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爱智论坛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里面所画的表格(126页):时间性此在的存在之存在状态过去沉沦态现在抛臵态将来生存态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很高兴不经意间找到了五维时空坐标系的发明者wdek先生.我对您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持续钻研的耐性表示钦佩,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您在建立整个体系之前的假设的逻辑性错误.您关于光速的相对性的探索的起点恰恰是先假定光速不变---也就是说您其实是在与爱因斯坦所采用的理论建立的基础相同的对于光速不变的假定上开始推论光速的相对性的.如果推导的结果指向与实际结果(实验的可重复验证的结果)一致,那就与您的初衷相悖,反过来证明相对论的基础是牢固的.如果情况相反才能说,相对论错了----但是(我只粗略的翻了一遍您的著作,但是并不妨碍我理通其中的逻辑性证明过程)这却是您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您的推导过程也许在数学上可以成立(在某些情况下),但是因为您的前提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这里就不可避免的有逻辑错误.我读到您的著作也纯是偶然,我首先读到了关于五维时空坐标系的论述.对于您在五维时空坐标系加入的那个t坐标,我当时的感觉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物理应用.这是令我震惊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是把海德格尔的纯粹个人体验式样的时间与物理学根植于的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理论体系中的时间臵入同一模型中(且不论这个模型的现实可能性)加以考察.这同样是一种逻辑混乱.因为海德格尔是不相信"流俗的"时间观念的,而这个流俗的时间观念却是自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一直沿用的,尽管我们根据相对论来看这个经典的时间观念必定要受到怀疑.我认为您的错误就在于将海德格尔的本己概念移植入科学.有时间的话,我将继续说明这种做法之所以不能成立的根源所在.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的问题时间与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海德格尔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论述。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和时间的定义中,有很多和马克思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
而且他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凡事都用“在场”来解释,本文将以“在场”这个角度,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问题。
标签:海德格尔;时间;存在;在场时间与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海德格尔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论述。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和时间的定义中,有很多和马克思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
而且他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凡事都用“在场”来解释,本文将以“在场”这个角度,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问题。
从早期的西方的思想直到今天,存在指的都是诸如在场(Anwesen)这样的东西。
从在场状态中讲出了当前(Gegemwart)。
按照流行的观点,当前与过去和将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
存在通过时间而被规定为在场状态。
何以有存在这种规定性呢?这就要问,在存在中,为什么,以何种方式,并且从哪里讲出了诸如时间这样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借助于对时间和存在的流行而不确切的描述来充分地思索存在与时间的关系的企图,都会很快陷入一种未经深思的关系的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
存在是一个物么?存在像一个当下的在时间之中么?存在根本就是存在么?如果它存在,那我们就必定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某种存在者,并且因此而存在其它的存在者本身中发现它。
教室在,教室在亮着。
我们立即不加思索地承认两者的教室是某种存在者,但在整个教室中,我们哪里找得到“存在”?在物中,我们哪儿都找不到存在。
凡物都有其时间。
但是存在不是物,存在也不在时间中。
可是,存在仍然通过时间,通过时间性的东西,而被规定为在场,规定为当前。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不是物,因此它不是存在者,但它永恒地处在它的流逝中,它自身并不像那些处在时间中的存在者那样是某种时间性的东西。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论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论析作者:向红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4期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存在”之真理以及本真“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第一,从对人的生命的客观表达的角度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狄尔泰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生命的客观性进行思想比较。
