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概说——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古典学 派的经 济学 家一般都 简单地把 货 币视 为商品 交换 的媒介和一种便利工具 , 货币当作实际经济过程并无 内在 联 把
系的外生变量 。他们强调货 币的 中性特质 , 币供给量 的变 即货 化并不影响就 业 、 产出等实际变量 。 当・ ( d mt) 亚 密斯 A a S h将 m i 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 币方面 , 因而形成 古典 经济 学派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 “ 货币面纱观 ”意即货 币对经济并不 , 发生实际的影响 , 经济的长期发展完 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 , 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 币政策都是 多余 的 ; 维持 货币政 策的任 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 , 稳定物价水平 , 维持货 币的购买力。 以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解货币中l 性理论 , 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 易量长期不受货 币量变动的影响 , 以货 币数量 的增减只会引 所 起各 种商 品价格 同比例 的跌涨 ,即引起一般物价水平 的升降 , 而不会改 变商 品的相对价格 , 更不会对 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 响。扎伊尔定律( a ’ Lw) Sy s a 亦说明 , 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 经 何生产过剩的危机 , 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 足。从定律的推理 , 经
短期会假定资金和人 口固定 , 以国家的经济 表现 由劳 工市 场 所 支配。 劳工市场在均衡 情况下 , 国家的产出不会有任何 改变 。 如 果货 币供 应增加 , 物价便 会同比上升 , 际工 资不 变下劳 工的 实
数 目和整体经济的产出量亦不变 。所 以依 古典 经济学家所言 ,
美国这次 实行量化宽松 货币政 策 ,在增加 货币供给 量下对 就 业 、 出等实际变量不 会造成任何影响。 产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传导渠道与逻辑效应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传导渠道与逻辑效应一、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要回顾继日本在2001 年首开先河之后,2008 年以来美联储连续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P又称非常规货币政策,是指市场短期利率已等于或接近于零,利用短期利率调整的传统货币政策失去效力,中央银行通过采取购买长期证券等一系列措施,改变资产负债表规模、结构和内容,以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1. 日本在全球首次实施QEP日本是最早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
1997 年之后,受东亚金融危机及国内财政政策的影响,日本经济在经历近 1 0年的衰退而稍稍好转后再度遭受重创,投资与消费需求严重萎缩,一批大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
1999 年3 月日本央行宣布实施零利率政策,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经济持续在通货紧缩通道中运行。
2000 年日本经济虽然出现短暂恢复,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全球IT 泡沫的破灭,日本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在常规的以利率为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停滞束手无策之时,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
日本央行于2001 年 3 月宣布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传统的调节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转向盯住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经常账户余额(CAB,并承诺将维持这一政策直至物价恢复正增长。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日本经济自2005 年起开始明显好转,物价稳步上涨,经济增长加速。
由于满足了事先承诺的退出条件,日本央行于2006年3月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总体来看,日本首次实施的非常规政策降低了市场利率水平,改变人们对未来短期和长期利率水平的预期,对带动金融市场风险报酬的下降以及防止通缩、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相比于其宽松力度而言,效果并不是非常积极。
量化宽松政策效果并未完全传导到实体经济,对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影响不甚突出(Ugai ,2007)。
2008 年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中断几年之后重新启动,日本央行相继实施了“企业融资支持计划”和政府债券大量购买行为,在零利率政策失去效力的市场条件下,通过货币投放大幅提高市场流动性,力图促进经济复苏。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
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 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降低长期利率 ,刺激经济增长。
日本
日本央行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 ,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以增加货币供应 和降低利率。
欧洲
欧洲央行在金融危机期间也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通过 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以稳定欧元区和刺激经 济增长。
,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物价上涨风险
02
如果量化宽松政策过度,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过快,引发通货
膨胀的风险。
通胀预期管理
03
为了稳定物价,中央银行需要有效地管理公众的通胀预期,确
保物价稳定。
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上升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增加,其汇率可能会下降,因为更多的货币追逐相同的商品和服 务。
06
我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和工具选择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
通过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央行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 市场操作、再贷款等,以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总结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对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全球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影响全球货币汇率和贸 易平衡。此外,国际金融市场可能面临资本流动的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增加, 这可能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05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主要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特点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点是中央银行在市场操作中大量购买 资产,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长期利率,促进投资和消 费。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
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情况分析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禁”,又被称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当下,日本为刺激经济的增长,不遗余力的坚持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究竟是对是错?究竟日本在以往的实施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中取得了什么成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情况围绕量化宽松政策对日本经济影响而进行分析解读及点评。
关键词: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成效;影响;展望0引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禁”,又被称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国家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该政策通常是在当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本文将对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日本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追溯至1999年2月。
