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能够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4.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内外的对比学习;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呈现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士:指古代有士人身份的人;•心:指内心思考、感受的情感;•君子: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是以:表示原因、结果的连接词;•乘:表示乘坐、搭乘的动作;•而:表示递进、并列的连接词;学生跟读并记忆这些词汇。
3. 句式分析(1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文言文句子,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用法。
例句:君子之所以敬天聪明、择善而行者,……为此道也。
•君子之所以:开头的主语从句,引出后文的原因;•敬天聪明、择善而行者:定语从句,修饰君子;•为此道也:表示结果的陈述句;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4. 课内外比较阅读(20分钟)教师分发文言文课文,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课内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课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与课内内容相关的文言文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并写下比较心得;学生通过课内外比较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文言文,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内阅读情况、课外比较阅读的心得以及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或演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材料:古代文言文作品、文言文阅读材料集等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词汇学习-句式分析-课内外比较阅读-总结与反思等教学步骤,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
高中诗歌比较阅读优秀教案教案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的世界。
可以通过预习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初步感知。
例如,选择两首表达相似主题但风格迥异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前预读,并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
小组成员需共同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隐喻等文学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之间的比较分析。
这一步骤是教案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鉴赏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两首诗歌在处理相似主题时的不同之处、各自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教案还应包含创作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或仿写某位诗人的风格。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诗歌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案应设计反馈与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一个优秀的高中诗歌比较阅读教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遨游,领略文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对比阅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古诗的风格和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和比较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阅读的技巧,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选取两首或以上古诗,其中包含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一副插图或一句相关的古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首诗呈现(10分钟):展示第一首古诗的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第一首古诗解读(15分钟):1)解读古诗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讨论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第二首古诗呈现(10分钟):展示第二首古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与第一首古诗之间的异同。
5. 第二首古诗解读(15分钟):1)解读第二首古诗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
2)比较第一首和第二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分析第二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与第一首的异同。
6. 对比分析(15分钟):1)指导学生将两首古诗进行对比,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主题、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差异与联系。
7. 集体讨论(10分钟):1)学生分享他们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对于古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8. 小组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首不同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2)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彼此的观点和理解,记录下对比分析的结果。
3)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全体学生分享他们的对比分析成果。
9. 总结(10分钟):1)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古诗对比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继续运用对比阅读的技巧。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对比阅读更多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诗。
2. 对比分析的技巧也可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和语言材料的阅读和分析。
两篇初中语文课文比较阅读的教案
主题:初中语文课文比较阅读的教案一、概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比较阅读两篇初中语文课文,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拓展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两篇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和兴趣。
3. 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国学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通过比较阅读,抓住两篇课文的主题和情节的异同,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2. 解决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容易混淆的问题,例如对人物性格、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力。
四、教学准备1. 备课教师需仔细阅读两篇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和特点,做好课前准备。
2. 准备好合适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视瓶等,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探究两篇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异同a.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学生说出两篇课文的主题和情节的异同点。
b. 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篇课文的主题和情节差异,让学生对文本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2. 分析两篇课文中的人物性格a.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两篇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b. 教师对学生的说法进行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a. 学生说出两篇课文中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b. 教师分析他们的说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篇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4. 总结两篇课文的异同a. 学生主动说出两篇课文的异同。
b.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拨和总结,巩固学生对两篇课文比较阅读的理解。
六、练习与作业1. 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文章比较阅读两篇课文,包括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的异同。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案设计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能够概括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两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珍惜文字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两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背影》、《春》。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两篇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2)准备PPT,展示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讲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讲解《春》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两篇课文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两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分组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体会。
5. 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总结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撰写一篇关于两篇课文比较阅读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比较阅读方面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初中课文教案比较阅读
