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一)练习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附参考答案(一)零度绽放①娇艳美丽的玫瑰,清新淡雅的百合,芬芳宜人的莲花……,似乎太多的花儿都是开放在温暖的春夏。
特别是那些野外的花,经霜耐寒凌风而开的,除了寥寥的几种,人们也不会想到更多。
一如生活中,在最艰难的境遇里,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的,都是那些坚强的人。
②而在这个极北极远的山区城市,一年中有七个月的寒冷天气,那肃杀的冰封雪盖,似乎已将一切美好冻结。
曾问过一个远方的朋友,在零度的天气里,会有什么花儿开放。
她想了想,告诉我,是雪花!的确,在我们这里,有时九月末就开始飘雪,那时夜里的气温,就是在零度左右。
在她的印象中,那样的环境里,只能有雪花盛开,虽美丽,却寒冷。
一种没有温度的绽放,只能点染眼睛,却无法温暖心绪。
③只有那真正有韵味的绽放,才是真正能勾人心魄,摄其心魂的。
④我有个朋友,也许你一眼看不出她的能量,只是小小可爱,平淡无奇。
可她却总是有种让人敬佩的韧劲富含其中,觉得她是那样一个美丽有内涵的女子。
让人在众多娇艳美丽的玫瑰中,才觉得她是最美丽的那株。
因为她的心,她的气质使她周身都散发着光芒,那无穷无尽的力量把人深深地吸引住,让人不觉赞叹不止。
要把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也许你一时只是一颗花苞,不能像其他花朵一样为人称赞,可你慢慢的积累天地之精华,慢慢等待,终有一天,你的绽放,会夺得所有人的目光,会是百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香飘十里,让人难舍难忘。
⑤在小兴安岭,每年的深秋,在寒冷初临的时候,入目的便是缤纷的五花山。
远远望去,山披彩衣,红枫青松,黄杨白桦,还有各种成熟的野果,就如在山上开了大朵大朵的花,而且愈冷颜色愈是清艳。
这是比雪花更早开的五花山,直到第一场雪到来,山岭才渐渐素淡起来。
⑥作为一年中最冷季节的开始,这种绽放是极动人心魄的。
而想起我们面临生活中即将到来的种种艰辛坎坷,却常常彷徨犹疑,就算有信心度过,也是心绪沉重。
而我的一位朋友,却是不同。
她早就预见了自己未来生活的苦难,也知一切终不可避免,却是依然微笑如初,仿佛要到来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
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杭州专版)中考语文专题一 第一类 散文阅读( 考点一、二、三、)
④点明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 物,或是一件事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 线索);
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二)概括内容 厘清思路、概括内容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 础,通常有概括要素法、分析比较法、串联组合法、中心事 件提炼法、标题扩展法五种方法。
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 例,文中既写到了长妈妈喜欢切切 察察,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 规矩多,“烦琐之至”,体现了作 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不一定一次 者的厌恶与不耐烦。同时也写到她 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 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 比较分析,分析内容的主次,准 海经》,并对此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分析比较法 确抓住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有 那么作者究竟想表达哪种思想感情? 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 从文末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 句和段落,这样,文章的内容也 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 就容易归纳了 便不难看出,作者采取了先抑后扬 的手法,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 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以及对年幼
典型考点:理解文中两个“我”的情感变化
类别二:托物言志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是散文的一种特殊的类型,通常采用比喻、 象征等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托物言志类散文从内容上分为三种形式:托物喻人、托物 抒情、托物寓理。 代表性文章:《白杨礼赞》 典型考点:体会象征手法
类别三: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 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 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侧重于从叙 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 思想感情。 代表性文章:《老王》《散步》 典型考点:把握人物特质,梳理事件脉络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 专题训练 共32篇 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共32篇参考答案(一)答案:1、①交假币自责愧疚,②表心意深受教育。
(意近即可)(2分)2、不能。
这一段交待假币来历和辰的经济状况,(1分)为后文辰自责、赎罪埋下伏笔。
(1分)(意近即可)3、①老教授穿着寒酸;(1分)②收到钱后被小偷偷走;(1分)⑧收到假币却不知道学生在欺骗他(1分)。
这三张假币来历不寻常,留下它是为当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行为留下见证和纪念(2分)(共5分,意近即可)4、示例:辰:可以及时直接向教授说明情况,表达内疚,向老师认错。
(2分)免得内心长时间受到良心谴责。
(1分)(言之有理即可)老教授:可以暗地里找辰谈话,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允诺辰缓交学费或帮代交学费,(2分)这样可以让辰及时明白并纠正自己的错误(1分)(言之有理即可)5、示例:(1)题目:“泪流满面”写出了辰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答案:写出了辰明白真相后内心的震撼,激动。
(2)题目:辰决定还要向老师再学习几年,他还要向老师学习什么呢?(二)答案:1、(1)wéi(2)zài(3)jiù(4)chù(共2分,每小题0.5分)2、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1分)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分)3、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
(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
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4、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共3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5、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作品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九) 文学作品阅读一、[2020·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7分)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
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树绿荫浓,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第一篇:小说阅读1、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阅读以下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并回答问题。
《狂人日记》......2、根据上述短篇小说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问题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如何?问题三:主人公为什么被认为是疯子?答案:问题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任天辉。
问题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非常紊乱,他在日记中不断地表达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问题三:主人公被认为是疯子,是因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愤怒,导致他行为异常。
第二篇:散文阅读1、散文是一种文体形式,它以散文的方式表达情感、抒发作者的心情。
请阅读以下散文,并回答问题。