当时日本在经历了1985年至1991年的楼市泡沫破裂后,其经济已陷入了8年的经济衰退中。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中央银行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即是将政策利率(隔夜拆借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同年4月, 首次公开宣称“维持零利率政策直至通货紧缩担忧消失为止”, 这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零利率政策”时代。
日本为了更有效的解决经济长期的不景气和通货紧缩的问题,终于在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1政策的实施效果20世纪90年初期,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核心通货膨胀率自1998年起进入负数时代,经济增速严重下滑,经济整体陷入衰退。
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使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消除通货紧缩的风险以及加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日本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秩序得以恢复。
然而,各项经济数据显示,日本的经济并没有在这次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显现任何起色,国内生产总值和核心通货膨胀率始终在零附近徘徊。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经验研究_徐璐
摘要:次贷危机后,受零利率下限的约束,发达国家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各国央行纷纷转向非传统货币政策。
这些措施最初是为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但很快扩展到通货膨胀目标、刺激实体经济、抑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
本文试图对量化宽松政策的主流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勾勒出研究的基本轨迹,并结合各国量化宽松政策实际操作提出反思,以其对未来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传统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1-0023-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1.04收稿日期:2013-11-06作者简介:徐璐(1983-),女,河南信阳人,金融学博士;王振兴(1982-),男,辽宁锦州人;陈国权(1977-),男,湖北武穴人,经济学博士。
以上作者均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经验研究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经济衰退,中央银行采取了量化宽松等非传统货币政策。
过去几年间,学术界关于量化宽松政策的研究极为丰富,涉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各个方面。
本文试图基于这些研究,对量化宽松政策的主流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勾勒出研究的基本轨迹,并结合各国量化宽松政策实际操作提出反思,以对未来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一)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内涵与分类学者们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比较一致的界定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进而调整经济流动性的政策。
Borio 和Disyatat (2009)认为,非传统货币政策和传统货币政策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各种措施均围绕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后者则是对短期名义利率的调整[1]。
靳玉英和张志栋(2010)指出非传统货币政策不仅仅包含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对其内容的调整,如非传统货币政策中有很多创建新资产的措施,中央银行创建新的工具,从而替代商业银行直接输出流动性给私人部门[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
金融证券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On Study Characteri sti cs of Q uantitati ve Easi n g M onetary Po licyand Its Im ple m en tati on Effecti veness穆争社M U Zheng s h e(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北京100800)[摘要]本文以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逻辑起点,研究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和运行机制;结合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阐述了政策的两种类型!!!∀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的异同点,分析了政策的实施阶段及其特点、政策工具的差异、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策利率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中图分类号]F821 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10)10-0025-31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基本同时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快速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政策为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全面分析、评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促进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拟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实施效果、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评判。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与传统的货币政策相比,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在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增加市场流动性供给,以有效遏制经济金融危机的恶化、蔓延。
(一)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传统货币政策是指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给量,引导市场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乃至社会总需求,调控经济运行态势。
上述传导机制可简要描述如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投资、消费!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传统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核心环节是市场利率。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007-2009年金融危机让美国陷入了为期18个月的经济衰退。
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经历经济衰退时间最长的一次。
面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尤其是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宏观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尽早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轨道。
本文以截至2013年,美国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对宏观经济指标中如GDP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来研究其有效性。
文章具体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有效性的界定;(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DSGE模型分析和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实证检验。
具体如下:第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和有效性界定。
首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其零利率政策、前瞻性指导和大规模资产购买等措施。
美联储采取零利率政策是为减少因短期利率变化可能对经济造成的波动;前瞻性指导是为让市场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认识更为明了,尤其是对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及其意图;大规模资产购买则是以大幅度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形式,为经济复苏提供较为宽松的信贷环境。
以上三项措施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经济。
零利率政策和前瞻性指导有利于减少经济决策制定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大规模资产购买则一方面稳定资产价格,另一方面以降低长期市场利率的方式刺激了与之相关的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其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界定。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对宏观经济变量如GDP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
