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脉诊思想探讨_汪剑

合集下载

试论郑钦安“阴虚证问答”篇学术思想及其治疗特色

试论郑钦安“阴虚证问答”篇学术思想及其治疗特色

试论郑钦安“阴虚证问答”篇学术思想及其治疗特色郑钦安(1804-1901;一说1824~1911),四川临邛人,火神派鼻祖。

重阳扶阳是其重要学术思想,临证以善用大剂量姜桂附而享誉杏林。

近年来,随着扶阳论坛的兴盛,火神热的升温,钦安之重阳扶阳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而其扶阴之道却鲜被道及,其实阴与阳乃一体两面,二者旨归并不相违。

《医理真传》一书中,钦安特将阳虚证和阴虚证分门列出,一一指陈其中的奥义。

笔者不揣浅陋,兹将其阴虚证一门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论述如下,祈高明斧正。

1.元阴不足是阴虚证的主脑钦安认为人身立命乃本于一元之气,一切有形躯体皆由之化生,一切生命活动咸赖之维持。

邪之伤人,虽有表里浅深之分,莫不由元气先虚,方使邪由外而入,或由内而生。

但种种滞碍不通或虚损诸象,究竟为一元之损伤。

一元发病,或为不足,或为有余。

气不足即是寒,气有余便是火。

火旺则易伤及阴血、津液,消灼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在种种纷繁的阴虚证当中,钦安将元阴不足之底蕴揭示而出,认为元阴不足是阴虚证的主脑。

元阴虚有几种原因,一由脾胃久伤,生化太微。

一为房劳过度,元阳不足而转运力微,阴精亏耗。

一为素体禀赋虚弱。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又如《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此处指出阴的生成与脾胃功能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饮食水谷入脾胃后,不仅后天之气得以化生,精血津液亦由中焦变化而成。

若有饮食劳倦,水谷精气不足,上焦和下脘的功能失常,致使蕴热于中。

故后天阴阳成也赖脾胃,伤也在脾胃。

故钦安言:无论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力求。

在看待元阴不足导致的病理变化问题上,随着医理的融会贯通,钦安的认识亦是逐渐在改变。

他在《医理真传》中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元阴不足,无论在何部,元阳之气,即旺于元阴不足之处而成病。

”他还提出了对“客气”和“客邪”辨识,如指出“二经之元阴不足,元阳之气便盛而为病,即为客邪,不必定要风寒闭塞二作,才为客气。

郑钦安“万病一气说”学术思想探讨

郑钦安“万病一气说”学术思想探讨

郑钦安“万病一气说”学术思想探讨
汪剑;柳亚平;和中浚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1(29)4
【摘要】1、“万病一气说”的理论基础:郑钦安重视人体真阳,认为真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又称之为真气、元气、真元之气。

由于此一气为根本之气,全身各处之气均来源于此一气之根,而人身病患又往往会累及气机,或因气的盛衰、运行失常而引发病患。

他对三焦的论述,认为三焦为气化之三焦,上焦统领心肺之气,中焦统领脾胃之气,下焦统领肝肾之气,人体一气分布,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郑钦安;学术思想;气说;脾胃之气;三焦;病患
【作者】汪剑;柳亚平;和中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失血诸症多属阴火——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五 [J], 张存悌
2.勘破阴霾独辨阴火——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六 [J], 张存悌
3.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J], 张存悌
4.阴阳为纲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J], 张存悌
5.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J], 张存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郑寿全(1824-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洲固驿镇人,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因其擅长应用辛热药物,注重扶阳气,近代称其为“郑火神”,是火神派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研究伤寒气化学说的大家,郑氏早年师从名儒刘止塘,尽得其传,刘氏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郑钦安“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故他在《医法圆通·伤寒溯源解》中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真机”。

郑氏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气化学说思想,而且在他求学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气化学说。

一、继承发扬“标本中气”学说郑钦安的气化学说思想受到了张志聪和陈修园的影响,郑钦安继承和发扬了“标本中气”的学术观点。

他运用“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研究《伤寒论》。

在传统“标本中气”认识的基础上,郑氏提出了新的见解。

如在《医理真传》一本中指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

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

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从上述可知,郑钦安对六经标本中气的认识不仅限于前人“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少阳太阴从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的观点,认为六经各有标本中气的病变。

这样对六经病的规律有进一步认识。

如他提出《伤寒论》的厥阴病“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

”的观点。

(《医理真传·厥阴经正解》)其中的纯阴症,他认为是厥阴病从“标化”的结果,他在《医理真传》中厥阴经正解篇里说到:“若纯阴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阴,不从中化,而从标化,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故病见纯阴。

”这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观点不同。

这也是对标本中气学说的发展。

而且郑钦安对厥阴病中的“纯阴症”的论述,有助于对《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条文的理解。

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

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

牛膝各15g,熟地黄24g,天竺黄、制鳖甲各12g,白芥子、生牡蛎各10g,水蛭6g。

治疗期间仿月经周期加减用药,指导排卵期房事,并嘱其注意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经上述治疗3个月后月经正常,诸症改善,精神饱满,B超示卵巢恢复正常大小且见优势卵泡。