第二,海德格尔的本真存在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何理论共同之处。
第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本真是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性维度。
关键词:存在;本真;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12-02自《存在与时间》出版以来,海德格尔的思想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
尤其是对其“存在”思想及其与马克思的“存在”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之一。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义,也给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这也彰显了海德格尔思想对当今现实社会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和现实意义。
但学界对海德格尔“存在”内涵的理解尚难以取得一致,产生了不少误解,因而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以为全面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体系奠定基础。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存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从对创造世界的“神”的存在者的研究到关注人的存在的问题转向。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所以是学术界研讨的热点,由于他对“存在”问题本身的始源性进行了追问。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就是“超越者”,“作为哲学的基本课题的存在不是存在者的族类,但却关涉每一存在者。
须在更高处寻求存在的“普遍性”。
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
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dens[超越者]。
”对“存在”的认识就是从根源上区别于一切存在者类别的认识,是一种超越的认识[1]44。
正是这种从始源性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彰显了海德格尔存在观点的艺术之处,使其与其他哲学家对存在问题观点区别开来。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第一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Dasein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主要指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之所以用Dasein而不用人,目的是强调人与存在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说,他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的。
当我们说“人”的时候,言外之意说的是人的族类性,即人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属性等等。
传统哲学尤其是启蒙主义以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中心说”,其实都是基于人与自然存在物相区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特殊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的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总之,用“种加属差”给人下定义,结果是:人是动物,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海德格尔反对的就是这种观念。
他也讲Dasein的“优先地位”,不过突出的不是人的特殊性,而是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万物都源自存在,只是人与存在的关系与众不同,而由存在所规定的人,其本性不在于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有哪些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在于存在。
一、此在的本性--双重性[9]我们在此进一步讨论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
Dasein在德语中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概念,原来造这个词的目的是翻译拉丁语中的existentia,即区别于普遍一般的存在的特殊存在,也就是具体有限的存在者。
康德和黑格尔都曾用过这个概念,大多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如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中三个基本范畴就是Sein、Dasein和Fürsichsein。
如前所述,exi-出来,stand -站,existance,就是“站出来存在”、“存在出来”的意思。
从德语来看,Dasein=Seinist da:存在在这儿存在。
海德格尔用Dasein专门指人这一在者。
Dasein这个概念突出的是人这种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亲密关系:Sein istda,存在在此存在出来。
万事万物都存在,然而存在在万物中却隐而不显,唯独在人这种在者那里有可能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时间?抑或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的阐释
