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对刘勰_风骨_论的继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骨”溯源

以“骨法”、“骨相”推断命运的吉凶祸福,由来已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以相人说韩信曰“贵贱在于骨法”。王充《论衡・骨相篇》说“察表侯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侯者,骨法之谓也。”南朝陶弘景《相经序》亦云:“相者,盖性命之著于形骨,吉凶之表于气貌。”因为对人的相貌进行观察分析,包括对气质的高卑、命运的贵贱的鉴别,所以“骨法”、“骨相”又自然地延伸于品评人物。魏代刘劭的《人物志》,总集了当时品鉴人物之术,其中的《九徵篇》就是讲从人的形、容、声、色、情味等方面观察才性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形容阮思旷是“骨气不及右军”(品藻篇),形容陈玄伯是“垒块有正骨”(赞誉篇)。在品鉴和描述人物的时候,也常常用到“风”。如《世说新语》中形容潘岳是“姿容甚美,风仪闲畅”,形容王舒是“风概简正,允作雅人”。《晋书》说裴楷“风神高迈”,温矫“风仪秀整”,桓石秀“风韵秀彻”。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风是魏晋以来品鉴人物的习惯用语。风是指人的神情、韵味,是比较玄妙抽象的概念。

东晋、宋、齐时代,文人开始把风、骨这个品鉴人物的概念,移用来品评绘画、书法。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重迭弥纶有骨法”的说法,评《伏羲神农》图说:“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茫,居然有一得之想”。南齐谢赫所作的《古画品》,论绘画标举六法,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二就是“骨法用笔”。从顾恺之、谢赫的画论,可以看出风和骨是神与形的关系。他们认为最好的作品是形神兼备、风骨完整。王僧虔、梁武帝、袁昂等人用风、神、筋、骨、肉、肥、瘦等词语来评论书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书法理论中的“风骨”观念,也和绘画理论一样,是来源于魏晋品鉴人物的观念。

在南齐时代,“风骨”合成一个术语用来品评人物和文学艺术。成书于齐初的《古画品》评曹不兴的画,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宋书》中云:“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与刘勰同时代的刘峻注《世说新语》,也有“羲之风骨清举也”的句子。“风”、“骨”合为一词,是因为二者有一致的品评对象和相近的审美尺度。

2《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

刘勰是第一个用“风骨”观念来评论文章的文学批评家。

六朝时期,士族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趋向越来越严重。以诗歌为例,两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的玄言诗统治诗坛百年之久,继之而起的山水诗和“永明体”又风靡一时,尽管在题材和艺术技巧上有一定的突破,但思想内容上却脱离社会现实。齐梁以后,荒淫糜烂的“宫体诗”左右文坛,更是文风堕落的标志。六朝文学的发展趋势,背离了“建安风骨”的正确道路。刘勰对于愈演愈烈的形式主义倾向有深刻的危机感,他以矫正“浮诡”的文风为己任,希望指引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这正是他写《文心雕龙》的重要目的。其中的“风骨”论便是批判形式主义倾向的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

刘勰在《风骨》篇中指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峻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则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风是作者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等特征呈现于作品的外部风貌,作者有怎样的感情、气质,作品便有怎样的风貌,风是作者“志气之符契”。风清,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的一种艺术特征,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鲜明生动的文风。

骨的涵义是指语言要精要、劲健、峻直。《风骨》篇认为,文章有骨,是“结言端直”的表现。辞之精要、刚健者谓之骨,绮丽华靡者谓之采、藻。刘勰认为,作品的文辞,既应当精要刚健,又要有文采。以人之躯体为喻,精要刚健之辞犹如骨骼,丽藻之辞犹如血肉。躯体必须有骨骼作基干,然后血肉得以依附。所以,“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风和骨原是两个概念,分别指文章风貌的鲜明生动和刚劲有力。《风骨》所谓“风清骨峻”、“文明以健”,清、明是指风,峻、健是指骨。但风、骨又密切相关。作者的感情、气质等是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文辞精要刚健,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得鲜明爽朗;反之,文辞柔靡拖沓,必然会影响思想表现的明朗性。因此,风、骨结合,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美学要求提出来,主要特征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

3陈子昂对刘勰“风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刘勰的“风骨”论,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前期,文人提倡风骨,特别重视学习建安风骨,企图借此来改革南朝以来浮靡柔弱的诗风。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更是鲜明的提出要学习汉魏风骨,争取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07

陈子昂对刘勰“风骨”论的继承与发展

黄彬

摘要:在介绍“风骨”概念源流基础上,比较刘勰与陈子昂的“风骨”论。认为陈子昂继承了刘勰的观点,而陈子昂对“风骨”的推崇态度更鲜明、积极,并在创作中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首开唐诗一代新风。

