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静坐法

合集下载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儒、释、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形式一样,但内容截然不同,佛教的打坐要入定,道教的打坐要导引、吐纳,而儒家是追求在静坐中反思、格物。

先说姿势。

儒家的静坐可以分为坐、盘、卧三种姿势,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式”。

第一种姿势,正襟危坐。

可以是坐椅子,或是坐在别的什么高的东西上面,腿自然下垂并接触地面,两腿不并拢,也不要离开太远,两腿间的距离以两拳左右为宜。

要领主要是两点。

第一,把脊柱放直。

那么脊柱怎样能放直呢?想象着头顶百汇穴的位置,有一种力量向上吸着,这叫头上的虚灵顶劲,当然不要真的用力,只要有这样的意念就好了。

不要僵硬地用力,而是用这种意念去调节你的身体,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力量,在这种意念下以柔和的力量调正身体,脊柱自然就正直了。

同时你的脑袋不能跟着这种吸力走,不能仰头,要含着下颌,颌下能容拳,就是你的下颌底下得能放进你的拳头,或者说,如果有一个你拳头大小的球放在你的颌下,你要能把它夹住。

关于放正脊柱,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屁股坐的不能太靠前。

屁股一靠前,人自然就要塌腰,一塌腰脊柱就直不了啦。

你将屁股向后挪一挪,屁股撅出去之后,再顺势将上身坐直,基本上就不会塌腰,脊柱就是正直的。

这是第一要领。

第二个要领就是一个字,松。

追求身体的放松,三个位置的放松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肩。

手放在膝盖上肩就自然可以放松。

如果你坐的椅子有扶手,手也可以放在扶手上。

不管手放在哪里,基本点是不能让两肩架起来,必须让肩能松下去,这样身体才能松下来。

其次是胸,最后是腹。

这三处的松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三处的松是有连带关系的,肩如果紧,胸肯定是松不了的;胸如果紧,腹肯定是松不了的。

按内家拳的说法,要松肩、空胸、实腹。

不能挺胸收腹,这绝对是大忌。

打坐如果挺胸收腹,像军人站军姿似的,绝对放松不下来。

打坐的要求与站军姿正相反,要求空胸、实腹。

肩松下来之后,你发现胸的位置是空的,悬空的,空荡荡的感觉,这就对了。

静坐之法

静坐之法

静坐之法第一步收心求静歌诀初打坐练静功,全身内外要放松。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两忘万籁俱,形神俱妙乐在中。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脸似蚁爬丹田暖,口满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面舒筋气,全身上下搓一遍。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具体用法详说:收心求静:又谓炼己①,也称小还虚②,就是道家的修真养性③,打坐参禅④。

也是性命双修的基本功。

入坐前,换上宽松的衣服,使全身内外先放松。

再将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佳,亦乐在其中为准绳,这样才能帮助入静。

取坐势:在床上,沙发上,椅凳上皆可。

调好室内温度,慎勿着凉感冒。

打坐时的方向:应面向正东或正南⑤。

夜间可面向窗户亮光处,以免神昏易睡。

坐功要领:盘膝端坐,脚分阴阳(男女有别),手掐子午(男女有别),二目垂帘(男女有别)。

眼观鼻,鼻观心。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

呼吸绵绵,微降丹田。

心神意念守祖窍,三花聚顶秋月圆。

下座拂面捂双眼,浑身上下搓一遍。

伸臂长腰舒筋气,静极而动一阳现。

要领详解如下:盘膝端坐:盘膝有单盘,双盘,五心朝天之分。

初学者可采用自然单盘,不要勉强。

所谓端坐,是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与会阴称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

须知松则气顺,百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

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脚分阴阳:盘膝时左脚属阳在外,右脚属阴在内,为阳抱阴。

但不是绝对的。

对此不必太拘泥。

只是一个约定俗称而已。

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

右手大拇指进入左手内掐住左手无名指的根部,子位。

两手相抱放在小腹部。

这是阴抱阳,同上阳抱阴,合称:子午八卦连环诀⑥。

但必须说明,掐子午不等于掐诀念咒。

因子午两脉,通手臂寸关尺,而寸关尺之脉通心,心通脑。

掐子午是为了减轻动脉对心的撞击,使其少生杂念,有助于入静。

故丹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是也⑦。

二目垂帘:即是二目似闭非闭,微开一线同观鼻尖,看似对眼。

但不能太闭,否则会神气昏暗;也不能太睁,否则会神光外驰。

神奇的儒家静坐功黛玉中暑与香薷饮

神奇的儒家静坐功黛玉中暑与香薷饮

龙源期刊网 神奇的儒家静坐功/黛玉中暑与香薷饮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7期神奇的儒家静坐功文/曲镌儒家静坐功是儒家旨在促进修身养性的一种形骸养静法,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庄子·内篇·大宗师》里就记载有静坐养生术。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向孔子汇报说“‘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回向先生汇报他的进步,是学会一种叫“坐忘”的功夫,这种功夫能忘记肢体的存在;能丢掉聪明,能离开身体,除去心智,同大道混同相通。

