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引言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被誉为”诗鬼”。
李商隐的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但他的十首诗被誉为他最经典的诗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分别的痛苦和难舍之情。
诗中的东风、百花残等意象都揭示了岁月无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难长久维持。
2. 表现手法和意象作者通过描绘春季草木枯萎、人事沧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失落和痛苦。
诗中的蓬山和青鸟等意象象征了离别的距离和希望。
3. 表达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分别的伤感情绪,并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作者借助自然景象和动物意象,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二、《无题·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黄叶堆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离别和岁月的无情。
诗人通过描述不同年龄段人们听雨的场景,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转变。
2. 表现手法和意象诗人通过不同场景中的雨景和环境描写,展现了年轻、壮年和晚年时人们对于雨的感受和思考。
3. 表达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雨的意象,诗人将离别和岁月变化与人生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昨夜的星辰和风景,以及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2. 表现手法和意象诗人通过描绘星辰和风景的多样性,来表达诗人对于爱情和心灵交流的渴望。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李嘉佑《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翎《寒食》)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些唐诗中的灯烛重在传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是意象,但意蕴较为单薄。
给“灯烛”以更多展现,并赋予更深幽、更丰厚内涵,而且与人的情感紧密融合的则是晚唐的李商隐。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中国哲学典型的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后有王弼等人进一步发挥,更重要的是刘勰等人的阐述,“意象”之说在诗学的领域立足。
到了唐代,加之空前繁荣的诗歌创作,“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
刘学锴和余恕诚认为盛唐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多是陪衬或者是对情感忠实地加以体现,中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时代的不同,士大夫的心境也更为复杂多样,传统的方式被突破,“一些诗人的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于外物的感受,更为深入细腻”,所创造的意象是“以心象融合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而得的物象”,“主观化的倾向是很突出的”,尤其到了晚唐“一些诗人的情思和心绪多指向细微和幽眇的一面”。
由此看来,无论从时代特点还是个人才性来考察,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不仅是先内而外,而是由幽深之心底而产生的意中之象,关乎情感的灯烛意象更是如此。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李商隐灯烛意象是如何承载微妙至极、难以言传的各种情感状态的。
一、情意的理想感和境界感人们对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的诗句可以说十分熟悉、喜爱,他一语道破了人人向往的如此灵通、如此美妙的情感境界。
上联将渴望和无奈通过极端的想象写尽,抒发了无比强烈的情感;下联进入形象的议论,虽有绵远的理趣及情趣,是精警的概括,但“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立体画面的生动展现,此诗句通过最能触动抒情主人公心灵的意象对回忆场景加以描写,将诗中的情趣乃至情意延伸。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赏析吧,那么该怎么去赏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手法 1无题-李商隐《无题·其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本诗也许还有别的寓意,但作为爱情诗却是几无异议。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无题-李商隐《无题·其二》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解】:1、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
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
啮:咬。
2、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
玉虎:井上的辘轳。
丝:井索。
汲:引。
3、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
那么它在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欢迎阅读和参考。
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
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
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
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初探
二 、义 山诗 中灯 烛意 象 与 情 感 空 间
( )灯 烛 与孤 独 之 思 一
的特 征 。 同时 隐 喻着 许人 难言 的感情 和 人 生 际遇 ,构 成 耐人
与 月亮 一样 ,灯 烛 也容 易勾 起孤 独 之 思 。在 现 实 中 ,灯
和感慨。 结 语 总 而 言之 ,当 诗人 去 认 识杨 贵 妃 时 ,一 种 是潜 意 识 里 的 旧观 念 ,容 易受 到 传 统观 念 “ 红颜 祸 水 ”的影 响 ,这几 乎 成 了一种 惯 性 思维 ,一 种是 理 性 思考 与 感 性认 识 相 结 合 的新 的 认 知 。 当然 由于 人 的心 态 的 复 杂性 ,情 绪 的 多变 性 ,这 两 种 认知 会 交 错 j现 ,出现 复 杂 多 变 的状 况 。 最后 ,需 要指 出的 ¨
( 郝晓丽 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 3 0 2 ) 0 2 2
文 学研 究
或者 是 朋 友聚 首 的地 方 , 或者 是 人 ( )灯烛 与 人 间之 乐 三
一
、
中 国古 典 诗 词里 灯 烛 意 象 的原 型
灯 烛 是 中国 古典 诗 人 心 目中不 灭 的神 圣 之 光 ,而 古 典诗 词里 灯 光 意象 的源 头 出 自 《 经 》 中 的 《 诗 小雅 ・ 庭燎 》 ,该
诗 描 绘 了炬 火 彻 夜 不熄 ,王 宫大 人 火 光之 下击 节 而舞 的生 动
( 文 为天 津科 技 大 学科 研 基金 。项 目编 号 : 2 0 00 ) 本 0933
参考文献 :
[ 】全唐诗 ( 1 二十五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0.
