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两难故事示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 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 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 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 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 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 把药偷走了。 提问,汉斯应该偷药吗?他有义务和责任这么做 吗?为什么?
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 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 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 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 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 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 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 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后世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 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 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 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 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 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 义和个人尊严。
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 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
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 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 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 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
社会心理学(三)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 女性被认为最适合从事传统的女性职业,即所谓的“粉领工作”—— 秘书、护士、收银员和其他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这些工作的酬劳 和社会地位一般都较低。即使当女性进入社会地位或级别较高的工作 岗位,她们在力争上游时也会遭到很大的阻碍,最后一头撞上所谓的 “玻璃天花板”。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一种在组织里看不见的障碍。由于性别 歧视,女性可能不会被提升到某一高度。
• 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于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 亚的三个部落的性别角色进行过研究。阿拉佩什、门杜古 莫及特哈布利。
• 前两者几乎不存在性别差异,阿拉佩什部落里男女所显示 的行为是在其他社会里被认为是女性的行为,如消极的、 合作的,而门杜古莫部落里男女所显示的行为是在其他社 会里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为,如相互敌视、富有攻击性、很 残忍。特哈布利部落的性别角色却和通常情况相反,男性 很敏感,有依赖性,懂得关心人,对手工艺感兴趣;女性 则是独立的,有进取心,在做重大决定时起关键作用。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成人在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 位巨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放弃 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式(广义)。
强制性再社会化(狭义)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二、社会化的类型
•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找答案(三)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找答案(三)1、单选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A.社区图B.社会图C.社网图D.社量图正确答案:C2、多选阿多尔诺等人对权威人格的研究发展出的量表是:()(江南博哥)A.反犹太主义量表B.种族中心主义量表C.政治和经济的保守主义量表D.潜在的反民主倾向量表E.潜在的反法西斯主义量表正确答案:A, B, C, D, E3、判断题利他行为本身不可以作为强化来源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正确答案:错4、单选“志同道合”体现了人际吸引中的()。
A、相符性B、相近性C、类似性D、互补性正确答案:C5、单选模仿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家()提出的。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巴甫洛夫正确答案:A6、填空题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正确答案:评估性;隐含的个性理论7、单选动物园的设计可以分为()代。
A.三B.四C.五D.六正确答案:A8、单选处于()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A、友谊爱B、游戏爱C、伙伴爱D、激情爱正确答案:D9、多选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A.阻抗B.习得无助感C.恢复控制D.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正确答案:A, B, D10、单选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正确答案:B11、判断题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正确答案:错12、名词解释曝光效应正确答案:指人们对其它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的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13、问答题论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正确答案:态度改变中的沟通要素包括:(1)沟通者。
沟通者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涉及可信性(包括权威性和动机)、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类似性(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
一般来说,如果沟通者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例如它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或权威),说得中肯(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说得动听,或是一位听众喜欢的人,都会增加改变态度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三层次方法论⏹第一层次:是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有影响的一般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第二层次:是社会心理学专门方法论,是该领域所采用的方法论原则的总和,是一般方法论原则在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具体运用,包括基本假设、研究逻辑和原则,是综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条件下形成的.⏹第三层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或手段,是在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的,常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跨文化研究法等.2。
专门方法论的原则社会心理学专门方法论有三种不同倾向的方法论原则1)心理学方法论原则:采用分析的方法,把社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情绪、意向和态度看作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心理状态。
注重:个体的心理状态,以此判断群体的心理状态,以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性质确定群体的特征与性质。
2)社会学方法论原则:从社会结构或秩序方面研究社会心理现象,认为它是超个体的构成体.注重心理的社会决定性。
如果将上述两种方法论原则相结合,可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具有如下优越性:更严格地确定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形成处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接合点上的独立学科;使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加强合作,共同研究。
3)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心理的共同性与差异;强调对社会心理现象的比较文化研究,以揭示各文化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制约关系和社会心理差异的文化根源。
⏹比较文化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注意民族团结:由于研究者自身的偏见和研究工具不够公正,产生民族偏见;*确定客观、公正的研究工具。
可能会因为测验的内容和性质、测验的方式、测验结果的解释方式等,而的出片面的结论;文化公平测验:不偏于任何特定文化阶层成员的测验,排除文化背景对测验结果的影响。
常见的测验是非文字甚至是非语言的测验。
*要有明显的实用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注意研究工具的适用性;目的:寻找群体间的不同特点,为实际工作提供符合规律的、有价值的信息。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7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三者的关系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情感因素对 态度有调节作用,一般说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但有时候不一致,而当三者发生矛盾后时情感因素则 起主要作用; 例1:许多人虽然认识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坏处,浪费时 间精力,还耽误学习,打算不玩了,但由于太喜欢(游 戏)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行为本身可否实施 ※态度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景 ※时间 ※态度对象的特点
第三章 社会态度
4.态度什么时候可以预测行为?
