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案之一:《橘颂》导入与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橘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掌握鄂教语文《橘颂》的大意和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对文学作品《橘颂》进行分析和解读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教学准备:1.PPT课件2.课堂发言奖励小红花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橘子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吃过橘子,询问学生对橘子的印象和感受Step 2 导读(10分钟)1.教师出示《橘颂》的书籍封面和作者照片,并介绍鄂教语文《橘颂》的背景2.教师简要介绍作家方杰的经历和作品特点3.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橘颂》的开头部分,并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Step 3 分析探讨(20分钟)1.教师分段展示《橘颂》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教师提问:a.橘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b.文中的橘子形象有哪些特点?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Step 4 情感鉴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橘子经历,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2.教师以《橘颂》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橘子的情感与感受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要点2.教师发放小红花,奖励课堂积极参与和发表优秀观点的学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橘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橘子的回忆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打开了阅读《橘颂》的心扉。

通过导读、分析探讨和情感鉴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同时,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但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时间。

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尝试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运用朗读、默写、分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橘树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1.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2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橘树,引导学生关注橘树的特点。

1.2邀请学生分享对橘树的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橘颂》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诗歌的寓意。

3.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讨论诗人对橘树的热爱。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2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诗歌中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

5.2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橘树为题材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将诗歌的寓意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橘树的图片。

2.资料库:关于《橘颂》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等资料。

3.诗歌鉴赏工具:用于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工具。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最新《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最新《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二、屈原与《楚辞》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

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

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 大学语文 教案
橘颂
屈原
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

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 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赏析《橘颂》一诗,体会其爱
国情怀及咏物特点。
名平,字原。出身贵族。怀王初 年,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怀王 信谗,流放汉北。顷襄王继位,再度 放逐沅湘一带。秦兵攻破楚都,屈原 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
余各篇是屈原遭谗见疏后灵魂里的冲
突和矛盾、品格上的高贵和孤洁的艺
术反映,思想基调和艺术风格与《离
Hale Waihona Puke 骚》十分贴近。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 当地的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啊。)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 志啊。)
艺术特色
•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 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 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 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 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 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艺术特色
• 2、独特的语言风格。 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 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 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 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 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 《诗经.召南》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 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 霈《中国文学史》)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 啊。)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杨家龙小学《柑橘文化》校本课程《橘颂》教学设计单元柑橘栽培历史单元课时主题浅析《橘颂》总课时(2)第(2)课时授课者龚发军背景分析诗篇《橘颂》记录了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适合我校校本课程《柑橘文化》高学段《开发柑橘》的学习,学生在中低学段学习了“认识柑橘”“管理柑橘”,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浅析《橘颂》,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

难点是理解古文《橘颂》的大意,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教学目标1、能朗诵《橘颂》,初步了解诗词大意。

2、从诗词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

3.浅析爱国诗人屈原的《橘颂》,体会柑橘的优秀品质,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评价设计1、学生有感情朗读《橘颂》,从诗词中了解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

2、了解《橘颂》中柑橘生长特性,能初步感悟屈原精神。

学与教活动设计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教学楼一楼楼梯墙壁上《柑橘文化》《橘颂》赏析图片)2、同学们平常留意了吗?今天从浅析《橘颂》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感悟屈原精神。

二、浅析《橘颂》。

1、出示《橘颂》诗篇,学生试读一遍。

2、学生听多媒体朗读。

3、学生自由读,注意注准字音,停顿,语气,尽量有感情的朗读。

4、点名学生读,教师实时指导。

5、出示《橘颂》大意,教师初步讲解。

6、课堂交流:(1)从《橘颂》,我们了解到战国时期江南就种植柑橘,你了解了哪些生长特性?(2)你最喜欢哪句诗?你有什么感受?三、认识屈原。

1、出示屈原铜像和屈原祠山门图片,引出《橘颂》作者屈原。

2、出示屈原生平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

3、课堂交流:(1)从《橘颂》中,你感悟到屈原哪些精神?(2)从屈原生平中,同学们又体会到哪些屈原精神?(3)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屈原的资料,说说你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四、课堂小结。

