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上课素材

合集下载

登高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登高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此课件可编辑版,如对课件有异 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 课件可编辑版,请放心使用!
.


















2
.
3
•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 ,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 直漂泊,直到58岁去世。
•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 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
作 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
背 下这首诗。
景 •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
的途中。
4
• 登高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国学
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 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 上联:落木无边,
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
望远不解心中愁。
9
作业
•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 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 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 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字。
•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注意“ 常做客”中的“常”的书写。
10
5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 “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 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 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
6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五、作业
• 学完《登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人的形象,可加入合理的联想。
三、知人论世,体会“沉郁”之感
• 1、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深沉浓郁,忧愤, 基调的悲慨;“顿挫”指音调的跌宕起伏。 • 2、品味登高所抒之情:沉郁 • 读思考: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你 能品出几层含义?
3小结“悲”之因,体会诗之“沉郁”,诗人 之伟大
• • • 悲 • •
自己
漂泊 年老 多病 失意
国运艰难
国家
四、缘景明情,分析“情景交融”之法
• 方法指导:按照“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鉴赏首联和颔 联。 •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联,在脑海中想象诗人登高所见之景 • (1)找出首联中的意象,明确意象特点 • (2)概括意境(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然后用词概括) • (3)体会情感
颈联八意
• 万里:极言离家之远 • 秋:秋景之凄凉 • 作客:客居他乡 • 常作客:极言漂泊之久 • 百年:年老 • 多病:疾病缠身 • 独:孤独 • 登台:思乡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又有几层深意?
• 艰难:国运艰难,人生艰难 • 繁霜鬓:年老 • 潦倒:失意多病,志不得伸 • 停酒杯:想借酒浇愁因病而不得
• 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盘旋的鸟 • 意境:萧瑟,凄清 • 情感:凄凉
颔联
• (1)意象:落木、长江 • (2)意境:a、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 b、赏析“无边”“萧萧”“不尽”“滚滚”的表达效果 • c、概括意境:壮阔 • (3)情感:开阔 •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 3、总结全诗的情感基调:悲壮 • 4、再读,读出悲壮之感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国家多难。
造成诗人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的含义? 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 忧民,又忧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现在常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代替腐朽事物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 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 人一起去。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 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心有余而 力不足)
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 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 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 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 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 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 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孤独凄凉
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 的晚秋。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 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涵咏诗韵
首联:出句要读地高亢激昂,对句要读地回环 婉转; 颔联:“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 出,然后“木”“江”作延长音; 颈联:“悲”“常”“病”“独”等要重读以 示沉重; 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合作探究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 前两联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 特点?从这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出诗人 怎样的情感?


·
;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体悟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 的情怀。
解题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 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 念家乡,抒发感情。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请用“银河”“树蛙”等词语写 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 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字。
2.结合后两联,谈谈诗人“悲”的是什 么呢?
3.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 段话,想象合理,语言连贯,150字左 右。
课堂小结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 凄清的。“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 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地运用 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 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 折射与投影。这种融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重阳节
学习目标
• 1、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 2、合作探究,梳理诗歌层次。 • 3、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诵读指导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景中情




情中景
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更突出秋的衰
败、凋零之感。 • 落叶,树叶,使用频繁,失去了语言的张力和诗
歌要求的审美特征。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 起去登高山、登高塔,祈求免除灾害,求长 寿。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象、意境

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 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所见 所闻 ——环境氛围
风 急 落木
萧萧下
天 猿啸 渚 沙 鸟
高 长江
哀 清 白
飞回
滚滚来
苍凉 凄清 孤寂
落木
• 木,树也。木叶即树叶 • “木叶”文人喜好的传统意象。楚辞已有使用。 • “木”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1.抓题目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序注 4.抓关键词(诗眼) 5.抓意象(缘景明情)
他,少年壮志、中年失意、 老年颠沛。一生际遇坎坷 却从未改变过他执著的追 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苦 难,成就了他;赤诚,成 就了他。他永远是那个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他, 他始终是那个“达则兼济 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 他!
诗《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含 有八层含义,你能品味出其中有 哪八层之悲吗?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1)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 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 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 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2)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 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 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 了。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 1.抓题目 • 2.抓作者(知人论世) • 3.抓序注 • 4.抓关键词(诗眼) • 5.抓意象(缘景明情)源自 登唐·杜 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何而悲?
思考:宋代的罗大经指出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杜甫的生平,知人论世,引入课文《登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情与景的交融。
2、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1、教师指出朗读要求,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登高》
总课时1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教师总结: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写宏大之境也应该是抒发深层次之情,诗人不仅仅是感叹自己的命运,为个人而悲,更是为国运而悲(悲国)。杜诗蕴含这种深厚情感的特点叫“沉郁”。
(二)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如何读出情感,读出“沉郁”的风格。
大部分同学读不出最后一句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最后一句诗的情感(悲到极点),引出杜诗的另一个风格特点“顿挫”(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2、景由情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意境的营造是不是略显无力?
学生:不是。
抓住关键词“无边”“不尽”“萧萧”“滚滚”分析。
注:①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同学们一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握诗歌“悲中有壮、壮中有悲”的情感。②教师指导如何读出这种“悲壮”的情感并范读,叫学生起来读,然后点评。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三
登高
杜甫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 2、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
鉴赏技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 教学重点 •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
凄 静听:高猿啸哀
情 景

