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第
三
语法
章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 “和”、“跟”。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⑵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诘、期望、婉商等语气,译为“大概”、 “难道”、“希望”、“还有”。如:其皆 出于此乎?(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⑶作连词,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译为 “如果”、“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语气助词,起舒缓作用,不译。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⑶词义转移 ① “币”古指礼物,现转指“钱”;
②“涕”古指眼泪,现转指“鼻涕”;
③“走”古指跑、逃跑,现转指“步行”; ④ “去”古指离开某地,现指到某地去。
⑷色彩变化
①“爪牙”古指勇士、武将,为褒义,现指
帮凶、走狗之类坏人,为贬义; ②“锻炼”古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为贬义,现为褒义。
⑹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
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格式为“主语认 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怎 么”。只有形、名有意动用法: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吾从而师之。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第三章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及其研究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
古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散见于哲学、经典、文献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著作中,有的甚至著有专著。
战国时期,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古梁传》已经涉及到汉语的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型。
例子: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描述: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承德年:“秋天,国王的师被贸易军打败”。
《公羊传》说:“谁败了,包庇金败。
”但为什么不说打败了金?国王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当国王。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年: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文王》“思皇多士”。
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苤q》:“薄言采之。
”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
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
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朝:左昭二十年孔英达提出“语法”的概念:“唐骏还打电话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适合吴,我就死。
你应该鼓励它,并遵循它来治疗。
’(汉)傅千柱:“相互服从总比共同死亡好。
”孔英达说:“遵守意思,让成员跟随他的话。
在语法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被称为‘阶段’。
仅仅让成员跟随自己的语言不能被称为‘阶段跟随’。
”1这种语法是古代书面语的习语。
按:“相自”——相垂直,各不强;“为了更好,为了更好。
”(宋代)洪迈提出了“句法”一词。
《容斋四书》:“其作文主旨的句法与前人有内在的相似性,音节响亮,这是不一样的。
”―指作文的“语法”。
古汉语语法
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
(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 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 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 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 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 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 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 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小练
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她为了妈妈的生日亲手做了一个可口的蛋糕。 他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得流泪了。
她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跳了一支惊鸿舞。
状语后置句
俟我于城隅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古汉语语法扫盲ຫໍສະໝຸດ 考点布局: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宾定状补
我买书。
勤奋的我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高兴地买一本漂亮的书。 我高兴。 我在听到这消息后高兴地跳了起来。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何陋之有?
唯你是问。
主谓倒装
壮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
,汝之不惠。 渺渺兮予怀。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判断句1.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3.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二、被动句1.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
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臣被尚书召问。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
(6)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句子成分三、宾语前置句1.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2.种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_语法
之 求 (同 退 , 上 故 ) 进 之 。 也
进 小 ) 子 鸣 鼓 而 攻 之 ; 可 也 。 (论
哉 大 ? 车 论( 棿 语 , 为 小 政 车 ) 无 杌 · 无
大 厚 ) 之 礼 而 归 之 。 (左 传 厉 为
十 焉 年 用 ) 亡 郑 以 陪 邻 ? (左 传 晋 侯 梦 僖 公 三 · 于
副词
指 代 副 词 词 副 词 敬 副 词 谦 定 副 词 否 气 副 词 语 态 副 词 情 间 副 词 时 围 副 范 度 程
副词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上能单独 做状语,接近实词;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 词.副词按照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 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 词、谦敬副词、指代副词等几个次类。
动词的活用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 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 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 只在意义上。例如: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 孙丑上) 使动用法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 孙丑下) 一般动词 欲因此降武。(汉书李 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涉间不降楚。(史记·项 羽本纪) 一般动词
本章习题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 《满庭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一剪梅》)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名词作状语
表示方位和处所: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道苦之。(《寓言四则·黎丘 丈人》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 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持烛。(礼记·檀 弓上)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 传)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知识(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
