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化学是对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连接生物学和化学的桥梁。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估,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和化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2. 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2) 生物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酶催化、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等;(3) 生物化学反应和能量代谢:糖酵解、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等;(4) 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等。

2.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1) 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2)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PCR、蛋白质电泳、DNA测序等;(3) 酶动力学实验、代谢活性测定和酶抑制实验;(4)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提供实践机会;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4.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5.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解释难点。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评估: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论陈述进行评估;3. 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评估;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生物化学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六、参考教材1. Nelson, D. L., Cox, M. M.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2. Voet D., Voet J. G., Pratt C. W. 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3. Berg J. M., Tymoczko J. L., Gatto G. J. Stryer L. Biochemistry.七、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十五个教学周,每周三个学时。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301100350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

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难点章节是教材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内吞和外排作用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意义
03
通过调节膜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影响细胞对信号的响应和传递

信号传导异常与疾病关系
01
信号传导异常与肿瘤发生
肿瘤细胞中常出现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导致细胞增殖失控
和凋亡受阻。
02
信号传导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元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导致神经
脂类代谢及调控机制
01
脂类的消化吸收
探讨食物中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过程,以及脂类在体内的运输
和分布。
02
脂肪酸氧化
详细阐述脂肪酸氧化的过程、 关键酶和调控机制,以及脂肪 酸氧化在能量供应中的作用。
03
脂肪合成
介绍脂肪合成的途径、关键酶 和调控机制,以及脂肪在能量
储存和释放中的意义。
04
胆固醇代谢
阐述胆固醇的合成、转运、转 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胆固醇在 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作用。
检查中的转氨酶测定。
代谢物检测
通过检测体液中代谢产物的异常变 化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血 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检测。
免疫学诊断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检测体内特异性 抗体或抗原,以诊断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等,如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
生物化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应用
药物设计与合成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糖代谢及调控机制
糖的消化吸收
探讨食物中糖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以及糖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糖酵解
详细阐述糖酵解的过程、关键酶和 调控机制,以及糖酵解在能量供应
中的作用。
糖异生
介绍糖异生的途径、关键酶和调控 机制,以及糖异生在维持血糖平衡 中的意义。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以及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机制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一)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性质肽键的形成和肽链的结构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2、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酸碱性质、胶体性质和沉淀反应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和水解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和含量测定(二)核酸化学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DNA 和 RNA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核酸的性质核酸的酸碱性质和紫外吸收特性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三)酶学1、酶的基本概念酶的定义、分类和命名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制2、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米氏方程和酶的动力学常数3、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方式酶含量的调节机制(四)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生物氧化的定义和与体外氧化的区别呼吸链的组成和电子传递过程2、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五)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2、糖的合成代谢糖原的合成糖异生途径(六)脂代谢1、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β氧化2、脂肪的合成代谢脂肪酸的合成甘油三酯的合成(七)氨基酸代谢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2、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八)核苷酸代谢1、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嘧啶核苷酸的代谢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九)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核酸与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代谢调节细胞水平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024年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2024年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纠正或补偿缺陷 基因引起的疾病。
细胞治疗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培养、改造细胞,用于替代或修复受损组织和器 官。
25
生物化学技术在预防保健中应用
营养与健康
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合理饮食和 营养补充。
疾病预防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等手段,预测疾病风险,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 。
核苷酸代谢
介绍核苷酸的合成、分解及在遗传信息表达和调 控中的作用。
14
04
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关系
15
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
基因表达调控是指生物体内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 间上表达的调节控制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涉及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 水平和翻译后水平等多个层面。
基因表达调控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以及 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中西 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1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 生物小分子代谢及调控机制 • 基因表达调控与疾病关系 • 细胞信号传导与受体介导作用 • 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 • 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16
基因表达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
基因表达异常可导致 细胞功能异常,进而 引发疾病。
通过研究基因表达异 常,可以深入了解疾 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 制。
不同疾病状态下,基 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 异。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基因表达异常,从多个层面进行 调节。
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影响基因表达。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生命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代谢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掌握生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代谢网络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3、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代谢过程及其调控: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其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生命过程中(如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解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

2、作业:定期布置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对生物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等;2.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1.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1.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3 细胞膜与运输2. 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2.1 糖代谢2.2 脂肪代谢2.3 蛋白质代谢2.4 核酸代谢2.5 能量转化与ATP合成3. 酶与酶动力学3.1 酶的分类和特性3.2 酶催化机理3.3 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4. 基因与蛋白质合成4.1 DNA的结构和功能4.2 RNA的结构和功能4.3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4.4 基因调控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2. 实验: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4. 案例分析:引入生物化学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等进行评价;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生物化学导论》,作者:张三;2.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作者:李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2. 第二周: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3. 第三周:酶与酶动力学4. 第四周:基因与蛋白质合成八、教学资料本教学大纲提供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讲义、实验操作指南、习题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301100350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英文名称:Biochemistry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

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难点章节是教材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生物化学》教学以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讨论法、故事导入法、联系讲解法、比较讲解法、课堂提问法、穿插复习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达成优异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生物化学》(第1版),郑里翔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参考书:1.《生物化学教程》,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普通生物化学》(第4版),郑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查锡良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七)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形成性评价与期末课程考试相结合。

