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扶阳方剂5首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小编导读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中医学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医学流派,善用附子、多用附子可以说是火神派的特色之一。
郑钦安先生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有“郑火神”“姜附先生”之称,那他在临床中使用附子是如何调控剂量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扶阳论坛,探秘郑钦安先生附子用量的三个层次。
郑钦安没有医案传下来,我们就从别的渠道,也就是从他的著作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他用多少剂量。
我们看4首扶阳方,附子的用量有2首是30g,另2首是24g,也就是说,这4首扶阳方的附子用量在24~30g之间,这是郑钦安用附子的常规剂量。
作为常识,每个医家在研制自己方剂剂量的时候,标的就是常用剂量,应该说是可靠的。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24~30g是郑钦安的常规剂量。
以现在的火神派和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剂量算是中等的。
但是如果以国家的药典和法规来衡量,剂量依旧是偏高的。
这已经显示了郑钦安重用附子的特点。
是不是郑钦安用附子的数量就仅限于此呢?就是24~30g呢?他用附子的常规剂量是这样,但当病情危重时,他是擅用超大剂量的。
他常说:“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
”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剂四逆汤”之语,主要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他擅用附子,不仅体现在广用附子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据唐步祺先生讲,他和郑钦安的后人没少来往,人家告诉他,郑氏用附子常至100g、200g……可谓前无古人,任应秋先生说:“郑氏治疗三阴证,确是颇有盛誉,运用附子量重而准。
”到底用多少附子?我们只能看目前最完整,应该说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实例。
郑钦安曾经治愈了成都府朱知府的夫人长达一年的吐血病。
知府大人是一省之长,省长夫人病了,16个地县的官员巴不得都讨好知府大人,推荐了20多个名医,但是都没有治好,拖了一年。
后来请民间号称“郑火神”的中医来治,是八抬大轿请来的。
到那儿一看,虽然盛暑季节,夫人却铺着毛褥子,盖着棉被,显得十分怕冷,一看就是阴症。
阴阳启示录:郑钦安的阳虚门和阴虚门
阴阳启示录:郑钦安的阳虚门和阴虚门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一、阳虚症门问答问曰:头面畏寒者,何故?答曰: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
今不耐寒,是阳虚也。
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建中汤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饴糖五钱附子三钱用药意解按桂枝辛温,能扶心阳。
生姜辛散,能散滞机。
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
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能化阳也。
阳气化行,阴邪即灭,气机自然复盛,仍旧能耐寒也。
但辛热太过,恐伤阴血,方中芍药苦平,饴糖味甘,合之苦甘能化阴也。
此病重在阳不足一面,故辛热之品多,而兼化阴,亦是用药之妙也。
此方乃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药味分两,当轻当重,当减当加,得其旨者,可即此一方,而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无不立应。
【阐释】此答直断头面畏寒是阳虚。
因头面为诸阳之首,是人身最耐寒的部份,阳气健旺,则裸露而不致于病。
今竟畏寒,自是由于阳虚。
郑氏用小建中汤加附子治之,并细解其用药之意,均极切当。
末谓小建中汤为仲景治阳虚之总方,善于加减化裁,可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尤具卓见。
按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取温以祛寒,辛以宣通,甘以缓急之义,一般用于太阳病及脾阳虚的病症。
实则凡身体虚弱有腹痛、心悸、盗汗、衄血、梦遗、手足烦热、四肢倦怠疼痛、尿频数且量多等,均可应用。
现代有人用以治虚弱小儿的感冒,夜尿、糖尿病、肺结核、贫血、胃炎。
加淫羊藿治阳痿,加茵陈治黄疸,加龙齿治高血压,均获显著效果。
若加当归、黄芪,更具滋养强壮之效,诚不愧为治阳虚之要方。
笔者用建中汤加丁香以治各种胃痛症,屡获良效,实由丁香辛温,能温中降逆,暖胃助阳之故。
加破故纸,益智仁,桑螵蛸治老年人尿频数,小儿遗尿,十用九效,实由三药皆能补肾、命门之不足,益精气而固肾、有缩小便之功。
问曰:畏寒与恶风有别否?答曰: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
恶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仲景列于太阳风伤卫症,主桂枝汤。
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示
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在对古⼈关于⼩⼉变蒸次序的多种论断,陈⽒予以辩驳,天地有其规律,其认为婴⼉之⽣亦是如此,况且⼜有“风⼟不侔,禀赋各异、时令有差,膏藜⾮⼀”等,不可⼈为的认为“某时应变,某时应蒸”。
⼜加以亲⾝临证经验“从未见⼀⼉依期作热⽽变者”[1]来辩驳⼩⼉变蒸作热,认为“⼩⼉作热,总⽆⼀定,不必拘泥”[1],提醒医者不可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耽误治疗。
陈⽒这些独创性见解,即辟除时弊⽽⼜切合实⽤,其理论及⽅治,对后世乃⾄现今⼉科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正如周虚中⾔:“其中辟惊风之悖谬,晰指纹之精微,与乎秘传神⽕之功验,莫不有本有标,有表⾥阴阳,有寒热虚实,条分缕晰,界限并然。