继用2个周期,于治疗5个月后停经,经查妊娠试验(+),诊为早孕。

(收稿日期 2003-09-19)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张文平 刘 亮 指导老师:谢克庆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提要:本文简要介绍清末蜀中名医郑钦安的学术思想,他以阴阳为辨证总纲而强调阳主阴从,治疗以扶阳为主,法尊伤寒六经,颇具特色。

关键词:郑钦安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今邛州市)人,清末名医,生于公元1805年,卒于公元1902年。

早年师从刘芷塘习医,临证医术精湛,因善用桂、附等热药,被尊为“火神”,著有《医理真传》四卷、《伤寒恒论》十卷、《医法圆通》)四卷等三种医书刊行于市。

郑钦安在学术思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创见,对我们的临床很有指导意义,故本文就其学术思想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达到为临床所借鉴的目的。

1 以阴阳为辨证总纲而强调阳主阴从郑氏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书,并在此基础上潜心钻研,悟出“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就,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的道理(《医法圆通》),他认为“万病一阴阳耳”、“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医理真传》),这句话强调了阴阳辨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还再三强调“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医法圆通》)。

总之,在郑氏医学思想中无论辨病识症,还是解方论药,都以阴阳为准则。

与此相应,在《医理真传》中,他清楚的论述了阳虚证和阴虚证的辨证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辨别阴阳的标准:“阳虚证,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

“火神”郑钦安不偏不倚的阴阳思维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

《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

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芴……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

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垌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中医火神派探讨》2

《中医火神派探讨》2

《中医火神派探讨》2《中医火神派探讨》2第二章,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源郑钦安,原名寿全,字钦安。

生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

生于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

祖父郑守重,乾隆时拔贡。

父亲郑本智,屡次科考均名落孙山,退而开办一个私塾馆。

郑钦安为其独子,五岁即从父读,稍长博览群书,十六岁已读完四书五经,随父亲从邛崃迁居成都。

其父因屡困科场,痛恨科举压抑人才,令其子拜成都名儒刘止唐为师,专门学医。

刘氏号称愧轩教主,是蜀地德高望重的一代通儒,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子、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

见他聪颖异常,好学深思,赞许其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大师门,“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

郑氏“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奠定医学理论基础。

同时,“所览医书七十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

道光二十八年(184 8)24岁时,开始在成都悬壶行医。

郑钦安治学严谨,医术臻于上乘。

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

因临证善用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温补肾阳,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重症,包括本文开头介绍的治愈成都知府夫人的重症吐血案,时人颂为“郑火神,又称。

‘姜附先生",誉及云、贵、川数省,声名冠于一时。

及至中年学验俱富,乃著书立说,陆续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

清同治八年(1869年),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刊行,虽仅仅10万字,却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奠定了他作为“火神派首领”的地位。

该书四卷,卷一除概述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外,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章,作为分辨阳虚、阴虚之秘诀;卷二、卷三分别为阳虚症问答和阴虚症问答,并分设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切脉、认病捷要总诀、辨认诸症法、用药金针等,一一指出,切要实用,易于掌握。

该书要旨,治病先须分辨阴阳;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元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各尽圆通之妙。

脉学考辨 精良之作——简评《脉诀汇辨校释》

脉学考辨  精良之作——简评《脉诀汇辨校释》
于 12 年 , 6 8 并上 推 至 11 年 前后 , 明神宗 万 历 年 65 即 后 期 。且认 为之 所 以 出现 李 氏生 年 为 12 年 的错 68
年 、9 2 曾两 次 繁 体 竖排 整 理 出版 , 是 内容 都 18 年 但 有 不全 , 两 次 出版都 删 除 了卷十 经 络部 分 的经 络 如
滞” 自佛典 ,楞伽阿哆罗宝经玄义》 :执之则 出 《 云 “
触涂 成 滞 , 了之则 无 法不 通 。涂 即泥也 , 即凝 也 , ” 滞 “ 涂 成滞 ” 触 在文 中指执 着 于谬 论邪 说 。在 “ 孙 贻 彭 叙” , 离、 成、 中 对 容 僵俭 、 等 上古 人名 也 进行 了注 鼓 解 , 注 释 “ ”指 出 即上古 长 寿 者彭 祖 , 如 鼓 , 并述 其 原 委 。另 对 一些 典 故 、 民俗 、 文献 引 征 、 代 医家也 有 历 详 尽 注释 。这些 对 于读 者更 好 地 阅读 利用 《 脉诀 汇
辨》 这一脉学名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校勘方面 ,脉诀汇辨校释》 《 选用了清康熙五年 丙午《 脉诀汇辨》 李氏刻本( 初刻本 ) 为底本 , 保证 了 该 书校勘 方面 的准确 与完 整 。 脉诀汇辨》 16 《 在 93