所谓“坐忘”就是“静坐而心亡”。

《庄子·内篇·齐物论》勾画了先秦儒家们的“坐忘”形象:“隐机而坐,仰天长嘘,答焉似丧其偶。

”就是倚案(一种短桌)而坐,朝天慢慢地吐气,身体端庄不动,如同死寂一样;思想也空寂清静,排除了一切世事的骚扰,如同心亡一样。

平心而论,在儒、释、道形骸养静的三大流派中,儒家养静术要浅薄的多,但是,儒家的养静术却又通俗、简易、实用得多。

所以形成如此特点,乃在于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学派,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修身。

这个“身”,包括身体、道德与学问三个层面。

《周易》的《巽》卦,在“修身”方面,为儒家提供了指南。

其“巽”,即象征顺从——顺天道(自然)与君王;但又强调“贞”、“位正中”,以“刚健”之德为勉。

而《巽》卦之义,则在持正不阿,在有所作为。

落实到养静术上,因为心怀天下,就当然不会拘泥于时间、地点、坐的形式,只要坐得安适,思想寂灭就可。

黛玉中暑与香薷饮文/朱本浩《红楼梦》第29回写到,贾母、凤姐、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去清虚观打醮,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一,天气却已渐炎热。

黛玉由于体质虚弱又经常患病,对外界闷热的气候天气极不适应,结果中暑了。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因是子静坐法》-写作原因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

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

为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

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

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

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

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

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

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

不敢以空言欺人也。

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如此,国几不国也。

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

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主要容《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

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

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一、静坐前之准备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

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

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

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一)坐式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l、仰卧。

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

然无起云音,亦即一妄念也。

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视术。

常人两目之所视。

均注乎予物,罔有能返视其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

儒家修心方法

儒家修心方法

儒家修心方法
儒家修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知止”、“定”、“静”、“安”、“虑”五个步骤来达到修心目的。

1.“知止”: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知道自己的
行为和言语的界限在哪里。

2.“定”:通过内省和反思,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受外界干扰,
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判断。

3.“静”: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受外
界干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判断。

4.“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反思,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更加符合道
德规范,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5.“虑”: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使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
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此外,儒家还强调内省、自知、自制、自省等个人内在的修养,以及仁爱、忠诚、礼敬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同时,儒家也注重实践和实践中的感悟,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养。

总之,儒家修心的方法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反思,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实践和实践中的感悟。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非常言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意思是说:沉静下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

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修养方法,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秉持的一个基本准则。

“静坐常思己过”,是一种自我修身、自我反省的功夫。

它要求我们在静下来的时候不要去想别的东西,不要有私心杂念,而要考虑自己有什么过错,想想自己在做人和处事方面有哪些失误和不足的地方。

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减少自己的失误,从而加快实现人生目标。

“闲谈莫论人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金科玉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还可以,如果说别人的坏话,一是不够道德,二是于己于人都没有什么好处,只不过是痛快痛快嘴而已,弄不好伤了别人还伤自己,这又何必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很多“长舌妇”,他们整天就喜欢说三道四,毫无事实根据地凭空捏造,或者到处传播流言飞语,结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有个妇人在别人面前搬弄一个邻居的是非,没过几天,这件事在当地就人尽皆知了。

事件的主人受到了很深的伤害。

后来,搬弄是非的妇人得知这件事纯属无中生有,她非常后悔,于是去求一位贤达的老者,希望寻求一个补救的方法。

老者说:“去集市上买只鸡,叫小贩杀了。

回家的时候,把鸡毛一根一根地拔下来,一路走一路撒。

”尽管妇人对这个建议感到很惊奇,但还是照做了。

第二天,妇人又去见那位老者,老者说:“现在你去把昨天撒在路上的那些鸡毛全部捡回来,然后拿到我这儿来。

”妇人循着原路回去找,令她失望的是,那些鸡毛早就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花了几个小时的工夫,她才捏着好不容易找到的3根鸡毛回去了。

“看到了吧,”老者说,“这些鸡毛撒出去不费吹灰之力,找回来却已经不大可能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仅是一种内在修养,更是人际交往的一条准则。

然而,能够做到的人很少。

许多人都喜欢“八卦”,在背后议论其他人的事情,有的是有心为之,有的则是无心之失。

第二讲 静坐养心

第二讲 静坐养心

第二讲静坐养心讲三个问题:先儒谈静坐、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儒家静坐的方法一、先儒谈静坐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养身心的工夫。

宋明以来,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性的修炼。

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养心工夫。

张载、二程、朱子、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非常重视静坐。

静坐是儒家养心的重要工夫和方法,跟本体论(基础)、心性论(修炼)、境界论(效果)密切相关。

理学家都重视内在心性的修炼,把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转向内在心性的修炼,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行工夫。

张载论静坐。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

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解。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不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子全书》卷六)关学创始人,《西铭》《正蒙》。

