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1
14
社会学概论
三、社会学的学科化
• 迪尔凯姆
• 马克斯•韦伯
1
15
社会学概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
• 又名涂尔干。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真正 创始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第一个社会学专职教授。 •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 的规则》、《自杀论》。 • 主要理论:社会事实论、社会团结论
1
21
社会学概论
• 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合法
统治的问题。 • 韦伯提出的三种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 传统型统治:‚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 在遗传下来的(‘历来就存在的’)制度和统 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 样的,那么这种统治就是传统型的。统治者 (或者若干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 则确定的,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 的固有尊严。‛
1
社会学概论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 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最先提出和使用 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 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而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 的创始人。 • 代表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 精神》、《实证政治体系》。 • 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和实证观 • 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为其社会学研究的 两大根本原则,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两类, 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1
8
社会学概论
• 神学阶段:人们以虚幻表象解释世界的本原
或终极本质,把人们周围经验事实的变化归结 为外在于人世并主宰人世的神灵的意志。
• 形而上学阶段:人们从思想上假设不是超自
然的存在或想象力,而是所有的存在产生真正 的实体(也就是人格化的抽象)。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2024/3/24
23
二、发展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 学科。
狭义上: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和 政治的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 展的理论、模式、方针、过程和途径等。 从时间上看,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历程,也就是从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亦即现代化过 程。从空间上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欠发 达国家”、“新兴的民族国家”都是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具体 对象。
2024/3/24

8
[港]金耀基著:《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77年
[港]金耀基等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 限公司
[台]胡光镳著:《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 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闽浙台地区》(已出5部),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2024/3/24
9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 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著:《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 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探索成长时期(1930-1950)
1930年是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1930年是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年是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1930年2月8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全国性的社会 年 月 日 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 学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社”(Sociological Agency of China)。从1930年到 )。从 年到1949年,是中国 )。 年到 年 社会学的探索成长时期, 社会学的探索成长时期,也可以称为早期本土化时 期。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
古典社会学时期(19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世纪30年代- 世纪30年代) 一 古典社会学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
• 古典时期是西方社会学的初创与形成时期,具有三个基本特 古典时期是西方社会学的初创与形成时期, 点: • 1.西方社会学的中心在欧洲 西方社会学的中心在欧洲 • 2.社会学舞台上唱主角的是社会学家个人 社会学舞台上唱主角的是社会学家个人 • 初创阶段:法国社会学家孔德 初创阶段: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 形成阶段:法国社会学迪尔凯姆(涂尔干) 形成阶段:法国社会学迪尔凯姆(涂尔干) •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马克思、齐美尔、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马克思、齐美尔、腾尼斯 •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
• 革命的批判性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革命的批判性形态: • 维护的建设性形态:社会主义社会 维护的建设性形态: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发展社会学笔记

发展社会学笔记

发展社会学笔记引言第一编发展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第一节现代化与发展一、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

或者说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理性化(4)世俗化(5)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二、发展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

发展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三、现代化和发展区别:A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与转化,其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发展则是一个绝对性概念,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

其范围是没有限度的,是一个无限向前延伸的过程。

联系: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阶段。

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过程也是发展,是后现代发展。

第二节发展社会学一、发展研究的背景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其最早的起因是政治与经济问题。

二、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是发展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发展的探讨。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但它并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和一切领域。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即现代化阶段。