文章所研究的有效性是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影响。
第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之一是资产再平衡渠道。
由于市场中资产不可完全替代,美联储的大规模资产购买才会起到降低市场上长期利率的目标。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后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解决自己国家内部的持续通货紧缩或金融危机,日本、美国先后采取了区别于传统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政策操作。
各国央行通过不断降息,保持短期利率接近于零,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巨量的流动性。
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为此,本文从凯恩斯流动性陷阱、IS-LM模型下的流动陷阱、克鲁格曼流动性陷阱与零利率,债务通货收缩原理阐述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渊源;之后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包括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目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经过分析对比得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区别。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操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分析2001年-2006年日本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操作,之后分析了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主要包括政策背景、政策内容、政策效果、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最后对当前热议美联储是否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预测分析。
最后,从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外汇储备的损失,出口形势恶化,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消极影响,分别从外汇储备遭受巨额损失,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量化宽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美国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821.0【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引言11-181.1选题背景和意义11-121.1.1选题背景111.1.2选题意义11-121.2文献综述12-151.2.1国外学者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讨论12-141.2.2国内学者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讨论14-151.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现状15-161.3.1对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现状15-161.3.2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现状161.4本文的研究内容16-181.4.1本文的结构161.4.2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6-171.4.3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7-18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18-262.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定义18-192.2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渊源19-212.2.1流动性陷阱与零利率19-212.2.2债务通货收缩原理212.3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体系21-242.3.1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目标21-222.3.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2-242.4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宽松货币政策的区别24-262.4.1.量化宽松政策与传统积极货币政策目标不同242.4.2量化宽松政策与传统积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渠道不同24-252.4.3量化宽松政策与传统积极货币政策采用的工具不同25-26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研究26-543.1日本2001-2006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26-343.1.1政策背景26-293.1.2政策内容29-313.1.3政策效果31-333.1.4经验启示33-343.2美国在次贷危机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34-473.2.1政策背景34-353.2.2政策内容35-403.2.3政策效果40-443.2.4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扩大货币供给的有效性实证分析44-463.2.5经验启示46-473.3美国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测分析47-543.3.1可以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483.3.2可以启动变相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483.3.3不能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48-544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54-614.1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出口形势恶化54-564.2国际热钱涌入中国56-574.3外汇储备遭受巨额损失57-584.4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58-594.5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59-615中国应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建议61-655.1产业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615.2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管制,引导资本投向实体经济61-625.3促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处理好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62-635.4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63-645.5货币政策应灵活使用64-656结论和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65-686.1主要结论65-666.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66-68参考文献68-72致谢72-7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3-7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量化宽松政策的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文献综述[摘要]从金融危机产生、发展到拯救,货币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和中央银行家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此次爆发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危机不仅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还促使我们对一些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理论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一、危机前:货币政策是否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货币政策失误是否为构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认为货币政策扭曲或失误诱发了危机的逻辑是:危机前,央行长期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了市场参与者盲目借贷、提高杠杆比率,信贷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行为刺激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为危机埋下隐患。
以次贷危机为例,大多数学者认为危机前(2002-2004)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Adrian Blundell-Wignall & Paul Atkinson,2008等)。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不力。
从相反的角度看,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是否意味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有所降低呢?答案是未必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Asli Demirguc-Kunt & Enrica Detragiache(1998)研究了1980-1994年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爆发的银行危机,得出结论是:为稳定通胀而制定的高利率政策会增加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行性。
