法有“世间禅”之称,曾风行海内外,颇有影响。
现择要介绍于下:一、调身法:1、功前调身:学习静坐的人,平时行住坐卧须极其安详。
若带动粗暴,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以人静,所以坐前要注意修养。
2、功中调身: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凳子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坐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亦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右掌背贴于左掌面,贴近小腹,轻放于腿上。
然后,身体左右摇晃七八次,遂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使鼻与脐垂直相对,不低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浊气,吐毕,舌轻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三至七次。
然后,闭口,唇齿扣合,舌轻抵上腭。
再微闭双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倾斜,应随时微微调整。
3、功后调身:坐毕之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使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相互摩擦生热后,擦两眼皮,然后闭眼,再擦鼻部两侧,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抚摩头胸腹背手臂腿足,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时,方可随意活动。
二、调息法1、功前调息:日常应注意鼻息的出人不可粗浅,要从喉经胸渐达腹部。
2、功中调息:人坐时,息不调和,心则不定。
所以,必须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反复调练,久久纯熟,呼吸自然调和。
3、功后调息:坐毕,开口吐气,待身体内热降低,恢复到平常状态之后,才可随意活动。
三、调心法:1、功前调心:平时一言一行,必须把意放在心内,勿令弛散,久久自然会使妄心调伏。
2、功中调心:入坐后,每有两种景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
一般初学静坐之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
治散乱的方法,就是放下一切,不予理睬,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之中,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纠正昏沉的毛病。
可提起意念,意注鼻端,使精神振作,即可避免。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第一章绪言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第一章绪言](https://img.taocdn.com/s3/m/3b56b8c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1.png)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第一章绪言
展开全文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蒋维乔
第一章绪言
写这书的本意,是有鉴于我国上古一直传到如今的医疗预防法极有价值,不过遗下来的书籍,满纸是阴阳五行、坎离铅汞等代名词,叫学者没有方法去了解,理论又涉于神秘,所以不能广泛流传。
我本想写一册明白晓畅的书,公诸当世,然没有功夫,搁置多年。
到一九一四年(我那时四十二岁)看见日本流行的《冈田式静坐法》,他说这是他发明的,我乃不能再自迟回,于是写了一册《因是子静坐法》公世。
静坐两字,我国人老早用过,宋朝理学家,多用静坐功夫;明朝袁了凡有《静坐要诀》一书行于世,实在与“禅定”的意味相同。
不过静坐这两个字很为响亮,通俗易解,我也就取用这个名词。
人们本有四种威仪叫行、住、坐、卧,惟有坐的时候,全身安定,最容易下手,所以不论道家、佛家,都采用趺坐的方法;平卧时候,也可作这功夫。
功夫到极其纯熟,走路时,停住时,也能够动中取静,心不外驰,那是不容易的。
我的原书出版以后,销路极广,大约到一九一八年(我那时四十六岁),我又采取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撰成《静坐法续编》公世。
两书不胫而驰,重版数十次,到如今又经过三十六年(我现年八十二岁)积了不少经验,证实了“奇经八脉”的通路,可以供医疗预防的参考。
这书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加以说明,但比前两书丰富得多。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8e31ec26fff705cc170aec.png)
《因是子靜坐法》《因是子静坐法》-写作原因蒋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内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内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内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
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
为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
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
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
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蒋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
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
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
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
不敢以空言欺人也。
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如此,国几不国也。
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
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主要内容《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
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