.
[ ]鲁迅 .女人 未必多说谎 [ 】,鲁迅全 集 ( 2 J 第五 集 )[ M】.北
李商隐情感诗中的意象及其对后世诗词的影响
0062017.08第1期李商隐情感诗中的意象及其对后世诗词的影响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凭借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的新高峰,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情感诗尤其是以《无题》为题的情感诗享誉千秋。
其情感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具有跳跃式的情思,非逻辑的意象组合,令人感受到它的美丽、深邃和神秘,却又情真而事幻,诗中所指猜不透、说不尽,“埋没了事情的真相”,以“隐僻”的形式表达爱情的目的。
情感上的李商隐是一个失败者,他总是失望多于希望,痛苦多于快乐。
与柳枝姑娘的初恋之花刚刚开放,就已深切地体味到凋零的失落之痛。
在玉阳山修炼时,和女道士宋阳华的恋情虽然带有自由恋爱色彩,但由于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和道教戒律,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爱情悲剧。
李商隐和王茂元的女儿虽你情我愿,但因这场婚姻夹杂了太多政治因素,最终使其不得不卷入了党派争端的漩涡。
因此,这场婚姻对于李商隐而言,有着双重悲剧性。
爱而不得,得而不永,这种一生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游走的独特经历,锻造了李商隐情感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入诗中,通过在诗中构建异样的“意象”,表达了内心世界的沉思、孤寂和独白。
一、李商隐情感诗的意象特征(一)意象特征之一——丰富多姿 李商隐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其感情浓烈而细腻。
他的诗歌是通过想像、借助典故而非直抒胸臆地把实情实景转化为一种扑朔迷离、朦胧隐约的意象,透过象征手法呈现出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以及自然中的诸事万物皆成了其诗中的意象,缤纷七彩、活泼空明。
据统计,李商隐情感诗中出现的人物有东方朔、沈约、何逊、谢庄、庾信、青女、素娥、嫦娥、凤女、萼绿华、杜兰香、湘妃、楚女、西施、宓妃、赵飞燕、李夫人、崔罗什、玉郎、萧史、洪崖、王子晋、赤凤、秦宫、襄王、宋玉、陈后主、隋炀帝、曹植、王羲之、阮籍、刘桢、苏小小、冯小怜、卓文君、西王母、郑樱桃、卢莫愁等一众人物,且一人构造一个故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而含蓄的爱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2、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之人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
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
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
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
古典诗词中的灯烛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灯烛意象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人以生还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更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
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直接表明烛红带给人的审美愉悦。
漫漫长夜,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力量。
独坐窗下,烛影摇红,那是一种迷离温馨的情怀。
《全唐诗》共有1563次写到灯的意象,烛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足以说明古代文人对灯烛的由衷喜爱。
晶莹灯火,摇曳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风韵。
当漫漫长夜降临,一点灯光烛焰温暖着诗人的心灵。
可以说,光明是灯烛最为基本、也是首先为诗人所注意的艺术品格。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不论是幽室中终夜燃烧、光芒灿烂的华烛,还是映照雪浪、明见秋树的船灯,都能穿透黑沉沉的夜色,带给诗人无限的喜悦。
灯烛是热烈的,灯烛映照之处,洋溢着快乐壮丽的气氛。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一片灯火辉映天地,构成壮观的景色,唤起生命的激情。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蜡灯红”(李商隐《无题》),夜烧红烛,欢饮达旦,比白日的宴饮更加快乐。
黑暗让人恐惧,往往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灯火的光辉则是白昼的延续,是对黑暗的否定。
《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虽以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现实为背景,但是“秉烛以游”却普遍反映着人性深处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的渴望。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赏析和解读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鉴赏、赏析和解读我遇见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从我们分开后,时间变得更长了,东风起了,百花齐放。