初中课文教案比较阅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领会父爱子,子敬父的真挚感情。
2. 体会作者在叙述中着力于细节描写的写作特点。
3. 揣摩作者在叙事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子,子敬父的真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懂得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领会父爱子,子敬父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朱自清。
2. 简介课文《背影》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画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三、讨论交流1.让学生分享自己画出的印象最深的句子,并说说是为什么。
2.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父亲形象,体会父爱子,子敬父的真挚感情。
四、细节描写分析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细节的句子,并说说是如何表现父亲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
2.让学生分析作者在叙事中运用细节描写的作用。
五、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父爱的理解。
2.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六、小结本节课通过阅读《背影》,我们感受到了父爱子,子敬父的真挚感情,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七、作业1.熟读课文。
2.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比较阅读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比较阅读教案导语: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本篇文档将比较几种常见的阅读教案,探讨其优缺点,帮助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的阅读教案传统的阅读教案通常采用直接教学法,即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然后交给学生进行阅读。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老师可以很容易地掌控课堂进度,并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案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它只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其次,这种教学方法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合作。
最后,传统的阅读教案对学生的兴趣和动力缺乏足够的激发,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交际式阅读教案交际式阅读教案是一种注重学生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课文。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然而,交际式阅读教案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合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风格不同,教师需要适应不同的学生需求,差异化教学可能会带来挑战。
三、任务型阅读教案任务型阅读教案是一种将阅读与实际任务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任务,例如写一篇总结、讨论课文中的争议问题等。
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全面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任务型阅读教案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然而,任务型阅读教案也需要教师在任务设计和评价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设置任务,确保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比较阅读法初中教案
比较阅读法初中教案1. 通过比较阅读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比较阅读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选取两篇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比较阅读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比较阅读。
二、自主阅读(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两篇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
2.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
三、比较分析(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2. 引导学生从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篇作品的异同点。
3. 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四、分享与交流(15分钟)1. 每个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比较分析结果。
2. 邀请其他同学对分享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比较阅读法进行总结。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选择两篇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较阅读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比较分析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4.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既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成果,也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白话文浏览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呈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课本中供给的5篇比较浏览练中找出白话文比较浏览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拍;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课本上的练,接洽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白话文比较浏览的问题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白话文比较浏览基础题复学生讨论明确。
阅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对比教案
阅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对比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学习两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这两篇作品分别来自印度作家泰戈尔和我国作家冰心,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
通过对比学习这两篇文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爱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作者背景,把握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关爱亲人的品质。
第二章:《金色花》内容解析2.1 文章概述《金色花》是泰戈尔的一部散文诗,讲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相处的温馨故事。
作品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互动,展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敬爱。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重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孩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2.2 难点:欣赏泰戈尔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表达手法。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3.2 分析文章情节,讨论孩子变成金色花的寓意。
2.3.3 欣赏泰戈尔的文字美,学习修辞手法。
第三章:《荷叶母亲》内容解析3.1 文章概述《荷叶母亲》是冰心的一部散文,讲述了作者在荷塘边观察荷叶与母亲之间的亲情。
作品通过荷叶保护荷花的故事,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3.2.1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感受母爱的伟大。
3.2.2 难点:分析冰心的写作风格,欣赏文章的艺术魅力。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3.2 讨论荷叶母亲的形象,分析母爱的表现。
3.3.3 欣赏冰心的文字美,学习写作技巧。
第四章:对比分析4.1 主题对比《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章都以母爱为主题,但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各有特点。
前者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的形式展现孩子对母亲的敬爱,后者通过荷叶保护荷花的故事寓意母爱的伟大。
xx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比较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深入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作为开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比较阅读的话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两首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收获和感悟。
4.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比较阅读方法介绍及实践a. 介绍比较阅读的定义及作用b. 讲解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c. 学生自主选择古诗进行比较阅读实践2. 第二课时:主题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主题和情感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3. 第三课时:风格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风格和特点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收获c. 教师点评和指导4. 第四课时:时代背景相近古诗比较阅读a.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时代背景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比较阅读的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a. 总结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b. 学生展示拓展性思考,分享对古诗比较阅读的理解和感悟c. 教师点评和指导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两首古诗进行比较阅读,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3. 准备课堂分享,展示自己的比较阅读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交流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交流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堂分享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意性。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第一章: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入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兴趣。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3.3 案例分析: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1.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情况。