二程论静坐谢显道(即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

明道(陈明道,大程,程颢)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

盖若行之。

”请问焉,曰:“且静坐。

”伊川(小程)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二程外书》卷十二)。

心口一致暇日静坐,孟敦夫、张思叔侍。

伊川指面前水盆曰:“清静中,一物不可着。

才着,物便摇动。

”(《二程外书》卷十二)为学贵静,唯有心若止水,方能悟得真知。

才能深入本质,很快地把握精髓。

李侗(延平,朱熹的老师)论静坐所谓静坐,只是打迭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

道理既出,心下愈明矣。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默坐澄心,静中体验未发之中(龟山门下道南的心法)。

二程的学问,它是通过杨时传到福建来。

当时,他(明道)目送杨时回去的时候,说吾道南矣,所以叫道南一脉。

他们的心法就是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未发之前处于中和状态,发出来就是七情六欲,未发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心的本体。

静坐要诀 - 袁了凡

静坐要诀 - 袁了凡

静坐要诀 - 袁了凡著静坐之诀,原出于禅门,吾儒无有也。

自程子见人静坐,即叹其善学。

朱子又欲以静坐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而儒者始知所从事矣。

昔陈烈苦无记性,静坐百余日,遂一览无遗。

此特浮尘初敛,情气少澄耳。

而世儒认为极则,不复求进,误矣。

盖人之一心,自有生以来,终日驰骤,逐物忘归。

动固纷纷,静亦扰扰。

稍加收摄,使觉朗然。

中间曲折,无明师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为足,或反成疾患,余实哀之。

大都静坐之法,其修也有从人之阶,其证也有自得之实。

一毫有差,永不发深禅定矣。

吾师云谷大师静坐二十余载,妙得天台遗旨,为余谈之其备。

余又交妙峰法师,深信天台之教,谓禅为净土要门。

大法久衰,思一振之。

二师皆往矣。

余述其遗旨,并考天台遗教,辑为此篇,与有志者共之。

辨志篇凡静坐先辨志。

志一差,即堕邪径矣。

如射者先认的,的东而矢西,其能中乎?天台有十种邪修,今约之为四。

如学者为名闻利养,发心静坐,则志属邪伪,因种地狱矣。

如为志气昏愚,欲聪明胜人而静坐,则属好胜之志,种修罗之因。

如畏尘劳苦报,慕为善安乐而静坐,则属欣厌之志,种人天之因。

如不为名闻利养,不为聪明善业,专为千生万劫,生死未了,惟求正道,疾得涅槃而静坐,则发自了之志,种二乘之因。

此等学者,善恶虽殊,缚脱有异,其为邪僻,则一而已矣。

若真正修行,只是仁之一字。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明明德于天下是也。

释迦牟尼,以夏音释之,即是能仁二字。

菩者,觉也、度也。

萨者,有情也、众生也。

菩萨二字为觉有情,又为度众生。

佛氏惟菩萨为中道。

罗汉出三界之外,成不来之果,而佛深厌之,斥为焦芽败种,以其不度人而自度耳。

《楞严经》云:有一众生不成佛,永不于此取泥洹。

又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即名为报佛恩。

其旨深矣。

或曰:如此,与墨子兼爱何别?答曰:为我兼爱,皆是好事。

兼爱是仁,为我是义,岂非美德。

所恶杨墨者,为其执一耳。

执为我则不知兼爱而害于仁,执兼爱则不知为我而害于义,故孟子恶之耳。

古之学者为己,儒者何尝不为我。

儒家的静坐养心法

儒家的静坐养心法

儒家的静坐养心法
作者:朱人求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3期
静坐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功夫法门,这个功夫是指为达到某种理想人格,依据某些诀窍,运用意识,通过反复锻炼纯化身心,从而引发内在力量,使身心发生“与道合一”的实践手段。

古人静坐时会在眼前放一盘水,然后坐在那里,期望自己的内心就像这盘水一样,不受任何干扰。

儒家的静坐很随意,可以端坐在椅子上,也可以靠着椅背,选择自己舒服的坐姿就好。

眼睛要平視前方,挺胸收腹,内心平静,手随意地放到腿上,然后闭上眼睛,心里什么也不想。

静坐15~30分钟后,收功。

然后睁开眼睛,把掌心搓热,做个洗脸的动作。

静坐后会感觉神清气爽、精神抖擞。

开始静坐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无法收心的问题。

这时候可以通过数自己呼吸的次数来集中注意力,让心静下来。

其中,顺式而呼就是很自然的呼吸。

还有一种逆式呼吸,是吸气的时候小腹收起,尽情吸取大自然中新鲜的空气;呼气的时候放松,小腹鼓起,把体内的浊气排掉。

这种方法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5~30分钟,通过调息:意守丹田,持之以恒,可以取得安神健体的功效。