时间?抑或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的阐释董志刚【摘要】“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意味着“存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交融.诸多学者将其阐释为一个“空间”概念,但这种阐释切断了这个概念与其前期存在论之间的联系,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完整的理解.“四重整体”与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有着深层渊源,作为对生存论存在论的矫正,它撤销了“此在”的主导地位,但人的一方仍在沟通存在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此在的时间性在此仍是有效的.海德格尔在对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人在存在之运作中的意义.同时,对应于“四重整体”,海德格尔也提出了“四维时间”,这说明“四重整体”在本质上仍包含时间内涵.【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6)003【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四重整体;时间;诗人;四维时间【作者】董志刚【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不仅标明了海氏哲学转向后对存在的运思方向,也标志着这个运思的基本“完成”,因此查明这个概念的真实含义对理解海氏后期思想来说意义重大。
学者们多半认为,与前期基础存在论侧重于时间性不同,这个概念更多地凸显了空间意义,如张祥龙认为“四重整体”是一种“境域”,虽然不是物理空间,却依然是空间性的;[1]164 王庆节则直接说这个概念是“主要从空间性境域来道说存在的尝试”。
[2]185 这种理解不完全错误,但不够准确,也切断了与基础存在论的联系。
本文试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开始,经由20 世纪30 年代的“转向”,逐步理清这个概念的形成轨迹,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个概念并未完全脱离早期基于此在生存论的存在论;从本质上说,这个概念更具有时间性内涵。
据此我们才能够完整地理解“四重整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海氏前后思想之间的隐秘关系。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一、评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海德格尔时间观的独具匠心之处就在于,第一,明确区分了时间与时间性,时间性是本真时间的到时样式,这一区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与澄清本真时间的时间性是其开展工作的旨归;实际上,他将时间性揭示为与Dasein内在关联的结构,作为Dasein之存在领会的可能性源泉,而在他的设想中,本真时间与存在的意义相关联。
第二,基于这种区分,他建立了与传统线性时间观迥异的生存论时间观,其特征包括I,传统时间观或者否认研究时间-流变的必要性,或者将时间空间化-现成化为物理、心理现象发生于其中的框架和形式结构;海德格尔则重新赋予时间研究以实际内容,他受到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方法的启示,悬置了将时间与运动和计量活动联系起来的成见,回到时间本身,从时间的现象和自身显现方面进行追问。
而这就意味着,II,将时间把握为经验着世界的自我生活的统一形式,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的Dasein之生存论整体结构。
现象学地形式化了的时间就是die Zeitigung der Zeitlichkeit ,也就是时间性自身现象以及成就自身为经验世界中的时间之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这首先指示出时间的统一性,进而指示出基于时间现象的Dasein生存现象的整体性,即获得了Dasein的存在论意义,并为一般存在论赢得了基础。
由此可见,III,作为Dasein这一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作为领会着存在的Dasein的存在——的时间性与作为存在之领会的源始、超越视野的时间始终是境域式的现象学构成(Konstitution)。
因而,具有构成性的“时间”和“时间性”与一维的、均质的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在存在论上的根据,后者在知性领域中遮蔽了前者。
两者的具体差异就表现在,IV,本真时间是有终的,正因为其有终性,有限与无限之间才充满张力,Dasein之筹划和领会才获得了必要性,它以“将来”为核心,曾在着的将来朝向存在而释放出眼下,Dasein同时赢获了将来、曾在和眼下,时间三态同时绽出而成其为本真时间。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哲学内涵人学语法前期海德格尔寻得语言本体来诠释此在意识世界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后期海德格尔更是沉迷于诗性语言,探求言说本己之美。
海德格尔的目的是要排除传统哲学中一切类似于“世界”、“内在”和“外在”等等这些“在存在论上没有充分的理由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件东西”的概念作为前提;这些概念只是此在“在之中”的“基本建构”。
换言之,以此在为核心诠释存在才不会使存在本身“退回到哪个存在者上去”。
“在存在论上,'在世界之中’复又包含在此在之存在的结构整体之中。
操心则被标画为这一结构整体的特征。
这样一来,为了能对实在进行分析而首须澄清的基础和视野就被标识出来了。
而且,只有在这一联系中才能从存在论上理解'自在’的性质”。
“操心”是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欲望和意志都显示为操心的变式,只有具有操心这种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才能撞上阻碍者这种世内存在者”。
就此,海德格尔意在指出,类似于尼采“强力意志”等概念只是操心的变式,操心是立足于此在生存论的更加原始的概念;并且由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被“倒转过来”。
“'我思’等于说:我维系。
一切维系都是'我维系’。
在一切联系与关系中总有'我’作为根据”。
“'我’的存在被领会为res cogitans(思执)的实在性。
”这样,以此在为核心的意识世界就与外在世界建立了联系;自在实则是此在让其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在。