俾后之业医者,⽆误治之虞,保⾚者,荷⽣全之德。
”参考⽂献[1]清·陈夏正著,鲁兆麟等点校.幼幼集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5,26,26,27,33,37,18,22,22,23,23[2]杨⾦萍.浅议陈复正《幼幼集成》⼉科学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6 17(收稿⽇期2011-10-12)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沈耿杨指导:黎同明⼴州中医药⼤学第⼆临床医学院(⼴东⼴州510006)摘要:本⽂撷取郑钦安扶阳思想治疗盗汗,思考扶阳法治疗盗汗的理论基础,以从“扶阳”⾓度获得对盗汗症的治疗启⽰。
笔者认为运⽤郑钦安扶阳法治疗盗汗宗其“万病之分阴阳”,万病总“在先天⽴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的思想,治疗思想独树⼀帜,对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阳虚盗汗扶阳中图分类号:R249.8⽂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0-3649(2012)02-0048-02清代名医郑钦安从学于⼀代宿儒兼名医刘⽌唐,医术脱胎于《内经》、《伤寒》,“沉潜于斯⼆⼗余载”,“所览医书七⼗余种”,⽅从中悟出⼈⾝阴阳合⼀之道,仲景⽴法垂⽅之美。
扶阳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起源于汉代
扶阳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起源于汉代慢性咳嗽主要类同于西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主要以控制感染、祛痰为主,重点在于抗生素的选择及联合应用,如有喘息型加用平喘药和氧疗,虽然有效但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且长期应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耐药。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以“温补肺阳、兼顾脾肾”为原则。
《医理真传》提出“阳虚之治,总宜温补”。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咳嗽》中云:“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咳嗽,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清代唐容川提出:“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
”清代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肺病咳嗽》中指出:“审是从内之心肺阳衰者,扶其阳而咳嗽自止,如姜桂茯半汤、温肺饮之类是也。
审是脾胃阳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如半夏生姜汤、香砂六君汤、甘草干姜汤之类是也。
审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肾而咳嗽自已,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
”郑钦安最擅温阳,见解独到、深刻,对后世医家不无启迪。
临床常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辨治。
常用药物分别有附子、肉桂、干姜、细辛之类振奋阳气,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补脾益气,配半夏、茯苓之辈燥湿渗水,治其液结之痰,仙灵脾、补骨脂之类温肾扶阳。
小青龙汤为仲景所创温阳化饮之名方。
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云:“肺主行水,寒伤肺阳,水不得行,则停胃而为饮,上逆气咳,仲景用细辛以行水,用干姜以散寒,用麻桂以驱寒外出,小青龙汤是也。
”又云:“但温肺而不兼胃治者,则用甘草干姜汤,其姜炮过,则轻而上浮,故但温肺。
后人用白芥子逐水,陈皮降气,款冬花温肺,苏子降气,皆是仿仲景小青龙汤以辛温去肺寒也。
”其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青龙汤治肺寒。
”同时代尚有许多医家认为小青龙汤为治疗阳虚咳嗽的主方。
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主张:“金匮肾气丸治脾肺阳虚,右尺脉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涩,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扶阳派郑钦安老先生潜阳丹《医理真传》
扶阳派郑钦安老先生潜阳丹《医理真传》
这个配方出自郑钦安先生的,全方由“西砂仁(姜汁炒)附子龟板二钱,甘草五钱”四味药组成。
这个方子的作用在于潜阳宣阴、纳气归肾。
主要适用于阳气不足,肾阳虚浮的病症。
正如郑钦安解说道,“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甲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郑钦安这个方子药味极其简单,这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用药方法有些相似,亦有“药少效宏”的特点。
而“潜阳”一名,来自《易经》,在《易经·乾卦》的象词中就有“潜龙勿用”的说法,而郑钦安此处用潜阳,实际上也是“让阳气归入于肾,不要妄动”的含义。
那么这四味中药为何会有这么奇妙的作用?方中缩砂仁味辛性温,既能温肾下气,能够将漂浮在上的气引入肾中潜藏,且又能化湿行气,宣散中宫的阴邪,为方中君药。
方中附子味辛性热,既能回阳救逆,填补坎中真阳;又能补火助阳,续君火之种;还能散寒止痛,保护真阳火种不灭,为臣药。
方中龟甲为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滋阴潜阳,帮助引阳入阴,又能益肾强骨,有通阴助阳的作用,为佐药。
方中甘草补中益气、伏火互根、调和诸药,为使药。
综合来看,简简单单的四味药,看上去好像极其平凡,甚至是太过简单,但是细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与仲景伤寒之法如争日月。
理解扶阳:看扶阳高手的30个医案!
