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天气与气候的体验。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3. 通过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4.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 通过地图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

第三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掌握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4. 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第四章: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掌握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2. 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3. 介绍气候预测的方法。

4. 分析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2. 掌握防范和应对天气与气候灾害的方法。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3. 理解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 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掌握全球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天气和气候》;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4. 活动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气压计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介绍并回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0分钟)通过比较天气和气候的不同特点、时间尺度和影响因素,向学生解释两者间的区别。

探究天气形成的原因(1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20分钟)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带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

了解我国不同地理气候分区的特点(25分钟)通过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让学生对我国不同地理气候有所了解。

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将会研究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家中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2. 可组织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测量温度、气压等,增强对天气和气候的实际认识。

参考资料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天气和气候》;2. 相关多媒体资源。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第1节 天气和气候公开课教案课件

第1节 天气和气候公开课教案课件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天气和气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飞走
部有雷雨,南风2-3级
天气和气候
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观 测
天气和气候
一、什么是天气预报?
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气温、降水、 风力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 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睛、降水可能性、降 水的强度、风向和风力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这就是天气预报。
二、了解卫星云图
上面报道中,PM2.5是什么?它的多少说明什么?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多少说明空气质量优劣。 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许多国家在发布天气 预报的同时,也公布每天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结果,即发布 “空气质量日报”。
天气和气候
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2012.6.24)
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
按钮使用说明: 点击进入内容导航,浏览并链接到 相应知识点
点击可以回到你刚刚浏览过的那 张幻灯片
你经常注意天气现象吗?天气 Nhomakorabea气候天气和气候
观察图片,贝贝在上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天气?
天气和气候
一、什么是天气?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 短时段内的具体状况。
二、如何描述天气状况
天气和气候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制作
天气和气候
新课导入 天气 气候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课堂练习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

4.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4. 运用英语交流天气和气候信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 使用情景教学法,模拟各种天气和气候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并运用英语表达。

3.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交际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weather and climate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天气预报模板和气候统计数据。

3.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英语天气预报。

4. 准备教学PPT,展示课程内容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内容: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讲解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为期一周。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并用英语进行汇报。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和坚持性。

3. 评价学生在英语汇报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4.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其在家庭环境中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天气和气候的短文,介绍其特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3. 观察家人或周围人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程度,探讨其原因。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现象,并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

3.正确认识空气质量对人健康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强化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学会综合分析天气预报图和空气质量检测预报。

课时安排:预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周末下雨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我们也都穿上了厚的衣服来御寒,我们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变化对我们从事日常生活尤为重要,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内容:<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活动1.阅读课本67页的内容,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2.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举例说说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学生)答:——(老师总结)天气和气候天气气候概念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联系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描述。

区别时间短时间的较长时间是否稳定不稳定,多变相对稳定举例描述晴、雨、气温高、风力大等炎热干旱、湿润多雨、冬暖夏凉等练一练:下列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答:——过渡:天气是指大气状况在短时间内的变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天气变化的?(学生)答:——(老师)讲:我们都知道要了解近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我们通常会从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上了解相关信息)阅读课本68页的内容,思考:卫星云图 1.概念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像2、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天气状况呢?(卫星云图的判读)根据颜色,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的气候特征。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
报的习惯。
3.知道空气质量报的基本内容。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并能对其结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就源于生活,懂得“处
课 名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 师
课 时
第一课时
年 级
七年级
课标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
2、通过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可以观察就能获得天气信息
1、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知识就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1、直观展示问题
2、连线题,让学生上台连线,使他们既得到锻炼,又获得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吸引其他同学的眼球,增强他们的注意力
学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了解一些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1、讨论交流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2、展示一份环境质量日报,了解环境质量日报中的几个项目间的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知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通过白板展示几个有关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产生负面影响的图片,给学生以震撼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齐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天气与气候》优教学案(第1课时) (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天气与气候》优教学案(第1课时) (1)

《天气与气候》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候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气候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_____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气候;我国西北部地区分布着___________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_________气候。

此外,我国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_________。

二、季风气候显著1.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冬季风和夏季风:【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而与其纬度相近的阿拉伯半岛却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想想这是什么原因?【达标检测】1.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是因为我国()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C.夏季普遍高温 D.雨热同期下图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量月分配图”,读图完成2~4题。

