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内容主要关于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归纳:1. 《礼记二则》分为两则,分别是《丧服小记》和《曾子有疾病》。
两则都是记录了古代人们在丧期和疾病期间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2. 《丧服小记》是关于丧服的规定和仪式,详细描述了丧期中应该穿什么样的服饰,如何哀悼和祭祀,以及丧期期间的各种礼节和行为准则。
3. 《丧服小记》中强调了尊卑有序的原则,对于不同亲属的丧期和哀悼方式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父母的丧期最长,子女应该穿戴简朴,禁止娱乐和举办宴会。
4. 《丧服小记》还规定了哀悼期的持续时间,不同亲属的哀悼期不同。
还规定了在丧期中的祭祀仪式,包括祭祀先祖和祭祀亲人的礼仪和程序。
5. 《曾子有疾病》是记载了古代学者曾子生病期间的一段对话。
曾子病重时,门徒们拜访他,并询问他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6. 曾子病重期间,他受到了学生们的关心和慰问,他们请医生给曾子看病,并为他祈祷希望他早日康复。
在对话中,曾子也谈到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和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7. 《曾子有疾病》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友情的重要性。
学生们不仅关注曾子的健康,还关心他的精神状态和他对人世间的感悟。
8. 《曾子有疾病》还探讨了生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曾子在面临死亡时,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9. 《礼记二则》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礼仪和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
人们通过遵循规定的礼仪和行为准则,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10. 《礼记二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还能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孔子门下弟子曾参所著的一部经典,记录了一些关于礼仪的重要知识和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行为准则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对《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归纳:1. 礼的基本概念《礼记二则》认为,礼是提高人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它的本质在于向人传达尊敬、感恩和敬畏的情感,透过言语、行动等各种形式,展现出一种整体的文明与秩序。
礼仪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是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必要方式,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2. 礼仪的分类《礼记二则》中将礼仪划分为三类,即“事礼”、“物礼”和“人礼”。
事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些特定场合的礼仪。
物礼是指针对礼物的礼仪,不同礼物的赠送需要按照不同的礼仪进行。
人礼是指人际间交往所遵循的礼仪,包括身份的尊卑、交往方式的规范、馈赠礼物的要求等。
3. 礼仪的作用礼仪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尊重、感恩和敬畏的情感。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礼仪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精神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 礼仪的重要性《礼记二则》中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的遵循可以提高社交技巧,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同时,礼仪的遵循也是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的重要体现,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誉。
5. 礼仪的基本作法《礼记二则》认为,不同场合的礼仪有其不同的要求,但是基本作法是一致的。
礼仪的基本作法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准备、行动和结束。
准备方面主要包括了实物的准备、环境的布置、心理的准备等。
行动方面主要包括了礼节的表达、行动的合理安排等。
结束方面主要包括了礼节的回应、礼仪的总结等。
6. 礼仪的变化《礼记二则》认为礼仪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和发展。
礼仪的变化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历史演变,更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不断探索。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一、仲尼燕居原文《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宰予问道:“仲尼燕居,何论?”孔子回答说:“吾得享于庄周之学,抱一之道,得养浩然之气。
”宰予继续问道:“仲尼之德何如?”孔子回答说:“仲尼之德,山川其德也。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仲尼(孔子的字)在闲居生活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孔子回答说:“我在生活中融入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坚持了一种正直的道德准则,并且深刻培养了崇高的自律精神。
”宰予继续追问:“那么,仲尼是怎样一个人的?”孔子回答说:“仲尼的品德,就好像山川的伟大一样。
”二、子夏问行原文《礼记·学记上》中有记载,子夏问道:“行与之谐乎?”孔子回答说:“不谐。
”子夏追问:“回与之谐乎?”孔子继续回答说:“不谐。
”子夏再度追问:“德与之谐乎?”孔子仍然回答说:“不谐。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之德,其可谐乎?”孔子回答说:“可以。
所以远人而不逢也。
”翻译子夏问孔子:“行为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继续追问:“言辞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继续回答说:“也不完全一致。
”子夏再次追问:“那么,仁德与道德是否一致?”孔子依然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孔子的字)的品德,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与众人保持距离而不迎合他人的意见。
”以上内容是对《礼记》中两则经典原文及其翻译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对话和回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一、诵读理解1、字音与(jǔ)睦(mù)矜(guān)分(fèn)恶(wù)2、字词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3、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二、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
下面是《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归纳:二、《礼记二则》的内容《礼记二则》共包括两则,分别是《乐记》和《文王世子》。
其中《乐记》主要记录了音乐和舞蹈在古代礼仪中的应用,强调了音乐舞蹈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文王世子》则讲述了周文王教训自己的儿子周公的故事,重点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乐记》的重要内容1. 强调音乐舞蹈在古代礼仪中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舞蹈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2. 记载了《乐记》中,对于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的详细规定,反映了古代礼乐规范的严谨和精细。
四、《文王世子》的重要内容1. 讲述了周文王教训儿子周公的故事,其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2. 强调了君子应当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忠诚正直、谨慎宽厚、尊重师长等。
3. 强调了君子应当明辨是非,不为私利所诱惑,而要为国家社会的利益着想。
五、《礼记二则》的意义1. 《礼记二则》展示了古代礼乐文化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为后世人们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提供了重要资料。
2. 《礼记二则》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于音乐和舞蹈艺术的重视,以及对于君子道德的追求和规范。
