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哀郢》(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哀郢教案

最新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年轻时即楚怀王前期,曾得怀王信任,受到重用,当时屈原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音乐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哀郢》教案3

音乐人教八年级下册(2013年新编)《哀郢》教案3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埙这种乐器,并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感受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思想感受。

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埙、少量民族乐器(琵琶、竹笛、二胡、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1、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

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

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

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

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

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

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

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

2、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1)忠君爱国。

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2)独立不迁。

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

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

(3)上下求索。

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湖南文艺版)】中国古代音乐赏析(一):古曲《哀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聆听笛子演奏的《我爱你,中国》片段
2.了解主奏乐器笛子
二、新授:
1.初步了解乐器——埙并聆听《楚辞》九章之《哀郢》,熟悉主题旋律,感受变化音的作用。

(乐谱后略)
2. 对照主题旋律,聆听《哀郢》片段。

通过乐器音色、演奏技法等感受作品情感。

3.了解赵良山老师在埙乐艺术的贡献。

4.编磬与编钟的了解学习
5.聆听竹枝词,用不同速度视唱乐谱,感受作品速度在演奏中的作用
(乐谱后略)
6.了解《竹枝词》作品背景
7.通过音乐要素感受作品情绪。

三、巩固:
1.回顾“八音”分类法类别及分类依据,并确认笛子、埙、编磬、编钟所属“八音”分类。

“八音”分类法:
金类、石类、丝类、竹类、匏类、土类、革类、木类
2.聆听《八音和鸣-楚调》片段,感受纯四度音程在旋律中的作用,体会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的影响。

四、小结
1.归纳总结
五、作业
1.挥拍视唱《竹枝词》旋律;
2.完整聆听八音和鸣《楚调》,根据所听到乐器音色思考“和”的含义。

3.收集关于古代“八音”相关介绍,每类乐器各举一例。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哀郢 - 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1.理解和演奏《哀郢》这首乐曲。

2.熟悉五线谱的基本知识。

3.学习如何使用音乐软件辅助练习。

教学准备1.电脑和音响设备。

2.《哀郢》的人音版五线谱。

3.音乐软件(如Audacity或GarageBand)。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理解乐曲1.介绍《哀郢》的背景:这是一首中国古代的乐曲,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听到乐声后为了怀念忠臣羽父而创作的。

2.引导学生听一遍《哀郢》的原始版,让学生尝试感受和理解这首乐曲的特点和情感。

3.听完乐曲之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理解,并引导他们在课本上找到乐曲的五线谱乐谱。

第二部分:学习五线谱1.介绍五线谱的基本知识:五线谱由五条平行的线组成,用来表示不同音高的音符。

每个音符对应着一个特定的位置,可以在五线谱上准确地指定。

2.分享五线谱的字母命名法。

五线谱的每个线和空隙都有一个特定的字母名称,从低音到高音,这些字母是G、A、B、C、D、E、F。

在五线谱上,中央C位于第三条线上。

3.用课本上的乐谱为例,让学生跟随五线谱上的指示练习演奏。

指导学生如何读谱、练习节奏、掌握演奏技巧等。

第三部分:使用音乐软件1.引导学生在电脑上打开音乐软件,并在软件上导入《哀郢》的人音版五线谱。

2.在软件上选择适当的乐器,让学生演奏乐曲。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演奏效果来调整软件参数,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让学生录制乐曲的演奏,以便他们可以在日后随时回顾。

教学评估1.监督学生演奏乐曲,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五线谱和音乐软件的掌握程度。

3.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录音作品,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行编写一段旋律,并将其转化成人音版五线谱。

