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应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能够熟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利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

4.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符号「<、>、=」的认识。

2.一定范围内的数的大小关系判断,例如:10和13的大小关系。

3.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例如:小明手里有10个糖果,小红手里有13个糖果,小红比小明多几个糖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符号「<、>、=」的认识。

2.运用符号「<、>、=」解决比大小的问题。

3.运用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口算出大小关系。

•教师出示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说出这些符号的名称和用法。

•教师出示一些相似的数字对,问同学们哪一个更大或更小。

2. 操作练习•学生通过练习,熟悉符号<、>、=的应用。

•学生通过数量关系问题的练习,掌握符号<、>、=的应用技巧。

3. 小结•教师简单介绍本课所学内容。

•教师安排一些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4.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相关习题。

•掌握总复习中有关内容。

•自查本课中易错点,做到知错就改。

五、板书设计符号<、>、=10 < 1313 > 1010 = 10六、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白板笔七、教学参考1.《数学四年级下》教材;2.《四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师用书;3.《数学四年级下》教师用书;4.《数学题库》。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讲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准备练习题、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买一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买两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买三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活场景,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数量关系。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程这些事情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出示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就从购物开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入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周末,小明独自一人去商场买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提问: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把它们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吗?学生尝试列表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列)他这样列好不好?好在哪里?(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自主列表,把信息按类整理,初步感知每一类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下面介绍数量关系的名称做准备)2、介绍单价和数量每支12元和每本三元,我们可以称它为?单价。

买了4支和5本可以叫做——数量。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单价吗?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码?学生举例教师总结:单价就是某种商品单位数量的价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个,每支,每本等等的价格。

像钢笔的单价每支12元,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介绍:读作12元每支,学生边用手比划边齐读。

猜一猜,笔记本的单价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尝试写,3元每本,学生边比划边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单价的例子,从而进一步认识理解单价的意义。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对策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对对策论的应用能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都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

指名学生讲或教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赢了齐王?同学们想知道吗?其实呀,这其中也蕴藏着很深奥的数学问题,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能反败为胜。

二、自主探究1.讨论: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田忌取胜的策略:2.提问设疑。

(1)田忌所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取胜的办法呢?(2)田忌到底有多少种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呢?结果是怎样的呢?讨论、交流、汇报。

田忌共有6种应对策略:3.举一反三。

请同学们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学生众说纷纭,会提到各类比赛)那么请你们来安排一下,如果有这样的比赛,你们会怎样安排他们的出场顺序?看来呀,一场比赛,我们光水平高还是不够的,我们要知己知彼,凡事懂得讲究策略,才会取得胜利。

4.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你们有没有发现对待这样的策略问题,我们有我们的解决技巧呀?(学生试说)最后总结:最低级的对最高级的,其他的对略低一筹的,这样就会保证胜利。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数学游戏,先弄清游戏规则,再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并思考:如果一人拿9、7、5三张,一人拿8、6、3三张,拿8、6、3这三张的人有可能获胜吗?该按怎样的顺序出牌才能获胜?同桌两人试试。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同学们早已熟悉的故事入手,发现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An li yu xu shi“常见的数屋天茶汀教学设计♦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校王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要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x数量、路程=速度x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重提”数量关系”这一关键信息,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值得教师深思。

我以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链接生活,深化核心概念理解数量关系的教学,教师首先应立足“速度”“单价”这两个核心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实际例子来说明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构数量关系模型。

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汽车上的仪表盘(图略),提问:“你们能具体说说图中仪表盘上的"100”是表达的什么意思吗?”学生要说清楚一个数字的含义,离不开单位。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仪表盘上显示的"km/h”,告知学生“km/h”读作"千米每小时”。

其意思就是,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一数量”这一概念,提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速度和单价要用复合单位表示?'/'表示什么意思?”教师通过问题引出"复合单位”的概念。

反思:复合单位的表现形式和所表示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丰富的素材,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理解。

上述片断中,教师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都是100千米,表示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速度和单价要用复合单位表示?”既有含义比较,又有回顾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冲突和思辨中提升对速度和单价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本质认识。

二、经历过程,感悟数学思维方式如果教师把数量关系的概念直白地说给学生听,学生并不能感受到它的意义,印象也不深刻。

教师要创设富有特色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去遭遇困惑,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4篇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口算卡片)20×40 5×30 24×20 12×542×10 60×50 200×30 240÷2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二)学习新课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投影出示: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750×4=3000(米)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66×5=330(米)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18×3=54(千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240(千米)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路程:一共所走的路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例题: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3×8=24(米)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240×5=1200(米)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450×12=5400(台)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巩固反馈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2、填空(投影)( )×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速度×( )=路程工效×工时=(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 ),一共走了多少米?(2)每本《东方少年》5元,( ),共用了多少元?(3)一台织布机,( )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 ),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小资料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a·b=c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 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突破:重点:理解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突破: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 300元买6个这样的书包,每个多少钱?2、引入新课。