爽之思 , 内经》 故《 平息诊脉亦静一之道矣 。若身处
需 要 心 领神 会 , 脉学 著作 对 于 脉象 的语 言 描述 历 故 来 较 为艰 深 , 者 阅读 脉学 古 籍 往 往 有 一定 难 度 。 学
为精 彩 。如 “ 象论 ” 后按 语 云 :天 地万 物 , 审 篇 “ 气象 万 千 , 有 天象 , 有 藏象 , 有 脉象 , 诸 内必 形 天 脏 脉 有 诸 外 , 善 观 象 者 , 其 象 , 其 情 , 能 知 根 故 审 察 而 本 。 … …学 者须 知脉 中有 象 , 能 明此 六 点 , 脉 若 于 法 一 途 则 思 过 半 矣 !精辟 地 指 出 了 中医 “ 象 ” ” 取 的

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一点思考

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一点思考

对郑钦安《医学三书》的一点思考这一阵子我对唐容川发生兴趣,《唐容川医学全书》中《伤寒论浅注补正》四逆汤一条,唐氏引用了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中陈蔚和陈元犀的按语。

我于是就去找《陈修园医学全书》之《长沙方歌括·卷二》四逆汤条原文:四逆汤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此方主之。

此乃温经救阳之峻剂也。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歌曰】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长男蔚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

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以救里,太阴用之以治寒湿,少阴用之以救元阳,厥阴用之以回薄厥。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关之良将。

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卷二》)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第二届扶阳论坛《刘力红讲四逆法》。

《刘力红讲四逆法》讲他历三年时间从卢火神那里领悟到卢氏心法,归结到四逆法,四逆汤收纳阳气以归伏藏,乾分一气落于坤宫,迎阳归舍。

四逆汤是收功之方,四逆法是纳下之法。

刘力红这样讲四逆汤:那么四逆是怎么去救这个元气呢?这就到了四逆中最重要的附子上,是这个附子上的辛热才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这也是郑钦安说的。

附子的辛热能够直补坎中的真阳,即先天乾元之气。

那么干姜是什么?干姜的性温而散。

而附子没有味道,干姜的味道怎么样?很大,所以性温散。

所以后世讲的干姜“守而不走”这个不是很确切。

我跟师的体会,卢门并不一定是这样认识。

因为它很辛散,它怎么会守呢?它肯定也走,反而附子是守的。

干姜性温而散,其所用者,为什么用干姜呢?因为群阴阻塞,祖师爷在这里很清楚地点了附子是什么作用的,它是直接透到极上的一阳,坎中的这一阳,直接去温这个一阳。

可是这个一阳在哪里?这个一阳是在海里,不是在沙漠,所以附子要透下去怎么办呢?往往到了要用这个方的时候,群阴都是弥漫的,阴霾阻隔,附子怎么下去?没法下去,群阴阻塞,附子是不能够直入根底,那怎么办?靠什么?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原文地址: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作者:华夏针医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张存悌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的医学流派——火神派,擅用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郑氏被尊为“火神派首领”、“郑火神”、“姜附先生”,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着名医家,当代亦有不少火神派的传人,如成都唐步琪先生等。

那么郑钦安或者说火神派的学术思想都有哪些呢?笔者拟对此作些探讨,分题予以论述。

郑钦安着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书,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等一切医学问题,由此出发,郑氏所论乾坤坎离、脏腑生克、五行六气、三焦六经、气血水火、外感内伤等均以阴阳为纲,形成非常鲜明而独特的的学术体系和理论特色。

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并把这种观念称之为“阴阳至理”。

1.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以《易经》、《内经》、《伤寒论》为宗,“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思之日久,偶悟得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

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郑序)。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突出阴阳作为辨证总纲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郑氏临床辨证的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因此他“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这一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在郑氏学说中,“阴阳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部《医理真传》通篇都贯穿着这一学术思想。

“认证只分阴阳”,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体现了《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和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具有高屋建瓴,执简驭繁的辨证特点,郑钦安在其着作中,反复阐述这一观点:“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篇一一、引言围绝经期,是指女性在生理上过渡的一个特定阶段,通常伴随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及多种疾病。

汗证作为其中的一个常见病症,困扰着众多女性,影响着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而中医界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郑钦安扶阳思想为主导的辨治方案,现就其在围绝经期汗证的应用与个人体会进行探讨与分享。

二、郑钦安扶阳思想简介郑钦安扶阳思想,作为中医的一种理论体系,主张扶助阳气、温补虚损。

该理论强调人体阳气的充盈是健康之本,因此通过扶阳补虚,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围绝经期汗证特点围绝经期汗证,主要表现为异常的汗出症状,如潮热汗出、自汗等。

这一病症的发生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看来,这一病症多与阴虚阳亢、气血失调等有关。

四、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针对围绝经期汗证的特点,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进行辨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辨病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详细的辨病辨证,明确病因病机。

2. 扶阳补虚:根据患者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采用扶阳补虚的方法,如温补脾肾、调和气血等。

3.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

4.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白术、附子等,以温补阳气、调和阴阳。

五、个人体会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调护,帮助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六、总结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实用价值。