1、小结: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屈原一生爱国爱民,上下求索,矢志不渝。

让我们深入学习屈原精神,传承屈原文化,做新时代的好学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优秀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回忆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到生命的永恒。

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生活,不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亲戚〔〕波光粼粼〔 ) 分歧 ( 〕酷冬〔〕霎时〔〕熬过〔〕桑树〔〕嫩芽〔〕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答复〕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叙事线索是。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本文表达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橘颂》的教案

《橘颂》的教案

《橘颂》的教案《橘颂》的教案《橘颂》的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

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

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⑸纷�宜修,��而不丑兮(纷�:)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

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

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

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

《橘颂》教案

《橘颂》教案

《橘颂》教案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屈原《橘颂》精讲教案

2.屈原《橘颂》精讲教案

《橘颂》教案一、听读《橘颂》原文二、屈原(知人论世)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竟被疏远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三、楚辞(体裁)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江西部分地方。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诗经》与《楚辞》“楚辞”虽然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于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的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四、诵读、理解诗意: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

不过橘树的习性很有特点,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这本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橘颂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

橘颂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

橘颂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橘颂》这一经典曲目,该曲目选自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橘颂》歌词理解、旋律学唱、节奏把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橘颂》创作背景,理解歌词含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美好情感。

2.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3. 通过学唱《橘颂》,提高学生歌唱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部分、节奏变化以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歌词理解、旋律学唱、节奏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橘子树生长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橘颂》创作背景,分析歌词,讲解旋律和节奏特点。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橘颂》,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情感表达。

4. 学唱环节: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掌握。

5.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歌唱练习,互相交流,提高歌唱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橘颂》2. 歌曲背景:简要介绍歌曲创作背景3. 歌词分析: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4. 旋律与节奏:展示歌曲旋律线和节奏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橘颂》歌词,学唱歌曲,并进行情感表达练习。

2. 答案:歌词正确无误,歌唱技巧有所提高,情感表达自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橘颂》学习热情较高,但在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关于橘子诗词或歌曲,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故事选择与讲述方式。

2. 歌曲背景和歌词分析深度。

3. 学唱环节中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指导。

4. 分组练习时互动和反馈。

5. 作业设计中情感表达练习。

一、导入环节故事选择与讲述方式二、歌曲背景和歌词分析深度在介绍《橘颂》创作背景时,我会详细讲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以及歌词中所蕴含深层意义。

橘颂 教学设计

橘颂 教学设计

橘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橘颂教学目标:1. 了解橘颂的背景和发展;2. 学习橘颂的基本演唱技巧;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橘颂的传统演唱音乐录音;2.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橘颂的背景介绍、演唱技巧和篇目解析;3. 音乐教室、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橘颂的背景和发展(15分钟)使用PPT介绍橘颂的起源、发展和地域特点,包括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地方的音乐有何区别。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橘颂的基本背景。

Step 2: 学习橘颂的基本演唱技巧(25分钟)2.1 学习基本的咏史吟唱和节奏感。

通过播放橘颂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橘颂的节奏特点,帮助他们掌握演唱中的基本节奏感。

2.2 学习橘颂的发声技巧和音域掌握。

根据橘颂的音域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调整声音的高低,并通过练唱使其掌握橘颂的基本发声技巧。

2.3 学习橘颂的传统唱腔和音调。

通过研究橘颂的传统唱腔和音调,指导学生在演唱时正确运用这些技巧,使其演唱更加纯熟。

Step 3: 分析橘颂的篇目(25分钟)使用PPT介绍几个著名的橘颂曲目,包括其演唱风格、表现主题和情感内涵等。

分析这些篇目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橘颂。

Step 4: 学生演唱实践(30分钟)4.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橘颂歌曲进行演唱,并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指导和互相评价。

4.2 个体演唱: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个别演唱,以展示个人的音乐才能和对橘颂的理解。