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每晚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
早晨,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发云在变化,然而她却用她的晚歌勇敢地面对月光的寒冷。
去彭山的路不多,哦,蓝鸟,听着!-把她说的带给我!。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以特殊的表现方式,表达了一种极难以现实理念解说的窈眇幽微的情思。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篇,就以凄迷若幻的境界,描写了暮春残花时节与恋人难堪的离别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妍婉精警,凄美动人,成为爱情诗中的千古绝唱。
《无题》诗,即以“无题”标目的诗。
为什么标以“无题” 呢?其中原因很复杂,它或许写一段不愿公开的爱情史;或许自诉忧怨而担心触犯时忌;或许向人陈情干谒而不便直说……。
微妙的感情,难言的苦衷,幽深的寄托难以一题尽之,莫不如冠之“无题”,看似随便,实则更为含蓄,达到了“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见《韵语阳秋》卷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题诗“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基于无题诗内容的复杂,历来对其聚讼不已。
这首人们所熟悉的“相见时难”篇,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
张采田认为;“此篇为陈情不省,留别令狐所作。
”(《李义山诗辩正》)纪晓岚说:“此亦感遇之作。
”(《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也认为是一首感遇诗:“ ‘东风无力’,上无明主也;‘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其屈子远游之思乎?”(《李义山诗集辑评》)说这是李商隐对自己宦途多蹇的伤感。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相思”的对象是令狐綯,“蓬山”指令狐居住的翰苑;还有人认为“相思” 的对象是李德裕,“蓬山” 指李当时被流放的崖州;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咏史诗”,反映了文宗朝的“激烈矛盾冲突”。
等等,不一而足。
看来,这首无题诗实在难于被人理解,但它又历来为人赏爱,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李商隐的诗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以感情方面的意象来组成的。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
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
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
也表现了诗人特定的那种情感。
本文就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等凄冷意象进行其情感表达上的分析。
关键词:李商隐;凄冷;灯烛;意象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
他才华横溢,是我国诗歌领域上一束色彩斑斓的奇葩。
李商隐感情细腻,而多舛的命运让他体验了比一般人深切的多的人生坎坷和生离死别。
李商隐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十分注重意象美的杰出诗人,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中,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无不体现出它的一种阴柔的美。
有幻梦班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有凄迷伤感的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选择那些纤细柔弱的物象来表达他心灵深处的细微情愫,如灯烛、蝴蝶、细柳、梦、嫦娥、枯荷、落花、夕阳黄昏、寒蝉孤鸿等染上悲剧色彩的诗歌意象。
本文将从李商隐诗歌中“灯烛”这一意象入手,简析诗人借灯烛所表达的感情。
一、李商隐生平给他的诗歌意象中带来的重要影响文字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李商隐说得上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和母亲两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归故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家境困厄,李商隐16岁的时候就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到白居易的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
然而,他科场不利,在仕途上始终郁郁不得志。
后来得到王茂元的赏识,李商隐娶了他的女儿王氏。
却因此卷入了“牛李党争”,但他没有因此而后悔与王氏的婚姻,事实上他与王氏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和谐,王氏虽然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却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一辈子照顾李商隐的生活起居。