评价方式:百分制,60分以上合格(含60分)。

评分标准:课程考试占70%,形成性评价占30%(考勤、实验、课后作业以及课程小论文)。

三、教学内容纲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熟悉】熟悉生物化学与中医药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二、教学内容1.生物化学发展简史2.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生物化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一章糖类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重要单糖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糖类的生理功能。

【熟悉】熟悉多糖的化学结构和主要性质,糖类药物作用特点。

【了解】了解糖的分类与糖复合体生理功能,糖类药物设计与应用,模拟研究以及糖基化工程。

二、教学内容1、糖的概念、分布及主要生物学作用2、单糖的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3、常见多糖的化学结构与主要性质4、重要糖复合物的生理功能5、糖类药物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自学第二章脂类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脂肪的结构与性质、脂肪酸的分类、磷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胆固醇和胆汁酸的结构与性质。

【熟悉】糖脂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脂类分类及生理功能【了解】脂质体、脂质体药物与脂肪替代物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脂类的概念、分类、分布及生理功能2、脂肪的化学3、类脂的化学及生理功能4、脂质体、脂质体药物与脂肪替代物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自学第三章蛋白质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熟悉】熟悉蛋白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与理化性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原理;临床上常见的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特点及药理作用。

【了解】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内重要的活性肽。

二、教学内容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通过案例导入的形式进行介绍,使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及通过测定氮元素的含量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2)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使学生掌握氨基酸的通式、分类及理化性质;掌握肽键、肽、多肽、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等基本概念;了解生物活性肽。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蛋白质一级结构:理论知识讲授;结合胰岛素,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维持作用力;(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结合图片进行二、三、四级结构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空间结构的特点及维持稳定的作用力。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导入介绍分子病及蛋白质空间构象病。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5、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通过理论讲授、动画、图片及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原理6、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通过自学及课后讨论,案例分析,PBL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悉临床上常用的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特点及药理作用。

第四章核酸化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DNA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意义,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熟悉】熟悉核酸的理化性质和各类RNA的结构特点。

【了解】了解某些重要核酸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药理学功能。

二、教学内容1、核酸的分子组成(1)核酸的结构单位核苷酸的组成核苷酸的结构核苷酸的功能(2)核酸的分子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3)RNA的种类和分子结构2、核酸的理化性质(1)核酸的紫外吸收(2)变性与复性(3)核酸杂交3、核酸类药物。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五章维生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维生素的概念、分类、活性形式及生化功能。

【熟悉】维生素的来源及缺乏症。

【了解】维生素的化学性质及分子结构。

二、教学内容1、维生素概述(1)维生素的概念及特点:通过案例导入维生素的特点,使学生理解维生素对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性;(2)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2、水溶性维生素(1)B族维生素:结合维生素发现的小故事及维生素缺乏症临床病例讲解B族维生素的来源、活性形式、生化功能及缺乏症;(2)维生素C:结合维生素发现的小故事及维生素缺乏症临床病例讲解维生素C的来源、活性形式、生化功能及缺乏症;3、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还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在解释概念与生化功能的同时,借助临床实例展开说明(例如:各类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对概念的细节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变抽象为具体。

在课后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自主整理复习材料,帮助其进一步回忆和复习课堂所学,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六章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酶促反应特点,酶的调节。

【熟悉】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了解】了解酶促反应机制,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与医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概述(1)酶的概念:通过案例导入的形式进行介绍酶的发现过程来阐述酶的概念,让学生重点明确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引出核酶和脱氧核酶的概念。

(2)酶作用的特点:利用图解及例子讲解,使学生掌握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和可调节性。

(3)酶的分类与命名:简单介绍。

2、酶的分子组成、结构(1)酶的分子组成:理论知识讲授;结合板书讲解,让学生掌握单纯酶与结合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辅酶与辅基的概念。

(2)酶的结构: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与活性中心、结合基团与催化基团的概念。

3、酶的作用机制:(1)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活化能(2)中间复合物学说:过渡态(3)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趋近效应和定向效应、张力或变形作用、酸碱催化作用共价催化作用4、酶促反应的动力学(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式、Km、Vmax的意义(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采用比较及讨论的方式,介绍不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

酶的活力测定5、酶的调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学习酶的调节可以通过酶的结构和含量进行调节。

使学生掌握酶的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原及酶原的激活以及同工酶的概念。

6、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举例介绍酶在临床检验、治疗、科学研究及生产中的应用。

介绍固定化酶、抗体酶的概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ppt结合黑板板书、师生讨论等教学方式。

第七章生物氧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呼吸链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条呼吸链的排列顺序;ATP的生成方式。

【熟悉】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ATP的利用与储存。

【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二、教学内容1、概述(1)生物氧化的概念:通过案例导入形式,介绍体内能量的来源,生物氧化的共同规律,从而提出生物氧化的概念。

(2)生物氧化的特点:通过比较的方法,和体外燃烧相比较介绍生物氧化的主要特点。

2、线粒体氧化体系(1)呼吸链的组成:理论性较强,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呼吸链的4种复合体,及复合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2)主要呼吸链及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在讲解呼吸链的主要组成成分的同时,结合糖代谢中苹果酸和琥珀酸的脱氢反应,介绍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3)细胞质中NADH的氧化: 通过结合糖代谢中的脱氢反应,明确脱氢反应的部位可以在细胞质和线粒体,比较2个不同部位的氢原子要氧化生成水的区别,然后讲解细胞质中NADH转运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