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发布时间:2012-02-22 05:51:10 资料整合:来源:人气:85 字号:大中小

朱蕴丽,南昌大学法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卢忠萍,南昌大学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11-0210-04

一、生态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谐的必要性

(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无限制,自然界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百宝库,现在猛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界也是相当脆弱的。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必然与自然供给人类欲求的稀缺性产生极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打破发展与生态、科技与生态、消费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人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特别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几乎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本身的存亡。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其实一样,发展不只是单向度的平面发展,而是多向度的立体发展,必须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和国外等综合性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协调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使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有机地融为一体。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除了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还蕴含了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内容,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最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缓解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

应该看到,由于以往我们生态意识的缺乏,总认为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或聚宝盆,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似乎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需要的问题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直接恶果就是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如果人类不幡然悔悟,那将无异于“自掘坟墓”。由此及彼,我国的资源压力更是不容乐观,乱砍滥伐、掠夺性开采、水土流失、疯狂采砂、恣意猎杀、饕餮海吃等等,导致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草原面积不断萎缩、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气候变暖等等。如果再不遏制这种现象,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任其下去就会把我们这个生态日渐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推向绝境。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

自然界的每条一生物链、每一物种都有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

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事实上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化等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而导致人文文化的衰亡。目前生态恶化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将大量的污染物投放在大地、江河湖泊和大海,加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生物总量的不断耗减,这不仅削弱了生物调控生物圈的能力,还加重了生物调控的负担。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承载极限,人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趋势,那将无异于自毁。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保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这是确保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整个地球生物圈是生命的母系统,人类只不过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母系统整体延生下去了,子系统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现在看来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替代母系统或逆转这种母子关系,如果某个强势物种为了满足自己单个物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灭绝其他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严重耗减,使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的能力严重削弱,那么生态系统早晚会发生突变使得原有生物难以生存,这个强势物种也就随之不可逆地要走向绝境。因此,作为强势的自然之子的人类,不仅需要一个人与人自身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个持续稳定能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环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既保证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既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保证现存人类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又有利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可能维持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既保证整个社会的永续发展,又促进整个自然跟进接替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长远眼光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崇高追求,是遵循发展的代际公平关系原则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

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P519)“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

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P519)马克思也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述把人、社会、自然统一起来,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支撑,而人也对社会和自然负有重大使命。可喜的是近年来党中央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鼓励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正视目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不均衡的矛盾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这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点

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我们祖先早就存有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观点,有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态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难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罗素会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的确,中国传统中有着丰富而又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深邃论述,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自然怀有一种崇高的敬畏之心。可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主张。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师造化,无为而为,遵循自然法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戕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和“六道众生”,也就是不杀害一切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下游、洞里钻的生命,且还要“普度”这些“众生”,甚至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强调人类要做大自然的朋友,要善待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也是这样,《礼记》中说得好:爱草木,惜砍伐,早春抓起,不可懈怠。《淮南子·汜论(转载自778论文在线/,请保留此标记。)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认为:“德莫大于和”。甚至生死予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等等。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以挖掘出许多令世界注目的生态道德教育范例,这也是我们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之源。

(三)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