学生在实践中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表现。
第二章: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2.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对译法、注释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3.2 讲解: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进行说明。
2.3.3 实践演练:学生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演练,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2.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实践中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表现。
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章: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一3.1 教学目标理解并分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
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践案例一:选取两篇相关的文言文,让学生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典文学鉴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独立见解。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人的写作手法,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及口语交流能力。
5.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把握《记承天寺夜游》和《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亭看雪》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理解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境。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学生在掌握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借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描绘身边景物的短文,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实际中。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单元,主要围绕《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具体内容包括: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母鸡》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母鸡》比较阅读(教案)教学内容:《猫》和《母鸡》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猫和母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这两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1. 提取两篇课文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比较。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猫和母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猫》和《母鸡》的插图。
2. 猫和母鸡的图片或模型。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关键词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篇课文分别描写了哪种动物。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猜测,教师揭示课题:《猫》和《母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两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总结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深入阅读,比较分析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猫和母鸡的关键词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习性、外形特点、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4. 教师总结猫和母鸡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四、巩固拓展,提高认知1. 教师展示猫和母鸡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猫和母鸡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案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案题材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
2.填写表格,梳理两首诗歌基本内容:3.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擒吕布、灭袁术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同学们在诵读这两首诗的时候要关注到诗歌的形式特征,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诵读节奏和情感。
学习活动二:听读感悟欣赏《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视频,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韵律节奏和生命情怀。
从诵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政治家心怀天下的抱负和人生追求,也感受到了一位隐逸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与欣喜。
一位慷慨深沉,一位恬淡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不同的情感表达,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追求。
环节二:析诗情学习活动三: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现在让我们从解读两首诗歌入手,感受两首诗歌不同的内容情感和创作风格。
(一)探究曹操之忧思考:《短歌行》中反复出现“忧”字,曹操“忧”在何处,为何而“忧”?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忧”情的?请按下暂停键,自己朗读一下《短歌行》。
1. 为何而“忧”:我们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来解读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与情怀。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忧时光易失:譬如朝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忧贤才难得:青青子衿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追问:这三层“忧”的含义相同吗?明确:(1)人生短暂与功业未就的对比是曹操诗中抒发的第一“忧”。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诗,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两首诗的背景、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诗的背景、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望海潮》背景与主题2.1 《望海潮》背景介绍柳永的生平背景,以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环境。
2.2 《望海潮》主题分析《望海潮》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扬州慢》背景与主题3.1 《扬州慢》背景介绍姜夔的生平背景,以及《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环境。
3.2 《扬州慢》主题分析《扬州慢》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扬州城市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四章:意象与表现手法比较4.1 《望海潮》与《扬州慢》意象比较分析两首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大海、扬州城市等,比较其差异和特点。
4.2 《望海潮》与《扬州慢》表现手法比较探讨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如运用典故、描绘景色等,比较其异同点。
第五章:小组讨论与总结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总结对整个比较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深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6.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诗在语言、情感、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6.2 评价与批判鼓励学生对两首诗进行评价和批判,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目标:1. 理解《望海潮》《扬州慢》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
3. 比较两首词的异同,探讨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1. 分析《望海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和意象运用。
2. 比较两首词的异同,探讨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1. 理解《望海潮》《扬州慢》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风格。
2. 深入剖析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海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意象运用、情感表达及时代背景。
2. 参考资料:有关《望海潮》《扬州慢》的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古代词的了解和欣赏。
2. 介绍本课主题:比较阅读《望海潮》《扬州慢》。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扬州慢》,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2.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望海潮》《扬州慢》的词牌特点。
2. 分析两首词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
四、比较阅读(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剖析《望海潮》《扬州慢》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望海潮》《扬州慢》的艺术特色。
