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七正气与邪气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黄元御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人活一口气,即“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升浮,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降,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升半,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四圣心源》)。
即阴阳二气流行之机,阴升阳降,化生中土,升降之机,则成为木、火、金、水四象。
黄元御的意思是说,人体内一气周流以土气为中心,中焦脾胃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旋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都是由中焦土气变化而来,或者说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不同状态而已(《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学生(有点明白了)问曰:哦!原来是一气周流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某些象性特征而已,而把这些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得出的五行运行特点。
是这样理解的吧?老师(想想后)答曰:可以这样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先看下面两张图:五行整个圆运动图东左右西南上下北火金木水降90九、阴阳与五行图中所示,指出因为阴阳二气运行升降过程中所形成的5种运行现象,而阴阳在圆运动过程中,由于具备某些象性之特点,即自然界中5种事物特性进行类比,所归纳出的五行运行特征。
这个五行特点与阴阳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得相当好,他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把阴阳之气运行之际,乃为五行之本质特征。
况且,“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也?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医贯·玄元肤论》)。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广义上说,一个医家如果重视阳气,擅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火神派”。
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能称其为火神派,乃至诸多火神派名家被冠以“某附子”的雅号。
所谓“擅用附子”,虽然体现在广用、重用、专用、早用4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广用,即广泛应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广义火神派。
由此,才涌现了火神派传人各种不同的用药风格,可以说,派内有派。
诚然,派内有派这种现象在各家医派中是常见的。
关键是,作为开山宗师,郑钦安的用药有什么特点,研讨他的用药风格,有助于我们领悟较为纯正的火神派风格。
同时,作为火神派源头,通过比较看出后世传人的某些用药风格,与郑钦安有什么不同。
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处方形式问题,而是学习郑氏学说、明确选方用药的基本功夫,对探讨火神派是很有意义的。
一、选方以经方为主郑钦安的学术根源于伤寒论,选方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法度。
他崇尚仲景,尊“仲景为医林之孔子”,“真是仙眼仙心,窥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实为万世之师”;他熟谙六经,认为“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神奇;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绝妙”,因此,从理论上他偏重经方,倡用经方。
临床选方则以经方为主,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证候,决不有差。
”治阴虚则“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
看得出,大多数选用经方,这一点没有疑义。
郑钦安虽然有时亦称“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于经方,“所引时方,出不得已,非其本怀”(《医法圆通·沈序》)。
因为时方“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终究倡导的是经方。
二、用药精纯不杂《伤寒论》中的方剂用药是简练的,113方仅用药93味,平均药味为4.18味,由3~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占82.3%。
其药味加减也是十分严谨的。
火神派郑钦安思想总结
火神派郑钦安思想总结郑钦安是中国火神派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对于火神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钦安的思想核心是“火神”观念,这个观念主张以火为主体,尊重火的力量和智慧,追求燃烧与创新的精神。
首先,在郑钦安的思想中,火被视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纽带之一。
火具有独特的能量和力量,它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同时也能够提供温暖和照明。
郑钦安认为,人类应当尊重火的价值与作用,珍惜与火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对待的人火关系。
火神派强调火的神圣性,认为人类与火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崇敬和平等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在郑钦安的思想中,火神被视作一种智慧的象征。
火的燃烧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转化过程,具有创造和革新的力量。
火神派主张人们要像火一样,勇于探索和创新。
郑钦安认为,只有通过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完美统一,并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强调人们应该放开思想,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拥抱新的思想和方法,推动社会与时代的进步。
另外,在郑钦安的思想中,他对于心灵的探索和修炼也给予了重要的关注。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心灵,提升个体的内在境界和情感世界。