对于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把危机前东亚各国的信贷盲目扩张归结为金融自由化时金融机构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及规章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并未认为是宽松货币政策。
他还认为,智利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由于金融自由化导致资本流入支持的信贷剧增造成的。
Elena Zinkovskaya(2008)研究了俄罗斯等转轨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指出外部资本的流动、金融脆弱性在金融危机中起关键作用,而通常被认为是重要因素的政府部门和汇率升值问题在转轨国家的动荡中起的作用却较小。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作者:————————————————————————————————日期: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专业:金融学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
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
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目标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
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
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关研究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关研究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相互牵制与相互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全球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世界各国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于他国的溢出效应的影响非常大,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
基于中美的贸易往来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详细的分析,其目的也是为了借助于全面的分析这一政策从而对中国的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预警,进而为深入考察这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多维度的溢出效应研究予以信息输入。
关键词: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美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走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世界经济学家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也是非常热衷的,本文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期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多维度溢出效应的研究做好铺垫。
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概述1.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含义所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规性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利率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线以后,导致的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借助于购买中长期的债券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基础货币投放的数量增加的一种现象,而这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会大大的促动市场的流动性,因而成为了经济学的一种政策工具。
而这种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能够有效的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的促成本国的经济得到有效的增长,进而达到弱化经济危机的目的。
当然,这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量化的特点,这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其量化也是为了减少更大的经济冲击。
Richard Werner最早提出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事实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代,随后,在2001年,日本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实践了这一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在1990年代,日本的经济已经苦不堪言,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在经济衰退以及经济重创的压力下,不得不将利率降为零,但依然收效甚微,日本意识到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拯救当前局面,因此,尝试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是第一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经历了产生、进展和完善的进程。
3O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诞生。
5O-6O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进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7O年代到8O年代中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好坏和改良方面。
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彼此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办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划分为下面三种: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标准,可供选取的操作目标有短时刻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间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的。
二、中间目标准确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使货币中间目标能够有效的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取的中间目标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四个条件,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3、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纳的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固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前者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后者主如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信贷配给-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导、窗口指间接信用指导。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微观经济主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转变的一整套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购买长期政府债 券和其他资产
美联储通过购买长期政府债 券和其他资产,增加货币供 应量并降低市场利率。这有 助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款 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
维持低利率
量化宽松政策通常与低利率 政策相结合。美联储通过降 低短期利率来维持低利率环 境,进一步刺激经济活动。
0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 有效性分析
研究内容与结构
本文首先介绍量化宽松政策的 基本概念和实施背景。
然后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包 括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和潜在 问题等方面。
接着,本文采用实证方法分析 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 响,包括对实体经济、金融市 场和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研究结果,提 出政策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 方向。
为美国经济前景较好,美元可能会升值;反之,如果投资者担忧经济
前景,美元可能会贬值。
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挑战与风险
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虽然经济已经有所复苏,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如疫情的影响、政治风险等。如果过早退出量化宽松政 策,可能会对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反应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引起市场的担忧和不安。 如果市场反应过于剧烈,可能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 产生负面影响。