理解扶阳:看扶阳高手的30个医案!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陈某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6年余。
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
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
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
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
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
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
“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
“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刘某,男,30岁,农民。
2007年11月29日就诊。
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
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
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在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创制的扶阳论中,四逆汤、建中汤是祖方,附、桂、姜、草则是根本之药,尤以附子最为常用,也最能代表其扶阳理念。
郑氏临床时,常附桂相伍,多用于扶下阳(坎);附草相伍,多用于扶上阳(离);附姜相伍,多用于扶中阳(坤)。
毫无疑问,附子是核心,在方剂中是左右方药功效走向的重要因素。
因而,弄清郑钦安如何使用附子,掌握其运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是揭开郑氏扶阳之秘的一个重要入口,同时也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郑氏附子方组成结构在郑钦安46首药物和主治明确的方剂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共13首,其中《医法圆通》1首,《医理真传》12首,其中“阳虚证问答”8首、“阴虚证问答”1首、“杂问”3首。
这13首方剂中,8首的原方为伤寒方,1首为后世方剂,4首是郑氏的自创方。
附子方用药分析13首附子方的用药非常分散,共涉31种药物,其中只用过1次(即仅见于一个方剂的)19种,它们是:饴糖、地黄、当归、阿胶、龟板、龙骨、牡蛎、葱白、川椒、砂仁、半夏、麻黄、桂心、黄土、蛤粉、茯苓、乌梅、大黄、黄柏,药性是偏温偏补的。
出现在2个以上方剂中的药物有12种,它们是:附子(13次)、炙甘草(8次)、生姜(4次)、干姜(3次)、桂枝(3次)、人参(2次)、大枣(2次)、白芍(2次)、细辛(2次)、白术(2次)、黄芩(2次)、黄连(2次)。
这些药物中,除了附子和炙甘草,其使用率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若将它们看作一个药物组合,是否能找到郑氏处方用药的特点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笔者作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只用这12味药物来组合成《伤寒论》中的方剂,不考虑剂量。
经反复比对,组配出的伤寒方共19首。
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方剂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过半数(10首)方剂有附子,在方中多作臣佐之用。
其次为桂枝,有9首,在方中多为主药。
其二,桂枝汤加减的药物组配最为常见,方数达11首,如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但其中含有芍药的方剂很少。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比较多的中医同仁对于附子扶阳可能有一点点误解。
附子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扶助生命的先天一气及原动力,而不是说我们理解的那种单纯的火和热。
郑钦安,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表明其重扶阳气,而扶阳学说则一定有深刻的内涵。
比如,郑钦安提出了“万病一阴阳耳”,“阳气不足,百病丛生”,“人身一团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真气存一日, 人即活一日, 真气立刻亡, 人亦立亡”的生命密码。
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其中一个就是潜阳丹,其方极简也极效,郑钦安亦赞其“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
”潜阳丹出自郑钦安《医理真传》,全方由“西砂仁,附子,龟板,甘草”四味药组成。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所以这潜阳丹的主要作用在于潜,因为火的特点是向上的,如火柴点燃之后火苗是向上的,天然气燃烧时火苗也是向上的,古代的烽火台之所以可以作为报信的方式,是因为火与浓烟是向上的。
所以肾阳不足,同时有肾阳飞越之象,用它温之潜之,让阳气归入于肾,不要妄动。