在具体应用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汪剑副教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病证验案3则

汪剑副教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病证验案3则

汪剑副教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病证验案3则曾伟;罗思航【摘要】汪剑是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推崇易水学派李东垣和扶阳学派郑钦安二家之说,善于运用温阳法、扶阳法、回阳法、姜附五苓散等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证.兹择汪剑老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医案3则,包括视直如曲、经年久咳、经年痞胀,探讨其临证辨证论治规律,阐析姜附五苓散的临床运用思路.【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7【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姜附五苓散/治疗应用;视直如曲/中医药疗法;久咳/中医药疗法;痞胀/中医药疗法;汪剑;中医师;经验【作者】曾伟;罗思航【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中医定向班,云南昆明6501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汪剑是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推崇易水学派李东垣和扶阳学派郑钦安二家之说,善于运用温阳法、扶阳法、回阳法、姜附五苓散等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证。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多。

现择汪剑老师运用姜附五苓散治疗疑难杂证医案3则,介绍如下。

患者,男,63岁,2015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视物扭曲3个月余。

患者3个月前出现视物扭曲,看直线如同心电图曲线扭曲,于某省级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现症:视物扭曲,眼部外观无异样,结膜轻度充血,舌质青紫水滑,苔白腻,脉沉滑。

西医诊断: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中医诊断:视直如曲,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上泛。

治宜温肾健脾,利水化饮。

方拟姜附五苓散加味,处方:制附片15 g,肉桂6 g,桂枝15 g,泽泻20g ,炒白术15g ,猪苓10 g,茯苓15 g,黄芪30 g,党参20 g,川牛膝15 g,补骨脂12 g,苍术15 g,厚朴15 g,陈皮12 g,枸杞子10 g,淫羊藿20 g,郁金15 g,川芎15 g。

3剂。

每日1剂,水煎服。

2015年10月11日二诊,患者自觉视物扭曲减轻,舌淡紫水滑减轻,苔仍白腻,脉沉滑。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读郑钦安的医书阐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妙医术和深邃中医智慧的大观园,那叫一个开眼又过瘾。

郑钦安这人可不得了,他的理论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感觉能打开好多中医治疗的暗门。

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一些常见的概念,像什么阴阳五行,但看了郑钦安医书阐释之后,才发现这阴阳里头大有乾坤。

他特别强调阴阳辩证,这就好比在一个复杂的迷宫里,给了我们一个指南针。

不管病症看起来多么千奇百怪,只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就好像找到了破解谜题的线索。

比如说,在判断一个病症是阴证还是阳证的时候,那真的是细致入微。

不是简单地看个表面现象就了事,而是从病人的各种表现,像精神状态、面色、脉象等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我就想啊,这中医看病真像侦探破案一样,得从蛛丝马迹里找出真相。

他书里提到的扶阳理论也特别有趣。

就像给人体的阳气打气加油一样。

以前觉得人病了就是有病毒或者细菌入侵,得用各种药去把这些坏家伙干掉。

可郑钦安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体阳气不足,就像一个国家兵力薄弱,容易被外敌入侵,这时候扶起阳气,让身体自身强大起来,那些病邪自然就难以立足了。

这让我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不再只是单纯地盯着病邪,而是更多地关注人体自身的正气,特别是阳气这个关键因素。

不过呢,读他的医书阐释也有点小挑战。

里面的术语和一些辩证方法,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像看天书一样,脑袋直发懵。

但是一旦钻进去了,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兴奋。

就好比爬山,刚开始爬的时候气喘吁吁,觉得困难重重,可一旦登上山顶,看到那壮丽的风景,就觉得之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而且从郑钦安的医书里还能感受到中医的那种整体观念。

他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把人体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

一个地方出问题了,可能是整个系统的阴阳失调。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一个成员出状况了,可能是团队的协作机制或者整体氛围出了问题,要从全局去调整。

这种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有时候专注于局部病症治疗的时候,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郑钦安说脉象

郑钦安说脉象

郑钦安说脉象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也。

其要在寸口,百脉皆会于此。

其妙在散于周身,随邪之浅深、脏腑之盛衰,人性之刚柔、身体之长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变化万端。

其纲在浮、沉、迟、数,其妙在有神、无神。

即有力、无力也。

有神无神者,即盈缩机关,内外秘决。

他如浮、洪、长、大、数、实,皆为盈,为有余之候。

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从有余立法施治。

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不足已极,则为脉不合病,当舍脉从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

切勿惑于浮风、洪火之说。

若按浮风、洪火治去,则为害非浅。

沉迟、细、微虚、弱皆为缩,为不足。

果病情相符,则为脉与病合,当照不足立法施治。

如脉虽具以上等象,而病现有余以极,又当舍脉从病。

切勿惑于沉、迟、细、微为虚损。

若按虚损治去,则为祸不浅。

予恒曰:一盈一缩,即阴阳旨归,万病绳墨。

切脉知此,但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矣。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

