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事故与危险关系定义的事故
●一种动态过程,它始于危险的激化,并以一系 列事件按一定逻辑顺序流经系统而造成的伤 害或损失。
事故的范畴
• 伤亡事故 ●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
毒事故 。 • 无伤亡事故 ●具备伤亡事故机理,但没有造成伤亡的事故。
如果同时没有造成财产损失,则称为险肇事 故或未遂事故。
纽博尔德(M.Newbold)认为: ●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
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个别人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
的内在倾向。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
• 1939年法默(Farmer)和钱伯(Chamber) 提出:
●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 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 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
• 对工伤事故、职业病管理和劳动保护科学研 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 在防止事故、减少职业病方面所采取措施与 美国、日本相似。
• 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 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职业病所采取的措施 都值得我国安全管理工作者借鉴。
第二节 我国安全管理发展情况
• 建立和发展阶段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
• 美国在工业发展早期根本不重视安全管 理
• 1969年美国颁布《联邦煤矿安全与卫生 法》
• 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职业安全与健 康法》
• 美国劳工部、教育和福利事业部负责职 业安全卫生工作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
• 特点 ●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依靠企业实
施。 ●重视安全卫生教育。 ●重视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展安全科
●1980年5月开展全国首次“安全月”活动。
●1980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渤 海二号”事故的决定。
• 恢复与提高阶段 ●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安
全生产法)。
●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 针。
●国家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和科研蓬勃发展。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科学研究
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
• 重视发挥劳动卫生中介机构的作用 • 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卫生运动 • 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事故多发; ●老龄工人事故上升; ●第三产业事故率增加; ●新事故和职业病增加。
前苏联劳动保护工作介绍
• 前苏联在劳动保护的立法、组织、管理、监 察、教育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 的主要原因。
•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积极意义和不足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
•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指出: ●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
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 测定。 • 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具有事故倾向素质论的 单因素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 • 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 ●将这一观点提供给工种考选的参考。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⑵
• 第二个单因素理论-心理动力论 • 佛儒德(Fulyd)提出的,它来源于弗罗伊德
的个性动力理论 ,认为: ●工人受到刺激是导致工人受伤害事故的原因。 • 此理论可以推论为: ●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第一节 概述安全 s Nhomakorabe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危险
安全
A
B
社会允许安全限度
受益
马 斯 洛 人 的 需 要 层 次
• 事故 ●意外的变故或灾祸。 ●一种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
●有各种各样的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 火灾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
• 狭义安全方面定义的事故
●突然发生的,使系统或人的有目的行为受到阻 碍,以致暂时或永久停止的违背人们意愿的 事件。
●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彻底查明 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 意义
●有助于推进安全科学新学科在安全管理中 的运用,搞好系统安全分析,风险评价和 事故预测。
●有助于从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 型发展。
●增加安全管理知识,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⑴
• 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素质论 • 1919年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1926年
学研究。 • 缺点 ●两党交替执政导致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变化; ●安全卫生监察人员少,权利小。
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
•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的组织领导和监督体 制
• 加强立法,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建设 • 制定劳动灾害防止计划 • 加强企业的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和监督指
导 • 推进安全卫生教育 • 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加强
阶段
时代
工业 1
革命前
2
17世纪至20世 纪初
3
20世纪初至50 年代
4
20世纪50年代 以来
5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技术特征 农牧业及
手工业 蒸汽机时代
电气化时代
宇航技术
信息化时代
认识论 听天由命 局部安全 本质安全
方法论 无能为力 祈求上帝保佑 亡羊补牢
事后型
预防型
系统安全 大安全观
系统工程
安全管理 模式
安全管理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安全管理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安全管理的基本发展历史
• 安全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而产生和发展 ●只要有生产就存在不安全因素,就必须防
止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新的危险和危害
不断出现,严重的事故不断发生,安全生 产管理者的责任更加重大。
安全认识论
• 停顿和倒退阶段
●“左”的错误影响下,安全管理受到严 重破坏,出现严重事故(1958-1960年)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安全生产得到调整和恢复(1961-1965 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工作出现大倒退 (1966-1978年)
• 恢复与提高阶段
●197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 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
事故致因理论
• 概念 ●从大量典型事故中概括出来的对事故发
生原因的规律性的抽象阐述。 • 目的 ●最终找出共同的和普遍的规律性,对事
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预防事故, 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完整的 依据。
• 意义
●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管 理理论基础,为安全管理实践指明正确方 向。
●一种动态过程,它始于危险的激化,并以一系 列事件按一定逻辑顺序流经系统而造成的伤 害或损失。