《雨巷》......2、请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散文中的“雨巷”有什么特别之处?问题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问题三:散文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答案:问题一:散文中的“雨巷”是一个狭窄的巷子,它经常被雨水所淹没,因此给人一种潮湿、阴暗的感觉。
问题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
问题三:散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形容雨巷的景象,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和寂寞。
第三篇:诗歌阅读1、诗歌是一种以抒发思想、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请阅读以下诗歌,并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2、请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什么意象?问题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问题三: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问题一: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壮丽、高远的景色,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追求卓越的向往。
问题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江山历史的思考。
问题三: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容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总结:通过对以上三篇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风格。
中考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1)
中考现代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一、托物寓意类散文阅读技巧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1.托的是何物?2.为何要在“所托之物”上倾注饱满的笔墨与情感?3.“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4..言的是何志?这四个“要件“,理解,剖析,品味得正确与否,全面与否,透彻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影响着对该散文的理解程度。
其一,是何物,是第一层次的理解;是何种情景之中(既要参照作者的协作背景又要盘点文中的具体景况)与何种情态之中的物,是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理解。
只有把握了这三个层面的“所托之物”,方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
对于“所托之物”理解、认识得愈全面,愈透彻,就愈有利于以下几个“要件”的理解与把握。
其二,这是一个与表达意图紧密关联的写作技巧问题。
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从篇幅上不难发现,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写的文字比例都很大,并且又都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与激情,弄清作者这样处理的初衷,对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主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必须通过“所托之物”来表达,即“物”是“载体”,“志”是“信息”。
作者对“物”的细致刻画与生动描写,其实就是在逐渐地明朗自己的“所言之志”,就是在逐渐地物化自己的写作意图。
其三,是探究写作意图与写作方法间的关系的问题,对于中学生,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欣赏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品味作者对“所托之物”的精心描绘及其饱满激情,然后去“猜”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可能的寓意都罗列出来,对照文章的整体思路与侧重点,用筛选法逐一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选取最恰切、最精当的“中心意思”,这个过程就是获取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完整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1)木棉花开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
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
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秋夜》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
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 ,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③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
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
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
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
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
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 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
⑤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
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
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
江西专版2021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世界
专题一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世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菜花孙犁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
(A)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
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
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
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
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
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
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
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
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
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
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
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
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
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
(B)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
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
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
这是天赐之物。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
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
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
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
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
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
中考语文面对面阅读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第一类散文阅读渐行渐远的老灶台新人教版
(五)渐行渐远的老灶台(2021柯桥模拟)江北乔木老灶台,那是乡村里不知留传了多少年的百姓做饭的锅台,所以许多人也叫锅台。