师: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探究新知1、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出示例4.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

学生回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师: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要用多少钱的数叫总价。

(3)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那么你能分别说说例4中这两道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求出什么是怎样求的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讨论反馈师:从上面的两道题里,我们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单价×数量=总价)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又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师生交流后出示: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4)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2.能较准确的用言语表达数量关系;二、教学内容学生要掌握知道如三角形有三条边,四边形有四条边等知识。

通过图形的形状,边的数量及大小的变化,感受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带来的视觉及平衡效果。

2.十进制数的数量关系学生要掌握基数为10的十进制数中每个位上有10个数字等知识。

让学生实践比较大小,体会到大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可以运用到数字逻辑思维中的。

3.元素周期表的数量关系学生要掌握储存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构成、分布及质量属性等知识。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和数量的变化,可以以真实的化学物质作为实物来模拟一个简单的元素周期表来加工、模拟和比较,从而感受元素周期表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活动(1)让学生把圆形画出来并注意圆的内外角之间的关系;(1)让学生仔细观察十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十个数字中大小关系最大的数(也就是最大位)和其余数字之间的关系;(2)让学生模拟两个数,用言语表达出它们中大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让学生用比较词(大于、小于、等于)来表达;(3)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数之大小的行为。

(1)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实验室中的物质模拟出元素周期表;(2)通过实验室中的重量与数量的变化就可以使用质量单位来体会数量关系;(3)让学生体会到元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性和变化原因,体会数量一方面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又能反应现象背后的规律。

四、教学反思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常常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数量关系时,必须以多种角度来综合理解。

例如,用图形的形状、边的数量及大小的变化体会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以物质体模拟和比较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数量变化,再通过实验室实践及言语表达来充分理解比较大小的数字关系等。

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

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

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标题:常见数量关系数学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两个或更多的数字相加的运算。

2.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3. 乘法:两个或更多的数字相乘的运算。

4. 除法: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的运算。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或者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2.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释和证明他们的理解。

3. 实践教学法: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品的数量。

例如,如果你有三个苹果,我又给了你两个苹果,你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新知讲解:教师逐一介绍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者图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学生实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以此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和规则。

4.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释和证明他们的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2.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及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应用数学,例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烹饪时的配料比例问题等,让数学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第【1】篇〗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单价数量总价钢笔()元/支()支()元练习本()元/本()本()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完整版】

常见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完整版】
6、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7、P54“做一做”
环节二: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1、教学单价的概念
2、学习例4,解答下面的问题。(学生根据能力自主选择解答)
讨论分析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同桌讨论并汇报发现:单价×数量=总价。
4、出示练习: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分别呈现:总价÷数量=单价以及总价÷单价=数量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环节三:思维训练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钢笔每支4元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5、电视机每台3200元写作——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常见的数量关系
课时
1
学段学科
中段数学
教材版本
部编人
1、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二)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可根据学情适当介绍复核单位的意义)(提示学生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数量关系,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生活实例。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学习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让学生观察和总结这些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3.操练(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难点:探究沏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来解决一个语言问题。

请用“一边……一边……”造句。

(由学生自由联想造句,再指名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说一说)教师:大家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吗?(板书:同时进行)教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效率高不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板书课题:沏茶问题)二、探索新知教学教材第104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14分钟)这个时间有点长了,万一李阿姨在家里做客的时间不长怎么办?看,小明在想什么?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方案,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流程图记录下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用11分钟洗茶杯找茶叶4.归纳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指派小组代表汇报解决方案。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第【2】篇〗设计说明本节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明确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效把握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得到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常见的数量关系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常见的数量关系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常见的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道数量关系的概念,对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2.能够辨别具体物体数量关系的大小;3.学习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重点1.知道数量关系的概念,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2.能够辨别具体物体数量关系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认知;2.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题目:数量关系。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这是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的数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的数量之间也有数量关系。

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门窗等,怎样才能表达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二)讲授1.数量关系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说明数量关系的概念,如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

2.数量关系的分类分别介绍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如数量关系、大小关系、等大关系等。

3.数量关系的互换介绍两个数值的位置替换,如“换饮料换玩具”,让学生理解互换的概念。

(三)练习请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数量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并判断大小。

