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临摹第一集厘米
印章边栏五十例
印章边栏五十例1.朱文粗边边栏这里所说的朱文粗边边栏,系指印章边栏粗于印文文字的点画线条。
这类边栏,周秦、两汉、明清、近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均可见到,形式有大有小、有浑厚有峻利、有方正有残破,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右司马”一印(图一),系先秦古玺朱文印,印文的点画线条粗细较为一致,布白参差错落,挪让穿插、长短伸展自如。
将方正端庄的边栏与印文相比,显然边栏比印文粗得多。
汉印“左公车宫”(图二),边栏的线条内圆外方,粗粗细细,不计工抽,非常古本佬到。
边栏与印文的点画相比,明显要粗壮得多。
再如辽夏官印“元德二年”(图三),其边栏更是方峻阔厚,十分雄伟,与印文细劲的线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显示出印章粗边边栏的气魄与魅力。
印人赵古泥对印章的边栏形式十分重视,特别喜爱刻制粗边边栏的印章,如“希中”一印(图四),其边栏特别方正宽阔,而且在右边和下边做了适当的残破处理,气息尤显古拙,给印章平添了诸多活力。
朱文粗边边栏的主要特点是气势磅礴、朴质遒劲、端庄稳重。
一般少字印、点画稀疏的印文常采用这种粗边边栏,尤能体现出稳定、安详、平正、团聚的氛围。
在操刀刻制时,多用冲刀,突出挺峻古拙之气。
印章的粗边边栏要注意粗细、屈伸的微妙变化,同时还要注意透气,印文文字不宜过于拥挤,尤其是不宜过于紧靠边栏。
如果把朱文粗边边栏比做厚实的“围墙”,那么他的功用就是要关得住“满园春色”。
2.朱文细边边栏朱文细边边栏是相对于朱文粗边边栏而言的。
朱文细边边栏系指边栏与印文线条粗细等同,或边栏细于印文点画。
“十四年十一月平绍”一印(图五),为先秦朱文细边边栏模式,其边栏的线条明显细于印文点画的线条,而且断断续续,与印文笔画的平直斩截相映成趣。
晋印“浑盛印信”(图六),边栏的线条同样比印文线条细。
这种形式的印章展现了粗犷、浑厚的风貌,使人感受到印面的分量与气息。
相比之下,边栏处于从属于印文的地位,只是起到了一点儿辅助与点缀的作用,因而两者之间愈显协调、平衡。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
华夏典藏——战汉印章2017-02-16中国的雕刻文字,古老的有殷之甲骨文,周之钟鼎文,秦之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作为商业交流货物之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
战国魏“文桘西疆司寇”玺印面1.6×1.6cm,通高1.5cm。
玺铜铸,鼻钮。
玺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
玺文“文桘”读“文台”,《史记·魏世家》载:“无忌谓魏王曰:……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
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而国继以围。
”此玺为战国时期魏国文台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区负责纠察等事务的司寇之官鉨。
战国'春安君'印材料:玉纵23毫米,横23毫米上海博物馆藏这是一方青白玉官印。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私玺印作为取信的凭物和标志逐渐普及。
这件玉玺是颁给当时封为'春安君'的人物的官玺。
它是战国实行封君制度的遗物。
古代中国有'君子佩玉'的习尚,玉印具有佩饰和玺印的双重功能,也是佩印者社会地位的象征。
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但又不是绝对的四平八稳,我们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可以体会到它的丰富变化。
整方印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
战国“计官之鉩”玉印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
印文篆体笔画挺拔。
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
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
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
1篆刻工具及刻印步骤
临刻古印 学习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 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有了基础后,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 奇宕一路的印。
篆刻章法要领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 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 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 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 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 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 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 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 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 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 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印谱、字书