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篇一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郑钦安医书的阐释,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心想:“这能有啥特别的?”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医学宝库。

书里对郑钦安的医学理论阐述得那叫一个详细,就好像有个老师在我耳边一点点地讲解。

也许有人会说,医学书不都这样,枯燥乏味。

但这本不一样,它把那些复杂的医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医学小白都能看懂个大概。

我觉得郑钦安的理论真的很独特,他强调的一些观点,可能在当时算是很有争议的。

比如说他对于阳气的重视,这在当时的医学界也许不是主流,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说不定还真有他的道理。

读着读着,我就开始想,要是早几百年我能学到这些,是不是能帮身边的人少受点病痛折磨?可又一想,那时候我上哪儿找这书去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会儿兴奋,觉得自己发现了医学的新大陆;一会儿又困惑,这些理论到底该怎么应用到实际中呢?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医学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敬畏。

我在想,以后我是不是也能多学点这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给自己和家人派上用场呢!你们说,这是不是一次很特别的阅读之旅?篇二郑钦安医书阐释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这本郑钦安医书阐释,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觉得挺轻松,不就是本医书嘛,能难到哪儿去?结果,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这书里的知识可真是深不见底啊!郑钦安的那些观点,有的真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说他强调的人体阳气的重要性,我就一直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平时得多晒晒太阳,多补补阳气呢?但是吧,又觉得没那么简单,可能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道理我没搞懂。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迷宫,我在里面转来转去,有时候好像找到了出口,可一转眼又迷失了方向。

也许这就是知识的魅力所在,让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

第33课郑钦安先生的学思精要整理

第33课郑钦安先生的学思精要整理

第33课郑钦安先生的学思精要整理
摘要:
一、郑钦安先生的简介
二、郑钦安先生的学思精要
1.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2.学术思想的特点
3.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郑钦安先生的简介】
郑钦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生于清朝末年,逝于20 世纪50 年代。

他一生致力于中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丰富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郑钦安先生的学思精要】
郑钦安先生的学思精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郑钦安先生在中医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在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尤其是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研究上。

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学术思想的特点】
郑钦安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实践,注重疗效。

他认为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因此必须注重实践和疗效。

(2)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郑钦安先生在研究中医学时,不仅深入研究经典著作,还广泛涉猎其他医学流派,吸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3)强调创新,与时俱进。

郑钦安先生认为学术研究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医学不断发展。

【3.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郑钦安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的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2024年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范文

《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体会》篇一一、引言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常常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其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

近年来,中医在围绝经期汗证的治疗上,越来越注重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调理,郑钦安扶阳思想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分享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的体会。

二、郑钦安扶阳思想概述郑钦安扶阳思想是中医扶阳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核心思想是“阳气主导,阴平阳秘”。

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充盛和阴阳的平衡。

在围绝经期汗证的治疗中,郑钦安扶阳思想强调通过温补阳气、调和营卫、固护阴液等方法,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汗证的目的。

三、围绝经期汗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围绝经期汗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烘热汗出,伴有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

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可辨证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心脾两虚型等。

郑钦安扶阳思想针对肾阳虚型和心脾两虚型尤为适用。

四、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的方法1. 温补阳气: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肉桂等,以增强机体的阳气,提高抵抗力。

2. 调和营卫:通过调和营卫气血,使机体阴阳平衡,常用方法包括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

3. 固护阴液:在温补阳气的同时,注意固护阴液,避免过于燥热,常用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麦冬、枸杞等。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治疗方法等。

五、治疗体会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起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运用郑钦安扶阳思想辨治围绝经期汗证,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郑钦安脉诊思想探讨_汪剑

郑钦安脉诊思想探讨_汪剑
六经本为一气根据真气运行不同阶段盛衰的不同即分作六经真气行于太阳则一阳气足行于阳明则二阳气足行于少阳则三阳气足行于太阴则真气衰一分阴气旺一分行于少阴则真气衰二分阴气旺二分行于厥阴则真气衰三分阴气旺三分
·1734·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年第 39 卷第 9 期
郑钦安脉诊思想探讨
汪剑1,2 ,柳亚平3
《中藏经·脉要论》云: “脉者,乃血气之先。”[1]郑 钦安亦承先贤而阐扬说: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 也。”[2]脉乃气血运行的通道,脉象的形成与气血的运 行关系密切。而同时,气能载血,气行则血行,一般情 况下,血行是否正常,多取决于气行,包括气的盛衰以
收稿日期: 2012 - 03 - 18 作者简介: 汪剑( 1979 - ) ,男,四川峨眉人,讲师、主治医师,博士研究
郑钦安指出以上脏腑部位分候法的机理是将一气 分为天、地、水三气,脏腑经络分居于上、中、下三部,上 以候上、下 以 候 下 而 得 出 的。 心 肺 居 于 膈 膜 之 上,法 天,故配之于上,即寸部; 脾胃居膈膜下至脐,法地,为 上下之枢机,故配之于中,即关部; 肝肾居脐下,法水, 故配之于下,即尺部。但郑钦安同时表示了对以上寸 口六部脏腑分属部位的怀疑。他指出以上候法“理实 可从”,但却与仲景伤寒六经不符,导致医家使用伤寒 方无有实据。且提出六部脏腑分属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肝布于左,肺布于右,肝居于左关,肺居右寸,却不居 于右关; 又如人身阴阳二气本为合一,并行而充塞周身 上下四旁,有医家却以左尺候肾之元阴,右尺候肾之元 阳,分隔了阴阳二气,阳气何以行右不行左? 阴气何以 行左不行右? 郑钦安认为这是不明阴阳气机出入之 道,混淆了阴阳之理。故此,郑氏解,即“寸口六经部位分候法”。
生,研究方向: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古籍文献研究。

