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4.借助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屈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2.讨论主题:
a.屈原忠诚、正直、爱国精神的体现。
b.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课文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
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屈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自尽的古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他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
2.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忠诚、正直和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敬文学家,热爱文学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2)阐述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词语,课后查找资料弄懂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加强背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每组选取一个经典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3)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文言文句式;(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对屈原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剖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3)谈谈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查找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2一、导入: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2.伟大的诗人屈原(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屈原》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屈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屈原》的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目。
2. 《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是屈原在楚国官职遭到诬陷后,心怀国家忧患时所写的一系列作品,主要描写了他所见所思的楚国政治和社会现象。
3. 《屈原》的文学价值《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该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广泛传颂于世。
4. 《屈原》的内容和主题《屈原》包含了《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
《离骚》是《屈原》的核心篇章,描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忧虑与不满,同时展示了他对自然、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等内容,向学生介绍《屈原》的基本信息。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相关章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究《屈原》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对《屈原》的理解和思考的讨论,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学术研究水平。
3. 学习笔记评价: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有关《屈原》的文学选集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诵读屈原的代表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3、分析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1)解读屈原作品中较为晦涩的词句和复杂的意象。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相联系,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屈原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情感。
2、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将屈原的作品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视频,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屈原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政治生涯、流放经历等。
2、讲解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三)作品诵读1、教师范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作品赏析1、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解读《离骚》中的诗句,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追求。
3、比较《离骚》与《九歌》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五)探究屈原的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高尚人格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作品、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
(七)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离骚》中的一段经典诗句。
《屈原》教案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
3. 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解析屈原诗歌的意境。
5. 课堂练习:选取屈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屈原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相关历史背景等。
3. 屈原诗歌选集:提供屈原的其他诗歌作品,供学生课后鉴赏。
4.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列传》。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屈原生平事迹,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 第2周: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3. 第3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鉴赏屈原的诗歌。
4. 第4周:进行课堂练习,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第5周: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4年《屈原》教学设计(通用篇)
2024年《屈原》教学设计(通用篇)《屈原》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2、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二、揭题并板书爱国诗人——屈原三、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其中,可以讲解有关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离骚》中的部分诗句,突出说明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沉热爱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讨论: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2、说说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屈原》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讲话致辞、报告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屈原》教学设计《屈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研读屈原的代表作品,如《离骚》,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2)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如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2、难点(1)对屈原作品中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领悟屈原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介绍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屈原的作品,体会其韵律和节奏之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屈原作品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引出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提问学生对屈原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1)介绍屈原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政治生涯和最终的遭遇。
(2)强调屈原在楚国政治改革中的主张和努力,以及他遭受排挤和流放的经历。
3、作品介绍(1)列举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
(2)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特点。
4、研读《离骚》(1)分发《离骚》的节选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讲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探讨屈原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5、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如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象征。
(2)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华丽的辞藻、优美的韵律。
6、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屈原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难点: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戏剧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1)戏剧种类:根据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根据表现手段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根据结构形式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为:现代剧、历史剧(2)剧本的内容: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白(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舞台说明,就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舞台背景)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等(舞台提示)。
(3)戏剧的特点: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剧本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
“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
《屈原》》的教学设计
《屈原》》的教学设计主题:屈原的教学设计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屈原》的情节和主题,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并理解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屈原》进行深入地解读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呈现《屈原》的封面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屈原》是什么吗?它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二、欣赏与分析(30分钟)1.请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的材料,仔细阅读《屈原》的相关片段,并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2. 学生分组讨论《屈原》中的情节和主题,并把讨论结果提供给全班分享。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比如屈原的命运、爱国情怀等。
三、文学批评与写作(50分钟)1. 学生学习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象征主义,隐喻等。
2.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审视《屈原》中的象征和隐喻。
3. 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结合文学批评的角度,深入分析《屈原》中的主题与情感。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鼓励学生在班级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并互相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屈原》的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屈原》有什么新的认识?”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或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朗诵或表演。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的短文,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评估方式:1. 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了解学生对《屈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师通过学生撰写的读后感和分析文章,评估学生对于《屈原》的评价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资源:1. 《屈原》的文本和相关解读材料。
2. 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3.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屈原》的情节和主题,还能通过文学批评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屈原》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品3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并能够理解其代表作《离骚》的基本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学、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屈原的生平和思想,理解《离骚》的意义和内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离骚》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探索欲望。
2. 以问题形式导入:你们了解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叫做屈原吗?他的作品你们听说过吗?主体:1. 屈原生平介绍a. 屈原的出生和成长经历,家世背景等。
b. 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和辞官之事。
c. 屈原的自述和他对民众的痛苦呼喊。
2. 《离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a. 介绍《离骚》所属的时期和文化背景。
b. 分析《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c. 解读《离骚》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学生朗读和讨论a. 分配学生进行朗读,引导他们从语音、停顿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理解诗歌。
b. 引导学生围绕《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观点。
4. 文学创作与批判a.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化的语言重新写一篇《离骚》。
b. 分组进行作品评判,互相批评和建议,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思维能力。
5. 屈原的意义和影响a. 分析屈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和地位。
b. 探讨屈原对今天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总结思考。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了解了屈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深入了解了他的代表作《离骚》。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和对文学的热爱。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去欣赏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屈 原列传》 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屈原的评价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屈原的形象和精神。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如选材、叙事、议论等方面。
2、教学难点(1)对屈原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文言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端午节的习俗引入,提问学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从而引出屈原。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
2、说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屈原的遭遇和思想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字词(1)通假字:“离”通“罹”,遭遇;“反”通“返”,返回等。
(2)一词多义:“属”“伐”“疏”等。
(3)古今异义:“颜色”“形容”“从容”等。
(4)词类活用:“明”“亡”“短”等。
2、重点句式(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倒装句:“是以见放”(宾语前置)(五)文本研读1、屈原的生平经历(1)引导学生梳理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如被楚怀王疏远、流放等。
(2)分析屈原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和表现。
2、屈原的政治主张(1)探讨屈原“美政”的具体内容。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学习屈原的代表作品,如《离骚》,理解其主题、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教学难点(1)对屈原作品中复杂的意象和隐晦的表达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对屈原有初步的了解。
2、诵读法通过诵读屈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韵律之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意象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屈原。
(二)屈原生平简介1、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画像,简单介绍屈原的出生年代、籍贯和家庭背景。
2、讲述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生涯,包括他的官职、政治主张以及遭受的排挤和流放。
(三)屈原的文学成就1、介绍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
2、重点讲解《离骚》(1)让学生诵读《离骚》的片段,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分析《离骚》的主题,如爱国忧民、追求理想、批判现实等。
(3)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如丰富的想象、象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句式等。
(四)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1、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分析他的爱国表现,如对楚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等。
2、探讨屈原的高尚品质,如坚持真理、不畏权贵、洁身自好等。
(五)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2)如何看待屈原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行为?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年牢》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万年牢》新凤霞(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万年牢》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共同去寻找人生的财富,从而明白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有了它人生一定会更充实而美丽。
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的为人、做事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就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结尾处讲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认识8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
b.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c.理解体会文中“万年牢”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d.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理解体会文中“万年牢”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我班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都能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还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
但他们对于含义比较深的语句的理解还缺乏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帮助。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
“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
“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课件出示冰糖葫芦图片)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
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三处“万年牢”由条理。
我们要学习这种按
一定线索写事情的
(二)、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写作方法。
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4、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板书: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质量好
做生意――万年牢生意好
做人――万年牢人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