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部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和应用不够熟练,影响对物质构成的深入学习。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学生回顾填表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 识,去解答一些问题。
7、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分子: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常见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碳等
离子:氯化钠、氯化钙等 一、分子与原子 1、在物理变化中微粒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微粒的空隙大小;而化学变化中微粒发生改变; 2、不同物质有不同化学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环节二:分子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预习检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
学生回答
呢? 【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分子 和离子。(举例)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 见物质各由什么微粒构成。
【联想与启示】水的煮沸过程和水的电解过 程有什么不同?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怎样的
观察两个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环节三:原子
教师活动 3 【视频】水电解过程的微观模型
学生活动 3
1、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
观看视频
变的又是什么??
交流讨论,组织思考
2、你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电解这个
化学变化吗 【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
【设疑】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
4、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从分子、原子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化学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为什么某些物质容易导电,为什么有些金属会生锈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报告: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相结合,运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等解释化学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原子、离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奥秘。

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和资源,学生将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实验观察、小组合作以及个人研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2. 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实验技能,研究如何进行物质组成的实验观察;4.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会使用不同资源和工具做研究;5.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结构:- 元素;- 化合物。

2. 实验观察与分析方法:- 重量法;- 溶解法;- 气体体积法。

3. 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鉴定:- 颜色变化;- 气体释放;- 溶解特点。

4. 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酸、碱、盐化合物。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法:- 通过操作实验进行物质组成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基本的组成结构;- 教师展示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鉴定过程,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进行鉴定与分类。

2.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规律。

3. 个人研究项目:- 学生选择个人研究项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报告和展示,分享个人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3. 图书和网络资源;4. 多媒体演示和视频资料。

评估方法1. 实验观察和报告评分;2. 个人研究项目的评估;3. 合作讨论和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估;4. 学生对于物质组成内容的理解程度。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奥秘,并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探索知识。

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学生将培养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本专题旨在通过微观角度来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而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通过启发式讲解和模型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和复杂性。

本主题单元共分为三个专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

其中,研究原子和分子是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元素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通过探究研究、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了解如何依据物质的微观组成与性质差异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建立物质的分类观。

的概念形成(2课时)在研究过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在本专题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归纳,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分类和周期表的构成,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设计第一课时:认识元素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研究:介绍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构成。

3.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4.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1.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周期表的构成和作用。

2.研究:介绍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的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实践:通过练,让学生掌握使用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4.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本单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归纳和练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案【篇一: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3、通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2、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co2、o2、h2o、空气等)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导入: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阅读教材第62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回答:(预计答案:物质可分,物质都是由极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如白糖溶于水)提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有那些性质呢?(板书)一、微粒的性质设问: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变干了;漫步花园,闻到浓郁的花香。

这是为什么呢?生:微粒在不断运动。

(板书)1、微粒在不断运动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了微粒能够运动。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继续来讨论和验证这个问题。

探究活动:微粒的运动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本单元主要的化学概念:(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2)分子的性质;分子;原子;(3)原子的构成;(4)离子;离子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学科九年级化学总课时单元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授课人单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课题2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区别和联系,首次从微观角度出发,认识物质,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那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就来认识原子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课题3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在绪言中我们已经对元素有个表面浅显的认识,本节课则将元素的准确定义,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于原子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元素的相关知识。

“元素”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与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属于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在宏观世界中的化学,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的微观世界,学习分子和原子,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去认识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抽象的分子和原子具体化,最后学习元素这一课题,将微观世界的表达,串联起来,完成化学微观世界的构建,帮助学生走在化学的世界里形成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的本质,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用语进行描述。

2.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3.掌握原子的构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以及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4.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养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保持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2.掌握原子的构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以及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3.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领域的重要开始,粒子由于看不到摸不着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了解分子的性质。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并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主要让学生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单元学生通过新课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

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

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

(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学习比较、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进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强化用元素观、微粒观统领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

教学·现场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文|熊杉杉●教学内容原子和分子: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讲解原子核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元素:介绍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原子序数等相关知识,并对元素的定义、分类和原子序数进行详细讲解。

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包括周期表的排列模式、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规律等内容。

并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性质、化合价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质组成的基本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构成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构成。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帮助他们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并建立对物质构成的基本认识。

2.离子的概念及分类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之二是让学生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离子的分类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可以让学生明白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反应,帮助他们理解离子的概念,并学会分类离子。

●教学难点1.抽象概念的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涉及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结构特点,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把握。

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2.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科学思维。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
-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及物质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物质量计算。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概念,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并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物质量?”
2.教学内容:
-学生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心得,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等,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教学设计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教学设计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进程,包括从古代的朴素原子论到现代的量子力学模型。