§强硬的、明确的、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有高度一致性; §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常常比通过间接形式获得的“二
手”态度更能决定行为; §态度的重要性关乎切身利益; §当我们观察个体经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
第三章 社会态度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 度会倾向于一致。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 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 的,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 突现象。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二)行为决定态度吗?
1.角色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角色”决定态度? 电影《死亡实验》
第三章 社会态度
2.社会行为
第三章 社会态度
3.表情与态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拉克与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当人们用呀咬住一支钢笔 时(会牵动笑肌)比仅仅用嘴唇(不会牵动笑肌)含住它时,人们会感 觉卡通片更加有趣。
第三章 社会态度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 社会心理学
如果被试的回答既有客观陈述,又有主观解释, 则可以认为自我观念是平衡的,如果被试的回答倾向 客观陈述或主观解释,则可能是不平衡的。在主观解 释式的回答中,最好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也说到自 己的不足之处。倘若被试只对自己作好的评价,则表 明他有自卑感。再从回答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前 途来看,如果被试在所有的回答中一次也没有提到自 己未来前途的事情,则可能缺乏理想的自我;如果被 试提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事情,则说明已经有了理想的 自我。
练习
• 2、F.H.奥尔波特(F.H.A ll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
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B )的学科”。
• A、社会心理 B、社会意识
• C、社会知觉 D、社会观念
• 4、勒温( 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
B=f( P, E ) 其中,E的含义是( )
• A、行为
• (二)社会心理 •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社
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 1、个体层面: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等 •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 •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等。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一、定义 • 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图式的作用: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 的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 A、成年人
B、社会人
• C、心理健全的人 D、合格社会成员
•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社会心理学部分-心理咨询师三级
社会心理学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定义:为了了解与解释个体思想、感情与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影响而发生变化。
他人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影响、想象影响与隐含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研究,以群体生活心理为根底。
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心理反响以及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研究。
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公式:B=f〔P,E〕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识记〕〔1〕微观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社会层面:如风气、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识记〕〔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那么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人性〞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社会心理学研究〔2〕经历描述阶段〔形成期〕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对社会经历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展要点:a、达尔文进化论b、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c、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模仿律?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规那么?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开展巅峰d、英国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e、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其理论根底是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性本能与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人格理论。
著作有?梦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场特点:a、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b、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c、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要点:a、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特里普利特,德国莫德b、实验方法: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概念,?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c、20识记三四十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实验: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德国〕d、二战后特征:研究领域拓宽,设计人类行为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开展,并提出新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e、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概念,并出版了六卷本?跨文化心理学手册?〔1980-1987〕。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三 自我意识
Who am I?
• 人自诩为万物之灵,总想究诘宇宙自然的 奥妙。然而曾几何时,人类发现‚自我‛ 的存在才是谜中之谜。早具慧心的先人们 以神话隐喻的方式将‚认识自我‛的箴言 昭示给后人。 认识你自己,否则你就会被毁掉。
课堂练习: 写出20个“我是谁”? 要求选择能反映个人的个性风格 的语句。
认识你自已!
社会心理学专题三
——自我意识“我是谁?”