“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临证学术思想研究

“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临证学术思想研究

“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临证学术思想研究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学术流派。

清代道光四年,有一种新的学派形成——“火神派”。

名为“火神派”,是因该学派尊仲景之法,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来治疗各种重症、险症,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令人瞩目,从而得到众多临床家的效法,该派创始人是清末著名医学家郑寿全。

郑寿全,子钦安,四川邛州(今为邛崃)固驿镇人,其学医于一代儒医刘止唐,深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体悟先贤立论之原旨,勤于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扶阳”思想。

郑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药物和辨证体系,本文对其临证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

现代对“火神派”及郑钦安的研究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其一,对郑钦安的生平和后世传人进行了考证;其二,对郑氏独特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三,对郑氏及“火神派”的常用药物和方剂进行了规律性研究;其四,对“火神派”的医案进行了摘录和讨论;其五,郑氏理论或方剂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

虽然诸多医家、学者对“火神派”的源流、学术特点、药物、医案和现代临床应用从多角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使“火神派”的学术思想得到了传播,但是,统观“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著作,其利用卦象推演对阴阳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以上学者未系统地进行研究,实为憾事。

对于医家来说,药物是克除疾病的武器,郑氏更是结合自己的理论观点对药物进行了描述,如对附子的评论中,郑氏认为,“附子扶下之阳”,“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学者们只在附子剂量和普通药效方面着眼,见解不够全面。

因此,应系统地归纳总结郑氏的药物观点,方能更好地理解郑氏及“火神派”的遣方用药之旨。

郑氏的理论、药物、辨证皆有其独特性,且环环相扣,缺一则不能知晓郑氏之原意,只有系统整理掌握郑氏临证学术思想,方能理解郑氏及所创的“火神派”遣方用药之深意,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各学科,取得切实疗效。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郑氏独特临证基本理论。

郑钦安卢崇汉尺脉诸说整理

郑钦安卢崇汉尺脉诸说整理

郑钦安卢崇汉尺脉诸说整理郑钦安摘自:《郑钦安医学三书》第51页:况两尺浮大而空。

尺为水脏,水性以下流为顺,故脉以沉细而濡为平。

今浮大而空,则知阴气太盛,一线之阳光附阴气而上腾,有欲竭之势也。

方宜白通汤主之。

或潜阳丹亦可。

第60页:肾水泛溢者,两尺必浮滑,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

可与滋肾丸(知母黄檗安桂)、苓桂术甘汤。

第67页: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

由房劳过度而腰痛者,病人两尺必浮空,面色必黑暗枯槁。

由感寒而得者,两尺必浮紧有根,兼发热头痛身痛者多。

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

由感寒者,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449页: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郑论:按息高而在阳明,未犯少阴,尚可不死。

若在少阴,少阴乃根本之地,先天之真阳寄焉,真阳喜藏而不喜露,今见息高,是肾气上奔,阴阳离绝,危亡转瞬,故知其必死。

又曰:阳明少阴从何分别乎?阳明者,胃脉鼓指,而尺脉沉细,口热气粗,多系有余;若少阴者,尺大而空,或弦劲鼓指,爪甲唇舌青黑,遗尿等形,多系纯阴无阳,故知之也。

卢崇汉摘自:《扶阳讲记》第159页:刘力红: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

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

卢崇汉:脉气无根,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病人的精气已经衰败,机体已经没有能力来修复破损之处。

你初诊号脉,右尺已现浮象,这说明不但元精衰败,且有越脱之象。

你的处方是在四逆法上作了扩充,路子是对的。

第143页:脉紧数,双尺无根。

脉象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分别,这例脉象看起来是紧和数的脉象,紧就是寒,数就是热,但她到底以什么为主?她没有根啊!她双尺都没有根。