2.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广州 B.武汉 C.北京 D.哈尔滨3.四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A.广州 B.武汉 C.北京 D.哈尔滨4.四城市气候的共同特点是()A.雨热同期 B.全年高温多雨C.冬雨夏干 D.全年低温少雨阅读表格,完成5、6题。

5.那曲(西藏)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A.干旱 B.高寒C.温和多雨 D.冬雨夏热6.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拓展阅读】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瑞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比较广的农业谚语,意思是说冬天下几场大雪,是来年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b.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c. 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b. 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c. 能够运用气候图谱进行气候类型的识别。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日常认知,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

部分学生可能对气候图谱的阅读和分析较为陌生,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了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的概念。

第三环节: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重点解释大气环流、地球倾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讲解并展示气候图谱,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学生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联系生活实际在轻松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渗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歩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读懂卫星云图。

【教法、学法】教法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把图片、视频等一体化的直观演示法、和气愤高涨的知识竞赛法,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学法的指导: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并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又不知道带什么衣服去,哪位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呢?为什么呢?(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去的前一晚,我买好票,带了各种必需品,但我又担心一个问题,明天到那会不会下雨呢?此时还要关注什么?(天气预报)。

天气与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板书:第一节天气与气候)『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可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正式版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正式版

地理七年级上湘教版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正式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特点和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人口增长分布图,培养对资料分析、归纳和计算能力;通过了解城市人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根据有关人口的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与人地观;初步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快乐点击1.世界人口的数量1999年10月12 日达60亿2.世界人口的增长图4.1-1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1)人口增长特点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图4.1-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3)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

3.世界人口的分布图4.1-3 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分布及原因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地区; 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2)人口密度①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用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②公式:人口密度=)()(平方千米该地的面积人该地的人口数 3.人口问题(3)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①迁移的原因a.乡村人口增长快造成劳动力过剩b.城乡差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②带来的好处: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

③带来的问题:物资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等问题。

【七年级】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目标: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辨识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直观的天气图;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4、重新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构成维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恰当区别天气与气候;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自学地理”。

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忘记呢?同学们之间何不比一比、试试看,看看谁回忆起慢,或者秉持收看收听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研习搞天气预报员,主播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播出相同地区的图片,展现相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表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有非常大差异,然后使学生提问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相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就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要我们共同去自学吧。

”投影:第四章世界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1、概念2、特点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师:“通过什么去晓得天气状况呢?”生:“必须依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传授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使学生看看图提问,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边线就是什么样的天气?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用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辨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通过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旅游,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

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

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

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

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

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教师: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天气的概念: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同位交流)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

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讨论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秋收、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

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68主要天气符号图)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

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

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卫星云图: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

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

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6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

(青藏高原有雨)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

(活动三):1、练习教材P70活动第三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

)2、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搬家将有雨下知了飞的低出门带雨衣蚂蚁潮,下雨兆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乌龟拼命叫,天热气温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气候——长时间、稳定性。

(概念略)练习:教材P69活动第1题: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作好指导。

)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

相关材料:(农业方面):风调雨顺,年景才能喜获丰收,每一种农作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农业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

(生活方面):每天早晨,晨炼已成为城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早晨雾气重,尤其早晨到出太阳之前,近地面雾蒙蒙的。

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被雾滴吸附造成能见度差、空气浑浊。

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最好避开,待大雾消散后再出来活动活动更有益健康。

打雷下雨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但是一场雷暴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能够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

据研究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在晴天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

实践表明,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很大作用因此雷雨过后,建议大家外出散步,有的医学专家在雷雨过后,将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引进病房,以协助治疗病人。

(科技方面):天气和气候还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的作用展示当今风云人物——瞿志刚、景海鹏、刘伯明的照片和资料,跟同学们一起了解(2008.9.25. 21:10)气象条件对神州七号的升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生的辩论,让同学们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

学生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对不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出疑问。

对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一、天气月1、概念2、特点二、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三、气候1、概念2、特点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后记: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中通过对身边的天气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的探究,指导学生关注气候、关注生活,提出对气候灾害的合理建议,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