网络红人-“凤姐”
征婚条件
• 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 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 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 业 • 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 身高176--183左右 • 无生育史 • 东部沿海户籍 • 年龄25--28岁左右。
9岁博览群书,20岁到达顶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 没有人会超过我。在智力上他们是不可能比我强的,那 就在身高和外貌上弥补吧…… 我想重新征婚。以前我自身的条件无人能超越,现在我 更是举世无双了 我觉得我能做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或者当个中央领导。 他太老了,而且身高也不够。他也不可能是北大清华, 更不可能是经济学专业,我不会选他(陈坤) 我经常看的都是人文社会的书,例如《知音》、《故事 会》 我现在征婚的话,一律要海归人士,而且只要欧洲和北 美的海归。哈佛牛津毕业的优先。 有一天我要领导世界
• 左侧写满之后,请在白纸的上方从左至右写上: • 真实的我 理想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 好了,现在我们这张表的基本构架就出来了,剩下的事就 是你按照刚才列出的条目填上答案。 • 具体填法,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竖填,还有一种是横填。
•
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 正确认识自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每天 早晨,我对自己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 天的自我都是新的,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前进的动 力,而是摆脱昨天阴影的力量,你不能轻装是因 为你习惯向后看,请转过身吧,走过去前面是个 天,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真好!‛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下面店铺带来的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一、社会化(一)概述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从出生一直到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
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至25年。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不仅能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
(视角)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6-8周快乐3-4个月生气8-9个月悲哀、害怕12-18个月亲切感18个月害羞2岁骄傲感3-4岁内疚感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
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
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证明为正确的东西,应该得到不厌其烦的一 再强调)
3、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
只有当亲社会的行为带来的报酬高于成本时,才会 产生亲社会行为。 [纯粹的自私或是否是交换, 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问题 ]
4、移情的解释 [恻隐之心]
移情——设身处地地以他人的方式感受事件和情绪 的能力。 移情-利他假设——当我们对另外一个人产生移情时, 会试图作出纯粹的利他行为,不管我们是否会得 到什么。(相反,如果没有移情,则社会交换就 开始起作用)
• 组织行为学的人际关系研究:
即组织内的互动,如内部决策、领导行为、士气激 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团体中的小群体等,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沟通与说服提高组织绩效
• 人际关系的本土化研究:
作为社会资源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地位 潘光旦等关于伦的研究 当代关于人情、面子、关系的本土化讨论
二、人际关系维度与中国社会中的 人际关系类型
解体:对关系不满意
阀限:“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个体层面阶段:
关注伴侣的行为 测算伴侣的行为是否适当 描述并评估这段关系中的消极方面 思量推出关系的成本 测算替代选择中的积极方面 面对“爆发或沉默”的两难选择
阀限:“我应该选择分手了”
两个个体间层面阶段:
面对“爆发或沉默”的两难选择 面对伴侣 对“我们的关系”进行协商和讨论 尝试关系的修复和妥协 测算退出关系的成本或是减低双方的亲密感
三、亲密关系的结束
• 一些数据:美国的离婚率达到现行婚姻的50%,这一水平
已经维持了20年(2003) 北京的离婚率达到50.9%,民政部日前公布一组统计数 据,去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834.1万对,比上年增加22.7万对; 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加28.2万对,增长21.2%, 其中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99.5 万对,比上年增加30.4万对, 增长44% 。 我国目前离婚率上升很快。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79年 离婚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离婚率 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北京2003年 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已经超过40%。
• 关系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的社会渗透理论[交往的广度与深度]—— ①定向阶段:选择性注意及常规性互动 ②情感试探阶段:带情感的自我表露 ③情感交流阶段:开始涉及私人问题 ④稳定交往阶段:知己阶段,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 空间、情感、财物等
• 关系疏远的因素:
①空间的分离;②结交了新朋友;③因为自己或对 方的原因而不喜欢对方的人格特点;④交换失去 平衡;⑤嫉妒或批评;⑥第三者原因;⑦泄密; ⑧不遵循需求原则;⑨没有表现出信任、积极肯 定、情感支持等行为等
[一言以蔽之:关系是一种资源,呈现差序格 局的结构]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 社会测量法:[见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 • 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
人际交往类型的测验 [如主动性、支配性、规范性、 开放性等] 人际关系能力的测验 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人际关系的改善(平衡理论、沟通理论、T组法)
附:
阀限:“我是认真的”
社会层面阶段:
与伴侣就分手的问题进行协商 在朋友、家人和其他人中间开始关于分手的闲谈或是讨论 构造公共环境中有关“挽回面子”和“责难”的故事与叙述 思量并面对朋友、家人和其他人的反应 寻求调解团体
阀限:“现在一切都完了”
再回到个体层面:
从事“让爱已成往事”的种种活动 开始反思和回顾:分析“事故”的原因 公开传播自己那个版本的分手故事
在助人问题上存在一些什么样的差异?