李商隐对王氏也有着很深刻的感情,所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这种品德和风格也为他后来写作大量关于爱情的诗歌也有这很大影响。
红烛诗歌三美中的体现
红烛诗歌三美中的体现蜡烛本是用于照明的,但因其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即便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的特点,于是人们便赋予它特有的象征比喻意义(在微观诗学理论中可称之为意象的象喻性);而自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金句”传世之后,“蜡烛”就更多地成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象征;至于“红烛”呢,本意是红色的或火红的蜡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则有“喜庆、吉祥和激情”的象喻意义。
诗人闻一多有一现代诗即以“红烛”为题(此指其第一部诗集《红烛》同题序诗)。
那么,作为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的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又赋予“红烛”以怎样的含义?诗人又借此意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小文拟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简要赏析《红烛》的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进而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意象典型而富有新意。
诗文开篇即引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作题记(引子),这表明诗人仍旧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作为“蜡烛”意象寓意的基调;接着,诗人又选取另一意象“心”与之相组并置,且以“颜色”相联立意,从而凸现出蜡烛的人格意义,这就是:红烛——红心,它们是赤诚的象征,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我们也由此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我们完全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因此,诗歌开篇第一节就奠定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基调。
接着,诗歌从第二节开始,仍以“红烛”为中心意象,配之以“躯体”“灵魂”“灰”“光”“火”“泪”等子意象,叠加在一起,与中心意象形成辐射式组合(建构)方式,从而传达出由衷地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主题立意;同时,又选取“梦”“血”“监狱”“残风”“脂膏”“花儿”“果子”等子意象,从而赋予“红烛”(诗人自喻)新的象喻意义:唤醒民众,追求光明,驱散黑暗,“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道路艰险;但“我”会义无反顾,“但问耕耘”,“创造光明”,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在光与影中徘徊——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感伤色彩
、
缠 绵痛楚 的相思之苦
流逝和难 以言尽的深情一起消融在这屡烬屡剪的 烛花中。 共剪西窗烛 ” 在“ 的想往中, 凝聚的是诗人
思念妻子 、渴望相聚的一腔深情 。未来的相聚之 乐, 反衬的正是今夜 的相思之苦 。 诗人 2 岁与王茂元之女结婚 , 7 夫妻感情 十分 深厚。但他半生沦落 , 长年辗转于外做幕僚 , 氏 王
人在家抚养子女 , 生活清苦 , 却毫无怨言。大 中
五年, 诗人罢幕归家 , 妻子王氏已经病故。沉浸在
收 稿 日期 :0 10 — 3 21-92
作者简介 : 陆立玉(9 2 )女 , 苏连 云港人 , 17 一 , 江 连云港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 学与研 究。
关键词 : 李商 隐; 灯烛意象 ; 伤色彩 感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 2 0 — 0 0 0 10 — 6 6 2 1 )2 02 - 3
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形成了
许多经典的意象 , 灯烛意象 即为其中之一 。 作为中
陆 立 玉
( 云港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苏 连 云港 22 0 ) 连 江 20 0
摘
要: 灯烛意象是李 商隐诗歌 中常用的经典 意象 。通过灯烛意象, 李商隐充分展现 了其丰富多彩 的感情世界 , 中, 其
大多数是被一种无边无际、 隐约迷离的感伤情调所笼罩 , 呈现 出一种隐约迷离 的感伤色彩。
元在东都洛 阳崇让坊的宅邸 ,诗人 和妻子 曾在此
居 住 。王 氏亡故 后 , 诗人 再 回崇 让 旧宅 , 切 已 是 一
以蜡烛为意象的诗
以蜡烛为意象的诗
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6.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李商隐《嫦娥》
7.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8.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张九龄《望月怀远》
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10.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无题重点解释【唐】李商隐