潜阳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
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耗精过度。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
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奇妙的配方,却对心肾阳虚大有奇效人们时常会说,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的确,做事本应如此。
然而,人们忽略了有一种疾病就叫心病不安,这种情况无法让人心安,要想心安,就得用药调理。
对于心病不安,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有认为是心血不足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心气不足导致的。
如果是心血不足导致的,就会有烦躁,小便短赤、咽干,肌肤枯槁,精神憔悴,甚至狂妄喜笑,诊其脉,多见细数或者洪大;如果是心气不足的,就是精神倦怠,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者多说一会儿话多做一点事就会心中潮热而自汗。
但是有些医生见到心病不安,不辨别阴阳,总是以为是心血不足,这样治疗当然有时候也会治好,有时候却治不好。
如果刚好遇上了心血虚的,那就治好了,如果遇上的是心气(阳)虚,那就没啥效果。
一般来说,不少医生在调理心病不安的时候,大多用药无非就是人参、酸枣、茯神、远志、琥珀、龙骨、朱砂、地黄、当归、元肉之类,或者就是天王补心丹等定志宁神的方子,但是这些方药,重在养血,如果是心血不足,自然是可以的,倘若是心阳衰败或者心气不足,那就没啥用处。
清代著名的火神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也正是感念这种情况,“不忍坐视不言,姑酌一治心阳虚方,以补市习之漏”,于是创制了一个神奇的配方。
这个神奇的配方就是补坎益离丹,全方由“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组成(注:清代一钱约等于现代的3克)。
郑钦安认为,之所以给这个方子起名“补坎益离”,主要是用来“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全方用附子、桂心大辛大热的药物为君药,重点在于补坎中真阳;用具有咸味的蛤粉来补肾,肾得到滋补,阳气就有了依归;再加上生姜、甘草调和中土,且“最能交通上下”,从而使得坎离交泰,自然合一。
从补坎益离丹的名字来看,就知道它能够交通心肾,不仅仅是在调理心阳不足,其实也在调理心肾阳虚,正所谓“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所以补坎益离丹重在交通心肾、调理气血。
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一点思考
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一点思考这一阵子我对唐容川发生兴趣,《唐容川医学全书》中《伤寒论浅注补正》四逆汤一条,唐氏引用了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中陈蔚和陈元犀的按语。
我于是就去找《陈修园医学全书》之《长沙方歌括·卷二》四逆汤条原文:四逆汤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此方主之。
此乃温经救阳之峻剂也。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歌曰】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长男蔚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
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以救里,太阴用之以治寒湿,少阴用之以救元阳,厥阴用之以回薄厥。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
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卷二》)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第二届扶阳论坛《刘力红讲四逆法》。
《刘力红讲四逆法》讲他历三年时间从卢火神那里领悟到卢氏心法,归结到四逆法,四逆汤收纳阳气以归伏藏,乾分一气落于坤宫,迎阳归舍。
四逆汤是收功之方,四逆法是纳下之法。
刘力红这样讲四逆汤:那么四逆是怎么去救这个元气呢?这就到了四逆中最重要的附子上,是这个附子上的辛热才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这也是郑钦安说的。
附子的辛热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即先天乾元之气。
那么干姜是什么?干姜的性温而散。
而附子没有味道,干姜的味道怎么样?很大,所以性温散。
所以后世讲的干姜“守而不走”这个不是很确切。
我跟师的体会,卢门并不一定是这样认识。
因为它很辛散,它怎么会守呢?它肯定也走,反而附子是守的。
干姜性温而散,其所用者,为什么用干姜呢?因为群阴阻塞,祖师爷在这里很清楚地点了附子是什么作用的,它是直接透到极上的一阳,坎中的这一阳,直接去温这个一阳。