3. 《礼记二则》的内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风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结语《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礼记二则》的了解,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 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儿女。 这样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 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废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要及时婚配。
《礼记》的两则短文给我们提供了与《庄子》 不同的说事论理的风格。整齐而对称的对偶句 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 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一气呵成的排比句 式,形成了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 礼也。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虽有佳肴》
朗读
yáo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 虽有异香,弗嗅,不知其沁也; 虽有清泉,弗饮,不知其甘也。
13
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 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14
《虽有佳肴》
类比论证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礼记二则文言文翻译
一、《礼记·中庸》
原文:
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夫庸言庸行,其载于书也,丘也而而知之;夫庸言庸行,其载于经也,孔也而未之知也。
故君子之道,其费也大矣,其为也难矣。
翻译:
中庸之道,其极致之处啊!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保持它了。
那些平凡的言语和行动,它们记载在书中,我丘虽然知道;那些平凡的言语和行动,它们记载在经典中,孔子却不知道。
所以,君子的道德修养,其耗费巨大,其实现艰难。
二、《礼记·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
大学之宗旨,在于彰显光明之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明白至善所在,然后才能有坚定的信念;信念坚定,然后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然后才能安心;安心之后,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事物都有根本和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明白事情的先后顺序,就能接近大道。
这两则文献分别阐述了中庸之道和大学之道的内涵。
中庸之道强调平凡中的极致,追求道德修养的极致;大学之道则强调彰显光明之德、亲近民众和达到至善的境界,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礼记二则的翻译
礼记二则的翻译
礼记二则指的是《礼记》中的两篇篇目,它们的翻译分别为:
1. 《乐记》(Lǐ Jì)
这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音乐的作用、种类、形式、演奏方式等内容。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系统阐述音乐的文献之一。
这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了音乐的本质、音律的原理、音乐的分类、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法等。
2. 《曲礼篇》(Qǔ Lǐ Piān)
这是《礼记》中的另一篇,主要内容是对曲礼(古代祭祀时
的一种舞蹈礼仪)进行解释和阐述。
它描述了曲礼的起源、演变、舞蹈形式、动作技巧以及祭祀时的具体步骤。
这篇文章以清晰的语言和详尽的描述,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祭祀仪式中曲礼的重要性和规范。
以上是对《礼记二则》的翻译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包括了古代礼仪、道德、家教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就《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仪礼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包括了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礼记二则》中对于这些礼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包括了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规范等。
这些规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道德风尚。
第二,人伦道德《礼记二则》中对于人伦道德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人伦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包括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关系。
在古代社会,人伦道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规范,人们需要遵守各种规范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礼记二则》中对于这些道德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了君臣之间的忠诚、父子之间的孝顺、兄弟之间的和睦等。
教育家风教育和家风在古代社会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儒家经典中也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礼记二则》中对于教育和家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规范。
在古代社会,家风被视为影响一个人终身行为和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礼记二则》中对于家风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教育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也受到了重视。
《礼记二则》中对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详细的描述。
第四,政治道德政治道德是指政治人物和官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国,政治道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经典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礼记二则》中对于政治人物和官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了清廉、廉洁、忠诚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政治道德的重视,也为后世政治人物和官员树立了典范。
第五,社会伦理《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了礼仪、人伦道德、教育家风、政治道德、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这些规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也为后世社会成员树立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记二则》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不可忽视,也为后世社会成员提供了宝贵的道德财富。
初中文言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文详细解析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 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 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 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 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 的构想。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
大道之行也 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气氛。修,培养。