(四)拓展请学生想象一下,若有两个不同形状的水杯,容积相同,里面盛着的液体却有所不同,你能想出一些可以表达两杯液体数量关系的形式吗?(五)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想一想,你刚学习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哪些实际生活中呢?3.学习中有哪些困难?怎样解决?五、思考与反思1.常见的哪些物品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有哪些分类?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果没有,怎样进行巩固?3.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在教学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灵活运用数量关系呢?六、教学评估评估指标:1.对于数量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2.是否能够有效地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法:1.每节课教师可通过口头提问、板书、练习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教师还可结合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课本52页例4。

教材分析: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量关系。

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因此对单价、数量、总价比较熟悉。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结合具体问题情境,来分析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道每个词语的含义,总结出数量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活泼,思维敏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我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探索,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意义及其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认真、细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推理,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法:同桌交流,针对疑惑点,小组交流,答疑解惑。

通过小组进行观察、比较、归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超市购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1.引导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通过学生对课件中的例子阅读、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词语的意义。

2.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

(二)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1.教师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在阅读、思考、计算中加深对三个词语的理解,并得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

2.出示表格,继续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

教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一、导入师:同学们,淘淘去文具店买文具时,他在挑选商品时看到了这样两个标签,每支12元,每本3元,你们知道哪个是钢笔的价格,哪个是笔记本的吗?生:12元的是钢笔,3元的是练习本。

二、新授师:那现在老师有个小疑惑,这个标签没标明,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钢笔用支表示,练习本用本表示。

师:那这个标签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生:1支钢笔12元,1本练习本3元,是商品的单价师:就像同学们所说的1份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单价。

这两个单价可以怎么写?以钢笔单价为例,请同学们写一写。

生1:12元生2:12元/支师:这是一种可以用来表示单价的复合单位(读法)师:请同学们写一写,练习本的单价。

3元/本读作元每本(板书)那现在淘淘要买4支钢笔,5本练习本,你们能帮助淘淘算一算钢笔和练习本各需要多少元吗?生1:12×4=48(元)表示4个12生2:3×5=15(元)表示5个3师:12、3代表单价。

4、5代表数量。

48、15代表总价。

同学们想一想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联系?生1:单价×数量=总价生2:总价÷单价=数量生3:总价÷数量=单价师:观察这3个数量关系式,你有什么发现?生:记住一个,通过乘法关系能得到其他两个。

三、巩固练习师:现在我们来做一做屏幕上的这道题目,请个同学上来板演,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有不懂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

最后一起核对答案。

四、总结师:单价×数量=总价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和应用这些数量关系五、收获师:这节课即将接近尾声,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来说说吧六、板书设计常见数量关系每支12元:12元/支读作元每支每本3元:3元/本读作元每本单价×数量=总价12 ×4 = 48(元)3 ×5 = 15(元)。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能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方程、图表等方法表示数量关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和,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和。

2. 减法数量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差。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的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积。

4. 除法数量关系: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商。

5. 应用题: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行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2. 运用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采用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量关系;2. 探究新知: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知识;4. 应用拓展: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教案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 常见的数量关系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减、乘除等。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量关系,提升数学计算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知识。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加法的数量关系1.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

2.加法的性质: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练习:1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20以内的加法练习。

知识点二:减法的数量关系1.减法的定义: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的运算。

2.减法的性质:减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有被减数和减数交换的倒数公式。

3.练习:10以内的减法口算练习;20以内的减法练习。

知识点三:乘法的数量关系1.乘法的定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

2.乘法的性质: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练习:10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乘法口诀表的记忆巩固。

知识点四:除法的数量关系1.除法的定义: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商和余数的运算。

2.除法的性质: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3.练习:10以内的除法口算练习;20以内的除法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运算的特点,掌握这些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运算方法和技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各种运算来创新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问答法”、“引导式探究法”和“活动体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产生兴趣和认识。

2.学习对于加减乘除这些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讲解。

3.练习通过实例,让学生通过口算、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

数学教案常见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量关系;(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加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加的和,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的结果。

2. 减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减的差,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結果。

3. 乘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乘的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的结果。

4. 除法数量关系:两个数相除的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结果。

5. 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数量关系;2. 采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3.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评价学生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数量关系;(2)新课:讲解其他常见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比例关系等;(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教学资源:数学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湾甸乡下甸完小罗光才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3页例5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组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

(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

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
(1)出示例5
师:你能独立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5)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4)师:这两道题都是说的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行70千
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速度(板书: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路程(板书:路程)。

2、认识速度的表示方法
(1)出示课件
师:这些是速度的表示方法,你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含义吗?(2)写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3、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师:第(1)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时间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这两题里,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时间?该怎样求?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根据数量关系式,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推导出其他两个?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得到“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采用与上一例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堂课学习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具体说一说这一组数量关系吗?我们主要记住哪个,就能想出其余的数量关系式吗?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做一做。

2、课件出示,先写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