儒家静坐

儒家静坐
由于阳明学在形上本体的论说方法上以及入手静坐修习的工夫上(“息思虑”,“省察克治”与佛家的止观法门异曲而同工)同禅佛学颇有相似之处,故招致人称之为“阳明禅”。但其实静坐修养一法并非完全来自佛家,先秦之前的先儒学问于这方面亦是有着丰厚资源的。
通观整个阳明的学问,若以其静坐法近于禅门止观尚可说过去,而其“知行合一”“事上磨”等学说则离禅甚远了。因此阳明学之被称为阳明禅实在是只见其似禅之一面,而不见其非禅之另一面。其实,阳明先生的养静工夫便是儒家的养静工夫,阳明先生主张的静坐便是儒家的静坐,这是不可辨的。 这里,吾将从阳明禅的话头引出儒学修道中的养静工夫这个话题。在以下的论述中读者庶几可见儒学工夫之一斑,至于阳明学是禅抑或非禅,读者亦可自去结论。
追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儒都是有极深极湛的定静修养和静坐工夫的。翻开儒家的经典,我们亦不难发现儒家在这方面的资源其实是很深厚的。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考证古代的先儒们是如何具体地操持静坐工夫的,但是,从他们的言行中却可以推知他们是非常重视定静修养的。
最早的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篇开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当中的“明”指虚灵不昧,“止”指不迁,“定”指有所指向,“静”指心不妄动,“安”指定静泰然,“虑”指处事精当。试问,这既是心理素质,又是智慧品质,又是道德素养的“明”、“止”、“定”、“静”、“安”、“虑”从何而得?别的暂且不说,这养静工夫便是一直截了当;简单易行的进道法门。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以“良知”为最高之根本,其学问又讲“致良知”,这一“致”字,既是学问,亦是工夫。其“知行合一”的教法更是指出学问工夫须打成一片,圆融不二的津梁。
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为良知,即是道。但是这个本体之道却是不可以用语言、概念讲清楚的。阳明曰:“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不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此番玄妙之谈已经说明了道(良知)是难以用语言说理的方法去接近的。但是儒学修维之最后目的又必须是致良知,是达道。那么,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去接近这个超言绝相的道(良知)呢?这自然就引出了阳明心学中的修养方法。

因是子静坐法(简要版)

因是子静坐法(简要版)

因是子静坐法(简要版)中国几十年来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对于防病治病,有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它发掘出来,为人民造福。

《因是子静坐法》是由气功老前辈蒋维乔1914年写成的,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了。

现将这一功法简介如下:1、调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也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迭在左掌上,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左右摇动身体7—8次,端正身体,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成一直线,不抵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7次,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低上腭。

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

坐毕,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躯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互相摩擦生热,擦两眼,然后闭眼,再擦鼻及两侧,再以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手臂、双腿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

2、调息调息和调心实际上与调身同时并行的,分开来讲的目的是叙述方便。

调息是要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数至十,反复循环。

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可再从头数起。

不断修炼,久久纯熟,自能息息调和。

3、调心调心是要使妄心调伏。

大凡初学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乱,支持不定,应放下一切,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

如出现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

也可用数息法,使心息相依,则两者均可避免。

练此功时间最好选择在子时(23—1时)与寅时(3—5时),地点最好是静室,每天练功3—4次,每次30—40分钟,习练本功法一般1个月左右可以见效。

3—4个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状,但此后每天仍宜坚持练功20—30分钟,以资巩固。

儒家静坐方法

儒家静坐方法

儒家静坐方法
儒家静坐是一种传统的冥想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打通人体经络,增强身体健康和精神力量。

首先,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保持身体舒适放松,直接坐在椅子或地板上,注意保持身体直立,双手自然摆放于大腿上。

开始时,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完全放松,通过深呼吸放松整个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断观察呼吸的流动,让呼吸变得平稳而深沉。

在坐禅中,要注意控制内心的情绪和思维,要把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让思维停在某个点,不偏离,不发散。

坐禅应该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受到干扰,对于初学者来说时间不应该过长,可以从5分钟开始练习,逐渐提高到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坐禅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放松身心,更是让我们能够伸缩自如地掌握情绪和思维,让我们得到更加清晰的视野和安宁。

闲谈儒家静坐工力

闲谈儒家静坐工力

闲谈 儒 家静坐工 力
※ 曲 镌
儒 家 静 坐 功 是儒 家 旨在 促进 修 身养 性 的 一 种形 于时间、地 点、坐 的形式 ,只要坐得安适 ,思想寂灭就 骸 养静 法 ,其 历史可 谓源远 流长 。 《 庄子 ・ 内篇 ・ 大 可 。
宗师 》 里就记载有静坐养生术。有一次 , 孔子的学生
息轩”云 : 相 通。所谓 “ 坐忘”就是 “ 静坐而心亡 ”。 《 庄子 ・ 内 诗题 “
篇 ・ 齐物论 》勾画 了先秦儒家们的 “ 坐忘 ”形象 : “ 隐
机 而坐 ,仰天长嘘 ,答焉似丧其偶 。”就是倚案 ( 一种
无事此静 坐 ,一 日似 两 日。
若活七 十年 ,便是 百四十
Hale Waihona Puke 短桌 ) 而坐 ,朝天 漫慢 地吐气 ,身体 端庄不动 ,如同死
我们随时在消耗精力, 方式有二 : 一是火, 包括 囊 中的生长 ;其效果 是 “ 诸病 自除 , 障渐灭”。他在 认为, 诸
《 养生说 》中描 绘了这 一运 动所带 来 的幸福状 态和 心 嗔 、爱 、愁等一切情绪干扰 。二是 水 ,包括汗 、泪 、屎 灵平衡的快愉 。 尿等等 。而在道家 的宇宙论 中 , “ 虎”代表火 , “ ” 龙 苏东 坡 的静坐 虽融进 瑜伽 法 ,但 却纯粹 采用 中国 代表水 ,心控制火 ,肾表现 水 陛。苏东坡说 ,火代表 正 传统 的盘 足式 ,没有瑜 伽 中弯腰 、曲腿 、弯 颈等大 动 气 ,因此人心控制身体的时候 ,行为 自然正直无欺 ;反 作 。他 的静 坐 ,还融进 了道 家养 生术 中定 时吞唾 液的 过 来说 ,一个 人 的机能受 肾脏 系统 ( 包括 性器 官 )操 方法 。他 曾上 书给张方平 , 介绍 自己的修行法 :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因是子静坐法》-写作原因蒋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内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内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内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

