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辩论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而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无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什么是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如何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实施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对立德树人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区域大德育“生态圈”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生态圈。
它是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使学生在道德、智慧、体魄、美感等领域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构建是在传统的学校育人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
1. 教育部门要明确政策,提供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是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它应该明确教育政策,提供政策支持,为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提供保障。
2. 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教育功能。
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教育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 家庭要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家长要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社会要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社会是孩子们成长的大舞台,社会资源的多元化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到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构建中来,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实施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对立德树人的意义1. 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在更多的教育场所接受教育,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潜能。
浅谈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
浅谈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辨析论文关键词:德育生态生态德育内涵实质意义论文摘要: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它们在概念、内涵、实质、依据和意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必须正确合理使用。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个新潮名词。
在有些研究论文中,存在着混用的现象。
同时,德育生态也是“德育工作生态模式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能否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与实质,直接影响研究的路径、方向和成果。
因此,辨析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之间的区别,正确合理使用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不同目前学术界关于德育生态的研究还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我们认为,所谓德育生态,是指德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
德育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属于德育方法论层次。
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
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内涵不同2.1生态德育的内涵生态德育作为传统人际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拓展和扩充,其主要内涵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四个方面。
生态善恶观就是以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善;反之,就是恶。
生态平等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
人类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能只顾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需要,而不顾其他生命的生存需要,应该允许各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辩论辩题
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辩论辩题正方,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道德责任,我们应该尽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首先,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责任,因为我们是地球的居民,我们应该尽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地球不是我们的继承物,而是我们的借来的东西。
”我们不能无视环境问题,任由地球遭受破坏,这是对我们自己和后代的不负责任。
其次,环境保护是我们的道德责任,因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权利生存和繁衍。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危害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都是地球上的一部分,没有一个生物有权利摧毁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环境,让所有生物都能够和谐共存。
最后,环境保护是我们的道德责任,因为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宜居住的地球。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清洁、健康的地球上。
反方,环境保护不是每个人的道德责任,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应该由政府和企业来承担更大的责任。
首先,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比于大型工厂和企业的排放,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环境保护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责任,而是应该由政府和企业来承担更大的责任。
其次,环境保护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和改变,个人的行为很难产生显著的影响。
要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改变,而个人的行为很难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不应该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责任,而是应该由政府和企业来承担更大的责任。
最后,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整体解决,个人的行为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整体解决,而个人的行为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德育答辩范文
德育答辩范文一、引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在此感谢评委们的到来,今天我将围绕德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展德育活动展开发言。
二、德育的重要性1. 德育的定义和作用德育是指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人格特质,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此外,德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措施1. 制定科学的德育计划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德育计划,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制订出一系列的德育活动。
2. 建设德育教育平台学校建设了德育教育平台,包括德育教室、德育角、德育电子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和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个性发展和德育成长。
3. 强化德育师资力量学校注重培养德育师资力量,加强德育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提供更好的德育教育服务。
四、德育活动的开展1. 学生社团组织学校设立了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如环保社、志愿者协会等,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锻炼自己,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2. 课程融入德育教育学校将德育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 主题德育活动学校定期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如“传统文化周”、“志愿者活动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志愿服务的意义。
五、德育活动的效果与展望1. 具体成效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学生关系融洽,学校的学风建设得到了有效推进。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自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为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环境意识,帮助学生在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是教育系统面向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环境行动能力的现代公民的关键。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生态德育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会行动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重视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学习生态知识、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还可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生态德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行动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学校可以组织校园环保日、环保活动周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
学生还应被鼓励表达自己的环保观念和想法,在课堂、学校和社区等不同场合,提供展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要夯实科学的基础教育。
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处理生态问题。
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环境问题。
还需要鼓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行动的良好习惯。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需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习惯,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环保小组、开展环保竞赛、设立环保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要注重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生态德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还需要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共同推进。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家校合作的环保活动,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环保行动。
刍议生态德育的困境与对策
生态德育的困境与对策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放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放大了人类破坏生态和毁灭自身的力量,酿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赤字。
生态危机不仅要靠法律解决,将生态融入学校德育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
可以说,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进化的结果,也是道德教育本质的要求。
一、识读生态德育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ast·Haeckel)首先提出生态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
1990年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生态学著作。
1998年5月,刘惊铎、王磊在《教育评论》中撰文首次提出“生态德育”这一术语。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以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道德标准衡量受教育者的行为,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1]其目标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生态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从而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生态行为的新模式。
