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与课件配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6张PPT)
皮蠢蠢地笑了。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附近,是清代名园之一。
讽刺侵略者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巨大皇家宫苑。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 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 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 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 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 “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
讽意味。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附近,是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
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
清代名园之一。
3
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为环绕福
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总称,共占地 5,200余亩。
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是世界奇迹;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品味语言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 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 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 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 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 利。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 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 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 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 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但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圆明园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 )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把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
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 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 比,从而表达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细读感悟 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 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 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
作者认为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①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②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 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 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 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 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 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 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 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其是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 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 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 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 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 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 以爱制“恶”。
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 三年》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 欣赏世界各国艺术代表建筑: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圆明园2.圆明园简介: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 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到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了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检查预习1.作者及作品: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他在这些作品里对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2.字音词义三.整体感知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教案+练习+学案)
罗马的斗兽场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 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 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 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 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 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雨果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 希腊
巴特农神庙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 的沧桑之变,战火已经使 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 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 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 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埃及金字塔
埃及是一个极稳定与 保守的文明,埃及建 筑中最为大家耳熟能 详的就是金字塔,金 字塔出现在公元二千 年前,除技术和材料外, 其严密的奴隶制度以 及将法老王视为神祉 的化身,并相信灵魂 不灭,因而造就了伟 大的金字塔。然而, 拿破仑的炮火也曾给 它以毁坏。
颐和园内被毁前的文昌阁(三层,楼顶大钟指向6 点30分。据推测这张照片可能就是在此阁被毁当天或前 一天拍摄的。
圆明园琉璃塔(塔。现已毁)琉璃塔旧址
被毁之后的圆明园海晏堂照片局部
被毁之前的圆明园大水法照片
被毁之前的圆明园大水法照片
维克多· 雨果
(1802-1885) 法国作家,法国 浪漫主义文学的重 要代表。 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 《笑面人》等。
1、读准下列字词注音: 赃(zāng)物 制裁(cá i) 恍(huǎng)若 珐(fà )琅(lá ng) 惊骇(hà i) 瞥(piē)见 缀 (zhuì )满 箱 箧(qiè ) 给 (jǐ)予 琉(liú )璃(lí ) 眼花缭(liá o)乱 晨曦(xī) 劫(jié )掠 绸(chó u)缎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流失的文物仅就绘画而言, 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 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法 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 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 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 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 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 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 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 近13000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简介电影《十二生肖》
圆明园的国宝是如何流落在外的?今天,就让我们打开一卷尘封已久的书信,穿越历史的烟尘,拨开迷雾的困扰,来一场时空之旅。
看ppt展示的海报,兴致盎然的听介绍,随老师一起步入教学情境
纵观文明境遇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雨果所列举的这些文物古迹,除了圣母院,又有哪一个能幸免于难?
观看ppt图片、历史资料、时政新闻
ppt展示文物古迹的现状、二战不设防的巴黎文物完好、梁思成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对保护奈良古建筑的倡议
许我赤子宏愿
读罢此信,掩卷沉思,历史的教训用血与火铸就,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需谨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今日之中国少年又当如何自处?让我们面对五千年华夏,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
教学主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文豪雨果所作的一篇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书信。它与《芦花荡》《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篇章共同构筑了“战争”这一话题。
通过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并形成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师生齐读
配乐,ppt展示《圆明园祭》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分析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2)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再从文中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圈点勾画。
5.全班交流、明确。
