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王余光)

合集下载

让经典的魅力吸引年轻人

让经典的魅力吸引年轻人

让经典的魅力吸引年轻人---听王余光教授的“中国名著导读”课(作者:张翼星)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听课太多,读书太少,直接攻读原著、名著尤其少。

这是长期以来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通病。

文科各院系的必修课中也是讲通史、通论的较多,讲原著,名著的很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陷。

培养学生直接攻读原著的兴趣和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训练,是在学术上登堂入室的铺路工作。

现代生活中的网络、手机的使用和俗文化的渲染,对大学生的经典名著的潜心阅读也是很大的冲击,而久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各类原著、名著,正是文化之光,学术之源。

如果不读或者疏离这些名著和原著,就意味着疏离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值得认真反思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以他对中国历史、古籍的长期研究和深厚素养,为北大通史教育开设“中国古代名著选读”已达十余次,极受学生欢迎。

正如他在绪论中所说,开设这门课程就是要激发读书的兴趣,播下读书的种子。

使学生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习染,就是说,要使古典名著的魅力,吸引莘莘学子,推进育才事业。

这与通史教育的拓宽基础,扩大视野,陶冶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目的是正相吻合的。

就人生的修养来说,王先生的感悟是,名著的阅读,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应对社会的无常。

这不正是对社会上庸俗、浮躁习气的抵制和矫正么?读书以识字为先,书籍和文字不可分离。

阅读中国古籍,应当了解汉字的起源和释义。

王先生在绪论中开列的参考书,第一本就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而《经典常谈》首先谈到的便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古时所称“小学”,即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胡适曾重视这门学问。

以前的国学推荐书目中,多半都有《说文解字》,可惜近六十年来不再推荐此书了。

汉字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民族文字,从荀子到许慎所说的仓颉造字,距今大约五千年,甲骨文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们民族有文字的历史推前了五百年。

甲骨文被确定为商代文字,是中国古籍的源头。

人文经典阅读在构建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人文经典阅读在构建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个 民族要生存 , 首先要保证族 内成员物质上 的满 足 , 而 , 出 足 够 和 分 配 公 平 是 基 本 前 因 产 提 。 中国一直以来是农耕为主的国家 , 了在恶劣 为

的自然 条件 下 生存 , 必须 付 出艰 苦 卓绝 的努力 。 “ 天行健 , 君子 自强不息” 的人生态度 自中华民族形 成时已经 发端 , 此后 “ 民生在 勤” “ 志者 , 、有 事竟
困、 国家难 以治理 正是 由于 统治 者多欲 引起 的 , 指 他
1 中华 人文经典 中的思想在 历史 上 的重要 贡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 经书典籍充满智 慧、 丰富多彩。根植于其中的中华 民族精神对本民 族的生存发展乃至世界 的进步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 产 生 的影 响广泛 而深 刻 。
不 均 , 患 贫 而 患 不 安 。 盖 均 无 贫 , 无 寡 , 无 不 和 安 倾 ” 皆 阐述 了公 平 的重 要性 , 些 思 想对 后 人 的影 , 这
关系着中华 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问
题。
响很大, 夯实了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生存根基 。 12 引领 了中华 民族 的发展 . 春秋 战 国时期 社 会 动 荡 不安 , 子认 为 百 姓 贫 老
东 方 阅 读 书 院
山东 图书馆 学刊 2 1 0 1年第 6期

阅读 论坛 ・
人文经典 阅读在 构建 民族文化 核 心 竞争 力 中 的作 用
陈渊斐
( 大连 图书馆 , 辽宁大连 民族竞争力 的 是 基础。经典是人类优秀精神 的载体 , 在社会生活 的 各个层面给人以启迪。深刻认识经典阅读 的作用 , 对 民族精神的形成 , 尤其是对 中华 民族的竞争力构 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 理事长王余光教授在《 阅读 , 与经典同行》 的文章中 曾经总结指出 :我们常说的‘ “ 经典 ’是指那些具有 , 重要影响的、 经久不衰的著作 , 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 接受 , 或在 某 专业 领域 具 有 典 范 性 与 权 威 性 ” “ , 经

阅读,与经典同行

阅读,与经典同行
• 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 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 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
何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
和广泛性三个因素
• 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 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 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 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 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阅读,与经典同行
郭平兴 博士
王余光老师
•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信 息管理系),后师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 献学研究所张舜徽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 位。1993年任教授,1995年兼任武汉大学 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1996年起担任博士 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 系主任。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 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 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 会委员。
• 社会兼职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 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 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 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 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 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 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 着时空的静谧。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 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 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 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 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就一般意义而言,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 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 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
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 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 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 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 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 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 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阅读,与经典同行》:“学习型馆员”的应读佳著