当代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发展社会学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第一章导论一,相关概念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二,大国三,帝国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二,商业化进程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四,土地改革史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二,土改后的全国发展形势三,互助合作四,发展迅速的合作化运动第三节集体农业一,农业合作的问题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第三次大转型(1978—)第一节市场转型理论一,发展理论与转型理论二,中国再分配体制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三,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市场转型的例证:社会分层一,市场转型理论:理论观点及其内在逻辑二,权力维续论:对市场转型理论的质疑三,新的综合与尝试第三节中国市场转型的逻辑一,新德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二,中国市场转型的基本逻辑第一章导论学习目的和要求:介绍与发展相关的概念,掌握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了解为什么把机制研究作为讲述的重点.一,相关概念1.增长:经济意涵——可量化的物质文明在数量上的增长.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经济增值,尤其是GDP的增长.1)增长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增长破解GDP神话.2)经济增长可能带来和社会发展的断裂,尤其是社会分配不公.其实,中国近代经济就存在这种现象.没有发展的商品化.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工业化.商品化蓬勃发展,小农生产停滞在糊口水平.过密化,内卷化.2.发展:"发展"似乎弥补了"增长"概念的缺陷.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收入分配,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理性化"进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如何呢1)发展的自信.两者密切相关,社会学家.功能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密切关系.帕森斯的五个行为模式变量的理论.2)发展的幻象.A)人最根本的到底要追求什么发展导致了不幸福.B)发展导致了不发展.全球化的幻象.3.进步:进步拥有不可置疑的价值意涵,但与前两者不同,它更多地是指代一种观念,理念,而非经济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历史是进步的.人类社会是进步的.4.转型.不是接轨,而是转型.而且,也不是简单的市场转型.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型great transformation,194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演化发展社会学有两个主要的学术传统并由此形成两个主要的理论流派,一个是主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现代化理论,另一个则是主要面对19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以及后来的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理论.1.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基本的理论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传统—现代"两分法.即按照某种特定的标准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或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划分成"传统的"与"现代的"两种类型.因此,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第二,社会发展的内因论.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内部,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不顺利,根本的原因也是来自内部的障碍.他们曾经一度将这种内部障碍主要归结为文化与价值观因素.韦伯.第三,现代化趋同的假设.现代化理论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具有当今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化理论最鼎盛的时期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与整个60年代.但从60年代末开始,现代化理论便开始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2.发展理论当传统的现代化理论遭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从而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立足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早期,发展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拉美和非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东亚模式.发展理论主要由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所构成.依附理论是下面的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不应当单独地分析一个社会的发展,而应当从世界系统考察问题;第二,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外来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并不像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处于同一阶段,不过一方是处于中心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边缘的地位. 替代依附理论而起的是美国的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在于,第一,依附论者所讲的依附或依赖是单向的,而世界体系理论所讲的依赖则是双向的.第二,世界体系理论避免了依附理论的简单的"两分法"的倾向.依附论者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大都市与卫星国,中心与边缘.世界体系论者则把世界体系划分成"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等级.第三,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目前的这个世界体系是变动着的.世界体系的三级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国家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3.转型理论发生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前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则为形成发展社会学第三个学术传统和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到底如何从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来理解共产主义文明,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波拉尼将人类社会中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馈赠经济,市场经济与再分配经济.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发展都是从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与传统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的话,社会主义国家则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即再分配体制.资源垄断.社会动员.发展社会学中三种理论模式的特征用下表来加以概括.主题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起点传统社会"落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变迁类型传统-现代传统-现代传统-社会主义-现代传统现代社会主义政体基础市民社会传统殖民社会或部族社会等总体性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再分配经济国际环境支配附属对立与融合不平等机制市场市场,传统经济,国际秩序市场与再分配变迁机制现代性因素的生长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社会转型三,以转型为主题,以经验研究为重点关于发展的经验研究.