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班会、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例如,在旅游景区中,可以通过讲解生态知识、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方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环境的改善。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行动力。
例如,在社区中,可以通过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等方式,让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
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需具备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伦理道德。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主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 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责任意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缺乏实践和案例分析,使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深刻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
2. 教育践行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缺少接触真实环境的机会,缺乏对实际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3. 缺乏评价机制。
对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环保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提升情况。
1. 深化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政策法规、环境道德等方面,深化学生对环境和伦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激发其热情和愿望去实施环保行动。
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通过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环境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1.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必要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珍爱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等院校的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生态环境保护类专业,并在教学中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教育。
大学生活动中也经常组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的环境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宣传和灌输,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学校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缺乏长期的持续性,学生的环保意识难以树立和巩固。
在学生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真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应对策略1.改进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高校应当改进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亲自感受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中的生态教育理念
教育中的生态教育理念:绿色未来的种子在现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众多的环境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面对这种挑战,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强调在教育中关注和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理念,将生态学知识融入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
首先,生态教育强调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培养这种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环保机构,让他们亲眼看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环保主题的研讨会、讲座或辩论赛,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环保问题,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
其次,生态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的问题,还要考虑未来的世代。
因此,生态教育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为学生们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并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再次,生态教育关注生态知识的普及。
在传统的教育中,生态知识常常被忽视或被认为不重要。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深,生态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生态教育通过将生态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生态夏令营、野外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知识。
最后,生态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广生态教育。
社区可以组织环保志愿活动,如垃圾清理、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推广绿色能源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以道德教育培养理念为核心,将生态环境保护等
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懂得珍惜资源,实现生态与道德
共生的一种教育。
首先,要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主动学习和实施社会可持续发
展理念,重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保护,把现代生态文明植入学生的内心,
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努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他们
理解和认识到人类发展和共存之间的平衡,体察到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树立节约资源、尊重环境的意识,真正体会“只有充分尊重环境和资源,
才能得到优雅的生活”的真谛。
最后,要实施教育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身边的环境
实践中,培养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铭记在心的节约资源、爱护大自然、拥
抱美好生活的观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素养,坚守绿色道德,引领青少年携手发展,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
多向度的立体发展 , 必须是统筹城 乡、 统筹 区域 、 统筹 经济社会 、 筹人 与 自然 、 筹 国 内和 国外 等 统 统 综合 性发展 , 目的在 于 促 进经 济 、 治 、 化 和 社 政 文 会各 个层 面、 各个环节 协 调 和谐 发展 , 推进 生产 力 和生 产关 系、 经济基础 和 上层 建 筑全 面 进步 , 发 使
传 统发展 模 式 存 在 两 大 弊端 : 是 片 面追 求 一 物质 财富 的增 长 而 忽视 社 会 其 它 方 面 的均 衡 发 展 , 导致 社 会 发 展 失 衡 , 响 了发 展 的后 劲 ; 结果 影 二是过分 强调人 的利益 、 的需要 、 视 自然 的存 人 忽 在 , 曲了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果 加速 了生态 系统 扭 结 的破 坏 , 引起 了环 境 污染 、 源 匮 乏 、 态 失衡 等 资 生 诸多 问题 【 。今 天人们逐 渐认 识 到这 种 发展 模式 2 ] 的危 害 , 求走 一 条 科 学 发 展 的道 路 。 即要求 社 要 会发 展不 能只 局 限 于单 向度 的平 面 发 展 , 是 要 而
象 , 恶化 的步伐仍在 加快德教 育的必要性
( ) 二 生态道 德教育 是落实 科学 发展 观 的必然
举措
( ) 持续发展 呼唤生态道德 教育 一 可 可持 续发展 , 为一种 发展 思想 和发 展战 略 , 作 它 的 目标是 保 证 整个 社 会具 有 持 续发 展 的能 力 ,
高校生态德育浅析
高校生态德育浅析生态德育是德育的一种新理念。
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应通过养成教育、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德育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其生态行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人首先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要求保护地球,保护生态,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期——生态文明。
在这一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自觉遵守自然生态道德。
生态德育也因此应运而生。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
为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学生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成为生态德育的重要对象。
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就是想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养成规范的生态行为,在开创未来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避免环境破坏,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高校生态德育是指教师从人类是自然系统的组成部分的生态整体观出发,引发学生不仅给予人类生命道德关怀,而且给予自然道德关怀,进而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爱护自然的生态道德素养、生态意识、思想觉悟及相应的生态行为习惯。
二、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必要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方式有示范性作用的社会群体,其生态德育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生态道德状况。
因此,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进行生态德育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态危机的出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等等,这些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生态德育。
三、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途径(一)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是使习惯养成的过程。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中,养成教育更多是偏向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实,养成教育不仅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包括人的基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受到了严峻考验。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涵盖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发展的理念,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共生关系,强调责任、尊重、谦虚、满足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意识深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并成为了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品德选择时,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培养他们具备文化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生态道德教育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视角,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己身处于一个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能让他们跳出日常观察的局限,探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琐事关系,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力和综合素养。
最后,生态道德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
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了许多企业、组织和文化的主流。
那些注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更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对学校而言,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挑战自我的机会。