她是一个典型的阳不足的脉象。

过去我遇到过这样的病人,我是如何治疗的呢?就是四逆白通法来解决,结果烧灼感很快就下去了。

她(经过以往的治疗后)不是一个好转,因为她的双尺都已经无根了!整个脉看起来,你们仔细体会,是一种紧而数的脉象,实际上是一种虚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3. Basic Theory Depart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见洪大细数,或弦,或紧,或劲,或如击石,或如粗绳,或 如雀啄、釜沸,皆为危急之候。因此,临证之中,需脉证 合参,方可明辨虚实阴阳,不可执脉一端而草率行事。 正如郑钦安所言: “脉无定体,认证为要,阴阳内外,辨 察宜清。虽二十八脉之详分,亦不过资顾问已耳。学 者苟能识得此中变化,便不为脉所囿矣。”[2]总之,郑氏 认为二十八脉均为脉之名相,其目的在于明辨阴阳,归 根结底,实质只有阴阳二脉。阴阳认证准确,才不会为 繁琐的脉象分类所囿。 3 寸口六经部位分候法
对于气血的测度,郑氏主要着眼点在于气血的盛 衰,而气血的盛衰与否则取决于气的“盈”与“缩”,一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年第 39 卷第 9 期
·1735·
气盈满则气血盛,一气缩减则气血衰。若脉象鼓动有 力,如洪、大、长、实、浮、紧、数之类,则为气之盈,为气 血盛,为太过,为气有余而火旺,治疗当平其有余之气, 使一气流 行 平 和,则 脉 亦 平 和。 若 脉 象 鼓 动 无 力,如 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则为气之缩,为气血 衰,为不及,为气不足而火衰,治疗当补其不足,使一气 流行平和,则脉亦平和。以上两点,正是郑氏基于明辨 阴阳的大原 则,为 脉 诊 制 订 的 一 气 盈 缩 两 纲,通 过 此 法,便可断脉之阴阳虚实,确有执简驭繁之妙。《医理 真传·切脉约言》说: “只此两法,为切脉用药至简、至 便、至当、不易之总口诀也。后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气之 至理,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 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讲究,二十八脉上揣摩,究竟源 头,这一点气机盈缩的宗旨,渐为诸脉所掩矣。”[3]《医 法圆通·切脉金针》云: “一盈一缩,即阴阳旨归,万病 绳墨。切脉知此,便易进步,便易认证,庶不为脉所囿 矣。”[2]脉象虽然千变万化,但总能在阴阳二字上求之, 一气的盈缩便是体现的阴阳之理。故通过脉象,以一 气盈缩便能 测 知 气 血 之 盛 衰、太 过 与 不 及、有 余 与 不 足,这正是郑钦安脉法之根本宗旨,在其临证上多有体 现。 2 脉证合参辨阴阳虚实
·1734·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年第 39 卷第 9 期
郑钦安脉诊思想探讨
汪剑1,2 ,柳亚平3
( 1.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5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级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3.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500)
《中藏经·脉要论》云: “脉者,乃血气之先。”[1]郑 钦安亦承先贤而阐扬说: “夫脉者,气与血浑而为一者 也。”[2]脉乃气血运行的通道,脉象的形成与气血的运 行关系密切。而同时,气能载血,气行则血行,一般情 况下,血行是否正常,多取决于气行,包括气的盛衰以
收稿日期: 2012 - 03 - 18 作者简介: 汪剑( 1979 - ) ,男,四川峨眉人,讲师、主治医师,博士研究
如脉浮,同时见头身疼痛、发热恶风、自汗、鼻阻流 涕,才可判断为风; 若本内伤日久、元气将脱,而脉现浮 象,则不可断为风。脉洪、大、实、数,而同时病见恶热、 烦躁、口渴饮冷、谵语、口臭气粗、二便闭塞,方可判定 为火、为热; 若内伤已久、元气将脱,而脉见极洪、极长、 极实、极数、极劲者,则万不可判断为火热,是为阴极似 阳、元气外越、真阳浮露之危候。脉紧、滑,同时病见身 疼、发热畏寒、吐痰不休之类,方可判断为寒、为痰; 若 内伤已久、元气将脱,则不可判定寒、痰实证,多可能因 阳虚生寒、肾水上泛所致。
Exploration on Pulse Diagnosis of ZHENG Qin-an
WANG Jian1,2 ,LIU Ya-ping3 ( 1. Literature Historical Depart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生,研究方向: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古籍文献研究。
及气机的顺畅与否。所以,在论脉理方面,郑钦安首先 重视的是气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因素。
郑氏重视人体真阳,认为肾中真阳为阳气之根,一 身之气皆源自于此肾中一线阳气,人身各处的生理、病 理变化都与此一气运行息息相关,有此一气之根则有 生机,故 又 称 之 为 真 气、元 气、真 元 之 气、一 气。 郑 氏 说: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 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 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3]郑钦安还认为一气出自肾 中之后,流布全身,分为上、中、下三部,则为上、中、下 三焦。根据流 布 过 程 中 阳 气 之 盛 衰,则 分 为 太 阳、阳 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进一步,全身脏腑、经 络、气血、津 液、官 窍 皆 可 归 于 此 一 气 流 行。 《医 理 真 传·阳虚证问答》总论中提出: “但有形之躯壳,皆是 一团死机,全赖这一 团 真 气 运 用 于 中 …… 水 谷 之 气 与 先天之真气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无微不照者 也。”[3]作为气血通道的脉,自然便是此一气流行的场 所,而脉象的盛衰,自然便与此一气的盛衰关系密切。 郑钦安说: “切脉一事,前贤无非借寸口动脉,以决人 身气血之盛衰耳”[3]由于真气流布周身,一气贯通,升 降鼓动,以成脉象,因此通过脉之大会的寸口部位,便 可测知周身气机的情况,从而掌握周身脏腑经络的生 理病理状态。