一、印谱
汉印、古玺类
明清、近现代类 二、字书
篆刻步骤
步驟一 章法的籌佈: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
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 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製。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 在印面刻製;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篆刻工具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
汉代官印分期例举·牛济普 印章艺术经过秦代承前启后的过渡,发展到汉代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两汉(西汉、东汉)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在长达426年间,汉代艺人为后世留下数以万计的印章实物。
至今仍然不断有汉代印章出土,继续丰富着这一艺术宝库。
汉代印章的用材以青铜为多,此外有金、银、玉、玛瑙、琥珀、石、陶、木质等材料制成。
汉印文字为摹印篆,书法特点是横平竖直,形体方整,平正庄严与隶相通,其文字较古玺与秦印易识。
官印多铸造,军印多凿刻,殉葬用印虽草草凿成,不计工拙,也另有一番艺术上的“写意”趣味,并非一无所取。
汉印除官印(包括军印)、私印两大类外,根据用途及使用方法习惯上还分吉语(包括箴言)印、图形印、封泥、印陶(砖、瓦、陶器上的印样)、烙木印、烙马印等等。
汉印的分期,曾是印学界的难题。
由于解放以来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使我们今天能了解到一批有可靠科学依据、分期比较准确的汉印。
现在已经能够将汉代官印分出五期,即:西汉初期、中期、晚期、新莽、东汉(东汉也可粗略分辨出初、中、晚三期,实际上已经可以将汉代官印细分为七期。
由于东汉官印三期的印例掌握的还不够丰富,故暂列为一期来陈述)。
军印分为四期,即:西汉初中期、晚期、新莽期、东汉期。
其年代的划定,只能是相对的正确,因印章形制的演变不是截然的突变,数年之内有反复、有例外也是正常的。
这主要表现在西汉初期印与西汉中期印的演变上。
这一点是我要加以说明的。
本文有选择的举例介绍汉代各期的典型官印。
为节约篇幅,官印中的军印从略。
一、西汉初期官印即上起汉王于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公元前202年)至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约27年间的汉官印。
西汉初期“汉因秦制”,承袭秦代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为诸侯国。
其官印的形制特点直接由秦印发展而来,几乎与秦印相仿,较难区分鉴别。
印多白文,印面上常有田、日形界栏。
印文释读顺序多正读,也有横读,偶有交错文,虽极似秦印,但仔细分辨其文字较秦印文字方平正直,古玺文字的意味全无。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
汉印“中郎将印”、“梁于里附城”竞临活动综述编者按:临摹之于学习篆刻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
目前印刷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的印学资料比之古人丰富而又全面。
对视浩如烟海的经典印例大多数人更多了迷茫和手足无措。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进而为我所用。
本期“竞临”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发帖、组织评选、点评等方面,均得到了中国篆刻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汉印“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的竞临。
活动自2007年12月25日在书法网发布,至2008年1月活动结束,点击6392人次。
由此可见篆刻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的尊重。
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印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
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对“中郎将印”、“梁与里附城”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
此次“竞临”活动,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提供竞临印作两方,有的只临摹其中一方,因为评选前未加以说明,也一并选入,原意是两方必须要临的;二是图片制作不统一,影响观感,下一期竞临,网站将提供统一要求的范式。
经过评选,最终15位作者的作品入选。