才能的人。贤,指品德 高尚。能,指才干出众 。与, 同''举'', 选拔。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 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 一个''亲''用作动词, 以……为 一个''子''用作动词, 以……为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5.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 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1.我认为不能实现。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天下 为公,社会管理者唯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和平 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每个 人的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 盗贼不作,夜不闭户。可以说,人人都希望能够生活在这 样的和谐社会里。但是,这显然只是一个理想社会,与现 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孔子提出这种思想到现在,已经过 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我们仍然没有达到,这其中更重要的 原因就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没有谁能够完全无私地为别 人付出,所以“大同”社会只能是一个理想,而不能成为 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嘉肴.()弗.食()兑.命()学.学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知其旨.()(2)虽有至道..()(3)不知其善.()(4)能自反..也()(5)教学..相长()(6)学.学半()(7)大道..之行()(8)天下为公.()(9)选贤与.能()(10)讲信修.睦()(11)亲.其亲()(12)子.其子()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霍姆斯特罗姆更加忙碌起来,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删去“使”)B.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造就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
(“造就”改为“决定”)C.年轻教师的教育观点之所以不太成熟,是因为受到年龄、阅历和见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的原因。
(删去“和见识”)D.近年来,美联航、汉莎航空、全日空等国外航空公司早已推出空中上网。
(在“上网”后面加上“服务”)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青春正阔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即将投入青春的怀抱。
但青春是什么,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泪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青春是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悔的誓言构筑的堡垒。
5.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
课内精读(一)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1.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学习本文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B.第一句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对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C.第二、三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D.第四句,引用《兑命》中的语句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矜、寡、孤、独、废疾者指社会上的哪些人?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4.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拓展阅读(一)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
乐②者,通伦理者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能知乐。
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⑤之礼,非致⑥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歌曲。
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
③声:这里指声音。
④审:仔细考察。
⑤食飨(xiǎnɡ)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
⑥致:极。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生.于人心者也/生.于忧患B.禽兽是.也/.是.故审声以知音C.而治道备.矣/四时俱备.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而反人道之.正也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4.本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二)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说说孔子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对治国有什么弊端?综合实践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
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材料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材料二: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
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克思也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
探究结果:《<礼记>二则》自主学习参考答案基础锤炼1. yáo fú yuè xiào jǔ mù guān fèn2.(1)味美(2)最好的道理(3)好(4)自我反思(5)教与学(6) 同“斅”教导(7)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8)公共(9)同“举”,推举(10)培养(11)以……为亲(12)以……为子3.C(去掉“的原因”)4.示例: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青春是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筑成的阶梯5.战国戴圣课内精读(一)1.(1)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2)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
2.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3.B(“对比”应为“类比”)(二)1.(1)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
2.矜,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3.第一,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文中“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拓展阅读(一)1.C(A.生成/生存;B.是/这;C.具备;D.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2. ⑴因此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歌曲。
⑵礼和乐都领会了,称(认为)其有德。
3.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4.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参考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
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
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触动。
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得音乐的是禽兽。
只懂得音乐而不懂得乐理的是普通百姓。
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道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道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
所以不懂得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
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
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
在宗庙中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
因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用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二)1.(1)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2)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不能随便(要做到一丝不苟)罢了。
2.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说话不合理,事情办不成,礼乐不能兴盛,刑罚不得当,百姓不知怎么办好。
【参考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综合实践示例:我们应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相互帮扶同行青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