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一、静坐前之准备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
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
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
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一)坐式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l、仰卧。
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
然无起云音,亦即一妄念也。
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内视术。
常人两目之所视。
均注乎予物,罔有能返视其内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
郭沫若静坐治疗失眠
![郭沫若静坐治疗失眠](https://img.taocdn.com/s3/m/f7522e7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f.png)
郭沫若静坐治疗失眠郭沫若是我国的⼤⽂豪,这已为世⼈所晓。
然⽽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产⽣过⾃杀的念头,这恐怕鲜为⼈知了。
那是1914年正⽉,郭沫若离开祖国,东渡扶桑。
同年6⽉,他在⽇本考上了东京第⼀⾼等学校,是年22岁。
此时的郭沫若孜孜不倦,刻苦神经衰弱,⼀夜只能睡三四个⼩时,还不攻读。
可以说,为了学业,到了废寝忘⾷的地步。
可是不到⼀年,他便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时为恶梦所苦,他头脑昏碳,前看后忘,差点成了“失去记忆的⼈”。
如此的折磨,使他⼏乎想⾃杀。
⼀天,他偶然去东京⼤街散步,在⼀家旧书店⾥,⼀部《王⽂成公全集》引起了他的注意。
王⽂成公就是王阳明,这位明朝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所创⽴的阳明学派影响极⼤,当时已流⾏到⽇本。
郭沫若⼆话没说,当即买下了这部⽂集。
他回到居室,便潜⼼研究起来。
不知是对这位主⽂成公的特殊崇拜,还是他⾃有⼼病所致。
郭沫若的双眼在王阳明的“坐忘之说”前停住了。
“坐忘”即“静坐”,他⼜细看了⼏遍,便浮想联翩起来,倏地他滋静坐的念头。
他⼜结合⽇本的《冈⽥式静坐法》开始了静坐锻炼。
⽣出静坐《冈⽥式静坐法》,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各静坐30分钟, 第⼆天,他来到坊间,在那⾥买到了《冈⽥式静坐法》就这样,不到半个⽉,奇迹发⽣了,郭沫若的睡眠⼤有好转,睡得⾹甜,梦也少了,胃⼝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郭沫若⾼兴啊,他简直不相信“坐”果真会有那么好的功效。
⽣命在于运动,⽣命也少不了静⽌,动者养形,静者养神,静坐是⼀种独特的、⾮常好的养⽣⽅式。
我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都讲究静坐,道家叫练⽓功,佛教叫禅坐。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归于凝定,⼼定则⽓和,⽓和则⾎畅,所以静坐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修⾝养性,延缓衰⽼。
静坐以清晨或临睡前为宜,周围环境宜清静、通风良好,每次30分钟,⼊静后要特别注意放松头部和⾯部。
坐完后,互搓双⼿,使之变热,再按摩⾯部以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逸事渐渐被⼈遗忘了,但郭沫若⽤的“静坐法”却为许多⼈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法系冈田虎次郎生前创始的一种心身修养法。
想要学习此静坐的人,首先必须知道两件事:一是姿势要调正;二是呼吸要调好。
这是练静坐的两大法门。
姿势和时间冈田式静坐法主要采用日本跪坐式练功,上身要求正直,腰臀下沉,入力小腹。
跪坐中,脚麻痛,可活动活动,换换脚,坚持静坐数日后即可克服。
跪坐时,臆想自己像个不倒翁,入力小腹,上虚下实。
但肘骨最下部分要放松,要含胸,这样才能小腹充实。
含胸,和立正时的胸的姿势正相反。
静坐时,两手放的位置和握法不拘,但要放松,不可用力握手。
头正直,眼轻闭,闭口,要鼻吸鼻呼。
静坐的时间愈长愈好,但起码每次要坐三十分钟,每天坚持,必有显效。
练功可在早晚或其他方便时间内进行,但最便于入力小腹的时间是在饭后(关于日本跪坐,还有不少细则要求,这里从略,其余部分均全译——译者注)。
晚睡前,哪怕进行短时间的静坐,然后入睡也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如果能坚持在早晨起床后静坐为主,晚间睡觉前静坐为辅,每天坚持进行两次练功,则更有效。
静坐时胸、腹、臀的姿势,在日常行、住、坐时也要保持不变,时刻注意。
平时要心平气和,意念集中,这样身体方能松沉,血液循环才能旺盛,静坐也才会最舒适。
否则,意念散漫,身体姿势自然不整,从而血液循环也必然不畅,感觉不适。
呼吸方法姿势和呼吸,对静坐来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呼吸如果不健全,亦即呼吸未调好,不可能体会到静坐的真正的妙趣。
冈田式静坐法的呼吸,与大多数日本人的习惯正相反,所以首先要练好呼吸。
冈田式呼吸法,在呼气时,小腹凸出,坚实,有力,而胸部是虚的,亦即要虚胸实腹,使气呼得缓慢匀调。
在吸气时,要扩胸收腹,亦即胸膨胀,小腹微内收。
但扩胸时,小腹也并未虚,重心仍在小腹,仍要不断充实小腹。
冈田式呼吸法,吸气时间短。
整个呼吸如做得正确,异常平静,别人却不易觉察出来。
日本大多数人的呼吸与此相反,即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
所以练静坐首先必须改变呼吸习惯(即把顺腹式呼吸改为逆腹式呼吸——译者注)。
静坐的呼吸与深呼吸完全不同,它不像深呼吸那样要求多吸气,故意使胸部伸缩(相反,对扩胸是不加意进行的)。
吸气要领:吸气要短促,但鼻息不可出声,吸气时扩胸并适当收腹,收腹要自然,不可人为地加意进行。
吸气时不必力着肋骨最下部,也不可用力勉强扩胸。
呼气要领:呼气要细长匀静。
至于多长为好,并无一定,只要求量力而行。
呼气细长得使人觉察不出来为上策功夫。
呼气时,脐下一寸五分(约5厘米——编者注)处是全身力量的集中点,并随着呼气的进行,向此处用力的强度也要逐步加大,同时推进。
静坐反映:一旦姿势摆好进入静坐,就不要想任何问题,就不要有任何期求。
例如想治好病、想增进健康的想法以及其它一切杂念,都应摒弃,只专心致志于入静,无思无念。
静坐日久,体内可能发生一种动力,使身体自然
地动摇起来,动摇的样子,因人而异。
人们常常误解,认为动起来就算进了静坐之门,所以不少人就习惯地动起来,但腹力减弱了,因此,即使发生动摇,还是尽量把它抑制下去为好。
静坐虽久,但也有人丝毫不动的。
对此不必介意,更不可追求,不可把动看成是静坐的目的之一。
大多数人证明,静坐有下列效果:心平气和,精神爽快,顾虑减少,烦闷消除,毛发光泽度增加,皮肤润泽,凝肩解除,大便通畅,睡眠良好,头痛、喘息、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脚气等病都治好了,肠胃健全,分娩较易或胎儿壮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