在火神派的修炼中,心灵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它代表着个体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郑钦安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心灵,个体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进而达到人性与火性的统一。
最后,在郑钦安的思想中,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助。
他认为,人类是一个庞大的整体,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利益。
火神派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团结和合作。
在火神派的思想中,互助和合作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整个火神派向前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郑钦安的思想对于火神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火神观念主张以火为主体,追求燃烧与创新的精神;他强调人与火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与崇敬的关系;他主张人们要像火一样勇于探索和创新;他对于心灵的探索和修炼给予了重要的关注;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助。
火神派的7大学术思想
火神派的7大学术思想既然阳气如此之重要,故治病要处处顾护人体的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火神派对阴证和阳证的认识,比较其他学说较为深人,尤其对仲景三阴证的理解,可谓入木三分。
深入学习火神派的学术思想、学术经验,尤其是扶阳方剂和扶阳药物的经验,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火神派对附子、干姜、肉桂、麻黄、吴茱萸等温热药的运用,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对附子的适应证、附子的用量、附子的毒副作用和解救方法,都说得一清二楚,了然于胸中。
本人临床遇到阳虚阴盛之证,也多采用,特向学生推介。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
(一)阴阳为纲1.阴阳至理:“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突出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的地位,这是火神派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
“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辩论阴阳上”,这一观点称为“阴阳至理”。
火神派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袭用“套方套药”的市习,只在阴阳两纲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认证只分阴阳,不在五行生克上,追求治病必求其本,本即阴阳。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2.阴阳实据:“阴色”,“阴象”的实据,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或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这里所指的阴象既包括虚寒,也包括实寒。
“热象”,“火形”的实据,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多痰,饮水不休,脉长大有力,这里的热象,既包括虚热,也包括实热。
火神派的判断:无论上中下一切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观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
秦卫民老师对失眠的临床辩证治疗体会
秦卫民老师对失眠的临床辩证治疗体会发布时间:2021-01-07T11:28:19.5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0期作者:崔玉红[导读] 失眠中医临床证型较多,其中较常见的有心脾两虚证,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等证。
崔玉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失眠中医临床证型较多,其中较常见的有心脾两虚证,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等证。
临证根据患者不同病证, 遵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分别采取健脾养心、清热化痰、补肾安神等法治疗。
秦卫民老师临床发现阳虚失眠、肝郁失眠亦不在少数,治疗以潜阳安神、疏肝解郁安神为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失眠调整阴阳潜阳安神疏肝解郁1.失眠概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即自觉睡眠时间不够和睡眠质量降低,不能满足自身对睡眠的认可,影响自身体能的恢复及可能会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夜间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和醒后再次入睡比较困难等,同时可能会有一些伴随症状的出现。
如日间感觉疲倦乏力,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异常,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祖国医学将本病的病因归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方面,病因虽多,但病理变化多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诚如《类证治裁·不寐》所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故治疗本病当以补虚泄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临床较常见的有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等证。
秦卫民老师临床发现阳虚失眠、肝郁失眠亦不在少数,且临床治疗效果较佳。
2.典型病案2.1王某,男,48岁,2020年5月13日就诊,患者因近期劳累出现失眠1月余,就诊时见倦怠面容,入睡困难,虽入眠但醒后仍精神疲惫,情绪低落,乏力伴出汗,不耐疲劳,平素怕冷,纳差,二便调。