大部分被发展经济学做了.这是因为经济学的范式比较明确和统一.而社会学停留在陈旧的理论争论上.所以,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一般和发展社会学的关系反而比较弱.但是范式的发展往往不是理论研究的结果而是经验研究的结果.机制分析.复习思考题1.发展,进步,增长和转型这些概念的区别是什么2.发展理论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二章第一次大转型(1840-1949)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的历史遗产,掌握内卷化的概念内涵,理解商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遗产一,传统用"传统"不是简单与"现代"对比,也不对应于中国/西方.这是为了避免一种看法:现代似乎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动力的社会进程,是围绕西方19世纪的大转型而变化.相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政治结构尤其是帝国的民族国家,传统生产方式(游牧或农业)的城市和工业文明,传统社会结构尤其是贵族制度的市民社会,相对于传统文明尤其是神圣宗教生活形态的世俗社会,相对于传统艺术方式的现代艺术.这种时间概念背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烙印. 关于中国传统的几种说法.《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轰动.但早在之前,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但这只是欧洲现代性叙事的亚洲版. 如果将清朝仅仅作为现代的对立面,如何解释现代中国在人口,领土,文化认同和政治结构与清的关系清代的重要性.清代的重要性在于历时地来看它正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论新的中国此后怎么转变,作为中国古代最后阶段的满清已经留下重要的历史遗产.满清对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更早时期以及当代中国都至为重要.放弃历史界标1840年.冲击—反应.中国自身. 进一步,16世纪中到1930年代是连贯的整体.中华帝国晚期.跨越两代,内在的连贯性.长时段.塑造历史的力量,人口压力,疆域,农村经济的商业化,社会各阶层在政治上的挫折,文化上发展.不是踏步不前的"睡狮",而是充满问题和紧张的局面,中国在解决中.二,大国1.大一:幅员如果没有满族统治者在1600-1800年期间进行的艰苦而细致的帝国建设之努力,中国就不会拥有今日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规模及其疆界所处的位置;而满清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其对现代中国——疆土与族群意义上的统一体——之形成的历史贡献. 托克维尔.开篇讲地理.大国共和之难.大二:人口14世纪,中国官方人口记录最高为六千万.第一个农业生产革命.但前工业时代的人口历来难以实现稳定地高比率增加,除非经济的,制度的诸因素相结合为之提供了异乎寻常的便利.16世纪美洲农产品花生,番薯,马铃薯与玉米的引进,向干旱高寒推进.第二个农业革命.轻徭薄赋.1700年1.5亿,1794年为3.1亿.越来越不利的人口/土地比率以及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也未能止人口到1850年陡增到四亿三千万. 明清人口的剧增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在经济上使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的压力空前巨大,造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过密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使社会上升的渠道变得狭窄,加速了吏治的腐败和士绅的分裂.人员流动升迁落后于人口增长.冗员.再一方面,社会控制力的下降.3.大三:复杂的文化认同传统中国制度与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内在韧性.多民族混杂.满人的汉化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我们所谓正统儒家国家与社会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由清代而非之前的历朝历代来具体彰显的.正是在清廷统治之下中国才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循规蹈矩的"正统"儒教国家.那些被现代学者视为儒家理念的规范与价值在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不曾有比清代更为深入的渗透与更为广泛的接纳.4.大四:朝贡体制中心-边缘.而中国也有.但中心在中国.朝贡制度是中国从汉代以来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中心——外围型国际关系体系.唐代是其走向发展和成熟时期,而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该体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时期.所谓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外国,外族向中国赠呈礼物称'朝贡';中国向外国,外族回赐礼物称'回赐' 中国.天下.文明共同体.是多民族的文化认同而非民族和政治认同,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文明.自我中心.而非形式平等的条约体制.费区分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前者是在帝国框架,诉诸普遍主义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而后者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将政治性的民族认同作为国家合法性基础.三,帝国1.帝国:德治.帝国在中国的用法与西方不同:与封建,郡县并用的政治概念,政治共同体. 五帝时代,以德为特征区别于强国,霸国,王国.否定阴谋,武力的政治体制.道统与政统.四民社会,以德政为中心.而西方的帝国则是综合绝对皇权和统一国家的权力形式.今天熟悉的帝国是19世纪的产物.礼乐. 万历十五年1587年揭示政治和法律道德化.2.帝国:专制帝国官僚君主制.叫魂.盛世背后.认为传统国家是专制.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韦伯认为既强又弱.地方支配.人口巨大和官僚少.第二节二元经济与过密化一,考察发展的背景:资本主义商业化之前的中国经济1.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土地兼并和集中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并引起朝代变迁,每个朝代之初又会均分土地.始终维持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2)皇权和绅权为纲,官-绅-民三层的社会结构,双轨政治的动态运作模式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2.到了清代,有两个新的因素对小农经济乃至社会结构构成了严重的影响.(1) 人口的增长——这个因素和资本主义无关,是中国自身的变化: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促进人口的增长:A 税负制度的改变.B 农业产量的增加.这个因素则是内生性的因素,是和人口的增加互相影响的.简单地说,税负制度的改变改变了对人口增长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刺激.而产量的增加则提供了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即按丁计征和按亩计征的差别.对后者而言,每投入一个多余劳力的人工所得的收益完全归自己所有,而前者则要减掉这个劳力所要承担的税负.这必然一方面促进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更加促进土地的精耕细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表现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现象其实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过密化"或"内卷化"的概念.Geertz,Alvin,Huang.【附带的问题1】:为什么人口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而形成过密化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反作用:经济增长主要引起的是死亡率的下降(粮食和医疗,战乱和饥荒),而生育率在传统社会一直表现的比较稳定.也就是说,人口过多并非农民"有意"为之的结果.【附带的问题2】人口的增加和人地比例的提高一定会引起过密化吗工商业的发展,即非农就业机会的提高.(工业革命前期欧洲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二,商业化进程.这完全是一个外来的因素.主要的外生性变化: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自鸦片战争以后,口岸通商带来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 对农村手工业的影响-双重的.对种植业的影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Grain ——》Cash Crops.三,商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两派看法1)大部分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同时也是地主-农民的地主所有制经济.