郑钦安以一气盈缩之理,通过脉象盛衰判断人体 的阴阳虚实,同时亦重视脉证合参。往往舍脉从证,或 舍证从脉,以判定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明辨阴阳虚实 之真相。如《医法圆通·辨脉切要》指出浮脉主风,但 浮脉不 可 一 概 定 为 风。 洪、大、实、数、紧、滑 主 火、主 热、主寒、主痰,但不可一概定为火、热、寒、痰。沉、迟、 细、微、虚、弱为阴、为寒、为不足、为虚损,但亦不可一 概定为阴、寒、不足、虚损。判断要点在于脉证合参。
郑钦安认为人身之所以有生机,全凭一团真气的 运行周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即是 一气流布人身不同状态的六个阶段。六经源自一气, 一气发动于坎宫,十二时辰中即是子时,之后次第经太 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步流布全身,昼夜循 环,周而复始。六经本为一气,根据真气运行不同阶段 盛衰的不同,即分作六经,真气行于太阳则一阳气足, 行于阳明则二阳气足,行于少阳则三阳气足,行于太阴 则真气衰一分、阴气旺一分,行于少阴则真气衰二分、 阴气旺二分,行于厥阴则真气衰三分、阴气旺三分。如 此则六经一气贯通,六经可以从真气盛衰、流布情况来 进行一一辨识。
Key words: ZHENG Qin-an; pulse diagnosis; six meridian; Yili Zhenchuan; Yifa Yuantong
郑寿全( 1824—1906 年) ,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 代著名医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 论》诸书,以善用姜、桂、附等辛热诸品称誉一时,时人 称其为“郑火神”、“姜附先生”,后人尊之为“火神派” 开山鼻祖。郑钦安在学术上强调明辨阴阳,重视人身 阳气根本,并将其这一思想贯穿其临证理法方药之始 终。在脉诊方面,郑氏强调阴阳、气机等脉理大纲,以 整体运动观思想指导其临证诊脉,具有鲜明的特色,不 少内容颇具创见,如一气盈缩的脉诊宗旨,脉诊合参辨 阴阳虚实,以及独特的“寸口六经部位分候法”等。其 脉诊内 容 主 要 见 于《医 理 真 传》“切 脉 歌”、“切 脉 约 言”、“三指说”、“拙见解”、“再解古脉说”、“认病捷要 总诀·辨认脉法”,《医法圆通》“辨脉切要”、“切脉金 针”及病证证治诸篇当中。本文就郑钦安脉诊思想讨 论如下。 1 一气盈缩为脉诊宗旨
Abstract: ZHENG Qin-an was a famous medical scientist in Qing Dynasty,and he also was the founder of Huoshen Medical School.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principle of ZHENG Qin-an's pulse diagnosis and pointed that Yuanqi 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t,his theories of pulse combining with syndromes and dividing Cunkou as six meridians all have very distinct features,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meaning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 guiding.
前人认为,寸口脉左右手寸关尺共六部分属一定 的脏腑,可以分候相应脏腑的病变。六部脉与脏腑的 配属,历代说法不一。《难经》以左寸候心、小肠,左关 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 右寸候肺、大肠,右关候脾、 胃,右尺候肾、命门。《脉经》与《难经》基本相同,唯右 尺以候肾、三焦。《景岳全书》以左寸候心、心包络,左 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大肠; 右寸候肺、膻中,右关 候脾、胃,右寸候肾、三焦、命门、小肠。
郑钦安指出以上脏腑部位分候法的机理是将一气 分为天、地、水三气,脏腑经络分居于上、中、下三部,上 以候上、下 以 候 下 而 得 出 的。 心 肺 居 于 膈 膜 之 上,法 天,故配之于上,即寸部; 脾胃居膈膜下至脐,法地,为 上下之枢机,故配之于中,即关部; 肝肾居脐下,法水, 故配之于下,即尺部。但郑钦安同时表示了对以上寸 口六部脏腑分属部位的怀疑。他指出以上候法“理实 可从”,但却与仲景伤寒六经不符,导致医家使用伤寒 方无有实据。且提出六部脏腑分属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肝布于左,肺布于右,肝居于左关,肺居右寸,却不居 于右关; 又如人身阴阳二气本为合一,并行而充塞周身 上下四旁,有医家却以左尺候肾之元阴,右尺候肾之元 阳,分隔了阴阳二气,阳气何以行右不行左? 阴气何以 行左不行右? 郑钦安认为这是不明阴阳气机出入之 道,混淆了阴阳之理。故此,郑氏根据一气流行、阴阳 气机出入、伤寒六经之理,提出了关于寸口诊脉配属部 位的新见解,即“寸口六经部位分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