可是这个一阳在哪里?这个一阳是在海里,不是在沙漠,所以附子要透下去怎么办呢?往往到了要用这个方的时候,群阴都是弥漫的,阴霾阻隔,附子怎么下去?没法下去,群阴阻塞,附子是不能够直入根底,那怎么办?靠什么?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扶阳法”是以重视、推崇阳气为基本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尤其是擅长大量运用附子治疗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扶阳法的创始人清代郑钦安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关键,“人所以持以立命者,惟阳气乎,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某些疑难病证从辨阴阳出发,对其真阳虚之病证,运用扶阳法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
下面对两则具体病案进行分析,来谈谈扶阳法的辨证。
案一:日光性皮炎案郭××,女,34岁,初诊日期2007年6月25日。
患者自2005年初夏,在露天工作一整天后,面部、颈部以及上肢等暴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出现红色皮损,有小丘疹、瘙痒,以后每遇日光照射或遇热均出现皮肤颜色变红、瘙痒,日照时间长时,皮肤充血水肿,脱皮瘙痒异常。
自2005年夏天开始每年均服中药、西药、抗过敏药物数十天,及至天凉好转,第二年夏天又出现同样情形。
2007年5月病情复发已历一个月,患者自己感到非常痛苦,来我处求治。
笔者看以前两年所服之中药,俱以疏风清热立法,杂以凉血解表之品,兼以肃肺清肺之药。
患者面部皮肤红色皮损粗糙、略有水肿,颈部皮肤色红,有少量小丘疹,双上肢皮肤亦如此,但患者神色疲倦,少气懒言,询之脘腹时胀,大便不畅,不敢进食生冷水果,食则胀甚,并谓平素手足不温,天凉时则喜温畏寒,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细滑。
辨证为:元阳不足,脾阳不运生湿滞,阳虚生内寒,体内之寒气与外界之阳气搏结于皮肤而致皮肤病损。
处方:麻黄8g(先下),细辛9g,附子45g,苍术30g,茯苓30g,砂仁10g,白蔻10g,莱菔子20g,炙甘草10g。
三服。
二诊(6月28日):皮损同前,瘙痒减轻少许,上药服至第二天,腹中转气,有稀便排出,日行三次,泻后脘腹胀减,舌质淡苔腻略减,脉同前。
处方:麻黄9g(先下),细辛12g(先下),附子90g,苍术30g,半夏10g,砂仁10g,白蔻10g,炙甘草10g,蝉蜕10g。
郑钦安精华封髓丹——潜阳回阳纳气固阳
郑钦安精华封髓丹——潜阳回阳纳气固阳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立合甘草之甘,立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1.三才封髓丹封髓丹加天冬,熟地,人参,始见于《卫生宝鉴》。
三才封髓丹的天、地、人加强了上、中、下三焦的滋补之功。
蒲辅周先生称其有益阴增液,补土伏火之功。
杜少辉教授其意以治疗老年人七阴两虚,虚火所致诸症。
现气阴两虚证临床多习用生脉散加味治疗,但生脉散偏于上中焦,而本方三焦并治,从下焦肾入手以治本,更符合老年人病机。
**,男、76岁,糖尿病史10余年,近一月来出现舌麻不知味,舌红剥脱,间作舌灼热,食纳可,口干,夜尿多,每晚4-6次,大便稍结,察其舌虽红少苔,但舌嫩,脉细,尺脉弱。
处方:天冬、熟地、生地、黄柏(盐水炒)、炙甘草各10克,党参30克,砂仁(后下)20克、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3剂舌上生薄白苔,服药5副后舌麻好转,继续服10副后舌麻大减,舌上遍布薄白苔。
按:患者证见舌灼热,此为郑氏所言“阳气不得潜藏,虚火上浮”。
生脉散虽能益气养阴而收敛,但无潜阳之功,知柏地黄丸虽能补阴,但其方较滋腻呆滞而伤阳,碍阳。
三才封髓丹治疗上、中、下三焦气阴两虚,有治本之功而收效。
2.纳气封髓丹封髓丹加补骨脂,肉桂,细辛。
此为杜教授学云南吴氏经验所得,方中用肉桂加强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之功,并用补骨脂辛温入肾,因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补骨脂能纳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益肾填精。
而细辛因其可交通心肾,使虚浮阳气通过手少阴心经达足少阴肾经,使得浮越阳气蓄入肾中。
故纳气归肾之功效较原方更胜一筹。
**,男,39岁,近来沉迷于酒色,突患牙痛数月,初未在意,后渐加重,西医检查未见异常,他医予给玉女煎无效,诊见:牙痛不可名状,嚼咬痛甚,劳则加剧,体瘦,口渴而不欲多饮,尿不多,舌淡红,苔博白,脉细,尺脉弱。
灵活运用郑钦安思想,四逆汤证5例
灵活运用郑钦安思想,四逆汤证5例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伤寒践行录》郑钦安学说是上溯《周易》、《内经》等古典医籍,精研《伤寒论》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再以他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地辨识疾病的诊疗方法,继承和发展了伤寒学说,把伤寒三阳病和三阴病,尤其是三阴病的辨治推向了一个顶峰的代表。
阳常不足阴有余识证既确治何拘莫怪四逆汤常用阴病治阳是至理仲景伤寒主救逆郑氏拓治百病域研习扶阳重实践爰举验案砖引玉四逆汤证案例1:白某某,女,54岁,比亚迪工人家属。
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已七八年,时轻时犯。
2009年5月26日,以感冒,咳嗽加重,经治乏效来诊:20余天前,受凉后引起头痛咳嗽微喘,渐至夜不能卧,时有恶寒发热。
服化痰止咳、抗菌等药,头痛略轻,又静滴头孢类一周,咳喘不轻反重。
病者体丰形盛,面色淡黄晦暗,虚浮,苍老如60许,舌淡润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浮数无力。
按肺寒停饮不化,肺肾阳气不足施治,先处以小青龙汤加附子20克。