地主剥削掉了农民的大部分剩余,而农民只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生活,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商业化一方面摧毁了农村手工业,另一方面使种植业商业化而依赖于帝国主义经济.黄宗智类似,但更强调小农的种植模式.2)以马若孟和Brandt为代表的经济史学家则持相反的观点.两人都不否认传统经济中过密化的压力,但是商业化和商品作物的种植恰恰开始缓解过密化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力投放使得大农场需要更多的雇佣劳动.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渐趋发达.Brandt,棉花种植和劳动力市场的对应关系.2.分析关键的分歧在于小农行为的分析.(1)大农场和小农的种植行为有无稳定的差别(2)"劳动力市场"会不会随着棉花的种植而变得发达起来问题(2)可能是问题(1)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然也会反过来.这里的关键是棉花种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 双方有三个讨论不足的地方(影响小农行为的因素): (1)对资本的讨论不足.棉花种植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而且需要资金投入(棉种,肥料和用来买粮食的资金),资本市场的情况制约着小农对棉花种植的热情. (2)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足.雇佣关系的建立(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和风险的分担都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关.支配性的庇护关系类型一方面有利于上述三者的发育,却不利于这些雇佣和资本关系的扩展.(3)将农业经济封闭化了.设想如果经济中只有种植业一个生产部门,那么剩余的劳动力只有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来消化. 小农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考虑,除了受其劳动力影响之外,还受资本情况,庇护关系,手工业机会的影响.小农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根据这些变量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第三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一,晚清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县——46保——甲(100户)——牌(10户)国家——乡保——甲长——牌头,首事乡保是半官职人员但并不受薪,由地方及村庄在内的领导人物提名.乡保负责征收税款和一些额外的跨村庄的公共服务(自卫防盗组织,防洪).但是地方真正的领导人物不愿担任.乡保也有可能滥用职权,例如可以贪污税款.或者帮助某些地主逃匿税款. 服务型和掠夺型——很少长期滥用职权的状况.村庄中的牌头和首事反而是真正的士绅(当然也是下层士绅).——因为乡保已经是一层保护层.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被破坏,村庄的士绅就愿意作为村庄的代理人而存在.二,清末民初时期的变化1 商业化的力量三种类型的村庄:1)后夏寨和冷水沟.这两村庄商业发达而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2)沙井(因为气候不好)和寺北柴商业发达,但"半无产化"3)吴店和候家营社会分化或半无产化——》村庄的社会结构松散,无赖地痞登上领导位置. 那么小农分化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由商业化导致的.机制是什么商业化——商业性农业―△―小农分化——村庄的权力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分化开始凸现,原来的宗族关系结构减弱在宗族关系减弱的时候,士绅退出.2 国家的角色国家现代化的努力:警察(28%),保卫团(21%),教育(24%),行政开支(17%)地方的这些开支由自己负担."公共品"由政府来提供服务,更加公平和有效率.国家税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中央政府将商业税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到清末,田赋只占中央政府收入中的三分之一.在南京政府统治期间,田赋全部归入地方税收. 摊款对地方社会的影响:1)总量增加2)负担分布的变化:(国家的控制能力)国家政权的变化——财政改革——田赋成为地方收入(支出显示民族国家的努力,而收入则显示出政府对摊款的依赖)——控制村庄的努力——乡村恶霸登上舞台(国家——士绅)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力量——士绅出现什么结果呢两种类型的村庄1)封闭型——传统的2)掠夺型——商业化了的国家在力图控制地方的过程中毁掉了自己的统治基础1)清代虽然人口和农业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增长.行政能力也相应停滞.使得帝国浮了起来. 政府的统治依靠地方士绅,而士绅是没有报酬的.这就出现一个潜在的危险: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是保护型而非掠夺型2)商业化在改变这种情况,政府的工商税收大幅度增加.田赋收入在1753年占73%,到1908年占35%.在三十年代,田赋完全成为地方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设立警察和学校.(将田赋划为地方收入的条件),但是这远远不够.出现各种各样的摊款.复习思考题1.你如何理解关于中国近代小农经济发展内卷化的争论2.商业化对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三章第二次大转型(1949—1978)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机制,掌握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制度运转逻辑,理解第二次大转型的成就和困难.第一节土地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为何要土地改革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由于大农场面对无限供给的劳力压力,雇工的工资就不可能提高.土地生产规模的扩大的边际收益大部分为地主所得.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种植经济作为使农民可以得一杯羹,但是如果剩余劳动力过多,则雇农所得越来越少,收入差距则越来越大.(剥削的概念) 另外,由于地主可以凭借劳力剩余多得部分收益,这部分的收益不一定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买地难,所以可能用于其他消费,导致生产的停滞.这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来讲. 再者,过多的雇佣劳动会降低生产率,因为雇工的劳动所得不会全归雇工自己.二,土地改革的现实基础:地权分配1.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在没有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土地长期趋势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永恒兼并无限集中,而是在逐渐分散. 影响地权分配的变量:1)政府的土地税收政策;2)和平/战乱3)人口增长的速度:主要通过几个机制起作用:1)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人民对土地越来越珍惜.2)分家机制.人口增长越快,土地分解越快.三,民国时期的土地分配地权分配的权威论点统治了学术界几十年,即在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由于激烈的地权集中的趋势,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耕地的70%至80%.章有义首先指出了统计数字上的错误.他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的地主和富农只占有耕地的50%至60%.(1)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占总户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平均在50%到52%左右,即略超过半数;(2)从全国范围来看,从晚清到解放前,地权的分布不是趋于集中而是分散;(3)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北方的地权分布远较南方分散(郭德宏,1993).四,土地改革史政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土改政策就比较激进.土改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政治合法性.改变村庄中的权力结构.土地占有是村庄传统权力结构的基础,而平分土地是一项推倒重来的举措;而温和的政策则会延续村庄原有的权力结构.(1)将斗争不断进行,挖浮财不断土改,不断推翻村庄的权力结构.(2)诉苦.(3)诉苦和暴力斗争相结合,赋予新的领导阶级(替代士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第二节统购统销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一,工业化,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运动1 中国面临迅速工业化的任务.2 工业化的积累问题。