2.学生可以使用音乐软件创作自己的音乐,并将其分享给同学。

3.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和乐器的知识。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学习《哀郢》这首楚辞古曲,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2. 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楚辞的认知,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回顾楚辞的基本特点,包括音韵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等;2. 作业任务:将《哀郢》这首楚辞古曲进行分段赏析,要求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分析其情感表达;3.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楚辞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4. 成果展示:每组选择一种方式(如PPT展示、音乐演奏等)展示小组的作业成果,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和评价。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每位同学需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提交作业,逾期不候;2. 认真分析:要求学生对《哀郢》这首楚辞古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情感表达、音乐特点等;3. 团队合作:分组讨论时,要求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作业;4. 展示形式多样:各小组展示成果时,鼓励创新形式,力求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四、作业评价:1. 提交作业情况:检查每位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有遗漏或错误,给予提醒和指导;2. 作业质量评价:根据学生对《哀郢》这首楚辞古曲的分析情况,以及小组展示的成果质量,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3. 团队协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4. 鼓励与建议: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有待提高的同学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可通过课后与教师交流或邮件形式,反映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疑惑或困难,教师将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指导,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我们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楚辞的认知,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

《哀郢》教案哀郢屈原教学要求:1、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2、“哀”的深刻意味教学重点:1、课文理解2、“哀”的深刻含义一、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楚人。

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力主改革政治,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却遭馋放逐,前后达9年之久,而楚廷愈加腐败,回天无力,自投汨罗江而死。

《哀郢》为《九章》之一。

二、译文: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夏水到处流亡。

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开始上道在甲日的早上。

从郢都出发离开旧居啊,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

桨儿齐摇船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

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

经过夏水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而不能见其模样。

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

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

船儿行驶在泛滥的水波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

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

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夏水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

江汉平原人民还过着平安欢乐的日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波涛浩渺不知道去向哪里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变成了丘墟都不知道啊,又怎么知道郢都的两个东门是否荒凉?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

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夏水有舟难航。

突然遭放逐不被信任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

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困苦失意满怀悲伤。

有人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很不可靠。

有人忠心耿耿愿意进身为国效力啊,却遭到嫉妒者的百般阻挠。

唐尧、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

欣赏哀郢音乐教案

欣赏哀郢音乐教案

欣赏哀郢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欣赏哀郢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哀郢音乐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哀郢音乐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教学内容:1. 哀郢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哀郢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哀郢音乐的欣赏和鉴赏。

教学准备:1. 录制或收集哀郢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准备一份关于哀郢音乐的简介和相关资料。

3. 准备一些欣赏音乐时的辅助问题和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哀郢音乐的概念,简要介绍哀郢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激发学生对哀郢音乐的兴趣,提出问题如:“你对哀郢音乐有什么了解?你对它有什么期待?”主体(30分钟):1. 分享哀郢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例如悲伤、忧郁、深情等。

2. 播放一段哀郢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例如音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情感和情绪,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

4.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

拓展(15分钟):1. 分享一些著名的哀郢音乐作品,介绍作曲家和演奏者的背景和故事。

2. 提供一些欣赏音乐时的辅助问题和讨论题目,例如:“你认为这首音乐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的感受和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这首音乐有什么特别之处?”3. 鼓励学生在听完音乐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绘画、写作、舞蹈等形式。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哀郢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探索各种类型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哀郢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可以写一篇关于该作品的评论或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分享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对哀郢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哀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哀郢》的背景和含义。

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

3.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完成《哀郢》的歌词抄写,要求工整、规范。

2. 观看相关的音乐视频,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3. 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分享对《哀郢》的理解和感受,并选出代表进行小组汇报。

4.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哀郢》的意境和情感,并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

三、作业要求1. 抄写歌词时,要认真、工整,以便于自己理解和记忆。

2. 观看视频时,要认真观察、思考,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

3. 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

4. 完成音乐描述作业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以提高作业的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的歌词抄写是否工整、规范。

2. 评价学生的感想和视频观看记录是否认真思考、内容丰富。

3. 评价小组汇报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小组的观点,并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4. 根据学生的音乐描述作业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学生的情感表达、音乐选择和搭配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在完成作业后,学生应将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将包括对作业的整体评价以及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哀郢》这首诗的音乐内涵。