3剂后,头痛恶寒如失,咳愈喘轻,夜能安卧,但仍困倦不支,动则汗多气喘,脉沉无力。
标证已轻,治当以温阳补肾以顾其本。
处方:制附子24克,炙甘草、苏子、菟丝子各15克,干姜、当归、补骨脂各12克,五味子10克。
6剂。
上药入煎药机,加水浸泡1小时后,开机煎1小时,即成。
每剂煎2袋,共12袋。
服法:每次1袋,每日2次。
煎服方法下同。
三诊:喘息已平,精神转好,已能干日常家务,再予上方6剂。
四诊:气喘病愈,力气亦增,基本已无不适,乃配散方调理缓图。
处方:附子、苏子各15克,炙甘草、当归、菟丝子、冬虫夏草各12克,干姜、五味子各10克。
上8味,共为细末,混合,服法:每次3克,每日2次。
春节刚过,病者又因其孙病感冒咳嗽,领之来诊,见面一笑,望之与前已判若两人,体重亦减,略显精干,并谓去年冬季虽冷,喘未发作,现在管孙子干家务,啥都能干了。
案例2:郭某某,女,68岁,长安西祝村人。
2011年8月6日诊:平素乏困欲卧,纳食不香,渐现表情淡漠,话语渐少。
清医家郑钦安验方:此方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遗尿滑精等
清医家郑钦安验方:此方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遗尿
滑精等
之前有位同事她疯狂吃了一段时间烧烤,随后开始下牙痛(左侧),然后她就去药房买了特别强劲的那种消炎药,但是,吃了一个星期都没好,后来她就尽量忌口啊,少吃一些煎炸油腻的食物,慢慢自己就好转了。
可怜的是,由于她过年在家无所事事,在家吃了很多的薯片,从左边的牙痛又变成了右边,仍是下牙,所以来寻求我的帮助。
我仍然认为这是有一种虚火的上炎,因为她的舌的颜色是比较淡的,两边有齿痕,然后舌尖有一点点红,然后我就用了郑钦安的潜阳丹和封髓丹的组合,制附子用到15g,另有龟板潜阳,黄柏泻火,砂仁量较大,可纳气归肾,另加了细辛3g。
然后她跟我说这个药太苦了,我安慰她说“苦口良药,苦口良药。
”
但是好消息是,喝了两剂就已经明显的缓解,第三剂喝完就不痛不肿了。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用这个方子,没想到效果如此好。
仍是之前那句话,很多看似是一些“上火”的例子,比如说牙疼、喉咙痛,反而都是用了温热药物医治好的。
《医宗金鉴》有“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的赞语。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临证中体会到:“此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
”
#大家健康超能团# @大家健康。
郑钦安的“伏火”方,仅二味药,专去内寒
郑钦安的“伏火”方,仅二味药,专去内寒清代经方家郑钦安,是著名的“火神派”,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
他强调“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很多积寒内寒问题对于他来讲是小事一桩,轻松搞惦。
他对“伏火”一说的领悟十分独到。
伏火一说,来自于道教炼丹,是炼制外丹的一种方法。
指将矿石药物加热处理(多与特殊的辅料一起),使其在高温下不气化挥发但又保持药性的另一种物质,从而达到制伏矿石药火毒,利于服用的目的。
虽然有很多科学家讥笑这种制药方法,但它却导致后来火药的产生。
伏者,包伏,潜伏之意,指火被包裹包含着,潜藏在一些物质的里面,但火不会熄灭。
古代的炼丹家就是在加热矿石(比如硫磺)时,使用了一些材料加以覆盖,使其火气保存而又不挥发。
这种操作可能一开始源自于人们对火的使用经验,比如人们将火煽红后,如果不用灰覆盖,火焰很快熄灭,如果用灰覆盖,火热则蕴伏在灰下,能保存一段时间,还能继续生火。
有句话讲“死灰复燃”就是这么个道理。
生活中确实如此,又比消防员扑灭山火时,最讨厌的就是暗火,就是灰中火。
后来伏火的意思被引申到中医了,产生了二种说法:一种是指火邪伏于内,如“脾胃伏火”、“营气伏火”、“血分伏火”、“心经伏火”。
等等,虽然形容各种“火”病的名目繁多,但少有说明何为伏火。
其实,伏火者,即火邪来到某个部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这个部位可能因为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失调导致其象灰一样把火覆盖包裹着,使火邪就是停在那不走,也解不掉,顽固的潜伏着。
如果在胃,则叫“脾胃伏火”,如果在营阴,则叫“营气伏火”。
伏火病机的产生比较复杂,很多中医家对这个论说的解释比较含糊或笼统。
但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所讲的温病,是伏火病的一个最早又最为典型的例子。
还有一种被引申的意义就是保火祛寒的临床实实践,在这方面,郑钦安突显了“扶阳”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补先天之火,火旺能生脾土,脾土一加强,中气就恢复。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
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阴虚法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
”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
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所以他辨认一切阴虚阳虚症法,是积累前人成果,更参以自己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颇为全面切当,而便于应用。
必学必悟:郑钦安的三大名方