二、我国生态德育存在的困境(一)外部生态系统断裂1.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自然生态环境是指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人类自身就是从自然生态环境中演化而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
[2]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共同组织了一次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
浅谈构建班级生态德育
浅谈构建班级生态德育班级生态是由班级成员共同创造和维护的一种情境,它体现了班级文化,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在班级生态中,学生在社交、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了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秩序,它既反应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反映了班级集体的特征。
为了构建良好的班级生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班级文化的塑造。
班级文化是班级生态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班级内共同确定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制定班规班纪,明确班级生活的各种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班级共同的信任、尊重和互助的氛围。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召开班会、组织团队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生态的构建。
其次,建设多样化的学习氛围。
班级生态中,学习氛围的建设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习小组,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力,提高学习成绩。
在班级生态中,学生还应该学会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行为规范的落实。
在班级生态中,个人行为规范的落实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守班级规定,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遵守公共道德、行为规范,加强自我约束,从自我代表一个班级、代表一个集体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律自控的能力,同时在班级中加强互相监督,鼓励班级成员相互关注,相互支持,互相提醒,在班级中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最后,班级与家庭的联系。
班级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班级生态建设的目的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班级与家庭联系机制,积极沟通交流,以达到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是班级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家长会,收集家长反馈意见,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介绍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共同探讨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班级生态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
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为了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研究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生态化发展是指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德育发展环境,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要关注德育的目标。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应当重点探讨如何将德育的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统一,形成德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要关注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
研究应当关注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关注德育的方法。
学校德育的方法包括教师言传身教、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等。
研究应当关注教师德育教育的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要关注德育的评价。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措施。
研究应当关注如何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提高。
要推进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教育研究机构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积极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和有效实践。
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对于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受到了严峻考验。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涵盖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发展的理念,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共生关系,强调责任、尊重、谦虚、满足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意识深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并成为了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品德选择时,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培养他们具备文化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生态道德教育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视角,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己身处于一个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能让他们跳出日常观察的局限,探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琐事关系,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力和综合素养。
最后,生态道德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
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了许多企业、组织和文化的主流。
那些注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更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对学校而言,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挑战自我的机会。
学校下一步应该落实“生态学校”的概念,推动绿色发展和文化内涵的融合,注重文化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合理的生态校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
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德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学校德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
因此,生态化的发展成为了学校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学校德育的生态化发展。
一、生态化的发展思想生态化的发展思想要求德育的发展应该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即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不同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而且这个整体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发展。
因此,学校德育的发展需要符合生态化的思想。
(一)以情境为导向情境是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校德育应该将情境作为德育的核心,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集体生活中,学校可以通过设置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形式,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德育的重要性,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二)以体验为主导学生学习德育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水平。
学校德育应该主导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包含德育元素的活动中体验德育教育的魅力。
例如,德育营、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素质。
(三)以系统化为基础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德育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管理。
系统的建立可以让学校德育呈现更加完美的整体,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设计一个德育流程图,展现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完整的德育系统中获得全面思想触发和道德引导。
(四)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学校德育多元化发展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德育教育的相互关联和和谐发展。
例如校外实践、国学经典诵读、体验式游戏、实践社区服务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德育途径。
多元化的德育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德育需求,让学生在多层次、多领域的德育教育中全面成长。
三、结语生态化的发展思想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让学校德育教育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是一种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承担起环保责任,为建设美丽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学校应该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等手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首先,为了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命的连续性与互依性。
学校可以请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态的专家等人员,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
同时,学校还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野外考察、实验、科普知识竞赛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和保护知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绿色植物、节约用水、徒步穿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区环保工作和兴旺之路建设,起到具体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行动中更好地感受到生态德育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环保事业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最后,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环保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栏目、广播、报纸杂志等,灌输环保理念,积极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学会观察、评价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对学生成长环境的塑造,让生态德育成为学校的生命体,并创造一个环保意识浓厚、富于生机的学习环境,让这种文化理念贯穿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信地成长。
总之,生态德育体系建设对学生的自信成长至关重要。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德育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是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德育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道德素养培养环境。
本文将从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概念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整合各种德育教育资源,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形成一个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综合体系。