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

为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

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

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

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蒋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

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

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

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

不敢以空言欺人也。

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如此,国几不国也。

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

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主要内容《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

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

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一、静坐前之准备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

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

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

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一)坐式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l、仰卧。

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

然无起云音,亦即一妄念也。

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内视术。

常人两目之所视。

均注乎予物,罔有能返视其内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因是子是武进蒋维乔先生的别号,他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于1914年出版,以后又经多次修订出版。

其功法有“世间禅”之称,曾风行海内外,颇有影响。

现择要介绍于下:一、调身法:1、功前调身:学习静坐的人,平时行住坐卧须极其安详。

若带动粗暴,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以人静,所以坐前要注意修养。

2、功中调身: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凳子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坐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亦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右掌背贴于左掌面,贴近小腹,轻放于腿上。

然后,身体左右摇晃七八次,遂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使鼻与脐垂直相对,不低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浊气,吐毕,舌轻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三至七次。

然后,闭口,唇齿扣合,舌轻抵上腭。

再微闭双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倾斜,应随时微微调整。

3、功后调身:坐毕之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使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相互摩擦生热后,擦两眼皮,然后闭眼,再擦鼻部两侧,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抚摩头胸腹背手臂腿足,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时,方可随意活动。

二、调息法1、功前调息:日常应注意鼻息的出人不可粗浅,要从喉经胸渐达腹部。

2、功中调息:人坐时,息不调和,心则不定。

所以,必须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反复调练,久久纯熟,呼吸自然调和。

3、功后调息:坐毕,开口吐气,待身体内热降低,恢复到平常状态之后,才可随意活动。

三、调心法:1、功前调心:平时一言一行,必须把意放在心内,勿令弛散,久久自然会使妄心调伏。

2、功中调心:入坐后,每有两种景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

一般初学静坐之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

治散乱的方法,就是放下一切,不予理睬,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之中,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纠正昏沉的毛病。

可提起意念,意注鼻端,使精神振作,即可避免。

道家、佛家、儒家静坐之比较

道家、佛家、儒家静坐之比较

道家、佛家、儒家静坐之比较“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此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自然、静谧之境,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静坐”似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向往——王维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道家之静坐:坐忘、体道虽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未直接使用过“静坐”一词,但《道德经》中关于“静”的论述却不在少数,如“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重为轻根,静为躁根”“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等等。

及至庄子,“静坐”真正朗显出来。

庄子在《齐物论》开首处描述了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场面——“隐机而坐”即是“静坐”。

子綦静坐后,对天长嘘。

侍候子綦的子游看到子綦静坐后“形如枯木”的变化而问其原因,子綦答道:“吾丧我。

”意思是,在静坐中,我把“我”忘掉了。

“忘我”的境界是道家追求的“道”的境界,按庄子说法,只有“忘我”,才能心无执着,心无执着、无分辨,方可齐是非、齐生死,乃至最终与万物融为一体。

《齐物论》以“庄周梦蝶”结尾:庄周梦中变蝶,醒后却不知是庄周变蝴蝶,还是蝴蝶变庄周,此即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浑沌”之道的境界。

庄子的“静坐”,当然不是如木偶般傻坐,而是隐机而坐。

隐机可谓一语双关,隐机者,既可解释为坐在几之侧,更可理解为隐去机心之义。

隐去机心、人心,便可得道心。

隐者,忘也。

恰如庄子所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当人在静坐中,忘却身外事,乃至忘却“自我”之时,“人欲”则自然被“搁置”,自可得天机一片。

由此可知,道家静坐之核心在于“忘”。

在“隐机静坐”的操作层面上,庄子除简略地提及“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外,并无更为详尽的叙述。

对此,后世的道教作了丰富和拓展。

道教之“静坐”,尤注重养生之术,在“呼吸”上大做文章。

唐人司马承祯作长文《坐忘论》,专门探讨“静坐”之要津,对后世影响颇大。

儒家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自序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身功夫。

先儒习静坐,可溯源自《庄子·养生篇》所载颜回的“坐忘法”。

宋明以还,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境的修炼。

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工夫。

张载言:“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及二程建构理学体系,在心性论中发扬孟子的“养气说”,静坐工夫遂成修身的“第一要紧事”。