关键词:风骨;刘勰;陈子昂;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7)04-0089-02

作者简介:黄彬(1970-),女,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文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7-05-11

制一个可操作的运转程序和作业计划,确立每项作业的具体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前后顺序、相互作用,为运行和控制过程确定准则和方法。这个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分析现状,找出养护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造价管理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影响造价问题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

(2)实施(D)。即按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实施过程就是养护资金投入到养护工程成果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导致造价发生的各种工程施工记录、报表、现场签证单、工程量测算结果、质量检验报告、计量支付申请单等进行认真评审、确认,同时对市场价格进行及时跟踪和调整。

(3)检查(C)。通过对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测,分析费用的实际值与计划值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相同原因问题的再次发生,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4)处理(A)。处理措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造价管理客观情况变化,如重大工程变更等,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调整计划;另一方面,分析发现造价管理工作有缺陷,就应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使管理工作持续改进。该阶段分两个步骤:一是把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总结,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二是将本次活动遗留下的问题或选择的课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公路养护工程全面造价管理中,上述的PDCA循环规则说明,造价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2.2PDCA循环管理的特点

PDCA循环管理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使公路养护工程造价在有效的控制下向预定的目标发展。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周而复始。循环不是由P阶段到A阶段就算完结,而是又由A到P,不断地进行。

(2)大环套小环。PDCA循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适用于养护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整个养护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个管理阶段、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直到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个人,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3)在循环中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原地转动,而是每转一圈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下一轮循环又在这个新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转动。如此循环不已,养护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因而不断上升。

在公路养护工程造价管理中应遵循两个原则,即坚持闭环原则和优化原则。所谓闭环原则,就是指凡事要善始善终,都必须遵循PDCA原则,而且是螺旋式上升;优化原则是指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及时整改,提高全系统的水平。参考文献:

[1]周直,崔新媛.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黄昆鹏.工程造价管理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写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针对六朝以来文学创作注重形式、强调华丽词藻的不良文风,他极力强调风骨。这与刘勰“风骨”论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是相同的。刘勰的“风骨”论,主张以劲健端直的语言,将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陈子昂的所谓风骨与刘勰的意思相近。刘勰高度评价建安文学,认为建安文学具有风骨之美。他概括建安诗歌的特点,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不求纤密之巧”,“唯取昭晰之能”。陈子昂也极力赞扬建安文学,希望写出有风骨的作品,“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很明显,陈子昂继承了刘勰的“风骨”理论。

陈子昂在继承刘勰观点的基础上,对“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表现在陈子昂对历代诗歌有无风骨的评论,与刘勰有不同之处。他们都认为魏晋诗歌具备风骨,而对晋宋以来诗作,刘勰虽然指出西晋诗歌已“稍入轻绮”,采丽渐繁而力度不如建安,但批评的态度不明朗。西晋诗人陆机、潘岳、张协等以及刘宋诗人谢灵运,这几位诗人,不但在南朝大多数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即使在初唐,也颇受推崇。陈子昂将他们均置于“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之列。陈子昂认为晋宋诗已乏风骨,至齐梁更甚,这也符合事实。晋宋诗作,讲究排偶藻绘,因而妨碍了感情表达的明朗有力。但当时不少作者主观上还是企图抒发慷慨情思的。齐梁咏物、宫体诗兴盛,作者之意已不在于抒发人生感慨,而在于刻画外物之美。这在胸怀浩淼、感慨深沉的陈子昂看来,那样的诗便嫌浅薄。当然这未必意味着他对这些作者的全盘否定,但却非常明白地表达了将诗歌史分为汉魏以上、汉魏以下两截的观点,表明他对汉魏风骨、建安作者的推崇,比刘勰更突出,态度更鲜明。这体现了一种新的审美评价。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继承“晋宋莫传”的“汉魏风骨”,他创作的《感遇》三十八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作,都实践了这一主张,因而被认为是“一扫六代纤弱”、首开唐朝诗歌一代新风的代表作家。他的理论和创作对齐、梁以来的不良诗风,起了“横制颓波”的作用,产生出“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卢藏用《陈子昂文集序》)的影响。陈子昂的这种主张,影响了同时的张九龄等诗人,到李白、杜甫,更高举诗歌革新的旗帜,后来,白居易、元稹等人进一步开展新乐府运动,从理论和实践上发扬进步诗歌传统,把唐代诗歌推向繁荣。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甫之,涂光社.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C].济南:齐鲁书社,1988.

(上接第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