同时,教师也将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从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完成《哀郢》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各个阶段的任务中,如抄写歌词、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和音乐描述等。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哀郢》这首诗的音乐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的来说,《哀郢》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哀郢》这首诗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哀郢》PPT教学课件

《哀郢》PPT教学课件

自沉汨罗江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 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 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 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 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 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 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请同学们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 在乐曲中,除了埙以外,还有一种乐器参与演奏,能听 出来是哪种乐器吗?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对音乐意境的塑 造起到什么作用? ● 音乐中哪一部分或哪段音调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请同学们聆听乐曲主题,边听边思考: ●主题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表现出什么音乐情绪? ●演奏的速度是什么?力度是什么? ●节奏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特殊的节奏型?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哼唱主题,体会乐曲中的“悲痛”情感。
请同学们聆听乐曲的结束处,边听边思考: ● 音调具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音乐情绪? ● 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 演奏速度、力度是怎样的? ● 节奏有什么特点?与主题旋律的节奏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总结: ● 这首乐曲是如何表现主题内容与情感的?(旋律发 展手法、演奏速度与力度的选择、节奏型的设计、情 感的逐步渲染等) ● 埙的音色适合表现哪种音乐意境?

哀 郢
音多常吹 色为为奏

古陶圆乐我
朴土形器国
、烧或之最
浑制椭一古
厚而圆,老
。成形通的
。。
古代乐器的审美特征
• 我国的古代乐器根据制作使用的材料,分为金、 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称之为“八音”。

最新哀郢教案

最新哀郢教案

, 、 。

, “《哀郢》教案一、楚辞介绍1、楚辞“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 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 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 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 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 很明显的:(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 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者,20 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 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 力主改革以富国强兵。

屈原的生平详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哀郢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哀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埙【教案背景】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下册音乐课本。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华夏古韵》欣赏《哀郢》课程时数: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欣赏、感受埙曲《哀郢》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埙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埙音乐文化的关注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华夏古韵中音乐与古代诗词的紧密结合的特点,以及人与音乐的微妙关系,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技能1、了解埙的形制、悠久的历史及器音色及演奏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体会《哀郢》音乐的整体情绪和旋律特点,体会力度、速度、和演奏技法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

3、通过用竖笛吹奏模仿埙的演奏技法吹奏乐句,体会演奏技法对乐曲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埙这件乐器在表现这种情感所具有的优势。

过程方法:在体验中欣赏作品,通过讲解、对比、聆听、讨论、演奏尝试、合作探究【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聆听乐曲和音乐实践,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

总结埙音色和音乐风格,感受音乐旋律,理解《哀郢》表现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乐器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情绪,体会乐曲旋律,速度、力度、演奏技法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多媒体课件、埙、竖笛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竖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在古琴《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准备上课。

通过对上节课古琴音色的回顾,导入本节课了解我国古代乐器埙。

(二)、了解埙文化1、教师用埙吹奏《阳关三叠》,学生了解埙的音色特点。

(1)你知道这件乐器的名称吗?(2)埙与古琴的音色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埙音色质朴醇厚、高远疏阔、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2、了解埙的形成和发展(1)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介绍了解埙的形成和发展。