程颢曾训诫弟子,“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若要躬行孔孟之道,“且静坐”。

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入南宋,理学形成朱陆并峙的局面,两者虽在心性论上有巨大分歧,但皆以静坐为修身之阶。

陆九渊主“宇宙即吾心”,“六经皆我注脚”,教弟子不必拘束于词章,以静坐发明本心。

朱熹谓静坐可存心,“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至明代,心学之言盈沸天下,经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推广,大江南北的学子率皆静坐,甚者出现束书不读、流入“狂禅”之弊。

静坐之功,经先儒数百年的修习,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儒、道、佛皆有静坐法,但目的不一、修炼各异,三家的静坐路径迥然不同。

道家求坐化升仙、佛家则禅修入定,而儒家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

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心”(朱熹语),只要学者“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如此一二年后,不患不进。

愚今辑各家语录及文章为集,勉乎吾侪修身之志,以虞诸同道不时之需。

古人言治国“道”、“术”不可或缺,修身亦然。

本集先辑诸儒语录,明儒学静坐养心之道;再论静坐之具体法,后汇相关论文供参考,以求“道”、“术”兼备,无有偏废。

一、先儒谈静坐张载(横渠):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

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颜回坐忘与儒家静坐

颜回坐忘与儒家静坐

颜回坐忘与儒家静坐静坐,也称为盘坐、打坐,在道家最早被称为“坐忘”,在佛家被称为“禅坐”、“禅定”。

一提到静坐,一般人会联想到这是道家、佛家的常见修身修炼方法,很少会联想到与儒家有什么关系,但是最早关于静坐的文字记载,却是出自道家的《庄子·大宗师》,记载了一段儒家师徒关于静坐的故事。

原文: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句原文的意思是:孔子问,什么是坐忘?颜回答道:“忘却自己的肢体,去除自身的聪明。

当这种心念离开外在的形体去认知大道,跟道相通,这就是坐忘。

”这便是著名的“颜回坐忘”的典故。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非常认同“坐忘”之说,他在《我说参同契》一书中说:庄子笑我们,所谓静坐,说是“坐驰”,坐在那里开运动会,又想观音菩萨又想西方又想东方,又想转河车又想上下颠倒,在那里忙得很。

所以庄子提到真正的静坐叫做“坐忘”,坐到忘记我忘记身体了,那叫做修道。

在“颜回坐忘”的典故里,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颜回的“坐忘”功夫达致“同则无好,化则无常”境界,孔子谦虚地表示,“也请从而后也”愿意向颜回学习。

颜回是孔子门下的第一大弟子,老师要向弟子学习静坐、坐忘,说明在儒家学派里,静坐是一门比较重要又比较普遍存在的修身修养的功夫。

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静坐功夫,想来也是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

他在龙场悟道中““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静一””,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一方面,是心境和物境两种交互对撞的“生死一念”催生了这种大彻大悟,另一方面,也是阳明先生静坐功夫达致一定境界,放下对身体的接触式体验和依靠大脑的生理性反应,内在的身之灵命的那颗心被唤醒,“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体悟如火山般爆发出来!静坐对于心学的学习与体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作用,知行合一里边的知与行的功夫,都是首先要在静坐状态下才能获得有效感知。

静坐对学生学习的好处

静坐对学生学习的好处

静坐对学生学习的好处2015-07-06 06:50:22其实儒家静坐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朱子(朱熹)谓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三年,无不进者。

尝验之一两月便不同。

学者不作此工夫,虚过一生,殊可惜!”(《高子遗书》卷一)当然,静坐更是直接的帮助学以致用,即道德的培养。

说教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质的,而静坐则可以。

“明道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

盍若行之。

”请问焉,曰:“且静坐。

”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宋]朱熹编《二程外书》卷十二)儒家静坐与佛道两家不同,谷卿(暨南大学)在给《儒家静坐法》写的跋中说,“儒家静坐,志在息心宁神,滤绝平日之浮气,消涤夙昔之躁心。

”《朱子语类》说,“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

”儒家静坐就是为了让平时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显然,静自然能生出理解力,专注力,静能生智慧。

即有助于学习。

这些都无需多说。

都是寻常的道理。

关键是每天的静坐实践。

而且,儒家静坐最为安全,是大众化的静坐方法。

高子(明朝东林党领袖,儒家静坐集大成者)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

”也就是说,儒家静坐没有佛和道家的各种止观方法,不观呼吸等,仅仅就是坐着。

这岂不是最安全。

而且,静坐不仅让心和头脑安静,自然还会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这毋庸多说了。

最后,儒家静坐日久还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这与太极拳等一样。

慢慢会形成一种从容大度、不急不躁、温文尔雅的气质。

其实,学生们应该养成每日静坐的习惯。

好处太多了,而且有儒家几千年的实践。

简单,安全,不用学习,也非宗教信仰和练气功。

仅仅就是人静。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还有网络、手机等分散心神的事物,静则是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我们必须静,否则怎么能学习进步呢?每日静坐半小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

突然又想起去年看到的一篇报道。

“据最新消息透露,英国公立中小学将教导学生打坐、调息,以帮助学生面对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静坐法自序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身功夫。