入选名单(括号内为网名,排名不分先后)如下:梁选锋(北国书生)汪超(淳风堂)王有军(归汉室主人)黄建文茗夫任雪莉(任泮玉)苑闻珉(若木苑)张玉涛(干咳)侯全海(木石斋主)刀下留情陈克中(涤庵)刘宏伟(河洛石斋)史江鸿(江鸿)林风陈庆伟(一花一世界)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书法“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
篆刻章法50法
篆刻章法50法“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有了这个准则,在印章设计时可注意并掌握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左虚右实或左实右虚、周虚中实或周实中虚等等。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有章法分类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成25种,其中有轻重、增减、屈伸、挪让、盘错、离合、粗细、直曲、长短、欹正、穿插等。
但在“虚实”这个准则下,14种乃至25种方法都是谋求虚实效果的一种手段。
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构思布白中,它可以用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1.满实法(满实法印例参见“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雅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满实法亦叫匀称法。
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
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
对笔画少的印文,则通过穿插、加叠或面积对比法,使少画字满而不虚。
大多数字画是横平竖直,曲在直中求,圆在方中见。
无论用冲刀、切刀,均以粗壮为宜。
用满实布局刻就的印章,其特点庄重、朴实、大度,且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印象与美感。
这类印作是汉印中的典范,富有传统性,初学篆刻可从这里临摹起步。
为了使印章“满”而且“实”,必要时可采取一些附加手段。
如白文印四周加一道白边,将印文作隔边、顶边处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丰满充实。
满实法印章另有几点须加说明:(1)印文字画粗壮一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变化。
字体结构简而少的字,笔画可粗一些,繁而多的字可稍细一些。
这种变化以不影响谐调为宜。
(2)印文平正端庄之中要有斜曲灵动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要避免平板,过于规矩,可用一些短斜、带曲的线条,以增加动感。
(3)入印文字匀称、整齐之中,可辅以大小不同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大多是匀称等分的,但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其变。
入印文字面积对比法最适合文字繁简、疏密悬殊的印章设计。
2.满虚法(印例参见附图中“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满虚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疏朗。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
汉印的特点及临摹注意事项汉白文印的特点1、就整体章法布局而言,朱白空间基本均匀,章法稳定平衡,没有特别突兀的视觉感。
比如四字印,四字各占地四分之一,每字所占空间相当,这种均衡的构图手法,是汉印最基本的章法构图样式。
2、就单个文字而言,以方形为基,方中寓圆,内圆外方;就单个笔画而言,平直是其篆本特点,但平直太多,则显重复单调,产生僵硬、板滞的副作用,所以汉印中常常用少量的弧笔、斜笔线条,来化解这种局面,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印文笔画与笔画间的空隙大致相等。
当然,这是基本的规律,在此前提下,笔画少的字,笔画空隙略大.笔画多的字,笔画空隙略小。
这样,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疏密关系。
4、印文中笔画的转折处以方为主,但不是生硬的直角,而是或大或小,略带圆意,自然顺和。
汉白文印临摹要点一、选印临草汉满白文要选其精品.尤其要选汉印中有古雅之气者。
汉印本为工匠所制,水平相差较大,个别汉印,古则古矣,雅则未必,故要用心甄别。
在选印的过程中,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起首临摹应选字数较少的汉印为范本,以两字或四字的印为宜,随着对印章整体把握能力的提高,可逐渐选多字印进行临攀。
(2)应选择章法方正、线条质感强,笔画粗细均匀、字形端庄的白文印章.这类印典雅端庄、布局平正.不尚奇、不取巧。
临习此类印章,既可帮助初学者识篆,很快掌握入印篆字的造型规律,又能在临习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刀法的运用上。
(3)避免选择线条板滞、笔画模糊、残损过多、结构狂怪和字形乖张的印。
(4)印面大小适宜。
太大不易掌控全印,太小则不易运刀,以印面边长2.5CM左右的印章为宜。
(5)先选临中粗笔画的印,其次粗笔画(满白文》、细笔画的印,最后临线条综合变化的印。
二、摹写也称“渡稿”。