《阅读,与经典同行》:“学习型馆员”的应读佳著
识论 、 方 法论 上 的理论 和实践 支撑 。
在 论述 为什 么 阅读 经 典 时 , 作 者 列 举 了历 代 文 人学 士 的 回答 , 其 中 对 我 影 响 最 深 的 是 梁 启 超 在
他认为 , 阅读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 , 带有倾向
性 。针 对大众 阅读推荐 不 带有 主观性 和偶 然性 的经 典 书 目, 可 以减 少普 通 读 者 探 索 的 时 间 。但 阅读 又 是 非 常个性 化 的事情 ; 受个 人 的知识 体 系 、 所受 教育 水 平 的影 响 , 每 个 人有 选 择 读 什 么 书 的权 利 。关 于 阅读什 么 书籍 , 并 没 有 一个 “ 经典” 的标准 , 以往 专 家学者 们所 提 出 的书 目以及所 做过 的一 些研 究和论
以净化 心灵 的作 用 , 使 我们 的心灵变 得辽 阔而宽 广 、
1 08 ・
龙晓蓉 : 《 阅读 , 与经典 同行》 : “ 学习型馆员 ” 的应读佳著
坚 韧而顽 强 , 也 能使 我 们 获 得 一个 温 暖 宁静 的 内心 世界 , 以对抗 外 部 世界 的 喧 哗与 浮 躁 。 阅读 经 典 还 有 一个 更重 要 的作用 是培 养一 个人 的素质 。传统 经
王教授通过《 阅读 , 与经典 同行》 、 《 信息时代 的 三个阅读 问题 》 、 《 推荐书 目与传 统经典 的命运》 、 《 传统经典 阅读的 当今意义》 这几个篇章梳理 了经
典 阅读在中华数千年岁月历程 中的变迁。
今天这个信息社会 , 并不表 明我们拥有的知识更加 丰富, 我们的知识更多的来 自于我们的严肃阅读 , 这 也是我们今天倡导经典 阅读 的原 因之一。 在谈到阅读经典的意义 时, 王教授说 : “ 传统文

《与经典通行 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

《与经典通行 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

《与经典通行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与经典通行与好书为伴》综合性学习集锦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韩宗秀一,活动口号: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才诚可贵,学习价更高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有情趣的读书人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

亲近书籍,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读最经典的书,做有根基的人。

二,《与经典同行,以好书相伴》读书活动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蜂采百花,故能酿成蜜,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成其才。

“与经典同行,以好书相伴”,就是阅读经典,享受经典,做健康快乐的读书人!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发现哟一批可以真正显示人类精神力量和文化根基的经典,它们常常在人类精神隧道的转弯处发出强烈而耀眼的智慧之光,使人类在追求永恒的上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可以说,没有它们,人类就没有今天的荣耀和自信,没有它们,人类就会失去对明天的希望和信念。

在我们正需要以“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黄金时期,让我们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庄重严肃的心态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享受经典。

在经典的世界里,它将打破时空限制,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千年之遥、万仞之高的大师巨匠,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与孔子、孟子……,与鲁迅、老舍……,与余秋雨、毕淑敏……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将会触摸到集中了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合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的世界。

这经典的世界,犹如一个燃烧的大海,将把你的生命燃烧起来!你将会和这些人类的精英们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你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像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一一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变得更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阅读与经典同行(王余光)

阅读与经典同行(王余光)

阅读,与经典同行发布时间:2009-04-30 08:16来源:光明日报演讲人:王余光演讲地点: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王余光简介历史学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系主任。

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个人着作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文字与典籍:揭开文明的篇章》、《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着的阅读》、《读书随记》和《文献学与文献学家》等。

另与他人合作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中国读书大辞典》和《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等。

主持人开场语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应该选择读什么书?我们一起来听听王余光教授的看法。

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

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或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

何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三个因素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

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

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

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大学生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实践与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领读者”为例

大学生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实践与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领读者”为例

本文系上海财经大学校级课题“大学生经典阅读书目体系构建及推广策略研究”(2021110429)研究成果之一。

【创新·案例】大学生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实践与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领读者”为例●石琳琳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200433)[摘 要]经典阅读是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紧密结合学校通识教育工作要求,契合《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充分挖掘馆藏资源、空间资源及校内优秀学生资源,打造“SUFE领读者”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品牌。

