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依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四个维度共安排了七个单元,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对称”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而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与几何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下册:方位与图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下启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传统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常常是从图形开始学习面积,因而学生总感觉与生活脱节,没什么用处。青岛版教材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系,从现实生活中的买新房入手,通过观察图纸、计算面积、装修新房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面积单位、计算面积,有效地接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教材所呈现的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从中也能折射出改革开放与富裕的时代特点,用这样的学习材料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我把苏教版、人教版、青岛版三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上,三者都(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选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设计大量的测量活动,剪、拼、摆、数等活动来探究面积的大小。尤其重视在自主解决问题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推出新知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同的是青岛版教材除了介绍面积概念以外,更加侧重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而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在这一方面的侧重相对要弱一些。相比较而言,青岛版教材就不如这两个版本的教材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了。

本单元有4个信息窗。依次是:看新房、算面积、算费用、参观小区。通过这四个信息窗分别学习:面积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几部分。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非常明确: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的简单图形的面积。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本单元后面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为学习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更为小学阶段几何教学打下基础。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有关面积的知识。不过,这些知识都是比较零碎的,他们也没有办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而对于面积单位,有部分学生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但是这些单位具体有多大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许有学生就会想到:学了长度单位,我们可以用公式求出物体的周长,那么学习了面积单位,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公式来求物体的面积?这样就水到渠成为后面第二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表象。对小学生来说,受到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及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让学生经历感知再到表象最后到形成概念应用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时,学生的学习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动手操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使数学知识在充满探索中得到升华。

三、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是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面积”没有什么感性的概念,让他们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让“面积”真正走近学生,我力图通过:感知——建构——运用——巩固这四大步去突破。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原则、策略。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

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作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学生不仅会在脑海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比较的必要性。

3.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找、摸、比、剪等活动,不仅强化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电脑、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