因此,“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
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
由此可见,现象学诠释的目的是语言;这种诠释本身就是从人出发解释存在的语法。
作为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概念诠释为基本内容的语法是语言哲学语法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
[4]人学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空间性”、“他人”、“因缘”和“意蕴”等等以此在为枢轴的人学概念被细腻诠释。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问 题 的 提 出
能通 过 “ 形式显 示 ” 现象 学 方 法 , 找一 种 前 理 的 寻 论 的 、 对象 性 的经验 构成方 式 , 是对 空间作 出 非 不 “ 什么 ” Wa) “ ( s或 内容 ” G h l 的对象 性规 定 , ( ea ) t 而 是要 显示 出实 事 ( 象 ) “ 何 ” Wi) 也 即 是 现 的 如 ( e, 说 要显 示 出对 空 间 现 象 的 “ 有 方 式 ” “ 达 方 拥 、通 式 ” 把 握它 的“ , 如何 存 在” Wi e ) 。 ( ei sn
总体而 言 , 类 的 空 间经 验 无 外 乎有 这 样 几 人
种 : 所 经 验 、 空 经 验 、 延 经 验 。 围 绕 这 些 空 处 虚 广
间经验 , 在人 类 近代 认 识 史 上逐 步 形 成 了以下 几 种空 间观念 : 实 体论 的空 间 观念 —— 以牛 顿 为 ① 代表 ; ②关 系论 的空 间观 念 —— 以莱 布 尼茨 为代 表; ③属 性 论 的 空 间 观 念 —— 以 笛 卡儿 为 代 表 ; ④ 先 验 论 的 空 间 观 念 —— 以 康 德 为 代 表 _ 1 。 1~ j 海德 格尔把 上述 这些传 统哲 学 的空间 观念称 之为
是“ 俗 的空间 解 释” 认 为这 种 解 释 一 再 地遗 忘 流 ,
二 、空 间 与 此 在
海德格 尔在 其基础 存在论 范 围 内对 空间 问题
的探 讨所要 着力 解决 的一个 问题 就是要 用现象 学
的还原 方法 和解 释 学 方 法 消解 流 俗 的 空 间解 释 , 从 物 理 学 的 、 学 的 空 间 观 念 中 还 原 出 源 始 而 本 数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然而,这却是一部难懂的书。
该书的论点概括地讲,就是追问什么是存在。
由此展开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提出关于它的问题很重要?此在是什么以及它与存在的问题有怎样的联系?此在是如何又为何存在的?时间和时间性对此在及其存在为何如此关键?这就是《存在与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该书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认为此在实质上就是在世的此在,其存在就是烦。
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引入了一个只是隐含在第一部分中的主题,即此在的时间性。
此在从本质上说具有时间性:它向前眺望自己的死亡,用良知和决心审视整个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历史性的。
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密切相关。
有的哲学家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比如,就普遍性而高,乌鸦的概念不及鸟的概念,鸟的概念不及动物的概念,动物的概念不及生物的概念,生物的概念不及物体的概念。
它们的外延一个比一个大。
在海德格尔看来,过去的哲学家己经认识到哲学概念的普遍性,却未能认清这种普遍性的实质。
所以他说,存在概念是最不清楚的一个概念。
传统存在论的定义法显然不适用于存在概念,因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找不到比它更普遍的概念来阐述它。
存在无处不在,然而存在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它并不是一种内在于任何实体的、易于辨识的特性。
海德格尔说,由此看来,不能用定义的方法来理解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说,我们的生活早己包含了某种存在概念,这个概念的意义问题却从来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该如何探索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首先以人为出发点。
人与其他事物都是存在者,都包含着存在的意义。
但是人能提出并同答存在的意义问题,其他存在者却不能。
他把人称作此在,意思是存在在此,或者在这儿、在那儿。
此在本质上是存在于世界的,并不是简单地指它与世界上其他的物一样占据一块地方,而是说它不断地解释和参与其他实体及它们所处的背景,即环境或我们周围的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存在着一个单一的世界而非一个实体的集合,仅仅就是因为此在如是而为。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此在的“烦”不是心理上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
他不是烦忙而是烦忙向他压来。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张浩军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0)002
【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总页数】6页(P115-120)
【作者】张浩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试论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从时间的本体化视角解读《存在与时间》中的"死" [J], 江向东
2.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J], 王政剑
3.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流俗时间观的批判 [J], 黄其洪;蒋志红