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灶,火、土结构,指很久以前,灶是由火和土结合而成的,后来大都是用砖垒砌成的。
有的匠人垒灶时,还特意在砖上刻出了灶王爷的像,把它供奉在灶头上。
灶王爷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亦称“辞灶日〞。
黄昏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烧香烧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灶习俗。
民间还有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老灶台,大都由十几印①的大锅、风箱构成。
灶台上摆放着盖垫、油盐酱醋、箅子、箅梁棍、刷碗盆等日常生活必备用品。
老灶台大都连通着土炕,再通过屋上的浮炱②冒出烟去。
在过去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座或两座灶台。
有了它,家里就有了烟火气,就有了聚合和生息;没有它,家里就像缺少了许多东西,空落落的,用庄稼人说法就是“不像个过日子来头〞,三天二日的没有灶台可将就,长久居家过日子,没有个灶台真不行。
过去在乡村里时而听人说:“××家被人砸锅了。
〞紧接着有人就会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锅,是灶台的主体,锅就决定着盆、碟、碗里有无东西和多少,锅碎了,盆、碟、碗就空了。
由此看来,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锅就没法做饭,人长期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所以,砸锅在乡村里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也带有某种人格侮辱。
锅在百姓中须臾不离的程度也就说明了灶台的重要。
灶台,还与时代开展相联系,与一家的兴衰相关联。
譬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说:“家里穷得几天都揭不开锅了。
〞“他家穷得浮炱都不冒烟了。
〞从灶台就看出了贫穷的程度。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乡村里也经常飘出鸡鸭鱼肉的香味,飘出山珍海味的鲜味,从灶台上飘出的香味,就推断出时代在开展和开展的程度。
(word完整版)初中初三九年级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含练习和答案
初中中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17分)(江苏省徐州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野菊花之恋刘文方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
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
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
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
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
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
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
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
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
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
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
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
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
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
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
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
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
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
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
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新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新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中考语文专题1散文专题训练(解析版)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
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
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
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
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
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
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
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
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
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
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中考语文面对面阅读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第一类散文阅读父亲带我去工地新人教版
(三)父亲带我去工地(2020杭州萧山模拟)邹贤中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去广州打工,舍不得把我留在老家,便带着我到广州上学。
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在市场做卫生。
我们生活拮据,我没有任何零花钱。
每天放学,我总是流连在学校小卖部的柜台前,对着琳琅满目的零食咽口水。
我太想买一根雪糕,或者一包薯片了。
最后,一个念头忍不住从我脑中冒出:我去爸爸口袋里偷偷拿上一两块,他应该发现不了。
拿钱的念头一旦冒出,便如野草般疯长。
终于,我付诸了行动。
第一次出奇地顺利,我拿到了5毛钱!我不敢花,捂在口袋里忐忑地过了三四天,发现父母没有任何反应,才大着胆子买了一根雪糕。
那融化在口腔里的奶香久久都没有消散,让我的胆子越来越大。
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拿的钱越来越多,最初的那点负罪感也消失了。
直到那次,我一次性拿了父亲600元,那是父亲刚领到不久的工资。
为了找回钱,父亲不断地在家与工地间往返,地毯式搜索,奇迹当然不会发生。
思索了良久,大约是排除了丢在外面的可能性,父亲终于把我叫到了面前,我矢口否认,但是惊慌的眼神和冷汗直冒的额头出卖了我。
母亲一言不发,拉开我书包翻着,想了想,又蹲下来到床下搜寻。
我藏匿的零食和小玩具铁证如山地摆在面前,我无从狡辩。
(1)我心惊胆战地看着父亲,等着暴风雨的到来。
谁知,父亲只是让我先去墙角反省,临睡前,才跟我说:“明天是周六,我带你去工地。
”难道父亲要让我辍学去打工吗?我胡思乱想,惊疑不定。
第二天,我跟着父亲去了工地。
他没给我安排活儿,只是让我随便转转,随便看着。
我站在父亲旁边,只见他将一捆捆巨大的铁丝盘好放在工地上,这些盘好的铁丝需要拉直才能使用。
在工地的尽头处有一块固定铁丝的钢板,父亲拉着一根铁丝向尽头走去。
(2)巨大的拉力逼着父亲低着头,驼着背,弯着腰。
他匍匐前行的身影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高年级的哥哥们朗读的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纤夫。
我的心不由有些疼痛。
父亲终于到了终点,他把铁丝固定在钢板的小孔里。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文学作品阅读(散文小说)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一)(一)在径山看几朵花鲁敏①杭州的余杭,有座径山,山名真好听,谦逊、隐约、天真如君子,真的像看到一条默然的山中小径,通往别一处幽天。
此番来径山,一共呆了一天一晚,什么要紧事都没干——除了看了几朵花。
②山脚下,有一处花海,叫千花里,花朵们挤挤挨挨,漫至天际,像跌落人间的斑斓星辰、彩色银河!众人也都算是见过世面的,仍然显得笨嘴笨舌,只会如小学生写作文似的感叹:唉呀,太好看了!你看这一片,简直像一阵紫雾啊!不不不,那一片更好,黄得太梵高了啊!看,这是荞麦的花!还有这名字,叫“粉黛乱子草”!我们不顾一切、像扎猛子似地深入到花海之中,去最大限度地亲近那些花朵,包括花朵的背面,包括它开始卷曲的叶片,包括半有零落的花瓣,以及那些褐色的小小果实——这更加让人感慨了,花从来都不只是花,从它的这一半繁华一半枯萎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时光,看到耐心,看到轮回。
③黄昏的时候,我们转道前去品尝径山最为出名的禅茶。
十几位朋友中不乏对茶道颇有研究的方家高人,但两道茶艺观赏下来,还是大为感叹。
比如,茶艺师用茶筅调制抹茶粉,使之均匀细腻,形成稠粘泡沫的“无影手” 手法。