a、埙是怎样产生的?b、最早的埙是在我国哪里发现的?俱进有多少年?c、埙的指孔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 功以照下兮” 《惜往日》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今,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宫大 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原为 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 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 • • •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竢时乎吾将刈。
第六节
《哀郢》
一、楚辞的名称
• 楚辞的三重含义: • (一)楚辞是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南方 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 (二)楚辞是指伟大的诗人屈原以及后来一 些作家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诗歌。 • (三)楚辞是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选 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 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东观余论 校定楚辞序》 • 书楚语 :些、只、羌、蹇、纷、侘傺 • 作楚声:悲壮、顿挫、或韵、或否 • 纪楚地:沅、湘、江、澧、修门、夏首 • 名楚物:兰、茝、荃、药、蕙、若、芷、蘅
• • • •
• • • •
心不怡之长久兮, 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 江与夏之不可涉。
我心情不悦已很长久, 旧忧未消又添上新愁。 郢都的归路那么遥远, 长江和夏水把归途隔断。
• • • •
• • • •
忽若不信兮, 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 蹇侘傺而含慼。
忽:迅速。若:好像,似乎。不信:不被任用。 复:返。 通:通畅,舒畅。 蹇jiǎn:发语词,楚方言。侘傺chàchì :潦倒失意的样子。 慼:忧伤。
• 《文心雕龙》中,有一篇《诠赋》,还有一篇《辨骚》。
二、屈原生平介绍
• 屈原主要生活在楚怀王(公 元前328一前299年)和楚顷 襄王(公元前298一前263年) 时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重 要的政治家。屈原在年轻时 代便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 任楚怀王左徒。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 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 在他任职期间,楚国在政治和外交上都取 得一些成就。
•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楚辞章句叙》
• “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 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 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 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卷, 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十 七卷,而各为之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史记·屈原列传》
• 《九章》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抒胸臆, 文笔朴素自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情 感表现完美结合,显示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九章
《九章》即《怀沙》, 《惜诵》,《涉江》, 《哀郢》,《抽思》, 《思美人》,《惜往 日》,《橘颂》和 《悲回风》。
四、题解
• 郭沫若认为:此诗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 前278年)。 • 王夫之《楚辞通释》:“哀郢都之弃捐”而未涉 及白起破邹,《哀邹》创作于顷襄王三十年(前 269)。 • 《哀郢》作于屈原迁逐江南“九年”以后,顷襄 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或十四年(公元前285 年) 。 • 《哀郢》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读之不尽隐 痛”的诗篇。 • 哀郢 ,从字义来解,就是哀念郢都。
屈原作品介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 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 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 《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 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 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 《天问》、《招魂》各一篇。
五、课文分析
• • • • • 皇天之不纯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东迁。
皇:大。纯:正 常。不纯命:天命失常。 • 震:震动。愆(qiān)罪过,遭罪。震愆:震动恐慌遭罪。 • 方:当,正当。仲春:夏历二月。
• • • • 老天啊你竟这样喜怒无常, 为什么叫百姓震动惊慌。 人民妻离子散啊家破人亡, 正当仲春二月却要迁逃东方。
• • • •
将运舟而下浮兮, 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 今逍遥而来东。