以薄绵料纸覆于欲临幕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摹写,也称渡稿,以薄绵料纸或拷贝纸覆于欲临摹的印蜕上,用浓墨依样在轮廓内描出印文(正文),待略干后,剪下,反扣于石面上,用干净小毛笔浸少许清水,在稿上轻轻湿润,再覆上几层生宣,覆盖于墨稿之上,左手固定,用右手拇指指甲或圆头的笔杆,往返压磨匀揉,轻揭印稿纸.印文即渡于印石之上。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
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
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入手,也有人从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有所成就。
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美习惯、创作原则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汉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发展的路子更宽,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积习,不为门户所囿。
所以,大多数篆刻家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至于怎样临摹汉印,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师傅各传授”,方法灵活,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目的,从临摹中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得到应该得到的训练。
张九私印一、临摹汉印的目的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
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
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八百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
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其中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
为了获得最佳效益,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
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学习些什么呢,第一,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
汉代缪篆文字,是用于治印的专用字体。
后世文人治印师法汉印,缪篆也就成了用以入印的最主要的字体。
尽管元明时期元朱文印是取小篆入印,而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清代印人又“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甲骨、钟鼎、碑额和各类铭刻文字均采以入印,但缪篆仍是篆刻创作最基本的字体。
这不,你要的前100方汉印作业来了。
这不,你要的前100方汉印作业来了。
之前写过文章,如果打算在篆刻这方面有点成就,汉印大致要完成的练习量是500方,其中前100方汉印如下:三封左尉汉官印,四等分,规范平稳,横画多于竖画,直线较多,曲线较少。
摹刻时以练习直线为主,注意每个字之内、线与线的间距,线条粗细要均匀。
像楷书里的第一步,基础里的基础。
校尉之印西汉中央政府铸印,印字下方有一小拐弯,这是秦官印的特征。
线条均匀平滑,无刀凿痕迹;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基本均等。
校字上部有个小缺。
竖画较多,主要用于练习竖画,也是基本笔画练习。
骑司马印西汉官印,印字末笔仍有一个小弯(此小弯东汉以后即消失)。
横竖笔画均等,骑字笔画多。
注意两个不同的“马”。
武陵尉印汉官印,临刻此印,多了“武”字里的曲线,临时应当注意处理。
“印”字仍有最末的小尾巴。
淮阳王玺此印为汉玉印中的典范,三密一疏的典型布局。
临摹注意线条粗细基本均一,基本整齐。
体验为何不失重,应注意“淮阳玺”三字有斜笔画。
军司马丞印汉印中的五字印,极工整,做六字格式。
分三行,2—2—1分布,印字独作一行,横竖均衡,线条匀称,应注意所有字的纵横比例。
多字印较四字印,难度提高不少!弋居丞印一方工整的汉印,仔细体会:为什么这四个字,戈字那么简单,但并不觉得整个印重心不稳定,为什么?丞字,左右两只小手,为何长短不一样?印字末尾的小尾巴,为何没有了?新西河左佰长六字印里的典范新,指的新莽政府,是汉中期王莽的政权。
当时的政府颁发给地方少数民族的官印,六字六等分。
西、长、左,圆转笔画,注意体会。
朔宁王太后玺金印,规范挺拔,三字繁,三字简,注意各站位置“太”与“大”相通。
注意:“后”字的曲线!“王”字的横线的上拱!广汉大将军章这里的“大”和“朔宁王太后玺”中的“太”,是一个字,但此印浑厚,上印清雅。
此印文字多有出边,一定要格外注意。
体会“军”、“章”二字的破损意,比如“军”中部一大块白,“章”字左部的破。
尚书散郎田邑六字印,六等分。
吴昌硕专题
吴昌硕专题本期我们推出了吴昌硕印――“?^泉小筑”、“作蕃长寿”(附边款)的竞临。
“沏泉小筑”宽32mm×高32mm,“作蕃长寿”宽22mm×高22mm。
临摹范本如左图:范印为郑鸿麟先生提供的珍贵原拓,原作精彩之处毫发毕现。
我们对郑先生的无私提供表示衷心的感谢!所选二印为吴昌硕的代表作。
朱文带有界栏,笔意极浓,临刻难度大。
因为是原拓,可以看到很多用刀细节,与粗朱文有明显不同:一是向线行刀,二是先冲后切,造成自然崩残的艺术效果。
若是控刀不好,容易出现伤及筋骨的状况,如“小”字竖画处理很难,弄不好整个字形就软化了。