事故的范畴
• 伤亡事故 ●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
毒事故 。 • 无伤亡事故 ●具备伤亡事故机理,但没有造成伤亡的事故。
如果同时没有造成财产损失,则称为险肇事 故或未遂事故。
纽博尔德(M.Newbold)认为: ●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
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个别人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
的内在倾向。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
• 1939年法默(Farmer)和钱伯(Chamber) 提出:
●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 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 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
• 对工伤事故、职业病管理和劳动保护科学研 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 在防止事故、减少职业病方面所采取措施与 美国、日本相似。
• 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 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职业病所采取的措施 都值得我国安全管理工作者借鉴。
第二节 我国安全管理发展情况
• 建立和发展阶段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
• 美国在工业发展早期根本不重视安全管 理
• 1969年美国颁布《联邦煤矿安全与卫生 法》
• 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职业安全与健 康法》
• 美国劳工部、教育和福利事业部负责职 业安全卫生工作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
• 特点 ●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依靠企业实
施。 ●重视安全卫生教育。 ●重视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展安全科
●1980年5月开展全国首次“安全月”活动。
●1980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渤 海二号”事故的决定。
• 恢复与提高阶段 ●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安
全生产法)。
●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 针。
●国家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安全教育和科研蓬勃发展。
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
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科学研究
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
• 重视发挥劳动卫生中介机构的作用 • 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卫生运动 • 目前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事故多发; ●老龄工人事故上升; ●第三产业事故率增加; ●新事故和职业病增加。
前苏联劳动保护工作介绍
• 前苏联在劳动保护的立法、组织、管理、监 察、教育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 的主要原因。
•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积极意义和不足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
•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指出: ●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
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 测定。 • 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具有事故倾向素质论的 单因素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 • 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 ●将这一观点提供给工种考选的参考。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⑵
• 第二个单因素理论-心理动力论 • 佛儒德(Fulyd)提出的,它来源于弗罗伊德
的个性动力理论 ,认为: ●工人受到刺激是导致工人受伤害事故的原因。 • 此理论可以推论为: ●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第一节 概述安全 s Nhomakorabe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危险
安全
A
B
社会允许安全限度
受益
马 斯 洛 人 的 需 要 层 次
• 事故 ●意外的变故或灾祸。 ●一种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
●有各种各样的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 火灾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
• 狭义安全方面定义的事故
●突然发生的,使系统或人的有目的行为受到阻 碍,以致暂时或永久停止的违背人们意愿的 事件。
●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彻底查明 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 意义
●有助于推进安全科学新学科在安全管理中 的运用,搞好系统安全分析,风险评价和 事故预测。
●有助于从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 型发展。
●增加安全管理知识,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早期工业安全理论⑴
• 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素质论 • 1919年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1926年
学研究。 • 缺点 ●两党交替执政导致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变化; ●安全卫生监察人员少,权利小。
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
•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的组织领导和监督体 制
• 加强立法,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建设 • 制定劳动灾害防止计划 • 加强企业的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和监督指
导 • 推进安全卫生教育 • 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加强
阶段
时代
工业 1
革命前
2
17世纪至20世 纪初
3
20世纪初至50 年代
4
20世纪50年代 以来
5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技术特征 农牧业及
手工业 蒸汽机时代
电气化时代
宇航技术
信息化时代
认识论 听天由命 局部安全 本质安全
方法论 无能为力 祈求上帝保佑 亡羊补牢
事后型
预防型
系统安全 大安全观
系统工程
安全管理 模式
安全管理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安全管理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安全管理的基本发展历史
• 安全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而产生和发展 ●只要有生产就存在不安全因素,就必须防
止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新的危险和危害
不断出现,严重的事故不断发生,安全生 产管理者的责任更加重大。
安全认识论
• 停顿和倒退阶段
●“左”的错误影响下,安全管理受到严 重破坏,出现严重事故(1958-1960年)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安全生产得到调整和恢复(1961-1965 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工作出现大倒退 (1966-1978年)
• 恢复与提高阶段
●197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 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
事故致因理论
• 概念 ●从大量典型事故中概括出来的对事故发
生原因的规律性的抽象阐述。 • 目的 ●最终找出共同的和普遍的规律性,对事
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预防事故, 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完整的 依据。
• 意义
●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管 理理论基础,为安全管理实践指明正确方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