必学必悟:郑钦安的三大名方文源/蒋永光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虽喜用经方,但并不拘泥。
其著作《医法圆通》所载方剂就达170首之多,里面含有大量后世古方。
下面选择郑钦安自创、最常用、医理论述较深的,且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的四首方剂作一解析。
1补坎益离丹原方药物:附子8钱(25克)、桂心8钱(25克)、蛤粉5钱(16克)、炙甘草4钱(12克)、生姜5片。
关于方名,郑钦安说:“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
”可见,此方是上病治下,通过补坎阳而壮离火。
其药物配伍,郑氏指出:附桂为君,补坎中真阳;蛤粉补坎中之阴,使阳有依附;姜草调中,交通上下枢机。
其治法思路,在水火升降之上。
此方首见于《医法圆通·卷一·心病不安》,主治心气虚而心慌心跳,并见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有潮热自汗者。
郑氏也用此方治疗惊悸、不卧、汗证、目病等。
按中医辨证,这些病症的病机为心阳虚或心肾阳虚背景下的心肾不交。
以《医法圆通》中此方应用的三个病症为例。
补坎益离丹治疗病症汗症:“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
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惊悸:“惊者,触物而心即惶惶无措,偶闻震响而即恐惧无依,此皆由正气衰极,神无所主。
法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不卧:“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以下交于肾,肾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卧。
其人定见萎靡不振,气短神衰,时多烦躁。
法宜交通上下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类方异同由上三症可知,郑钦安将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白通等方视为同类,让人费解。
在他看来,两方治理如出一辙,共性是:正治在补火,兼治为潜阳。
因为,阳弱则不能内守而浮,遂潛越于上(外),只有阳旺才能水火相济,各守其位,而阴阳得和。
但两方显然是有区别的。
补坎益离丹治心阳虚证,症见心病不安、惊悸、不卧、汗出等属心阳不足者。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
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
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
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
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中医-郑钦安扶阳方用药规律
郑钦安扶阳方用药规律•在对大量药方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由主治和方效所决定,一个方剂所含中药的归经是有显著倾向性的。
•中药的性味是其功用的药理基础。
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当然也有其整体性味。
任何一种理论都要落实在应用之上才有意义,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的扶阳论亦如此。
郑氏之扶阳,具体而深刻地反映在其处方用药中,而对其方药应用特点和规律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对郑氏扶阳论的认识,更有益于我们从中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
郑氏著作中的方剂概况在郑钦安著述中论及的方剂甚多,但药物组成、剂量、主治俱全者仅46首,其中45首见于《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仅1首。
《医理真传》所载45首方中,载于“卷二·阳虚症门问答”的17首,均为扶阳方;载于“卷三·阴虚症门问答”的21首和“卷四·杂问”的7首,这些方剂功用较杂,寒、热、补、泻都有,但都不是扶阳方。
下面,就17首扶阳方的用药情况做一分析。
郑氏扶阳方的用药规律载于《医理真传·卷二·阳虚症门问答》的17首扶阳方,有10首为伤寒方,其余7首,除附子理中汤外,均为郑氏自制方。
其中的伤寒方,剂量多不同于原方,有的在组方上还有加味,如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加附子,理中汤加用了半夏、砂仁、茯苓。
17首扶阳方所用药味不多,仅23种,其中甘草和炙甘草是分两味药计算的。
这23种药物中,只用过1次(即只用于1个方剂)有8味药:安桂、吴茱萸、细辛、杏仁、知母、龟板、葱白、饴糖;用过2次的有5味药:白芍、半夏、甘草、黄柏、麻黄;在3首以上方剂中用过的药物有10味。
(见下表:《医理真传》17首扶阳方常用药的性效分析)从此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出3点。
第一,采用表中所列药物,可构成4个郑氏的常用扶阳方(见上表,原剂量后括号内为换算后的现代剂量)。
从郑氏对这4个方剂的应用和论说可以得窥其扶阳法中,温中阳是一个基本的法则。
附子甘草汤:附子1两(25克),炙甘草6钱(19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钦安扶阳方剂5首
郑氏的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 ...