另外,此印还有一个细节,“筑”字左下部“木”右侧笔画尖端上翘,明显不自然,很多人临摹时着意表现这一点,我推测很可能是钤印时印泥中的棉丝粘上去了。
临摹时可以考虑―下。
白文为“汉印模式”,四角破三角而留一角,但残破方向各不相同,“蕃”字“米”部残断粘连,强化疏密对比,左侧印边竖向留红,“作”字单人旁以及“寿”字下方三处留红形成鼎足之势,极为关键。
二印可用一词来概括――从容,所以临摹难得是从容。
评选说明:此次投稿人数相对少一些,没有限定入选名额,按照网站和杂志的要求,以临摹作品的整体质量为准。
有少数作者因边款不佳而未选,有些图片制作过度。
所以有两个细节提醒注意:一是尽量按照原大临摹,二是石材和印泥配套。
经过最终的评选,7位作者的作品入选。
本期“竞临”入选作者是(括号内为网名):李树恩(寿牛)、王有军(归汉室主人)、赵景生(老井)、放飞(周迎春)、谢吉昌(xiejichang)、刘建(田斋)、杨永卫(杨永卫)李树恩临印感言:第一次临缶翁的经典之作,太难了……世人皆知吴昌硕是近代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书法、绘画、篆刻大家,其篆刻为世所叹服。
此二印是缶翁宗古玺、秦汉印的典型之作。
布局书法意趣浓厚,刀法冲切结合轻松自如,章法既有古玺、秦汉印的痕迹,又有令人称绝的破残手法,使得印章纵收自如,虚实相生,苍劲不失秀丽,朴厚尽显流畅。
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自用印300方(上篇)
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自用印300方(上篇)齐白石的三百方石印为其家属在1956年捐献,其中除去少量是为家人、学生和他人所刻印章外,大部为其自用印这些印章充分反映了齐白石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印风的形成过程其中尤以七八十岁时所刻大量用于画上的词句印章为典型北京画院收藏齐白石300方印印文:吾友梅花材质:青田石身健穷愁不须耻(朱文)说明:此印为齐白石早期学丁黄印作品,约三十五岁前后临作。
臣璜之印(白文)说明:早期仿汉印之作,约成于三十二岁至四十岁间。
我生无田食破砚(朱文)说明:此印为齐白石早期学丁黄印作品,款为友人黎鲽庵所刻。
戊戌为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时齐白石三十六岁。
时间:1898(戊戌)边款:钝叟有此印,寄老仿之,直得神似。
近来以铁书称者,吾家松弇鲸公而外,它人未许梦见斯种也,戊戌春三,鲽庵获观识此。
印文:齐濒生(白文)说明:早期学明人法,约刻于三十二岁至四十岁间。
纵1.8cm;横1.8cm;高4.7cm印文:心无妄思(白文)边款:齐大摹前人。
说明:此印仿丁敬,齐白石三十二岁至四十岁为学丁黄阶段,故断此印约刻于三十二岁至四十岁间。
印文:砚田农(白文)纵2.3cm;横2.2cm;高2.5cm说明:此印仿丁敬,齐白石三十二岁至四十岁为学丁黄阶段,故断此印约刻于三十二岁至四十岁间。
齐大(朱文)材质:寿山石说明:此印据笔者查检,首见于齐白石《山水》(《选临〈芥子园画谱〉》之六—八,画着录于《齐白石全集》第一卷,湖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该册约成于一九〇二年,故此印刻成时间下限约为一九〇二年。
印文:一相思(白文)二齐璜(朱文)三濒生(朱文)四濒生齐氏(朱文)五一别故人生百忧(朱文)六“阔边长方框”(无字)六面印青田石无年款尺寸:纵2.2cm;横2.2cm;高1.4cm苹翁(朱文)材质:寿山芙蓉木人(朱文)纵0.8cm;横0.8cm;高4.3cm印文:齐白石(朱文)尺寸:纵1.7cm;横2cm;高4.8cm印文:小名阿芝(朱文)纵2cm;横2cm;高5.4cm老白(白文)尺寸:纵1.2cm;横1.4cm;高3.1cm印文:一一阕词人(白文)二吾年八十二矣(白文)材质:青田石乐石室(白文)时间:1914(甲寅)纵2.2cm;横2.2cm;高4cm印文:五十以后始学填词记(白文)纵1.8cm;横2.1cm高4.3cm印文:一借山主人(朱文)二齐白石(白文)印文:濒生(朱文)纵0.8cm;横0.8cm;高2.3cm印文:一老苹辛苦(白文)二齐璜印(朱文)三齐房之印(白文)四齐人(朱文)五阿芝(朱文)材质:寿山石印文:平翁(白文)材质:寿山石时间:1918(戊午)印文:苹翁(白文)边款:戊午,草莽之中,白石老人。
汉印技法解析v1.2
汉印技法解析第一章汉印概述中国古代印章约起源于殷商时期,发展到汉代,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
先秦时期的官私玺印,我们现在传统称之为古玺,而汉代官私印章则称之为汉印。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
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具有典范意义的规矩与程式。
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
一部中国文人篆刻史表明,汉代印章建立的规范和程式,并没有束缚后世印人的创造精神。
相反,它能帮助后世印人,使他们的艺术创新得到形式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升华。
深入的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需要有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第二章汉印风格的形成及衍变古代实用印章的风格特征,主要取决于官印。
私印的风格体征,基本上是追从官印。
因此,研究汉印风格特征,主要是从汉官印入手。
第一节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先秦古玺和汉印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巨大的。
古玺文字奇奥多变,而汉印的文字和布局都是以平正、庄重为基调,由古玺到汉印之间的风格转型,是在秦代统一中国的短暂的15年期间完成的。