再比如“水丹青”,却是在抹茶起泡上作画。
这是茶道中的高难动作,除了视觉、手法、画质以及最终的口感之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考量因素,即绘写在抹茶泡沫上的“水丹青”能够持续多久。
一幅“水丹青” 挑抹点画完毕,众人即安静地等待着,茶席上数目交错,反复盘桓流连于这幅抹茶丹青,等待着它的消瘦,弥散,直至无形。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这一盏抹茶上的手工“水丹青” 仍然完美如初,素然不动,像一朵在时间里定格了的花朵。
于是,大家齐齐为茶艺师鼓掌,同时一致决定,不分享这一杯抹茶了,且留下这一幅水丹青在茶室,让花朵自去开放。
屋顶那几道素光,光中那半盏温绿,盏里那一朵抹茶花,简直像是茶与人之间的一种珍重与约定。
④晚饭后,整个径山乡村都沉入了一大片甜黑,我们坐在车里,在甜黑里往村子深处里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 颜如雪”。
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 坐在 教室里安静地 读书,即是“ 素颜如雪”。 __示例二: 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瓶内,于微风中摇曳,素 净淡然,即是“素颜如雪”。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选文具体 描述“素颜如雪”的内容为第②~⑨段,其中第②段的写 作对象为“栀子花开”,其“素洁清香”;第③⑤段的写 作对象为“张岱、季羡林文字”,其“优雅纯粹”;第⑥⑦ 段的写作对象为“林风眠、吴冠中画作”,其“纯洁静 美”;第⑧段的写作对象为“钱钟书、杨绛的暮年爱情”, 其“素净如雪”;第⑨段的写作对象为“唐诗宋词中的意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 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 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 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 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 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 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 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 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4)从修 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示例 :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 把暮年的季先 生比喻成 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 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 表达了对季老的赞 美之情。 (5)文章 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表达 作者对“素颜 ”的赞美, 点明文章的主 旨;是全 文的 线索;以形象 的比喻和诗意 的语言,引起 读者的阅读 兴趣。
境”,其“清澄素洁”。(2)此题考查首段的作用。首段一般 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段用凤凰古城中的一 家银饰店铺点出文题,开篇点题。(3)此题考查词语理解能 力。题干明确了“第④⑤段”,也是对答案的一种暗示, 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原句或答案的相关语句。比如第④段 中的“风尘俱静,素雅纯粹”,第⑤段中的“清新自然,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 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 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 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 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 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 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 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 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 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一)
1.(2015·聊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 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 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 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 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 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 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 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 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 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朴无华”,表达一种赞美、敬仰之情。(5)解答此题时,要把 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分析题目的含义,进而体会其表达效 果。文章首段点题,紧接着围绕此进行了大篇幅的具体阐 述,最后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由此断定,文章 标题即文章的主旨,亦是全文的线索。再从题目修辞运用 上分析,将“素颜”比作“雪”,生动形象而又不乏文雅 诗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 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素颜如雪”的例 子。要能把握文章主旨,描写要有意境。“素颜”可以是 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素雅纯洁则是其共性。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 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 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 境界。
素面相见”,由此很容易归纳作答。(4)此题考查语句赏析能 力。题干中“从修辞的角度”,明确了赏析的角度。首先 应明确指出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次结合上下文具体分 析使用该修辞手法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格式:运 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或强调 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画线句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暮年的季羡林”,喻体为“一树 清寒的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先生的“至情至性,质
(1)作者 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 内容? 栀子花开的素洁清 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 林风 眠、吴冠中画 作的纯洁静美 ;钱钟书等暮 年爱情的素 净如雪;唐诗宋词 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第①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 文。 (3)如何 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好文字”是素雅 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④几 百年来,赏雪 吟诗的文人 们来去匆匆, 唯有张岱 手中 的笔,极简极 淡。他似乎信 手在西湖的舟 中泼洒一幅 水墨 丹青,寥寥数 笔,清淡、素 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 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 素雅纯粹。那些文 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 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 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 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 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