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 景下,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量化宽松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
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探讨其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及潜 在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 评价,结合实证数据,分析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作者:肖皓予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量化宽松政策可以被称为非传统货币政策,它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西方国家中大力推广,全球经济因此出现重大改变。
量化寬松政策的使用,在市场中有了很大的流动性,虽然实现了对经济的稳定和促进,使得经济出现复苏。
但也让流动性逐渐积累,增加了流动性泛滥的风险。
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综述入手,同时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渠道做阐述。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渠道量化宽松政策在近年来被屡屡提到,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该政策的大力实施,使得全球经济出现变化。
量化宽松政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复苏,但其退出问题也比较严重。
为突出强调宽松政策的积极作用,因此,主要从量化宽松政策及其渠道上作阐述。
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综述量化宽松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的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下,国家经济依然难以回转,传统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无法保障,就只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刺激经济发展[1]。
这时就需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该政策可以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公开市场操作,并且,该操作还是特殊的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
这其中就不免涉及到零利率下限以及流动性陷阱。
零利率下限的意思就是说,在金融政策中,名义利率最低为零,不能再低。
一旦名义利率小于零,那么当利率降低,对经济的刺激就无法实现,进而使得经济能力无法扩展。
也就是说,在资金上,公众支配资金的方式是通过消费、投资、现金等实现,但是当名义利率为负值,公众持有现金的倾向就会增加,从个人效用出发,相应的消费就会减少,一旦消费减少,经济回温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同时,不仅会让消费相应减少,公众在投资上也会减小,于是失业人数增长、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后果不停产生。
因此,名义利率不能够低于零[2]。
流动性陷阱一般说来不容易产生,要使它产生,则货币需求的完全弹性就会具备。
一旦货币需求出现完全弹性,那么货币需求曲线中,无论货币供应怎样变化,货币价格的利率水平都不会再受到影响。
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第3期量化宽松:量化宽松(英语: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
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
这些都会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银行同业隔夜利率的降低,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缓解市场的资金压力。
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
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久期也较长。
量化宽松一词是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
一般情况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
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
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
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
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恶性通胀的风险。
(摘自百度百科)(本栏编辑/曹云峰)。
我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论文
我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论文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的必要性作为综合反映自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是衡量和判断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影响程度的重要窗口。
随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相关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可预计的将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也必将给上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简单总结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并对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期为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前瞻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二、主要经济体央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回顾。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已推出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1”)开始于2022年12月,美联储在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包括政府支持企业(包括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以及由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下简称“MBS”),目的在于通过购买问题金融资产,重建金融机构信用,稳定信贷市场。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下简称“QE2”)开始于2022年11月,购买的资产为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自2022年9月起,美联储开始执行“扭曲操作”(以下简称“OT”),先后买入6670亿美元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至30年之间的长期国债,卖出了同等价值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的短期国债,力求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从而降低与长期利率挂钩的贷款利率。
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3”)开始于2022年9月15日,内容为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MBS,在此基础上,2022年12月13日,美联储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4”),自次月起每月增加采购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
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
并指出即使名义市场利率接近零下界时,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未来通货膨胀率预期的方法来提高现阶段的产出水平。
Bernanke(2000)和Clouseet(2003)认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常规货币政策一样,也可通过影响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零利率或接近零利率的条件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使央行未来维持零利率的政策更为可信。
Bernanke2004年提出,在美国有证据表明央行的信息沟通可以帮助公众对未来政策预期的形成;他在2009年提出“信贷宽松”的同时,也曾提到当遇到0利率下限时,信息沟通是央行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当名义市场利率降至0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将会变得很重要,Fujiwara (2006) 和Moussa (2010)等就在其著作中指出在名义市场利率降至零的时候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资金投放增加很可能使人们对景气的恢复产生期待,使人们走出悲剧心理,促进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市场可以看到央行大量买入资产,比央行口头的承诺要更加实在。
在这种政策具有一定可信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将降低短期利率的预期,从而影响长期收益率,降低长期利率,最终增加通货膨胀率预期,以达到刺激经济活动的目的。