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历史上科学家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和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运用模型、图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质结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物质结构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云的概念。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3、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等抽象概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差异的原因,从而引出物质结构的主题。

2、知识讲解古代原子论: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论,强调其对物质不可分割的基本观点。

近代原子论:讲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的不可再分性和元素的概念。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讲解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阐述玻尔在量子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原子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5.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6.元素符号的意义及正确书写。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意义。
8.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9.原子结构示意图。
10.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1.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12.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3.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14.化学式的意义、写法和读法。
15.化合价的涵义以及表示方法。
1.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的组成》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内容分为四个课时,本次说课为第二课时,内容主要有化合价、简单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两部分。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元素符号,初步认识了单质和部分化合物的化学式,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16.化合价的应用。
17.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3.元素概念中“同一类原子”的理解。
4.元素和原子的正确区分。
5.元素符号的记忆与正确运用。
6.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7.元素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8.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9.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
活动意图说明:“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定义都抽象难懂,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回忆学过的大量的化学式,使学生意识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他们之间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情况【单元出处】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时】6学时【教学对象】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背景分析【学段分析】一、学段总体分析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二、学段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①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②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③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④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①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结构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复习目的】:
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 认识化学元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重要区别,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5.物质组成的表示。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根)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复习重难点】
1、原子的构成;
2、2、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重要区别,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
【复习过程】
【例题呈现】
例1:(2016)23.(2分)右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

(1)物质A是( )(选填序号)。

a.浓氨水b.浓硫酸c.浓盐酸
(2)该实验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例2:课堂上。

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金属钠熔化成小球,一段时间,金属钠燃烧起来发出黄色火焰。

小英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钠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一般是_______。

(2)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过氧化钠由钠离子和阴离子(O22-)构成,则过氧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请你帮小英将相关内容填写完整。

物质名称组成物质的元素
(用符号表示)
物质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构成物质的微粒
(用符号表示)
物质类别
(单质、化合物)
钠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氧气_________ _______ _____ _____
氧化钠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进入钠原子,我发现:a.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和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竟然那么小;c.电子在核外不同的区域高速运动,能量越高的电子离核越远;d.我数了数,质子和电子的数目居然是一样的;e.我试着去搬动它们,发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都差不多;f.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时,钠原子的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

小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有错误的一句是_______(填序号),正确的说法是____。

【练习反馈】
1、右图表示某物质微观形成过程。

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
问题:
(1)图示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
(2)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电子形成离子。

A 紫色石蕊
2、如图所示,装置的U形管左侧管内固定一小试管。

(1)若右侧管内挂的是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向小试管中滴加浓
氨水,可观察到滤纸条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若先在小试管
中加入氧化钙固体,再进行上述实验操作,则可在更短的时间内观察
到滤纸条有相同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若右侧管内挂的是石蕊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条,其中一条是湿润
的,一条是晾干的。

向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写出
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______;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的现象:________ ______;要让气球明显变瘪,可用针筒向U形管内注入足量的_______【体系构建】
思考: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水、氧气、汞、氦气、氯化钠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
2.分子与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试以水通电分解为例说明。

3.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三类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各有什么特点?这种不同对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5.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有何异同?分别以Mg和Mg+2、Cl和Cl-为例加以说明。

7.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水③铁④烧碱⑤氢气⑥乙醇,其中那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单
质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什么不同?
8.下图所示,“○”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
化合物?单质分子与化合物分子有何不同?
9.小结:从宏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____等粒子
构成的。

10.化学式的书写及计算
例:2.某种氮元素的氧化物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该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4
D.+5
【巩固练习】
1.下列符号中,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又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N B.2H C.O2D.Fe
2.镆是近期刚确定中文名称的元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镆元素为金属元素B.镆的原子序数为115
C.镆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15 D.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3
3
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
A 电解水得到氢气水中有氢分子
B 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分子在不停运动
C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D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
4.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分子不同性质不同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5.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D.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6.下面左图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右图是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1 )左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_ ;右图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________
( 2 )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 个氟原子________ ;钠离子__________
( 3 )钠元素属于_____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左图所示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7.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保存较好的玉器非常罕见。

对玉石主要成分(化学式为NaAlSi2O6)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含有3个氧分子B.钠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比为23:27
C.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4% D.相对分子质量为202
8.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
9.自然界里丰富多彩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化学就像一架“显微镜”,带领我们一步步地深入认识和研究物质,使我们学会了“用微观眼光看世界”。

(1)若“”表示一个甲烷分子,则“”表示(填写化学符号),甲烷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2)水通入直流电后可分解,以下图片是水分解过程中微粒变化的部分示意图,请按它们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10.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 写出图甲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D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根据上述微观模拟图,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