2、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本能与基因
前提:自然选择偏好那些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基因 [如
以1.05/1.00的优势,14代之后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农 耕社会以来有四五百代,若以1.05/1.00的优势计算, 前者是后代子孙的250000/1的优势,即使只有 1.01/1.00的优势,也造成13/1的子孙数量优势] 中国应该是更明显的,但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中 国这种选择的结果是相反,即自私基因越来越多, 所以,以此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应该限制“社 会”的范围)
“两人一同散步的时候,克利斯朵夫喜欢爬在人家墙上采果子, 一看见什么栅栏上写着闲人莫入的字样,就故意要跳过去。奥 多心惊胆战,唯恐被人撞见;但这些情绪自有一种快感,而晚 上回家之后还自以为英雄好汉。他战战兢兢的佩服克利斯朵夫。 凡事只听朋友安排:他服从的本能不是得到了满足吗?克利斯 朵夫也从来不要他费心打主意:他决定一切,替他分配一天的 时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不容分辩的为奥多定下将来的计划, 象定他自己的一样。奥多听到克利斯朵夫支配他的财产,将来 造一所独出心裁的戏院,未免有些愤懑,可是也赞成了。他朋 友认为大商人奥多〃狄哀纳先生所挣的钱,再没有比这个更高 尚的用途,说话时那种独断的口吻,吓得奥多不敢表示异议, 而那种深信不疑的态度,使奥多也相信了他的主张。克利斯朵 夫想不到这个会拂逆奥多的意志。天生是专断的脾气,他不能 想象朋友或许另外有个志愿。”(第189-190页)
所谓标准美女
二、关系的发展
两种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某种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 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和成本的知觉,其中包 括他们对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关系及从他人那里 得到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不同的人对收 益水平的预期是不一样的、替代的可能性极其 知觉 ] 公平理论:人际关系中的双方,在人际关系中所做 的贡献和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当时,是一种最愉 快最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的特征
• • • • • • 相互依赖 [情感共享] 共同活动 [往来频繁、长相斯守] 相互融合的自我 交往动机的转变 [共享] 亲密感 [全方位的自我表露] 承诺 [可靠、负责、信任]
二、爱情
1、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元论 :
亲密
(只有亲密是喜欢式爱情)
亲属选择的解释——在自然选择中,那些对亲属有利 他行为的物种或群体容易生存下来。(这种情况在
互利规范的解释:达成互利规范的群体更容易生存 下来,即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人将来帮 助我们的可能性。(中国的政治婚姻、门第婚姻、
财婚基本都处于这种考虑)
社会规范的学习:那些对社会规范学习得最好的个 体更容易生存,或者更适应,而规范中就有帮助 他人的价值观。(Herbert Simon的观点:被人类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
思考:
• 大家是否可以回忆起一些奉献行为?不求 回报的利他行为?是否可以回忆起四川地 震中的那些行为?美国911事件中的那些感 人行为? • 大家如何看待奉献行为?是装出来的?还 是真心的?雷锋行为是否是一个良好社会 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
1、概念: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前者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后者指有利于他人而不图任何报酬的行为,或者 得到的回报小于付出的代价。 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人们会帮助他人?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爱情观
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愉悦感?是否需要学习?是爱 还是被爱?爱就是如何能够得到爱,如何变得 可爱?[后者是我们一般所采取的态度] 爱是一种艺术 学习这门艺术至少包含三部分: 一是精通爱的理论 二是大量的实践 三是认为这门艺术是重要的,甚至是最高旨趣所在
• 关于爱的理论:
分离感—孤独—融合的希望 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情 感,是分担而不是迷恋,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什么?[就是让出什么东西?就是被剥夺?] 生产性性格的人所谓的给予就是潜能的最高表达[物 质的、非物质的]# 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注重公平 提供帮助-立即回报 无及时回报-被剥削感 不因帮助对方而产生积极情绪
共享关系
注重对方的需求 提供帮助-不立即回报 无及时回报-无被剥削感 因提供帮助而产生积极情绪
关注对方对双方关系做了何贡献 不关注对方的贡献
•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①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 [有被动与主动之别] ②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实际上就是差序 格局的说法,认为分别遵循需求法则、市场法则、 人情法则] ③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 ④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 (阎云翔:《礼物的流 动》)
[在此过程中有风险、有代价。其中会伴
有“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难得到”效应]
3、对爱情的进化论解释:美貌换财富
[中国的门第婚、财婚的演变问题]
4、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方式
基本假设——人们在婴幼儿时期学会的特定依恋方式成为
成年以后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三种关系类型:
安全型依恋方式——以信任、不担心被抛弃以及认为自己是 有价值的、很受人喜爱的特征的依恋方式; 回避型依恋方式——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被拒绝,而以 压抑依恋需要为特征的依恋方式;(有强烈的愿望,但又 压抑这种愿望) 焦虑/矛盾型依恋方式——猜疑、焦虑
第五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 人际关系的含义:
广义与狭义之分 心理关系: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的某种期待以及基 于这种期待的社会网络
•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关系研究:
主要是从社会距离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或敌对关 系,尤其是友谊、爱情、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等, 存在忽视人际关系的动态研究及社会文化背景的 研究
• 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 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 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 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如果你的爱没 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 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 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 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 ——卡尔〃马克思
要——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只能与陌生人 交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