教师出示、讲解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相关知识,抽生朗读字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为下一环节学习打好基础。
文本
生字词
A
E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
自制
文本
理清思路
D
B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5
自制
图片
文本
圆明园之美
I
F
感受圆明园的美
4
自制
填表
说明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教师讲解
目标4
学完本文之后,你对雨果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他是一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Array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注意反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1.注音赃(zāng)物箱箧(qiâ)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ã)掠2.学生朗读课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指导朗读并检查字词预习;小组讨论归纳回答。
)学习研讨:1.朗读第三段,找出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具体赞美圆明园的句子,加以品味(指名朗读,学生自读品味)。
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展示圆明园复原图及资料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2. 请把文中第一段中讽刺侵略者的词句画出来,看看有什么艺术效果明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体面”、“出色”、“光荣”、“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注重朗读,体味作者的感情)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3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
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
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
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
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
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
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圆明园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简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远征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档旨在为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及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末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远征行动;•掌握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影响;•学会运用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事件背景19世纪末,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一次远征。
当时,中国政府向外国出口茶叶、丝绸等货物,并向外借出银子。
由于中国政府对外贸易不慎疏忽,外国某些国家对中国逐渐形成了经济依赖的关系,并开始干涉中国的内政。
在这种情况下,1897年,德国、俄罗斯和法国三国联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称为《三国干涉中国公约》。
这次干涉迫使中国政府放弃了对这三个国家的租界和关税特权,同时中国政府还要赔款。
因此,英国和法国开始计划对中国实施军事打击,想要逼迫中国政府迎合它们的利益。
事件经过1898年11月,英国和法国联合远征中国,分别派遣2.5万人和2万人驻扎在山东和广东两地。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包括赔款、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等。
中国政府认为这些要求过于苛刻,因此拒绝了英法联军的要求。
英法联军在此之后开始对中国发动进攻,导致数千名中国士兵牺牲,并有大量平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1901年,英国和法国终于接受了中国政府向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例如支付赔款、撤回驻军等。
影响与反响这次远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导致中国政府在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时不得不临阵退缩。
而英法联军的这种远征行为,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西方列强的不信任。
教学步骤1.介绍事件背景,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2.发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献,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3.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献内容、历史背景等进行探讨;4.汇报分组讨论结果,让学生互相借鉴补充;5.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总结通过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史,同时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启示,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篇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雨果【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
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来畅谈自己的感受,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2、通过学习感受“只有祖国的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摆脱被欺凌的命运”,激发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爱。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身游戏摸鼻子游戏。
(先用右手中指指着自己的鼻尖,当老师发出“头发”、“眉毛”或别的面部的器官时,学生要能迅速指到老师发出指令的器官部位,1分钟内老师快速发出15个指令让学生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以便在以下的幻灯展示中能认真观察图片。
)二、看一组3D复原的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图片。
1、导入语:师:“想一想:这些画面我们有印象吗?还记得小学时我们曾学过的一篇什么文章中就有过类似的图像?”(《圆明园的毁灭》)师:“看到图上的这些图像,你脑海中会闪现什么样的词语呢?”请2-3位学生说说。
师:“那大家想知道原来如梦似幻的圆明园是什么模样吗”出示有原来美景与现今落魄相比的对比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举例:分析雨果在信中提到的“悲剧就是美被撕碎给人看”等核心观点,理解其反对侵略的立场。
(3)语言艺术分析:掌握雨果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观点的作用。
-举例:通过实例分析,如对比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重要性。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文明被破坏的情况?”比如,我们身边的历史遗迹被忽视或损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文明尊重与保护的奥秘。
二、核心素养目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雨果的信,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尊重与保护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增强思维品质: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雨果的观点,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语言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意表达。
此外,今天的课堂小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明尊重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生活中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明尊重的重要性。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雨果的信件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增强爱国情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2024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2024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8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主要围绕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讲解。
详细内容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严重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其经过及主要战役。
2. 分析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认识火烧圆明园事件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难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英法联军和清朝官员,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火烧圆明园为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2. 内容:a.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b. 过程:主要战役、火烧圆明园c. 影响: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
b. 请描述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经过。
c. 请分析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
2. 答案:a.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事件是英法联军在远征过程中,为报复清朝政府的抵抗,对圆明园进行洗劫和焚烧。
c.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大量文物、艺术品流失海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8:第4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理解,积累“震撼、瞥见、劫掠、惊骇”等词语。