悲凉 交 融
秋 远望:落木萧萧 景
借 景
图 俯视:长江滚滚 怆然
抒 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字是哪几个? 万里、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 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 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 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 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
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
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 教学难点 •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
特的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 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 这就更是一个人难以承受之重了。
❖ 杜甫心中之“悲”,已经如此之深重,所以,他鬓发上 的霜雪,一定是重重繁重的;内外交困之时,偏又因病 戒酒,只能清醒地面对一切,承受更多悲愁苦恨。
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一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景中有情——作者的情志、身影出现在景色 画面之中。——王国维“有我之境”
第四阶段(760——770)漂泊西南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上元二年(76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盖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十四字间含八意。”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直接写情。请用诗中的一个字 概括诗中最主要的情感。
❖悲
作者为什么会“悲”呢?
❖ 客——万里,作,常 ❖ 秋——悲 ❖ 病——多 ❖ 老——百年 ❖ 孤独 ❖ 生活艰难 ❖ 内心苦恨 ❖ 戒酒——清醒面对一切,且无任何休憩停顿 ❖ 家国

杜甫《登高》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1页PPT

杜甫《登高》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1页PPT
杜甫《登高》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 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 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 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 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 艺术整体。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究竟悲从何来?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 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 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包

猿 渚
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万个 流离失所者的真实写照
啸哀
清 白
意境 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 面照出诗人内心的凄惨, 哀猿的啼叫暗示着作者的 悲苦。


飞回
意象分析

急 高
这首诗歌中是人精心选取了哪些意 象来抒发感情?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包

猿 渚
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万个 流离失所者的真实写照
背 景 介 绍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 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 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 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 郁而抱病登台的。
啸哀
清 白
意境 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 面照出诗人内心的凄惨, 哀猿的啼叫暗示着作者的 悲苦。


飞回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 光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 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唐朝诗坛上有这样的两个巨人:他们被分隔在山顶的两侧 一个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 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 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 歌声豪放。
一个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 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 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 心忡忡,歌声凄苦。
杜甫的诗 我国唐代伟大的_现__实__主__义___诗人,其诗显示
一 反复朗诵,感悟诗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指晚年。
苦:极,很,副词 新:刚刚,副词
繁:使动用法,使增多。
注意:根据诗人的情感控制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
(小组合作探究并交流,
二 品读意象,领悟诗情 完成下面的表格)
诗句
内容
手法
表达作用
急风、高天、猿、
首联 清渚、白沙、飞鸟
借景抒情
颔联 落木、长江
渲染了明丽清爽而 悲凉、凄清气氛
渲染了苍凉萧条而 雄浑、壮阔的气势
颈联 尾联

客居他乡、 年老多病、 国家动荡、 护病断酒
缘事抒情
抒发孤独、 悲伤、悲愤、
直接抒情
沉郁、苦闷
(直抒胸臆) 之情。
主题:
通过登高览秋,抒发了遭逢乱世而漂泊异乡、 孤苦无依、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诗__史__”,明 清文人推崇他为“_诗__圣_。”以古体、律诗见长,风
格多样,而以沉__郁_顿__挫_____为主。
写作背景: 767年作《登高》。时安史之乱已结 束,但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 与吐蕃争斗不休。正值多事之秋,国 家动荡不安,诗人作客他乡。为了排 遣郁闷,他抱病登台。这首诗是他55 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3)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 深深的深入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 里!"
--------------俄·别林斯基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
“三秋图,杜甫心”
1.季节之秋-----秋风正劲 ,长天高远,猿猴哀鸣, 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 清冷的景象,传达出秋之清冷!
《登高》
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 高》:
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 之冠。
轻两 舟岸 已猿 过声 万啼 重不 山住 。,
诗人后来在《旅夜书怀》 中有一句诗: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 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 零零的沙鸥!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 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 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 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 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
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落叶归根,可是 诗人却在他乡,年老却未回乡,这更添了 一层悲凉之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 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亘古如斯,日夜奔流,永不停 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境界越是阔大,人就越显得渺小, 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越显得短暂。
2.生命之秋-----落叶衰老的象征。目睹落木萧萧 下,感叹自己的生命亦到晚秋。 滚滚长江东逝水,自然的永恒更令 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3.国运之秋------战乱过后不久,盛唐景象不再, 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世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韵译】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写作背景】杜甫的《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作品评价】《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胡应麟云:杜“风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诗薮》)胡以梅云: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

此在夔州所作。

江山境界,能助诗神。

“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

(《唐诗贯珠》)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瑛云: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

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

(《诗法易简录》)【评析】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讲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