舌质淡暗,胖大质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此为阳气不足,虚阳外越所致。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郑寿全(1824-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洲固驿镇人,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因其擅长应用辛热药物,注重扶阳气,近代称其为“郑火神”,是火神派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研究伤寒气化学说的大家,郑氏早年师从名儒刘止塘,尽得其传,刘氏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郑钦安“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故他在《医法圆通·伤寒溯源解》中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真机”。
郑氏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气化学说思想,而且在他求学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气化学说。
一、继承发扬“标本中气”学说郑钦安的气化学说思想受到了张志聪和陈修园的影响,郑钦安继承和发扬了“标本中气”的学术观点。
他运用“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研究《伤寒论》。
在传统“标本中气”认识的基础上,郑氏提出了新的见解。
如在《医理真传》一本中指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
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
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从上述可知,郑钦安对六经标本中气的认识不仅限于前人“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少阳太阴从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的观点,认为六经各有标本中气的病变。
这样对六经病的规律有进一步认识。
如他提出《伤寒论》的厥阴病“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
”的观点。
(《医理真传·厥阴经正解》)其中的纯阴症,他认为是厥阴病从“标化”的结果,他在《医理真传》中厥阴经正解篇里说到:“若纯阴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阴,不从中化,而从标化,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故病见纯阴。
”这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观点不同。
这也是对标本中气学说的发展。
而且郑钦安对厥阴病中的“纯阴症”的论述,有助于对《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条文的理解。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应用理中汤经验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应用理中汤经验【组成与用法】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一治吐血。
夫吐血之症,多由中州答失运,阴血遂不归经,瘀滞闭塞清道,以致清阳不升,阳血僭上,便成血逆。
理中汤才能调中州之气,中州健运,血自归经,其病自己。
一治四肢浮肿。
夫四肢属土,土虚则元气发泄,不能潜藏,故见四肢浮肿。
理中汤力能温暖脾胃,脾胃有权,元气不致漫散,故治之而愈。
一治心下嘈杂吐水。
夫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
胃主纳,而脾主运。
脾气衰而不运,津液上逆于胃口,以致心气不宁,故嘈杂吐水,即是明验。
理中汤力能温暖中宫,脾土健运,水气下行,嘈杂、吐水自己。
一治咳嗽吐清水。
夫咳唾之病,属于肺经,理应从肺于治。
今独用理中者,原由中州失运,水聚于上,肺气欲下降而不能,故咳唾清水。
理中汤力能健脾,脾土健而水湿下趋,肺气降而咳唾自己。
一治唾水不休。
夫唾水之病,多属胃冷。
理中汤能温暖中宫,土暖而水湿自消病立愈。
一治呃逆不休。
夫呃逆之病,原有寒热之分。
果属胃寒而呃逆不休。
理中汤能温中,中寒云而呃逆自己。
一治手足微冷少神。
夫四肢逆冷之症,原有四逆之法。
此乃微冷、少神。
明系中州气衰,不能充周四肢。
理中汤大能温暖中宫。
中州气旺,肢冷自愈。
按此方功用最多,加减变通更多,姑举数知,以便学者参悟。
经方中也多次提到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推荐用法:红参30g 干姜30g 白术30g 炙甘草30g 附子15g (先煎90分钟)生地90g食欲不振,可以加橘皮45g,枳实30g本方中,附子振奋心阳,振奋全身机能,给身体增加阳光的环境;红参将气血收敛到腹腔,参与消化吸收,相当于给脾胃种庄稼的过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个保水药,白术祛湿,相当于除杂草的过程;生地补津液。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
《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
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芴……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
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垌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用制川乌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15g,干姜9g,酒制大黄6g;儿童减量,用制川乌6g,干姜3g,酒制大黄3g)。
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祝味菊温养筋骨法的组方用药特色,有点象地黄饮子,但祝味菊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而地黄饮子则肝肾阴阳并补,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化痰开窍。
转贴:论“如何保持肾阳长久不衰” 百度空间...zgbyzgs阴精既生,在阳气作用下,又能阴中化阳,使阳气更加充实,包括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也包括肾阳。
若遇热证还用姜桂附,那不是火神派,那是误诊或是火神派的败类打着火神派的旗帜招摇撞骗。
阳主动,阴之使也,此时显然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显然是当睡不睡阳气不藏所致。
扶阳法有多种,并非都靠附子,而这类"假火神"处方时动则开附子四五百克以上,炫耀胆大,不知火神派三昧,败坏火神派名声,他们是火神派的掘墓人中医火神派探讨yunhaizouyi...中医火神派探讨本书是《中医火神派探讨》之第二版,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郑钦安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火神派资料汇编(艾灸信徒火神派资料汇编(火神派资料汇编(完整版)目录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126 认知火神学派感悟扶阳心法——读《中医火神派探讨》(王辉武) (292)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首重扶阳擅用姜附淄水渔夫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张存悌郑钦安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