2. 分析两首词的历史价值。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两首词的历史意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2. 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介绍《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二章:《望海潮》诗歌解析2.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林升。
2.2 诗歌主题和情感分析分析《望海潮》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大海的向往。
2.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望海潮》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等。
第三章:《扬州慢》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姜夔。
3.2 诗歌主题和情感分析分析《扬州慢》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扬州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
第四章:比较阅读4.1 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比较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作者对故乡和时光的不同表达。
4.2 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比较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风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5.2 拓展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望海潮》和《扬州慢》的兴趣。
6.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诗歌进行讨论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6.3 分享和展示每个小组代表将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能够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韵律节奏和意象运用。
(3)能够比较两首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意象运用。
(2)通过比较阅读,探讨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词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 两首词的词牌特点、韵律节奏和意象运用。
3. 两首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两首词的词牌特点和意象运用的分析。
2.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了解词牌特点、韵律节奏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词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词的优美诗句,感受古代词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
(2)让学生谈谈对两首词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2)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比较阅读教案
初中比较阅读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对比阅读,提高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选取了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
《春》是一篇描绘春天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济南的冬天》则是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绘,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两篇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2)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然、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本节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拓展,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内所学,课后找一篇类似的比较阅读文章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技巧。
2. 写一篇关于自然、人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教案比较阅读教案复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案临朐县朐阳中学张兰云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学习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学习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学情分析:这三篇课文都是经典的篇章,作为重点,学生掌握的较好,所以可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
学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
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有饱读诗书之人。
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
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三吏'、'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 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二、小组探讨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提示:1、文体都是“记”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三、讲授新课(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
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二)讲述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1、隐士文化(人生准则: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厌倦了世俗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性,或是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嚣。
代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己亥杂诗》)。
2、贬官文化(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是终生的愿望,独善是无奈的选择。
柳宗元支持“永贞革新”,结果是“二王八司马”,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未至一年,被贬邓州;庆历五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滁州。
在任时门庭若市,被贬后门前冷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
他们纵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来浇融心中的块垒而已。
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3、练习(学生小组讨论,或在相关的参考书上寻觅答案,力求理解)。
①《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②《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乐”的内涵是否相同?③《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写法(新授课之述备矣)。
2、老师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
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3、小组合作练习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②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心情。
找出几篇这样的作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出示练习,学生翻译,因以前讲授较细致,老师只做巡回指导。
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属予作文以记之2、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⑤其岸势犬牙差互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使动用法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4、修辞:(互文)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四、拓展延伸: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范仲淹罢宴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
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五、课堂小结稻梁发酵以成美酒,木材躬压以成犁辕。
范仲淹这些朝廷大臣,在漫长的被贬过程中受着无理的制约,甚至是无情的摧残,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事业,那酿成的美酒芳香诱人,那躬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忘掉仕途的坎坷,抛弃命运的舛错,抚琴吟曲,品酒评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风景;更可敬的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
教学反思: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心常戚然,无论隐居还是被贬,其实都是一种无奈,但艰难困苦,玉汝乃成,正是这种无奈,使得他们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华。
而初中所选的课文又多此两类文章,若想读懂这些文章,并能发掘文中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因此,我把给学生人文文化熏陶,讲清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础知识部分“文体复习”和“疑难字词句复习”采取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牢记,由于本教案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所以疑难字句只要学生心中有数就算达到目的了。
写作方面主要复习了景物的写法及作用,如果再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起来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这种古散文与现代小说的结合点,只好作罢。
作业中两个课外文言阅读,一个侧重思想,一个侧重基础知识,都是对本文学习目标的巩固。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当堂达标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二、疑难字词句。
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属予作文以记之2、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⑤其岸势犬牙差互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使动用法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4、修辞:(互文)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