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统一文字,并确定"摹印篆"为玺印专用文字。
摹印篆为秦书八体之一,它基于小篆的形体结构而稍事方整,并且加入了秦代隶书趋于简约便易的一些笔意,以适应方形印面布局的需要。
西汉初年的官印制度基本上沿袭秦制,也基本上继承了秦代官印的风格特征。
文字笔画愈来愈平正,以致成为一种“方块字”,印面也愈来愈填满,从而使印面上的界格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且成了一种芜杂沉闷的累赘。
抛弃界格,标志着笔画匀满、形体方正的汉印风格已真正形成。
大约到汉武帝中期,摆脱秦代官印特征的典型汉印风格便已经成熟了,《霸陵园丞》(图6)、-楚永巷丞- (图7)、-康陵园令- (图8)、-整宫司丞- (图9)等印例,便是汉印风格最初的代表作。
第二节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汉印风格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文字结体由紧而宽,笔画由细而肥,线条由圆而方,印面由不填满到填满。
零基础学篆刻:三种印式与最初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
零基础学篆刻:三种印式与最初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这里所指的三种印式,是指三种不同篆书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现形式。
篆刻是古典艺术,而古典的印式种类当然并不只有这三种,只是我们认为这三种印式较为经典,我们把了解这三种印式作为篆刻学习的入门钥匙,了解这三种印式是为了给初学者找到提纲挈领的入门捷径,篆刻无捷径,但入门却可以抄抄近路。
这三种印章格式分别是:1、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2、以小篆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3、以缪篆为入印文字的汉印印式。
没办法,为了解决这三种印式的问题,又必须简单地解决“识篆”的初级问题,预先了解大篆、缪篆、小篆这三个重要概念,分别细说一下:(《增订汉印文字徵》)一、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这里的大篆是指广义上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文字,这些文字在大概念上又都可以统称为“大篆”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结果。
中国的文字在甲骨文时期已经成为较严格的文字系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汉字,在甲骨文里基本都能找到对照字(目前甲骨文的识别情况是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甲骨文)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这种文字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散氏盘铭文)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718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
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汉印临摹的方法和技巧(整理稿)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已有五百年。
因此,以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
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近代印人学习篆刻,有人从汉印入手,也有人从流派印入手,只要方法得当,都能有所成就。
但是,由于篆刻艺术最基本的一些审美习惯、创作原则和创作技法都包含于汉印之中,而流派印又都植根于汉印,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汉印入手更接近本源,取法更高,发展的路子更宽,并且可以避免沾染某一流派的积习,不为门户所囿。
所以,大多数篆刻家都认为,从临摹汉印入手而后博涉各家各派,是学习篆刻艺术的最佳途径。
至于怎样临摹汉印,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师傅各传授”,方法灵活,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目的,从临摹中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得到应该得到的训练。
张九私印一、临摹汉印的目的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法的程式。
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
传世数以万计的官私汉印,是汉印风格的载体,每一方印都能传达当时印风的古老信息,都有其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但也应该看到,在汉印风格流行的八百年间,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印人之手的作品自有风格差异。
毫无疑问,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其中会有相当多的作品属于平庸之作,甚至是有缺陷的作品。