示例:1.天雨墙坏(《智子疑邻》)雨:下雨。
2.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3.会宾客大宴(《口技》)宴:举行宴会。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出名,闻名。
5.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腰佩。
现代汉语中沿袭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如:不毛之地、鱼肉百姓、衣冠禽兽、不甘后人、这回他可铁了心啦。
(二)名词用作状语示例: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向西。
2.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时: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则》)日:每天。
4.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北:向北。
5.xx碣石(《xx》)xx:xx向。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
7.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客:当客人对待。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9.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按照法律。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示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铁甲。
锐: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善良的人。
实:忠实的人。
3.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旧知识。
新:新知识。
4.众妙毕备(《口技》)妙:妙处。
5.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旧:旧友。
6.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废:荒废的事业。
7.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红:花。
本节课教学,近期目标力图使学生了解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弄清楚关于词类活用的考点,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远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给学生学习文言文一点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
古汉语语法
语
法
语法简介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 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 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 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 规则。
动
• • • • • •
词
二、意动用法(动词对他的宾语含有“以为”的意思)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子小寡人之国,……”(《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史记· 商君列传》) 不贵难得之货。(《老子》) 渔人甚异之。(《桃花园记》)
动词的活用为名词
数词
在古汉语里,数词用法非常灵活。我们主要讲零数,序数,分数, 约数,虚数,问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词的活用。
• • • • • • • • •
一、零数表示方法: 古代表示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家一个“有”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朕临天下三十有八年。 二:序数(表示事物次序)的表示方法: 1、数字上加“第”字: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2、记年月不加“第”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 • • • •
物量词的表示方法
• • • • • • • • • • • • • 1、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物量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献十金。 2、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不用物量词: 牛一,羊一,豕一。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的后面: 子产以帷幕九张行。 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箪食,一瓢饮。 这种用法先秦只限于容量单位,到了汉代,则容量单位和天然单位都 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尺布,尚可缝。 安邑千树枣。
古汉语(语法部分)
•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
表示被动形式标志分成两类:一是只在语 义上表示被动而无形式标记的句子,叫做 语义上的被动句;一是被动句式。这种句 子在谓语动词前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被、叫、让、给、吃、教”等等。 被、叫、让、给、吃、教”
• “被”字句 • 被动式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或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
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思考:这类“ 思考:这类“被”字句是不是被动句?
• 但是这些“被”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但是这些“ 字句后面不带“关系语”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 (即动作的施事)。带关系语的“被”字 句在汉末出现,到南北朝时增多。例如: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亮子被苏峻害。(同上方正)
• “见”字句:用“见”字作为助动词。“见” 字句:用“ 字作为助动词。“
字句和“ 字句和“为”字句的不同之处是:“为” 字句的不同之处是:“ 字和被动词的中间可以插进一个实施者; “见”字句和被动词之间不能。例如: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出必见辱。(墨子公孟) “见”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于” 字句要引进施事,必须要借助“ 字句。例如:
古汉语语法举例
古汉语语法举例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xx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xx震惊。
泣:使xx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xx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xx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xx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xx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语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是区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的组词造句的规律。
一、文字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勺、血、玉、牟、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1、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
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
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
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动词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使(让)宾语而发出动作。
①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
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
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意动用法:①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
例如:渔人甚异之。
②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文赢请三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泣之三日。
(“之”代病梅)动词作状语:区别:①状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进行。
例如:立而饮之。
②连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结束。