清朝大医家,扶阳派鼻祖郑钦安学术思想精髓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乾坤坎离、脏腑生克、五行六气、三焦六经、气血水火、外感内伤等均以阴阳为纲,形成非常鲜明而独特的的学术体系和理论特色。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并把这种观念称之为“阴阳至理”。
1.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郑序)。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突出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郑氏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一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在郑氏学说中,“阴阳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部《医理真传》通篇都贯穿着这一学术思想。
“认证只分阴阳”,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体现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和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具有高屋建瓴,执简驭繁的辨证特点,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予治一切病证……,只要无外感病形,即握定阴阳盈缩治之,见功屡屡,获效多多,真不传之秘法,实度世之金针。
”“万病起于一元伤损。
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病有千端,漫云易为窥测,苟能识得阴阳两字,而万变万化之机,亦可由此而推也。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四阴阳与主导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四、阴阳与主导学生(拿着书本)问曰:老师,今天讲课的题目,怎么郑钦安的书中没有呢?老师(笑呵呵地)答曰:这就是我们今后所要学习的要点,即把郑钦安的学术思想精华提炼出来进行学习与研究,这样才能够登堂入室。
为什么在前三讲过程中,发现郑钦安在强调阴阳的同时,总是指出乾元、阳气、真龙等概念,这些都是他在强调阴阳之间阳气主导地位,而且阳主阴从论是郑钦安学术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学生(仍然不明白地)问曰:从郑钦安的书中,哪些观点能体现出阳主阴从论这个学术观点与思想呢?老师(想一想)答曰:我们要从郑钦安医学三书中,去找出这些论点进行分析,就会得出他的这个学术思想精髓。
如《医理真传·卷二》篇关于“腹胀之病亦多”中所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充分体现出他认为的阳主阴从之理,即在生理情况下,阴阳之间,阳气为主导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在《医法圆通·食气篇》又云:“夫人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又曰:人非此火不生”。
更进一步阐明了他认为的阳气,乃阴阳水火之根本,即是人体生命存在之主导。
学生(有点糊涂了)问曰:那郑钦安这些观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呢?老师(沉思一下后)答曰:这还要从中国文化精髓来说起。
学生(迟疑)问曰:为什么要从中国44四、阴阳与主导文化说起呢?老师(想想)答曰:因为中国文化以阴阳为主题,而中医学则是中国文化阴阳内涵的进一步的演化,只有弄明白中国文化的阴阳主干与方向,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
郑钦安的老师,刘止唐老夫子创立了槐轩学说,就是在传承中国阴阳文化,郑钦安从小受到这样的中国传统与经典阴阳文化的影响,为其在后来中医学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眼前一亮)问曰:郑钦安的老师是个名医吗?老师(微微一笑)答曰:不是个学中医的,而是一个儒学大家。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八症状与阴阳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思是说这种反应随时都有可能出现。
但凡是应用附子类药物的业医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因为服药后的反应情况心中无数,而导致手忙脚乱。
因为在服药期间,出现一种症状,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医患都应感到高兴才是;况且,凡是能够表现出来的症状,都必然是邪正相争的结果(《治病书:中医破执(上)》)。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定律,不要因病人的反应情况而动摇了扶阳定律。
学生(总是有点不太清楚地)问曰:关于郑钦安服药须知这节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最好呢?老师(提起精神)答曰: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尽量能达到热药反应,这是阳气祛除阴邪的标志与表现,这时病人虽然痛苦,但邪病去掉却是快乐的。
另一种是,尽量避免出现热药反应,因为热药反应实际上是病人体内阴寒占据阳气的位置,利用开通、和解、疏理等方法,把这些占据阳气位置的邪气一点点消除掉,这样再去应用大剂量附子就不会出现热药反应;疾病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如果能在比较舒服的情况下让病邪去掉,岂不是更好?因为《孙子兵法》上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我比较认同第二个观点,在能减少病人服药痛苦前提下并使之病愈,这才是最佳的目标。
这个话题比较多,今天先讲到这里,在最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
162十七、阴虚与辨治学生(心中迷茫地)问曰:老师今天讲阴虚与辨治,关于阴虚问题,从不少资料中看出,多数火神派扶阳医家对于阴虚症问题持有否定的态度。
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老师(沉默片刻后)答曰:关于阴虚症问题,依据阴阳思维方法,肯定有阴虚症的存在。
因为阴阳所谓一气,一气含有阴阳,即阴阳乃为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割的。
理论上讲,单纯的阴与阳是无法存在的,实际上有些事物可能有阴与阳独立的存在性,但这些独立存在的事物是有可能转化的。
因为阴阳本来就是一气,是不可分的;就像是汽油,蕴含有能量属阳,而有形的液体属阴,无形的能量被燃烧了,有形的油也就不存在了;油如果不存在了,能量必然已消失了;能量怎么会比油还要多呢?(《治病书:中医破执(上)》)学生(仍然不解地)问曰:那郑钦安为什么还要把阴虚症辨识单独列出来呢?老师(想想后)答曰:由于阴阳一体论,一气乃分为阴阳,既然说阴阳是一体无法分开的,那当然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唯一不同的,就是表现症状不一样而已。
“火神派”鼻祖,原来你是这样的郑钦安!