通过组织开展征文、展览、沙龙等各类型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引导、强化大学生经典阅读写作意愿与行为。

“SUFE领读者”一方面将经典阅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助力“书香校园”的建设;另一方面,提供了探索高校图书馆多维度、立体化的阅读推广模式。

该品牌活动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融入高校通识教育和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 阅读推广[中图法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2)02-0088-04[引用本文格式]石琳琳.大学生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实践与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SUFE领读者”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2(2):88-91 经典阅读,是指大众需要阅读在学科领域具有经典性与权威性的著作,其内容对大众生活和工作具有教育性作用[1]。

朱自清先生在为《经典常谈》作序时,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提出了要求:“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2]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雅典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全方面的人才。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经典阅读与写作则是其实践途径之一。

在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经典阅读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其核心始终围绕西方的人文经典展开。

读经典、读好书与读人物:当代阅读推广的三种范式

读经典、读好书与读人物:当代阅读推广的三种范式

个性化的阅读书目。通过举办讲座、 展览、 读书征文 活动 , 启发读者思考 , 通过新书评介、 推荐书 目、 书
评, 让读 者深入 文本 阅读 。
总之 , 文集 中对新时期各种阅读现象有理有据 的研究 , 对阅读文化学深入发展的探讨等 , 都如实记 载了一位学者对任重而道远的阅读推广事业 的探索 历程 , 又为阅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资料。
篇, 内容主要为经典阅读 、 推荐书 目、 阅读转型等一 系列 阅读 推广 领域所 关 注的 问题 o 、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阅读学研究经历着从传统纸质阅读到数字网 络 阅读 的理论 变革 。作者 勇于担 当并始终 关注这 一 变革 , 并 以一系列充满激情 、 视角独特的论文记述了 这 场变 革 。
第3 3 卷
第1 5 7 期
高 校 图 书 馆 工 作
2 0 1 3 年第 5 期
忆录》 (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 0 0 4年版 ) 之精髓 , 颇多 画龙点睛之笔 。在作者眼中, 传记乃是书林的奇葩 , 学海的精华 , 是智者才士 的心智奉献 , 因此 , 读传记 , 就是在阅读一代知识精英坎坷奋斗 的人生 , 在书中 读懂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作者在本书中体现出来
作为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 王余光先生尤 其重视图书馆在 阅读推广中作用 。在《 图书馆与社
会阅读研究述略》 中, 作者从“ 图书馆与社会 阅读研 究的现实背景” 、 “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内容分
8 8
以独特的审美眼光, 选介 了当代文人才俊乐黛云、 丁 学良、 王民嘉、 李硕儒、 宋词等人 的自 传体作品 , 知人 论世地评述 时政对人 生际遇 的深刻影 响。如 《 在 “ 无字书” 中读得了“ 有字理 ” 的丁学 良》 中, 概述 和 揭示了《 液体的回忆: 水、 泪、 血、 酒 中的三次革命 回

阅读与经典同行

阅读与经典同行

阅读与经典同行连城小学郝岩作为语文老师实际上我们一直在与经典同行,因为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很经典,都是教育工作者们根据代代人的教学实践把依然流光溢彩的东西精选出来的。

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

王余光老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向上无不受其支配。

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的阅读价值观。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

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

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在读书人的心目中,经典居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

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

阅读经典就意味着传承文化,做老师的应该与经典同行,将自己的根基牢牢扎在中华千古美文这片沃土中,从中汲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使之长出更美更壮的枝叶,开出更艳更鲜的花朵,结出更大更满的果实。

我们从小就听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彦语。

我小的时候一有空,便读起《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

读了这些书,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从中摘录一些好词佳句,等到写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不会感到欲言无物、词汇匮乏。

通过大量阅读还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记得很小的时候,脑子里总有很多的问题。

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月亮?鱼为什么不能到陆地上来生活?等等。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通用30篇)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通用30篇)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通用3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篇1我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读书?如果没有书,世界将会怎样?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还记得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因此,无论从民族进步还是人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提倡读书。

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结交朋友,张开七色的翅膀,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敞开心灵,打开阅读的空间,走向更美更炫的彩虹。