02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02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4
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院
李佑波
赫伯特· 斯宾塞(1820--1903)
赫伯特·斯宾塞, 西方社会学史上早 期社会学家,实证 主义者,英国社会 学的奠基人。 《综合哲学》1862 -1896年,分五部 分。
5
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院
李佑波
与孔德的物理学倾向不同,斯宾塞的 理论具有生物学的倾向。 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 会进化两方面展开。 社会类型研究
10
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院
李佑波
主要观点: (1)强调对个人行动的研究,主张 “解释性社会学”; (2)对社会行动类型的划分; (3)提出考察现实的概念性工具 “理想类型”; (4)对社会组织的权威类型及现 代社会组织的特征的分析。
11
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院
李佑波
马克思(1818--1883)
一位影响了世界历史 发展的大师,他用他 的睿智和奋斗硕果改 变了世界一半以上人 口的命运,他的思想 盛极一时,今后,他 仍将指引我们前行的 道路!
李佑波
三、挫折和恢复发展(1949-)
挫折(1949-1978) 恢复发展(1979-)
18
The End!

19
8
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院
李佑波

主要观点: 1. (1)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社会 事实”的界定;
一切行为方式,不论他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 的,凡是能够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 者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 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表现如何,皆社会 事实。(Social facts )
2. (2)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6
社会学概论 管理学院
李佑波
2、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特征: 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代表人物:迪尔凯姆 韦伯

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比较
社会结构 地位 社会群体 结构规模 劳动分工 社会控制 价值观念 文化 技术 相对简单:地位和角色较少;除家庭 外,发展完善的组织和制度极少 大多数属既定或先赋性质 多为关系密切的首属群体 小(如村落) 除按年龄、性别分工外,相对较少 多为非正式控制,依靠公众的自发性 反应 注重传统,宗教观念强 多数人具有共同的准则和价值观,亚 文化少 简单粗糙,主要依靠人和动物的肌肉 力量 复杂:各种地位和角色;多种发 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如政治、 经济、教育等 部分为先赋性,但多数可自致 多为关系疏远的次级群体 大(如城市) 大量,职业高度专业化 多为正式控制,依赖法律、警察、 法庭等 注重未来,怀疑宗教教义 具有多种持不同准则和价值观的 亚文化 先进,主要依靠机器和电能
第二章 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发生在18和19世纪欧洲的“两次伟大的革命”引领了一系列 声势浩大的变革,成为社会学产生的重要背景。 (一)工业革命
这场以新技术革新的发展为中心 的革命导致了广泛的社会与经济 的转型。工业的兴起使农民由土 地向工厂和制造业大量转移,引 发了城市区域的快速扩张,形成 了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新的社 会关系形式。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欧洲社会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 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逐渐暴露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经济 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化 (二)工业化 (三)法制化


(一)城市化
科学阶段),并区分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贡献一
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
实”。
贡献二 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述了社会团结。
贡献三 贡献四
关于社会反常现象和偏离行为的研究,特
别是深入研究了自杀问题。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Max Weber (1864—1920)
代表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经济与社会》。
(1)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还处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理论的阶段; (2)由于缺少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层理论的支持,研 究还不够规范,低层次水平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 查还比较多; (3)分支社会科学还相对薄弱。
[思考题]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 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Auguste Comte (1798--1857)
代表作——
《实证哲学教程》
贡献之一: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 贡献之二:对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贡献之三:提出了社会学的定义及其构成部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科学; 社会学分社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系
政治与法学学院
本章内容: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
孔德在1838年发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个名 称,这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诞生。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发展社会学知识点