4.以时间论存在——谈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中的时间观 [J], 马成昌
5.关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意蕴"再探究——基于《存在与时间》 [J], 谢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海德格尔 “此在与时间”思想的沉思
编号:关于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思想的沉思——《存在与时间》的简略解读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思想的探究——《存在与时间》的简略解读【摘要】:“存在”与“时间”一直是海德格尔追问的核心主题。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在世生存来追问二者的意义。
“此在”作为先行的能在存在理解着存在的意义,并揭示了在世之烦的时间性结构,而时间则是理解存在的境域,时间是存在的意义。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与时间”思想发展的脉络和其内在的原因。
【关键词】: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此在时间Abstract:" Existence" and " time " has been the core theme of Heidegger quest. In " being and time ", based on the Heidegger in the living life to ask the two sense. " This in " as the antecedent can exist 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reveals in the bored time structure, and time is the realm of understanding, time is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The article discussed Heidegger about " the time "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and its intrinsic reasons.Keywords: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Heidegger Existence Time 在追溯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思想道路的背景下,对其关于“存在”与“时间”命题最重要的文本《存在与时间》①进行了解读,经验到存在与时间的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
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
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
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
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
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
哲学家们要追问“空间是什么”,这就把空间当做了一个存在者,而试图在本质主义的思想路线上为空间下一个本质定义。
对于空间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寻找一种前理论的、非对象性的经验构成方式,不是对空间作出“什么”(Was)或“内容”(Gehalt)的对象性规定,而是要显示出实事(现象)的“如何”(Wie),也即是说要显示出对空间现象的“拥有方式”、“通达方式”,把握它的“如何存在”(Wiesein)〔2〕。
二、空间与此在海德格尔在其基础存在论范围内对空间问题的探讨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和解释学方法消解流俗的空间解释,从物理学的、数学的空间观念中还原出源始而本真的空间观念。
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在他看来则必须从此在的空间性问题入手。
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是此在之有空间性的可能条件。
因为,“此在本质上不是现成的存在,它的空间性不可能意味着摆在‘世界空间’(Weltraum)中的某一个地点上,也不意味着在一个位置上上手存在”〔3〕122,所以,无论空间性以何种方式属于此在,都只有根据此在存在的基本建构,即“在世界之中存在”才是可能的。
“在世界之中存在”不仅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而且也是世内其他存在者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只有把此在的空间性问题解说清楚了,非此在式的其他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性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
海德格尔在解释何谓“在世界之中存在”时,首先对“在……之中”这一结构作了一番分析。
在常识看来,“在……之中”这个用语称谓着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一个存在者在另一个存在者“之中”。
比如说,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
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某个现成东西“之中”现成存在,是世内非此在式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这种所谓的“在之中”(in-Sein),严格地来讲,应该叫做“在之内”(innerhalb)。
此在必须同“在之内”这种存在方式划清界限。
此在只能是“在之中”。
“‘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一个之中’;就源始的意义而论,‘之中’也根本不意味着上述方式的空间关系。
‘之中’〔in〕源自innan-(居住),habitare(逗留)。
”〔3〕63“在世界之中存在”也就意味着我居住于世界之中,依寓之、逗留之。