学校下一步应该落实“生态学校”的概念,推动绿色发展和文化内涵的融合,注重文化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合理的生态校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念,遵循生态伦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展望进行探讨。
1.引领正确的生态观念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引领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的重要途径。
当前,许多学生在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长大,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所欠缺。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态环境,培养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树立坚定的环保信念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坚定的环保信念。
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信念和责任感,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3.培养良好的生态伦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
通过生态伦理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生态伦理规范,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1.课程设置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可能只有少数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而其他专业则很少或没有相关课程。
这导致了生态道德教育的覆盖范围有限,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道德意识。
2.教学资源匮乏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教学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相关领域的教师和教材资源有限,很难保证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对较弱。
由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的动力,导致了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1.拓宽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应该设置相关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是一种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承担起环保责任,为建设美丽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学校应该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等手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首先,为了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命的连续性与互依性。
学校可以请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态的专家等人员,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
同时,学校还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野外考察、实验、科普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和保护知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绿色植物、节约用水、徒步穿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区环保工作和兴旺之路建设,起到具体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行动中更好地感受到生态德育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环保事业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最后,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环保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栏目、广播、报纸杂志等,灌输环保理念,积极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评价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对学生成长环境的塑造,让生态德育成为学校的生命体,并创造一个环保意识浓厚、富于生机的学习环境,让这种文化理念贯穿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信地成长。
总之,生态德育体系建设对学生的自信成长至关重要。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学校教育也应当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并学会关心和保护它。
生态德育是培养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珍视生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强烈的使命感,做到深入了解生态环境,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和改善。
生态德育体系的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学校开展生态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保护环境。
例如,可组织学生护林、护水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了解其中的分布、构成和功能。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生态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能够培养环保意识和意愿,同时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学校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传授,包括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如何预防和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生态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修养打下的基础。
第三,通过开展生态教育竞赛、生态知识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巩固。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深化需要持续性的努力和兴趣的保持。
生态教育竞赛可以通过创意表现、曲艺相声等形式举行,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兴趣,提高生态保护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宣传力度。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邀请社会志愿者和教育专家参与到生态德育体系的建设中来。
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让全社会人们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彼此分享经验和成果,为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大问题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生态德育的效果需要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
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关心和保护自然环境,并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思政教育创新探讨
基于生态理念的校园思政教育创新探讨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思想在校园中也正逐渐被引入。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时代课题,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
因此,将生态理念引入校园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然环保意识,还可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积累人才和力量。
一、生态理念的内涵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综合认识和理解。
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联系。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自己的行为与生态过程的和谐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因此,运用生态思想可以增强人们环保意识,减轻生态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思想与校园思政教育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生态思想为导向,开设生态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人参与到校园绿化、环保、垃圾分类等活动中,增强他们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培养生态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生态建设之间寻找平衡的一种伦理修养。
通过教育生态伦理道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生态道德修养,成为尊重生命、珍视环境、爱护自然的公民。
3. 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开展生态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行动中。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新思路1. 建立生态意识教育体系以生态思想为核心,制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和能力。
制定环保口号和宣传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参与,增加校园绿化和环保的宣传力度。
2. 引导学生运用生态思想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运用生态思想来进行生活和学习,实现生态思想的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从行动中感受到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3. 倡导学生“绿色生活”鼓励学生以“低碳、环保、节能、健康”为原则,推广无毒、环保的生活方式,弘扬绿色生活主张。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高校教育中,通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1保护环境如今,全球各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责任。
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行为。
1.2提高人文素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3适应未来发展未来的社会将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也可以培养一批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领军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环保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2.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的课程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有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只是一些零散知识的堆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
2.2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需求。
而高校在教育方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实践环节。
2.3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兴趣,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
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素养的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改进措施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加贴合当下的环保需求和发展趋势。
可以加入一些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践环节等。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以提高教育效果。
0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 础
生态伦理学与生态道德观
生态伦理学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汇报人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
础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
方法
目录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挑战与 对策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结语与展望
01
生态道德教育概述
生态道德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01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旨在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 责任感,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共生。
06
结语与展望