发展社会学知识点

发展社会学知识点第⼀章绪论1、发展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是以社会发展研究为⼰任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社会发展的现象,揭⽰社会发展的规则。

2,、所以,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主题。

3、“发展”这⼀术语⾸先被近代的⽣命科学所使⽤,意指⽣物有机体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与结果。

从它的基本词义来看,发展是指事物由⼩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级的变化。

4、开始,⼈们往往把经济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内容。

后来,鉴于发达国家经济⾼度发达反⽽导致各种负⾯的社会后果,以及发展中国家出现“有增长⽽⽆发展”的情况,不少社会学家提出发展应该是以提⾼民众的实际福利与⽣活⽔准为⽬标的,有计划的变迁进程。

5、发展的核⼼内容就是满⾜民众的基本需求。

6、联合国教科⽂组织等国际机构及⼀批学者提出了发展是以⼈为核⼼的发展概念。

他们认为发展实际上是为了⼀切⼈的发展和⼈的全⾯发展。

(选择)7、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发展包括三个重要的价值标准,即维持⽣存、提供基本需要的能⼒;⾃我尊重,做⼀个真正的⼈;从奴役状态下获得⾃由。

(选择)8、丹麦的索雷⽣认为,发展指个⼈和群体在不损害他⼈与⾃然条件下的需要的满⾜。

他确定了四种发展的需要:福利、⾃由和权利、⽣存与安全、认同。

(选择)9、阿马蒂亚森认为,应以⾃由来看待发展,认为发展意味着⼈的可⾏能⼒的扩展。

10、进⼊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的概念进⼀步演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1、社会发展的定义:⾸先,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层⾯,⽽且包括社会层⾯和⾃然环境因素,因此社会发展是多层⾯因素相互作⽤的过程与结果。

其次,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和检验社会发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不断地满⾜⼈的需求。

再次,社会发展不是⼀般的社会变迁,它是有计划的,符合⼈类价值取向的特殊的社会变迁形式。

12、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①⽅向性、②⽬的性、③合理性、④整体性、⑤多样性、⑥阶段性。

(多选与判断)13、“现代”⼀词⾄少有两层含义:⼀层是作为时间尺度,指中世纪结束⼀直到今天这样的长时段;另⼀层是作为价值尺度,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第二三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

第二三章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
本章内容完
一、传入时期(1891-1930)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 1898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二、建设时期(1931-1951)
也可以称为早期本土化时期,包括两种倾向:其一是社会学传播与 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注重社会调查,写出了很多研究 中国社会的著作,如陈达的《人口问题》、许仕廉的《人口论纲 要》、柯象峰的《中国贫穷问题》、李景汉的《中国农村问题》、 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等,涉及了中国人口问题、劳工 问题、贫困问题、农村城市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二是西方社 会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在这方面,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陈翰笙等 一批共产党人和许德珩、李剑华、姜绍辰、李平心、冯和法等一 批革命知识分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还有梁漱溟等领导的 乡村建设运动。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两个:
• 社会有机论 • 社会进化论
3.卡尔·马克思 (1818~1883年 )
马克思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 主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是:
•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动力; • 提出了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不可避免论; • 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论”。
4.迪尔凯姆(1858—1917年)
韦伯的主要理论观点
理解社会学,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 行动” ,提出了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 即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 动,传统的行动。
政治社会学,划分了三种统治权威类型,即个 人魅力型权威(克里斯马型权威Charisma)、 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
提出科层制组织形式。
论流派),各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间既相互对立、 批评,又相互补充。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概论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 2、政治社会学。研究合法统治 • 权威的类型:
• ①传统权威,即靠被领导者对传统和世袭的 崇拜而维系的统治。
• ②魅力权威,即靠领导人的人格魅力而维系 的统治。这种统治通常比较脆弱,不能持久。
• ③法理权威,即根据所制定的规则的合法性 而维系的统治。
• 提出科层制的特点:权力分层、职务分等; 因事设职、专职专人;量才用人,按绩晋升; 规章成文,按章办事;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1895年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美国社会学杂志》, 成为美国社会学界最早的专业期刊

1905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成立,随后各种地区性 和专门性的社会学机构纷纷成立。
• 1910年,美国大多数学院和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
• “芝加哥学派”

在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 中心,形成了社会学界著名的“芝加哥学派”。
第二章 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本章主要简述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通过历 史的追述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更 全面的了解。
• 自1838年孔德最先使用社会学一词,社
会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社会学创立。 •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的学
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社会是一个
以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合作为特征的结构。
三、社会学的学科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 特点:
第一,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 法,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第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 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
埃米尔· 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著 名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著《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等,创办《社 会学年鉴》。