先儒习静坐,可溯源自《庄子·养生篇》所载颜回的“坐忘法”。

宋明以还,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境的修炼。

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工夫。

张载言:“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及二程建构理学体系,在心性论中发扬孟子的“养气说”,静坐工夫遂成修身的“第一要紧事”。

程颢曾训诫弟子,“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若要躬行孔孟之道,“且静坐”。

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入南宋,理学形成朱陆并峙的局面,两者虽在心性论上有巨大分歧,但皆以静坐为修身之阶。

陆九渊主“宇宙即吾心”,“六经皆我注脚”,教弟子不必拘束于词章,以静坐发明本心。

朱熹谓静坐可存心,“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至明代,心学之言盈沸天下,经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推广,大江南北的学子率皆静坐,甚者出现束书不读、流入“狂禅”之弊。

静坐之功,经先儒数百年的修习,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儒、道、佛皆有静坐法,但目的不一、修炼各异,三家的静坐路径迥然不同。

道家求坐化升仙、佛家则禅修入定,而儒家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

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心”(朱熹语),只要学者“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如此一二年后,不患不进。

愚今辑各家语录及文章为集,勉乎吾侪修身之志,以虞诸同道不时之需。

古人言治国“道”、“术”不可或缺,修身亦然。

本集先辑诸儒语录,明儒学静坐养心之道;再论静坐之具体法,后汇相关论文供参考,以求“道”、“术”兼备,无有偏废。

一、先儒谈静坐张载(横渠):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

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子全书》卷六)程颢(明道)、程颐(伊川):谢显道(即谢良佐)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

明道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

盍若行之。

”请问焉,曰:“且静坐。

”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宋]朱熹编《二程外书》卷十二)胎息之说,谓之愈疾,则可谓之道,则与圣人之学不干事。

圣人未尝说着“若言神住,则气住”,则是浮屠入定之法。

虽谓养气,犹是第二节事。

亦须以心为主。

其心欲慈惠安静,故于道为有助,亦不然。

孟子说浩然之气,又不如此。

今若言存心养气,只是専为此气。

又所为者小,舍大务小,舍本趋末,又济甚事。

今言有助于道者,只为奈何心不下,故要得寂湛而已,又不似释氏摄心之术。

论学若如是,则大段杂也,亦不须得道。

只闭目静坐,为可以养心。

坐如尸,立如齐,只是要养其志,岂只待为养这些气来,又不如是也。

([宋]朱熹编《二程遗书》卷二下)静坐独处不难,居广居,应天下为难。

([宋]朱熹编《二程遗书》卷七)暇日静坐,孟敦夫、张思叔侍。

伊川指面前水盆语曰:“淸静中,一物不可着。

才着,物便揺动。

”([宋]朱熹编《二程外书》卷十二)或曰“惟闭目静坐,为可以飬心。

”子曰:“岂其然乎。

有心于息虑,则思虑不可息矣。

”([宋]杨时编《二程粹言》卷下)谢良佐(上蔡):问:“一日静坐,见一切事平等,皆在我和气中,此是仁否”曰:“此只是静中工夫,只是心虚气平也。

须于应事时有此气象方好。

”(《上蔡语录》卷二)端立、问畅论敬,云:“正其衣冠端坐,俨然自有一般气象。

某尝以其说行之,果如其说,此是敬否”曰:“不如执事上寻,便更分明。

事思敬,居处恭,执事敬。

若只是静坐时有之,却只是坐如尸也。

”(《上蔡语录》卷三)苏轼(东坡):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

盘足叩齿三十六通。

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次想心为赤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

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帷出入均调,即以舌按唇齿,内外漱炼津液,未得咽。

复前法闭息内观。

纳心丹田,调息漱津。

皆依前法。

如此者三。

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

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

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

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

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

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

仍案捉鼻梁左右五七下。

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东坡全集》巻四十四)李侗(延平):所谓静坐, 只是打迭得心下无事, 则道理始出。

道理既出, 心下愈明鹤矣。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须静坐体究人伦, 必明天理。

(《朱子遗书·延平李先生答问》)庚辰五月八日书云:“某晚景别无他,唯求道之心甚切。

虽间能窥测一二,竟未有洒落处。

以此兀坐,殊愦愦不快。

昔时朋友絶无人矣,无可告语,安得不至是耶。

可叹、可惧。

示谕夜气说甚详,亦只是如此,切不可更生枝节寻求,即恐有差。

大率吾辈立志已定,若看文字,心虑一澄然之时,略绰一见。

与心㑹处,便是正理。

若更生疑,即恐滞碍。

《伊川语録》中有记,明道尝在一仓中坐见廊柱多,因黙数之。

疑以为未定,屡数愈差,遂至令一人敲柱数之,乃与初黙数之数合,正谓此也。

夜气之说,所以于学者有力者,须是兼旦昼,存养之功,不至梏亡。

即夜气清,若旦昼间不能存养,即夜气何有疑,此便是日月至焉气象也。

曩时某从罗先生学问,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及一杂语。

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

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唯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