不论现在你的心情怎么的不好,走进了书香的世界马上就会开眉笑眼。

我喜爱阅读,因为一本好书能让我分清美丑,正确判断。

读《蛋壳里的奶奶》我体会出了感动,浓浓的慈祥的爱深深打动的主人公。

读《跳动的火焰》我明白了在革命时期,火柴厂的童工顽强的精神。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领略到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自己凭什么说自己过得没有别人好呢?我们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是人精神的粮食,书是人进步的阶梯。

现在我明白,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书籍能使人开阔视野。

如果没有书籍,那么人变像井底之蛙,望着一片天空就说看到了整个世界,搞笑又愚蠢。

阅读经典润泽生命,读书能促使人更好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阅读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很重要,只有不断阅读,才能不断进步。

经典,是一本是权威、精华的象征。

所以说阅读难道不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每天该做的事情吗?阅读与经典同行作文篇2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走近它,我看见美如画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走近它,就充满无限乐趣。

使我懂得许多道理。

“图书馆与经典阅读研讨会”征文活动纪要

“图书馆与经典阅读研讨会”征文活动纪要
l 0 25 1
其 中 “ 向 不 同读 者 群 的 经 典 阅读 活 动 ” 量 面 数
最大 , 8 有 8篇 , 要 集 中 在 高校 学 生 和 少 年 儿 童 两 主
个领域 , 分别为 4 篇和 4 6 2篇 , 其余如“ 图书馆的经 典 阅读 : 过去 、 在和 未来 ” 6篇 , 创意 无 限 的经 典 现 5 “ 阅读 推广 : 新技 术 、 新方 法 、 思 路 ” 9篇 , 新 3 三者 合计
2 1 年 8月 2 日至 8月 2 日, 01 3 5 由中 国图 书馆 学会 、 国图书馆 学 会 阅读推 广委 员会 、 北省 图 书 中 河 今 年 3月 , 议 征 文 通 知 陆续 在 中国 图书 馆 学 会 会、 阅读 推广 委员 会 、 国多家 省 图书馆 学会 网站 和 全

4 创 意无 限的经典推荐 : 新技术 、 新方法 、 思路 3 新 9 5 合作 的经典阅读 推广 6 面 向不 同读 者群的经典阅读活动一 : 高校等 面向不 同读 者群 的经典阅读活动二 : 少儿
7 国外 图 书 馆 的 经 典 阅 读 活 动 分 析 合 计
l 4 6 4 2
表 1 来稿 的主 题分 布
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题 数量 1 2 5 6

1 经典 阅读与 民族 竞争 力 2 图书馆 的经典 阅读 : 过去 、 现在和未来
3 图 书馆 界 眼 中 的 经 典 书 目
业与信息化产业部副部长杨学山的“ 云环境下 的阅 读” 和北京 大 学 王 余 光 教 授 的 “ 读 , 经 典 同行 ” 阅 与 的学术 报 告 。 下午 的 大会 由顾 玉青 主任 主 持 , 讨 活 动 先 后 研 由姚伯 岳 副 主 任 和徐 雁 教 授 主持 。1 0名代 表 做 了 大会 发言 , 彩纷 呈 , 异 精彩 异常 。 本次 会议 能够 成 功举 办 的最重 要 因素 之一 是前 期 的征文 活 动 。有 关 本 次会 议 的主 题 , 由去 年 夏 是 天 中国 图书馆 学会 经 典 阅读专 业委 员会 在 宁夏 召开 的工作 会 议 决 定 的 , 报 请 阅 读 推 广 委 员 会 批 准 。 并 宁夏会议之后 , 本委员会 的众位委员为本次会议 的 成功举办做 了大量的工作 , 尤其是各分主题的确定 , 更 是集 思 广益 、 包括 借 助外脑 而 成 。

时代转型 阅读永恒

时代转型 阅读永恒

时代转型阅读永恒刊发时间:2010-04-22 04:39:48 光明日报演讲人:王余光演讲地点:东莞图书馆王余光: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系主任。

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个人著作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文字与典籍:揭开文明的篇章》、《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著的阅读》等。

另与他人合作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中国读书大辞典》和《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等。

主持人语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读书,就个人而言,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社会而言,则如高尔基的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传承华夏文明、涵养民族气质、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创造力——读书,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途。

从夏彝商尊的金文,到两汉碑刻的拓片;从晋唐书迹的遗墨,到宋代刊刻的善本;从工业时代的印刷,到网络新兴的电纸书,社会不断发展,书籍的载体和阅读的方式不断改变,但是阅读的习惯和崇尚阅读的社会风气,应该是永恒的。