发展社会学(重点整理版)

发展社会学(重点整理版)

现代化的含义:1界定现代化时遵循的原则:(1)能够反映出现代化过程不同于其他类型社会变迁的本质特征;(2)能够反映出现代化的整体性品格;(3)既能反映出世界大势又能够不脱离民族载体所谓现代化,就是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开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实体为载体整个社会的变革。

这种变革的结果就是现代社会。

2 再进一步看,现代化这一概念又有两层含义:其一,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即“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指标”,是一个静态特征;其二,它是一个实现现代社会的过程,即现代性的“化”,动态过程。

发展的基本宗旨:发展的基本宗旨应是以人为本,这包含着两层含义:人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主体意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1 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意义:防止出现经济至上论,否则会出现不良的后果:人的异化,社会机体的畸形发展,经济行为“不经济”。

2 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具有共享的性质,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以及平等、自由的权利应当更加得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持续不断地的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以不断的提高。

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一,整体有机性第二,内生性第三,开放性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学科。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分支社会学,也是发展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包括:1)发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2)主要从社会的层面探讨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分化与整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发展的动态研究,如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趋势、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4)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如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源、方向、速度及衡量标准、发展类型。

发展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现状:1 西方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机构众多,流派纷呈,出现人本化和实用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学科概述1.社会学观察问题的独特之处是什么?(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特点)2.社会学的含义第二章社会学的发展1.简要分析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2.西方古典社会学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种主要的研究传统?其主要的理论分析视角分别是什么?4.西方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它们各自有何特点?5. 比较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差别。

6.涂尔干所着《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圣经。

7.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8.简述现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及其基本观点。

(1)结构功能论:社会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部分所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在功能上共同发挥作用,致使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如果一部分出现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社会整体结构;社会具有自恢复能力,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社会结构的平衡;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是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

(2)社会冲突理论(简述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冲突理论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

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本身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引起冲突的原因是社会的不平等(特别是财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合;社会冲突既是社会的破坏因素,又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社会应当建立“安全阀机制”以控制社会冲突的危机发生。

(3)社会互动论: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乔治·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以及欧洲早期社会学者(如齐美尔、涂尔干、韦伯)的有关互动思想而形成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理论流派。

社会互动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借助姿态、语言等符号相互交往,彼此沟通与互动,从而形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至社会本身。

其理论特色是侧重社会微观行动的研究,其重要代表任务有布鲁默、库恩、戈夫曼等。

(4)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理论的追求的结果。

在社会学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学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逐渐建立了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本章将从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学派的出现等方面来阐述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脉络。

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象征理论和功能理论的辩证统一、象征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现象都是通过符号和象征来表达的,而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形成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天然奴隶理论,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是天然而成的,为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到了欧洲中世纪,社会学的祖师爷波斯人伊本·海西亚提阿布·穆罕默德·伊本·马古德·阿-哈扎-里(好多人用他的西方化名:伊本·海西亚,或英文名:ibn Khaldun)提出了“社会变革”的概念,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于人类的物质因素改变所导致的。

这是社会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变迁概念的理论。

到了近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呈现两个主要的线索:欧洲工业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

工业革命使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如贫困、犯罪和社会不公等。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学开始形成独立学科,并吸收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则推动了社会学的理论方向,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社会学的发展在19世纪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派和理论流派。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包括社会进化论、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

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和发展的,而功能主义则强调社会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和互相依赖。

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所驱动的,而符号互动主义则强调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构建现实世界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化理论产生后,很快为西方的发达国家所接受,并很快地 扩展到许多非西方不发达国家
▪ 三、理论来源
▪ 1、理论前提: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韦伯等人对 社会变迁与社会进化的研究。
▪ 2、方法论基础:帕森斯利用其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进 化的研究。
▪ 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两种基本社会类型:“机械团 结”与“有机团结”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 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 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 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 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 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 始。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
铁幕 1946年,英
第二章 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 的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社会学理论
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
转型理论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外来词。所谓现
代,是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 代的特征。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 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 • 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韦伯斯特、英格尔斯、列维、 麦克莱兰、艾森斯塔德,等 • 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内部原因,而未能实现从传统 到现代的转化,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化, 必须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 • 出发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立与转化
(2)在经济全球化下成员国多是亚洲和 太平洋地区的亚太经合组织加快发展。
(3)东盟2001年在东南亚建立了自由贸 易区。
(4) 2002年,非洲联盟成立
(5)南方共同体市场力量不断壮大,已 成为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龙头。
1、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逐步改变了过去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畸形的经济结构,经济自主性 明显增强
统一定义现代化
• 我们对各派学者们给“现代化”下的定义求同存 异,共同点主要有二:
• 一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 变过程;
• 二是认为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工程, 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科教文化等 多方面相互影响,同时出现深刻变化。
• “现代化”,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范畴和社会科学 范畴,就是用来概括比“工业革命”、“工业化 ”、“经济发展”这些概念涉及面更广,更为持 久的一个长过程而提出来的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金融货币)
布雷顿
(国际贸易)
关贸
森林体
总协