4、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mp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
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是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誉为“万园之园”。
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4_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与课件配套)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一、课文导入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二、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3)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案例设计者:楚丽霞学科学段: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阅读雨果的相关作品。
准备多媒体设备和ppt。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一、导入新课用课题直接导入简要回顾历史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二、作者简介雨果简介:对学生掌握的内容作适当补充引导介绍作者和他的作品(学生汇报预习作业)展示重要内容和图片三、通读初知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回答问题默读、跳读,提取信息,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四、具体分析文章第3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雨果铺陈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归纳总结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进行概括归纳板书ppt展示引导学生具体找出表现圆明园瑰丽神奇的句子朗读,品味,感受分析:与国赞美圆明园的根本原因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教师点拨。
归纳五、过渡:由赞美圆明园到谴责英法联军现实和想象的对比思考、分析展示六、具体分析课文第5-10自然段:朗读5-10自然段文字,感受雨果对圆明园遭受劫掠的愤怒之情总结、板书找出一些体现作者愤怒之情的句子进行分析,强调繁育手法的运用板书分析“文明”和“野蛮”两个关键词语的丰富涵义思考、讨论板书七、评价雨果,了解雨果:强调其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思考、回答问题ppt展示八、辅助阅读九、小结文章总结文章深化认识聆听、感受、理解十、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记录作业教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1、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一、课文导入ﻫ知道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3)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3、讽刺侵略者的语句: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因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2)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作用:1\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作用:2\反语。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说明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
三、阅读前三自然段1、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是什么目的?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捧场。
2、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世界奇迹3、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艺术有两个来源:理想和幻想。
雨果认为哪个成就更高呢?幻想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4、ÍÌØÅ©ÉñÃí是什么建筑•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位于雅典的卫城之上,公元前447至前432年建成,原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
°ÍÌØÅ©ÉñÃ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雨果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类比比,意在说明什么?•说明圆明园艺术成就之高。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5、朗读这几句,重音应在哪几个词上?雨果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对比,意在说明什么?说明圆明园艺术成就之高——是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且规模巨大.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6、伏尔泰是什么人?•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7、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一段意在说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说明圆明园在世界上十分著名。
类比法。
8、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你了解这几座建筑吗?能否作一介绍?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的80多座金字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公元前2550年左右建造,高146.5米,底边长约有230m。
用230万块3至30吨重的巨石修筑而成,在巴黎艾菲尔铁塔建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罗马大角斗场在意大利罗马,是著名的罗马建筑文化古迹.建于公元70—82年。
古罗马帝国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为娱乐。
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四周为看台,外墙高48。
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用拱券支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
今仅存残迹。
罗马大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
l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
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
圣坛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
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
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
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9、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圆明三园示意图圆明园大水法遗迹大水法—-东方最大的喷泉清代画家记录下来的圆明园40景清代画家记录下来的圆明园40景清代画家记录下来的圆明园40景圆明园西洋楼历史图片圆明园西洋楼历史图片圆明园西洋楼历史图片圆明园被焚网上资料残垣断壁圆明园被焚详情10、请朗读雨果“想像”圆明园的文字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请解释加红色的词语•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言语来形容。
名,说出。
•依稀:隐隐约约,若有若无.11、归纳: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总评——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与巴特农神庙比较,说明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园中之物: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耗费劳动之巨.•总结: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杰作。
四、阅读4-10自然段1、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在这里怎么理解)反语。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说明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
2、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这两个强盗是谁?•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3、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ﻫ额尔金是什么人?•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他的儿子小额尔金(詹姆斯·布鲁斯),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彻底,更漂亮”是什么意思?这是反语,表示尖锐的嘲讽.文中还有哪些反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ﻫ“治人者”“治于人者”各是谁?这两句话意思何在?•治人者-—政府;•治于人者—-人民.•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强盗罪行,而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雨果以人民的立场区别法国人民与政府,代表人民抗议政府的强盗行径。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6、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ﻫ“破烂”在这里应怎样理解?“破烂”怎能“富丽堂皇”呢?•赃物是否翻译不准确?不妨存疑。
7、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五、拓展延伸:1、老师提示:•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然而雨果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抗议政府犯下的强盗罪行,揭露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2、补充介绍雨果:雨果有多部作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统治者的罪行。
《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
路易·波拿巴政变后,发表反对波拿巴的《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当时社会的罪恶……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3、雨果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近百万件珍宝在海外流浪的图片讨论:这个夙愿怎样才得实现?请你提供方法和法律根据追回失散文物的法律依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公约》中指出: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