• 运舟:驾船,掉转船头。 • 终古:长期、古老。 • 逍遥;无拘无束。此处指孤身一人。
• • • •
我将驾船飘流而下, 告别洞庭进入长江。 离开世代所居住的故乡, 只身飘荡来到东方。
• • • •
羌灵魂之欲归兮, 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 哀故都之日远。
• • • •
光阴似箭,这么久却不被任用, 至今九年我未返郢都。 心中郁积的思绪难以解开, 失意不安使我非常悲伤。
• • • •
外承欢之汋约兮, 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 妒被离而鄣之。
• 外:外貌、外表。承欢:顺承君主的欢心。 汋chuò约:同 “绰约”,姿态优美。此指小人的谄媚之态。 • 谌chén :诚,实在。荏rěn弱:软弱。持:通“恃”,依 靠。难持:指小人、奸臣是靠不住的。 • 湛湛zhàn:忠厚的样子。愿进:愿被任用,为国效力。 • 被离:通“披”离,众多杂乱的样子。鄣:同“障”,阻 碍、遮蔽。 • • • • 外表一副邀宠的媚态, 实际内心脆弱毫无能耐。 忠心耿耿愿为国效力, 又被小人嫉妒左右阻挠。
• 羌(qiāng ):发语词,楚方言,有“乃”的意思。 • 须臾:片刻。 • 背:背向,离开。西思:思念西边的故乡。夏浦:地名 (湖北武汉)。
• • • •
梦萦魂牵想归故里, 何曾一刻忘记故乡? 离开夏浦思恋西边的郢都, 哀悲故都越离越远。
• • • •
• • • •
登大坟而远望兮, 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 悲江介之遗风。
三、《九章》
• 《九章》包括屈原所作的九篇诗歌。 • 《九章》是屈原一生历程的写照。 • 《九章》如实描绘了楚王朝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 和楚国由兴旺走向衰亡的过程;揭露了楚廷群小 蔽君误国的罪恶,和尔虞我诈、排斥贤才的种种 丑行;强烈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忠于楚王的情 怀,以及伟大理想破灭的苦闷悲愤的心情。
• • • • •
去故乡而就远兮, 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 甲之鼌吾以行。
遵:沿着、循着。夏:夏水,长江的分支。 • 国门:都门,都城的门。轸(zhěn)怀:痛心。 • 甲:指甲日的那一天。鼌(zhāo):通“朝”,早晨。 • • • • 我离别故乡漂泊去往远方, 沿长江夏水啊到处流浪。 刚走出国门啊心就悲伤, 甲日的清晨我开始流浪。
• • • • •
望长楸而太息兮, 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 顾龙门而不见。
长:高大。楸qiū:树名,即梓树,落叶乔木。 • 淫淫:形容泪流不止。霰(xiàn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 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 夏首:夏水口,在郢都东南。西浮:向西漂浮。 • 龙门:郢都东门
• • • •
尧舜之抗行兮, 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 被以不慈之伪名。
• 尧舜:唐尧、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圣君。抗:通“亢”, 高尚。行:行为,德行。 • 瞭:眼光明亮。杳杳yǎo:高远的样子:薄:接近。 • 被:加在身上。不慈:对子女不慈爱。伪名:捏造的罪名。 尧舜传位于贤人,不传儿子。又传说尧曾杀长子。尧舜都 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被谗人指责为“不慈”。 • • • • 唐尧虞舜的德行多么高尚, 目光远大,上可达天。 众谗人嫉妒他们的崇高品格, 竟然加给他们不慈的名声。
屈原的政治理想: • “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 • “举强而法 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惜往日》
屈原思想: • 忠、怨、去、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尘埃乎。” 《渔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 • • • •
发郢都而去闾兮, 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 哀见君而不再得。
郢都:春秋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闾lǚ:里巷 之门,此指家乡。 • 怊chāo:远。荒忽:恍惚。焉:何,哪里。极:尽头。 • 楫jí :船桨。齐扬:一同举起。容与:木船缓缓慢行。
• • • •
从郢都出发离开家乡, 我神情恍惚四顾茫然。 大家齐举桨,木船缓缓慢行, 悲叹我不能再见到君王。
• • • •
我已栽培了九畹春兰, 又种植了百亩蕙草。 分垄栽培了芍药和揭车, 还套植了杜衡和芳芷。
• 兰芷变而不芳, • 荃蕙化而为茅
• 屈原与旧贵族集团的主张 是对立的,他主张联合齐 国,抗击秦国。 • 怀王重新起用屈原。
• 当秦昭王要与楚怀王会面, 屈原又站出谏阻,怀王不 听,反将屈原逐出朝廷, 流放到汉北地区,怀王终 于客死秦国。
坟:水边高地。 州土:楚国州邑乡土。 平乐:土地平坦宽阔,百姓生活和睦。 江介:长江两岸。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好风俗。
• • • •
登上水边高地极目远望, 暂且舒散我的惆怅。 感慨这里人民的生活如此安宁, 悲叹江边古风难以久长。
• • • •
当陵阳之焉至兮, 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孰两东门之可芜?
• 当:面对。陵阳:地名,在今安徽青阳县陵阳镇,是屈原向东流放的 终点。 • 淼miǎo:大水茫茫的样子。焉如:何往。 • 曾zēng不知:简直想不到。 • 夏:同厦,指郢都的宫殿。丘:土丘,此处指废墟。 • 孰:为何。两东门:郢都东关的两座城门。 • • • • 到了陵阳不知还要到哪里去, 江水茫茫我南渡何方? 不曾料到郢都宫室变为废墟, 谁料到东门内外竟会荒凉!
•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 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汉 文学史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