“火神派”鼻祖,原来你是这样的郑钦安!小编导读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火神派”开山之祖,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人称“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巴蜀。
郑氏之后,“火神派”名家辈出,如卢铸之、祝味菊、李可等,多取法于郑氏,而各有创建,享誉医林。
今天,小编和您一起来领略郑钦安的扶阳思想!但本文作者经研究发现,郑氏只“重阳扶阳”的说法有失偏颇。
到底是什么情况?且看正文!关于“火神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有学者指出,“火神派”产生之初,正值温病学派兴盛,用药多寒凉轻灵,相延日久,出现崇尚阴柔、恣用寒凉的流弊。
在此背景下,郑钦安提出重阳扶阳的学术主张,反对过用寒凉,目的希冀“为医林之一助”。
我们认为,郑氏善于扶阳,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如果简单认为郑氏“重阳扶阳”,则属对郑氏的误解。
兹分辨如下。
一、论郑氏的学术渊源郑氏医学,除《伤寒论》《内经》外,主要取法于《周易》。
郑氏深通《易理》,并在其著作中援易说医,可谓是清末医易会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在《医理真传》一书中,开篇即是“乾坤大旨”“坎卦诗”“坎卦解”“离卦诗”“离卦解”,明天地阴阳之道,揭示“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的道理。
郑氏学说的另一个渊源是陈修园。
郑氏在《医理真传》的自序中说:“所览医书七十余种,每多各逞己见……使人入于其中而茫然。
近阅闽省陈修园先生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
”其书中,亦颇多援引陈氏说处。
可见张仲景之后,郑氏最推崇的医家应属陈修园无疑。
郑氏推重经典,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擅用经方起大症难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受陈氏影响的。
郑氏医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是清末的大儒刘沅。
来自刘氏的影响,应该说更大于陈氏。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讨论,此先揭过。
二、论郑氏论病最重阴阳郑氏论病,最重阴阳。
在《医理真传》自序中,郑氏开篇即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临证学术思想研究
“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临证学术思想研究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学术流派。
清代道光四年,有一种新的学派形成——“火神派”。
名为“火神派”,是因该学派尊仲景之法,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来治疗各种重症、险症,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令人瞩目,从而得到众多临床家的效法,该派创始人是清末著名医学家郑寿全。
郑寿全,子钦安,四川邛州(今为邛崃)固驿镇人,其学医于一代儒医刘止唐,深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体悟先贤立论之原旨,勤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
郑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药物和辨证体系,本文对其临证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
现代对“火神派”及郑钦安的研究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其一,对郑钦安的生平和后世传人进行了考证;其二,对郑氏独特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三,对郑氏及“火神派”的常用药物和方剂进行了规律性研究;其四,对“火神派”的医案进行了摘录和讨论;其五,郑氏理论或方剂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
虽然诸多医家、学者对“火神派”的源流、学术特点、药物、医案和现代临床应用从多角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使“火神派”的学术思想得到了传播,但是,统观“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著作,其利用卦象推演对阴阳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以上学者未系统地进行研究,实为憾事。