Step 5: 总结和反馈(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橘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进一步研究橘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音乐比赛,展示他们在橘颂演唱方面的才华。

3. 组织观看橘颂演出或邀请专业橘颂演唱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表演。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小组演唱和个人演唱中的表现;3. 学生对橘颂的发展和演唱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

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

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第课橘颂教案(精选15篇)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

橘颂教案完整版

橘颂教案完整版

《橘颂》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二、屈原与《楚辞》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

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

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

《橘颂》教案

《橘颂》教案

《橘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通过赞美橘的坚贞品质所表达的人生追求。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本文的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刚正不阿,坚守节操的高贵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二、屈原生平及《橘颂》写作背景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西南师大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橘颂》教案

西南师大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橘颂》教案

《橘颂》
教学内容:
了解编钟以及《编钟乐舞》,并且学唱《橘颂》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用具:
编钟、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大家知道编钟?
(生答)
师:编钟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打击乐器,由青铜铸成,它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

亦传至东亚其他地区
师:那么关于《编钟乐舞》同学们有知道多少的?
师:湖北省歌舞团编演的大型歌舞剧,共10场。

由钟磐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祭歌(国殇)、巴人舞(山猎)、八音合鸣(鸣虎、排箫、吹埙、编磐、古乐合奏)、农事组舞(采桑、耕耘)、房中乐(关睢、越人歌、慷慨歌)、大飨礼(楚宫宴乐)组成。

该剧受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启示进行创作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编钟乐舞》中的《橘颂》。

三、聆听《橘颂》
四、学习《橘颂》
五、课后作业
大家知道《橘颂》的作者是谁?下课之后通过查找资料去了解作者。

加深对《橘颂》的了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橘颂》word教案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橘颂》word教案 (5)

橘颂【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橘颂教案正式稿

橘颂教案正式稿

橘颂屈原一、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二、重点难点1.重点: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2.难点: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背景材料1.屈原生平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五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止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中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上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于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的民歌色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橘颂》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掌握《橘颂》的生字词和词义。

3.领悟作者借橘喻人的写作手法。

4.感受作者对橘树品质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橘颂》的内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屈原,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事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屈原的代表作有哪些吗?其中,《离骚》是如何赞誉橘树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橘颂》,注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橘颂》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创作动机。

2.教师分析《橘颂》的结构,引导学生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橘颂》中的橘树具有哪些品质?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橘颂》,请问你们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印象?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橘颂》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橘树品质的赞美,感受文章的审美意蕴。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橘颂》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橘树的赞美?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1.教师给出几个关于《橘颂》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橘颂》的两课时,请问你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如何?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橘颂》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橘树品质的赞美。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橘颂》。

1.2理解《橘颂》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橘子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2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橘颂》。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1.3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橘颂》的知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橘颂》,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橘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关于《橘颂》的练习题。

6.课堂小结6.1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背诵《橘颂》。

7.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橘颂》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橘颂》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橘颂》的作者屈原,他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1.2介绍《橘颂》的背景,这是一首赞美橘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橘子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橘颂》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
徙()转()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
⑵姱而不丑兮(姱:)
⑶廓其无求兮(郭:)
⑷梗其有理兮(梗:)
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
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它是。

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
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 12.晶析“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一句,根据你的理解与感悟,自拟出一道题目(可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并作出解答或提示。

题目:
解答或提示:
第三部分:
1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试题)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14.语言运用。

(2005年莆田课改区试题)
(1)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

“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

“老师,什么事?”这位女生问。

老师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会难以从命。

改句:
(2)5月15日,第九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的决赛上,福建籍选手林丹以2:0战胜对手陶菲克,为中国第四次捧起“苏迪曼杯”扫除了障碍。

现请你给林丹发一封e-mail表示祝贺。

收件人地址:
要求:信中必须选用“冷静、敏捷、精湛、精彩、赞叹”中的三个词语;字数50左右。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请在病句上直接修改。

(2005年广东省课改区试题)
a、我们要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少年中国说》教案
下一篇:《橘颂》有讲有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