这次,光明讲坛与东莞图书馆合作,请来王余光教授谈谈阅读文本的变迁和当代的社会阅读习惯。

在东莞这座城市谈阅读也更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这里就像当今中国的缩影,经济发展了,怎样通过阅读,提高人的素质,最终使一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呢?东汉石刻《熹平石经》残片李白手书《上阳台》诗宋代刻本《苏文忠公集》现代出版的各种小说新兴的电纸书宣传图开场的话我又一次来到美丽的东莞,在这飘逸着书香的现代化图书馆里,和大家谈谈读书的话题,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早在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不少学者与作家,就已关注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面临的粮食、人口、能源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严重困境,讨论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分裂,力图探求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是否仍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欣喜自己那巧夺天工的科学与神幻莫测的网络的同时,是否也在与传统价值观告别?自然是人的胎盘,自然是人的居所。

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以王余光教授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中心

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以王余光教授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中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高等院校校园阅读氛围危机干预研究”(16BTQ001)研究成果之一。

【书香社会】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以王余光教授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中心●陈哲彦 付勃达 (南京大学 南京 210023)[摘 要]经典文献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是公众文化自信逐步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

依托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经典文献而开展的经典阅读活动对于读者的学习成长意义重大。

文章以王余光教授的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基础,聚类剖析了其“经典阅读推广”“学术论文写作”“阅读推广工作”三类主题讲座的内容和思想,并分别从“强化经典阅读”和“重视学术写作”两方面出发,提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内涵式深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经典阅读 阅读推广 学术写作 高校图书馆 王余光[中图法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2)01-0066-06[引用本文格式]陈哲彦,付勃达.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以王余光教授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中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2(1):66-7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是我国阅读推广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学界与业界常将其与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合称为“北王南徐”,以赞誉二位学者在我国阅读推广领域的卓越贡献。

王余光教授不仅在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上硕果累累,同时也是阅读推广实践的身体力行者,历年来多次赴全国各地的各类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讲演与培训活动,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讲座,突出表现了其阅读推广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是我国阅读推广学界和业界亟待研究和学习的宝贵学术财富。

本文以王余光教授历年来的高校阅读推广讲座为研究对象,对其高校阅读推广讲座的特点、内容加以总结和概述,归纳并提炼出今后高校阅读推广内涵式发展路径,期望为我国高校阅读推广事业和阅读推广人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提出可行性建议。

1 数据来源笔者选取中国知网、百度、微博及微信公众号为检索平台,以“王余光”和“讲座”作为检索词,检索我国高校官方平台发布的有关王余光教授到校讲座的预告通知与回顾,检索到2009年—2020年间的60条有效记录(截至2021年3月24日)。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英华校中考冲刺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英华校中考冲刺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英华校中考冲刺卷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

①由于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换为视觉信息,并把它长期地保持下来。

②人类社会也因此发展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

③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④这样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系统地保留和传播。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主持风格犀利..敏捷,大方得体。

B.国际研究机构数据表明,“抖音”国际版风靡..日本及东南亚市场。

C.阳春三月,络绎不绝的游人和摩.肩接踵...的汽车纷纷来到鱼梁洲环岛景观带。

D.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沥尽心血....铸就的。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奔驰的快马(《三峡》)C.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白天(《送东阳马生序》)D.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曹刿论战》)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

②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

③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④阅兵方阵威武雄壮,群众游行激情飞扬,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王余光: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

王余光: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

三、为何阅读传统经典
1、引言:近百年的争论
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随着 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读书人就 越来越疏远了。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废除 汉字,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但这不等于 说,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三、为何阅读传统经典
1、引言: 近百年的争论
鲁迅的看法:看中国书让人脱离人生,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 外国书。”这一观点在1925年《京报副刊》 上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议,并遭到很多人的 批评。
庄 子
韩 非 子
四、经典的选择

(4)在其他子部书中,被各目收录较多的书是:《论衡》、 《坛经》、《颜氏家训》、《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明 夷待访录》被蔡尚思与三家大学书目收录,可见此书受当前 学界重视。
四、经典的选择