为了获得最佳效益,临摹汉印时必须根据学习目的选择汉印中的精品作为临摹范本。
因此,明确学习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临摹汉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学习些什么呢,第一,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
汉代缪篆文字,是用于治印的专用字体。
后世文人治印师法汉印,缪篆也就成了用以入印的最主要的字体。
尽管元明时期元朱文印是取小篆入印,而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清代印人又“以书入印”、“印外求印”,甲骨、钟鼎、碑额和各类铭刻文字均采以入印,但缪篆仍是篆刻创作最基本的字体。
钱丁盛书法作品 临帖的实践与思考
艺苑撷英49钱丁盛钱丁盛 1973年出生,沙孟海书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鄞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曾获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展20余次,获浙江省群星奖银奖,第四届全浙展铜奖等。
编著多种刊物。
两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展览的策划、组织者,两届沙孟海学术论坛策划、组织者。
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临帖,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临帖,临帖是练好书法的基础训练,临帖好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提升,临不好的人始终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如何高效临帖是所有书法爱好者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对于临摹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方法供读者选择。
一、临帖的常见问题(一)临写字形过大很多初学者刚开始就写大字 ,从历史上看,明末清初之前基本无大字作品。
晋唐以来的大部分经典书法作品,是以卷札为主要表现幅式的小字行草,其字大小在3厘米见方以内。
初学者临帖字写得一般的大小就可以,大约5厘米左右。
由于毛笔不会像古人的钱丁盛书法作品临帖的实践与思考钱丁盛钱丁盛 隶书 360cm×45cm×4 2018年那么小,没必要写得跟原作那么小,因而可以写的略大一些。
假如超过原作的一倍大小,就需要增加新的技术动作,属于一种新的创作而不是临摹,对初学者就是新的挑战。
(二)临写速度过慢速度产生力度,书写速度对于提升笔力具有关键作用。
许多初学者为了写得像,一般写得非常慢,自以为写得越慢就会临得很像,直至手臂发硬,全身俱疲。
快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静态书体写得慢,动态书体写得快。
写得慢往往成了描字,而不是写字,尽管写得像,但失去了原字的神采。
(三)临写对象太杂很多人初学书法,由于缺乏艺术判断力,选择临摹的字体、字帖太杂、太乱。
对初学者来说,确定主攻目标,选好字体、字帖尤为重要,切忌今天楷书,明天行书,后天草书,朝三暮四,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徒费时日。
因此,首先要在经典书法作品中,选择一本或几本风格相近的、自己最喜爱的字帖,作为临摹的范本。
方寸竹根篆奇趣
易山李培原印阴文长3cm,宽3cm,高2cm此印顶部留竹根棕眼,印面方正,整体敦实而不失秀巧,在留存的书法作品中见有钤印。
兴化战国时为楚将邵阳的食邑,死后葬于阳山,故兴化古称邵阳。
查阅资料发现兴化并无易山之地。
此处易山可能指阳山。
方寸竹根篆奇趣文:钮希强 图:泰州市博物馆印章文化历史悠久,是集篆刻、书法于一身的艺术。
中国古代的印章用材丰富,有金、银、铜、玉、石、琉璃、水晶,也有竹、木、牙、角、琥珀等,除了官印有特别规定外,民间私印基本是不受限制的,只要能用,皆可入印。
在这其中,竹根入印因其印材纹理天然,造型奇特,钮式变化多样,配上竹子特有的文化内涵,在明清之际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李培原印阴文长2.5cm,宽2cm,高3.5cm李培原印阴文2cm,宽1.5cm,高2cm民国十七年(1928年)所修的《李氏族谱》中引旧谱道园一序,称“乾隆壬申(1752年)四月,源以族众共推,接管先祠事。
因建议重修族谱”。
从李培源使用印章的印文内容来看,基本都是李培原,而少见李培源。
从其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落款,而非李培原。
李培源用印章以李培原入印为其而其印章用到源字的,多见仅仅一个源字。
,与李培原印类同,不用培源而用培原。
印文篆大小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顶部去掉竹根,显出竹根的年轮,历经把,中间留有根系之间的自然沟壑。
两侧棕眼斑点、道源之称。
见《李鳝寄道园信札》“寄道源贤兴化市博物馆藏李培源的书法作品,钤印“道园”。
其印章以道园入印培原 阴文长2cm ,宽2cm ,高3.5cm道园阴文高2cm,最大直径2cm此枚“道园”印文随形,构思巧妙。
取材方式不同于其他几枚印章,随印章整体弧度,巧妙留取部分竹根做侧面装饰,更能体现竹根印章随行随意的特点。
道园阴文长2.5cm,宽1cm,高2cm此枚“道园”印面规整、简洁。
顶部去竹根,略程弧形,根的年轮凸显,看上去别有一番意趣。
道园瓣香阴文长2cm,宽2cm,高2cm道园瓣香,《扬州画舫录》卷12,桥西录有“兴化李培源稻园”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