“在之中”不是此在时可有时可无的属性,而是此在的“天命”,只要此在存在,它就不得不“在世界之中存在”。
由于此在的存在命定了是要“在世界之中存在”,要操劳着繁忙着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打交道,要与其他此在共同在此,因此,此在就不得不给自己一个位置,并且同时也给其他存在者、其他此在以位置,而这种给出位置就是一种空间化活动,就是在给予空间、设置空间、整理空间。
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并非世界在空间之中,毋宁说,空间倒是在世界“之中”。
无论空间性以何种方式属于此在,都只有根据这种“在之中”才是可能的。
而在他看来,“‘在之中’的空间性显示出去远(Ent-fernung)和定向(Ausrichtung)的性质”〔3〕122。
“去远和定向作为‘在之中’的组建因素规定着此在的空间性,使此在得以操劳寻视着存在在被揭示的世内空间之中。
”〔3〕128海德格尔把去远规定为此在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
他说:“我们所领会的去远并非相去之远,更非距离这一类的东西。
我们在一种积极的及物的含义下使用去远这个术语。
它意指此在的一种存在建构。
从这种建构着眼,移走某种东西以使它离开得远只是去远的一种特定的、实际的样式罢了。
去远说的是使相去之距消失不见,也就是说,是去某物之远而使之近。
此在本质上就是有所去远的,它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让向来存在着的东西到近处来照面。
去远揭示着相去之远。
”〔3〕122在海德格尔看来,若把相去之远近首要地乃至唯一地当做可测定的距离,这就掩盖了“在之中”的源始空间性。
我们通常以为“最近的东西”根本不是“离我们距离最短的东西”,相反,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东西,比如,眼镜从距离上说近得就“在鼻梁上”,然而对戴眼镜的人来说,这种用具在周围世界中比起我们看到的书,比起桌上的电脑要相去甚远。
决定着从周围世界首先上到手头的东西之远近的,不是距离而是寻视操劳。
此在的空间性和它所领会的距离只能通过此在繁忙着与事物打交道中的活动来确定。
此在的“把……带到近旁”并不是意味着把某种东西放到距离我们身体最近的地方,而是说把一件东西放在上手事物的范围之内,也即是说使这件事物本身成为上手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去除某物之远而把它带近前来相遇照面,这同时也是一种定向活动。
因为去远求近总已先行采取了向着一定场所的方向,被去远的东西就从这一方向而来接近,寻视繁忙活动就是制定着方向的去远活动。
所谓定向就是向着……,对准……,指向……。
去远要把某物带近前来相遇照面,显然必须对准该物,关注该物。
存在物就是在这种对准、关注中来相遇的。
比如,当我要发电子邮件的时候,电脑成为我的意向之物,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桌子、手等存在物向我涌现出来。
我坐在电脑“前面”,把手放在键盘“上”,用“左”手和“右”手打字……。
在这个意义上说,去远必须具有定向的性质。
“定向像去远一样,它们作为在世的存在样式都是先行由操劳活动的寻视引导的。
左和右这些固定的方向都源自这种定向活动。
此在始终随身携带这些方向,一如其随身携带着它的去远。
”〔3〕126然而,此在的定向活动并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有“客观”根据的。
这个根据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3〕126-127,也就是此在操劳繁忙于其中的关联整体。
以关联整体为根据的去远活动从周围视界中获取具体的“角度”或方向去对准存在物,从而让存在物从这个方向或角度来相遇照面,也即把存在物从这个方向带近前来。
通过以上对去远和定向的解析,我们认为,此在是这样整理出空间的:借去远活动去除存在者之远而把它带近前来相遇照面,同时经由定向活动让存在者以某种由关联整体所规定的可能性方向来相遇照面。
由于去远活动,此在才把存在者带近前来相遇照面,从而才能揭示出存在者与此在的相距状态,以及与其他同样来相遇照面的存在者的相距状态;同时由于定向活动,此在总是让存在者以某种特定的方向或角度来相遇照面,因而才显示出存在者的“那里”和此在自己的“这里”,此在和其他存在者的方位由此而得以确立〔4〕145-146。
三、空间与时间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特有的空间性奠基于时间性。
因为,时间性是操心的存在意义,此在的机制和他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所以空间性虽使世内空间成为可能,但其自身又来自时间性。
此在的整理空间活动要从某种方向把存在者带近前来相遇照面,必须以“遗忘自身而有所期备的当前化”这种非本真时间性的到时为前提。
只有当时间性以当前化这种时间性样式统一到时,此在才能让存在者进入因缘关联中作为某物来相遇照面。
所以,“只有根据绽出视野的时间性,此在才可能闯入空间。
世界不现成存在在空间中;空间却只有在一个世界中才得以揭示。
恰恰是此在式空间性的绽出时间性使我们可以理解空间不依赖于时间”〔3〕418-419。
依照海德格尔,此在之为空间性的,只因为它能作为操心而存在,而操心的意义是实际沉沦着的生存活动。
生存有所行动地对实际周围世界上手的东西寻视操劳,让周围世界在场的东西来照面。
沉沦于所操劳的上手事物与现成事物这一状况之首要条件就是当前化,这种当前化作为源始时间性的非本真到时样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存在”。
这里的“让……存在”不是让存在者在无关联的可能性中作为什么也不是的自身来相遇,而是让存在者在关联中作为某种具体的什么出现。
“但是当前化之所以能让存在者作为某种(可忧烦的、可做的、紧迫的、不可或缺的)什么出现,却必须以对存在者有所欲求、有所期备为前提。
如果此在无所欲求、无所期备地存在着,也就是持守着死亡这种无关联而无化一切的可能性存在,那么此在也就不会让存在者进入某种关联中而作为特定具体的什么出现,而是让存在者作为什么也不是的自身来相遇。
”〔4〕110存在者之能被期备、能被欲求,仅仅在于它们对此在而言具有合用的目的,是可资利用的某种用具。
因其合用性,此在把它们带到手头来相遇照面,通过去远和定向活动而赋予其空间关系。
在带近前来之际,沉沦这一操心的本质结构昭示出来。
在沉沦之际并从而也在奠基于“当前”的带近前来之际,有所期备的遗忘也随着当前而一同到时,由此就展示出沉沦的生存论时间性建制。
因此,海德格尔说:“时间性本质上沉沦着,于是失落在当前化之中。
唯当上手事物在场,当前化才会与之相遇,所以它也总是遇到空间关系,结果空间性不仅寻视着从操劳所及的上手事物来领会自己,而且从诸种空间关系中获得线索来表述在一般领会中领会了的和可以加以解释的东西”〔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