(5)唐宋诗文,各目均有收录。1949年以前各目多收个人 文集,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等人。1949年以 后各目多收选本,如三家大学书目均收《古文观止》、《唐 诗三百首》等,反映了大众读书的一个基本倾向。
3、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览室与家庭经典阅读
2013年11月1日,深圳图书馆“南书房”正式 对外开放。为了协助每个家庭读者对中外经典的深 入阅读,“南书房”在每年4· 23世界读书日推出《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这份书目每年发布30 种,旨在向广大读者推荐适合当今中国家庭阅读与 收藏的经典著作,预计10年可达到一般家庭经典书 架的基本容量。 家庭书架工程,好书伴你一生。
一、图书馆经典阅览室
3、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览室与家庭经典阅读
深图还举办图书版本展、乡邦著作展、创办 刊物(即《行走南书房》)、开展征文、组织专题 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本书目进行宣传推广。

论阅读传统经典

论阅读传统经典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我的感受发生共鸣 :我们身处有线的网络世界 ,但我们的心灵却飘摇 无根 。因而 ,在新世纪 ,亲近书籍仍然是我们所必需的 。在读书的时候 ,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 们的灵魂 ,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 ,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 、善与恶 ,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 一次向前展拓 。读书 ,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 、坚韧而顽强 ,也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 宁静的内心世界 ,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 。正因为如此 ,我相信 :读书 ,在今天仍然是人 类生活不可或缺的 。
关键词 : 阅读 ; 传统经典 ; 推荐书目 中图分类号 : G254.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919 (2001) 0120110207
长期以来 ,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阅读是否必要 ,并不成为什么
1 问题 。但到了 20 世纪末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荧屏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 ,使得 读书人 ,特别是青少年 ,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 。因而 ,阅读的必要性问题 ,引起了一些 学者的重视 。1994 年 ,俄国的《哲学问题》杂志就“书籍在荧屏时代的命运”这一问题 ,邀请各 方面专家学者发表意见 。有专家认为 :电视看多了 ,人们思维没有系统 ,言语表达困难 。电视 之外 ,我们确实惊喜网络化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但网络能给我们更多的知识吗 ? 最近 ,美国一 位作者凯瑟琳·诺尔表示了否定的意见 。她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 年 12 月 3 日) 上 发表题为《有线的世界 ,飘摇的心灵》的文章 ,说 :
1926 年 ,目录学家汪辟疆列举了国学基本书 135 种 ,并认为其中的 30 种为国学的纲领 书 。抗战期间 ,汪辟疆提出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的 20 种书 。不久后 ,他又提出国学的“最切 要”的源头书 10 种 (以下简称汪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与经典同行发布时间:2009-04-30 08:16来源:光明日报演讲人:王余光演讲地点: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王余光简介历史学博士。

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系主任。

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个人着作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献史》第一卷、《中国文字与典籍:揭开文明的篇章》、《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名着的阅读》、《读书随记》和《文献学与文献学家》等。

另与他人合作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中国读书大辞典》和《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等。

主持人开场语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

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应该选择读什么书?我们一起来听听王余光教授的看法。

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

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或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

何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三个因素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

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

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

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着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影响力: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

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

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

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着。

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

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

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

也就是说,一切着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

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

《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宋代刻本《论语》中国人的阅读传统:经典崇拜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

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

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

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

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

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

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

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着。

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

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

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

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着《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

他说: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

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

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

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

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

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

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

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

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

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

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

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

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

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着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

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

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

读书会使一个人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

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访的人物常常坐在大书架的前面,这不正说明书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吗?哪怕这些被采访者根本不读书,或根本没时间读书。

当然,从阅读史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书不是象征物,而应该是读物。

宋代刻本《春秋经传集解》阅读经典:成为每个人教养的一部分在中国,随着西学的引进,科举制度的废弃,传统经典与读书人愈行愈远。

五四运动前后,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已不把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

当时,有学者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

因而,为什么要读经典,在那个时代就已被提出。

近一百年来,这一问题常常被人们提起。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视、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所造成的冲击,使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了。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所谓文化软实力被学者们不断宣扬,而阅读传统经典,宏扬中国文化,正是这种软实力的必备内涵。

1923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

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

他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的附言中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二是,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也需要熟读成诵。

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

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之中。

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1925年,孙伏园在自己主持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年爱读书十部”与“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文启示。

“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文,当时有七十余位学者作家应征。

1934年,《教育杂志》主编何炳松向全国教育界征询“读经”的意见。

次年五月,《教育杂志》将收回的七十余篇文章以专辑的形式推出。

其中收录了时任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的意见。

唐文治说:窃维读经当提倡久矣!往者英人朱尔典与吾华博士严幼陵相友善,严尝以中国危亡为虑,朱曰:中国决不至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