国际货 世界

银行
基金组
织 三大支柱
新的经济秩序应由谁来主导建立?
新的经济秩序应由谁来主导建立?
经济实力决定国家 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美国实力空前强大 --物质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三、社会的类型
▪ 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形式为基础,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 会两种类型。
▪ 1、军事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合作。
▪ 2、工业社会: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
▪ 斯宾塞认为,从军事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一种社会进化,但这种进化并不 是阶段性向前的,而是交叉发展的。
▪ 斯宾塞: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 滕尼斯:社区-社会
▪ 韦伯:传统和情感-理性;“韦伯命题”
▪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实证主义者 ,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 以社会有机体学说著称。被视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 代表性的著作有: 《社会静力学》 、《社会学原理》 、《第一 原理》 ,等等。
▪ (2)相异
▪ 其一,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各部分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 会有机体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
▪ 地球缺了谁都会转。 ▪ 其二,在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
而在社会中,意识遍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一个个 人身上。 ▪ 其三,在生物有机体中,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而在社 会中,社会整体是为其部分即成员的幸福服务,而不是 相反。 ▪ 在这一点上,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与孔德的社会有 机论思想不同。孔德主张个人服从社会整体,而斯宾塞 则与此相反。
体。
• 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 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如条约、协约)组成 贸易集团。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 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对外部世界竞争。
二战后为什么要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为什么要建立新的世界经济体系?
1929年经济危机 关税壁垒 以邻为壑 利己主义 资源自给率较低 金融力量相对薄弱 德意日法西斯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国前首相丘吉尔 访问美国,在富 尔敦发表演说, 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 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1949年,美国等12国 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 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图为12国代表集会签 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 《友好合作条约》,被通 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 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 织。
▪ 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急需改变自己的贫穷落后状况,发展经济以 缩短和消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不结盟运动国家第十次部长会议上决定
将不结盟运动的侧重点从政治转向经济上 的南南合作,将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问题 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西方资本主义连续高速经济增长 (美国) ▪ 2、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冷战形成 ▪ 3、战后独立国家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

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
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
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
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
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
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
• 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 (一)兴起的原因 • 1st.广大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 • 2nd.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结构出现的新
变化。
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

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
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
约达到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
英格尔斯的现代化观点(续)
• 5. 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 • 6. 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15%以上;7. 每名医生服
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 • 8. 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 • 9.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 • 10. 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罗荣渠的现代化观点
• “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 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 济增长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 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 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
▪ 2、成熟时期的进化思想
▪ (1)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出现 暂时的倒退。
▪ 袁世凯复辟帝制 ▪ (2)社会的进步(化)不是直线的,而是以一种分散的方式进行。 ▪ 曲线或多线进化。 ▪ (3)社会的进化过程部分地为先前社会生活所决定,部分地受新环境
的影响和制约。 ▪ 鄂伦春族
美国总统哈瑞·杜鲁门
“美国今天是一 个强大的国家,没 有任何一个国家比 它强大。……这意 味着,我们拥有这 样的力量,就得挑 起领导的担子并承 担责任。”
——杜鲁门
“二战”后,美国拥
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
与军事力量。军事上,
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
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美国白宫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 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
世界银 行W
B
IMF
WB

1947年运 1946年营业

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 恢复经济
稳定秩序
同 美元中心 美国霸权
都是1945年成立;
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
在战后初期都由美国人
控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 二、现实背景 ▪ 1、二战后西方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兴起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
社会分层的结构 等级、职业的不变 等级、职业的可变
性,地位继承
性,地位的流动性
▪ 案例分析:
▪ 吴小平: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 应逐渐离场
原文: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 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 二、社会进化论 ▪ 1、早期进化思想 ▪ (1)普遍进化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进化是
恒久的、普遍的。进化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 适用于社会。 ▪ (2)把社会进化看作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 不间断的过程。 ▪ (3)社会进化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变 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 人类的社会分工。 ▪ (4)进化的原动力: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 因为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二者 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方面相似。
▪ 2、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与相异
▪ (1)相似 ▪ 生长过程: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 ▪ 结构的进化: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 功能分化: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想象。 ▪ 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