这个综合体系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的德育教育资源,还包括社会各界的德育资源,如家庭、社区、企业、媒体等,构建一个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生态圈。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德育教育环境,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德育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可以整合社会各界的德育资源,将学校内外的各种德育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德育教育体系,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加强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育格局。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家庭、社区、企业、媒体等各方面的资源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形成多元共育的良好局面。
3.拓展德育教育的领域和渠道,形成立德树人的完整路径。
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可以打破传统的学校德育边界,将德育教育领域拓展到社会各个角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网络,为立德树人提供更加完整的育人路径。
1.建立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工作机制。
在政府领导下,建立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分工,形成任务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确保各种德育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生态素养和环保行动能力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在这一体系中自信地成长,对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生态德育体系。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并提高生态素养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组织参观实地考察,举办环境保护主题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通过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环保行动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家庭也应当积极参与生态德育体系的建设。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具有深刻的影响。
家长可以通过亲自示范和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例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等。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例如一起种植绿植、参与社区垃圾清理等,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家庭还可以为孩子提供环保知识和信息,让孩子了解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孩子的环保热情和信心。
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中的成长至关重要。
社会可以为学校提供环保教育的资源和支持,例如知名环保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环保课程和讲座,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等。
社会还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一个更加环保的社会氛围中成长。
学生参与到社会环保行动中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和环保行动平台,家庭应当积极引导和激励孩子参与环保行动,社会应当提供支持和参与。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学生将在生态德育体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学校教育也应当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并学会关心和保护它。
生态德育是培养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珍视生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强烈的使命感,做到深入了解生态环境,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和改善。
生态德育体系的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学校开展生态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保护环境。
例如,可组织学生护林、护水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环境,了解其中的分布、构成和功能。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生态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能够培养环保意识和意愿,同时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学校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传授,包括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如何预防和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生态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修养打下的基础。
第三,通过开展生态教育竞赛、生态知识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巩固。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深化需要持续性的努力和兴趣的保持。
生态教育竞赛可以通过创意表现、曲艺相声等形式举行,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兴趣,提高生态保护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宣传力度。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邀请社会志愿者和教育专家参与到生态德育体系的建设中来。
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让全社会人们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彼此分享经验和成果,为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大问题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生态德育的效果需要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
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关心和保护自然环境,并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生态体验式德育
生态体验式德育生态体验式德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亲身体验的德育模式,通过生态环境的探索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促使他们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生态体验式德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概念和特点、实施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概念和特点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探索和体验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德育活动。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
生态体验式德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自然环境的探索和体验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活动和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生态体验式德育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追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活动内容和项目。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和项目,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户外生态体验活动等。
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校教师在活动和项目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加强评价和反馈。
学校要对学生参与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可以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德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得到积极的成长和发展。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指校园环境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在美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培养出自信和自尊,从而更好地成长。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容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
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身心健康教育中走出自卑,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成长。
要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注重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德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畏困难,勇敢拼搏,健康成长。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道德修养,更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学生一定会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是指在教育体系中,通过生态环境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自信地成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当前,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生态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如何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生态德育体系中的基础,它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深入实际,亲自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校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意识。
学校应该重视道德教育。
生态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生态环境中自信地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拒绝浪费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为了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中自信地成长,学校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生态德育建设贡献力量。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引导家庭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与家长一道为学生提供生态德育的家庭环境。
学校还可以借助家长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环保事业的情感和责任感,共同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浅谈构建班级生态德育
浅谈构建班级生态德育构建班级生态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班级生态德育,即通过班级教育活动和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如今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构建班级生态德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如何构建班级生态德育。
构建班级生态德育需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内容。
树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构建班级生态德育的重要基础。
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树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模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
教师还要积极倡导班级精神,发扬班级风气,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只有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够为构建班级生态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班级生态德育需要加强班级教育活动。
班级教育活动是班级生态德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班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需要精心策划,设计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班级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班级教育活动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通过加强班级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班级生态德育的深入开展。
构建班级生态德育需要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是保障班级教育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行动,加强班级管理力度,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在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生态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让他们自信地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