比较阅读1:赏读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释:1、画楼:彩绘华丽的高楼。2、彩凤: 彩色的凤凰;灵的心中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 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 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 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 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 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 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 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 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 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 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 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 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佳句赏析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
这句是写这对恋人别后无穷的思念与 离恨,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以“春 蚕”比喻恋人中的一方。“丝”字含义双 关,表面上是说“蚕丝”的“丝”,实际 上是指与它谐音的“相思”的“丝”。用 了“谐音双关”手法。下句的“蜡炬”比 喻恋人中的另一方。蜡烛也正在流泪,用 了一种拟人化的联想手法。我们好象听到 这一对离别的恋人正海誓山盟,倾吐情愫。 诗人把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与别离时强烈 深沉的痛苦表现得非常具体形象,婉转曲 折,动人心弦,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首句以“ 昨夜 ”明点追忆旧事。先说明宴会时间,再
夜雨寄北的意象
夜雨寄北的意象
意象:巴山、夜雨、秋池、西窗和烛。
意境: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在李商隐写的这首《夜雨寄北》里,诗人用了“夜雨、秋池、西窗、蜡烛”这些落寞苍凉的东西来烘托内心无可奈何的愁绪,以及羁旅漂泊之情。
诗的时间原本就是在秋天,恰好又有秋池以及秋雨,以秋天的清冷哀寂这些象征“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欲说还休的伤感之情,可见诗人内心知道,他寂寥的心情也只有借秋日的物象表达。
所以,意象让这首诗更加有味道也更加恰当,让读者透过意象去构造自己心中的巴山夜雨图,去渲染属于自己的独特情绪。
当我们仔细咀嚼品味诗歌里的意象后,你会发现诗人要表达的情绪丰富,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把握以及领悟诗歌里的意境之美和诗人们要表达的心情。
《夜雨寄北》这首诗整体虽然哀凉孤独,但诗人仍旧怀揣着希望与美好去相信岁月,去相信孤独只是暂时的,雨过天晴后总会看见美好灿烂的太阳,甚至能够看见美丽的彩虹。
所以,这首诗虽然辞藻清淡、言简意赅,仔细品味后却能够读出虚实交融的意境以及淡淡的哀思和离愁,可见诗人的写作手法巧妙。
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红烛》——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高中语文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高中语文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高中语文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高中语文
1923年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蜡炬”与“红烛”的“灰”和“泪”象征意义的不同: “蜡炬”的“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 果的脂膏; “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高中语文
“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依据:“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
高中语文
意象
高中语文
1 何谓“意象”? 象,物象;意,情感或哲理。
2 “意象”特点: 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 不同的意象。
3 上述特点举例: “花”与“鸟”
“蜡炬”与“红烛”
烛光灯影话义山--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赏析
烛光灯影话义山--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赏析
李金宇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7)004
【摘要】灯烛意象在李义山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更是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象征.