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总结与反思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生态道德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实践体验、环境熏陶等 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习惯,提 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
近年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 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 了大批具备生态意识和责任感的人才。
改善。
案例三
总结词
某地区多所高校联合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行动力。
VS
详细描述
这些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 动、讲座、展览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使 大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还促使他们将环保理念付诸行动。经过 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校园环境得到了明 显改善。
生态道德教育实践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道德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实践路径以及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一、引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公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实践角度探讨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1. 生态道德教育的定义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以生态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基础,通过教育手段,使个体树立生态意识,形成生态道德观念,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教育。
2.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1)提高个体的生态意识,使个体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2)培养个体的生态道德观念,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道德,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1. 教材建设(1)编写生态道德教育教材,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课程。
(2)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态道德知识。
(2)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思维能力。
3. 课外活动(1)开展生态道德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2)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社会实践(1)引导学生参观生态园区、自然保护区等,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美丽与脆弱。
(2)开展社区环保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四、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1. 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公民,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德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得到积极的成长和发展。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指校园环境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在美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培养出自信和自尊,从而更好地成长。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容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
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身心健康教育中走出自卑,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成长。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注重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德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畏困难,勇敢拼搏,健康成长。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道德修养,更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学生一定会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学校德育的新理念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主张不仅要构建生态道德“规范”,更要转变以往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育者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人与自然、与社会共存共进,和谐相处。
1、绿色:生态德育的主色调“绿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主色调,它直观上给人清新的感受,寓于生命与希望,象征和平与自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一词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渐渐地丰富了其广义上内涵。
“绿色校园”就是其广义内涵的拓展,因为它不仅代表的是学校绿化覆盖率,更是一种以人为本、德润人心、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的营造。
这里不仅要有绿化美化的自然环境、诗情画意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应没有歧视,没有体罚,没有人际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这里应是人心思进,在思想上体现进步与创新,行为上体现文明与儒雅,心理上体现健康与愉悦,竞争中体现智慧与合作,评价上体现公正与科学。
这样的校园方能体现时代的气韵与现代的风采,生态德育在这里也得到最好的诠释。
2、人文:生态德育的精神支柱“人文”就是与人相关的文化现象,是理念层文化。
一所学校人文环境的内核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缺乏了这种精神文化,则校园文化仅仅是形式上的价值。
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建立起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相互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
按照心理学情感产生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而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
所以在德育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
生态伦理道德教育: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视点`
生态伦理道德教育: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视点`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而高校德育教育则是培养青年学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聚焦于如何让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探索生态伦理道德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观。
一、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环境损害和资源消耗。
因此,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具有一定的环保素养,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和脆弱性,并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守护自然环境出发,逐渐领悟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到的道德义务。
通过思考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到生态伦理道德的内在价值,从而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行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视点高校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智力、体魄和美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个平台。
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可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新视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密不可分,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生态伦理道德课程或者专业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对环保、生态建设等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增强生态伦理意识的目的。
同时,针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我们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此外,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比如,可以组织生态保护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更好地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并切身感受到自己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
三、推行策略在推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制定教育方案。
教育方案是推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不断的调整。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是指在教育体系中,通过生态环境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自信地成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当前,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生态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如何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生态德育体系中的基础,它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深入实际,亲自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校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意识。
学校应该重视道德教育。
生态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生态环境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拒绝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为了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中自信地成长,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生态德育建设贡献力量。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引导家庭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与家长一道为学生提供生态德育的家庭环境。
学校还可以借助家长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环保事业的情感和责任感,共同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并加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高校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切实加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如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高校要加强学生参与绿色发展实践的机会。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和自己的影响力。
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了解到绿色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并培养绿色发展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环保宣传。
邀请知名的环保专家、企业家等为学生讲解环保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思考方式。
高校可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
高校要加强自身的环保建设和管理,成为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示范和引领者。