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学生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阐述如何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中自信地成长。
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是学生生态德育的关键推动者,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环保行为的示范,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生态德育,传授正确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
当学生看到教师和家长都重视生态环境,他们会更加自信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态环境课程和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园区、植树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逐渐培养起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从而更加自信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学校应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接触到生态德育的内容。
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他们亲手参与到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工作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环境保护的成就感和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相应的项目供他们选择,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实践的平台,如参加社会环保组织、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和专业人士一起合作,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种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中。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让学生在生态德育体系建设中自信地成长
生态德育体系是指在教育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自然环保
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一种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
点:
1.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大力推行的一项战略。
因此,生态文
明建设是生态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 骨干教师的带领。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需要有骨干教师的带领,通过教师的网络资源共享系统,实现教学
资源、教学思路、实践活动等的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间的教育合作,决定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3. 常规化的教学资源。
正式的教学资源是生态德育体系的基本要素。
通过常规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充
分了解生态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示范性的教学资源,使生态知识的传授、学习、实践环环
相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目的。
4. 环境文化积累的实践机会。
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是要通过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的。
通过实践机会,
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生态,增强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技能,进而
营造一个全面培养生态文明素质的学校环境。
总之,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
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生态德育教育工作要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地成
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辩论
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是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两个新潮名词。
在有些研究论文中,存在着混用的现象。
同时,德育生态也是“德育工作生态模式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能否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与实质,直接影响研究的路径、方向和成果。
因此,辨析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之间的区别,正确合理使用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
生态德育是近年来德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人们关于“生态德育”这一概念的解释,尽管表述各异,但并无实质性差别。
著名学者刘惊铎等认为,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许多研究者指出,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或“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一种新德育观”,或“将一种新的德育观渗透在德育活动
中”。
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宽,在领域上的延伸,显然属于德育的本体论层次。
目前学术界关于德育生态的研究还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我们认为,所谓德育生态,是指德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
德育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属于德育方法论层次。
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
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内涵不同
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德育作为传统人际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拓展和扩充,其主要内涵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四个方面。
生态善恶观就是以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善;反之,就是恶。
生态平等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
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
人类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能只顾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需要,而不顾其他生命的生存需要,应该允许各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生态正义是指个人与社会集团的行为原则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
生态义务观要求,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也应该履行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义务。
人们在占有和享用大自然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德育生态的内涵
有学者提出,德育生态应以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为其时代使命,以学生个体与所在集体的共生为其作用机制,以策略、措施、技术三个层次的工作方法为其整体构建思路。
也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态主要包括德育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心理生态等方面。
他们为德育工作的生态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探索,对于我们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的主要内涵是:德育是一个具有生态性功能的教育系统,德育生态即德育的生态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提升。
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德育生态功能的发挥,都要遵从和符合学生道德品质生
成的规律,反映和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心理需要。
德育生态环境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四大环境构成。
就学校德育而言,学校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德育生态的内环境,家庭、社会、网络环境是其外环境。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要求以学校德育为核心和主轴,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网络德育积极配合,形成德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
3、实质不同
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生态德育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
谋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权利的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德育生态是对传统德育非生态或反生态或生态失调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实质是借鉴自然生态现象,运用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树立和强化德育的生态观、系统观,给当前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德育生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人道的、遵从自然规律的生态型的德育方式、德育理念。
它突出强调学生只有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才能自觉接受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
德思想,自然生成和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
4、依据不同
生态德育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关系。
人与自然万物拥有平等的权利,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形式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人类对自然负有尊重和保护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的道德要求。
即生态德育是以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为理论依据的。
生态学揭示出种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一些有关的生物相互协助而彼此都能获得某种利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同样以这种关系生存和发展。
生态德育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
美国学者从强调环境伦理的整体观出发,主张扩大道德的范围。
索罗、穆尔等认为大自然及其所有存在物都有价值,因而“大自然拥有权利”,人类必须尊重它。
摩尔指出,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不仅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且拥有所有的权利”。
德育生态的理论依据
人的道德的生成与提升正如人的身体成长一样,如自然生物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的过程,也需要一个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德育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内,有“阳
光”、“空气”、“土壤”、“养料”、“水份”……,有“花草树木”,有“虫鱼鸟兽”……,有时“风调雨顺”,有时“旱涝成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出不了好钢。
一切违反人的道德生成规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无益。
自然万物的生长有其生态环境,人类个体道德的生成也有其生态环境。
学校德育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规律,构建道德生成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和提升。
由此可见,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和谐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德育生态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点。
5、意义不同
生态德育使传统德育由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到进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人类道德认识在时空上的提升,是人类道德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德育生态则是对过去德育做法进行深刻反思和反省的结果,是德育方法论的探索和创新,是一种崭新的德育方法论。
生态德育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关注和尊重、保护,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深层认识,是人类对自身活动造成生态危机的猛然醒悟和深刻反思。
而德育生态仅是受自然生态的启发,以自然万物的生态系统为参照,认真研究和遵从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和道德情操为使命,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新德育工作模式,一种新思
想方法,一种新教育理念。
德育生态模式的提出,可以说是德育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