例如:切而啖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作适当的动词。
例如:安敢轻吾射?4、数词①活用作动词: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先秦文学没有量词。
例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④“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
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
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
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
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
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代词①人称代词:常见第一人称代词——吾余予我朕(先秦时是一个大众性的,秦始皇据为己有)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而若乃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如“他日”“此无他”)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是兹斯然尔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彼夫其③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何曷安焉奚恶胡孰6、副词:(加粗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词)程度副词:常见的——最极甚殊至尤良大颇很非常特别十分(程度很深)愈益弥更加越发(表示更进一层)略少稍稍微略微(表示程度浅)范围副词:常见的——悉皆尽咸毕备俱举全都(范围大)但徒止直特唯独只仅(范围小)时间副词:常见的——尝既既已已已经(已经,……后)——过去时方适会正在(正在,正碰上)——现在时将且行将欲将来(将要,将近)——将来时敬谦副词:常见的——请谨敬幸敢窃——没有实词意义。
语气副词:常见的——表肯定——必诚信固果(一定实在果真)表否定——弗勿毋无莫未非不否靡亡未尝(不没有)表反问——“岂宁独庸其”,它们后边有“乎邪哉”搭配表推测——其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7、介词:放在名、代、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方向、对象等。
常见的有——于以为与8、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以则且虽然与及结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9、助词:①结构助词——之者所②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感叹语气——哉夫矣句首语气——唯夫盖10、兼词:①诸(之于,之乎)②盍(何不)③焉(于此,于之,于是)11、叹词:常见的有——嗟乎呜呼哀哉呜呼嘻唉12、特殊副词“相”“见”:相:①互相。
例如:四人相视而笑。
②递相,只能一对一、上对下、大对小等。
例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③起指代作用,在某种程度等于一个代词。
相当于第一人称。
例如:本是同根生,相煎(煎我)何太急。
相当于第二人称。
例如: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负你)。
相当于第三人称。
例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救济他们)?见:①相当于第一人称。
例如:府吏见叮咛(叮咛我),结誓不别离。
有何见教(有什么教导我的吗?)13、特别指示代词“者”“所”(一般语法认为是助词):者:不能单独使用。
“者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①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的“者字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的情况”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放在数词后组成“者字短语”。
例如:此三者皆人杰也。
③“似……者”“如……者”“若……者”:译作“象……样子”例如: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fú)者。
④放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的“者”:除了表示判断以外,还表示因果或停顿。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不能单独使用。
“所+动词(形容词)=所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所:指示或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
后面有宾语就是指示,无宾语就是代替。
①所+及物动词+宾语:所字短语+宾语=定语+中心词。
例如:取武阳所持图。
(指示)②所+及物动词+者:例如:所言者,国之大事。
(指示)③所+及物动词:例如:可汗问所欲。
(指代,代替)④所+形容词:例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⑤所+介词:介词也不能单独使用,其实是“所+介词(名词、代词不出现)+动词”例如:是吾剑之所从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以:A、译作“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译作“……原因”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如:强秦所以不敢加于兵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无(有)+所+及物动词=动词+名词短语=动宾短语。
例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⑦何+所+及物动词=疑问句宾语前置。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说明:《考纲》规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
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句法1、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古汉语里判断句多数都不用“是”,特点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①“……者,……也”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君者,舟也(比喻性判断)。
它的变形“……,……也”“……者,……”“……,……”也表示判断:例如:a、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
b、天下者,高祖天下。
c、刘备,天下枭雄。
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用副词“乃、亦、即、皆、必、非、则、”等帮助判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但这里的名词作谓语了。
这些副词本身不当“是”讲,只是帮助判断。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环村皆猎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注意:1、代词“是”作主语时,不应和判断句混淆。
例如:是(这)吾剑之所从坠。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
例如:问今是何世?2、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受事者,叫主动句。
主语是受事者,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叫被动句。
①动词前加“被”“见”“为”“受”:例如——(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动词后加“于”: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见……于……”: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为……所……”:例如——为仲卿母所遣。
⑤“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施(主动)受(被动)同辞:和主动句的形式相同。
例如——帝感其诚。
屈原放逐。
3、倒装句:A、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客何为者?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用“是”、“之”、“唯(惟)……是……”、“唯(惟)……之……”、“唯(惟)……之为……”作前置标志。
例如:将虢guó是灭,何爱于虞?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惟余马首是瞻。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奕秋之为听。
④一般叙述句宾语前置:例如: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⑤方位词作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定语: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中心词﹢定语﹢者(助词):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③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④中心词﹢而﹢定语﹢者:例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C、介词结构(介宾短语、状语)后置:例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