元晦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于此一句(旬)内求之静坐看如何,往往不能无补也。

此中相去稍逺,思欲一见未之得。

恐元晦以亲旁无人傔侍,亦难一来,奈何。

切望随宜摄养,勿贻亲念,为至祷也。

”([宋]朱熹辑《延平答问》)朱熹(晦庵);(静坐)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朱子语类》卷九)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

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心。

(《朱子语类》卷十二)郭得元告行,先生曰:“人若于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见得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闹场中,如何读得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无事静坐,有事应酬,随时处无非自己身心运用。

但常自提撕,不与俱往,便是工夫。

事物之来,岂以漠然不应为是耶((《荅林徳久》,[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一)问:“苏季明问静坐时,乃说未发之前,伊川以祭祀前,旒黈纩荅之据,祭祀时恭敬之心,向于神明,此是已略发,还只是未发”曰:“只是如此恭敬,未有喜怒哀乐,亦未有思,唤做‘已发’不得。

然前旒黈纩,非谓全不见闻。

若全不见闻,则荐奠有时,而不知拜伏有时。

而不能起也。

” ([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二)所说持敬工夫,恐亦不必如此,徒自纷扰,反成坐驰。

但只大纲收敛,勿令放逸,到穷理精后,自然思虑不致妄动。

凡所营为,无非正理,则亦何必兀然静坐,然后为持敬哉。

(《荅李守约》,[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二)问:“习静坐以立其本,而于思虑应事专一,以致其用,以此为主一之法如何”曰:“明道教人静坐,盖为是时诸人相从,只在学中,无甚外事,故教之。

如此今若无事,固是只得静坐,若特地将静坐做一件工夫,则却是释子坐禅矣。

但只着一敬字,通贯动静,则于二者之间,自无间断处,不须如此分别也。

”(《荅张元徳》,[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二)或问疲倦时,静坐少顷可否。

曰“也不必要似禅和子様去坐禅。

方为静坐,但只令放教意思静便了。

([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二)问“某尝学持敬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

如此颇觉有力。

只是瞑目静坐时,支遣思虑不去。

或云,只瞑目时已是生妄想之端。

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只是收聚得,心未见敬之体。

曰”静坐而不能遣思虑,便是静坐时不曾敬。

敬则只是敬,更寻甚敬之体。

似此支离病痛愈多更不曾得做工夫,只了得安排杜撰也。

‘(《荅熊梦兆》,[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二)明道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将已放底心,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逹”。

伊川曰“心本善流,入于不善湏理会”伊川此语,若不知心本善,只管去把定,这个心教在里,只可静坐。

或如释氏,有体无用,应事接物,不得流入不善,是失其本心。

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若此类,是失其本心。

又如心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

([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二)先生问:“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学静坐,痛抑思虑。

”曰:“痛抑也不得。

只是放退可也。

若全闭眼而坐,却有思虑矣。

”又言:“也不可全无思虑,无邪思耳。

”([清康熙]《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七)明道(指程颢)教人静坐,李先生(指李侗)亦教人静坐,看来须是静坐,始能收敛。

(《延平答问》附录)病中不宜思虑,凡百事且一切放下,专以存心养气为务。

但跏趺静坐,目视鼻端,注心脐腹之下,久自温暖,即渐见功効矣。

(《答黄子耕》,《晦庵集》卷五十一)所论为学之意善矣。

然欲专务静坐,又恐堕落那一边去。

只是虚着此心,随动随静,无时无处不致其戒谨恐惧之力,则自然主宰分明,义理昭著矣。

然着个戒谨恐惧四字,已是压得重了,要之只是略着提撕,令自省觉,便是工夫也。

(《答潘子善》,《晦庵集》卷五十一)鼻端有白,我其观之。

随时随处,容与猗移。

静极而嘘,如春沼鱼。

动极而翕,如百虫蛰。

氤氲开辟,其妙无穷。

孰其尸之,不宰之功。

云卧天行,非予敢议。

守一处和,千二百岁。

(《调息箴》,《晦庵集》卷八十五)问先生(指李侗)静坐之说,闻先生颇不以为然,如何。

(朱熹)曰:“此亦难说。

静坐理㑹道理自不妨,只是讨要静坐则不可。

若理㑹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静。

常见先生说:‘旧见罗先生说《春秋》,颇觉不甚好不知到罗浮极静后,又理㑹得如何。

某(朱熹自称)心尝疑之,以今观之,是如此。

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理出。

([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十一)君子终日干干,不可食息,间亦不必终日读书,或静坐存养亦是。

天地之生物,以四时运动,春生夏长,同是不息。

及至秋冬凋落,亦只藏于其中,故明年复生。

若使至秋冬已絶,则来春无縁复有生意。

学者常唤,令此心不死,则日有进。

([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四)为学大要,只在求放心。

此心泛滥无所收拾,,将甚处做管辖处,其它用功总嫌慢。

须先就自心上立得定, 决不杂, 则自然光明四达, 照用有余。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上》)庄齐整肃, 则心便一, 一则自无非僻之干, 存之久而天理明矣(《经筵讲义》,《朱文公文集》卷十五)陆九渊(象山):詹阜民一日侍坐陆九渊,陆九渊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