【总页数】3页(P40-41,49)
【作者】李金宇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烛光灯影映红楼——《红楼梦》灯烛意象探微 [J], 郭梅
2.烛光灯影里的婉约词——论宋代婉约词中的烛意象 [J], 张潆文
3.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 [J], 何世剑
4.在光与影中徘徊——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感伤色彩 [J], 陆立玉
5.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初探 [J], 赵丹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
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1]。
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
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
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风格缠绵,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缠绵蕴藉、感情真切、感人至深的特色。
二、对蜡烛意象的解读
对蜡烛这一意象的意义,叶嘉莹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蜡烛的象征意义有三:象征光明皎洁之心意;象征悲泣流泪;象征中心煎熬痛苦。
以上是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
关于对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的解读,有的认为是“女性化倾向,温情化倾向,悲情化倾向”[2],有的把它解读为“奉献”。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蜡烛意象,笔者认为它是相思爱情的象征,是对爱执著的体现;是生命的象征。
(1)爱情和相思的象征,对爱执著的体现
在历代古诗文中,象征爱情的意象有鸿雁、青鸟、红豆、连理枝、比翼鸟、蒲苇、磐石、鸳鸯、红叶、燕子、斑竹等。
关于蜡烛象征爱情这一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经过历代文人不断把感情融合在
其中,结合具体的事件来描写所慢慢赋予的。
随着文人诗中对这一意义的不断内化,最终它成了爱情相思的象征。
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在他笔下的“烛泪”是永恒爱情的典型代表,特别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蜡烛这一意象,是典型的爱情和相思的象征,更是对爱执著的体现。
李商隐一生命运多舛,感情上也屡遭挫折,“27岁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夫妻感情十分深厚。
但他半生沦落,长年辗转于外做幕僚,王氏一人在家抚养子女,生活清苦,却毫无怨言。
大中五年,诗人罢幕归家,妻子王氏已经病故。
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的诗人不能自拔。
”[3]夫妻之间长久的相思别离以及后来对亡妻的追思怀念,成为他诗歌反复暗含的情感,正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他的爱情思和无题诗可以写得无比缠绵绻缱;因为这些意象凝结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寄托,所以他的无题诗读起来特别晦涩。
诗人把普通的蜡烛入诗后,赋予它相关的情感和寄托,便成了诗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意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了桌上的蜡烛一点点减少、燃烧,这是一种形象的动态的描写。
那缓缓滴落的蜡滴,正是诗人的相思泪。
这里的蜡烛,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诗人的爱就像春蚕一样不到尽头不会停止,像蜡烛一样不到成灰不罢休。
其实这何指是停止罢休,简直就是此爱绵绵无尽期,分明是爱情的盟誓。
诗人的这两句诗把爱情写得缠绵悱恻、悲壮动人,表达了对爱的执著、对爱的坚定。
这是坚贞爱情的象征,是对爱执著的体现。
(2)是生命的象征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是他多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内心深处强烈浓厚的生命意的载体。
蜡烛作为一种照明用具,它发出柔和温暖的光亮,照亮整个黑夜,给人带来温馨祥和。
在黑暗的夜里,古人们是那么渴望白天的光明,蜡烛正好在暗夜带给人们光亮,驱开了夜的包围,带给人们光亮和温馨祥和。
万家灯火正是美好生活的体现,所以它深得文人喜爱并把它入诗,赋予它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烛,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强烈浓厚的生命意。
蜡烛燃烧其实是生命成灰的过程,春蚕到死是生命终结的过程。
诗人用形象的方法把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描写出来,用象征的方法把生命过程比喻出来。
春蚕和蜡炬指的是有生命的人,诗人用这样比喻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一种慢慢减少的状态,所以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并且感动着我们。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是李商隐以敏感的情感触动我们对生命的顿悟。
他是对生命眷恋的人,满怀热情的人,从蜡炬成灰中发现生命和蜡烛一样,都是有终结点的。
所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意识到人生短暂,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未完成,所以不顾夜深寒冷,还在呤诗写诗,要把思念写成诗,传给远方的爱人;另外,他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把这些诗写完留给后人,不到生命最后不肯罢休。
如此看来,他正是诗中的春蚕与蜡炬,带着坚定执著的情怀,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着无限的意义。
“灯烛燃而易逝,即将消逝在主体视野之中,提醒人们应该珍重美好的人生,烛光灯影的物象就这样连同无数咏叹建构的人心中之象,
暗示着人的青春、爱情、事业乃至整个生命终归虚无,个体的人生悲剧感在此油然不可阻遏。
”[4]古代文人大多有实现政治理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人生如朝露如此的短暂,诗人在这里用不停燃烧的蜡烛,赋予它深沉厚重的生命色彩,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焦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有限。
综上所述,蜡烛作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它蕴含的意义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赋予的,包含了诗人的情感和寄托,已从普通的事物发展成为富于意蕴文学意象,它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5]。
这一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意义丰富,加上诗歌涵义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所在可从多方面去解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