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命题与证明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加以理解。
理解证明的含义,掌握证明的方法。
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学生理解、记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本节课是否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入新课。
2、新课讲解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表格,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找出每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并思考每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怎样的关系?
对以上问题进行总结,给出互逆命题与逆命题的定义。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32页“做一做”。
提出问题:
(1)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
(2)上面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
2.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深得老师赞赏。但仍有个别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
3.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
“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举出反例。
教师强调: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一个真命题呢?
多媒体出示例题: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一些逆定理吗?
3、巩固练习
教材33页“做一做”和34页“练习”1、2。
4、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若有疑惑,还可一起讨论,帮助解惑。
5、布置作业
教材34页“习题”及练习册。
学生仔细观摩,积极反应,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积极思考。
分析: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首先应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组织学生讨论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出图形;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和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成为原定理的逆定理,一个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是互逆定理。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理解定理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掌握情况。
让学生自我反馈,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板
书
设
计
13.1命题与证明
1、逆命题
1、定义
2、逆命题与原命题的真假性互不相干
对知识点上下联系内容有所回顾,对学生可能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巧妙的教案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做一份逻辑性强、衔接顺利的课件。
2.备学生: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分层例题,让同学们都能有所提高。
学
情
分
析
1.总体情况:
两班共有学生103人,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两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部分同学表现的比较出色,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新的知识点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挖掘数学问题规律的乐趣,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可逆性。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区分两类命题,从中体会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理解证明的概念,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需要加以证明。
2、证明
1、假命题的说明——举出反例
2、真命题的说明——证明
3、证明步骤:(1)画图;(2)写已知、求证;(3)写证明过程
3、互逆定理
定义
教
学
反
思
1、教师给学生示范画图一定要规范,证明步骤不能随意。
2、在向学生提问环节时,尽量找学生单独回答,避免集体回答。
3、互逆命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待强调。
4、条件、结论不明显的命题要给学生多举例,加强练习。
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
策略
独立学习策略、小组学习策略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命题,引导学生回忆起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真、假性、命题结构(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等知识。
5、证明过程要多强化练习。
6、布置预习工作任务要具体化,经常验收学生预习成果。学习任务要明确。
7、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小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教学
目的
1.了解互逆命题,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了解定理,逆定理和互逆定理。
2.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3.能运用基本事实和相关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
重点
理解逆命题、逆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
难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掌握证明的步骤,并能关注证明的格式。
教学
手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1.备教材:
课题
13.1命题与证明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主备人
阿杜
授课时间
2017年9月25日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的有关概念,二是证明的格式,学生对命题比较熟悉,但对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却是刚开始认识,因此需要较多的例子加以说明,命题证明的格式应更多地关注表述的规范问题,以利于学生良好证明习惯的养成。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加以理解。
理解证明的含义,掌握证明的方法。
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学生理解、记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本节课是否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入新课。
2、新课讲解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表格,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找出每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并思考每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怎样的关系?
对以上问题进行总结,给出互逆命题与逆命题的定义。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32页“做一做”。
提出问题:
(1)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
(2)上面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
2.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深得老师赞赏。但仍有个别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
3.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
“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举出反例。
教师强调: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一个真命题呢?
多媒体出示例题: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一些逆定理吗?
3、巩固练习
教材33页“做一做”和34页“练习”1、2。
4、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若有疑惑,还可一起讨论,帮助解惑。
5、布置作业
教材34页“习题”及练习册。
学生仔细观摩,积极反应,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积极思考。
分析: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首先应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组织学生讨论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出图形;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和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成为原定理的逆定理,一个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是互逆定理。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理解定理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掌握情况。
让学生自我反馈,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板
书
设
计
13.1命题与证明
1、逆命题
1、定义
2、逆命题与原命题的真假性互不相干
对知识点上下联系内容有所回顾,对学生可能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巧妙的教案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做一份逻辑性强、衔接顺利的课件。
2.备学生: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分层例题,让同学们都能有所提高。
学
情
分
析
1.总体情况:
两班共有学生103人,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两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部分同学表现的比较出色,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新的知识点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挖掘数学问题规律的乐趣,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可逆性。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区分两类命题,从中体会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让学生明确: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理解证明的概念,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需要加以证明。
2、证明
1、假命题的说明——举出反例
2、真命题的说明——证明
3、证明步骤:(1)画图;(2)写已知、求证;(3)写证明过程
3、互逆定理
定义
教
学
反
思
1、教师给学生示范画图一定要规范,证明步骤不能随意。
2、在向学生提问环节时,尽量找学生单独回答,避免集体回答。
3、互逆命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待强调。
4、条件、结论不明显的命题要给学生多举例,加强练习。
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
策略
独立学习策略、小组学习策略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命题,引导学生回忆起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真、假性、命题结构(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等知识。
5、证明过程要多强化练习。
6、布置预习工作任务要具体化,经常验收学生预习成果。学习任务要明确。
7、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小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教学
目的
1.了解互逆命题,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了解定理,逆定理和互逆定理。
2.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3.能运用基本事实和相关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
重点
理解逆命题、逆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
难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掌握证明的步骤,并能关注证明的格式。
教学
手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1.备教材:
课题
13.1命题与证明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主备人
阿杜
授课时间
2017年9月25日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的有关概念,二是证明的格式,学生对命题比较熟悉,但对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却是刚开始认识,因此需要较多的例子加以说明,命题证明的格式应更多地关注表述的规范问题,以利于学生良好证明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