对于医家来说,药物是克除疾病的武器,郑氏更是结合自己的理论观点对药物进行了描述,如对附子的评论中,郑氏认为,“附子扶下之阳”,“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学者们只在附子剂量和普通药效方面着眼,见解不够全面。
因此,应系统地归纳总结郑氏的药物观点,方能更好地理解郑氏及“火神派”的遣方用药之旨。
郑氏的理论、药物、辨证皆有其独特性,且环环相扣,缺一则不能知晓郑氏之原意,只有系统整理掌握郑氏临证学术思想,方能理解郑氏及所创的“火神派”遣方用药之深意,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各学科,取得切实疗效。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郑氏独特临证基本理论。
火神郑钦安的老师刘止唐先生说医理 医理大概约说
火神郑钦安的老师刘止唐先生说医理医理大概约说《医理大概约说》双江刘沅止唐著序天生人物一团生理本无大患侵犯斯人而自古圣人留传医法乃是上体天生生之德以救斯人其法良意美何待后人之多为计耶特人之有身戕贼不免则多疾病天地气化常而不变因人心不善而变为疾亦多其途即古圣所不能防也夫医本以意而必以理为本医书多甚按其实犹多不合圣人吾何所知敢言治病法耶特承先人荫得有暇读书反复寻味因己身多疾乃求得将医理略明而获效既多又以先人所留余论证之今书觉与古所传似为相近亦非遂谓能窥堂奥也好我者谓此事本不可离如父师有疾古人有先尝药之语孝子岂能不求工此术盍即先贤留遗以益后学此公诸世亦理之所常有从此使医有不误岂非先人所快然乎愚无以应思诸论议非自己出表先人一端之美以尽小子之心所不敢辞谨出家藏本付之手民世之大雅其不以为无谓乎如教我不逮感甚幸甚光绪三十二年岁在丙午四月男梖文谨识望闻问切捷法望而知之谓神。
如面黄。
是伤食。
面青。
是有邪心术不端。
色欲过度。
面白。
是不知保身。
亦是色欲过度。
太虚弱了。
面黑则色欲过度。
肾家太亏。
病甚重也。
面赤。
火甚。
如头昏。
眼花。
眼胀。
时时发热。
此实火也。
如面赤。
而又白又青。
便是弱症。
此当滋阴降火。
因人体以治。
亦不可祗作实火治。
闻而知之谓圣。
声音洪亮。
疾病无妨。
声哑必死。
或寒闭了。
亦哑。
无妨。
声嘶。
有痰。
声短。
元气不足。
问。
凡病。
问其起居饮食。
便知病在何处。
此非名医不能问。
常医虽问无益。
然亦要学习。
切。
只要浮沉迟数四大脉。
认得真。
知道所以然。
便好。
凡诊法。
须以关脉为主。
寸多不确。
尺亦然。
关者。
人身将有病。
此先不同。
诊之者。
己之关脉先通。
熟察其外所现。
以脉合之。
莫妙於先能通。
次要实。
如浮沉便是中部。
究在何处。
以此关考之方是。
脉者是神。
此言有理。
但犹不尽是。
心神要妙。
姑以脉之得一二分而已。
而人之心不同。
戕贼保养。
神明所系。
人不于此去求。
只求诊脉用药。
便非。
须将此理细究。
此可包括摄养之法。
病者细心考究。
医者求其少误。
庶少太病。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火神'。
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
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
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
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承其衣钵,皆为火神派传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竞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门人有陈苏生、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等。
吴佩衡与祝味菊二公均以擅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祝附子”,声名著于国内医坛,为近现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人皆知吴、祝二公擅用附子,却罕知郑钦安乃其学术宗师,可能与年代久近有关。
唐步祺(1917~2004),四川名医。
祖父唐蓉生以医闻于世,私淑郑钦安。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教你怎样治疗胃痛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教你怎样治疗胃痛郑老对胃痛的病机分析:胃痛又称胃脘痛,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说:“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针对胃痛,郑钦安批驳了当时一般医生不加辨证、一味行气止痛的错误“市习”,批驳了一见胃痛便多以元胡、乳香、没药、陈皮、青皮、莪术、三棱、枳壳、厚朴投之的弊端。
郑钦安认为使用这些行气导滞药,若果真是有积滞,则有效;如果病人胃肠素虚,是虚证,非但无疑,相反必增其害。