浪翻云的七郑氏的扶阳方剂
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谊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 (《医理真传卷二》)。
姜附茯半汤:用治阳虚兼见痰湿诸症。
药物组成:生姜60g取汁,附子30g,茯苓24g,半夏1 g。
郑氏解曰:“姜附茯半汤一方,乃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
夫生姜辛热,宣散壅滞之寒。
附子性烈纯阳,可救后天之火种,真火复盛,阴寒之气立消。
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况又得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尽' (《医理真传卷二》)。
补坎益离丹:用治心肾阳虚诸症,尤以心阳不足为适应证。
药物组成: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郑氏解曰(jie3 yue1):“补坎益离者,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
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
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
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
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医法圆通卷一》)。
唐步祺曾治李某,男,60岁。
心慌不安,脉搏120次/分,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
动则气喘,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
怕落,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
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
舌质淡红,苔白滑。
乃师法郑氏用补坎益离丹治之,连服五剂,自觉咽喉干燥加重,口中微有津液,无其它不良反应。
附片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200g,连续服20剂,精神好转,两脚浮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9 5~1 OO次/分左右。
继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蚧、砂仁、益智仁、补骨脂、仙茅、黄芪、人参等,续服20剂,脉搏8 5~9 O次/分,其它症状消失(《郑钦安医书阐释》)
*****************
姜桂汤:生姜45g,桂枝30g。
专扶上焦之阳,治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等症,“学者不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医理真传卷二》)。
实上录方剂,基本未离四逆汤方意,郑氏自谓:“阳虚篇内所备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一方搜出”(《医理真传卷二》)。
毫无疑义,四逆汤是郑氏扶阳最为推重之方,用为阳虚主方,能化裁推广治百余种病,此为郑氏一生最得力处。
封髓丹:(feng1 sui3 dan1 _)黄柏30g,砂仁21 g,甘草9g。
本方原出于元代《样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
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哇、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
广泛用治真气上浮各症,如鼻渊、鼻浊,“予治此二证,每以西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
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
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
'头痛偏左偏右者,“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
”还用治目中五彩光华等多种病症,难以枚举。
郑氏解释此方说:(jie shi ci fang shuo _)“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人脾。
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
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日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
有意思的是,郑钦安在此方之后竟附七绝一首,盛赞该方: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并加以注释:“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痛诸症。
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
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医理真传卷二》)。
对封髓丹一方赏爱之情跃然纸上。
后世火神派传人如吴佩衡等常将此方与潜阳丹合而用之,名之为潜阳封髓丹。
人物吧
除自拟的温阳方和几首时方外,其余皆使用《伤寒论》原方,而且常用的仅数方而已。
凡外感多用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上焦,用补坎益离丹、姜桂汤等;治中焦,用理中汤、甘补萆姜汤、黄芪建中汤等;治下焦,用四逆汤类及乌梅丸等。
其常用药析不及《伤寒论》所用的一半,风格简练,十分鲜明。
总体而言,其所用各方,无论经方时方,都是药味少而分量较重,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不似一般所谓“包打围攻'之芜杂,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确有经方法度。
达到它所称“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医(_yi)法圆通卷一》)的纯熟地步,此亦郑氏用药的一大特点,值得学习。
郑钦安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郑钦安用药讲究精纯不杂,其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等。
药味颇精,所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也。
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自是首选药物。
干姜用为补脾阳主药。
桂枝用为补心肺阳气主药。
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兼善气化,小便不利者多用之。
如“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方用四逆汤加安桂’’(《医理真传卷二》)。
吴茱萸用为厥阴主药。
如“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饮食者……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
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故决之在肝胃也。
此病当针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医理真传卷二》)。
又如“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朱,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