高校可以通过建设环保示范园区、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等方式,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保学习和生活环境。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加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高校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加强课程设置、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宣传,并加强自身环保建设,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绿色发展,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发布时间:2012-02-22 05:51:10 资料整合:来源:人气:85 字号:大中小朱蕴丽,南昌大学法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卢忠萍,南昌大学教授[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11-0210-04一、生态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谐的必要性(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无限制,自然界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百宝库,现在猛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界也是相当脆弱的。
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必然与自然供给人类欲求的稀缺性产生极大的矛盾。
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打破发展与生态、科技与生态、消费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
人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特别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几乎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本身的存亡。
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其实一样,发展不只是单向度的平面发展,而是多向度的立体发展,必须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和国外等综合性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协调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使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除了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还蕴含了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内容,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最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缓解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由于以往我们生态意识的缺乏,总认为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或聚宝盆,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似乎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需要的问题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直接恶果就是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日益枯竭。
如果人类不幡然悔悟,那将无异于“自掘坟墓”。
由此及彼,我国的资源压力更是不容乐观,乱砍滥伐、掠夺性开采、水土流失、疯狂采砂、恣意猎杀、饕餮海吃等等,导致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草原面积不断萎缩、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气候变暖等等。
如果再不遏制这种现象,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任其下去就会把我们这个生态日渐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推向绝境。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自然界的每条一生物链、每一物种都有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
事实上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
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化等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而导致人文文化的衰亡。
目前生态恶化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将大量的污染物投放在大地、江河湖泊和大海,加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生物总量的不断耗减,这不仅削弱了生物调控生物圈的能力,还加重了生物调控的负担。
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承载极限,人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趋势,那将无异于自毁。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保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这是确保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个地球生物圈是生命的母系统,人类只不过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只有母系统整体延生下去了,子系统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现在看来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替代母系统或逆转这种母子关系,如果某个强势物种为了满足自己单个物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灭绝其他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严重耗减,使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的能力严重削弱,那么生态系统早晚会发生突变使得原有生物难以生存,这个强势物种也就随之不可逆地要走向绝境。
因此,作为强势的自然之子的人类,不仅需要一个人与人自身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个持续稳定能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环境。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既保证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既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保证现存人类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又有利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可能维持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既保证整个社会的永续发展,又促进整个自然跟进接替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长远眼光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崇高追求,是遵循发展的代际公平关系原则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一)科学发展观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P519)“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P519)马克思也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述把人、社会、自然统一起来,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支撑,而人也对社会和自然负有重大使命。
可喜的是近年来党中央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鼓励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正视目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不均衡的矛盾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这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点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我们祖先早就存有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观点,有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态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
难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罗素会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的确,中国传统中有着丰富而又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深邃论述,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自然怀有一种崇高的敬畏之心。
可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主张。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师造化,无为而为,遵循自然法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戕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和“六道众生”,也就是不杀害一切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下游、洞里钻的生命,且还要“普度”这些“众生”,甚至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强调人类要做大自然的朋友,要善待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是这样,《礼记》中说得好:爱草木,惜砍伐,早春抓起,不可懈怠。
《淮南子·汜论(转载自778论文在线/,请保留此标记。
)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认为:“德莫大于和”。
甚至生死予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等等。
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以挖掘出许多令世界注目的生态道德教育范例,这也是我们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之源。
(三)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生态危机的“因果报应”不仅会出现“现世报”,更会产生“后世报”的隔代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在空间上要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要求既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理论确认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强调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社会公共资源不仅是属于个体的,也是属于群体的;不仅属于当代,也属于后代;随意占有和挥霍浪费公共资源,不只是个体的事,还是群体的事、千秋万代的事。
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源是稀缺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谁多占了就意味着其他人少占或者不占,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和正义。
而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延续的一种焦虑和一种超前的理性思考,能够有效地降低人类未来走向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灾难或风险。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应对思考(一)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据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总体上应该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或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
因多年来潜移默化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和“斗天斗地”等观念的影响,始终把自然界和动植物作为人类永远掠夺和攫取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从而出现个别大学生伤熊、虐猫等以折磨动物为乐的现象。
其次,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现在大学里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的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从小在温暖环境下长大,受尽父母与祖父母辈的百般呵护宠爱。
缺少生活的历炼,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生活消费上普遍大手大脚,缺乏节约意识。
据调查,现在大学校园里资源浪费现象依次为: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到风景区游玩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长期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致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是只追求自身的享乐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忘却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也趋向庸俗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缺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道德文化的构建。
四是一些消极的陈规陋习阻碍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培育。
(二)强化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