在辨证治疗上,郑钦安先生指出胃痛一证有饮食、寒热、虚实之别,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应当着眼于“胃中往来之气机”,认为胃痛主要与胃中气机失调有关。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状态,饮食不规律,熬夜,导致胃不舒服,这个时候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改善。
第一,先分清楚疼痛具体是在什么位置?胃痛一般是肚脐周围或者左侧疼若是肚脐以下有可能是肠道的问题,比如肠炎,或者肠痉挛。
第二,按揉是否有缓解,区分虚症还是实症按揉有缓解,是虚症按揉没有缓解,反而加重,是实症,建议去医院做检查第三,是否有吃寒凉、辛辣的食物?一般胃痛的发作,往往会有饮食不规律,或者过食辛辣、寒凉。
第四,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疼痛?是否有周期性?胃痛很容易和心脏痛混淆,因为心脏痛的位置,有时会出现在胸骨下方,所以容易误以为是胃痛。
一般心脏问题导致的疼,容易出现在劳累,生气,或者心事重的时候,同时会伴有心情低落,或者后背肩胛骨中间疼。
通过以上的判断,确定是胃不舒服,可以用小柴胡颗粒来缓解,一次四袋,一天两次,同时可以艾灸中脘穴,多喝大米+小米汤。
走近郑钦安
走近郑钦安郑钦安的三部曲《医理真传》、《医道圆通》和《伤寒恒论》终于自学完了。
郑钦安,名寿全,字钦安,清,公元1824-1911年,四川会理县人。
其代表弟子有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祺、卢崇汉、李可、张存娣等。
郑钦安乃火神派的鼻祖。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代表的在理论上推重“阳气”,临证治法上重视扶阳,方药中擅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等辛热药组方治疗危重疑难病证,并屡获奇效的一个医学流派,此亦谓之“温阳派”或“扶阳派”。
好久以前就看过郑钦安的徒孙们介绍过郑钦安的文章,也看过一部分人对火神派的冷嘲热讽。
今天真正读过他的大作,方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故注文以记之,以致敬先贤。
一、总体印象推崇火神派的自不必说,贬低火神派的大多责其乱用附子等温经药以致造成很多痹症。
客观地讲,看过郑钦安的三部曲后,我没有看到其火神派的“乱用”迹象,更多地看到了其大师级的辨证细微之处。
不能因为其后人的学业不精而责之于师傅的不是。
若如此,诺大的中医群,良莠不齐,岂能因为一批庸医的出现而归咎于仲景?二、印象《医理真传》《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
1,世俗人眼光中的“火神派”诊病中多只看到阴证而看不到阳证,因而治病组方多只见扶阳而不见滋阴。
实际上并非如此。
试看以下的诊法:2,辨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必盛。
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满口津液,不思饮水,即饮也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
更有以下迷惑人的虚火上炎的假阴虚实则真阳虚证:如1)面赤如朱(元阳外越)2)脉极大如石(也是元阳外越)3)齿缝流血(阳虚不能统血)4)喘促、咳嗽、涌痰(肺阳虚不能制上僭之肾阴)。
所有这些虚火上炎的病证都会有或多过少便伴着一个共性——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等症状。
所有这些症状假如用寒药清热也会收到短暂的效果,但从长久来看,会越治越虚,南辕北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
七、正气与邪气学生(笑呵呵地)问曰:老师,今天讲正气与邪气,我怎么觉得郑钦安的书
中讲得不是太多,只有《医法圆通》中有“邪正论”这么一篇文章,怎么来通过分析郑钦安书中的观点来反映出这种学术思想呢?
老师(微微一笑)答曰:读郑钦安的书,除了通本读法之外,还要前后连贯
起来阅读,特别是他的很多精彩内容,散在于书中各处,只有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真知灼见。
比如今天这个题目在《医法圆通》中出现为“邪正论”,但很多内容与意思并没有表达清楚,这就要以这篇文章为线索,寻找出相关内容,从中来说明“正气”与“邪气”究竟是什么意思。
学生(想想后)问曰:郑钦安说的是“邪正论”,老师讲的是“正气与邪气”,
这有什么区别吗?
老师(微笑后)答曰:这当然有区
别了。
郑钦安所说的“邪正论”,意思是
说邪正是一家,而我所讲的是怎么样单
纯性理解“正气与邪气”,以便于知道邪
正是一家这个道理。
如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邪正论》中
开篇说道:“凡天地之道,有阴即有阳,
有盈即有虚,有真即有伪,有邪即有
正”。
意思是说,邪与正的关系,如同阴
阳一样,时刻不能分离,也就是说正气
与邪气始终共处于一体之中,千万不要把正气与邪气理解为两种东西。
学生(有点儿糊涂了)问曰:怎么邪正为一家,如同阴阳不能分离,这怎么
理解呢?