2、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央行通过调整自身资产负债表的构成或者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来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
例如央行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和其他的中长期债券等。
央行通过这些行为可以压低相应市场的中长期利率,使非货币资产价格得到了支撑,降低其收益率,增加企业和公司债券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吸引力。
由于金融资产之间是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的,这将促进金融机构和公众投资者调整其投资组合,带动公众的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复苏。
Bernanke和Reinhart(2004)认为,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提供了另外一种潜在的货币政策手段,虽然这种政策手段的效力还是有争议的。
Andres(2004)认为,利率为零附近时的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的效应要大于其在正常利率时的效应。
Auerbach和Obstfeld (2005)认为,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可以抵消在遇到利率零下限时的通货紧缩价格下降的趋势。
而且央行也可以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买卖有价证券来改变货币政策,以影响总供给的储备和货币余额。
因此,即使隔夜拆借利率被压制到0,央行仍然可以扩大准备金的数量以超过保证隔夜利率为0或更低时所需要的数量。
Michale(2009)认为,在流动性成本基本为零的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增加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参与者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将资金转向拥有更高收益率的股票和长期债券等资产,从而提高资产价格,降低资产收益率,达到刺激投资的目的。
Zakaria Moussa(2010)从托宾的q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央行通过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等措施,在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同时,降低了中长期利率,提高了资产价格。
根据托宾q理论,企业将会趋向于选择新的投资,从而增加企业投资,刺激经济复苏。
3、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直接购买中长期国债和政府担保债券等是各货币当局当前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重要策略,也会成为量化宽松货币后期政策的落脚点。
货币当局购买国债的操作,减轻了政府的利息压力,减轻政府的预算约束,有利于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
Obstfeld和Auebach(2003)就曾经对永久性增加货币供给以扩张财政支出进行过分析,提出央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购买中长期国债等措施,以不付息的货币来代替付息的国债,从而降低政府利息负担。
近些年来,我国的众多学者也开始加大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关注和研究,但有关其政策实施的传导机制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时间并不是很长,目前仍然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对于这一政策对此次金融危机是否真的有效果,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
1、认为量化宽松政策能够起到预期中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美国等国家为应对此次危机所采取的量化宽松策略是持赞同意见的,并对其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相关分析。
Miyao和Ryuzo早在2002年就探讨过治理金融危机的策略,他们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分析金融危机时利率的降低对经济的影响,其实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一种“信用危机”或者说是一种“信贷紧缩危机”,因为危机期间金融机构一般都会提高贷款条件或者提前收回贷款以减低风险,从而使市场上的可利用信贷急剧收缩。
当可贸易产品的生产产出调整摩擦并不存在,可应用于经济其他部分的比例基本上也无法灵活调整时,那么利率的减少,将会导致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郑联盛(2009)认为,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的救市政策不但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而且放松了货币政策,进一步降低了贴现率和联邦基金率,不断地排除了政策束缚例如“扩展政策空间如大萧条以来首次对投资银行提供流动性”、“参与接管两房和AIG”等。
在奥巴马政府不断加大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力度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戴洵在2010年的文章中以美国为样本,从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对信贷紧缩的影响、对商业票据市场的影响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此次金融危机下美联储救助政策的效果,他认为在这场危机中美联储不断增强的危机救助政策避免了市场情绪的崩溃,使得市场的恐慌情绪明显开始缓和。
具体而言这些政策能够弥补美国国债发行缺口,可以改善私人信贷市场条件,并且通过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减轻了美国债务负担。
2、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存在问题甚至从长期而言是无效的事实上也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仍然是觉得这样的政策的实施是有很多弊端的,甚至从长期情况而言是无效的。
Fullwiler(2003)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尤其是资产组合调整效应并没有被广泛观察到。
他认为,这一效应无效的理由是在危机后经济萧条和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私人金融中介机构的资本金受到严重破坏,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私人银行资本金的严重破坏结果就使金融机构对风险资产的需求降低,拒绝承担更多的投资风险。
Miyako(2003)的研究表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量化宽松在初期无法达到效果,主要是因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一是日本经济低增长导致的低预期收益率,二是对持有风险资产的谨慎态度,三是高不确定性,四是对流动性需求非常大。
Takeshi和David Small(2007)利用本世纪初日本的数据就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的投资组合调整效应进行了分析,他们对资产进行了分类——高等级公司债券、低等级公司债券和逆周期的国债以及顺周期的股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投资组合相关分析,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了逆周期资产的风险溢价,但是却会提高顺周期资产的风险溢价,这就削弱了量化宽松政策的最终效果。
同时指出,在零利率政策下,央行大规模购买中长期国债的行为并非能够毫无异议地给金融市场带来净收益。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相关研究。
其中对美国等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否定态度的有:易纲(2009)指出,尽管日本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投放大量流动性,但零利率致使投资者在日元和高收益货币之间进行套利交易,不仅影响日本货币政策效果,也造成日元汇率波动。
李石凯(2010)从货币供应量变化提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联储投放的美元中没有形成美国国内流动性的部分,绝大多数已经溢出美国金融体系,对刺激美国经济无效,但却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
(三)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分析量化宽松政策在本质上是在接近零的利率水平下向经济体直接注入大量流动性。
这些超量的美元、日元等等必然在全球寻找获利机会,以各种形式进入投资和盈利前景更佳的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催生资产泡沫,推高物价水平,掣肘货币政策等。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201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就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美联储宣布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会引发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中国面临的资产价格压力很大。
当前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不容忽视,年底物价可能超出年初预期,实际通胀也可能有所上升。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夏斌认为,跨境资本流动政策、汇率制度转轨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协调与衔接,是新兴国家在宏观审慎管理上尤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具体到对中国的影响时,刘元发(2010)认为美日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国际热钱流入的速度加快,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