老师(沉思一下后)答曰:我们来看一下郑钦安所说的,阴阳不能分离,邪
正为一家的解说:“真气一衰(正气),群阴四起(邪气);真气一旺(正气),阴74
七、正气与邪气
邪即灭(邪气)”(《医法圆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辨解》)。
由于后世医家,“不明阴阳一气,不明邪正机关”(《医法圆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误认为邪气与正气是两码事,其实二者如同阴阳不能分离一样。
因而称之为邪正为一家(《气一元论与临床》)。
所以说,郑钦安认为:“正也者,阴阳太和之气也!太和之气,弥纶六合,万物皆荣,人身太和充溢,百体安舒”(《医法圆通·邪正论》)。
即正气乃为阴阳太和之气,真阴真阳浑然一气,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体用合一,阴阳合一,氤氲化育之消息也。
因“人自受生以来,本父母真气,浑合化育,成象成形,五官百骸具备,全赖这一团真气充周,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医法圆通·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这个就是人体之正气。
学生(迷惑不解地)问曰:我仍然无法理解这正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能否通俗地解释一下子呢?
老师(仔细想想后)答曰:郑钦安讲的的确不好理解,我们来用火神派名家祝味菊的话解说,则比较容易理解:“中医所谓正气,即西医所谓自然疗能是也。
何谓自然疗能?人体组织之细胞各个皆独立之生活机转,凡有益于生活者则取之,有害者则弃之,若遇外因侵害则起反应作用以抵抗之。
此反应作用名曰自然疗能。
自然疗能所以使疾病有自然痊愈之倾向”。
他认为,正气乃是人体为了自身的生命过程保持稳定而所采取的自然修复与调整作用,是人体先天本能之活动与作用,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说:“夫正气为人体要素,任何人不能离正气以生存,亦任何医学不能舍正气以救人。
医学之为用,不过辅助正气以调节病变而已。
顺正气
者生,逆正气者死,此自古治疗之大法也。
亦即古圣教人崇正气之故耳”(《祝味菊医学
五书评按》)。
祝味菊的这种解释,与《内经》之正气
意义非常相近,虽然《内经》所论之正气非
常广泛,但其主要内容应是指:正气是指人
体形体结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功能活动、
抗病能力、康复能力,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
应能力、调控能力之总称,在个体应用过程
中又将正气分为阴气和阳气(《内经的思
考》)。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之真阳元
75
——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
气,俗话讲的人活一口气,这一口人活着时的热气。
即郑钦安所说的:“夫人身全赖一团真气,真气足则能充满”(《医理真传·白通汤用药意解》)。
这就是所谓的人体之正气,即与生俱来的这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医法圆通·食气篇》)。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的正气,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真阳元气,
是先后天(先天为体,后天为用)阴阳合一之气,又分为阴气与阳气。
而阴气,是指真阳变现出来的收敛、收藏、下降、主升的功能,而不是有形的物质;阳气是指真阳变现出来的生发、生长、上升、主降的功能,而不是指无形的气体(《治病书:中医破执》)。
学生(有点似乎明白地)问曰:这如同《内经》中所说:“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素问·刺法论》),即正气足具有足够的抵御内外邪气之能力,使人不得病。
而一旦患者,必定是正气虚了,才形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那这个邪气究竟是指什么呢?
老师(想一想后)答曰:邪气在郑钦安认为:“邪也者,阴阳中不正之气也。
不正之气,伤于物则物病,伤于人则人病”;这个阴阳不正之气是这样形成的,即“太和之气有亏,鬼魅丛生,灾异迭见,诸疾蜂起”。
为什么人会有邪气产生呢?因为“天地之大,生化消长,不能全其太和,人生逐利逐名,亦不能全其固有。
正日衰,则邪日盛”(《医法圆通·邪正论》)。
意思是说,阴阳太和之气有亏,即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体用合二为一,阴阳合一,乃为人体之正气,正气一亏,邪气立生,邪气滋生乃为正气虚弱之后所产生的,
因为“苟阳气之不足,则精寒水冷,血凝为瘀,液
聚为痰,废料潴积而为湿,向之资以为奉生之源者,
转以为生身之累”(《伤寒质难·第七》)。
所以说,“邪气之来,无论内邪外邪,皆是阻
隔天地之真气,不与人身之真气相合,身即不安,
故曰病”(《医法圆通·食气篇》)。
即郑钦安指出,
邪气乃为正气虚弱而生,并影响到人身阴阳二气流
行之机,并且“正气外伤,邪自外出入;正自内伤,
邪自内出。
从阴从阳,邪之变化无方;曰脏曰腑,
邪之居处各异”(《医法圆通·邪正论》)。
因为“邪
之为义,非独外来之物也”,而是来源于体内所生
成,即“凡足以障碍正气之发展者,虽在津血之为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